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支持車聯網,讓V2X成為現實;AI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思想”和“靈魂”。既然5G和AI是自動駕駛的基礎設施,幾乎沒有公司可以繞過這兩項技術,為什么一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要用“5GAI”來做廣告呢?是單純的造新詞,玩概念,還是另寫文章?8月1日,汽車之家探訪了這家新創公司——中之星,看看它的自動駕駛技術如何。60秒快速閱讀:1。中之星提出的“5GAI”戰略,主要在于其全新的面向5G的自動駕駛系統架構設計,讓5G和AI更好的融合。2.中之星采用了基于激光雷達的傳感方案,自主采集和制作地圖,與一汽在自動駕駛上進行合作。3.2021年,中智銀行將在共享出行市場實現L4級自動駕駛的商業落地,并率先在有限區域內推廣。“5GAI”是噱頭還是另有含義?中之星成立于2018年6月。官方表示,人才團隊多來自Cruise(通用的自動駕駛公司)、華為、BAT、特斯拉。截至目前,公司已獲得a輪數億元的天使融資(2018年10月)。此外,公司還在硅谷設立了研究所,國內的R&D中心分布在深圳、上海和北京。相比背景,最有意思的是慈之星提出的“5GAI”戰略。按照中之星的宣傳口徑,之所以打“5GAI”這張牌,是因為它自認為率先實現了5G和AI在底層技術框架上的融合。汽車之家從中智行地圖定位工程師吳源處了解到,該公司成立的時間剛好在5G商用之前,所以整個自動駕駛系統的架構是針對5G技術的應用而設計的,為5G和AI的融合預留了接口,涉及感知、定位等模塊。吳源認為,雖然一些科技公司在5G來臨之前,已經有了很長的自行車智能化開發經驗,但是并沒有重新設計底層架構,而是直接在原有架構上使用5G技術,所以AI和5G的融合會顯得“生硬”。對于這樣的公司,只要重新設計架構,就可以解決“僵硬”的問題。但吳源認為,傳統公司自動駕駛系統的固有架構已經成熟,從時間和推廣策略上來說,重構架構并沒有那么迫切。可見中之星用“5GAI”作為自己的標簽。一方面有針對性地設計了5G自動駕駛系統的架構,另一方面相對于其他企業在一個時間點上“卡住”了。構建什么樣的自動駕駛方案?自動駕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單車層面簡單分為感知(眼睛)、決策(大腦)和執行(四肢)。但除此之外,還包括智能基礎設施、云背景、高精地圖等等。基于“5GAI”戰略,中智行打造的自動駕駛采用了怎樣的配置方案?慈之星與一汽集團有著深度的合作關系,以紅旗H7(參數|詢價)作為其自動駕駛測試車輛。紅旗H7自動駕駛測試車感知系統的硬件配置為:4臺32線激光雷達、6臺毫米波雷達、4臺單目攝像頭。此外,車頂還配備了衛星導航、IMU(慣性導航)等硬件。lidar+視覺是業界感知層的主要配置方案。據汽車之家了解,慈之星的感知方案中,激光雷達來自威力登,毫米波雷達來自琥珀或博世,整個方案造價近百萬元(僅感知層,不考慮汽車本身)。目前,中之星自動駕駛汽車的探測距離為200米,在行業內也處于主流水平,可以實現厘米級定位。說到定位,離不開高精地圖。但是,慈之星并沒有與國內三大地圖廠商(高德、百度、四維圖新)合作,而是自行采集和制作地圖。吳源表示,“一方面,L4自動駕駛主要在小區域內運行,不需要采用全國區域地圖。而且地圖商的地圖主要在主干道上,不在公園里;另一方面,我們自己采集制作的地圖,在數據標準和格式上更適合自動駕駛系統。“未來,即使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中之星仍然會在有限的區域內收集地圖數據。在決策層,核心是自動駕駛計算平臺。中之星的自動駕駛“大腦”裝在后備箱里。汽車之家了解到,慈之星采用通用平臺處理器,一顆NVIDIA 1080 GPU,一顆Intel CPU。慈之星沒有與英偉達或英特爾合作,而是購買了自己的硬件設備。基于以上軟硬件配置,中之星打造了L4級自動駕駛方案。在試乘體驗過程中,紅旗H7測試車已經完成直行、轉彎、過紅綠燈、繞樁等多種場景的行駛。整體體驗不錯,車有足夠的智能,但瑕疵在于轉彎或剎車時缺乏乘坐舒適性。乘坐舒適性問題,大部分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測試車都或多或少存在類似的情況,這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對汽車底盤控制的了解程度和算法的智能化水平有關,也是一個自動駕駛公司技術能力的表現之一。吳源表示,首先是車輛平臺的硬件條件限制了車輛底盤的操控性能,其次是需要進一步優化智能算法來調整操控,使車輛乘坐更加舒適。目前慈之星也在不斷對此進行優化,與紅旗的深度合作也有利于讓自動駕駛的乘坐體驗更好。另外,這種體驗主要依靠自行車智能,因為園區內暫時沒有5G基站和智能道路基礎設施,這似乎與宣傳的“5GAI”有些不同。中之星的L4自動駕駛想怎么落地?自動駕駛技術從研發到落地的關鍵之一就是落地場景。中之星的戰略在于“5Gai”+共享經濟,L4級自動駕駛技術將在共享出行市場推行。根據慈之星的規劃,預計2020年初自動駕駛測試車隊規模將達到100輛。2021年將實現共享出行市場L4級自動駕駛的商業落地。2022年,大規模應用開始實現大規模落地。慈之星把自己定位為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商,那么它的L4級自動駕駛技術會輸出給誰呢?據汽車之家了解,眾志行表示,已與出行服務公司就自動駕駛出租車的開發展開合作會談。此外,由于中之星與一汽的合作關系,不排除未來會為一汽的出行服務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目前,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已經成為L4級自動駕駛的首選。國外如Waymo、優步、戴姆勒、博世都屬于這一類;在中國,如百度和長安汽車,也開展了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的試點項目。就國內市場而言,L4級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其實離不開智能基礎設施,V2X扮演著重要角色。5G的商用將進一步推動自動駕駛。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基本都會在有限的區域內實現,當地政府的態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目前,中之星正在南京、海南、長春進行自動駕駛測試(共有10輛測試車完成了15.6萬公里路測和100萬公里模擬測試)。未來,其L4旅行服務將在這三個城市的有限區域內大量落地。總結:目前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有兩條路徑。一個是傳統車企從ADAS到高度自動駕駛的演變,一個是科技公司直接切入L4及以上領域。在ADAS領域,國外一級供應商瓜分了全球市場,留給國內企業的機會很少。那么,更高水平的L4自動駕駛就成了創業公司的機會。他們沒有傳統的商業“包袱”,可以為更先進的自動駕駛盡心盡力,實現快速發展。但即使在L4市場,也很考驗企業的技術落地能力,所以綁定合作伙伴很重要。此外,強大的資金實力或雄厚的資本背景是自動駕駛技術公司進行持續R&D投資的必要條件。雖然行業內自動駕駛的研發已經經歷了數年,但仍處于“技術無人區”,離真正的普及還相差甚遠。“燒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可避免的。5G支持車聯網,讓V2X成為現實;AI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思想”和“靈魂”。既然5G和AI是自動駕駛的基礎設施,幾乎沒有公司可以繞過這兩項技術,為什么一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要用“5GAI”來做廣告呢?是單純的造新詞,玩概念,還是另寫文章?8月1日,汽車之家探訪了這家新創公司——中之星,看看它的自動駕駛技術如何。60秒快速閱讀:1。中之星提出的“5GAI”戰略,主要在于其全新的面向5G的自動駕駛系統架構設計,讓5G和AI更好的融合。2.中之星采用了基于激光雷達的傳感方案,自主采集和制作地圖,與一汽在自動駕駛上進行合作。3.2021年,中智銀行將在共享出行市場實現L4級自動駕駛的商業落地,并率先在有限區域內推廣。“5GAI”是噱頭還是另有含義?中之星成立于2018年6月。官方表示,人才團隊多來自Cruise(通用的自動駕駛公司)、華為、BAT、特斯拉。截至目前,公司已獲得a輪數億元的天使融資(2018年10月)。此外,公司還在硅谷設立了研究所,國內的R&D中心分布在深圳、上海和北京。相比背景,最有意思的是慈之星提出的“5GAI”戰略。按照中之星的宣傳口徑,之所以打“5GAI”這張牌,是因為它自認為率先實現了5G和AI在底層技術框架上的融合。汽車之家從中智行地圖定位工程師吳源處了解到,該公司成立的時間剛好在5G商用之前,所以整個自動駕駛系統的架構是針對5G技術的應用而設計的,為5G和AI的融合預留了接口,涉及感知、定位等模塊。吳源認為,雖然一些科技公司在5G來臨之前,已經有了很長的自行車智能化開發經驗,但是并沒有重新設計底層架構,而是直接在原有架構上使用5G技術,所以AI和5G的融合會顯得“生硬”。對于這樣的公司,只要重新設計架構,就可以解決“僵硬”的問題。但吳源認為,傳統公司自動駕駛系統的固有架構已經成熟,從時間和推廣策略上來說,重構架構并沒有那么迫切。可見中之星用“5GAI”作為自己的標簽。一方面有針對性地設計了5G自動駕駛系統的架構,另一方面相對于其他企業在一個時間點上“卡住”了。構建什么樣的自動駕駛方案?自動駕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單車層面簡單分為感知(眼睛)、決策(大腦)和執行(四肢)。但除此之外,還包括智能基礎設施、云背景、高精地圖等等。基于“5GAI”戰略,中智行打造的自動駕駛采用了怎樣的配置方案?慈之星與一汽集團有著深度的合作關系,以紅旗H7(參數|詢價)作為其自動駕駛測試車輛。紅旗H7自動駕駛測試車感知系統的硬件配置為:4臺32線激光雷達、6臺毫米波雷達、4臺單目攝像頭。此外,車頂還配備了衛星導航、IMU(慣性導航)等硬件。lidar+視覺是業界感知層的主要配置方案。據汽車之家了解,慈之星的感知方案中,激光雷達來自威力登,毫米波雷達來自琥珀或博世,整個方案造價近百萬元(僅感知層,不考慮汽車本身)。目前,中之星自動駕駛汽車的探測距離為200米,在行業內也處于主流水平,可以實現厘米級定位。說到定位,離不開高精地圖。但是,慈之星并沒有與國內三大地圖廠商(高德、百度、四維圖新)合作,而是自行采集和制作地圖。吳源表示,“一方面,L4自動駕駛主要在小區域內運行,不需要采用全國區域地圖。而且地圖商的地圖主要在主干道上,不在公園里;另一方面,我們自己采集制作的地圖,在數據標準和格式上更適合自動駕駛系統。“未來,即使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中之星仍然會在有限的區域內收集地圖數據。在決策層,核心是自動駕駛計算平臺。中之星的自動駕駛“大腦”裝在后備箱里。汽車之家了解到,慈之星采用通用平臺處理器,一顆NVIDIA 1080 GPU,一顆Intel CPU。慈之星沒有與英偉達或英特爾合作,而是購買了自己的硬件設備。基于以上軟硬件配置,中之星打造了L4級自動駕駛方案。在試乘體驗過程中,紅旗H7測試車已經完成直行、轉彎、過紅綠燈、繞樁等多種場景的行駛。整體體驗不錯,車有足夠的智能,但瑕疵在于轉彎或剎車時缺乏乘坐舒適性。乘坐舒適性問題,大部分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測試車都或多或少存在類似的情況,這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對汽車底盤控制的了解程度和算法的智能化水平有關,也是一個自動駕駛公司技術能力的表現之一。吳源表示,首先是車輛平臺的硬件條件限制了車輛底盤的操控性能,其次是需要進一步優化智能算法來調整操控,使車輛乘坐更加舒適。目前慈之星也在不斷對此進行優化,與紅旗的深度合作也有利于讓自動駕駛的乘坐體驗更好。另外,這種體驗主要依靠自行車智能,因為園區內暫時沒有5G基站和智能道路基礎設施,這似乎與宣傳的“5GAI”有些不同。中之星的L4自動駕駛想怎么落地?自動駕駛技術從研發到落地的關鍵之一就是落地場景。中之星的戰略在于“5Gai”+共享經濟,L4級自動駕駛技術將在共享出行市場推行。根據慈之星的規劃,預計2020年初自動駕駛測試車隊規模將達到100輛。2021年將實現共享出行市場L4級自動駕駛的商業落地。2022年,大規模應用開始實現大規模落地。慈之星把自己定位為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商,那么它的L4級自動駕駛技術會輸出給誰呢?據汽車之家了解,眾志行表示,已與出行服務公司就自動駕駛出租車的開發展開合作會談。此外,由于中之星與一汽的合作關系,不排除未來會為一汽的出行服務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目前,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已經成為L4級自動駕駛的首選。國外如Waymo、優步、戴姆勒、博世都屬于這一類;在中國,如百度和長安汽車,也開展了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的試點項目。就國內市場而言,L4級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其實離不開智能基礎設施,V2X扮演著重要角色。5G的商用將進一步推動自動駕駛。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基本都會在有限的區域內實現,當地政府的態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目前,中之星正在南京、海南、長春進行自動駕駛測試(共有10輛測試車完成了15.6萬公里路測和100萬公里模擬測試)。未來,其L4旅行服務將在這三個城市的有限區域內大量落地。總結:目前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有兩條路徑。一個是傳統車企從ADAS到高度自動駕駛的演變,一個是科技公司直接切入L4及以上領域。在ADAS領域,國外一級供應商瓜分了全球市場,留給國內企業的機會很少。那么,更高水平的L4自動駕駛就成了創業公司的機會。他們沒有傳統的商業“包袱”,可以為更先進的自動駕駛盡心盡力,實現快速發展。但即使在L4市場,也很考驗企業的技術落地能力,所以綁定合作伙伴很重要。此外,強大的資金實力或雄厚的資本背景是自動駕駛技術公司進行持續R&D投資的必要條件。雖然行業內自動駕駛的研發已經經歷了數年,但仍處于“技術無人區”,離真正的普及還相差甚遠。“燒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可避免的。
盡管車市寒冬,補貼退坡,但是新能源汽車卻一直保持增長。而作為新能源汽車“動力之芯”的電池行業,卻在發生著改變。7月29日,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電池行業百強企業名單”。
1900/1/1 0:00:00無論是出于節能減排的考慮,還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全球范圍內的車企都在進行新能源汽車的布局。這場新能源汽車變革不夠純粹,充斥著各種聲音。車企的態度變得晦暗不明。
1900/1/1 0:00:008月1日,通用汽車公司在美國底特律發布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
1900/1/1 0:00:00據路透社報道,近幾個月來,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大幅下滑,使各大汽車制造商痛苦地意識到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并沒有達到此前令人興奮的預期。受經濟放緩的影響,中國汽車銷量已經連續第12個月下滑。
1900/1/1 0:00:00日前,保時捷宣布在華最新人事任命,即日起袁穆行(MichaelRamsey)將出任保時捷中國網絡管理和拓展副總裁,
1900/1/1 0:00:008月1日,寶馬汽車集團發布財報稱,二季度未計息稅前利潤(EBIT)下降48,至279億歐元,主要受制造成本上升,匯率逆風和排放限制的影響。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