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電氣網獨家獲悉《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稿征求意見稿),該規定是對200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第44號文件的修訂。據了解,此次準入修訂已收集了業內眾多意見,并進行了多次調整和修訂。與之前的版本相比,第一電網獲得的最新修訂版本只有小幅調整。據知情人士透露,征求意見稿已接近最終發布版本。
第一電氣網發現,在企業準入方面,與2009年的準入規則相比,修訂草案有十大變化,涉及產能與條件、設計與開發、生產一致性、售后服務能力等方面,新規則要求更加嚴格和具體。
1.明確新能源汽車的定義。鉛酸蓄電池驅動的汽車不屬于新能源汽車的范疇。新能源汽車是指完全或主要由具有新動力系統的新能源(不包括鉛酸電池)驅動的汽車,主要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包括增程)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
2.增加了對電池的要求,已安裝的動力電池(包括超級電容器)單體和系統制造商符合《汽車動力電池單體及系統擴產要求》。相關條件符合工業和信息化部2015年3月發布的《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的要求。
這意味著,申請新能源準入的車企必須選擇符合2015年頒布的國家電池標準的電池,其電池供應商需要獲得《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與條件》的準入。
3.為了提高對企業生產能力和條件的要求,我們應該擁有必要的生產設備和專用工裝和模具,以確保產品質量和生產能力。新能源汽車可以與其他汽車產品生產一致。應配備專用充電設備,數量應能保證產品充電的需要。
4.設計和開發能力要求更加具體和嚴格。規定企業應掌握開發制造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包括車輛控制系統、車載能源系統、驅動系統和動力耦合裝置、電氣附件的集成與匹配。車輛剛度和強度及動力學分析、安全仿真分析、車輛NVH仿真分析、電子控制系統分析、車輛通信系統分析等。擁有必要的車輛開發工具、軟件和設備、車輛控制系統和其他自行設計的系統和組件,并能夠完成相應的開發工作。至少應包括整車(包括底盤/車架、車身/駕駛室/內外飾、專用裝置等)和整車控制系統的功能和性能開發、效果圖設計、,3D數據掃描與處理(其他新能源專用車企業不需要渲染圖設計、3D數據掃描和處理能力)、繪圖、整車和系統仿真、電路板設計和電路仿真、通信和數據交換系統開發、控制策略建模、代碼自動生成和調試。
新規則在審查工作中有了更明確的方向,企業將更加了解在準備階段應準備哪些條件。缺點是企業有很多硬性指標,而且有很多替代方案。
5.對試生產和測試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企業應具備整車和自制零部件的試制和裝配能力,并應符合常規汽車制造商相應準入管理規則的要求。企業應具備對自身研發工作進行測試和驗證的能力,包括對整車、車輛控制系統、車輛能源系統、驅動系統等自制零部件進行測試和校驗的能力。在這方面,企業必須有能力測試各種類型和相關系統,并且需要……
增加投資。
6.增加了對車企建立車輛屬性數據庫的新要求,并明確了數據庫的內容,包括:(1)申報車型中使用的金屬和非金屬原材料的性能數據;(2) 基本型號或類似產品設計平臺的基本數據、圖紙、規范和技術要求;(3) 車輛和底盤、車輛控制系統、其他系統和總成/部件的圖紙、規范、參數、技術要求、設計計算和仿真分析結果,以及車輛運行狀態實時監測的結果;無自主知識產權的其他組件和部件的接口、通訊、外形尺寸、安裝尺寸、功能和性能要求;
(4) 競爭車輛的數據。
7.在產品一致性保證能力方面,重視產品可追溯性信息管理系統。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應實施計算機信息管理,至少建立產品追溯信息管理系統,管理發動機、車載能源系統/燃料電池系統、儲氫系統、驅動電機、車輛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組件的追溯信息,以及車輛配置和出廠檢驗數據。
8、增加了建立技術文件體系的要求,包括銷售手冊、車輛/底盤/電子電氣系統維修手冊、備品備件目錄、專用工器具清單、產品使用說明書、售后服務承諾、應急措施等。
9.為了滿足電池回收的要求,應建立備件(如電池)的回收和再利用渠道,并與相關方簽署相關協議,以確保回收和再使用的順利實施。
10.改裝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的門檻越來越高,必須獲得汽車制造商的授權。改裝汽車生產企業應當對整車企業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的底盤或者整車進行改裝作業,無需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產品類別與取得許可的常規作業車輛相同。改裝汽車生產企業在從事相應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之前,應獲得整車生產企業(底盤生產企業)生產運輸新能源汽車(包括乘用車和卡車)的授權。授權產品僅限于新能源公交車和卡車。近日,第一電氣網獨家獲悉《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稿征求意見稿),該規定是對200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第44號文件的修訂。據了解,此次準入修訂已收集了業內眾多意見,并進行了多次調整和修訂。與之前的版本相比,第一電網獲得的最新修訂版本只有小幅調整。據知情人士透露,征求意見稿已接近最終發布版本。
第一電氣網發現,在企業準入方面,與2009年的準入規則相比,修訂草案有十大變化,涉及產能與條件、設計與開發、生產一致性、售后服務能力等方面,新規則要求更加嚴格和具體。
1.明確新能源汽車的定義。鉛酸蓄電池驅動的汽車不屬于新能源汽車的范疇。新能源汽車是指完全或主要由具有新動力系統的新能源(不包括鉛酸電池)驅動的汽車,主要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包括增程)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
2.增加了對電池的要求,已安裝的動力電池(包括超級電容器)單體和系統制造商符合《汽車動力電池單體及系統擴產要求》。相關條件符合工業和信息化部2015年3月發布的《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的要求。
這意味著,申請新能源準入的車企必須選擇符合2015年頒布的國家電池標準的電池,其電池供應商需要獲得《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與條件》的準入。
3.為了提高對企業生產能力和條件的要求,我們應該擁有必要的生產設備和專用工裝和模具,以確保產品質量和生產能力。新能源汽車可以與其他汽車產品生產一致。應配備專用充電設備,數量應能保證產品充電的需要。
4.設計和開發能力要求更加具體和嚴格。規定企業應掌握開發制造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包括車輛控制系統、車輛……的集成與匹配……
車載能源系統、驅動系統和電力耦合裝置以及電氣附件。車輛剛度和強度及動力學分析、安全仿真分析、車輛NVH仿真分析、電子控制系統分析、車輛通信系統分析等。擁有必要的車輛開發工具、軟件和設備、車輛控制系統和其他自行設計的系統和組件,并能夠完成相應的開發工作。至少應包括整車(包括底盤/車架、車身/駕駛室/內外飾、專用裝置等)和整車控制系統的功能和性能開發、效果圖設計、,3D數據掃描與處理(其他新能源專用車企業不需要渲染圖設計、3D數據掃描和處理能力)、繪圖、整車和系統仿真、電路板設計和電路仿真、通信和數據交換系統開發、控制策略建模、代碼自動生成和調試。
新規則在審查工作中有了更明確的方向,企業將更加了解在準備階段應準備哪些條件。缺點是企業有很多硬性指標,而且有很多替代方案。
5.對試生產和測試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企業應具備整車和自制零部件的試制和裝配能力,并應符合常規汽車制造商相應準入管理規則的要求。企業應具備對自身研發工作進行測試和驗證的能力,包括對整車、車輛控制系統、車輛能源系統、驅動系統等自制零部件進行測試和校驗的能力。在這方面,企業必須有能力測試各種類型和相關系統,并需要增加投資。
6.增加了對車企建立車輛屬性數據庫的新要求,并明確了數據庫的內容,包括:(1)申報車型中使用的金屬和非金屬原材料的性能數據;(2) 基本型號或類似產品設計平臺的基本數據、圖紙、規范和技術要求;(3) 車輛和底盤、車輛控制系統、其他系統和總成/部件的圖紙、規范、參數、技術要求、設計計算和仿真分析結果,以及車輛運行狀態實時監測的結果;無自主知識產權的其他組件和部件的接口、通訊、外形尺寸、安裝尺寸、功能和性能要求;(4) 競爭車輛的數據。
7.在產品一致性保證能力方面,重視產品可追溯性信息管理系統。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應實施計算機信息管理,至少建立產品追溯信息管理系統,管理發動機、車載能源系統/燃料電池系統、儲氫系統、驅動電機、車輛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組件的追溯信息,以及車輛配置和出廠檢驗數據。
8、增加了建立技術文件體系的要求,包括銷售手冊、車輛/底盤/電子電氣系統維修手冊、備品備件目錄、專用工器具清單、產品使用說明書、售后服務承諾、應急措施等。
9.為了滿足電池回收的要求,應建立備件(如電池)的回收和再利用渠道,并與相關方簽署相關協議,以確保回收和再使用的順利實施。
10.改裝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的門檻越來越高,必須獲得汽車制造商的授權。改裝汽車生產企業應當對整車企業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的底盤或者整車進行改裝作業,無需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產品類別與取得許可的常規作業車輛相同。改裝汽車生產企業在從事相應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之前,應獲得整車生產企業(底盤生產企業)生產運輸新能源汽車(包括乘用車和卡車)的授權。授權產品僅限于新能源公交車和卡車。
標簽:發現
“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市場在中國。”博然能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總裁劉振華表示。2015年,中國已然成為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市場,生產、銷售量均超過33萬輛。相比之下,微型電動汽車發展更為火爆。
1900/1/1 0:00:00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升級通道”,交通運輸這一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服務性行業,已成結構性調整中重要一環。
1900/1/1 0:00:001、工信部公布第二批鉛蓄電池名單56家企業入選閱讀原文5月20日,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發布《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5年本》企業名單第二批,
1900/1/1 0:00:002016年5月23日,2016北京國際道路運輸、城市公交車輛及零部件展覽會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新館拉開帷幕。
1900/1/1 0:00:002016年5月23日,北京國際道路運輸、城市公交車輛及零部件展覽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拉開帷幕。
1900/1/1 0:00:00近一兩年,“新常態”成為媒體熱詞,其實意思就是說中國經濟近期內不可能像過去一樣保持高速增長,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社會各行各業都感受了發展的壓力,錢越來越難掙、生意越來越難做。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