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無與“輪”比 揭秘F1輪胎的規則和歷史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賽車場中,有一種神奇的橡膠,它能決定賽車的速度,可以讓處于下風的車手逆襲翻盤,也可以讓領跑的選手痛失冠軍。毫無疑問,我們正在討論的就是輪胎。F1中的輪胎有左右比賽走向的能力。那么,F1中的輪胎規則是怎樣的?在F1七十多年的歷史中,輪胎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賽車輪胎的天花板

  F1的速度可超過300公里/小時,過彎時橫向加速度高達4G,要想輸出如此巔峰的性能,作為賽車與賽道第一接觸點的輪胎也必須有天花板級的實力。

  倍耐力是當今F1的唯一輪胎供應商,目前提供干地輪胎、濕地胎和全雨胎三種輪胎。

-干地胎:

  干地輪胎是胎面沒有花紋的熱熔胎。這種胎會在胎面溫度升高后,自身融化呈凝膠狀態,從而提高抓地力。干地輪胎又從硬到軟分為C1到C5五種配方。

  輪胎的硬度是一把雙刃劍。輪胎越軟,其抓地力越大,磨損越快,升溫越快;輪胎越硬,抓地力越小,磨損越慢,升溫越慢。

  F1輪胎性能雖強,但磨損快壽命短,在比賽中只能用區區十幾到幾十圈。F1規定了每位車手在正賽中至少需要使用兩種不同配方的輪胎,這強迫賽車在每場比賽都必須進站換胎。是追求速度還是耐用,不同配方的輪胎怎么搭配,在什么時間更換,都是每支車隊每場比賽需要考慮的問題,也往往是決定勝負的一環。

-濕地胎和全雨胎

  濕地胎和全雨胎的胎面有排水花紋。濕地胎應用范圍很廣,可在無積水或正在變干的濕地使用;全雨胎則能在每小時300公里的速度下每秒排出85升水,輪胎輪廓也專門做了提高抗滑水性能的設計。

多彩的輪胎,全面的性能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出F1實際上有七種不同的輪胎。可能F1也覺得太復雜的分類讓車迷一頭霧水,于是用顏色對輪胎種類進行了標記。濕地胎是綠色,全雨胎是藍色。

  干地胎的情況有點復雜。每一場比賽,倍耐力會根據賽道具體情況從C1到C5五種輪胎配方中選出三種配方,作為當場比賽的用胎,并以紅黃白三色分別表示軟胎、中性胎和硬胎。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紅黃白只代表當場比賽中,被選中的三種配方輪胎的相對軟硬度。到了另一場比賽,紅黃白三色對應的可能就是另外三種不同硬度的配方。

  F1規定每位車手每站比賽最多只能使用13套干地胎、4套濕地胎和3套全雨胎,四個車輪必須使用同一規格的輪胎。每站的可用輪胎數看著充裕,但實際上車隊不能隨意調配使用,必須遵循一定規則。

  每節練習賽后,車手都必須交換兩套干地輪胎;F1還會指定一套干地輪胎用于排位賽Q3,結束后也要歸還。經歷了這一套復雜的輪胎交還規則后,正賽中,進入Q3的車手有6套干地輪胎可以使用,其他車手有7套干地輪胎可用。

精彩輪回:豪門的起起落落

  作為與賽車性能息息相關的部分,輪胎在F1逾七十載歷史中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50年代:百家爭鳴

  在F1誕生之初,那個賽車和民用車尚未涇渭分明的年代,F1輪胎也和民用胎差別不大。50年代的F1輪胎胎面帶溝槽,輪胎整體窄而高,四個車輪的尺寸一致。

  最初有6家輪胎品牌活躍在圍場內:那個年代是倍耐力、鄧祿普和Englebert爭霸的年代,火石、Avon和馬牌也曾短暫登場。

60年代:鄧祿普稱霸

  來到60年代,車隊們意識到輪胎對圈速的影響,輪胎重量不斷減輕,接地面積不斷加大,前后車輪尺寸不一的輪胎搭配也開始出現。鄧祿普由于在輪胎材料和尺寸上不斷創新,成為那個時代的霸主。

70-80年代:軍火競賽

  70年代開始,隨著賽車越來越快,對輪胎抓地力的要求越來越高,F1輪胎也進入了“軍火競賽”的年代。那時,人們發現沒有花紋的“光頭胎”可以最大程度增大輪胎接地面積,提高抓地力,于是在1971賽季,光頭胎登上了F1舞臺,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由于馬力的劇增,F1賽車對輪胎耐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1977年,更堅固的子午線輪胎在F1賽場出現。

  進入80年代,F1輪胎開始變小,前后輪的尺寸趨向一致。1985年,用于加熱輪胎以方便達到工作溫度的暖胎毯第一次出現。

  這個時期,輪胎品牌間的競爭也異常火熱。固特異、倍耐力和米其林相繼推出新技術和新產品:固特異推出了光頭胎,米其林祭出了子午線。輪胎制造商間的爭鋒日益白熱化。

90年代:溝槽胎重現江湖

  F1輪胎在90年代的最大變革是1998賽季,F1出于安全因素把帶溝槽輪胎重新引入F1,取代了光頭胎,賽車的抓地力水平也隨之下降。

  90年代前期是固特異一家獨大的王朝。這家美國公司在1992到1996賽季是F1輪胎唯一供應商。但壟斷顯然對F1不利,1997賽季,普利司通進入圍場,憑優異的性能向固特異發起了挑戰。

  1998賽季收官站,在固特異退出F1前的最后一戰,使用固特異輪胎的舒馬赫在有機會爭奪世界冠軍的情況下爆胎退賽,固特異的F1之旅以遺憾收官。

2000年至今:光頭胎重返,單一品牌開啟

  進入21世紀,F1輪胎被設計得更堅固,2009年,光頭胎又回到了F1。往日巨頭米其林從2001年開始回歸F1。法國品牌的這次回歸雖然拿到了總冠軍的榮譽,但也和FIA積累下了矛盾。

  兩者矛盾最戲劇性的高潮是2005年的美國大獎賽,使用米其林的拉爾夫·舒馬赫在練習中發生爆胎事故,讓所有人意識到米其林輪胎在這條賽道有安全隱患。米其林希望FIA接受修改賽道布局以增加安全性的解決方案,但遭到拒絕。最終,米其林挑唆7支客戶車隊罷賽,令當年的美國大獎賽上演只有三支車隊比賽的鬧劇,嚴重影響賽事形象。米其林也在2006賽季后退出F1。

  2011年開始,F1開啟單一輪胎品牌時代,倍耐力成為唯一輪胎供應商至今。2022年,F1告別13英寸輪胎,翻開18英寸輪胎的新篇章。

  有溝槽輪胎和光頭胎的交替上陣,輪胎豪門的沉浮……F1輪胎的背后,是賽車科技和速度的進步,賽事運營理念的轉變,還有F1賽車永遠挑戰極限,力爭優勝的精神。

標簽:路虎發現 2023款 改款 2.0T 300PS S 2023款 改款 3.0T 360PS R-Dynamic S 2023款 改款 3.0T 360PS R-Dynamic SE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吳鋒:適時組織開展智能網聯車準入試點

今年以來在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汽車供應鏈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4月份國內汽車產銷同比下滑近47。“全球化采購、追求零庫存”這些曾經被國內汽車企業奉為經典的生產管理模式亟需被重塑。在這一背景下在中國車谷舉辦的第20屆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格外引人關注

1900/1/1 0:00:00
吳保軍:全域自研是零跑應變的最高戰略

2022年受疫情多發和國際局勢變化等因素影響汽車產業面臨著供給受阻、需求轉弱雙重挑戰。能源形式的轉變數字化、智能化的應用也驅動汽車產業迎來深刻變革

1900/1/1 0:00:00
無噪音無污染 法國水上出租車開始測試

日前一家飛艇初創公司SeaBubbles推出環保型水上出租車并在法國巴黎塞納河中進行測試。據悉這項水上出行服務未來將被整合到巴黎的交通服務網絡中去

1900/1/1 0:00:00
無憂停車 FenSens研發智能停車傳感器

日前有國內媒體報道FenSens公司研發了一款輕型智能太陽能停車傳感器。該傳感器可提供簡單有效的方法以避免在停車時發生碰撞事故。據了解新傳感器采用超聲波技術體積較小且無需布線就能安裝在汽車或卡車的前后方

1900/1/1 0:00:00
無憂進藏 特斯拉打通成都拉薩充電走廊

日前我們從官方獲悉特斯拉沿著318國道陸續開設了多個充電站點從而打通了成都至拉薩的充電線路。其中包含兩座超級充電站、11座目的地充電站平均每154公里就有一座

1900/1/1 0:00:00
無意追趕新趨勢 寶馬無計劃推皮卡車型

不要指望很快就能看到寶馬皮卡車型了寶馬集團設計高級副總裁霍伊敦克顯然并不適合寶馬品牌。如果寶馬決定進入一個全新細分市場那么我們希望長期留在那里

1900/1/1 0:00:00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