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缺陷產品是行業的最高追求,但它們不是空中樓閣。嚴格且運行良好的質量管理體系使零缺陷產品的目標成為可能。國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建立了嚴謹科學的質量體系基礎,為制造零缺陷純電動汽車找到了最科學高效的實施路徑,也將成為國能汽車以質量贏得市場的堅實基礎。國能汽車在CES展會上發布的純電動9-3概念量產車,在中國首批獲得新能源資質的15家公司中,國能汽車是最具特色的企業。它繼承了薩博70年的汽車制造經驗,但放棄了傳統動力車型的研發,轉而專注于生產純電動汽車,展現了非凡的勇氣和遠見。這種對純電動汽車行業的信心來自于對自身實力和產品能力的信心,而這種信心的背后是國能汽車傳承打造的質量體系的基礎。有了這個科學高效的質量管理體系,我們可以找到創造零缺陷產品的最佳途徑。國能汽車質量體系的基礎是以制造“零缺陷”產品為最終目標的產品質量管理體系。這一體系繼承自薩博,國能汽車基于中國本土供應商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和創新,最終形成更適合中國汽車供應鏈實際情況的新的質量體系基礎。國能汽車質量體系的基礎通過五個維度和十個模塊進行管理,包括快速響應模塊、供應鏈管理模塊、風險降低模塊、標準化操作模塊、標準操作員培訓模塊、防錯驗證模塊、不合格品控制模塊、異物控制模塊、防火墻模塊,以及分層審計模塊。十大核心模塊的管理水平包括標準化操作方法、預防性管理意識。從風險控制意識、缺陷應急響應和供應商控制五個維度進行有效管理。細節管理和整體控制的有機結合,邏輯清晰,執行力強,推動了從供應鏈的最初末端到主機廠的總裝和工廠的整個產業鏈,從根本上消除了產品缺陷,打造了一款零缺陷的純電動汽車。這一體系也成為近十年來汽車行業最先進的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在零部件行業的生產初期,首先要準備的是科學規范的操作方法,這也是國能汽車質量體系基礎的第一個維度。通過標準化操作和標準化操作人員培訓兩大模塊,通過標準化的方法對操作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使每個崗位的操作流程都能標準化,每個工作人員都能清楚地了解操作標準,消除個人操作失誤,從根本上消除因個人原因造成的產品缺陷;在消除了運營商個人因素造成的缺陷后,第二個維度是預防性管理意識,即防火墻和不合格產品控制模塊,這使供應商和國能汽車能夠在意識水平上達成共識,從根本上避免了缺陷零部件和產品向產業鏈下端的傳遞;在就預防性思維達成共識后,在質量缺陷發生之前,有效的風險控制也是必要的管理意識。系統的風險控制意識成為第三個重要維度。通過實施分級審計模塊,有效識別生產管理中的高風險項目,對存在的管理問題提出糾正措施,并進行分級跟蹤審計,有效降低質量風險。同時,在風險降低模塊中,通過RPN風險系數管理,降低潛在的質量故障風險;對于已經發生的質量故障,采取防錯措施,防止再次發生;
當質量問題出現時,系統中的第四個維度——缺陷應急響應——將發揮作用。通過快速響應模塊,對內部和外部的重大質量問題做出標準化響應和響應,盡快識別、跟蹤、解決、記錄和總結問題經驗;要實現制造零缺陷產品的目標,僅靠主機廠內部的嚴格管理是不夠的。它還需要與供應商真誠合作,以達成質量共識,這涉及到系統的第五個維度——供應商控制。首先,是供應商企業的自我管理,通過防錯驗證和異物處理模塊,形成高效的質量管理方法。然后,供應商還需要對其供應的二級供應商進行質量控制。通過供應鏈管理模塊,各級供應商可以使用與國能汽車相同的管理方法和流程,實現質量、方法和意識的高度統一,實現零部件生產過程零缺陷的目標。俯視國能汽車位于天津濱海高新區的工廠,在如此復雜但邏輯清晰的管理體系的控制下,國能汽車將與供應商合作,實現巨大的產能規模,同時有效控制單個產品的質量水平,使產品實現極高的質量一致性,真正接近甚至達到“零缺陷”水平。憑借“零缺陷”到極致品質的產品,國能汽車將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強大的產品優勢,進一步獲得良好的用戶口碑,實現品牌力的全面提升。
近日,“全球首款量產互聯網家轎”榮威i6憑借出眾的產品設計,榮獲全球四大設計大獎之一的“GMark全球設計大獎”。
1900/1/1 0:00:00從《中國制造2025》到“質量興國”、“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業正在從做大向做強轉變。
1900/1/1 0:00:00金九銀十的車界,有一股噴涌而出的火熱之勢。而作為最炙手可熱的小型SUV車市,更是熱浪襲來。想要在金九銀十制霸小型SUV市場,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實力。
1900/1/1 0:00:00金九銀十,車市迎來熱銷黃金期,上汽乘用車交出一份含金量十足的答卷,9月銷量創歷史新高,達50028輛,同比猛增4165。
1900/1/1 0:00:00硅谷,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高技術區,如今已成為全球矚目的創新創業圣地。在這里,追求“真正的創新”的硅谷模式塑造了許多改變世界的大公司,帶動了新的產業發展。
1900/1/1 0:00:00導語:收視率在周末綜藝中排名第一,網絡視頻正片播放量突破26億次,節目新浪微博閱讀量433億次,討論量突破600萬;線下音樂互動活動影響覆蓋超過70億人次。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