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來,蘋果想在韓國汽車行業找到一個“富士康”似乎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近日,路透社的一則新聞顯示,蘋果與現代汽車集團的合作陷入分歧,原因是雙方都想守住主權。“起亞品牌就像富士康。”一位了解現代集團內部相關情況的高管透露,這讓他們非常苦惱。
“執著”的蘋果和驕傲的“摩登”“怎么做,做不做,我們都很苦惱。”上述高管表示,“我們不是一家為其他公司生產汽車的公司,與蘋果的合作并不總能帶來好的結果。”另有消息人士將一份更為詳細的談判方案擺在了人們面前。在最初的談判中,蘋果希望現代或起亞生產自己設計的汽車,并作為品牌銷售。與此同時,蘋果希望從不同的地方采購它需要的所有其他零件——框架、車身、傳動裝置等。,然后依靠現代或起亞汽車進行總裝。此外,“他們也希望這些能在美國進行。”可以看出,在這次合作中,蘋果只是想再找一個“富士康”,利用自己強大的產能和渠道優勢,幫助自己造車、賣車。但很顯然,世界第五大汽車集團現代起亞并不愿意做蘋果背后的“配角”。“對外開放(現代)真的很難。”第一位消息人士稱,“如果我們真的與蘋果合作,現代可能要更換一些高管,以避免可能的沖突。”“蘋果是老大,他們有自己的營銷、產品和品牌,現代也是老大。”然后,他又強調,“這樣真的不行。”
圍繞這個“行不通”的東西,早在兩年前,雙方就有過一輪談判。據第二位消息人士透露,2018年,蘋果和現代就已經開始了汽車業務合作的談判。當時蘋果名為“泰坦計劃”的行動由亞歷山大·希辛格(Alexander Hitzinger)負責,現在他已經是奧迪高度自動化電動汽車項目Artemis的負責人。當時合作未能繼續的原因是現代汽車不愿意與其他行業的公司合作。“合作最初可能有助于提升現代或起亞的品牌形象,但從中長期來看,我們只是汽車外殼的供應商,蘋果才是真正的核心。”兩年后,“執著”的蘋果再次伸出橄欖枝,但顯然,“驕傲”的現代依然堅持。中國車企可能迎來新機遇。“如果這一次,現代應該像兩年前那樣做些什么?”這個問題問出的那一刻,我想大部分人已經有了答案——畢竟放眼全球,看到“中國制造”,誰不知道呢?而且,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中國制造”不再是以前低端制造業的代名詞。特別是在中國國力日益強大的今天,許多跨國公司開始“中國制造”,在中國設立R&D中心,將創新帶到中國,與中國企業共同成長。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近年來,中國汽車制造業也取得了跨越式的突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完善,中國大地上正在涌現出具有“工業4.0”水平的數字化工廠。這些工廠不僅可以打通上下游的關鍵數據,讓整個產業鏈實現真正的規模化、定制化、個性化發展,還可以擁有精準的數字化管理框架,在高度自動化生產的基礎上,獲得精準的生產數據。
更重要的是,在各車企“瘋狂”建廠的過程中,中國汽車產能已經嚴重過剩。截至2020年初,具有乘用車生產資質并已獲得工信部《汽車生產企業目錄》公告的國內汽車企業共有128家,僅這些汽車企業截至2019年底的產能就達到3990.5萬輛。在過去的兩年里,一些c……各公司仍在布局產能。據不完全統計,2020 -2021年將建成投產906萬輛的產能。同時,還有一些尚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新生力量的規劃中的380多萬輛。即使排除這些仍在計劃中的數據,到2021年底,國內乘用車產能至少達到4896.5萬輛,要知道2020年中國汽車總銷量也不過2523萬輛,剛剛達到總產能的50%。硬件條件上,極度過剩的產能和不斷提升的制造技術,讓中國車企成為蘋果合作的最佳人選。從軟件上看,處于起步和爬坡階段的中國汽車工業,似乎沒有現代汽車那么“驕傲”和“倔強”,他們也不拒絕成為下一個“富士康”。過去達成合作的很多案例都證明了這一點。而且從中國車企的角度來看,與蘋果的合作也將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即使我們在“核心技術”上得不到幫助,但蘋果公司在供應商選擇、控制和整合過程中,無疑幫助中國車企優化了自己的產業供應鏈結構,即使我們只是應用這些知識,也會對他們未來的發展起到顯著的作用。更何況,搭上“蘋果”的班車,對于提升目前中國自主車企的品牌形象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無論以何種方式與蘋果合作,都將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一個來自“蘋果”的改變說到這里,我們不妨更進一步——如果蘋果真的進入中國,整個汽車產業鏈的改變將再次加速,甚至徹底打破現有格局。
其實這一點在國內的特斯拉身上已經有所體現。在那份長長的供應商名單中,我們很少看到傳統的一級供應商。比如特斯拉的網絡運營商是中國聯通,主要參與其充電網絡的建設;用于感應電機生產的材料釹鐵硼磁體,由中科三環提供;電池保護殼和變速箱殼由徐升提供。FPC柔性印刷電路板和散熱器由東山精密提供;PCB板由滬電公司提供;電解液中的原料六氟磷酸鋰和添加劑由新舟邦提供;電池正極使用的鎳、鈷、鋁,負極使用的石墨、鈦酸鋰均由杉杉股份提供;電池連接器由常穎精密提供;車身的陶瓷涂裝工藝全部由南洋科技承擔...足以看出特斯拉除了對核心技術和生產線的絕對控制之外,在中國已經構建了日益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而這些供應商基本都是之前定義的Tier 2甚至Tier 3。換句話說,特斯拉已經基本繞過了中間商Tier 1,直接“下臺”,親自采購每一個零部件。這樣的結果現在已經出現了——在多達16次的降價之后,Model 3的毛利依然為正,并且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利潤依然在進一步提升。蘋果一旦開始造車,必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點已經在iPhone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至于這些出現在特斯拉名單上的公司,會不會再次成為蘋果系統的一員,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2021年剛過一個月,我們就已經收到了很多科技巨頭跨界造車的消息。無論是蘋果、百度、索尼、JD.COM、美團,還是前幾天政府公布的美的,以及未來肯定會加入的華為、小米,都在不斷發出關于“汽車”的信號。在前幾天剛剛結束的第十一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史明資本創始人黃明明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表示,“智能電動汽車是繼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之后,全球最大的結構性機會。是數萬億甚至更大的賽道。任何一個有科技實力的有野心的公司,都不應該被問為什么要進入這個領域。而是應該問,為什么不呢?”的確,智能電動車的颶風已經吹起,各個領域的巨頭也許有一天會在這個賽道上相遇。至于最終誰來定義像iPhone4這樣的跨代產品形態,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即使進入汽車行業,蘋果依然是最值得期待的玩家。目前看來,蘋果想在韓國汽車行業找到一個“富士康”似乎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近日,路透社的一則新聞顯示,蘋果與現代汽車集團的合作陷入分歧,原因是雙方都想守住主權。“起亞品牌就像富士康。”一位了解現代集團內部相關情況的高管透露,這讓他們非常苦惱。
“執著”的蘋果和驕傲的“摩登”“怎么做,做不做,我們都很苦惱。”上述高管表示,“我們不是一家為其他公司生產汽車的公司,與蘋果的合作并不總能帶來好的結果。”另有消息人士將一份更為詳細的談判方案擺在了人們面前。在最初的談判中,蘋果希望現代或起亞生產自己設計的汽車,并作為品牌銷售。與此同時,蘋果希望從不同的地方采購它需要的所有其他零件——框架、車身、傳動裝置等。,然后依靠現代或起亞汽車進行總裝。此外,“他們也希望這些能在美國進行。”可以看出,在這次合作中,蘋果只是想再找一個“富士康”,利用自己強大的產能和渠道優勢,幫助自己造車、賣車。但很顯然,世界第五大汽車集團現代起亞并不愿意做蘋果背后的“配角”。“對外開放(現代)真的很難。”第一位消息人士稱,“如果我們真的與蘋果合作,現代可能要更換一些高管,以避免可能的沖突。”“蘋果是老大,他們有自己的營銷、產品和品牌,現代也是老大。”然后,他又強調,“這樣真的不行。”
圍繞這個“行不通”的東西,早在兩年前,雙方就有過一輪談判。據第二位消息人士透露,2018年,蘋果和現代就已經開始了汽車業務合作的談判。當時蘋果名為“泰坦計劃”的行動由亞歷山大·希辛格(Alexander Hitzinger)負責,現在他已經是奧迪高度自動化電動汽車項目Artemis的負責人。當時合作未能繼續的原因是現代汽車不愿意與其他行業的公司合作。“合作最初可能有助于提升現代或起亞的品牌形象,但從中長期來看,我們只是汽車外殼的供應商,蘋果才是真正的核心。”兩年后,“執著”的蘋果……再次拋出橄欖枝,但顯然,“驕傲”的現代仍然堅持。中國車企可能迎來新機遇。“如果這一次,現代應該像兩年前那樣做些什么?”這個問題問出的那一刻,我想大部分人已經有了答案——畢竟放眼全球,看到“中國制造”,誰不知道呢?而且,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中國制造”不再是以前低端制造業的代名詞。特別是在中國國力日益強大的今天,許多跨國公司開始“中國制造”,在中國設立R&D中心,將創新帶到中國,與中國企業共同成長。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近年來,中國汽車制造業也取得了跨越式的突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完善,中國大地上正在涌現出具有“工業4.0”水平的數字化工廠。這些工廠不僅可以打通上下游的關鍵數據,讓整個產業鏈實現真正的規模化、定制化、個性化發展,還可以擁有精準的數字化管理框架,在高度自動化生產的基礎上,獲得精準的生產數據。
更重要的是,在各車企“瘋狂”建廠的過程中,中國汽車產能已經嚴重過剩。截至2020年初,具有乘用車生產資質并已獲得工信部《汽車生產企業目錄》公告的國內汽車企業共有128家,僅這些汽車企業截至2019年底的產能就達到3990.5萬輛。這兩年,一些車企還在布局產能。據不完全統計,2020 -2021年將建成投產906萬輛的產能。同時,還有一些尚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新生力量的規劃中的380多萬輛。即使排除這些仍在計劃中的數據,到2021年底,國內乘用車產能至少達到4896.5萬輛,要知道2020年中國汽車總銷量也不過2523萬輛,剛剛達到總產能的50%。硬件條件上,極度過剩的產能和不斷提升的制造技術,讓中國車企成為蘋果合作的最佳人選。從軟件上看,處于起步和爬坡階段的中國汽車工業,似乎沒有現代汽車那么“驕傲”和“倔強”,他們也不拒絕成為下一個“富士康”。過去達成合作的很多案例都證明了這一點。而且從中國車企的角度來看,與蘋果的合作也將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即使我們在“核心技術”上得不到幫助,但蘋果公司在供應商選擇、控制和整合過程中,無疑幫助中國車企優化了自己的產業供應鏈結構,即使我們只是應用這些知識,也會對他們未來的發展起到顯著的作用。更何況,搭上“蘋果”的班車,對于提升目前中國自主車企的品牌形象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無論以何種方式與蘋果合作,都將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一個來自“蘋果”的改變說到這里,我們不妨更進一步——如果蘋果真的進入中國,整個汽車產業鏈的改變將再次加速,甚至徹底打破現有格局。
其實這一點在國內的特斯拉身上已經有所體現。在那份長長的供應商名單中,我們很少看到傳統的一級供應商。比如特斯拉的網絡運營商是中國聯通,主要參與其充電網絡的建設;用于感應電機生產的材料釹鐵硼磁體,由中科三環提供;電池保護殼和變速箱殼由徐升提供。FPC柔性印刷電路板和散熱器由東山精密提供;PCB板由滬電公司提供;電解液中的原料六氟磷酸鋰和添加劑由新舟邦提供;電池正極使用的鎳、鈷、鋁,負極使用的石墨、鈦酸鋰均由杉杉股份提供;電池連接器由常穎精密提供;車身的陶瓷涂裝工藝全部由南洋科技承擔...足以看出特斯拉除了對核心技術和生產線的絕對控制之外,在中國已經構建了日益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而這些供應商基本都是之前定義的Tier 2甚至Tier 3。換句話說,特斯拉已經基本繞過了中間商Tier 1,直接“下臺”,親自采購每一個零部件。這樣的結果現在已經出現了——在多達16次的降價之后,Model 3的毛利依然為正,并且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利潤依然在進一步提升。蘋果一旦開始造車,必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點已經在iPhone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至于這些出現在特斯拉名單上的公司,會不會再次成為蘋果系統的一員,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2021年剛過一個月,我們就已經收到了很多科技巨頭跨界造車的消息。無論是蘋果、百度、索尼、JD.COM、美團,還是前幾天政府公布的美的,以及未來肯定會加入的華為、小米,都在不斷發出關于“汽車”的信號。在前幾天剛剛結束的第十一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史明資本創始人黃明明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表示,“智能電動汽車是繼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之后,全球最大的結構性機會。是數萬億甚至更大的賽道。任何一個有科技實力的有野心的公司,都不應該被問為什么要進入這個領域。而是應該問,為什么不呢?”的確,智能電動車的颶風已經吹起,各個領域的巨頭也許有一天會在這個賽道上相遇。至于最終誰來定義像iPhone4這樣的跨代產品形態,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即使進入汽車行業,蘋果依然是最值得期待的玩家。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道,在COVID19疫情持續流行、車展難以吸引外國汽車制造商的背景下,德國頂級車展IAA的組織者計劃,最新一屆的展會將采用線上活動和線下展會相結合的方式。
1900/1/1 0:00:002月1日,北汽藍谷發布公告稱,其子公司麥格納衛藍新能源汽車技術(鎮江)有限公司擬就BE21純電動汽車產品平臺的平臺架構、底盤技術等相關知識產權,
1900/1/1 0:00:002月1日據媒體報道,特斯拉最近發布的財報顯示其在2020年實現盈利。這是特斯拉首次實現全年盈利,但盈利的原因并不是車輛銷售,而是出售碳排放額度。
1900/1/1 0:00:001月30日,有外媒報道,現代集團內部高管對于是否與蘋果合作代工生產汽車一事產生分歧,一種觀點認為應該代工,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現代只是蘋果汽車的代工制造商,無助于現代打造更高端的汽車形象,
1900/1/1 0:00:00據外媒報道,特斯拉獲得華爾街1200美元的目標股價,這是一個月來第四次創歷史新高。該公司已經不僅僅是一家汽車制造商。
1900/1/1 0:00:00特斯拉“甩鍋”反被懟的劇情,引來了不少吃瓜群眾的圍觀。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