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玩了一回不大不小的“首創”,祺智PHEV背后其實有看點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估計有一半以上的人會忽視一輛車的存在,那就是奇智PHEV。事實上,這輛車本身真的沒什么好說的,只是一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1.5L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12KWH電池、58KM的純電里程和6.2L的無電綜合油耗也是非常常見的數據。那你為什么要談論它呢?因為它在模型發布模式中發揮了適度的“主動性”。

Mitsubishi, Chuanqi GS4, Changan, Guangzhou Automobile Chuanqi, Changan CS75

這家合資工廠用自己的汽車推銷新產品。它應該吐口水還是贊美?

奇智是廣汽三菱推出的一個新品牌,我們可以將其視為與啟辰一樣的“合資企業”。然而,車尾清晰的“廣汽三菱”車標仍然表明這款車屬于合資公司推出的產品。然而,從具體車型來看,即使是“臉盲家族”也能清楚地發現,這輛奇智PHEV實際上是川汽GS4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版。在廣汽川汽展臺的另一邊,除了車標外,幾乎都是同一輛車。

Mitsubishi, Chuanqi GS4, Changan, Guangzhou Automobile Chuanqi, Changan CS75

一個自主品牌開發的模型被推斷為合資工廠的產品。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中國汽車史上的第一次。

對此,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吐口水,因為這讓人想起“吊Y頭賣G肉”。廣汽三菱此舉,也很容易想到,就是通過代工來達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目的。

然而,如果你真的這樣看待這件事,那么批評細菌就有點狹隘了。如果廣汽三菱真的有這顆心,它應該對這款傳祺GS4做一些改變,以掩人耳目。就目前而言,向人們展示傳祺GS4的外觀和內飾很簡單,這表明它不擔心人們知道這個背景。換言之,廣汽三菱可能認為,與三菱現有產品相比,用傳祺GS4直接推廣祺志的新產品實際上更合適。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一舉動有點有趣,很可能預示著“中外合資造車模式”的改變。

“外國技術、中國資金和土地”的模式可能會被打破。

汽車工業的中外合資經營模式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一直以來,這種模式給人的印象是,外方主要提供車型和技術,中方主要提供場地、資金和人員。長期以來,合資公司能推出什么樣的汽車,基本上取決于外國的面孔。合資公司的前景是好是壞,這也與國外產品設計是順周期還是反周期有關。然而,你能想象有一天中國開發的產品也能反饋給合資公司嗎?在過去,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寓言,但隨著上海車展上展出的奇智PHEV,這個結論可能就不那么絕對了。

Mitsubishi, Chuanqi GS4, Changan, Guangzhou Automobile Chuanqi, Changan CS75

如果不是因為GS4驚人的終端性能,以及三菱旗下缺乏合適的產品,廣汽三菱肯定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誠然,奇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資品牌,奇智PHEV也不可能成為下一步的主流車型,因此沒有廣泛的代表性。然而,這畢竟是“合資和自主”的先例。有了這一突破,一旦取得好成績,越來越多的突破性合作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在這里,我們不妨做一個“主觀判斷”。例如,像廣汽傳祺GS8這樣的產品是三菱所缺乏的嗎?如果將這樣的產品交給合資公司,三菱的研發團隊基于該產品進行一些三菱的調整和優化(例如調整一些設計元素,或采用三菱新開發的動力總成,配備三菱的四輪驅動技術等),同時制定相對合理的產品定位策略(如支持配置更高的合資車的價格),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嗎?另一個例子是長安鈴木,它現在是一家“歷史悠久的……

如果我們打破這個慣例,用長安CS75、CS55和CS15來創造鈴木的一些衍生物,長安鈴木的這盤棋有可能復活嗎?

車云總結:

廣汽三菱用傳祺GS4來宣傳祺智,看似不起眼,似乎有很多槽點,但背后反映的是自主與合資之間“潛力”平衡的變化。當然,這也反映了自主品牌在產品研發方面的進步,也確實讓合資各方刮目相看。

在本文中,獨立的“反饋”合資企業的“主觀假設”只是一種方式。對于中外合資模式來說,必須評估的實際上是深度合作——中外合作不分高低,真正意義上加強合作和資源共享,以實現雙贏。類似的合作實際上已經形成,比如上汽和通用合作開發動力總成(尤其是7速雙離合器,這是雙方合作的典型產品)。下一步,車型是否會進行合作開發和資源共享?例如,聯合開發一款車型,同時推出合資品牌版本和自主品牌版本……我們希望如此!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估計有一半以上的人會忽視一輛車的存在,那就是奇智PHEV。事實上,這輛車本身真的沒什么好說的,只是一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1.5L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12KWH電池、58KM的純電里程和6.2L的無電綜合油耗也是非常常見的數據。那你為什么要談論它呢?因為它在模型發布模式中發揮了適度的“主動性”。

Mitsubishi, Chuanqi GS4, Changan, Guangzhou Automobile Chuanqi, Changan CS75

這家合資工廠用自己的汽車推銷新產品。它應該吐口水還是贊美?

奇智是廣汽三菱推出的一個新品牌,我們可以將其視為與啟辰一樣的“合資企業”。然而,車尾清晰的“廣汽三菱”車標仍然表明這款車屬于合資公司推出的產品。然而,從具體車型來看,即使是“臉盲家族”也能清楚地發現,這輛奇智PHEV實際上是川汽GS4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版。在廣汽川汽展臺的另一邊,除了車標外,幾乎都是同一輛車。

Mitsubishi, Chuanqi GS4, Changan, Guangzhou Automobile Chuanqi, Changan CS75

一個自主品牌開發的模型被推斷為合資工廠的產品。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中國汽車史上的第一次。

對此,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吐口水,因為這讓人想起“吊Y頭賣G肉”。廣汽三菱此舉,也很容易想到,就是通過代工來達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目的。

然而,如果你真的這樣看待這件事,那么批評細菌就有點狹隘了。如果廣汽三菱真的有這顆心,它應該對這款傳祺GS4做一些改變,以掩人耳目。就目前而言,向人們展示傳祺GS4的外觀和內飾很簡單,這表明它不擔心人們知道這個背景。換言之,廣汽三菱可能認為,與三菱現有產品相比,用傳祺GS4直接推廣祺志的新產品實際上更合適。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一舉動有點有趣,很可能預示著“中外合資造車模式”的改變。

“外國技術、中國資金和土地”的模式可能會被打破。

汽車工業的中外合資經營模式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一直以來,這種模式給人的印象是,外方主要提供車型和技術,中方主要提供場地、資金和人員。長期以來,合資公司能推出什么樣的汽車,基本上取決于外國的面孔。合資公司的前景是好是壞,這也與國外產品設計是順周期還是反周期有關。然而,你能想象有一天中國開發的產品也能反饋給合資公司嗎?在過去,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寓言,但隨著上海車展上展出的奇智PHEV,這個結論可能就不那么絕對了。

Mitsubishi, Chuanqi GS4, Changan, Guangzhou Automobile Chuanqi, Changan CS75

如果不是因為GS4驚人的終端性能,以及三菱旗下缺乏合適的產品,廣汽三菱肯定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誠然,奇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資品牌,奇智PHEV也不可能成為下一步的主流車型,因此沒有廣泛的代表性。然而,這畢竟是“合資和自主”的先例。有了這一突破,一旦取得好成績,越來越多的突破性合作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在這里,我們不妨做一個“主觀判斷”。例如,像廣汽傳祺GS8這樣的產品是三菱所缺乏的嗎?如果將這樣的產品交給合資公司,三菱的研發團隊基于該產品進行一些三菱的調整和優化(例如調整一些設計元素,或采用三菱新開發的動力總成,配備三菱的四輪驅動技術等),同時制定相對合理的產品定位策略(如支持配置更高的合資車的價格),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嗎?另一個例子是長安鈴木,它現在是一個“長期的替身……

如果我們打破這個慣例,用長安CS75、CS55和CS15來創造鈴木的一些衍生物,長安鈴木的這盤棋有可能復活嗎?

車云總結:

廣汽三菱用傳祺GS4來宣傳祺智,看似不起眼,似乎有很多槽點,但背后反映的是自主與合資之間“潛力”平衡的變化。當然,這也反映了自主品牌在產品研發方面的進步,也確實讓合資各方刮目相看。

在本文中,獨立的“反饋”合資企業的“主觀假設”只是一種方式。對于中外合資模式來說,必須評估的實際上是深度合作——中外合作不分高低,真正意義上加強合作和資源共享,以實現雙贏。類似的合作實際上已經形成,比如上汽和通用合作開發動力總成(尤其是7速雙離合器,這是雙方合作的典型產品)。下一步,車型是否會進行合作開發和資源共享?例如,聯合開發一款車型,同時推出合資品牌版本和自主品牌版本……我們希望如此!

標簽:三菱傳祺GS4長安廣汽傳祺長安CS75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錳酸鋰動力電池如何推動新能源物流車市場化

未來幾年新能源汽車的補貼越來越少,特別是到2020年補貼取消之后,

1900/1/1 0:00:00
反擊蘋果,微信半夜出大招,蘋果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4月23日天凌晨1點53分,微信突發通知,公眾號群發文章支持添加小程序,在如此深夜,發出這個通知,大家立刻意識到,非同尋常,這是一件大事自從蘋果逼迫微信停止打賞功能后,

1900/1/1 0:00:00
德納創領2017年上海車展,推出新能源汽車解決方案和前沿技術

2017年4月19日,德納公司亮相上海車展,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帶來最新的技術解決方案和智能互聯系統。

1900/1/1 0:00:00
中國新能源車企面臨慘烈競爭 專家:90%新企業會死掉

外媒稱,中國電動汽車11月銷量創紀錄:近435萬輛,同比增長56。電動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達到14,美國為11,歐洲是12。

1900/1/1 0:00:00
智能汽車時代,車載導航軟件供應商的商業邏輯

前不久,T行神州上海首站活動開啟,主題是“車載娛樂系統和智能交互的互聯”。

1900/1/1 0:00:00
EV晨報 | 江蘇常州啟動2016充電樁補貼申請;云度概念車Xπ亮相;百度對外開放自動駕駛技術

1、江蘇常州開始申報2016年充電設施省、市兩級財政補貼,4月24日截止(閱讀原文)近日,常州市發布了《關于申報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省、市兩級財政補貼資金的通知》,通知指出,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