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私人補貼試點一度為相關配套企業歡呼,吸引了更多企業涌入。股市甚至掀起了一波對新能源汽車概念的猜測。
上游產業鏈是否成熟,將直接決定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步伐。在沒有工業化的情況下,這更多地被視為一種戰略布局行為。然而,對于那些實力較弱的企業來說,這一過程將非常困難。
汽車專家張志勇曾表示,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供應商的地位將遠比傳統燃油汽車重要。電池、電機和電子控制將占電動汽車總成本的70%以上。掌握核心技術的供應商無疑將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領先地位。
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熱潮中,上游產業鏈的競爭首先開始。一位行業專家告訴筆者,雖然涉及的企業很多,但我國電動汽車的產業鏈還沒有真正形成體系,從電池原材料到電子控制,還需要依靠進口。
即使在中國大多數企業都參與的電池領域,中國車企的選擇也不多,動力鋰電池和電池管理系統還沒有發展到人們可以放心使用的程度。
一位電池公司人士告訴筆者,目前中國有數千家電池公司,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2009年汽車產業振興計劃出臺后涌入的。幾乎所有的電池公司都是在本世紀初之后成立的,很少有公司能夠在沒有自己核心技術的情況下生產動力鋰電池。它們大多依靠生產電動自行車電池或低速電動汽車電池來生存。
汽車公司也在通過與電池公司建立合資企業來尋求話語權。目前,上汽集團和A123已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布局鋰電池產業。奇瑞汽車還與Better Place和BenQ Materials Co.,Ltd.合作,分別生產可更換電池和電池原材料。
“新能源汽車的前景肯定是存在的,但何時開始大規模工業化仍然未知。”浴霸科技董事長林國軍告訴筆者。
自2009年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以來,巴斯科技在制造充電設施領域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優勢,但經過一番營銷努力,發現工業化的起步遠比之前想象的要困難。
盡管幾乎所有的車企都在充電設備方面與Bathba進行了合作,但對于Bathba來說,訂單數量太少,無法支持大規模生產。
不確定的工業化周期無疑增加了中國新能源配套企業面臨的風險,因此它們很有可能在長期的技術和資本投資中被全球汽車巨頭甩在后面。
博世等汽車零部件巨頭也在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投資。據博世介紹,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年研發投入為4億歐元,已形成電池、電驅動、電控等系統配套能力。
目前,博世在中國的合資企業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Ltd.)約有100名員工,專門為中國汽車企業開發電氣驅動技術,并已開始大規模生產電子控制器和電機。
也許,對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配套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摒棄自己的方式,采取合作的形式共同發展,以避免被外國公司邊緣化的風險,等待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到來。
(編輯/邵陽)一年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私人補貼試點一度為相關配套企業歡呼,吸引了更多企業涌入。股市甚至掀起了一波對新能源汽車概念的猜測。
上游產業鏈是否成熟,將直接決定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步伐。在沒有工業化的情況下,這更多地被視為一種戰略布局行為。然而,對于那些軟弱的e……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過程將非常困難。
汽車專家張志勇曾表示,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供應商的地位將遠比傳統燃油汽車重要。電池、電機和電子控制將占電動汽車總成本的70%以上。掌握核心技術的供應商無疑將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領先地位。
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熱潮中,上游產業鏈的競爭首先開始。一位行業專家告訴筆者,雖然涉及的企業很多,但我國電動汽車的產業鏈還沒有真正形成體系,從電池原材料到電子控制,還需要依靠進口。
即使在中國大多數企業都參與的電池領域,中國車企的選擇也不多,動力鋰電池和電池管理系統還沒有發展到人們可以放心使用的程度。
一位電池公司人士告訴筆者,目前中國有數千家電池公司,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2009年汽車產業振興計劃出臺后涌入的。幾乎所有的電池公司都是在本世紀初之后成立的,很少有公司能夠在沒有自己核心技術的情況下生產動力鋰電池。它們大多依靠生產電動自行車電池或低速電動汽車電池來生存。
汽車公司也在通過與電池公司建立合資企業來尋求話語權。目前,上汽集團和A123已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布局鋰電池產業。奇瑞汽車還與Better Place和BenQ Materials Co.,Ltd.合作,分別生產可更換電池和電池原材料。
“新能源汽車的前景肯定是存在的,但何時開始大規模工業化仍然未知。”浴霸科技董事長林國軍告訴筆者。
自2009年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以來,巴斯科技在制造充電設施領域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優勢,但經過一番營銷努力,發現工業化的起步遠比之前想象的要困難。
盡管幾乎所有的車企都在充電設備方面與Bathba進行了合作,但對于Bathba來說,訂單數量太少,無法支持大規模生產。
不確定的工業化周期無疑增加了中國新能源配套企業面臨的風險,因此它們很有可能在長期的技術和資本投資中被全球汽車巨頭甩在后面。
博世等汽車零部件巨頭也在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投資。據博世介紹,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年研發投入為4億歐元,已形成電池、電驅動、電控等系統配套能力。
目前,博世在中國的合資企業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Ltd.)約有100名員工,專門為中國汽車企業開發電氣驅動技術,并已開始大規模生產電子控制器和電機。
也許,對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配套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摒棄自己的方式,采取合作的形式共同發展,以避免被外國公司邊緣化的風險,等待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到來。
(編輯/邵陽)
作者近日拍攝的五洲龍工人正在擦拭即將出廠客車的新能源標志。五洲龍繁忙的新能源客車生產車間。作者近日拍攝的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磷酸鐵鋰環保動力電池生產線。
1900/1/1 0:00:00日本三洋公司6月9日宣布,正式推出全新的升級版enelooppro鎳氫電池,具體上市時間在7月21日。
1900/1/1 0:00:00上海證券報昨日從第五屆生物產業大會上了解到的,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國家發改委正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并力爭盡早獲國務院審批后予以發布。
1900/1/1 0:00:00近日,雷諾日產聯盟與荷蘭電網運營商聯合組織Elaadnl基金會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同開展零排放車型在荷蘭的推廣工作。
1900/1/1 0:00:00近日作者獲悉,深圳一些涉足電動汽車項目的企業正呼吁成立”南方電動汽車技術聯盟”,抱團尋求發展。
1900/1/1 0:00:00作者從6月12日深圳供電局和市人居委舉辦的”發現大運綠色之美”活動中獲悉,深圳供電局近期擬建18個電動汽車充電站,包括蓮塘充電站、筍崗充電站、上步充電站、后海充電站等。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