圖片來自“Pixabay”。在任何一個垂直汽車網站的論壇上,總能看到關于電動車安全性的無休止的討論甚至爭論。最近幾起純電動汽車起火事件,再次將新能源汽車安全話題推上風口浪尖,人們對新能源汽車安全的不信任再次被放大。在19世紀的英國,機動車用了30年的時間來證明其安全性和便利性。21世紀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還要多久才能證明其“用電”的優越性?新能源汽車安全被“污名化”8月13日,長城旗下純電動汽車歐拉R1在充電站起火,這是歐拉的“品牌第一燒”。8月18日,距離上海特斯拉自燃事件調查結果公布不到兩個月,杭州又有一家特斯拉第三方維修中心起火,起火原因尚未公布。此前,蔚來、比亞迪等車模都有起火現象。無獨有偶,8月18日,國家新能源汽車大數據聯盟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大數據安全監管結果報告》。這份報告給出的數據是,2019年5月以來,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共發現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79起,涉及車輛96輛——三個月近百輛。電動車頻頻起火顯然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汽車之家統計,今年上半年,論壇中關于新能源汽車自燃等安全問題的討論被提及54418次。同樣的話題去年在汽車之家論壇被提及3591次,相差14次。當補貼在7月份取消時,安全問題給中國已經放緩的新能源汽車增長勢頭增加了又一個障礙。同樣在汽車之家,潛在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從2018年的71.9%下降到50.4%。除去補貼退坡的因素,很難說沒有受到新能源汽車安全顧慮的影響。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帶來了額外的影響,關于燃油車和新能源車誰更安全的討論此起彼伏,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燃油車和新能源車誰更易燃易爆?在汽車之家、知乎、甚至虎撲等各大論壇上,“親油派”和“親電派”已經分了陣營,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安全性要通過生動的運用舉例、類比、換位思考、理論分析、自我呈現來進行比較。當然,對于汽車等標準化工業產品,最有說服力的還是數據法。今年7月,特斯拉發布第二季度安全報告,表示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平均每1.7億英里就會發生一起起火事件;根據美國國家消防協會和美國交通部提供的數據,美國平均每1900萬英里就有一場火災。換句話說,特斯拉的火災隱患是汽車行業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遺憾的是,這個數據并沒有直接比較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起火概率,特斯拉的安全數據也不能反映新能源車整個行業的水平。如果要做一個全行業的對比,有兩組數據可以參考。美國國家消防協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美國共有17.4萬輛汽車起火(其中百分之九十七不是事故)。這一年,美國的汽車數量為26419.44萬輛。換算下來,2015年美國汽車的起火率約為萬分之6.6。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給出的中國相關數據是三個月96輛。按照這個最壞的情況,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火災相關事故不超過400起。同時,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344萬輛。換算后火災率為萬分之1.1-1.2。從中美兩國的數據對比來看,似乎新能源車確實比燃油車更不易燃。然而,考慮到美國仍有大量老舊車輛在服役,更準確的說法是,至少在目前,新能源汽車并不存在比燃油汽車更高的安全隱患。然而,這樣一來,人們往往會以懷疑的眼光看待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能。由于沒有權威直接的數據對比,新能源汽車要在短時間內證明自己在安全問題上的清白,仍然不容易。可以觀察到,對于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起火事故,人們還是持雙重標準——“燃油車著火了嗎?”正常。”“新能源汽車著火?大不了。“一方面,人們對新事物有天然的懷疑。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對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的聚焦性、選擇性報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的影響。這是新能源汽車作為新事物不想背卻又不得不背的鍋。安全的大鍋,加油車在和車廂角力的過程中曾經背過。186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紅旗法案》,規定每輛上路行駛的機動車必須由三人駕駛,其中一人必須在距離車頭50米處引導,并不斷搖動紅旗為機動車開道,車速不得超過每小時4英里(每小時6.4公里)。法案通過的原因很簡單:機動車看起來不太安全。根據歷史記載,汽車在發明之初并不比馬車好多少。同樣,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大數據安全監管結果報告》中提到,其統計的事故中,有58%是電池問題導致的。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火災多由機械故障和線路老化引起,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全問題尤為突出。具體來說,電池給新能源汽車帶來的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電池是車輛的主要火源。二是新能源汽車裝載大量電池,一旦起火將很難撲滅,危害通常大于燃油車。在沒有外界入侵的情況下,燃油車幾乎不會從油箱開始燃燒,但新能源車最大的火災隱患往往在電池系統。電池問題有很多種可能,一個始終揮之不去的關鍵詞就是電池一致性。對于動力電池行業來說,保證生產出來的電池一致性幾乎是安身立命之本。因為汽車的電池系統通常由大量電池組成,它們的工作環境基本相同。此時,確保每個電池單元的“構成”相同或至少相似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旦一個電芯出現故障,就會引起電池系統的連鎖反應。例如,如果每個電池……將ell比作一個杯子,將充電過程比作一個均勻流動的水,如果一些杯子與其他杯子不一致,其容量只有其他杯子的一半,那么結果通常是這些杯子會“裝滿水就會溢出”——在電化學層面,這意味著電池單體會被過度充電、加熱和膨脹,一旦超過“熱失控”的臨界溫度,就會著火并點燃電池模塊,甚至。這只是細胞一致性問題的一小部分。今年上海特斯拉自燃事件發生后,有專業人士分析,特斯拉自燃很可能是電池過度充電后加速老化,原本可以忽略的電池一致性問題被放大,導致車輛自燃。特斯拉的電池還是松下提供的,國內的情況更不樂觀。一方面,車輛高續航里程對電池能量密度的追求使得主流電池選擇622和811材料,電池的熱失控溫度不斷下降。另一方面,國內動力電池行業中小公司眾多,整體產品一致性與松下、三星、LG等電池巨頭仍有較大差距。在不久前流傳的一篇《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限產專家接受調查》的文章中,專家表示,國內電池一致性與松下等企業還有1-2年的差距。雖然這篇文章后來被官方反駁,但國產電池的一致性問題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今年7月,汽車電子設計領域的大牛朱玉龍在文章中預警,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新階段,應更加重視電池生產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起火后火焰難以撲滅的問題,可能會給消費帶來更直觀的感受。這也和電池的特性分不開。目前乘用車主流動力電池的正極多為三元鋰材料,在高溫下可直接分解氧氣,電池的電解液中含有大量易燃有機物,加上電池本身容易短路發熱。這就使得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在密閉條件下燃燒,即使火焰熄滅也很容易復燃。此外,與燃油車不同,新能源車的電池含有六氟磷酸鋰,在高溫下可能產生劇的氟化氫煙霧,對消防員的防護條件遠高于普通燃油車。因此,新能源汽車一旦起火,通常只有兩種解決方案——要么出動大量消防員,用大量水連續撲滅燃燒的車輛(且滅火后仍需站立觀察一段時間);要么撤離,等待車輛燃盡。但高昂的滅火成本和不可挽回的財產損失,直接影響了人們對新能源汽車整體安全性的判斷。這有點類似于飛機失事。總的來說,飛機比汽車安全得多,但一旦發生事故,將會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這就使得人們對飛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懷疑也是進步的動力。目前,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要求大幅提高,未必是一件壞事,這可能是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進步的重要動力。看似容易火起來的特斯拉,其實是一個不斷迭代進步的典型。早期的特斯拉Model S/X車型,電池的安全保護并不完善。雖然特斯拉使用了先進的BMS和熱管理系統,但還是留下了安全隱患。2014年,在發生多起因異物侵入電池艙導致的車輛火災后,特斯拉開始在新制造的車輛上安裝三層底盤裝甲,以防止底盤被刺破。Model 3投產時,特斯拉進一步改進了電池系統。除了使用更少的2170電池來降低系統的整體故障風險,它還安裝了一個可以為每個電池熔斷的保險絲。原Model S電池組中每個電池模塊之間的防火墻在Model 3上超重,每兩排電池有一層水冷板...在這些防護措施下,Model 3確實比Model S具有更高的防火性能,在今年的國內新能源汽車產品更新中,也可以發現Model 3的一些消防安全改進被一些新車廠商借鑒。在電池層面,更加注重安全考慮的聲音正在興起。一方面,國內大型動力電池企業正在引進更多自動化生產線,建立更高質量的標準電芯測試流程,以確保重要電芯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一些更安全的動力電池技術路線獲得了更多的青睞。除了傳統上更安全的磷酸鐵鋰電池在補貼退坡后的“復興”趨勢,軟包動力電池迎來了更大的機遇(軟包電池受熱后膨脹更大,起火風險比圓柱形或方殼電池更小)。未來,當固態電池技術實現量產突破后,動力電池的火災風險將進一步降低。目前各動力電池巨頭,以及豐田、大眾、戴姆勒等車企,都在這條賽道上加碼。同樣,推進充電設施標準化、培訓消防員應對新能源汽車火災應對技能、推廣新能源汽車火災保險等配套工作也在推進中。其中,任何工作都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新能源汽車要想爭取與燃油車相當的安全口碑,還需要時間。近日,“禁止燃油車銷售和行駛”、“202X新能源車銷量趕超燃油車”的傳言再起,新能源車取代燃油車成為新生事物的趨勢似乎轟轟烈烈。不過,說到想花真金白銀買車、開車、用車的人群,對新能源汽車的態度就淡定多了。這似乎不能用人民不了解大勢來解釋。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新鮮事物的流行還是要靠展示一時的實力來贏得信任,而不是靠鼓吹發展潛力來贏得同情。圖片來自“Pixabay”。在任何一個垂直汽車網站的論壇上,總能看到關于電動車安全性的無休止的討論甚至爭論。最近幾起純電動汽車起火事件,再次將新能源汽車安全話題推上風口浪尖,人們對新能源汽車安全的不信任再次被放大。在19世紀的英國,機動車用了30年的時間來證明其安全性和便利性。21世紀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還要多久才能證明其“用電”的優越性?新能源汽車安全被“污名化”8月13日,長城旗下純電動汽車歐拉R1在充電站起火……,這是歐拉的“品牌第一燒”。8月18日,距離上海特斯拉自燃事件調查結果公布不到兩個月,杭州又有一家特斯拉第三方維修中心起火,起火原因尚未公布。此前,蔚來、比亞迪等車模都有起火現象。無獨有偶,8月18日,國家新能源汽車大數據聯盟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大數據安全監管結果報告》。這份報告給出的數據是,2019年5月以來,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共發現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79起,涉及車輛96輛——三個月近百輛。電動車頻頻起火顯然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汽車之家統計,今年上半年,論壇中關于新能源汽車自燃等安全問題的討論被提及54418次。同樣的話題去年在汽車之家論壇被提及3591次,相差14次。當補貼在7月份取消時,安全問題給中國已經放緩的新能源汽車增長勢頭增加了又一個障礙。同樣在汽車之家,潛在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從2018年的71.9%下降到50.4%。除去補貼退坡的因素,很難說沒有受到新能源汽車安全顧慮的影響。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帶來了額外的影響,關于燃油車和新能源車誰更安全的討論此起彼伏,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燃油車和新能源車誰更易燃易爆?在汽車之家、知乎、甚至虎撲等各大論壇上,“親油派”和“親電派”已經分了陣營,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安全性要通過生動的運用舉例、類比、換位思考、理論分析、自我呈現來進行比較。當然,對于汽車等標準化工業產品,最有說服力的還是數據法。今年7月,特斯拉發布第二季度安全報告,表示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平均每1.7億英里就會發生一起起火事件;根據美國國家消防協會和美國交通部提供的數據,美國平均每1900萬英里就有一場火災。換句話說,特斯拉的火災隱患是汽車行業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遺憾的是,這個數據并沒有直接比較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起火概率,特斯拉的安全數據也不能反映新能源車整個行業的水平。如果要做一個全行業的對比,有兩組數據可以參考。美國國家消防協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美國共有17.4萬輛汽車起火(其中百分之九十七不是事故)。這一年,美國的汽車數量為26419.44萬輛。換算下來,2015年美國汽車的起火率約為萬分之6.6。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給出的中國相關數據是三個月96輛。按照這個最壞的情況,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火災相關事故不超過400起。同時,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344萬輛。換算后火災率為萬分之1.1-1.2。從中美兩國的數據對比來看,似乎新能源車確實比燃油車更不易燃。然而,考慮到美國仍有大量老舊車輛在服役,更準確的說法是,至少在目前,新能源汽車并不存在比燃油汽車更高的安全隱患。然而,這樣一來,人們往往會以懷疑的眼光看待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能。由于沒有權威、直接的數據對比,新能源汽車要在短時間內證明自己在安全問題上的清白,仍然不容易。可以觀察到,對于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起火事故,人們還是持雙重標準——“燃油車著火了嗎?”正常。”“新能源汽車著火?大不了。“一方面,人們對新事物有天然的懷疑。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對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的聚焦性、選擇性報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的影響。這是新能源汽車作為新事物不想背卻又不得不背的鍋。安全的大鍋,加油車在和車廂角力的過程中曾經背過。186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紅旗法案》,規定每輛上路行駛的機動車必須由三人駕駛,其中一人必須在距離車頭50米處引導,并不斷搖動紅旗為機動車開道,車速不得超過每小時4英里(每小時6.4公里)。法案通過的原因很簡單:機動車看起來不太安全。根據歷史記載,汽車在發明之初并不比馬車好多少。同樣,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大數據安全監管結果報告》中提到,其統計的事故中,有58%是電池問題導致的。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火災多由機械故障和線路老化引起,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全問題尤為突出。具體來說,電池給新能源汽車帶來的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電池是車輛的主要火源。二是新能源汽車裝載大量電池,一旦起火將很難撲滅,危害通常大于燃油車。在沒有外界入侵的情況下,燃油車幾乎不會從油箱開始燃燒,但新能源車最大的火災隱患往往在電池系統。電池問題有很多種可能,一個始終揮之不去的關鍵詞就是電池一致性。對于動力電池行業來說,保證生產出來的電池一致性幾乎是安身立命之本。因為汽車的電池系統通常由大量電池組成,它們的工作環境基本相同。此時,確保每個電池單元的“構成”相同或至少相似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旦一個電芯出現故障,就會引起電池系統的連鎖反應。例如,如果每個電池……將ell比作一個杯子,將充電過程比作一個均勻流動的水,如果一些杯子與其他杯子不一致,其容量只有其他杯子的一半,那么結果通常是這些杯子會“裝滿水就會溢出”——在電化學層面,這意味著電池單體會被過度充電、加熱和膨脹,一旦超過“熱失控”的臨界溫度,就會著火并點燃電池模塊,甚至。這只是細胞一致性問題的一小部分。今年上海特斯拉自燃事件發生后,有專業人士分析,特斯拉自燃很可能是電池過度充電后加速老化,原本可以忽略的電池一致性問題被放大,導致車輛自燃。特斯拉的電池還是松下提供的,國內的情況更不樂觀。一方面,車輛高續航里程對電池能量密度的追求使得主流電池選擇622和811材料,電池的熱失控溫度不斷下降。另一方面,國內動力電池行業中小公司眾多,整體產品一致性與松下、三星、LG等電池巨頭仍有較大差距。在不久前流傳的一篇《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限產專家接受調查》的文章中,專家表示,國內電池一致性與松下等企業還有1-2年的差距。雖然這篇文章后來被官方反駁,但國產電池的一致性問題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今年7月,汽車電子設計領域的大牛朱玉龍在文章中預警,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新階段,應更加重視電池生產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起火后火焰難以撲滅的問題,可能會給消費帶來更直觀的感受。這也和電池的特性分不開。目前乘用車主流動力電池的正極多為三元鋰材料,在高溫下可直接分解氧氣,電池的電解液中含有大量易燃有機物,加上電池本身容易短路發熱。這就使得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在密閉條件下燃燒,即使火焰熄滅也很容易復燃。此外,與燃油車不同,新能源車的電池含有六氟磷酸鋰,在高溫下可能產生劇的氟化氫煙霧,對消防員的防護條件遠高于普通燃油車。因此,新能源汽車一旦起火,通常只有兩種解決方案——要么出動大量消防員,用大量水連續撲滅燃燒的車輛(且滅火后仍需站立觀察一段時間);要么撤離,等待車輛燃盡。但高昂的滅火成本和不可挽回的財產損失,直接影響了人們對新能源汽車整體安全性的判斷。這有點類似于飛機失事。總的來說,飛機比汽車安全得多,但一旦發生事故,將會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這就使得人們對飛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懷疑也是進步的動力。目前,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要求大幅提高,未必是一件壞事,這可能是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進步的重要動力。看似容易火起來的特斯拉,其實是一個不斷迭代進步的典型。早期的特斯拉Model S/X車型,電池的安全保護并不完善。雖然特斯拉使用了先進的BMS和熱管理系統,但還是留下了安全隱患。2014年,在發生多起因異物侵入電池艙導致的車輛火災后,特斯拉開始在新制造的車輛上安裝三層底盤裝甲,以防止底盤被刺破。Model 3投產時,特斯拉進一步改進了電池系統。除了使用更少的2170電池來降低系統的整體故障風險,它還安裝了一個可以為每個電池熔斷的保險絲。原Model S電池組中每個電池模塊之間的防火墻在Model 3上超重,每兩排電池有一層水冷板...在這些防護措施下,Model 3確實比Model S具有更高的防火性能,在今年的國內新能源汽車產品更新中,也可以發現Model 3的一些消防安全改進被一些新車廠商借鑒。在電池層面,更加注重安全考慮的聲音正在興起。一方面,國內大型動力電池企業正在引進更多自動化生產線,建立更高質量的標準電芯測試流程,以確保重要電芯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一些更安全的動力電池技術路線獲得了更多的青睞。除了傳統上更安全的磷酸鐵鋰電池在補貼退坡后的“復興”趨勢,軟包動力電池迎來了更大的機遇(軟包電池受熱后膨脹更大,起火風險比圓柱形或方殼電池更小)。未來,當固態電池技術實現量產突破后,動力電池的火災風險將進一步降低。目前各動力電池巨頭,以及豐田、大眾、戴姆勒等車企,都在這條賽道上加碼。同樣,推進充電設施標準化、培訓消防員應對新能源汽車火災應對技能、推廣新能源汽車火災保險等配套工作也在推進中。其中,任何工作都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新能源汽車要想爭取與燃油車相當的安全口碑,還需要時間。近日,“禁止燃油車銷售和行駛”、“202X新能源車銷量趕超燃油車”的傳言再起,新能源車取代燃油車成為新生事物的趨勢似乎轟轟烈烈。不過,說到想花真金白銀買車、開車、用車的人群,對新能源汽車的態度就淡定多了。這似乎不能用人民不了解大勢來解釋。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新鮮事物的流行還是要靠展示一時的實力來贏得信任,而不是靠鼓吹發展潛力來贏得同情。
8月31日,西安市長安區“攜手新能源融入大西安”新能源公交出租汽車交車儀式在西京學院北門舉行,170輛比亞迪純電動公交車將陸續交付至長安區運營。
1900/1/1 0:00:00本文來自未來汽車日報,作者:黎詢9月2日,未來汽車日報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蔚來汽車將推出5年零首付購車優惠政策。
1900/1/1 0:00:00面對日益嚴苛的排放要求,傳統汽車廠家與造車新勢力紛紛推出純電動車型,分享新能源領域的市場份額。其中,大眾集團希望在強大的MEB純電動平臺的支撐下,進一步拓展在該細分市場的更多可能性。
1900/1/1 0:00:00特斯拉9月2日發布公告,宣布對Model3的內飾進行調整,可實現“100無皮革”。
1900/1/1 0:00:00ID
1900/1/1 0:00:009月2日,恒大新能源汽車集團與德國BENTELER集團、德國FEV集團在深圳恒大總部舉行新能源汽車30底盤架構知識產權移交儀式。至此,恒大正式獲得世界頂級的30底盤架構知識產權。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