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了最新的中國電動汽車研究報告《振興中國電動汽車產業》(以下簡稱“報告”),稱目前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已經落后于歐美等其他國家,近兩年中國電動汽車的銷量并不盡如人意,遠未實現電動汽車的大發展。
半年后,麥肯錫采訪了30多位行業專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其獨特的“麥肯錫電動汽車指數”作為評價標準,指出近兩年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發展呈下降趨勢,中國電動汽車的整體成熟度從2010年7月的世界第三位下降到2012年2月的第五位,排在日本、美國、,法國和德國。
為什么經過兩年的努力,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世界排名下降了兩位?
通過采訪麥肯錫公司的研究人員和行業專家,作者試圖詳細解讀中國電動汽車世界排名下降的原因,并認識到電動汽車發展面臨的差距和挑戰。
從第三到第五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能源安全、環境保護要求、工業發展。。。面對當前和未來發展中可能出現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對電動汽車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政府希望通過推動純電動汽車的發展,使電動汽車迅速工業化,使國內汽車制造商能夠趕上國際競爭對手。
麥肯錫認為,盡管最初的預期很高,但事實上,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
《報告》顯示,近兩年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一直在下滑,電動汽車的整體成熟度已從2010年7月的全球第三位下降到2012年2月的第五位。
“麥肯錫電動汽車指數”從供需角度評估每個國家電動汽車市場的成熟度,主要根據國內汽車制造商規劃的電動汽車產量等指標來衡量供應,并根據向車主提供的優惠措施和基礎設施投資水平等指標來衡量需求。
從圖表評估的評分結果可以看出,2010年,中國得分為1.4分,2012年接近1.5分,可以說略有改善。但與此同時,日本從1.2分大幅攀升至2.6分,發展勢頭十分迅猛。
“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報告》將市場成熟度指標分為兩類:需求側和供給側。
需求方從銷售、產品經濟性和消費者引導三個方面解讀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需求現狀,從而判斷電動汽車的接受程度。
電動汽車在汽車總銷量中的比例可以部分反映東道國市場對電動汽車的接受程度。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銷量為479.27萬輛,其中電動汽車僅為1830輛,占比不到萬分之四,屬于“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范圍。
電動汽車的經濟性是指將電動汽車與燃油汽車進行比較所節省的費用。麥肯錫通過衡量某個國家的電價和燃料價格的比較來確定調查地區電動汽車的經濟性。
在對消費者的額外優惠方面,更側重于政策導向,如是否為電動汽車提供購買補貼、是否使用快車道等。在中國,還將涉及搖號、上牌等一系列政策。
供給側參數,麥肯錫設定了電動汽車在汽車生產中的比例,國內汽車企業的電動汽車車型數量,以及政府對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和研發的支持。
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總產量為478.42萬輛,其中電動汽車1655輛,占比與銷量大致相同,仍屬于“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范圍。
盡管產銷量不大,但中國汽車人的熱情……
新能源汽車的制造商仍然很高。在2012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新車準入目錄中,許多電動汽車被列入其中,包括啟辰純電動汽車、東風悅達起亞品牌純電動汽車,榮威E50和江鈴純電動汽車。
在車企爭先恐后的努力背后,還有一個事實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注意,那就是中國缺少一款或多款像日產聆風這樣的主力車型。
由于中國對電動汽車的熱情,政府對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和研發的支持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不僅制定了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還不斷出臺消費補貼、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等重磅政策。
麥肯錫電動汽車指數綜合總結了電動汽車發展中的幾個重要指標。通過這些指標,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一個電動汽車市場的成熟度,也可以看到一個國家電動汽車的發展路徑。這一指數表明,除了政策取向之外,中國并不具有優勢。這就是中國排名下降的原因嗎?我們可以從麥肯錫的報告中尋找進一步的答案。
對于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緩慢的原因,《報告》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全價值鏈的利益相關者進行了深入分析,總結了政府、制造商和消費者等各種不利因素。
報告中提到的第一件事是政府。麥肯錫認為,中國政府一開始的態度過于樂觀,希望在電池、電機和電子控制等一系列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并通過鼓勵純電動汽車的量產來提升國內制造商在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
盡管在各種政策的鼓勵下,許多制造商已經開發了一款或幾款新能源汽車,但他們對最終應該采用哪種解決方案猶豫不決。開發成本的壓力也決定了制造商在前景不確定的情況下采取觀望態度。外國汽車公司更擔心國內的知識產權問題。
此外,在零部件企業中,無論是產業合作經驗還是對核心技術的掌握,都很難滿足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需要,中國零部件產業的標準需要突破。
同樣,即使排除了成本問題,消費者也會有很多困惑,比如哪里有充電站、充電成本、充電時間、續航里程和安全問題。
《報告》認為,過于樂觀的目標設定和多變的政策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由此產生的標準統一和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也是導致制造商觀望和消費者擔憂的主要因素。
“80后”更喜歡新能源汽車。
盡管問題仍然存在,但麥肯錫仍然對電動汽車在中國的市場潛力持樂觀態度。
“新能源汽車是汽車行業發展的新趨勢,中國很可能在電動汽車行業取得巨大成就。”對于撰寫本報告的最初動機,麥肯錫做出了上述解釋。
麥肯錫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對電動汽車有著強勁的需求和發展潛力。盡管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只要中國認真評估電動汽車的發展戰略,合理化產業鏈的利益,電動汽車行業一定會騰飛。
無獨有偶,4月24日,德勤中國發布了一項針對80后汽車行業的調查。盡管面臨著汽車行業的全面調查,但新能源汽車是最引人注目、最重要的部分。
德勤對“80后”消費者(年齡在19歲至31歲之間)的年度調查已經在美國進行了四年,今年中國和西歐也包括在內。調查顯示,中國近一半的“80后”汽車消費者下次購車時會考慮選擇混合動力或電動汽車。這一偏好可能代表著新能源電力系統在未來五年的廣泛采用,標志著新能源發電系統發展的關鍵點。
關于這一調查結果,德爾的高級顧問Thomas Schiller博士……
tte的汽車行業指出:“‘80年代’對混合動力汽車的偏好可能會點燃中國新能源動力系統的發展熱點。”
如何起飛
盡管市場潛力巨大,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并不順利,仍然面臨著“如何起飛”的陳詞濫調。基于成本、技術性能和基礎設施的考慮,麥肯錫認為中國應該專注于開發增程電動汽車(系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麥肯錫的采訪和研究結論表明,作為一種短期戰略,中國汽車行業應該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視為一種過渡技術,直到整個行業生態系統足夠成熟,足以支持純電動汽車的大規模生產。由于技術的不成熟和諸多問題,純電動汽車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沒有捷徑可走。從表面上看,純電動汽車似乎是中國汽車制造商實現技術超越的更好機會,因為它們不需要面對內燃機開發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集成的挑戰。然而,純電動汽車并不能像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那樣大規模推廣應用。
從成本角度來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價格遠低于純電動汽車。盡管兩者的成本都在下降,但對于15千瓦時的混合動力汽車來說,到2017年,其生命周期成本可以相當于傳統內燃機汽車,而純電動汽車只有在2020年后才能達到這一水平。
電池組價格估算基于麥肯錫的獨特模型,并假設中國電池制造商具有20%的成本優勢。價格預測趨勢為3000元/千瓦時(2012年)、2250元/千瓦小時(2015年)和1750元/兆瓦時(2020年)。年均行駛里程為1.6萬公里,能耗為每公里136 WHr,需要30%的額外電力用于供暖/制冷,以及70%的充電窗口。預計的預期油價是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的預期原油價格計算的。
就技術和性能而言,電池技術仍需進一步發展。與普通并聯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相比,增程電動汽車減少了對內燃機系統的需求,可以避免中國制造商沒有強大的內燃機技術的缺點。
同時,增程電動汽車對基礎設施的依賴性較低,而純電動汽車需要密集的充電設施。從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增程電動汽車更符合中國的現狀。
事實上,專注于開發“增量項目”的想法并不新鮮。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專項專家王炳剛認為,每一款產品都必須經過市場測試,才能確定是否合適。
他指出,“從概念上講,擴展計劃適合目前的情況,也是我們的重點之一。現在許多國內制造商正在開發相關產品。但只有通過實際生產和銷售,觀察產品性能和消費者反應,我們才能確定這是否是一條合適的開發路線。”
“中國只要你擺脫自滿和自卑這兩種極端情緒,努力做你應該做的事情。王炳剛認為,電動汽車行業現在還不成熟,所以沒有必要急于下結論。
除了具體的技術路線外,《報告》建議政府對現行政策進行微調,提供更明確的指導,消除電動汽車行業的不確定性。
《報告》肯定了中國“十城千車”計劃公共交通部分的成功,認為這也是不同于歐美的“中國特色”之一。中國電動汽車行業應繼續加強在公共交通領域的發展,并樂觀預測2016年電動公交車數量將達到10萬輛。
麥肯錫認為,電動汽車在公共領域的應用可以促進中國電動汽車產業規模的快速增長,在全產業鏈中發揮催化作用,也可以增強公眾對電動汽車的理解和興趣。
中國成為電動汽車全球領導者的愿景仍然可以實現,但價值鏈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需要重新調整他們的期望……
運動方向。麥肯錫在報告的最后附上了這樣一個結論。
無論如何,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障礙和風險也是存在的。
(編輯/董海榮)4月20日,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了最新的中國電動汽車研究報告《振興中國電動汽車產業》(以下簡稱“報告”),稱當前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落后于歐美等其他國家,近兩年中國電動汽車的銷量并不盡如人意,遠未實現電動汽車的大發展。
半年后,麥肯錫采訪了30多位行業專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其獨特的“麥肯錫電動汽車指數”作為評價標準,指出近兩年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發展呈下降趨勢,中國電動汽車的整體成熟度從2010年7月的世界第三位下降到2012年2月的第五位,排在日本、美國、,法國和德國。
為什么經過兩年的努力,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世界排名下降了兩位?
通過采訪麥肯錫公司的研究人員和行業專家,作者試圖詳細解讀中國電動汽車世界排名下降的原因,并認識到電動汽車發展面臨的差距和挑戰。
從第三到第五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能源安全、環境保護要求、工業發展。。。面對當前和未來發展中可能出現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對電動汽車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政府希望通過推動純電動汽車的發展,使電動汽車迅速工業化,使國內汽車制造商能夠趕上國際競爭對手。
麥肯錫認為,盡管最初的預期很高,但事實上,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
《報告》顯示,近兩年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一直在下滑,電動汽車的整體成熟度已從2010年7月的全球第三位下降到2012年2月的第五位。
“麥肯錫電動汽車指數”從供需角度評估每個國家電動汽車市場的成熟度,主要根據國內汽車制造商規劃的電動汽車產量等指標來衡量供應,并根據向車主提供的優惠措施和基礎設施投資水平等指標來衡量需求。
從圖表評估的評分結果可以看出,2010年,中國得分為1.4分,2012年接近1.5分,可以說略有改善。但與此同時,日本從1.2分大幅攀升至2.6分,發展勢頭十分迅猛。
“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報告》將市場成熟度指標分為兩類:需求側和供給側。
需求方從銷售、產品經濟性和消費者引導三個方面解讀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需求現狀,從而判斷電動汽車的接受程度。
電動汽車在汽車總銷量中的比例可以部分反映東道國市場對電動汽車的接受程度。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銷量為479.27萬輛,其中電動汽車僅為1830輛,占比不到萬分之四,屬于“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范圍。
電動汽車的經濟性是指將電動汽車與燃油汽車進行比較所節省的費用。麥肯錫通過衡量某個國家的電價和燃料價格的比較來確定調查地區電動汽車的經濟性。
在對消費者的額外優惠方面,更側重于政策導向,如是否為電動汽車提供購買補貼、是否使用快車道等。在中國,還將涉及搖號、上牌等一系列政策。
供給側參數,麥肯錫設定了電動汽車在汽車生產中的比例,國內汽車企業的電動汽車車型數量,以及政府對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和研發的支持。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總產量為478.42萬輛……
其中1655輛是電動汽車,占比與銷量大致相同,但仍屬于“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范圍。
盡管產銷量不大,但中國汽車制造商對新能源汽車的熱情仍然很高。在2012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新車準入目錄中,許多電動汽車被列入其中,包括啟辰純電動汽車、東風悅達起亞品牌純電動汽車,榮威E50和江鈴純電動汽車。
在車企爭先恐后的努力背后,還有一個事實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注意,那就是中國缺少一款或多款像日產聆風這樣的主力車型。
由于中國對電動汽車的熱情,政府對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和研發的支持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不僅制定了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還不斷出臺消費補貼、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等重磅政策。
麥肯錫電動汽車指數綜合總結了電動汽車發展中的幾個重要指標。通過這些指標,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一個電動汽車市場的成熟度,也可以看到一個國家電動汽車的發展路徑。這一指數表明,除了政策取向之外,中國并不具有優勢。這就是中國排名下降的原因嗎?我們可以從麥肯錫的報告中尋找進一步的答案。
對于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緩慢的原因,《報告》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全價值鏈的利益相關者進行了深入分析,總結了政府、制造商和消費者等各種不利因素。
報告中提到的第一件事是政府。麥肯錫認為,中國政府一開始的態度過于樂觀,希望在電池、電機和電子控制等一系列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并通過鼓勵純電動汽車的量產來提升國內制造商在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
盡管在各種政策的鼓勵下,許多制造商已經開發了一款或幾款新能源汽車,但他們對最終應該采用哪種解決方案猶豫不決。開發成本的壓力也決定了制造商在前景不確定的情況下采取觀望態度。外國汽車公司更擔心國內的知識產權問題。
此外,在零部件企業中,無論是產業合作經驗還是對核心技術的掌握,都很難滿足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需要,中國零部件產業的標準需要突破。
同樣,即使排除了成本問題,消費者也會有很多困惑,比如哪里有充電站、充電成本、充電時間、續航里程和安全問題。
《報告》認為,過于樂觀的目標設定和多變的政策是造成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由此產生的標準統一和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也是導致制造商觀望和消費者擔憂的主要因素。
“80后”更喜歡新能源汽車。
盡管問題仍然存在,但麥肯錫仍然對電動汽車在中國的市場潛力持樂觀態度。
“新能源汽車是汽車行業發展的新趨勢,中國很可能在電動汽車行業取得巨大成就。”對于撰寫本報告的最初動機,麥肯錫做出了上述解釋。
麥肯錫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對電動汽車有著強勁的需求和發展潛力。盡管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只要中國認真評估電動汽車的發展戰略,合理化產業鏈的利益,電動汽車行業一定會騰飛。
無獨有偶,4月24日,德勤中國發布了一項針對80后汽車行業的調查。盡管面臨著汽車行業的全面調查,但新能源汽車是最引人注目、最重要的部分。
德勤對“80后”消費者(年齡在19歲至31歲之間)的年度調查已經在美國進行了四年,今年中國和西歐也包括在內。調查顯示,中國近一半的“80后”汽車消費者下次購車時會考慮選擇混合動力或電動汽車。這個偏好……
可能代表著新能源電力系統在未來五年的廣泛采用,標志著新能源發電系統發展的關鍵點。
對于這一調查結果,德勤汽車行業高級顧問Thomas Schiller博士指出:“‘80年代’對混合動力汽車的偏好可能會點燃中國新能源動力系統的發展熱點。”
如何起飛
盡管市場潛力巨大,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并不順利,仍然面臨著“如何起飛”的陳詞濫調。基于成本、技術性能和基礎設施的考慮,麥肯錫認為中國應該專注于開發增程電動汽車(系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麥肯錫的采訪和研究結論表明,作為一種短期戰略,中國汽車行業應該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視為一種過渡技術,直到整個行業生態系統足夠成熟,足以支持純電動汽車的大規模生產。由于技術的不成熟和諸多問題,純電動汽車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沒有捷徑可走。從表面上看,純電動汽車似乎是中國汽車制造商實現技術超越的更好機會,因為它們不需要面對內燃機開發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集成的挑戰。然而,純電動汽車并不能像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那樣大規模推廣應用。
從成本角度來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價格遠低于純電動汽車。盡管兩者的成本都在下降,但對于15千瓦時的混合動力汽車來說,到2017年,其生命周期成本可以相當于傳統內燃機汽車,而純電動汽車只有在2020年后才能達到這一水平。
電池組價格估算基于麥肯錫的獨特模型,并假設中國電池制造商具有20%的成本優勢。價格預測趨勢為3000元/千瓦時(2012年)、2250元/千瓦小時(2015年)和1750元/兆瓦時(2020年)。年均行駛里程為1.6萬公里,能耗為每公里136 WHr,需要30%的額外電力用于供暖/制冷,以及70%的充電窗口。預計的預期油價是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的預期原油價格計算的。
就技術和性能而言,電池技術仍需進一步發展。與普通并聯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相比,增程電動汽車減少了對內燃機系統的需求,可以避免中國制造商沒有強大的內燃機技術的缺點。
同時,增程電動汽車對基礎設施的依賴性較低,而純電動汽車需要密集的充電設施。從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增程電動汽車更符合中國的現狀。
事實上,專注于開發“增量項目”的想法并不新鮮。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專項專家王炳剛認為,每一款產品都必須經過市場測試,才能確定是否合適。
他指出,“從概念上講,擴展計劃適合目前的情況,也是我們的重點之一。現在許多國內制造商正在開發相關產品。但只有通過實際生產和銷售,觀察產品性能和消費者反應,我們才能確定這是否是一條合適的開發路線。”
“中國只要你擺脫自滿和自卑這兩種極端情緒,努力做你應該做的事情。王炳剛認為,電動汽車行業現在還不成熟,所以沒有必要急于下結論。
除了具體的技術路線外,《報告》建議政府對現行政策進行微調,提供更明確的指導,消除電動汽車行業的不確定性。
《報告》肯定了中國“十城千車”計劃公共交通部分的成功,認為這也是不同于歐美的“中國特色”之一。中國電動汽車行業應繼續加強在公共交通領域的發展,并樂觀預測2016年電動公交車數量將達到10萬輛。
麥肯錫認為,電動汽車在公共領域的應用可以促進中國電動汽車產業規模的快速增長,并在整個產業鏈中發揮催化作用,這是……
也提高了公眾對電動汽車的理解和興趣。
中國成為電動汽車全球領導者的愿景仍然可以實現,但價值鏈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需要重新調整他們的期望和行動方向。麥肯錫在報告的最后附上了這樣一個結論。
無論如何,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障礙和風險也是存在的。
(編輯/董海榮)
備受矚目的2012重慶國際車展,將在6月6日至11日在重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南坪盛大舉行。本屆車展不僅有全球60款首發車登陸,并聚集世界各地人氣車模,全力打造一場饕餮盛宴。
1900/1/1 0:00:002012年6月6日11日,2012重慶國際車展上,力帆、全球鷹等自主品牌紛紛推出了首發車,謀求市場突圍。
1900/1/1 0:00:002012年6月2日,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宣布進行對管理層全面進行結構性調整,主要針對大眾中國、奧迪和商用車業務,中國業務的管理層級得到提升新高管的任命從今年9月1日開始生效。
1900/1/1 0:00:00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去年對2012款雪佛蘭沃藍達進行了三次碰撞測試,數周后沃藍達電池組出現起火或冒出火花的現象,自此,
1900/1/1 0:00:006月1日,北京市首個”北京實驗室””新能源汽車北京實驗室”在北京理工大學正式授牌。
1900/1/1 0:00:00在中國電動車產業化快馬加鞭之時,深圳”526”飆車案中比亞迪e6出租車被撞起火又一次引起人們對電動車的關注。這也是近年來多起電動車起火事件中極端典型的一個案例。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