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每10輛汽車中,就有一輛來自廣州。但曾經,這座汽車之城一度被認為“搞不了汽車”。不同于北方擁有扎實的工業基礎,作為中國南大門的廣州,在探索汽車工業發展的道路上起步并不算早,歷經波折。 “廣州的汽車產值要實現1000個億”——在當年廣州汽車重組的特殊歷史時刻,這是專管汽車工業的時任廣州副市長張廣寧對廣州汽車工業的期許與夢想。2007年,廣汽集團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28億元,提前讓“汽車市長”的千億夢想照進了現實。
汽車之家與21世紀經濟報道強強聯手,共同打造的《2022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等新能源汽車項目落子廣州,廣汽集團旗下合資品牌以及廣汽埃安、廣汽傳祺等品牌、東風日產等傳統車企加速轉型,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企業在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 不過對于以傳統燃油汽車為主的廣州汽車工業而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仍存在不小的挑戰——埃安、小鵬等企業還未成長為龍頭企業;私人用戶市場有待推廣;零部件產業競爭優勢不突出,產業根植性和近地化配套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傳統車企的體制機制模式有待激活等。■“汽車之城”加速轉型,痛點凸顯 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廣州已構建起以整車制造為核心,零部件企業集聚,智能創新企業匯聚的汽車創新產業體系。據不完全統計,廣州擁有近20家整車制造企業,以及包括采埃孚、馬瑞利、高新興、加特可、艾帕克等在內的超過500家汽車關鍵零部件企業,形成東部、南部和北部三大汽車產業集群,產值均超千億元。
其中,東部汽車產業集群包括黃埔區和增城區,以廣汽本田、小鵬汽車等為代表,包括增城汽車產業基地、黃埔汽車產業基地、北汽集團華南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南部汽車產業集群以番禺區和南沙區為主,包括廣汽番禺汽車城和南沙國際汽車產業基地等,主要有廣汽乘用車、廣汽埃安、廣汽豐田、合創汽車、恒大汽車等;北部汽車產業集群以花都區和從化區為主,以東風日產、廣汽比亞迪等企業為依托,包括花都汽車城、從化明珠工業園等。 行至當下,汽車工業已成為廣州市的支柱產業之一,占全市工業產值比重超30%,成為拉動全市工業增長的“主引擎”。2021年,廣州市汽車制造業實現總產值6118億元,同比增長4.4%;產量296.44萬臺,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之首,其中,新能源汽車14.99萬輛,同比增長87.9%,占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的4.2%。 今年上半年,廣州全市汽車制造業同比增長7.5%,汽車產量151.1萬輛,同比增長7.8%;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11.6萬輛,同比增長123.9%,距離去年全年新能源車銷量僅差3萬余輛。 依托較為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廣州市聚集了眾多新能源汽車重點企業。《前瞻經濟學人》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2021年,廣州新能源汽車企業新增數量增長迅速,2021年新增5210家。截至2022年7月4日,廣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企業數量占全國相關企業數量的3.0%。 事實上,廣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頂層設計的加持為其提供了廣袤的生長空間。 早在2021年,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將汽車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促進消費手段重點發展,廣州市“十四五”規劃將智能與新能源汽車作為全力打造的三大新興支柱產業之一。 《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到2025年廣州市全市汽車產能突破500萬輛,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產值力爭達到1萬億元,持續位居全國前列;新能源汽車產能超200萬輛,進入全國城市前三名;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保有量提升至80萬輛、占汽車保有量比重超20%。 截至2022年上半年,廣州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為38萬輛,要實現2025年80萬輛的保有量目標,年均增幅不低于25%,年均增量近15萬輛,這也意味著“十四五”期間廣州市新能源汽車將迎來新一輪高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初發布的《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定位,已從廣州“十四五”規劃的“新興支柱產業”變為“支柱產業”。 7月1日《廣州市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到2024年,新能源汽車年產能進入全國城市前5名,占全市汽車產能約20%。 廣州市全力推動汽車產業向新能源轉型的決心不言自明。 不過,21世紀新汽車研究院認為,廣州新能源汽車產業并非高枕無憂。盡管手握2021年造車新勢力銷量冠軍小鵬,以及揚言要將“蔚小理”變成“埃小蔚”的廣汽埃安兩大明星企業,廣州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仍面臨不小挑戰。
首先,與坐擁全球新能源銷冠比亞迪的深圳相比,廣州缺乏新能源龍頭車企,體量相對較小。廣汽埃安銷量屢創新高,但“深入人心”的網約車形象是其品牌向上的掣肘;小鵬汽車初步樹立了自己的品牌,但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與先行者特斯拉之間存在的差距仍然很大;合創汽車加速追趕,但借助EDG、電競的花式營銷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為產品質量賦能,能否讓消費者買單尚未可知;盡管傳統車企大象轉身,但本田、豐田稍顯遲滯的電動化轉型尚未在產品和銷量上開花結果;恒大、寶能等跨界而來的造車新星發展遇阻,為加速角逐新能源之都的廣州增添了不確定性。 以跨越生死線,步入從1到10階段的小鵬汽車為例,主打的智能化差異競爭,前有特斯拉的標桿地位,后有華為、百度、小米等跨界者的沖擊。盡管對于新品的期待很高,但小鵬規模的瓶頸、盈利的壓力仍然存在。同時,傳統車企正在加快轉型,而“小鵬們”還沒有建立起競爭對手難以跨越的護城河。 其次,與長三角地區擁有較多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潤率的核心零部件產業相比,廣州零部件產業競爭優勢不突出,產業根植性和近地化配套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動力系統、底盤控制、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等車用關鍵芯片均被國外巨頭壟斷,對外依存度較高。 公開資料顯示,廣東汽車產業整零比為1:0.78,尤其是廣州汽車產業整零比僅為1:0.35,相較汽車工業發達國家1:1.7的整零比例,零部件產業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全國汽車產業鏈分工明確,包括芯片在內的多數關鍵核心零部件集中在長三角地區。但今年上海等地的疫情打斷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正常運轉,珠三角尤其是廣州汽車產業遭遇不小的挑戰。以芯片為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廣汽集團獲悉,2022年二季度的芯片短缺達3.3萬片,主要是控制類芯片、驅動類芯片以及集成電路的芯片;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也多次在社交媒體上“求芯片”。 此外,傳統車企的體制機制模式有待激活,自主品牌核心競爭力差距明顯,產品綜合競爭力與國外產品仍有一定差距,國外銷售規模和占比較小,“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的任務艱巨。 以今年上半年實現營利雙增的廣汽集團為例,凈利潤的增長主要來自合資公司的投資收益,其中“兩田”貢獻了絕大部分。報告期內,廣汽集團投資收益約為84.9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約19.95億元,比廣汽集團上半年57.51億元的歸母凈利潤高出了近30億元,這意味著若除去對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等合資企業的投資收益,廣汽集團的自主板塊包括廣汽乘用車及廣汽埃安依舊處于虧損狀態。■競跑智能網聯,發力萬億級“智車之城” 汽車行業的大變革時代,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則將是下半場。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自動駕駛產業與車聯網產業正在為廣州開啟一條全新的上升通道,從“汽車之城”向萬億級“智車之城”發力。 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成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首批培育對象,百度阿波羅、文遠知行、小馬智行、聯友科技、深蘭科技、華為廣州研究院等智能駕駛企業紛紛落地廣州。 作為國內第一個批準5G遠程駕駛測試的城市,廣州自動駕駛汽車道路測試走在全國前列。今年8月初,廣州市交通運輸局發布消息稱,2022年上半年,廣州開放測試道路較2021年底增長57.6%,車輛首次發放路測牌照較2021年底增長41.6%,有效測試里程較2021年底增長73.5%,測試車輛交通事故認定記錄為零。 一方面,測試道路開放范圍越來越大。截至2022年6月30日,廣州市發布開放測試道路202條,雙向里程789公里,覆蓋白云、海珠、番禺、黃埔、花都、南沙6個行政區域。 另一方面,測試規模和類型越來越多。2022年上半年,新增測試車輛59臺,升級載客測試36臺,升級道路測試46臺,升級遠程測試3臺,自動駕駛里程約207萬公里,廣州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總里程已超過600萬公里。 截至目前,廣州市向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百度阿波羅、廣汽集團、沃芽科技(滴滴)等11家企業的19款車型共201臺測試車輛發放測試牌照。其中121輛測試車升級到載客測試、25輛測試車升級到遠程測試、81輛測試車升級到三級道路測試。
目前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國內企業均獲得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的資格。今年4月,小馬智行宣布中標廣州市南沙區2022年出租車運力指標,獲準在廣州南沙投入100輛自動駕駛汽車提供出租車服務。這是國內首個頒發給自動駕駛企業的出租車經營許可,也是國內首次從政策層面,賦予自動駕駛車輛運營服務和普通出租車運營服務同等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自動駕駛正從理想走入現實——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規也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從生產領域逐漸向使用和服務相關領域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去年7月,廣州啟動自動駕駛汽車混行試點,在南沙區、黃埔區等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先行試點區開展,邁出自動駕駛規模化應用關鍵一步;今年6月底,《廣州市南沙區智能網聯汽車混行試點區及特殊運營場景混行試點總體方案》正式通過,南沙區成為廣州市首個智能網聯汽車混行試點區。 根據規劃,到2025年,南沙區將分四個階段投放總計不超過2000臺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開展不同混行比例、車路協同不同參與度以及多種新型出行服務的大規模城市交通試驗。 7月1日《廣州市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級別自動駕駛汽車新車裝配率超過50%,4級自動駕駛汽車初步實現規模化生產。 無論是從測試道路、測試里程、牌照數量還是相關立法,廣州都走在全國前列,向打造全球知名“智車之城”邁進,力求引領全國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消費潛力巨大,偏愛中國品牌和新勢力品牌 一個城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當地新能源汽車的消費氛圍加持。 作為全國一線城市,廣州人民的消費實力也引領全國。《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廣州市常住人口1881.06萬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增速水平基本與全國相當,在全國范圍內處于較高水平。 截至2022年6月底,廣州市汽車保有達331萬輛,在全國各個城市中排名第14。與北京、成都、重慶、蘇州、上海等保有量大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從汽車千人保有量來看,廣州僅為176輛,在本次我們選取的15個代表城市中排名墊底,并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廣州是繼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個實施限購的城市,限購政策于2011年7月開始執行,新購數據的增長得到有效抑制。 截止2022年上半年,廣州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38萬輛,新能源汽車千人保有量29輛,大幅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各城市中處于中上游水平。 受疫情影響,2022年上半年廣州市新能源乘用車銷量6.4萬輛,全國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五,僅排在深圳、上海、杭州和成都之后;受二季度疫情爆發影響,同比增速放緩,僅為59%,落后于全國增速水平。 但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不降反升,從2021年的17%提升至2022年上半年的28%,遠高于全國水平。 這得益于廣州近年來出臺的多項促進汽車消費政策,包括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以舊換新購車補貼、增加增量指標配置額度等,在市場中釋放了積極的信號。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廣州促消費政策的力度只增不減,對新能源車市更為利好。
比如《廣州市交通運輸局關于臨時調整節能車增量指標配置額度和申請條件的通告》明確,2022年5-6月額外增加3萬個節能車增量指標配置額度;《廣州市加快個人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方案》提出,對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在廣州市購買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車并注冊登記的個人消費者,按照車輛價格補貼8000-10000元不等;9月初出臺的《廣東省加大力度持續促進消費若干措施》持續優化汽車消費環境,包括廣州、深圳完善購車資格規定、增加購車指標等。 根據汽車之家平臺數據分析,廣州新能源消費關注指數0.92,廣州用戶對新能源汽車消費的關注程度屬于“比較關注”,關注指數雖落后于杭州,但與深圳、成都基本相當,處于城市前列;新能源消費購買指數0.71,新能源購買偏好處于中等水平。 從消費端來看,廣州市新能源銷售品牌以中國品牌和新勢力品牌為主,合計占比達90%。其中中國品牌占比超過60%,廣東省地產企業比亞迪和廣汽乘用車貢獻絕大部分銷量;同時造車新勢力品牌市場份額接近30%,領先于全國水平,特斯拉、小鵬、蔚來、理想均進入廣州廠商排名TOP10。 從車身形式來看,廣州新能源用戶對轎車和SUV的偏好比例相當,在50%上下波動;分級別市場來看,廣州用戶并不過分追求“大”車,反而是對性價比較高的緊湊型轎車和緊湊型SUV更加偏好,占比明顯高于其他車型、也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
新能源汽車的整體趨勢和未來的銷量空間也讓更多經銷商積極涌入。根據汽車之家經銷商信息數據統計,廣州共822家經銷商,與北京
歡迎掃描二維碼,搜索并關注汽車之家研究院更多專業報告!
查看同類文章:數據分析行業視角更多精彩內容:企業/品牌戰略人物訪談汽車之家行業-大數據 全領域 新視點
汽車之家獲悉,思皓愛跑S將于9月21日世界制造業大會上正式預售,該車定位為一款純電動緊湊型SUV,最早于今年成都車展上亮相。
1900/1/1 0:00:00日前,我們獲取到了一組全新奧迪RS4參數詢價Avant車型的測試諜照,新車目前依舊處于高度偽裝狀態,不過我們了解到,新車將會迎來電氣化轉型,在電動機的加持下,
1900/1/1 0:00:00近日,福特汽車發布了旗下全新SuperDuty參數詢價的預告圖,同時宣布新車將在當地時間9月27日正式發布。
1900/1/1 0:00:00近日,我們從海外媒體獲得了一組疑似全新謳歌Integra參數詢價TYPES車型的路試諜照。新車或將采用與思域TYPER相同的動力系統,外觀也更加運動化。
1900/1/1 0:00:00日前,我們從特斯拉中國官網得知,特斯拉進一步縮短了在中國的預計交付時間。
1900/1/1 0:00:00近日,有外媒爆料,蘭博基尼Huracan參數詢價的繼任者車型將放棄V10發動機,或將搭載一款V8雙渦輪增壓發動機。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