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遇到志向不同的人時,我們經常會說:“惹不起我就躲不起嗎?”但是最近汽車行業,拼多多強行收購,特斯拉撞上拼多多,特斯拉惹不起,真的躲不起。特斯拉因為不愿意交付給通過“拼多多特斯拉殺萬人”活動的五位車主而陷入輿論風暴。
然而,最終,特斯拉選擇了屈服。8月16日,上海一位拼多多車主通過特斯拉官方上門活動拿到了訂購的特斯拉Model 3,還享受了拼多多補貼的2萬元。
與此同時,特斯拉發布最新聲明:支持車主發起維權行動,保護維權人士的權利。
我們來回放一下拼多多強行購買的過程:
原價29.18萬元的2019款特斯拉Model 3標準續航后驅版,在拼多多“易到買車”購買,僅需25.18萬元。這是7月22日品多多特斯拉殺萬人活動的內容。之所以打折幾萬元,是拼多多自掏腰包補貼消費者。
特斯拉在第一時間回應:聲明沒有與拼多多或伊凱汽車進行任何形式的委托銷售活動,也沒有為該活動向拼多多或伊凱汽車銷售其車輛產品。
后來,在交付過程中,特斯拉的交付人員稱,因為懷疑Model 3訂單是拼多多或其他商家以消費者名義下的,違反了特斯拉購車條款中的轉售禁止條款,取消訂單并拒絕交付,導致了多起眾所周知的人與消費者的糾紛。
就粵冠車市所知,特斯拉并不是唯一一家抵制拼多多的整車廠商,也有一些廠商不愿意小題大做,敢怒不敢言或者不想計較。
今年5月5日,某奢侈品牌高管在朋友圈聲明,拼多多銷售的該品牌產品為5.5折,并非來自廠家正規渠道。該高管甚至提醒消費者不要購買翻新車。
為什么拼多多賣車會面臨圍攻?
作為電商,拼多多本身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電商也應該是廠商的渠道。雖然汽車電商還沒有成為主流,但是大部分廠商還是會把電商作為一個銷售渠道或者平臺。即使沒有達到銷量,做營銷也是有價值的。但除了拼多多,大部分主流汽車廠商,尤其是豪華品牌,都在“敬而遠之”,試圖與之拉開距離。
品多多在批評特斯拉拒絕交付的同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為什么整車廠商不愿意和拼多多攪在一起?關羽車市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對于一些汽車廠商來說,采用的是直銷模式,比如特斯拉。拼多多是一個平臺,相當于一個代理商。在拼多多的平臺上賣特斯拉是違反特斯拉原則的,是明目張膽的挑釁。比如可可西里,是國家明令禁止的“禁區”,但是你不顧禁令還是要進去。
第二,拼多多模式的核心是低價。“一起買,很便宜”是拼多多在自己網站上的廣告語。的確,對于某些行業來說,如果平臺只求流量,不求盈利,確實可以通過平臺降低中間環節的成本,但汽車行業并非如此。
即使拼多多只要流量就能無利可圖,汽車行業的中間環節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屬于商品的買車過程中,很多服務需要人員參與,保險貸款是有牌照的。即使是特斯拉直銷也有店面和服務人員,中間環節的成本無法降低。也就是說,在成本固定的前提下,不能通過拼多多來降低成本。
事實也證明,幾萬元的所謂特斯拉優惠差價并不是減少,而是拼多多自己補貼。拼多多總共只補貼五輛車,但消費者會認為特斯拉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這實際上擾亂了廠商的商業規則。
第三,拼多多在起步階段,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帶來的負面品牌形象難以在短期內消除。考慮到聲譽……對自己的產品品牌,汽車廠商顯然不愿意涉足,以避免不必要的品牌損害。
第四,如果支持拼多多的價格戰,很有可能整車廠商會把自己玩死。
經過幾十年的市場競爭,汽車市場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市場,利潤水平回歸到合理水平,經銷端的利潤已經大大降低。眾所周知,汽車銷售環節根本沒有利潤可言(少數豪華品牌除外)。如果加入一個擅長價格戰的showstopper,只會讓汽車市場的價格越來越亂。
而拼多多本身也沒有節約交易成本的業務創新。拼多多以“特斯拉殺一萬人”為名,實際上只提供了5輛車,補貼20萬左右。補貼不過是吸引客戶流失的噱頭。對于汽車制造商來說,為這些汽車冒幾十到幾十億的風險無異于殺雞取卵。潛在的風險是,廠家很可能因為這少量的車輛損失幾十億元,整個價格平衡會被打亂,所以行業內很多從業人員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品多多這種模式是特斯拉包括主流汽車廠商都不想玩也玩不起的。
特斯拉:被逼買東西,躲不起?
一個商業模式要想成功,首先要為自己創造價值,然后影響你的上下游,再為社會帶來價值。品多多有嗎?顯然,在汽車領域,尤其是強行購買特斯拉的情況下,拼多多以補貼的方式購買特斯拉,并不是長久的商業模式。
當然,拼多多在某些領域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比如拼多多通過企業和平臺盈利,讓一些平時沒有資金做廣告、達不到正規渠道的弱勢商品通過這個渠道有了市場;讓一些農產品和扶貧產品有渠道。但說到底,拼多多由來已久的商品和理念本來就是低價為主,整體消費處于低端。
關羽車市認為,拼多多堅持買特斯拉,也是基于噱頭,制造概念,蹭流量,吸粉,獲客,而不是真的賣特斯拉。
因為第一,雖然拼多多號稱擁有3億流量,但真正買得起特斯拉的人并不多;第二,品多多如果真的要賣車,經銷商的資金壓力非常大。傳統經銷商要敲庫存,而拼多多的“拼多多特斯拉秒萬人”,雖然聽起來聲音很大,實際上只拿出幾十萬元的補貼。
雖然在特斯拉拒絕發貨后,一些人為不理解的消費者“站臺”,認為拼多多與特斯拉的競爭最終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所以很多人開始為消費者求情,甚至請律師解惑。
雖然我不喜歡特斯拉的傲慢,但在這件事上我還是同情特斯拉的。因為在整個過程中,其實是品多多導演和表演的一場鬧劇,最后笑到最后的是品多多。
當然,在我看來,拼多多雖然賺了流量,但是賺的流量不光彩。拼多多讓消費者去特斯拉的網站自己下單。其實也是一種鉆空子的行為。其實很多國際公司都是有原則的。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鉆漏洞并不違法,但也不應該鼓勵。
比如上述可可西里的無人區,明文禁止進入,但科研等相關人員可以進入。如果有人類似品多多,是否應該鼓勵找相關人員進入可可西里,拍照,現場制作,以吸引粉絲?至少我不會同意。
至于消費者,我不認為特斯拉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如果消費者不能提車,消費者利益的損失就是拼多多造成的。特斯拉一開始就明確表示沒有和拼多多合作,一開始就明確表示。消費者之所以還在特斯拉的網站上支付押金,是因為聽了拼多多的話。
有人說,拼多多請客人吃飯,酒店還拒絕嗎?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酒店一開始就聲明我的食物只賣給女生,不賣給男生,而品多多作為男生沒有資格買,所以找女生買單,拒絕出售,酒店本身就沒問題。
再說品多多也不是請客吃飯那么簡單。如果像上面這個例子,品多多是個男生,他自己請這個女生吃飯的目的就不純了。拼多多花了幾十萬元補貼5個客戶便宜買特斯拉,活動本身就帶來了幾萬的流量。其實最終補貼的不是拼多多,而是受困的流量。也就是說,這五位車主,雖然每人占了幾萬塊錢的便宜,但這是因為幾萬消費者沒有得到任何實惠,反而掉進了拼多多的陷阱,成了他的流量。
特斯拉不愿意交付,可以說是大欺客,但是堅持商業原則沒有錯。畢竟特斯拉是一個強勢品牌。而拼多多,與其強行購買,不如靜下心來研究如何做一個更有效的汽車電商。比如你想進可可西里,先把自己培養成可可西里相關的科研人員。
中國的汽車電商到目前為止還不是特別成功。汽車廠商希望利用電商平臺的流量提升銷量,但同時要考慮保護現有渠道的利益。就汽車廠商而言,電商最終還是要靠壟斷來盈利,而汽車廠商最忌諱的就是渠道被壟斷,處于被動局面。
所以雖然進入汽車電商的資本不在少數,但大部分要么做庫存車,要么在平臺上做定制車。電商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協助汽車廠商,開拓更多市場,實現共贏,而不是靠賣車來達到私利,甚至破壞別人的商業規則。
如果拼多多通過流量賣廠家賣不出去的車,讓少數存活下來的車企少死一些,或許也能為汽車行業做點貢獻。
當然,平心而論,從一開始我也以為特斯拉會在這件事上選擇部分妥協。畢竟是同一個城市的公司,不是見了就見了。但是,我個人不支持拼多多強行購買。做生意講究規則,也需要信譽。流量有正反兩方面。我個人不認為買特斯拉能吸引多少正面流量。便宜的我……本身不是一種美德。如果特斯拉屈服了,那就是給整個行業挖了一個坑。不知道以后會有多少車企面臨這樣的麻煩。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消費的年輕化,汽車電商將是未來的一個趨勢,消費者通過電商購買的會越來越多。但是一定要相信,渠道只是渠道,不能改變商品的本質,不會因為渠道營銷而變鳳凰。無論是整車廠商還是經銷商,首先要做的就是扎扎實實的打造自己的產品競爭力,像特斯拉一樣,至少把自己打造成行業標桿。當我們遇到志向不同的人時,我們經常會說:“惹不起我就躲不起嗎?”但是最近汽車行業,拼多多強行收購,特斯拉撞上拼多多,特斯拉惹不起,真的躲不起。特斯拉因為不愿意交付給通過“拼多多特斯拉殺萬人”活動的五位車主而陷入輿論風暴。
然而,最終,特斯拉選擇了屈服。8月16日,上海一位拼多多車主通過特斯拉官方上門活動拿到了訂購的特斯拉Model 3,還享受了拼多多補貼的2萬元。
與此同時,特斯拉發布最新聲明:支持車主發起維權行動,保護維權人士的權利。
我們來回放一下拼多多強行購買的過程:
原價29.18萬元的2019款特斯拉Model 3標準續航后驅版,在拼多多“易到買車”購買,僅需25.18萬元。這是7月22日品多多特斯拉殺萬人活動的內容。之所以打折幾萬元,是拼多多自掏腰包補貼消費者。
特斯拉在第一時間回應:聲明沒有與拼多多或伊凱汽車進行任何形式的委托銷售活動,也沒有為該活動向拼多多或伊凱汽車銷售其車輛產品。
后來,在交付過程中,特斯拉的交付人員稱,因為懷疑Model 3訂單是拼多多或其他商家以消費者名義下的,違反了特斯拉購車條款中的轉售禁止條款,取消訂單并拒絕交付,導致了多起眾所周知的人與消費者的糾紛。
就粵冠車市所知,特斯拉并不是唯一一家抵制拼多多的整車廠商,也有一些廠商不愿意小題大做,敢怒不敢言或者不想計較。
今年5月5日,某奢侈品牌高管在朋友圈聲明,拼多多銷售的該品牌產品為5.5折,并非來自廠家正規渠道。該高管甚至提醒消費者不要購買翻新車。
為什么拼多多賣車會面臨圍攻?
作為電商,拼多多本身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電商也應該是廠商的渠道。雖然汽車電商還沒有成為主流,但是大部分廠商還是會把電商作為一個銷售渠道或者平臺。即使沒有達到銷量,做營銷也是有價值的。但除了拼多多,大部分主流汽車廠商,尤其是豪華品牌,都在“敬而遠之”,試圖與之拉開距離。
品多多在批評特斯拉拒絕交付的同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為什么整車廠商不愿意和拼多多攪在一起?關羽車市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對于一些汽車廠商來說,采用的是直銷模式,比如特斯拉。拼多多是一個平臺,相當于一個代理商。在拼多多的平臺上賣特斯拉是違反特斯拉原則的,是明目張膽的挑釁。比如可可西里,是國家明令禁止的“禁區”,但是你不顧禁令還是要進去。
第二,拼多多模式的核心是低價。“一起買,很便宜”是拼多多在自己網站上的廣告語。的確,對于某些行業來說,如果平臺只求流量,不求盈利,確實可以通過平臺降低中間環節的成本,但汽車行業并非如此。
即使拼多多只要流量就能無利可圖,汽車行業的中間環節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屬于商品的買車過程中,很多服務需要人員參與,保險貸款是有牌照的。甚至特斯拉d……ect銷售有店面,有服務人員,中間環節成本無法降低。也就是說,在成本固定的前提下,不能通過拼多多來降低成本。
事實也證明,幾萬元的所謂特斯拉優惠差價并不是減少,而是拼多多自己補貼。拼多多總共只補貼五輛車,但消費者會認為特斯拉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這實際上擾亂了廠商的商業規則。
第三,拼多多在起步階段,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帶來的負面品牌形象難以在短期內消除。考慮到自身產品品牌的聲譽,汽車廠商顯然不愿意涉足,以避免不必要的品牌損害。
第四,如果支持拼多多的價格戰,很有可能整車廠商會把自己玩死。
經過幾十年的市場競爭,汽車市場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市場,利潤水平回歸到合理水平,經銷端的利潤已經大大降低。眾所周知,汽車銷售環節根本沒有利潤可言(少數豪華品牌除外)。如果加入一個擅長價格戰的showstopper,只會讓汽車市場的價格越來越亂。
而拼多多本身也沒有節約交易成本的業務創新。拼多多以“特斯拉殺一萬人”為名,實際上只提供了5輛車,補貼20萬左右。補貼不過是吸引客戶流失的噱頭。對于汽車制造商來說,為這些汽車冒幾十到幾十億的風險無異于殺雞取卵。潛在的風險是,廠家很可能因為這少量的車輛損失幾十億元,整個價格平衡會被打亂,所以行業內很多從業人員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品多多這種模式是特斯拉包括主流汽車廠商都不想玩也玩不起的。
特斯拉:被逼買東西,躲不起?
一個商業模式要想成功,首先要為自己創造價值,然后影響你的上下游,再為社會帶來價值。品多多有嗎?顯然,在汽車領域,尤其是強行購買特斯拉的情況下,拼多多以補貼的方式購買特斯拉,并不是長久的商業模式。
當然,拼多多在某些領域還是有一定價值的。比如拼多多通過企業和平臺盈利,讓一些平時沒有資金做廣告、達不到正規渠道的弱勢商品通過這個渠道有了市場;讓一些農產品和扶貧產品有渠道。但說到底,拼多多由來已久的商品和理念本來就是低價為主,整體消費處于低端。
關羽車市認為,拼多多堅持買特斯拉,也是基于噱頭,制造概念,蹭流量,吸粉,獲客,而不是真的賣特斯拉。
因為第一,雖然拼多多號稱擁有3億流量,但真正買得起特斯拉的人并不多;第二,品多多如果真的要賣車,經銷商的資金壓力非常大。傳統經銷商要敲庫存,而拼多多的“拼多多特斯拉秒萬人”,雖然聽起來聲音很大,實際上只拿出幾十萬元的補貼。
雖然在特斯拉拒絕發貨后,一些人為不理解的消費者“站臺”,認為拼多多與特斯拉的競爭最終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所以很多人開始為消費者求情,甚至請律師解惑。
雖然我不喜歡特斯拉的傲慢,但在這件事上我還是同情特斯拉的。因為在整個過程中,其實是品多多導演和表演的一場鬧劇,最后笑到最后的是品多多。
當然,在我看來,拼多多雖然賺了流量,但是賺的流量不光彩。拼多多讓消費者去特斯拉的網站自己下單。其實也是一種鉆空子的行為。其實很多國際公司都是有原則的。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鉆漏洞并不違法,但也不應該鼓勵。
比如上述可可西里的無人區,明文禁止進入,但科研等相關人員可以進入。如果有人類似品多多,是否應該鼓勵找相關人員進入可可西里,拍照,現場制作,以吸引粉絲?至少我不會同意。
至于消費者,我不認為特斯拉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如果消費者不能提車,消費者利益的損失就是拼多多造成的。特斯拉一開始就明確表示沒有和拼多多合作,一開始就明確表示。消費者之所以還在特斯拉的網站上支付押金,是因為聽了拼多多的話。
有人說,拼多多請客人吃飯,酒店還拒絕嗎?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酒店一開始就聲明我的食物只賣給女生,不賣給男生,而品多多作為男生沒有資格買,所以找女生買單,拒絕出售,酒店本身就沒問題。
再說品多多也不是請客吃飯那么簡單。如果像上面這個例子,品多多是個男生,他自己請這個女生吃飯的目的就不純了。拼多多花了幾十萬元補貼5個客戶便宜買特斯拉,活動本身就帶來了幾萬的流量。其實最終補貼的不是拼多多,而是受困的流量。也就是說,這五位車主,雖然每人占了幾萬塊錢的便宜,但這是因為幾萬消費者沒有得到任何實惠,反而掉進了拼多多的陷阱,成了他的流量。
特斯拉不愿意交付,可以說是大欺客,但是堅持商業原則沒有錯。畢竟特斯拉是一個強勢品牌。而拼多多,與其強行購買,不如靜下心來研究如何做一個更有效的汽車電商。比如你想進可可西里,先把自己培養成可可西里相關的科研人員。
中國的汽車電商到目前為止還不是特別成功。汽車廠商希望利用電商平臺的流量提升銷量,但同時要考慮保護現有渠道的利益。就汽車廠商而言,電商最終還是要靠壟斷來盈利,而汽車廠商最忌諱的就是渠道被壟斷,處于被動局面。
所以雖然進入汽車電商的資本不在少數,但大部分要么做庫存車,要么在平臺上做定制車。電商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協助汽車廠商,開拓更多市場,實現共贏,而不是靠賣車來達到私利,甚至破壞別人的商業規則。
如果拼多多通過流量賣廠家賣不出去的車,讓少數存活下來的車企少死一些,或許也能為汽車行業做點貢獻。
當然,平心而論,從一開始我也以為特斯拉會在這件事上選擇部分妥協。畢竟是同一個城市的公司,不是見了就見了。但是,我個人不支持拼多多強行購買。做生意講究規則,也需要信譽。流量有正反兩方面。我個人不認為買特斯拉能吸引多少正面流量。便宜的我……本身不是一種美德。如果特斯拉屈服了,那就是給整個行業挖了一個坑。不知道以后會有多少車企面臨這樣的麻煩。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消費的年輕化,汽車電商將是未來的一個趨勢,消費者通過電商購買的會越來越多。但是一定要相信,渠道只是渠道,不能改變商品的性質,不會因為渠道營銷而變鳳凰。無論是整車廠商還是經銷商,首先要做的就是扎扎實實的打造自己的產品競爭力,像特斯拉一樣,至少把自己打造成行業標桿。
特斯拉與拼多多的交鋒是雙輸收場,但是顯然它們并沒有為此付出什么,反而是事件的當人事最無辜的消費者為這場戰斗買了單。
1900/1/1 0:00:00網易汽車8月16日報道針對廈門事故被描述為“理想ONE出現斷軸”及出現材質問題,8月16日,理想汽車發出官方聲明表示,該事故在網絡上被歪曲事實并引起歧義,理想汽車特此進行說明,
1900/1/1 0:00:00TechWeb8月16日消息,據拼多多發布的消息,有位來自上海的拼多多團購車主表示,已經成功提車,并已為車輛辦理保險。
1900/1/1 0:00:00圖片來源:企業官方作者蘇鵬編輯李歡歡沉寂已久的DS如今再次回到大眾視野。2012年,DS來勢洶洶,試圖用“法式豪華”后來居上。三年后,DS品牌迎來高光時刻。
1900/1/1 0:00:00網易汽車8月17日報道8月17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吉利汽車”)發布2020年上半年財報。
1900/1/1 0:00:008月17日消息,針對8月15日寧波市江北區車源匯網約車停車場有幾臺比亞迪e5在同時燒燃一事,比亞迪官微發布聲明稱,此事件不是車輛引起,很可能是有人沿著墻邊隱蔽處進行縱火導致。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