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燈夜讀瑞銀關于動力電池制造商的最新長篇報告《撕裂電動汽車的心臟:電池能提供優勢嗎?誰贏?》,我受益匪淺。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各種電池的技術水平、化學成分、制造工藝和成本,瑞銀證據實驗室從松下、LG化學、三星和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SZ:300750)拆除了主流電池產品,所得結果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讓我們記錄一些要點,供您參考。注:本文僅用于信息交流,不構成任何交易建議。LG和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的增長最好,特斯拉受益最大。 對電池的研究非常重要。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占汽車總價值的25%至40%。無論是對電池工廠還是汽車制造商來說,贏得動力電池領域的競爭,都意味著掌握將電動汽車推向大眾的關鍵技術,并獲得重要的競爭優勢。 產業鏈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全球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將增長近10倍。得益于電池成本的下降和性能的提高,預計電動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從今年的180萬輛增長到2025年的1750萬輛。基于這一假設,預計2018年的需求量約為93Gwh,到2025年將增至973GWh,增長9.5倍。就電池的總需求而言,它將從2018年的166Gwh增加到2025年的1145GWh,幾乎是六倍。對于鋰離子電池企業來說,營業收入將從今年的230億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84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未來幾年,電池的生產能力將與需求同步增長,但在2021后,生產能力將放緩。然而,瑞銀并不認為電池會成為潛在的瓶頸。 特斯拉的成本優勢超出了預期。在拆解測試中,發現松下2170電池的總電池成本僅為111美元/千瓦時。與成本第二低的LG化學相比,特斯拉的成本領先20%。原因有三:首先,特斯拉(NASDAQ:TSLA)的超級電池工廠已經具備規模優勢;其次,圓形電池單元的制造工藝更簡單;
再次,NCA電池(正極材料為鎳、鈷、鋁組成的三元鋰電池)的化學原材料成本更低。在電池組層面,75kWh的配置比之前的研究低了2800美元,估計53kWh的電池具有2000美元的優勢。這相當于比之前19年的財務預測多出6億美元的息稅前利潤。從成本的角度來看,現階段同行很難與特斯拉直接競爭。然而,隨著韓國和中國制造商不斷獲得規模經濟,他們的成本差距將在未來兩三年內逐漸縮小到10%。但至少在2020年初之前,當NMC811電池(NMC指鎳錳鈷)成為主流產品時,將有機會進一步消除成本差距。另一點不可忽視的是,電池組生產也是特斯拉的一大優勢。 特斯拉的其他優勢首先,特斯拉在里程和重量方面都有優勢,這意味著特斯拉的里程和駕駛體驗比朋友的要好。其次,特斯拉的電動裝配效率是首屈一指的,這意味著朋友的產品需要使用更大的電池才能達到與特斯拉相同的里程,當然成本也會更高。換算成貨幣,特斯拉在這方面的成本優勢達到1000至4000美元/輛。然而,當LG發揮全規模效應時,其電池成本的缺口將縮小到900美元/輛的水平。在電池組層面,成本差距將縮小到每輛車1700美元的水平。2021后,隨著NCM811的普及,這些差距可以繼續消除。 基于電池的優點,衡量電池優點和缺點的指標并不局限于電力成本。總的來說,特斯拉和LG表現更好。不同類型的電池有各自的優勢,我們不能簡單地說誰好或不好。首先,NCA具有最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可以用最少的關鍵原材料制造,并且零件數量最少,組裝最簡單。然而,NCA固有的安全性能不足,需要與成熟的電池管理系統(BMS)一起使用。特斯拉Model3配備了4416節NCA電池,管理難度可想而知。其次,NCM柔性電池最容易組裝成電池組,具有更好的熱穩定性,因此不需要復雜的BMS,可以降低安全管理成本。再次,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和三星SDI青睞的方形電池零件最多,近30個零件使其制造過程最為復雜。操作激烈如虎,但生產的電池具有最低的能量密度。然而,其優點是安全且易于組裝到電池組中。目前,三星方形電池的價格比LG軟電池貴得多,但未來可以通過降低過度設計的安全容量來大幅降低成本。第四,軟包裝電池的重量和能量密度最高,比如雪佛蘭Bolt,它只需要288節電池就可以滿足需求。此外,柔性電池不需要如此復雜的BMS,使用更少的連接線,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然而,柔性電池需要額外的堆疊和折疊制造工藝,這將增加成本和制造復雜性。瑞銀修正了此前的觀點。他們現在認為,在電動汽車時代,傳統內燃機品牌獲得的利潤將低于特斯拉。 關于對原材料價格的敏感性,預計特斯拉-松下聯盟將繼續保持其領先地位,前提是原材料價格不會崩潰。特斯拉對鎳價格的敏感度將略高于其他原材料。如果鋰、鈷、鎳、錳和鋁的價格同時上漲50%,特斯拉-松下聯盟將受到的影響最小。 對原材料市場的影響在鋰需求方面,預計將從2018年的26.5萬噸增加到2025年的115萬噸LCE,市場容量將增長約四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鋰都能完全受益。隨著三元電池的普及和技術升級,高純電池級氫氧化鋰在增長中起主導作用。在鎳需求方面,目前動力電池的消耗量約為6萬噸,預計2025年這一需求將增至66.5萬噸……
具有11倍的增長潛力。從總需求來看,預計將從今年的220萬噸增加到2025年的310萬噸。鈷需求方面,今年的需求量約為12萬噸,預計到2025年將增至26萬噸。 電池組成本的下降趨勢。到2025年,電池組成本將下降約35%。原因有三:第一,規模效應的出現。其次,技術升級帶來了更高的產能密度和更低的原材料組合成本。最后,電池制造商選擇制造成本更低、供應鏈更好的地方進行生產。例如,三星目前的NCM622產品成本為141美元/千瓦時,當它達到全規模效果時,成本可以降低18%,達到116美元/千瓦小時。在2020年改用NCM811后,由于鈷的使用量幾乎減半,它也可以帶來15%至20%的成本降低空間。換言之,如果分析中考慮技術升級,到2020年/2021,主要制造商的電池成本預計將降至100美元/千瓦時。 電池市場前景廣闊,預計到2025年,電池市場產能將達到973GWh,相當于19家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這意味著電池制造商的年均收入將以約20%的復合率增長。特斯拉從電池市場的競爭中獲益最大。由于特斯拉擁有電池管理系統的優勢,它可以使用成本更低的NCA電池,而特斯拉的電動動力總成是許多制造商中效率最高的。然而,盡管松下目前有很多優勢,但未來不會出現贏家通吃的局面。因為其他制造商沒有特斯拉那樣的能力使用NCA電池。傳統內燃機汽車品牌使用NCA電池非常昂貴,而且將其組裝成電池組的復雜性也更高。得益于超級電池工廠的規模效應,特斯拉抵消了電池組組裝的劣勢,但對于剛剛開始轉型的傳統制造商來說,他們不想使用難以控制的圓形NCA電池,而是將NCM電池視為更好的選擇。因此,瑞銀認為,未來電池市場將形成寡頭壟斷結構,前五大制造商將占據80%的市場份額。其中,LG和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尤其是LG化學)將是增長最快的電池供應商。到2025年,LG化學有望取代松下,成為前五大電池制造商。原因不難理解,全球內燃機制造商不太可能進入NCA的懷抱,NCM的市場份額將逐漸被其他四大巨頭蠶食。此外,電池制造市場寡頭壟斷格局形成后,預計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首先,如果傳統汽車制造商建立自己的電池工廠,他們幾乎不可能在成本上趕上亞洲領先者。他們更愿意以參股或合資的形式與現有寡頭合作,以穩定其供應鏈,降低物流成本,控制原材料供應。其次,據估計,到2021,松下、LG化工、三星SDI、SK Innovation and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Limited的生產能力將超過50GWh,這幾乎是新來者無法逾越的成本壁壘。根據他們迄今為止的FID,當時可以商業化的產能只有2到5Gwh。綜上所述,當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值得我們關注。技術差異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的方形電池最復雜,制造成本最低。繼續梳理瑞銀集團關于動力電池的研究報告。拆解的電池樣品包括寶馬I3的三星品牌94Ah電池、通用汽車Bolt的LG品牌軟電池、特斯拉的松下品牌圓柱形電池和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不同國產純電動汽車使用的有限品牌方形電池。 不同電池綜合條件的比較從電池的角度來看,松下圓柱形電池的成本優勢非常明顯。從容量到能源的角度來看,NCA也明顯領先。此外,從重量比能源的角度來看,LG的軟電池超過松下的圓柱形電池,奪得冠軍。 尋找成本差異的根源為什么NCA的成本優勢如此明顯?這是由于高鎳低鈷技術……
松下電池。下圖比較了各種電池的正極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正是由于高鎳低鈷,NCA電池的直接材料成本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因此,就產生了電力成本的主要優勢。在第一章中,韓國和中國制造商之間的成本差距將在未來兩三年內逐漸縮小到10%,因為它們將繼續獲得規模效應。但至少在2020年初NMC811電池成為主流產品之前,將有機會進一步消除成本差距。如果只看規模效應,LG化學的成本削減潛力最大,可以帶來18%的成本削減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瑞銀的模型假設未來會有更高的產能利用率,設備效率的提高會帶來更高的生產吞吐量,規模的增加會帶來更低的原材料采購成本,研發/銷售比例也會更低。這樣,規模效應可以使LG化學和三星在未來更具競爭力。此外,除了原材料成本的差異外,我們還需要注意制造成本的差異。根據生產的復雜性,方形電池需要的工藝最多,接近30道。大量零部件需要許多二級供應商的合作。相比之下,圓柱形電池的工藝最簡單,因此可以帶來最高的生產線利用率。在制造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設備利用率都不會低于80%,而在其他類型電池的制造過程中設備利用率會達到60%或更低,從而造成瓶頸。如果排除原材料成本的影響,只看制造總成本的比例,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優勢最大。這個結論很有趣。如前所述,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方形電池具有最高的制造復雜性,但為什么它的制造成本最低?如果我們繼續細分制造成本結構,我們可以看到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的勞動力成本僅為1.5美元/千瓦時,而競爭對手工廠的勞動力成本由于位置問題比當代安培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高出數倍。這一次,中國勞動力的明顯優勢繼續發揮作用。如果排除勞動力成本因素,NCA技術的制造成本仍然是最低的。此外,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制造成本優勢不僅存在于現在,而且隨著未來規模的增長,其優勢將更加明顯。以下是瑞銀的預測:然而,對于其他三家競爭對手來說,他們不會錯過降低成本的機會,也不會放過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最直接的方法是直接在中國建廠,以消除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的競爭優勢。在他們采取這一措施后,選址對制造成本的影響如下:如上圖所示,如果排除勞動力成本的影響,特斯拉將再次領先,而LG化學和三星的制造成本將接近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的水平。 對電池成本下降的預期瑞銀認為,未來兩三年電池成本下降幅度可達6%-18%。隨著NCM811在2020年的普及,預計將實現100美元/千瓦時的目標。首先,當規模效應上升到一定水平時,它將保持穩定。在理想情況下,固定資產成本僅占電池總成本的10%-15%,而材料成本占總成本的56%-66%。其次,未來的成本降低主要來自陰極材料的選擇,這考驗著高鎳低鈷制造商的技術。LG化學、三星和寧德發電都預計在2020/2021向NCM811邁進,這將帶來11%-24%的成本降低效果。由于松下采用了高鎳和低估的NCA技術,成本很難繼續下降。第三,未來將陸續建立的中國電池工廠將受益于低勞動力,并將成本降低約7美元/千瓦時。第四,研發費用的收入占比目標是8%-10%,但明年可能會降至5%。這是因為研發支出的絕對投入……
大多數公司的ture將保持不變,而收入將繼續增長。總體而言,瑞銀預計主流公司將在2021/2022年實現每千瓦時100美元的目標,但松下明年的成本將達到104美元。挑燈夜讀瑞銀關于動力電池制造商的最新長篇報告《撕裂電動汽車的心臟:電池能提供優勢嗎?誰贏?》,我受益匪淺。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各種電池的技術水平、化學成分、制造工藝和成本,瑞銀證據實驗室從松下、LG化學、三星和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SZ:300750)拆除了主流電池產品,所得結果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讓我們記錄一些要點,供您參考。注:本文僅用于信息交流,不構成任何交易建議。LG和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的增長最好,特斯拉受益最大。 對電池的研究非常重要。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占汽車總價值的25%至40%。無論是對電池工廠還是汽車制造商來說,贏得動力電池領域的競爭,都意味著掌握將電動汽車推向大眾的關鍵技術,并獲得重要的競爭優勢。 產業鏈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全球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將增長近10倍。得益于電池成本的下降和性能的提高,預計電動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從今年的180萬輛增長到2025年的1750萬輛。基于這一假設,預計2018年的需求量約為93Gwh,到2025年將增至973GWh,增長9.5倍。就電池的總需求而言,它將從2018年的166Gwh增加到2025年的1145GWh,幾乎是六倍。對于鋰離子電池企業來說,營業收入將從今年的230億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84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未來幾年,電池的生產能力將與需求同步增長,但在2021后,生產能力將放緩。然而,瑞銀并不認為電池會成為潛在的瓶頸。 特斯拉的成本優勢超出了預期。在拆解測試中,發現松下2170電池的總電池成本僅為111美元/千瓦時。與成本第二低的LG化學相比,特斯拉的成本領先20%。原因有三:首先,特斯拉(NASDAQ:TSLA)的超級電池工廠已經具備規模優勢;其次,圓形電池單元的制造工藝更簡單;
再次,NCA電池(正極材料為鎳、鈷、鋁組成的三元鋰電池)的化學原材料成本更低。在電池組層面,75kWh的配置比之前的研究低了2800美元,估計53kWh的電池具有2000美元的優勢。這相當于比之前19年的財務預測多出6億美元的息稅前利潤。從成本的角度來看,現階段同行很難與特斯拉直接競爭。然而,隨著韓國和中國制造商不斷獲得規模經濟,他們的成本差距將在未來兩三年內逐漸縮小到10%。但至少在2020年初之前,當NMC811電池(NMC指鎳錳鈷)成為主流產品時,將有機會進一步消除成本差距。另一點不可忽視的是,電池組生產也是特斯拉的一大優勢。 特斯拉的其他優勢首先,特斯拉在里程和重量方面都有優勢,這意味著特斯拉的里程和駕駛體驗比朋友的要好。其次,特斯拉的電動裝配效率是首屈一指的,這意味著朋友的產品需要使用更大的電池才能達到與特斯拉相同的里程,當然成本也會更高。換算成貨幣,特斯拉在這方面的成本優勢達到1000至4000美元/輛。然而,當LG發揮全規模效應時,其電池成本的缺口將縮小到900美元/輛的水平。在電池組層面,成本差距將縮小到每輛車1700美元的水平。2021后,隨著NCM811的普及,這些差距可以繼續消除。 基于電池的優點,衡量電池優點和缺點的指標并不局限于電力成本。總的來說,特斯拉和LG表現更好。不同類型的電池有各自的優勢,我們不能簡單地說誰好或不好。首先,NCA具有最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可以用最少的關鍵原材料制造,并且零件數量最少,組裝最簡單。然而,NCA固有的安全性能不足,需要與成熟的電池管理系統(BMS)一起使用。特斯拉Model3配備了4416節NCA電池,管理難度可想而知。其次,NCM柔性電池最容易組裝成電池組,具有更好的熱穩定性,因此不需要復雜的BMS,可以降低安全管理成本。再次,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和三星SDI青睞的方形電池零件最多,近30個零件使其制造過程最為復雜。操作激烈如虎,但生產的電池具有最低的能量密度。然而,其優點是安全且易于組裝到電池組中。目前,三星方形電池的價格比LG軟電池貴得多,但未來可以通過降低過度設計的安全容量來大幅降低成本。第四,軟包裝電池的重量和能量密度最高,比如雪佛蘭Bolt,它只需要288節電池就可以滿足需求。此外,柔性電池不需要如此復雜的BMS,使用更少的連接線,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然而,柔性電池需要額外的堆疊和折疊制造工藝,這將增加成本和制造復雜性。瑞銀修正了此前的觀點。他們現在認為,在電動汽車時代,傳統內燃機品牌獲得的利潤將低于特斯拉。 關于對原材料價格的敏感性,預計特斯拉-松下聯盟將繼續保持其領先地位,前提是原材料價格不會崩潰。特斯拉對鎳價格的敏感度將略高于其他原材料。如果鋰、鈷、鎳、錳和鋁的價格同時上漲50%,特斯拉-松下聯盟將受到的影響最小。 對原材料市場的影響在鋰需求方面,預計將從2018年的26.5萬噸增加到2025年的115萬噸LCE,市場容量將增長約四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鋰都能完全受益。隨著三元電池的普及和技術升級,高純電池級氫氧化鋰在增長中起主導作用。在鎳需求方面,目前動力電池的消耗量約為6萬噸,預計2025年這一需求將增至66.5萬噸……
具有11倍的增長潛力。從總需求來看,預計將從今年的220萬噸增加到2025年的310萬噸。鈷需求方面,今年的需求量約為12萬噸,預計到2025年將增至26萬噸。 電池組成本的下降趨勢。到2025年,電池組成本將下降約35%。原因有三:第一,規模效應的出現。其次,技術升級帶來了更高的產能密度和更低的原材料組合成本。最后,電池制造商選擇制造成本更低、供應鏈更好的地方進行生產。例如,三星目前的NCM622產品成本為141美元/千瓦時,當它達到全規模效果時,成本可以降低18%,達到116美元/千瓦小時。在2020年改用NCM811后,由于鈷的使用量幾乎減半,它也可以帶來15%至20%的成本降低空間。換言之,如果分析中考慮技術升級,到2020年/2021,主要制造商的電池成本預計將降至100美元/千瓦時。 電池市場前景廣闊,預計到2025年,電池市場產能將達到973GWh,相當于19家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這意味著電池制造商的年均收入將以約20%的復合率增長。特斯拉從電池市場的競爭中獲益最大。由于特斯拉擁有電池管理系統的優勢,它可以使用成本更低的NCA電池,而特斯拉的電動動力總成是許多制造商中效率最高的。然而,盡管松下目前有很多優勢,但未來不會出現贏家通吃的局面。因為其他制造商沒有特斯拉那樣的能力使用NCA電池。傳統內燃機汽車品牌使用NCA電池非常昂貴,而且將其組裝成電池組的復雜性也更高。得益于超級電池工廠的規模效應,特斯拉抵消了電池組組裝的劣勢,但對于剛剛開始轉型的傳統制造商來說,他們不想使用難以控制的圓形NCA電池,而是將NCM電池視為更好的選擇。因此,瑞銀認為,未來電池市場將形成寡頭壟斷結構,前五大制造商將占據80%的市場份額。其中,LG和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尤其是LG化學)將是增長最快的電池供應商。到2025年,LG化學有望取代松下,成為前五大電池制造商。原因不難理解,全球內燃機制造商不太可能進入NCA的懷抱,NCM的市場份額將逐漸被其他四大巨頭蠶食。此外,電池制造市場寡頭壟斷格局形成后,預計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首先,如果傳統汽車制造商建立自己的電池工廠,他們幾乎不可能在成本上趕上亞洲領先者。他們更愿意以參股或合資的形式與現有寡頭合作,以穩定其供應鏈,降低物流成本,控制原材料供應。其次,據估計,到2021,松下、LG化工、三星SDI、SK Innovation and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Limited的生產能力將超過50GWh,這幾乎是新來者無法逾越的成本壁壘。根據他們迄今為止的FID,當時可以商業化的產能只有2到5Gwh。綜上所述,當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值得我們關注。技術差異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的方形電池最復雜,制造成本最低。繼續梳理瑞銀集團關于動力電池的研究報告。拆解的電池樣品包括寶馬I3的三星品牌94Ah電池、通用汽車Bolt的LG品牌軟電池、特斯拉的松下品牌圓柱形電池和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不同國產純電動汽車使用的有限品牌方形電池。 不同電池綜合條件的比較從電池的角度來看,松下圓柱形電池的成本優勢非常明顯。從容量到能源的角度來看,NCA也明顯領先。此外,從重量比能源的角度來看,LG的軟電池超過松下的圓柱形電池,奪得冠軍。 尋找成本差異的根源為什么NCA的成本優勢如此明顯?這是由于高鎳低鈷技術……
松下電池。下圖比較了各種電池的正極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正是由于高鎳低鈷,NCA電池的直接材料成本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因此,就產生了電力成本的主要優勢。在第一章中,韓國和中國制造商之間的成本差距將在未來兩三年內逐漸縮小到10%,因為它們將繼續獲得規模效應。但至少在2020年初NMC811電池成為主流產品之前,將有機會進一步消除成本差距。如果只看規模效應,LG化學的成本削減潛力最大,可以帶來18%的成本削減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瑞銀的模型假設未來會有更高的產能利用率,設備效率的提高會帶來更高的生產吞吐量,規模的增加會帶來更低的原材料采購成本,研發/銷售比例也會更低。這樣,規模效應可以使LG化學和三星在未來更具競爭力。此外,除了原材料成本的差異外,我們還需要注意制造成本的差異。根據生產的復雜性,方形電池需要的工藝最多,接近30道。大量零部件需要許多二級供應商的合作。相比之下,圓柱形電池的工藝最簡單,因此可以帶來最高的生產線利用率。在制造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設備利用率都不會低于80%,而在其他類型電池的制造過程中設備利用率會達到60%或更低,從而造成瓶頸。如果排除原材料成本的影響,只看制造總成本的比例,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優勢最大。這個結論很有趣。如前所述,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方形電池具有最高的制造復雜性,但為什么它的制造成本最低?如果我們繼續細分制造成本結構,我們可以看到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的勞動力成本僅為1.5美元/千瓦時,而競爭對手工廠的勞動力成本由于位置問題比當代安培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高出數倍。這一次,中國勞動力的明顯優勢繼續發揮作用。如果排除勞動力成本因素,NCA技術的制造成本仍然是最低的。此外,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制造成本優勢不僅存在于現在,而且隨著未來規模的增長,其優勢將更加明顯。以下是瑞銀的預測:然而,對于其他三家競爭對手來說,他們不會錯過降低成本的機會,也不會放過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最直接的方法是直接在中國建廠,以消除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的競爭優勢。在他們采取這一措施后,選址對制造成本的影響如下:如上圖所示,如果排除勞動力成本的影響,特斯拉將再次領先,而LG化學和三星的制造成本將接近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的水平。 對電池成本下降的預期瑞銀認為,未來兩三年電池成本下降幅度可達6%-18%。隨著NCM811在2020年的普及,預計將實現100美元/千瓦時的目標。首先,當規模效應上升到一定水平時,它將保持穩定。在理想情況下,固定資產成本僅占電池總成本的10%-15%,而材料成本占總成本的56%-66%。其次,未來的成本降低主要來自陰極材料的選擇,這考驗著高鎳低鈷制造商的技術。LG化學、三星和寧德發電都預計在2020/2021向NCM811邁進,這將帶來11%-24%的成本降低效果。由于松下采用了高鎳和低估的NCA技術,成本很難繼續下降。第三,未來將陸續建立的中國電池工廠將受益于低勞動力,并將成本降低約7美元/千瓦時。第四,研發費用的收入占比目標是8%-10%,但明年可能會降至5%。這是因為研發支出的絕對投入……
大多數公司的ture將保持不變,而收入將繼續增長。總體而言,瑞銀預計主流公司將在2021/2022年實現每千瓦時100美元的目標,但松下明年的成本將達到104美元。
據外媒報道,美國當地時間周四,一名聯邦法官駁回了芯片供應商高通公司提供的反壟斷案證據。
1900/1/1 0:00:00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Diess)表示:“我們將在電動汽車方面擁有非常強大的產品組合,大眾希望通過積極的定價策略來針對特斯拉等對手,大眾將比特斯拉便宜”。
1900/1/1 0:00:00挑燈夜讀瑞銀最新發布的動力電池廠商長篇報告《TearingdowntheheartofanelectriccarCanbatteriesprovideanedge
1900/1/1 0:00:00根據寶馬集團官方公布的銷量數據,盡管當前市場形勢動蕩,寶馬集團在11月份以及前十一個月的銷量均實現了增長。
1900/1/1 0:00:0012月10日,工信部發文確認已向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發放5G系統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5G時代正以超預期速度變成現實。
1900/1/1 0:00:00中國駐加拿大使館網站14日消息,2018年12月13日,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盧沙野大使在加《環球郵報》發表題為《我們不希望看到加拿大走上背離公平正義的道路》的署名文章,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