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易汽車在8月12日報道市場“停擺”時,業界認為不可能停滯不前。
2020年8月11-13日,以“冬芽”為主題的第十二屆汽車藍皮書論壇在武漢舉行。大會梳理了電氣化、智能化、數字化、大設計、運營、營銷等六大板塊的22個圓桌議題和30場精彩演講。通過行業大咖的犀利觀點,全面梳理汽車行業目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在“汽車智能化”分會場,石民集團CEO陳斌波、蔚來汽車產品與技術聯盟負責人于斌、奇瑞新能源研究院副總經理兼院長倪少勇、藍兔汽車技術公司CBO磊鑫、首汽約車CEO魏東圍繞“從用戶體驗角度定義新車”的話題展開討論。主持人是So的創始人。汽車&;首席執行官張曉亮。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定義汽車和從技術或者競爭的角度定義汽車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智能化變革對用戶體驗管理最大的機遇和挑戰是什么?用戶體驗管理的內涵和外延會發生哪些變化?
石民集團首席執行官陳斌波表示:“性能不再是客戶的唯一關注點,我們已經進入了數據時代。未來,不管我們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在更長的一段時間內,更智能的汽車一定是為用戶服務的。”
蔚來汽車產品與技術聯盟負責人余斌認為,體驗包括功能體驗和感性體驗,二者缺一不可。用戶體驗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輛智能汽車會在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經過整個用戶,形成使用體驗。這種體驗的生命周期必須是產品管理的動態視圖。”
“在智能化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B端的需求。”作為車輛運營方,首汽約車CEO魏東表示,除了關注用戶體驗,還關注如何解決司機標準化和安全駕駛前置。我找了很多合作伙伴,每天解決幾十萬司機的標準化、人臉識別、著裝、疲勞駕駛等問題。
藍兔汽車技術公司的CBO雷鑫認為,汽車行業應該得到改善,做更好的事情,而不是做更多正確的事情,然后進行更多的行業擴張。現在用戶更關心的是需要了解這個品牌從前期到后期的全過程。因此,藍兔汽車也將利用創新的銷售模式和生態服務,滿足用戶全生命周期的用車需求。
奇瑞新能源副總經理、研究院院長倪少勇認為,作為一個相對傳統的汽車廠,應該打開思路,跳出汽車圈,真正了解用戶想做什么。“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優勢,即我們可以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使這一切智能化和網絡化成為可能。”
以下是圓桌討論會的記錄:
主持人張曉亮:剛才我也和大家分享了我對智能汽車和用戶體驗管理的思考,因為時間有限。
今天我們看到的確實是市場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過去我們一直在說這個變化。事實上,所有的技術在過去30年里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但今天的變化可能是真正的變化。第一個問題是一個公共的問題,我們今天面對的汽車,因為我們今天的話題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定義一款新車。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從技術、標桿、競爭的角度出發。如果我們今天切換到用戶體驗的角度,有什么區別?我們為什么不從陳先生開始呢?
陳斌波:今天很榮幸能討論這樣一個腦洞大開的話題。我也是在零件廠工作,所以和大家討論這個話題更多的是吸收一些以后的想法。其實在過去,就像剛才張老師說的,我們過去基本上是從性能出發,比如傳統車的省油性能、加速性能、機械性能等,更多關注的是這些性能。剛才馬總說了,汽車作為皇冠上的明珠,更看重性能,但是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性能不再是客戶唯一的關注點。所以今天我要從體驗的角度來討論未來的汽車,所以很可能是一個話題。因為現在是我們汽車誕生以來技術的不斷進步,但是現在的變化是非常大的變化,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了數據時代,其實在未來這個過程中,有可能直接把數據整合到所有的產品中,所有的產品都體現了數據傳遞的一些信息。
所以未來汽車在這方面會有更多的體驗。今天我們在之前的討論中討論了很多話題,有一些概念。其實我覺得在未來,不管我們是三五年,甚至十年,更智能的汽車一定是給用戶的。
張曉亮:因為你實際上有一個汽車工廠的經驗,現在從供應商的角度來看,這種視角轉換實際上和我們是對應的,因為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要具體,它最終會如何落到具體的表現上……?如果從零部件企業說,我也要和貼牌企業合作做視覺的東西,我怎么才能把我的產品做到更具體的性能層面,這個東西會有什么變化?
陳斌波:其實性能是一個產品的基本支點,因為疊加起來,我們說車是解決出行要求的最基本目標。那么在這個世界上,其他的功能肯定會承載在它上面,所以有不一樣的客戶體驗。作為零部件廠商,我們一直在整個大體系中,基本上和全球所有的OEM廠商都有合作關系,包括傳統車廠和新能源車廠,都有大量的合作關系。所以我們看不同車廠的變化,以及不同車廠采取的一些做法。其實我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很快到來了。
所以,我們自己要做的,首先我們現在正在推動全公司的全面數字化轉型。你的基本框架應該開始遵循這樣的框架,并基于基本面。其次,汽車廠的變化帶來了零部件企業的影響。我當時就想,其實在講的過程中,張老師也講了機械表和電子表的對比。其實我們現在說的智能,包括未來數據的大規模應用,一定會讓我們的汽車更智能。為了解決出行問題,整個社會付出了比較高的代價,這就是安全問題。每年有多少人和事故,包括生命財產的損失。那么就會有一個沒有安全事故的社會,也就是說,當你希望汽車發生事故的時候,它的機械要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必須轉型。
所以我們要做一些事情,一個是要智能化,自動駕駛有很多元素連在一起。剛才所有的老師都提到,飛機上的傳感器在未來可以真正實現一個沒有安全事故的社會。智慧將集中在傳感器、感知和計算能力上。然后你要形成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這是我們未來的解決方案。還有我們說的智慧,也要看到智慧帶來的關鍵變化。比如電氣化帶來的一個變化,更好的實現。
然后,在電動車區,我們再次追蹤這輛車。我們如何在這個區域占據這個位置?我們還提供電動車服務,包括電池。當然,你說這需要高技術。現在我們拿到訂單后,傳統車廠和新能源車廠各方面絕對是NO.1我們說第一個是實現整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結合未來產品和電動化的方向,占據一定的物理空間。這是我們必須做的。
張曉亮:其實數字化可以實現更完全的信息對稱,讓很多判斷更先進。謝謝你。因為蔚來真的是一家很棒的支持公司,最近半年銷量也大增。就魏而言,也是領導品牌之一。作為蔚來,你一直在用戶體驗管理中扮演著非常核心的角色。能否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談談你認為汽車可能會有哪些改變,不僅是汽車本身,還有服務?
余斌:今天很榮幸有機會坐在這里和大家進行這樣的交流。每個人都在談論未來,也許是真正的未來。對于蔚來公司來說,我們在這個行業還是很新兵,還有很多想法在不斷打磨。包括,也希望能和業內同行有個交流。
回到梁肖剛才的第一個問題,用戶體驗的制定和產品開發,從競爭的角度,包括從技術領先的角度進行產品開發,其實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總的來說,第一個是字面理解上有些差異。眾所周知,蔚來一直致力于打造用戶企業。其實剛才說的用戶體驗定義產品,其實是最核心的一點。體驗可以理解為他的感受。當然,我們在內部討論的時候,體驗也會變成功能性體驗和感性體驗,兩者缺一不可。
技術驅動的產品定義,我覺得可能更像是我有什么,我給你什么。這可能是在早期的pro……ct供給,給大于供的時代,處于賣方市場。這本身就是一門學科,思考的學科不一樣。
競爭思維也可能不一樣,就是我比你強或者比你好,或者趕上你。這個題目和用戶完全沒有關系,所以這種競爭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邏輯的遵循,所以我想先從字面上理解一下這里的一些思路。本質上,我只是喜歡你的觀點,只有做好用戶體驗,我們才能克服局限性。因為未來幾年,無論從現在的4G到5G的轉型,大家都在跨越L3方向,我們也希望做出很多創新,但是用戶并不是一個等著你發布的技術。相反,在這個行業,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聽到很多設備,包括很多手表,還有我們日常的接觸。其實本質是讓我們的用戶提升所有體驗的認知。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要想在這么復雜的環境下真正理解用戶核心的本質,其實如果說用戶體驗第一,其實就是定義痛點,或者說是爽。只有找到這些本質的東西,我們才能在迷宮中前行。這是我們首先想到的。
第二件事是用戶體驗的角度比我剛才說的競爭更全面更完整。因為我們今天講用戶體驗,比如星巴克。之前大家都說要去星巴克的用戶體驗,包括很多人會提到這些用戶體驗,包括我們今天講的這些新概念。其實真的,你在用他的產品,我在喝星巴克咖啡,我在看今日頭條APP。反過來,我們只是用它的產品嗎?其實不是,因為我在星巴克,我買了它的品牌,我體驗了他的風格,包括我這兩年一直在做的旗艦,包括喜茶,都在不斷提升用戶的感受。實際上是什么,就是從用戶的角度,從用戶的定義來看,你的產品的維度會進一步擴大。這個維度,從蔚來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給用戶的體驗應該包括整車的視角,包括我們現在接觸的車,還有數碼產品,包括車輛的產品,包括整個線下應用的產品,也包括我們可能已經在蔚來APP上注冊的整個用戶量,大概會有150萬左右。
第三是服務,這個很關鍵,尤其是對于一個新品牌或者純電動產品品牌。用戶對你的服務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在整個用戶歷史中,產品和用戶只是一個很小的接觸場景,服務上真正的聯動才能給用戶非常好的感受,在用戶體驗方面。
最后是生活,可能我們蔚來的APP上有些東西,有些是我們設計師共同開發的,包括著名設計師。其中,毛利可能更高。當然,這只是開始。總的來說,我們的用戶體驗是一個跨越全流程和觸點的過程。
最后,用戶體驗很重要,就是一個組織和一個公司的構成,整個公司的驅動力,產品大小的邏輯都是一個很大的顛覆。你如何建立你的組織結構,如何真正把用戶體驗放在你的產品開發之前?但同時,在保障用戶體驗的同時,還是要在功能上保證用戶的整個功能體驗。但是未來的方向,可能會有很大的風險,你剛才的角度很好。我覺得從這幾個角度來說,會帶來本質上的很大不同。
張曉亮:我可以補充一個問題。既然一切都是以用戶為中心,我是應該提前定義,還是制定,還是在過程中反復做?
余斌:這個問題有點出格。其實用戶體驗的定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即使是傳統的方式,也一定會談到車的交付問題。其實在蔚來的交付中,用戶交付只是我們產品開始后的第一步,甚至在蔚來也不是第一步,因為我們完全是把用戶規劃到我們產品的早期定義中,產品在出之前已經經過了幾輪產品定義。一輛智能汽車將在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內,跨越整個用戶,形成使用體驗。這種體驗的生命周期必須是產品管理的動態視圖。所以一開始,應用到現在,我們是在……eilai,就是在定義很多產品的時候,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在描述什么。但是在這里面,我們會設置各種版本號,但是我們會不斷迭代,所以對我來說一定是動態的。
張曉亮:就像馬老師說的,共同創作的模式。
余斌:對,我們正在努力打造。當網易汽車在8月12日報道市場“停擺”時,業界認為不可能停滯不前。
2020年8月11-13日,以“冬芽”為主題的第十二屆汽車藍皮書論壇在武漢舉行。大會梳理了電氣化、智能化、數字化、大設計、運營、營銷等六大板塊的22個圓桌議題和30場精彩演講。通過行業大咖的犀利觀點,全面梳理汽車行業目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在“汽車智能化”分會場,石民集團CEO陳斌波、蔚來汽車產品與技術聯盟負責人于斌、奇瑞新能源研究院副總經理兼院長倪少勇、藍兔汽車技術公司CBO磊鑫、首汽約車CEO魏東圍繞“從用戶體驗角度定義新車”的話題展開討論。主持人是So的創始人。汽車&;首席執行官張曉亮。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定義汽車和從技術或者競爭的角度定義汽車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智能化變革對用戶體驗管理最大的機遇和挑戰是什么?用戶體驗管理的內涵和外延會發生哪些變化?
石民集團首席執行官陳斌波表示:“性能不再是客戶的唯一關注點,我們已經進入了數據時代。未來,不管我們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在更長的一段時間內,更智能的汽車一定是為用戶服務的。”
蔚來汽車產品與技術聯盟負責人余斌認為,體驗包括功能體驗和感性體驗,二者缺一不可。用戶體驗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輛智能汽車會在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經過整個用戶,形成使用體驗。這種體驗的生命周期必須是產品管理的動態視圖。”
“在智能化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B端的需求。”作為車輛運營方,首汽約車CEO魏東表示,除了關注用戶體驗,還關注如何解決司機標準化和安全駕駛前置。我找了很多合作伙伴,每天解決幾十萬司機的標準化、人臉識別、著裝、疲勞駕駛等問題。
藍兔汽車技術公司的CBO雷鑫認為,汽車行業應該得到改善,做更好的事情,而不是做更多正確的事情,然后進行更多的行業擴張。現在用戶更關心的是需要了解這個品牌從前期到后期的全過程。因此,藍兔汽車也將利用創新的銷售模式和生態服務,滿足用戶全生命周期的用車需求。
奇瑞新能源副總經理、研究院院長倪少勇認為,作為一個相對傳統的汽車廠,應該打開思路,跳出汽車圈,真正了解用戶想做什么。“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優勢,即我們可以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使這一切智能化和網絡化成為可能。”
以下是圓桌討論會的記錄:
主持人張曉亮:剛才我也和大家分享了我對智能汽車和用戶體驗管理的思考,因為時間有限。
今天我們看到的確實是市場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過去我們一直在說這個變化。事實上,所有的技術在過去30年里每天都在發生變化,但今天的變化可能是真正的變化。第一個問題是一個公共的問題,我們今天面對的汽車,因為我們今天的話題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定義一款新車。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從技術、標桿、競爭的角度出發。如果我們今天切換到用戶體驗的角度,有什么區別?我們為什么不從陳先生開始呢?
陳斌波:今天很榮幸能討論這樣一個腦洞大開的話題。我也是在零件廠工作,所以和大家討論這個話題更多的是吸收一些以后的想法。其實在過去,就像剛才張老師說的,我們過去基本上是從性能出發,比如傳統車的省油性能、加速性能、機械性能等,更多關注的是這些性能。剛才馬總說了,汽車作為皇冠上的明珠,更看重性能,但是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性能不再是客戶唯一的關注點。所以今天我要從體驗的角度來討論未來的汽車,所以很可能是一個話題。因為現在是我們汽車誕生以來技術的不斷進步,但是現在的變化是非常大的變化,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了數據時代,其實在未來這個過程中,有可能直接把數據整合到所有的產品中,所有的產品都體現了數據傳遞的一些信息。
所以未來汽車在這方面會有更多的體驗。今天我們在之前的討論中討論了很多話題,有一些概念。其實我覺得在未來,不管我們是三五年,甚至十年,更智能的汽車一定是給用戶的。
張曉亮:因為你實際上有一個汽車工廠的經驗,現在從供應商的角度來看,這種視角轉換實際上和我們是對應的,因為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要具體,它最終會如何落到具體的表現上……?如果從零部件企業說,我也要和貼牌企業合作做視覺的東西,我怎么才能把我的產品做到更具體的性能水平,這個東西會有什么變化?
陳斌波:其實性能是一個產品的基本支點,因為疊加起來,我們說車是解決出行要求的最基本目標。那么在這個世界上,其他的功能肯定會承載在它上面,所以有不一樣的客戶體驗。作為零部件廠商,我們一直在整個大體系中,基本上和全球所有的OEM廠商都有合作關系,包括傳統車廠和新能源車廠,都有大量的合作關系。所以我們看不同車廠的變化,以及不同車廠采取的一些做法。其實我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很快到來了。
所以,我們自己要做的,首先我們現在正在推動全公司的全面數字化轉型。你的基本框架應該開始遵循這樣的框架,并基于基本面。其次,汽車廠的變化帶來了零部件企業的影響。我當時就想,其實在講的過程中,張老師也講了機械表和電子表的對比。其實我們現在說的智能,包括未來數據的大規模應用,一定會讓我們的汽車更智能。為了解決出行問題,整個社會付出了比較高的代價,這就是安全問題。每年有多少人和事故,包括生命財產的損失。那么就會有一個沒有安全事故的社會,也就是說,當你希望汽車發生事故的時候,它的機械要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們必須轉型。
所以我們要做一些事情,一個是要智能化,自動駕駛有很多元素連在一起。剛才所有的老師都提到,飛機上的傳感器在未來可以真正實現一個沒有安全事故的社會。智慧將集中在傳感器、感知和計算能力上。然后你要形成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這是我們未來的解決方案。還有我們說的智慧,也要看到智慧帶來的關鍵變化。比如電氣化帶來的一個變化,更好的實現。
然后,在電動車區,我們再次追蹤這輛車。我們如何在這個區域占據這個位置?我們還提供電動車服務,包括電池。當然,你說這需要高技術。現在我們拿到訂單后,傳統車廠和新能源車廠各方面絕對是NO.1我們說第一個是實現整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結合未來產品和電動化的方向,占據一定的物理空間。這是我們必須做的。
張曉亮:其實數字化可以實現更完全的信息對稱,讓很多判斷更先進。謝謝你。因為蔚來真的是一家很棒的支持公司,最近半年銷量也大增。就魏而言,也是領導品牌之一。作為蔚來,你一直在用戶體驗管理中扮演著非常核心的角色。能否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談談你認為汽車可能會有哪些改變,不僅是汽車本身,還有服務?
余斌:今天很榮幸有機會坐在這里和大家進行這樣的交流。每個人都在談論未來,也許是真正的未來。對于蔚來公司來說,我們在這個行業還是很新兵,還有很多想法在不斷打磨。包括,也希望能和業內同行有個交流。
回到梁肖剛才的第一個問題,用戶體驗的制定和產品開發,從競爭的角度,包括從技術領先的角度進行產品開發,其實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總的來說,第一個是字面理解上有些差異。眾所周知,蔚來一直致力于打造用戶企業。其實剛才說的用戶體驗定義產品,其實是最核心的一點。體驗可以理解為他的感受。當然,我們在內部討論的時候,體驗也會變成功能性體驗和感性體驗,兩者缺一不可。
技術驅動的產品定義,我覺得可能更像是我有什么,我給你什么。這可能是在早期的pro……ct供給,給大于供的時代,處于賣方市場。這本身就是一門學科,思考的學科不一樣。
競爭思維也可能不一樣,就是我比你強或者比你好,或者趕上你。這個題目和用戶完全沒有關系,所以這種競爭其實更多的是一種邏輯的遵循,所以我想先從字面上理解一下這里的一些思路。本質上,我只是喜歡你的觀點,只有做好用戶體驗,我們才能克服局限性。因為未來幾年,無論從現在的4G到5G的轉型,大家都在跨越L3方向,我們也希望做出很多創新,但是用戶并不是一個等著你發布的技術。相反,在這個行業,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聽到很多設備,包括很多手表,還有我們日常的接觸。其實本質是讓我們的用戶提升所有體驗的認知。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要想在這么復雜的環境下真正理解用戶核心的本質,其實如果說用戶體驗第一,其實就是定義痛點,或者說是爽。只有找到這些本質的東西,我們才能在迷宮中前行。這是我們首先想到的。
第二件事是用戶體驗的角度比我剛才說的競爭更全面更完整。因為我們今天講用戶體驗,比如星巴克。之前大家都說要去星巴克的用戶體驗,包括很多人會提到這些用戶體驗,包括我們今天講的這些新概念。其實真的,你在用他的產品,我在喝星巴克咖啡,我在看今日頭條APP。反過來,我們只是用它的產品嗎?其實不是,因為我在星巴克,我買了它的品牌,我體驗了他的風格,包括我這兩年一直在做的旗艦,包括喜茶,都在不斷提升用戶的感受。實際上是什么,就是從用戶的角度,從用戶的定義來看,你的產品的維度會進一步擴大。這個維度,從蔚來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給用戶的體驗應該包括整車的視角,包括我們現在接觸的車,還有數碼產品,包括車輛的產品,包括整個線下應用的產品,也包括我們可能已經在蔚來APP上注冊的整個用戶量,大概會有150萬左右。
第三是服務,這個很關鍵,尤其是對于一個新品牌或者純電動產品品牌。用戶對你的服務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在整個用戶歷史中,產品和用戶只是一個很小的接觸場景,服務上真正的聯動才能給用戶非常好的感受,在用戶體驗方面。
最后是生活,可能我們蔚來的APP上有些東西,有些是我們設計師共同開發的,包括著名設計師。其中,毛利可能更高。當然,這只是開始。總的來說,我們的用戶體驗是一個跨越全流程和觸點的過程。
最后,用戶體驗很重要,就是一個組織和一個公司的構成,整個公司的驅動力,產品大小的邏輯都是一個很大的顛覆。你如何建立你的組織結構,如何真正把用戶體驗放在你的產品開發之前?但同時,在保障用戶體驗的同時,還是要在功能上保證用戶的整個功能體驗。但是未來的方向,可能會有很大的風險,你剛才的角度很好。我覺得從這幾個角度來說,會帶來本質上的很大不同。
張曉亮:我可以補充一個問題。既然一切都是以用戶為中心,我是應該提前定義,還是制定,還是在過程中反復做?
余斌:這個問題有點出格。其實用戶體驗的定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即使是傳統的方式,也一定會談到車的交付問題。其實在蔚來的交付中,用戶交付只是我們產品開始后的第一步,甚至在蔚來也不是第一步,因為我們完全是把用戶規劃到我們產品的早期定義中,產品在出之前已經經過了幾輪產品定義。一輛智能汽車將在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內,跨越整個用戶,形成使用體驗。這種體驗的生命周期必須是產品管理的動態視圖。所以一開始,應用到現在,我們是在……eilai,就是在定義很多產品的時候,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在描述什么。但是在這里面,我們會設置各種版本號,但是我們會不斷迭代,所以對我來說一定是動態的。
張曉亮:就像馬老師說的,共同創作的模式。
余斌:對,我們正在努力打造。張曉亮:接下來倪先生,我們今天有很多不同的嘉賓,包括雷先生,他也是高端市場。我們這邊是更大眾化、量產化的市場,在這個市場做用戶體驗可能更難。我不知道你和你過去的經歷有什么樣的區別,包括理解。
倪少勇:您好,我是奇瑞新能源副總經理、研究院院長倪少勇。很高興能參與這個討論。說實話,用這個話題,用戶體驗定義一輛車。不難,但是我覺得有點難過。為什么?因為在汽車行業,大家一致認為他們懂用戶。我們一直在強調三件事,一是理解用戶的感受,二是理解市場的開端,三是引領技術。其實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這三件事,而且不僅僅是用戶的感受。我們賺不到錢,用戶感覺不好。
但是一夜之間,我們發現傳統汽車被教的不懂。我來說說我的感受吧。這發生在100多年前。當時車跟車廂說你對車一竅不通。那是一個革命性的時代,因為汽車是由皮馬車的生命制造出來的。今天是什么時代?這是一個思維的時代,因為各種技術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思維可以更加開放和靈活。我覺得這么多年,不是汽車人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而是已經習慣了,以為自己做的就是用戶想要的。我記得那天下午,應該是長城的余先生。他其實說的很清楚,他聽起來不像傳統汽車行業的人。他說車這么多年一直在進步,也就是說我做的更好,不是更對,或者說不是根據變化去調整。我認為今天汽車應該擴大。為什么?我們IT人總說要做汽車,IT人都懂。其實它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諾基亞的手機不是被蘋果顛覆了嗎?但是蘋果做了什么呢?其實直到今天,我也只是在總結一個詞。我們還是把這個小方塊叫做手機,但它不是手機。我們的標準手機是用來打電話的。如今,這個小廣場已經不是手機了。為什么我們還在試圖定義智能汽車?因為其實我覺得車還是那輛車,只是因為技術的進步,文化的發展,今天已經不能作為車出現了,可以以其他身份出現。這就是剛才提到的可能的移動空間。也許是你的輸入輸出接口,也許是你的交互環境等等。我認為賽車只是其中的一兩個點。
所以現在做手機的人很少關心這個手機好不好。但確實打電話還是一個很基礎的功能,創造了無限可能。應該說我感覺蘋果沒有做太多用戶想要的東西。它只是創造了一個機會,就是把一個只能打電話的盒子變成了一個可以很容易進入、看到、聽到的東西。至于上面能產生什么應用,我想喬布斯當時也沒想到。為什么要認為我知道汽車未來是什么樣子,所以我覺得做汽車就好,把自己當成一個平臺。因為積極擁抱即將到來的新時代,然后積極接受一些以前不太了解,或者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識新技術。所以,和大家在一起,創造一個新的環境,一個新的場景,就是我們要定義的新“車”。
張曉亮:我在試著理解你的想法。我們對車的技術能力的定義更多嗎?應用層是慢慢運營做出來的,沒有完全定義。
倪少勇:對,是。因為我也覺得,其實在未來,一切皆有可能。當時,我記得在90年代,它還被稱為信息高速公路。后來發現沒用,然后就有了傳送門。發現傳送門沒用后,傳送門倒了,然后有搜索,還是不行。至少在今天,我們還是看到了落地的應用,因為所有落地的概念都要在具體的應用中產生。但是在那之前,我們……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互聯網給了我們一個關于進化和進化的話題。如果要在汽車上有所作為,我覺得下一步應該是把汽車做好,為未來的進化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張曉亮:大道至簡,我還參加了藍兔的發布會。應該說,在座的藍兔是一個非常新的品牌。從你的角度來看,它作為后來者肯定有自己的優勢,因為我們之前講過機會。作為最新的,你有什么樣的地圖?你可以利用這個優勢,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去創造。
雷昕:雷昕:今天很榮幸作為藍兔的一員參加這樣一個論壇。你可能第一次聽說過藍兔汽車,在座的許多朋友也聽說過它。7月29日,我們正式發布了藍兔汽車的品牌戰略。大家看到的蘭,是一座山,又是一陣清風,清風就是徐來。我們要表達的是新能源的聯想。事實上,藍兔也是東風汽車公司推出的全新高端新能源品牌。剛才梁肖介紹的時候,數字智能時代不一定是傳統的代工。對于東風公司來說,在新五化的趨勢下,它也希望做得更好,藍兔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對于藍兔品牌來說,這也是東風汽車公司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希望借助東風50年的造車積累,以及十幾年的電動車技術研發積累,希望與造車新勢力形成分工,以造車新勢力的全新身份面對用戶,迎來新時代。
每個人都談論了很多關于新的五個現代化給未來帶來了什么。對于用戶來說,出行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會充滿想象空間。對于藍兔,包括在最近的品牌戰略發布會上,我們把自己定位為“真正零焦慮的高端智能電動品牌”。我們所說的零焦慮是基于用戶體驗的。回歸汽車本質,從用戶的角度來說,第一個還是痛點。在高端電動車領域,大家確實很關注,但是在整體市場中的份額還是很小的,還在成長過程中。包括從整體品牌和產品來說,比較小的可能性。對于傳統燃油車的用戶來說,電動車還是有些“焦慮”的。談的比較多的是:里程焦慮。從最早的200、300公里續航里程到現在的500、600公里;包括質量,安全,服務,包括未來的二手車市場等等。,也屬于一個新的范疇,有很多焦慮。藍兔理解用戶的這些焦慮,并將這些解決方案帶回汽車本身,解決用戶的痛點。比如續航里程,我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動力技術方面,我們也希望為用戶提供各種情況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為用戶提供插電式混合動力(包括增程式)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尤其是有長途之憂的時候,可以像他們希望的那樣,像燃油車一樣實現真正的、完全的純電動駕駛。
我們觀察到,在特殊工況下,尤其是北方城市,快速斷電的情況下,用戶對里程的焦慮依然存在。藍兔汽車可以實時準確地告知用戶剩余電量和續航里程,這將大大減少用戶的焦慮。
針對用戶對產品交付的焦慮,藍兔的用戶可以體驗到整個訂單流程可追溯,車輛動態完全透明。當然,以上只是我們針對部分用戶焦慮的問題。目前還在起步階段,后續會伴隨產品的逐步上市與大家分享更多信息。
張曉亮:最后,你可能會看到更多的牌,打得更準。也期待你的車上市。最后一個問魏老師的問題是,很有戰略性,所以出行市場肯定有特殊的產品要求。第一代運營車輛全部標配。時間長了,你應該也會對車有非常獨特的需求。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魏東:謝謝主持人。其實我也不著急。我趕著去汽車R&D隊。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之前參加的商務會議一般都是運營主題,這次是第一次參加研發主題。當然,感謝你堅守現場焦點。即使是今天,我們在討論當天的智能,大家還是把注意力放在C的需求上,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討論b的需求,作為車輛運營者,我們關心的是如何解決駕駛員的標準化,如何防止安全駕駛的前置。
所以這些,我覺得我們是在18年,有需求的時候,所以我們找到了地平線、百度以及各方,解決我們每天想解決的標準化、人臉識別、著裝、疲勞駕駛等問題。當然,也有一些OEM廠商開始定制他們的操作,這意味著如果你看看我們,我也可以用這些設備測試這些東西。我說我還有很多需求,但是沒人說。
比如我們說最簡單的手機支架,出廠就不需要裝這個東西。只要汽車發生碰撞,手機支架還是會造成二次傷害。我們也鼓勵司機開車不看手機,往前看。這是我們想要的解決方案。包括我們之前找的東西,避免動東西,經常說不清楚,也沒說看到下一個。我不能調查這件事。所以我們在尋找圖像檢測技術,它能自動檢測和掃描它找到這個項目。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我們尋找一種解決方案來給車隊消。調整了現有紫外線燈的參數后,說是無塵狀態下自動殺菌,只能朝后,不能朝前。我們也希望驅動這些功能,比如發動機熄火自動消。另一方面,這些功能可以被主機廠模塊化,將來可以選擇民用。個人車主也可以選擇是否提醒。其實我們有很多需求,而且客觀來說,我們研究車輛自動化,都是在研究前端,多少人解決了后排乘客怎么想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把這一大堆需求喊出來。我們做的是智能化的過程,必須考慮B端的需求。作為經營者,我們的切身需求是什么?作為經營者,我將解決這些問題。
張曉亮:我剛才說的是以用戶為中心。其實產品就是運營,這也意味著要從產品的角度去思考用戶體驗的管理。個人認為,從運營的角度來說,我們這里也沉淀了很多B端的數據。我們是否對此有更多的考慮,包括數據……進入和軟件能力,包括運營過程中不斷提升用戶體驗的體驗模式?
魏東:數據本身沒有問題。數據是你越來越多地使用的資產,所以這是最有價值的特性。但是數據對于我們運營商來說,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如何反過來提高用戶體驗,我們會提出很多想法。當然這個需求,我們會對這個硬件進行改造和實現。一方面給主機廠,另一方面給我們外部的供應商,我們會有很多需求。短期內,經常有乘客來說說剛才提到的體驗。除去市內的短途交通和長途交通,一個中心城市可能在路上一個多小時。如何讓一個多小時的旅程更充實?我們希望一些有趣的視頻或者游戲可以放在后排。但現在即使是高檔車,對于主駕和副駕來說,也只是一個掛屏而已。怎么才能讓他看電影,戴耳機,玩游戲?一個小時,路上兩個小時,他可以更好玩,所以這是短期的,我覺得轉型不難,也容易。
中長期如何打造移動空間?李斌一直強調汽車是第三空間,我們非常贊同這個理念。這個時候特別強調一下,我也希望我們在座的業內人士一定要跳出車來看車。如果還是停在車內,那只是車的一些功能,交互等等,不應該簡單的局限在一輛車上。今天有同事給了。其實汽車作為一個空間,有很多延伸的場景。所以另一方面,即使沒有自動駕駛,我們的特點是早晚高峰時段需求很大,而我平時有點少,就是運力過剩。你需要娛樂還是放松?我有車,但是中間做了改造,你可以訂移動的,你自己花。這是可以的。我們是否需要,如果做一些技術服務,現在通過外賣解決。我能合作嗎?我修改了它。我所在的移動城市有上百個移動必勝客加工站,可以隨時滿足我的傳統需求。所以,汽車被定義為移動服務站,無論是娛樂還是消費,哪怕是移動棋牌桌,都沒有問題。包括公路旅行,我們可以去草原,看電影或在車里聽音樂。把車當成一個多余的功能。我運營這個載體,所以在這部分,我們需要和主機廠緊密合作,包括汽車研發的上游。所以今天我們很高興一些技術相繼出現,集成的出現可以解決。以前經營只是經營,主機廠只關心造車,然后分開賣,沒打通。
一家知名公司找到我們,說我們做司機心跳檢測信息。說好的都是好的,但是把所有的車都拆了再裝很重要。我可以隨身攜帶這個功能嗎?還可以了解司機的健康狀況,及時干預,所以打通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覺得今天說的連接特別好。
張曉亮:實際上,我理解有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未來的年輕人是否會購買自己的汽車。這相當于個人信息體驗的連貫性,可能很多人都思考過,也分享過。你剛剛給了我另一個維度。從自身使用的角度來說,確實有早晚高峰和前期用戶階段,所以更多的場景真的是一個特別好的啟發。張曉亮:接下來倪先生,我們今天有很多不同的嘉賓,包括雷先生,他也是高端市場。我們這邊是更大眾化、量產化的市場,在這個市場做用戶體驗可能更難。我不知道你和你過去的經歷有什么樣的區別,包括理解。
倪少勇:您好,我是奇瑞新能源副總經理、研究院院長倪少勇。很高興能參與這個討論。說實話,用這個話題,用戶體驗定義一輛車。不難,但是我覺得有點難過。為什么?因為在汽車行業,大家一致認為他們懂用戶。我們一直在強調三件事,一是了解用戶的感受,二是了解市場的開端,三是引領技術……其實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這三件事,而且不僅僅是用戶的感受。我們賺不到錢,用戶感覺不好。
但是一夜之間,我們發現傳統汽車被教的不懂。我來說說我的感受吧。這發生在100多年前。當時車跟車廂說你對車一竅不通。那是一個革命性的時代,因為汽車是由皮馬車的生命制造出來的。今天是什么時代?這是一個思維的時代,因為各種技術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思維可以更加開放和靈活。我覺得這么多年,不是汽車人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而是已經習慣了,以為自己做的就是用戶想要的。我記得那天下午,應該是長城的余先生。他其實說的很清楚,他聽起來不像傳統汽車行業的人。他說車這么多年一直在進步,也就是說我做的更好,不是更對,或者說不是根據變化去調整。我認為今天汽車應該擴大。為什么?我們IT人總說要做汽車,IT人都懂。其實它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諾基亞的手機不是被蘋果顛覆了嗎?但是蘋果做了什么呢?其實直到今天,我也只是在總結一個詞。我們還是把這個小方塊叫做手機,但它不是手機。我們的標準手機是用來打電話的。如今,這個小廣場已經不是手機了。為什么我們還在試圖定義智能汽車?因為其實我覺得車還是那輛車,只是因為技術的進步,文化的發展,今天已經不能作為車出現了,可以以其他身份出現。這就是剛才提到的可能的移動空間。也許是你的輸入輸出接口,也許是你的交互環境等等。我認為賽車只是其中的一兩個點。
所以現在做手機的人很少關心這個手機好不好。但確實打電話還是一個很基礎的功能,創造了無限可能。應該說我感覺蘋果沒有做太多用戶想要的東西。它只是創造了一個機會,就是把一個只能打電話的盒子變成了一個可以很容易進入、看到、聽到的東西。至于上面能產生什么應用,我想喬布斯當時也沒想到。為什么要認為我知道汽車未來是什么樣子,所以我覺得做汽車就好,把自己當成一個平臺。因為積極擁抱即將到來的新時代,然后積極接受一些以前不太了解,或者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識新技術。所以,和大家在一起,創造一個新的環境,一個新的場景,就是我們要定義的新“車”。
張曉亮:我在試著理解你的想法。我們對車的技術能力的定義更多嗎?應用層是慢慢運營做出來的,沒有完全定義。
倪少勇:對,是。因為我也覺得,其實在未來,一切皆有可能。當時,我記得在90年代,它還被稱為信息高速公路。后來發現沒用,然后就有了傳送門。發現傳送門沒用后,傳送門倒了,然后有搜索,還是不行。至少在今天,我們還是看到了落地的應用,因為所有落地的概念都要在具體的應用中產生。但在此之前,我們不知道它是什么,但互聯網給了我們一個進化和進化的話題。如果要在汽車上有所作為,我覺得下一步應該是把汽車做好,為未來的進化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張曉亮:大道至簡,我還參加了藍兔的發布會。應該說,在座的藍兔是一個非常新的品牌。從你的角度來看,它作為后來者肯定有自己的優勢,因為我們之前講過機會。作為最新的,你有什么樣的地圖?你可以利用這個優勢,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去創造。
雷昕:雷昕:今天很榮幸作為藍兔的一員參加這樣一個論壇。你可能第一次聽說過藍兔汽車,在座的許多朋友也聽說過它。7月29日,我們正式發布了藍兔汽車的品牌戰略。大家看到的蘭,是一座山,又是一陣清風,清風就是徐來。我們要表達的是新能源的聯想。事實上,藍兔也是東風汽車公司推出的全新高端新能源品牌……名詞(noun的縮寫)剛才梁肖介紹的時候,數字智能時代不一定是傳統的代工。對于東風公司來說,在新五化的趨勢下,它也希望做得更好,藍兔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對于藍兔品牌來說,這也是東風汽車公司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希望借助東風50年的造車積累,以及十幾年的電動車技術研發積累,希望與造車新勢力形成分工,以造車新勢力的全新身份面對用戶,迎來新時代。
每個人都談論了很多關于新的五個現代化給未來帶來了什么。對于用戶來說,出行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會充滿想象空間。對于藍兔,包括在最近的品牌戰略發布會上,我們把自己定位為“真正零焦慮的高端智能電動品牌”。我們所說的零焦慮是基于用戶體驗的。回歸汽車本質,從用戶的角度來說,第一個還是痛點。在高端電動車領域,大家確實很關注,但是在整體市場中的份額還是很小的,還在成長過程中。包括從整體品牌和產品來說,比較小的可能性。對于傳統燃油車的用戶來說,電動車還是有些“焦慮”的。談的比較多的是:里程焦慮。從最早的200、300公里續航里程到現在的500、600公里;包括質量,安全,服務,包括未來的二手車市場等等。,也屬于一個新的范疇,有很多焦慮。藍兔理解用戶的這些焦慮,并將這些解決方案帶回汽車本身,解決用戶的痛點。比如續航里程,我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動力技術方面,我們也希望為用戶提供各種情況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為用戶提供插電式混合動力(包括增程式)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尤其是有長途之憂的時候,可以像他們希望的那樣,像燃油車一樣實現真正的、完全的純電動駕駛。
我們觀察到,在特殊工況下,尤其是北方城市,快速斷電的情況下,用戶對里程的焦慮依然存在。藍兔汽車可以實時準確地告知用戶剩余電量和續航里程,這將大大減少用戶的焦慮。
針對用戶對產品交付的焦慮,藍兔的用戶可以體驗到整個訂單流程可追溯,車輛動態完全透明。當然,以上只是我們針對部分用戶焦慮的問題。目前還在起步階段,后續會伴隨產品的逐步上市與大家分享更多信息。
張曉亮:最后,你可能會看到更多的牌,打得更準。也期待你的車上市。最后一個問魏老師的問題是,很有戰略性,所以出行市場肯定有特殊的產品要求。第一代運營車輛全部標配。時間長了,你應該也會對車有非常獨特的需求。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魏東:謝謝主持人。其實我也不著急。我趕著去汽車R&D隊。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之前參加的商務會議一般都是運營主題,這次是第一次參加研發主題。當然,感謝你堅守現場焦點。即使是今天,我們在討論當天的智能,大家還是把注意力放在C的需求上,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討論b的需求,作為車輛運營者,我們關心的是如何解決駕駛員的標準化,如何防止安全駕駛的前置。
所以這些,我覺得我們是在18年,有需求的時候,所以我們找到了地平線、百度以及各方,解決我們每天想解決的標準化、人臉識別、著裝、疲勞駕駛等問題。當然,也有一些OEM廠商開始定制他們的操作,這意味著如果你看看我們,我也可以用這些設備測試這些東西。我說我還有很多需求,但是沒人說。
比如我們說最簡單的手機支架,出廠就不需要裝這個東西。只要汽車發生碰撞,手機支架還是會造成二次傷害。我們也鼓勵司機開車不看手機,往前看。這是我們想要的解決方案。包括我們之前找的東西,避免動東西,經常說不清楚,也沒說看到下一個。我不能調查這件事。所以我們在尋找圖像檢測技術,它能自動檢測和掃描它找到這個項目。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我們尋找一種解決方案來給車隊消。調整了現有紫外線燈的參數后,說是無塵狀態下自動殺菌,只能朝后,不能朝前。我們也希望驅動這些功能,比如發動機熄火自動消。另一方面,這些功能可以被主機廠模塊化,將來可以選擇民用。個人車主也可以選擇是否提醒。其實我們有很多需求,而且客觀來說,我們研究車輛自動化,都是在研究前端,多少人解決了后排乘客怎么想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把這一大堆需求喊出來。我們做的是智能化的過程,必須考慮B端的需求。作為經營者,我們的切身需求是什么?作為經營者,我將解決這些問題。
張曉亮:我剛才說的是以用戶為中心。其實產品就是運營,這也意味著要從產品的角度去思考用戶體驗的管理。個人認為,從運營的角度來說,我們這里也沉淀了很多B端的數據。我們是否對此有更多的考慮,包括數據……進入和軟件能力,包括運營過程中不斷提升用戶體驗的體驗模式?
魏東:數據本身沒有問題。數據是你越來越多地使用的資產,所以這是最有價值的特性。但是數據對于我們運營商來說,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如何反過來提高用戶體驗,我們會提出很多想法。當然這個需求,我們會對這個硬件進行改造和實現。一方面給主機廠,另一方面給我們外部的供應商,我們會有很多需求。短期內,經常有乘客來說說剛才提到的體驗。除去市內的短途交通和長途交通,一個中心城市可能在路上一個多小時。如何讓一個多小時的旅程更充實?我們希望一些有趣的視頻或者游戲可以放在后排。但現在即使是高檔車,對于主駕和副駕來說,也只是一個掛屏而已。怎么才能讓他看電影,戴耳機,玩游戲?一個小時,路上兩個小時,他可以更好玩,所以這是短期的,我覺得轉型不難,也容易。
中長期如何打造移動空間?李斌一直強調汽車是第三空間,我們非常贊同這個理念。這個時候特別強調一下,我也希望我們在座的業內人士一定要跳出車來看車。如果還是停在車內,那只是車的一些功能,交互等等,不應該簡單的局限在一輛車上。今天有同事給了。其實汽車作為一個空間,有很多延伸的場景。所以另一方面,即使沒有自動駕駛,我們的特點是早晚高峰時段需求很大,而我平時有點少,就是運力過剩。你需要娛樂還是放松?我有車,但是中間做了改造,你可以訂移動的,你自己花。這是可以的。我們是否需要,如果做一些技術服務,現在通過外賣解決。我能合作嗎?我修改了它。我所在的移動城市有上百個移動必勝客加工站,可以隨時滿足我的傳統需求。所以,汽車被定義為移動服務站,無論是娛樂還是消費,哪怕是移動棋牌桌,都沒有問題。包括公路旅行,我們可以去草原,看電影或在車里聽音樂。把車當成一個多余的功能。我運營這個載體,所以在這部分,我們需要和主機廠緊密合作,包括汽車研發的上游。所以今天我們很高興一些技術相繼出現,集成的出現可以解決。以前經營只是經營,主機廠只關心造車,然后分開賣,沒打通。
一家知名公司找到我們,說我們做司機心跳檢測信息。說好的都是好的,但是把所有的車都拆了再裝很重要。我可以隨身攜帶這個功能嗎?還可以了解司機的健康狀況,及時干預,所以打通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覺得今天說的連接特別好。
張曉亮:實際上,我理解有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未來的年輕人是否會購買自己的汽車。這相當于個人信息體驗的連貫性,可能很多人都思考過,也分享過。你剛剛給了我另一個維度。從自身使用的角度來說,確實有早晚高峰和前期用戶階段,所以更多的場景真的是一個特別好的啟發。所以我覺得今天說的連接特別好。
張曉亮:實際上,我理解有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未來的年輕人是否會購買自己的汽車。這相當于個人信息體驗的連貫性,可能很多人都思考過,也分享過。你剛剛給了我另一個維度。從自身使用的角度來說,確實有早晚高峰和前期用戶階段,所以更多的場景真的是一個特別好的啟發。雷總,我不知道您是否方便說“手術”這個詞對您來說可能有點早。一個公司本身也應該有一個架構。它面臨的真正變革是管理者的問題,即必須有完整的組織架構來支撐。能方便分享一下嗎?
雷X……:提到第一個問題,因為電動車市場發展了很久,但真正快速發展是近幾年。包括先發優勢,這個定位機會,從我們目前來看,我們希望利用成熟車企的一些優勢,同時也融入“造新力量”的發展模式,為我們的“造新力量”賦能。我非常同意你剛才提到的。現在隨著智能化、網絡化,包括電氣化技術在各個方面的應用,包括剛才說的各種使用場景,在TO B端還是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從TO C的角度來看,從用戶的需求,包括場景和體驗,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相對高頻的需求,作為我們業務的起點。現在用戶更關心的是需要了解這個品牌從前期到后期的全過程。因此,我們也會用創新的銷售模式和生態服務,滿足用戶全生命周期的用車需求。
就我們未來的業務發展模式來說,也必須圍繞這一塊來構建。包括我們整個商業模式,無論是在營銷體系,用戶的接觸,生態的服務狀態,都會從用戶的全生命周期來進行,所以這一塊是非常核心的一點。當然,如何實現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包括傳統車企轉型,最大的挑戰應該是體制機制,也就是人才和組織架構。對于藍兔汽車來說,我們應該徹底轉型,重新開始。包括人才的吸引,內部組織的設置,要形成一個領先于傳統的模式,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充滿挑戰。作為一個全新的創業團隊,雖然我們是一張白紙,但我們并沒有背負更多的包袱,這也促使我們敢于挑戰,享受這樣一個痛苦又快樂的過程。
張曉亮:的確,如果一個大的組織想要改變,它的組織肯定會比一個全新的公司大得多,所以這也是意料之中的。接下來,倪先生,您也提到了我們應該向市場提供新的功能。你怎么想呢?
倪少勇:奇瑞現在有一個產品叫奇瑞小螞蟻。這款車雖然很小,但是剛才提到一個高端低端的問題,其實很有意思。這車還是很貴的。因為一個小市場本身是可以的,用戶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用戶會因為一個顏色而購買。同時,放下你的奔馳和寶馬。在運營這一塊,首先我們有一些經驗和成績。這里的第一輛汽車應該是我們比較大的用戶之一。螞蟻在這個市場,幾乎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當時我們設計這款車的時候,當時提出的叫年輕人的城市代步車,所以不管是家用還是新車型,我覺得都符合它的需求。如果解釋為自定義,也是點。
其次,我記得和一汽談這款車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決定,因為17年前電動車的行駛里程是150公里左右。我們和一汽談了很久,一汽一直認為,如果你不到250公里,我的運營就是虧損的。我們下了很大的決心。為什么?這樣一輛小車的行駛里程是300公里。但是我們算一算,我們覺得這是這個車型的一個基礎,所以最終螞蟻應該是第一個這么小的車做到300公里的車。在今天,它幾乎是唯一的一輛車,但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是,它可以靠車賺錢,因為它的300公里的行動,讓租車成為可能,讓這種模式不死不活地延續下去。
另外我們也做了一些其他的探索,比如18年和上海汽車城做了什么概念,18年再和一汽做什么概念,解決最后一公里的智能駕駛,因為智能駕駛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我希望我能閉著眼睛開車,但是我不認為我今天能做到。但是我們能開這1公里,為什么?因為我們發現用戶使用的時候最后1公里是最難的,包括租車,因為找不到車,或者找到車之后,還不了。這是用戶的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行駛了最后一公里。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也是國內第一部,基于場景的,17年底上映。
作為一個相對傳統的汽車廠,我們應該打開思路,聚……走出汽車的圈子,真正了解用戶想做什么。同時也要看清自己的優勢,就是能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讓這一切的智能化和網絡化成為可能。
張曉亮:直接的基本上都是用戶的剛需或者痛點。還是在這里,因為以后還有很多操作,給我們一些經驗。
余斌:剛才大家都談到了用戶企業,包括理解。其實我想補充的是,在所有這些用戶場景之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最重要的方面是它的價值觀。從未來來說,首先我們說要打造用戶企業,我們要帶給用戶愉悅的生活方式。在這之下,是我們自己的底線,就是絕對不能損害用戶的利益。很多時候都說不能一邊倒什么的。有時候比如因為各種方式,我可能會做一個還原,或者做各種我們不告訴你的事情,然后改變這個東西。我們的業務會出現這種情況,業務中的經濟效應,用戶之間的沖突,如何選擇,這可能也是做用戶體驗之前的一個預判。因為今天我們看到很多事情都是模棱兩可的,如何做這個決定才是企業的目的。我說為什么,因為我們今天在探索很多情況,因為運營時不時的做了,但是如果你覺得你虧了,做不好,用戶肯定會罵你,因為尤其是做一個新品牌的時候,用戶一方面說在乎,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如何在這方面取得平衡呢?說用戶利益不能侵犯,這一點很關鍵。
除此之外,我想舉一個例子。讓我們回到今天的話題,用戶體驗定義新產品。我們遇到的問題是如何消除用戶的里程焦慮,如何做出這樣的判斷。除了在這塊表上做個顯示屏,我沒有電。請幫我快點充電。這種情感上的關懷其實是可以延伸場景的。我們一直說智能電動車其實很重要。我們現在做的是,車沒電了可以叫服務。第一,我會幫你找到最近的充電地點,包括充電站,包括換電站,包括一些通電服務。這只是場景的延伸。可能能量不夠的時候用戶會擔心。你告訴他,這可能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但是,后續還要解決其他問題。用戶里程的痛點是持久性。我能在哪里找到它?好用嗎?這些問題其實都在我們的考慮之中,是打通用戶里程的關鍵。所以我們剛才說用戶體驗只能是一種體驗,這些都是在整個用戶生活中。所以,我們會自己做收費地圖。等我們把這些國內主流數據都整合好之后,自己去查,用戶對我們的真實評價和大眾點評差不多。這個地方到底好不好?停車很好用。很鮮活的數據,背后的本質是我們不斷打通用戶的場景,來回連接。與此同時,我們在每次接觸中逐漸做到這一點,從手機開始,然后在汽車機會自動開始,這是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
再比如,先說運營。運營的本質是什么?本質是一種技術援助能力,也是一種方式,一種服務。我想告訴你一件事。最早的時候,我們開始出版的時候,有一年冬天北京下了一場特別大的雪。當時有個小哥哥不放心。原來,充好電后,他開始掃雪。因為充電需要時間,所以這個用戶把整個過程拍了下來,然后分享到我們的APP上,一下子就傳開了。我們簡單的把運營看成是用戶體驗的延伸。如果我們真的采納價值觀,或者把它當成一種服務,有時候自發的行為會帶來一些額外的用戶認同。用戶的認可其實會進一步促進品牌的穩定發展,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能夠真正讓用戶超出預期。我們必須這樣做,你已經做到了。我覺得我喜歡你這個品牌,純粹是感性的,超越功能的。我們也把這件事寫在人民手冊上,因為這些同事認同公司的價值觀,認為我要做一件對用戶有益的事,我就會自發去做。
如果反過來,作為一個服務器,操作做好這些事情……e,它是與用戶更強的連接,并將反饋回來。
張曉亮:可能最高的層次,不是服務本身,而是文化和價值觀的參與感。包括看看最近的選址,也是用戶慣例。
余斌:用戶很不高興,說是因為蘇州互相喜歡,然后輸了比賽。而且用戶自發拍申奧,各個城市自己拍。這個參與不多,就是有這樣的榮譽感,就是一些很開心的事情。
張曉亮:參與是最快樂的行動。還是問問陳老師吧,因為你可能和別人的角色不一樣,運營的話題也不一定適合你。或許換個角度,車企之間的聯系和互動也提到了未來會有很多變化。我們意識到,在面向能源的轉型中,硬件的很多邊界需要重構。我不知道如何從你的角度理解這種重構,如何參與到整個鏈條的行為中,成為有機的一部分。對此你怎么看?
陳斌波:我覺得是一個生存和死亡的選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一些預測,我要汲取一些能量,我要重組整個供應鏈,做一個改變。今年應該是變化最大的一年,因為除了這次疫情導致的車輛銷量大幅下降,大概是2000萬輛左右。另一個是智能加速,來自于車的匹配。我們說疊加非常非常巨大。那么要在這樣一個變化的時代找到我們的生存空間,就要適應這個時代的步伐,適應這個時代的變化趨勢,找到這個時代的動脈。我們經常講汽車四化,說四化是汽車發展的重要趨勢,但是四化并不適合獨立平行的概念,而是有一個基本的支撐概念。比如智能,應該說其他三個支撐最重要的平臺。因為我們特斯拉說中國現在賣的好,各方面怎么樣。跟他一個電動車的概念賣的不好,但是跟他快速迭代的智能,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賣點,所以取得了這樣的優勢。然后共享,為了實現共享和聯網,這些都離不開智能。
所以很明顯,在汽車未來的發展趨勢中,正如前面一位嘉賓所說,軟件定義汽車。因為其實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汽車的基本構造要素已經做得很好了,不說做到極致。剛剛開始的馬老師也講了一個概念。不是每輛車都應該追求一個完美的概念。然后我們看的是數據時代,要全面疊加智能。只有在這個地方發力,才能達到目的。所以不僅僅是從產品,更是從整個企業的轉型,轉向數據化、智能化。所以在這里,生存是可能的。
張曉亮:最后一個關于時間關系的問題,我們用兩三個關鍵詞或者一兩句話來簡單概括一下。你認為在用戶管理上,或者站在用戶的角度管理一個企業或者企業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陳斌波: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想生存,就必須趕上智能。
余斌:我覺得如果你是一家公司,你做的是真正的創業,用戶期待的是你真正想做的。
倪少勇:我覺得作為一個汽車廠,應該開放,然后用開放來改變自己。
雷鑫:應該說,這是用我們的情懷描繪未來旅行美好藍圖的最好時機。
張曉亮:的確,運營用戶也需要情懷。
衛東:今天早上賈可博士也堅持軟件定義汽車。作為運營商,我們認為這是需求定義的汽車。包括朱彥峰校長都說,未來的希望是一個魔方。我們說身體上有困難,但作為運營者,我們就是這樣的存在。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合適的時間為客戶提供合適的產品和服務。
張曉亮:謝謝你。好了,今天的圓桌討論到此結束。很榮幸能和你討論如此有價值的話題。謝謝大家!敬請關注蓋世汽車專題“[蓋世直播] 2020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
https://auto.gasgoo.com/NewsTopic/262.html:所以我認為今天提到的聯系特別好。
張曉亮:實際上,我理解有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未來的年輕人是否會購買自己的汽車。這相當于個人信息體驗的連貫性,可能很多人都思考過,也分享過。你剛剛給了我另一個維度。從自身使用的角度來說,確實有早晚高峰和前期用戶階段,所以更多的場景真的是一個特別好的啟發。雷總,我不知道您是否方便說“手術”這個詞對您來說可能有點早。一個公司本身也應該有一個架構。它面臨的真正變革是管理者的問題,即必須有完整的組織架構來支撐。能方便分享一下嗎?
雷鑫:提到第一個問題,因為電動車市場發展了很久,但是真正快速發展是近幾年。包括先發優勢,這個定位機會,從我們目前來看,我們希望利用成熟車企的一些優勢,同時也融入“造新力量”的發展模式,為我們的“造新力量”賦能。我非常同意你剛才提到的。現在隨著智能化、網絡化,包括電氣化技術在各個方面的應用,包括剛才說的各種使用場景,在TO B端還是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從TO C的角度來看,從用戶的需求,包括場景和體驗,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相對高頻的需求,作為我們業務的起點。現在用戶更關心的是需要了解這個品牌從前期到后期的全過程。因此,我們也會用創新的銷售模式和生態服務,滿足用戶全生命周期的用車需求。
就我們未來的業務發展模式來說,也必須圍繞這一塊來構建。包括我們整個商業模式,無論是在營銷體系,用戶的接觸,生態的服務狀態,都會從用戶的全生命周期來進行,所以這一塊是非常核心的一點。當然,如何實現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包括傳統車企轉型,最大的挑戰應該是體制機制,也就是人才和組織架構。對于藍兔汽車來說,我們應該徹底轉型,重新開始。包括人才的吸引,內部組織的設置,要形成一個領先于傳統的模式,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充滿挑戰。作為一個全新的創業團隊,雖然我們是一張白紙,但我們并沒有背負更多的包袱,這也促使我們敢于挑戰,享受這樣一個痛苦又快樂的過程。
張曉亮:的確,如果一個大的組織想要改變,它的組織肯定會比一個全新的公司大得多,所以這也是意料之中的。接下來,倪先生,您也提到了我們應該向市場提供新的功能。你怎么想呢?
倪少勇:奇瑞現在有一個產品叫奇瑞小螞蟻。這款車雖然很小,但是剛才提到一個高端低端的問題,其實很有意思。這車還是很貴的。因為一個小市場本身是可以的,用戶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用戶會因為一個顏色而購買。同時,放下你的奔馳和寶馬。在運營這一塊,首先我們有一些經驗和成績。這里的第一輛汽車應該是我們比較大的用戶之一。螞蟻在這個市場,幾乎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當時我們設計這款車的時候,當時提出的叫年輕人的城市代步車,所以不管是家用還是新車型,我覺得都符合它的需求。如果解釋為自定義,也是點。
其次,我記得和一汽談這款車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決定,因為17年前電動車的行駛里程是150公里左右。我們和一汽談了很久,一汽一直認為,如果你不到250公里,我的運營就是虧損的。我們下了很大的決心。為什么?這樣一輛小車的行駛里程是300公里。但是我們算一算,我們覺得這是這個車型的一個基礎,所以最終螞蟻應該是第一個這么小的車做到300公里的車。今天,它幾乎是唯一的汽車,但是……它給我們帶來的e好處是,它可以靠車賺錢,因為它的300公里的行動,讓租車成為可能,讓這種模式不死不活的延續下去。
另外我們也做了一些其他的探索,比如18年和上海汽車城做了什么概念,18年再和一汽做什么概念,解決最后一公里的智能駕駛,因為智能駕駛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我希望我能閉著眼睛開車,但是我不認為我今天能做到。但是我們能開這1公里,為什么?因為我們發現用戶使用的時候最后1公里是最難的,包括租車,因為找不到車,或者找到車之后,還不了。這是用戶的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行駛了最后一公里。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也是國內第一部,基于場景的,17年底上映。
作為一個相對傳統的汽車廠,我們應該打開思路,跳出汽車的圈子,真正了解用戶想做什么。同時也要看清自己的優勢,就是能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讓這一切的智能化和網絡化成為可能。
張曉亮:直接的基本上都是用戶的剛需或者痛點。還是在這里,因為以后還有很多操作,給我們一些經驗。
余斌:剛才大家都談到了用戶企業,包括理解。其實我想補充的是,在所有這些用戶場景之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最重要的方面是它的價值觀。從未來來說,首先我們說要打造用戶企業,我們要帶給用戶愉悅的生活方式。在這之下,是我們自己的底線,就是絕對不能損害用戶的利益。很多時候都說不能一邊倒什么的。有時候比如因為各種方式,我可能會做一個還原,或者做各種我們不告訴你的事情,然后改變這個東西。我們的業務會出現這種情況,業務中的經濟效應,用戶之間的沖突,如何選擇,這可能也是做用戶體驗之前的一個預判。因為今天我們看到很多事情都是模棱兩可的,如何做這個決定才是企業的目的。我說為什么,因為我們今天在探索很多情況,因為運營時不時的做了,但是如果你覺得你虧了,做不好,用戶肯定會罵你,因為尤其是做一個新品牌的時候,用戶一方面說在乎,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如何在這方面取得平衡呢?說用戶利益不能侵犯,這一點很關鍵。
除此之外,我想舉一個例子。讓我們回到今天的話題,用戶體驗定義新產品。我們遇到的問題是如何消除用戶的里程焦慮,如何做出這樣的判斷。除了在這塊表上做個顯示屏,我沒有電。請幫我快點充電。這種情感上的關懷其實是可以延伸場景的。我們一直說智能電動車其實很重要。我們現在做的是,車沒電了可以叫服務。第一,我會幫你找到最近的充電地點,包括充電站,包括換電站,包括一些通電服務。這只是場景的延伸。可能能量不夠的時候用戶會擔心。你告訴他,這可能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但是,后續還要解決其他問題。用戶里程的痛點是持久性。我能在哪里找到它?好用嗎?這些問題其實都在我們的考慮之中,是打通用戶里程的關鍵。所以我們剛才說用戶體驗只能是一種體驗,這些都是在整個用戶生活中。所以,我們會自己做收費地圖。等我們把這些國內主流數據都整合好之后,自己去查,用戶對我們的真實評價和大眾點評差不多。這個地方到底好不好?停車很好用。很鮮活的數據,背后的本質是我們不斷打通用戶的場景,來回連接。與此同時,我們在每次接觸中逐漸做到這一點,從手機開始,然后在汽車機會自動開始,這是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
再比如,先說運營。運營的本質是什么?本質是一種技術援助能力,也是一種方式,一種服務。我想告訴你一件事。最早的時候,我們開始出版的時候,有一年冬天北京下了一場特別大的雪。在那……我,一個小哥哥不放心。原來,充好電后,他開始掃雪。因為充電需要時間,所以這個用戶把整個過程拍了下來,然后分享到我們的APP上,一下子就傳開了。我們簡單的把運營看成是用戶體驗的延伸。如果我們真的采納價值觀,或者把它當成一種服務,有時候自發的行為會帶來一些額外的用戶認同。用戶的認可其實會進一步促進品牌的穩定發展,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能夠真正讓用戶超出預期。我們必須這樣做,你已經做到了。我覺得我喜歡你這個品牌,純粹是感性的,超越功能的。我們也把這件事寫在人民手冊上,因為這些同事認同公司的價值觀,認為我要做一件對用戶有益的事,我就會自發去做。
反過來,如果運營作為一項服務很好地完成了這些事情,那么它與用戶的聯系會更緊密,并且會有反饋。
張曉亮:可能最高的層次,不是服務本身,而是文化和價值觀的參與感。包括看看最近的選址,也是用戶慣例。
余斌:用戶很不高興,說是因為蘇州互相喜歡,然后輸了比賽。而且用戶自發拍申奧,各個城市自己拍。這個參與不多,就是有這樣的榮譽感,就是一些很開心的事情。
張曉亮:參與是最快樂的行動。還是問問陳老師吧,因為你可能和別人的角色不一樣,運營的話題也不一定適合你。或許換個角度,車企之間的聯系和互動也提到了未來會有很多變化。我們意識到,在面向能源的轉型中,硬件的很多邊界需要重構。我不知道如何從你的角度理解這種重構,如何參與到整個鏈條的行為中,成為有機的一部分。對此你怎么看?
陳斌波:我覺得是一個生存和死亡的選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一些預測,我要汲取一些能量,我要重組整個供應鏈,做一個改變。今年應該是變化最大的一年,因為除了這次疫情導致的車輛銷量大幅下降,大概是2000萬輛左右。另一個是智能加速,來自于車的匹配。我們說疊加非常非常巨大。那么要在這樣一個變化的時代找到我們的生存空間,就要適應這個時代的步伐,適應這個時代的變化趨勢,找到這個時代的動脈。我們經常講汽車四化,說四化是汽車發展的重要趨勢,但是四化并不適合獨立平行的概念,而是有一個基本的支撐概念。比如智能,應該說其他三個支撐最重要的平臺。因為我們特斯拉說中國現在賣的好,各方面怎么樣。跟他一個電動車的概念賣的不好,但是跟他快速迭代的智能,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賣點,所以取得了這樣的優勢。然后共享,為了實現共享和聯網,這些都離不開智能。
所以很明顯,在汽車未來的發展趨勢中,正如前面一位嘉賓所說,軟件定義汽車。因為其實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汽車的基本構造要素已經做得很好了,不說做到極致。剛剛開始的馬老師也講了一個概念。不是每輛車都應該追求一個完美的概念。然后我們看的是數據時代,要全面疊加智能。只有在這個地方發力,才能達到目的。所以不僅僅是從產品,更是從整個企業的轉型,轉向數據化、智能化。所以在這里,生存是可能的。
張曉亮:最后一個關于時間關系的問題,我們用兩三個關鍵詞或者一兩句話來簡單概括一下。你認為在用戶管理上,或者站在用戶的角度管理一個企業或者企業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陳斌波: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想生存,就必須趕上智能。
余斌:我覺得如果你是一家公司,你做的是真正的創業,用戶期待的是你真正想做的。
倪少勇:我……nk作為一個汽車廠,應該是開放的,然后用來改變自己。
雷鑫:應該說,這是用我們的情懷描繪未來旅行美好藍圖的最好時機。
張曉亮:的確,運營用戶也需要情懷。
衛東:今天早上賈可博士也堅持軟件定義汽車。作為運營商,我們認為這是需求定義的汽車。包括朱彥峰校長都說,未來的希望是一個魔方。我們說身體上有困難,但作為運營者,我們就是這樣的存在。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合適的時間為客戶提供合適的產品和服務。
張曉亮:謝謝你。好了,今天的圓桌討論到此結束。很榮幸能和你討論如此有價值的話題。謝謝大家!
敬請關注蓋世汽車專題“[蓋世直播] 2020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
https://auto.gasgoo.com/NewsTopic/262.html
8月12日凌晨消息,蔚來汽車(NYSE:NIO)周二收盤股價收跌859,報1299美元。
1900/1/1 0:00:00進入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迎來首次增長。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最新的汽車工業產銷情況,數據顯示7月我國汽車產銷形勢總體穩定,新能源汽車產銷環比略有下降,同比結束下降,并呈較快增長。
1900/1/1 0:00:00TechWeb8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現代汽車和AptivPLC(安波福)合資創辦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揭曉其正式名稱和品牌身份:Motional。
1900/1/1 0:00:008月10日,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交警局聯合印發的《深圳市關于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應用示范的指導意見》正式實施。
1900/1/1 0:00:008月11日8月13日,第十二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在武漢舉辦,本屆論壇以“冬芽”為主題,“冬芽”傳遞的是積極、向上、樂觀和一往無前的精神,是尋找艱難時世生存發展的智慧,
1900/1/1 0:00:002020年8月11日,以“冬芽”為第十二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在武漢開幕,竺延風、魏建軍、曹德旺、李斌、何小鵬等行業領袖出席。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