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謝子聰:商業模式決定電動汽車未來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謝子聰(中國電動汽車商業模式及配套技術方案高級研究學者)

“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重點在于如何實現電動乘用車商業化的突破,難點在于如何解決整車、電池和能源供應的技術問題。

中國人民協商會議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去年在深圳舉行的第25屆世界電動汽車大會再次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混合動力汽車將成為傳統汽車節能減排技術升級的主要途徑。包括插電式電動汽車在內的純電動汽車將成為未來汽車戰略的主流。燃料電池汽車將是未來汽車產業技術的制高點。”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的規劃目標,到2020年,中國的電動汽車數量將達到100萬輛。根據這一規劃,預計“十二五”末,“十城千輛”示范工程將延伸至50個城市。按每個城市的平均車輛數量計算,電動客車(電動出租車、電動公務車和電動私家車)的市場份額約為90%,電動公交車和環衛車占10%。預計未來五年,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將形成4000億至5000億的產值。其中,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補貼總額將超過1500億元。如果能夠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將在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規模和整車、電池等系統技術的集成應用方面領先于世界,汽車行業彎道超車的“光榮夢想”也將初步實現。

因此,“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重點是如何實現電動乘用車商業化的突破。難點在于如何為整車、電池和能源的供應提供技術解決方案。關鍵在于如何整合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的資源,并有效地組織實施。亮點在于如何創新和構建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商業化平臺。

新產業中系統工程創新的挑戰

電動汽車,尤其是電動乘用車的工業化進程之所以困難,除了仍然存在的技術障礙外,這不僅是汽車產品的技術創新,也是一個新產業的系統創新。

這是西方200多年工業革命進程中的首次,也是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階段的首次,也就是說,中國正在進行迄今為止尚未在西方成功商業化的新興產業自主創新。對于一個習慣于在改革開放30年中“買設備、買技術、買模式”,然后“吸收消化”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國家來說,要在西方發達國家之前系統地創新一個新興產業,需要極大的智慧和勇氣。

電動汽車行業的創新不僅需要從“商業模式框架、汽車產業鏈和能源供應產業鏈的科學劃分、配套技術體系的方案選擇、制定有效的資源組織和實施策略”等多個方面進行精心規劃和設計,還要認真準備每一個產品的細節,如“生產工藝文件、成品檢驗標準、產品說明書”。

西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重啟電動汽車產業之路,至今已走過30多年,但沒有一個國家成功實現電動汽車的工業化和商業化。主要原因是:

首先,電動汽車在科技創新方面無法滿足西方200年的商業規則,無法按照固有的新興產業進行推廣;

第二,“汽車捆綁電池銷售+自充電”的西方商業模式框架無法幫助電動汽車產品形成市場競爭力。

對西方200多年來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分析表明,大多數行業的發展都是按照“科技創新獲得利潤,性價比贏得市場”的商業規律來推動的。在第一階段,企業利用獨家先進技術開發和生產一種具有“主導功能”的新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覆蓋原有的舊產品,獲得更大的利潤。當這項新技術被更多的企業掌握時,企業之間的同類產品將進入“高性價比營銷推廣”的第二階段競爭。

然而,在電動汽車領域,這一商業規則顯然不起作用。

盡管經過世界各地科學家幾十年的不懈努力,電動汽車在產品功能上還未能超越傳統燃油汽車,甚至在巡航里程和動態性能等許多性能上都不如傳統汽車。更重要的是,從能源供應的便利性來看,在電動汽車商業模式尚未解決的當下,電動汽車的電動化遠不如傳統汽車方便。因此,即使電動汽車具有政府補貼等經濟價格優勢,也無法形成市場競爭力。在“創新功能差、產品價格高、使用不方便”的情況下,消費者在其上的花費不會比同類傳統汽車更多。西方熟悉的“技術創造新產品,功能創造利潤”的商業規則在電動汽車中并不奏效。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手機、電視、空調、汽車和計算機等新產業的發展,都是根據這部商法的法律進行的。對中國人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養成的“看西方、買技術、買設備、買模式”的運營模式在電動汽車行業并不奏效。這是目前電動汽車行業出現“亂象”的主要原因。

面對行業發展的嚴峻挑戰,我們需要改變過去30年來形成的“模仿、復制”的慣性思維和“買技術、買設備”的思維方式和運作模式,站在“全行業創新”的高度,構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化發展所需的商業模式和配套技術方案。

[第頁]

商業模式的智能創新

中國電動汽車商業化的最高目標是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搭建商業平臺。該商業模式對中國創新型電動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面對電動汽車在發展初期不具備創新產品“引領功能”的條件,只能在“性價比”的基礎上與傳統汽車競爭,我們應該構建一種能夠“賦予電動汽車商品特性,使其具有與傳統汽車競爭的市場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同時,根據中國獨特的汽車文化和龐大的人口,我們應該為電動汽車行業搭建一個可持續的商業平臺。這在電動汽車發展的早期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商業模式的成敗決定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在全球競爭中的成敗。

判斷電動汽車商業化是否成功的兩個重要標準是系統技術、產品和設備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以及參與產業鏈的企業的“盈利能力”。電動汽車商業運營中所有產品和設備(電動汽車產品、動力電池系統產品和能源供應系統設備)的可靠、穩定和安全質量是電動汽車商業化的基礎。如果任何一個產品環節都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那么電動汽車就不可能實現商業化運營。所有參與的企業(電動汽車企業、動力電池企業和能源供應企業)都是商業化的保證……

電動汽車的商業化運營可以實現盈利。任何一個環節的企業都是無利可圖的,電動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都無法實現。

目前,發展電動汽車的重點是發展純電動汽車。只有在純電動汽車領域取得突破,才能實現電動汽車真正的產業化。因此,構建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才能實現純電動汽車的市場競爭力,是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需要探索和解決的首要問題。

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的電動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有三種商業模式。

第一種“汽車銷售自充電”商業模式的結構如下:車企捆綁電池銷售,能源供應服務企業建設城市充電站和充電樁網絡并負責其運營。

這種商業模式源于西方人的想法,他們認為有車庫的電動汽車用戶晚上在家開車可以輕松經濟地完成能源供應工作。在西方“不差錢、不差政府支持、不差企業積極性”的條件下,這種模式已經30多年沒有發展起來了。主要原因是“車輛價格高,充電時間太長,使用不方便,電池不劃算,電池維護困難”,這使得電動汽車產品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

在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的早期,這種模式也得到了主流的普及。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國人也發現“電池快速充電”的技術方案并不可行,引領這一模式的企業也開始嘗試“電池租賃模式”。然而,倡導這種模式的企業聯盟尚未為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建立盈利平臺。

第二種“車輛租賃”模式分為三種方式:第一種是車企捆綁電池租賃,由能源供應服務企業建設充電站和充電樁網絡并負責運營;第二類為車企裸車租賃,能源供應服務企業租賃電池并負責充電站和充電樁的建設和運營;

第三類是在國家電網確認“以電代電、插電為輔”并提供電池租賃服務的商業模式后出現的,即整車企業租賃裸車,能源供應企業提供電池租賃和電池充換電網絡建設與服務。

顯然,汽車租賃模式不是汽車企業發展的最終目標,也不是電動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最終解決方案。

“電池租賃、充換兼容”第三種模式的框架如下:車企裸車銷售,能源供應服務企業建設快換站和社區充電樁網絡,提供動力電池租賃、電池快換、充電維護等綜合服務。

這是一個系統全面的解決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幫助電動汽車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形成市場競爭力。構建該模型的基本方法是用紅線將用戶從產業聯盟中分離出來。紅線的一邊是用戶,他們得到了一輛“便宜、加油一樣方便、每百公里電費低于每百公里燃油費”的電動汽車。用戶不必考慮電池成本、電池維護、電池壽命和續航里程。買車后,他們可以終身享受“跑多少錢”的待遇。紅線的另一邊是產業聯盟的企業,它們根據自己的商業規則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售后服務。換句話說,整車問題由整車企業來解決,動力電池問題由電池企業和運營企業來解決。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能力和責任。這種模式是建立中國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平臺的好方法。

電動汽車產業鏈劃分及配套技術方案

電動汽車產業創新的關鍵環節是將動力電池分類為“能源供應系統”。

阻礙電動汽車商業化的因素之一是我們沒有高度重視能源供應產業鏈的科學布局。西方提出的“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產品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嚴重誤導了我們對電動汽車產品的理解。因此,車輛的價格很高,動力電池的維護也很困難。因此,在總體規劃中,應充分考慮“整車產品產業鏈”和“能源供應產業鏈”的布局。特別是要認真研究和科學分析動力電池產品是應該放在整車產業鏈中,還是應該納入能源供應產業鏈的問題。動力電池產品的產業地位對于構建電動汽車的商業模式非常重要,是決定商業化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

筆者認為,將動力電池納入能源供應產業鏈,是機構實現電池租賃和電池維護的基本條件。

創新商業模式下的產業結構是確定正確技術路線的重要條件。參照傳統汽車產業的產業鏈劃分原則,將電動汽車產業劃分為電動汽車產品和電動汽車能源供應服務兩大產業鏈。

在形成一系列標準動力電池艙的條件下,整車產業鏈包括:電動汽車產品設計、汽車產品生產、汽車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等環節。

能源供應產業鏈包括:電力資源企業(如電網公司、風電公司、太陽能公司和微電網儲能公司)-動力電池行業(包括電池和BMS管理)-充電和更換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公司(包括充電器、充電樁、快換系統設備、動力電池維護、動力電池物流配送、城市信息智能管理、電池梯度利用與運營等)

這兩條產業鏈結合了“動力電池艙”、“工作電壓和信息管理”等標準化技術參數,實現了……

將大多數電動汽車用戶聚集在一起。

將動力電池納入能源供應產業鏈的優勢在于徹底解放整車企業,減輕企業技術環節、生產環節、維護環節和資金成本環節的壓力。車輛制造商只需根據車型的設計要求確定標準動力電池艙尺寸、電機電壓工作范圍、高壓和通信接口參數。更重要的是,動力電池由運營商購買和租賃,不僅解決了用戶購買動力電池的資金壓力,也解決了使用中的維護問題。因此,將動力電池納入能源供應產業鏈是電動汽車商業化的重要條件。

[第頁]

電動汽車不能與傳統汽車共用底盤。

電動汽車底盤標準化系列“動力電池艙”的設計對大規模工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實現電動汽車的批量生產,有必要設計一個獨立的平臺,尤其是其底盤必須根據“動力電池的通風散熱、防爆燃燒、動力電池的更換和維護”的特點進行專門設計,應盡快列入科技部“863重大項目”。目前,汽車制造商對傳統汽車底盤的改造只能是暫時的。此外,無論采用“自充電”模式還是“充換電”模式,動力電池都需要在電動汽車的生命周期內頻繁維護和更換,而動力電池和動力電池倉的標準化將為電池制造商形成電動汽車標準系列產品帶來好處。同時,也為動力電池在使用中的及時維護方便奠定了基礎。

因此,作者建議,目前可以組織科研機構和車輛制造商,按照“微型車、掀背車和輕型轎車”這三個標準化的“動力電池艙”平臺來設計底盤和車型,從而使每個汽車制造商都可以基于統一標準化的“動力電池艙”底盤系列衍生出多個型號的電動汽車。謝子聰(中國電動汽車商業模式及配套技術方案高級研究學者)

“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重點在于如何實現電動乘用車商業化的突破,難點在于如何解決整車、電池和能源供應的技術問題。

中國人民協商會議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去年在深圳舉行的第25屆世界電動汽車大會再次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混合動力汽車將成為傳統汽車節能減排技術升級的主要途徑。包括插電式電動汽車在內的純電動汽車將成為未來汽車戰略的主流。燃料電池汽車將是未來汽車產業技術的制高點。”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的規劃目標,到2020年,中國的電動汽車數量將達到100萬輛。根據這一規劃,預計“十二五”末,“十城千輛”示范工程將延伸至50個城市。按每個城市的平均車輛數量計算,電動客車(電動出租車、電動公務車和電動私家車)的市場份額約為90%,電動公交車和環衛車占10%。預計未來五年,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將形成4000億至5000億的產值。其中,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補貼總額將超過1500億元。如果能夠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將在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規模和整車、電池等系統技術的集成應用方面領先于世界,汽車行業彎道超車的“光榮夢想”也將初步實現。

因此,“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重點是如何實現突破……

電動乘用車的商業化。難點在于如何為整車、電池和能源的供應提供技術解決方案。關鍵在于如何整合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的資源,并有效地組織實施。亮點在于如何創新和構建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商業化平臺。

新產業中系統工程創新的挑戰

電動汽車,尤其是電動乘用車的工業化進程之所以困難,除了仍然存在的技術障礙外,這不僅是汽車產品的技術創新,也是一個新產業的系統創新。

這是西方200多年工業革命進程中的首次,也是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階段的首次,也就是說,中國正在進行迄今為止尚未在西方成功商業化的新興產業自主創新。對于一個習慣于在改革開放30年中“買設備、買技術、買模式”,然后“吸收消化”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國家來說,要在西方發達國家之前系統地創新一個新興產業,需要極大的智慧和勇氣。

電動汽車行業的創新不僅需要從“商業模式框架、汽車產業鏈和能源供應產業鏈的科學劃分、配套技術體系的方案選擇、制定有效的資源組織和實施策略”等多個方面進行精心規劃和設計,還要認真準備每一個產品的細節,如“生產工藝文件、成品檢驗標準、產品說明書”。

西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重啟電動汽車產業之路,至今已走過30多年,但沒有一個國家成功實現電動汽車的工業化和商業化。主要原因是:

首先,電動汽車在科技創新方面無法滿足西方200年的商業規則,無法按照固有的新興產業進行推廣;

第二,“汽車捆綁電池銷售+自充電”的西方商業模式框架無法幫助電動汽車產品形成市場競爭力。

對西方200多年來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分析表明,大多數行業的發展都是按照“科技創新獲得利潤,性價比贏得市場”的商業規律來推動的。在第一階段,企業利用獨家先進技術開發和生產一種具有“主導功能”的新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覆蓋原有的舊產品,獲得更大的利潤。當這項新技術被更多的企業掌握時,企業之間的同類產品將進入“高性價比營銷推廣”的第二階段競爭。

然而,在電動汽車領域,這一商業規則顯然不起作用。

盡管經過世界各地科學家幾十年的不懈努力,電動汽車在產品功能上還未能超越傳統燃油汽車,甚至在巡航里程和動態性能等許多性能上都不如傳統汽車。更重要的是,從能源供應的便利性來看,在電動汽車商業模式尚未解決的當下,電動汽車的電動化遠不如傳統汽車方便。因此,即使電動汽車具有政府補貼等經濟價格優勢,也無法形成市場競爭力。在“創新功能差、產品價格高、使用不方便”的情況下,消費者在其上的花費不會比同類傳統汽車更多。西方熟悉的“技術創造新產品,功能創造利潤”的商業規則在電動汽車中并不奏效。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手機、電視、空調、汽車和計算機等新產業的發展,都是根據這部商法的法律進行的。對中國人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養成的“看西方、買技術、買設備、買模式”的運營模式在電動汽車行業并不奏效。這是目前電動汽車行業出現“亂象”的主要原因。

面對行業發展的嚴峻挑戰,我們需要改變過去30年來形成的“模仿、復制”的慣性思維和“買技術、買設備”的思維方式和運作模式,站在“全行業創新”的高度,構建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化發展所需的商業模式和配套技術方案。

[第頁]

商業模式的智能創新

中國電動汽車商業化的最高目標是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搭建商業平臺。該商業模式對中國創新型電動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面對電動汽車在發展初期不具備創新產品“引領功能”的條件,只能在“性價比”的基礎上與傳統汽車競爭,我們應該構建一種能夠“賦予電動汽車商品特性,使其具有與傳統汽車競爭的市場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同時,根據中國獨特的汽車文化和龐大的人口,我們應該為電動汽車行業搭建一個可持續的商業平臺。這在電動汽車發展的早期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商業模式的成敗決定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在全球競爭中的成敗。

判斷電動汽車商業化是否成功的兩個重要標準是系統技術、產品和設備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以及參與產業鏈的企業的“盈利能力”。電動汽車商業運營中所有產品和設備(電動汽車產品、動力電池系統產品和能源供應系統設備)的可靠、穩定和安全質量是電動汽車商業化的基礎。如果任何一個產品環節都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那么電動汽車就不可能實現商業化運營。所有參與的企業(電動汽車企業、動力電池企業和能源供應企業)都是商業化的保證……

電動汽車的商業化運營可以實現盈利。任何一個環節的企業都是無利可圖的,電動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都無法實現。

目前,發展電動汽車的重點是發展純電動汽車。只有在純電動汽車領域取得突破,才能實現電動汽車真正的產業化。因此,構建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才能實現純電動汽車的市場競爭力,是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需要探索和解決的首要問題。

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的電動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有三種商業模式。

第一種“汽車銷售自充電”商業模式的結構如下:車企捆綁電池銷售,能源供應服務企業建設城市充電站和充電樁網絡并負責其運營。

這種商業模式源于西方人的想法,他們認為有車庫的電動汽車用戶晚上在家開車可以輕松經濟地完成能源供應工作。在西方“不差錢、不差政府支持、不差企業積極性”的條件下,這種模式已經30多年沒有發展起來了。主要原因是“車輛價格高,充電時間太長,使用不方便,電池不劃算,電池維護困難”,這使得電動汽車產品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

在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的早期,這種模式也得到了主流的普及。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國人也發現“電池快速充電”的技術方案并不可行,引領這一模式的企業也開始嘗試“電池租賃模式”。然而,倡導這種模式的企業聯盟尚未為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建立盈利平臺。

第二種“車輛租賃”模式分為三種方式:第一種是車企捆綁電池租賃,由能源供應服務企業建設充電站和充電樁網絡并負責運營;第二類為車企裸車租賃,能源供應服務企業租賃電池并負責充電站和充電樁的建設和運營;

第三類是在國家電網確認“以電代電、插電為輔”并提供電池租賃服務的商業模式后出現的,即整車企業租賃裸車,能源供應企業提供電池租賃和電池充換電網絡建設與服務。

顯然,汽車租賃模式不是汽車企業發展的最終目標,也不是電動汽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最終解決方案。

“電池租賃、充換兼容”第三種模式的框架如下:車企裸車銷售,能源供應服務企業建設快換站和社區充電樁網絡,提供動力電池租賃、電池快換、充電維護等綜合服務。

這是一個系統全面的解決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幫助電動汽車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形成市場競爭力。構建該模型的基本方法是用紅線將用戶從產業聯盟中分離出來。紅線的一邊是用戶,他們得到了一輛“便宜、加油一樣方便、每百公里電費低于每百公里燃油費”的電動汽車。用戶不必考慮電池成本、電池維護、電池壽命和續航里程。買車后,他們可以終身享受“跑多少錢”的待遇。紅線的另一邊是產業聯盟的企業,它們根據自己的商業規則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售后服務。換句話說,整車問題由整車企業來解決,動力電池問題由電池企業和運營企業來解決。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能力和責任。這種模式是建立中國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平臺的好方法。

電動汽車產業鏈劃分及配套技術方案

電動汽車產業創新的關鍵環節是將動力電池分類為“能源供應系統”。

阻礙電動汽車商業化的因素之一是我們沒有高度重視能源供應產業鏈的科學布局。西方提出的“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產品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嚴重誤導了我們對電動汽車產品的理解。因此,車輛的價格很高,動力電池的維護也很困難。因此,在總體規劃中,應充分考慮“整車產品產業鏈”和“能源供應產業鏈”的布局。特別是要認真研究和科學分析動力電池產品是應該放在整車產業鏈中,還是應該納入能源供應產業鏈的問題。動力電池產品的產業地位對于構建電動汽車的商業模式非常重要,是決定商業化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

筆者認為,將動力電池納入能源供應產業鏈,是機構實現電池租賃和電池維護的基本條件。

創新商業模式下的產業結構是確定正確技術路線的重要條件。參照傳統汽車產業的產業鏈劃分原則,將電動汽車產業劃分為電動汽車產品和電動汽車能源供應服務兩大產業鏈。

在形成一系列標準動力電池艙的條件下,整車產業鏈包括:電動汽車產品設計、汽車產品生產、汽車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等環節。

能源供應產業鏈包括:電力資源企業(如電網公司、風電公司、太陽能公司和微電網儲能公司)-動力電池行業(包括電池和BMS管理)-充電和更換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公司(包括充電器、充電樁、快換系統設備、動力電池維護、動力電池物流配送、城市信息智能管理、電池梯度利用與運營等)

這兩條產業鏈結合了“動力電池艙”、“工作電壓和信息管理”等標準化技術參數,實現了……

將大多數電動汽車用戶聚集在一起。

將動力電池納入能源供應產業鏈的優勢在于徹底解放整車企業,減輕企業技術環節、生產環節、維護環節和資金成本環節的壓力。車輛制造商只需根據車型的設計要求確定標準動力電池艙尺寸、電機電壓工作范圍、高壓和通信接口參數。更重要的是,動力電池由運營商購買和租賃,不僅解決了用戶購買動力電池的資金壓力,也解決了使用中的維護問題。因此,將動力電池納入能源供應產業鏈是電動汽車商業化的重要條件。

[第頁]

電動汽車不能與傳統汽車共用底盤。

電動汽車底盤標準化系列“動力電池艙”的設計對大規模工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實現電動汽車的批量生產,有必要設計一個獨立的平臺,尤其是其底盤必須根據“動力電池的通風散熱、防爆燃燒、動力電池的更換和維護”的特點進行專門設計,應盡快列入科技部“863重大項目”。目前,汽車制造商對傳統汽車底盤的改造只能是暫時的。此外,無論采用“自充電”模式還是“充換電”模式,動力電池都需要在電動汽車的生命周期內頻繁維護和更換,而動力電池和動力電池倉的標準化將為電池制造商形成電動汽車標準系列產品帶來好處。同時,也為動力電池在使用中的及時維護方便奠定了基礎。

因此,作者建議,目前可以組織科研機構和車輛制造商,按照“微型車、掀背車和輕型轎車”這三個標準化的“動力電池艙”平臺來設計底盤和車型,從而使每個汽車制造商都可以基于統一標準化的“動力電池艙”底盤系列衍生出多個型號的電動汽車。從全局來看,有必要解決影響中國純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創新商業平臺實施的關鍵問題。也就是說,在賦予電動汽車“價格低于傳統汽車,使用便利性與傳統汽車相當,百公里電費優于傳統汽車”的市場競爭力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構建一種能夠讓純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整車企業有必要開發純電動汽車專用的微型車、掀背車和輕型轎車產品平臺,并制定一系列“動力電池艙”標準化技術標準,為電池單體企業和動力電池企業開發符合電動汽車技術特性(工作電壓、功率范圍和尺寸)的產品提供基礎條件。同時,我們還需要從讓用戶易于使用的角度,制定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充換能網絡建設戰略規劃;要科學劃分汽車產業鏈和能源供應產業鏈;

最重要的是,在電動汽車發展的早期階段,有必要由國家主管部委共同組成強有力的領導機構來有效推動。

綜上所述,高度重視電動汽車創新是“新興產業的制度創新”問題,對我國加快實現新能源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討論“創新電動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的商業模式”等重要問題非常重要中國特色,成立國家部委電動汽車領導辦公室,推動動力電池艙標準化系列底盤平臺發展,將動力電池產業鏈納入電動汽車能源供應產業鏈”。

(編輯/李嬌)從全局來看,要解決影響我國純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創新商業平臺落地的關鍵問題。也就是說,在賦予電動汽車“價格低于傳統汽車,使用便利性與傳統汽車相當,百公里電費優于傳統汽車”的市場競爭力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構建一種能夠讓純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整車企業有必要開發純電動汽車專用的微型車、掀背車和輕型轎車產品平臺,并制定一系列“動力電池艙”標準化技術標準,為電池單體企業和動力電池企業開發符合電動汽車技術特性(工作電壓、功率范圍和尺寸)的產品提供基礎條件。同時,我們還需要從讓用戶易于使用的角度,制定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充換能網絡建設戰略規劃;要科學劃分汽車產業鏈和能源供應產業鏈;最重要的是,在電動汽車發展的早期階段,有必要由國家主管部委共同組成強有力的領導機構來有效推動。

綜上所述,高度重視電動汽車創新是“新興產業的制度創新”問題,對我國加快實現新能源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討論“創新電動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的商業模式”等重要問題非常重要中國特色,成立國家部委電動汽車領導辦公室,推動動力電池艙標準化系列底盤平臺發展,將動力電池產業鏈納入電動汽車能源供應產業鏈”。

(編輯/李嬌)

標簽:世紀發現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人大代表王金富建議:應加快培育新能源車產業競爭力

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還面臨諸多瓶頸和難題,產業化、市場化道路還很漫長。

1900/1/1 0:00:00
生活日報:油價猛漲使更多消費者考慮電動汽車

隨著春節前后兩次油價上調省城93號汽油的價格已經突破7元升。而去年11月濟南第一輛電動汽車正式掛牌上路讓不少對油費精打細算的市民開始考慮是否購買電動汽車來替代普通汽車作為代步工具。

1900/1/1 0:00:00
遼寧電力公司投資超670億元建設堅強智能電網

建成100個智能小區、177座智能化變電站,用電信息采集覆蓋率達到100新建54座電動汽車充換電站,設立充電樁4000個,形成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網絡。

1900/1/1 0:00:00
華北電網著手規劃京津冀電動車服務網絡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華北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宗林透露,華北電網公司已經開始著手規劃京津冀地區電動車服務網絡,預計今年開始相關工作。

1900/1/1 0:00:00
山西省將加快建設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網絡

近日,從省電力公司召開的2011銷售工作會議了解到,”十二五”期間,全省將加快建設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網絡,構建節能服務體系,推進智能用電服務體系建設。

1900/1/1 0:00:00
欣旺達:“十二五”鎖定新能源汽車產業

在”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受到國家在稅收金融方面的支持,作為七大新興產業之一的新能源汽車也將得到重點支持。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