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有個很有意思的長文網站Waitbutwhy。作者非常擅長兩件事:把簡單的話題寫得切中要害,把硬核話題寫得簡潔有趣。知乎謝熊貓君曾經翻譯過它關于人工智能的文章,質量非常好。回頭看看Waitbutwhy最近對埃隆馬斯克的深入研究,真的和其他學校不一樣,所以決定分享一下。馬斯克其實有一個帶火的詞:第一原則。這是一個很精彩的話題,在15年內部產品還沒有推出之前就已經討論過了。還有Waitbutwhy的一系列關于馬斯克的文章,每次看都讓我感嘆:真的直入核心。原文四萬多字,我從最精華的部分提取了四千字。希望也能給你帶來收獲:)埃隆馬斯克絕對是一個非典型的高玩。從清平年底開始,依靠20世紀末的一波互聯網潮流,賺了1.8億美元。但之后,他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退休,而是轉向投資,并與年輕的企業家反復談判。他選擇再次加入大潮,在新的戰場上與汽車工業、能源工業、航天工業、軍工行業的巨頭們展開了又一場斗爭。雖然有爭議,但他似乎仍有可能獲勝。馬斯克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驅使他做出決定的最低級的思維是什么?我們能學到十分之一嗎?Waitbutwhy試圖揭開這個秘密。兩種地質學1681年,英國神學家托馬斯·伯內特(Thomas Burnett)出版了一本《神圣地球論》(Theory of the Holy Earth),他在書中這樣解釋地球的發展史:大約6000年前,地球是一個完美的球體,表面有肥沃的土地,內部有豐富的水資源。但是一旦表面某一部分開裂,就會形成裂縫,所以里面的水就會涌出來。當地表最終穩定下來,地球將不再是一個完美的球體——新的山脈、峽谷和洞穴將會出現,一場大洪水將由此開始。這種理論顯然是為了迎合西方世界曾經盛行的神學。當時神學上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圣經中地球的時間線很短,而現實中卻有大量的遠古遺跡。神學家們苦苦思索,試圖彌合這一矛盾。有點像當代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沖突,于是有人提出弦理論來統一一切。但大約在同一時間,另一群人試圖解釋地球的發展史:科學家。對于神學家來說,要完美回答為什么地球表面看起來像這個鬼,必須建立在“地球誕生才6000年,發生了大洪水”的前提下;但是科學家不一樣。他們面對的是一場沒有任何開場規則的比賽。就像現在給他們一塊白板。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和自給自足的證據,任何理論都歡迎。所以在接下來的300年里,科學家們不斷提出新的理論來取代舊的理論。并且隨著技術的發展,他們不斷發現新的測量方法,因此獲得越來越準確的證據和數據。同時,我們發現地球的年齡似乎越來越長。直到1907年,美國科學家才率先用放射性年代測定法來測量巖石的存在時間。由此,地球的歷史被推進到了數十億年,同時誕生了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科學家們正在一步步努力工作。與此同時,相信洪水的“地質學家”卻毫無進展。對他們來說,任何科學理論都毫無意義,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打破了游戲規則。你怎么敢說地球不是6000年誕生的?你的技術肯定不靠譜。至于誰錯了,不言而喻。上圖是一個嚴肅的統計結果。地質學家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派別:相信真理的人和相信自己的人。如果拋開信仰的枷鎖,大部分人都會認同,在判斷地球的真實年齡時,數據和邏輯比信仰和圣經更可靠。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說到思考,大部分人的決策方式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像洪水地質學家而不是科學地質學家。至于埃隆·馬斯克,他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科學家。硬件和軟件理解馬斯克思維方式的第一條線索是他奇怪的說話方式。比如普通人:“我怕黑,因為可能有怪物襲擊我,我看不清是什么。”馬斯克:“我小時候怕黑。但后來我意識到,黑暗只是意味著400到700納米的可見光光子不存在。然后我想,僅僅因為這個就害怕,真是愚蠢。”或者:普通人:“我想找個女朋友。所以我不能整天工作,所以我沒有時間約會。”馬斯克:“我想花更多時間在約會上,因為我想找個女朋友。嗯,每周和一個女生在一起多長時間合適?十個小時?這是底線嗎?那兩個呢?”這種說話方式叫做馬斯克語。雖然也描寫日常生活,但更深入本質。再往下,馬斯克的思維方式是典型的機器思維。雖然這么說不太有詩意。對于計算機來說,硬件和軟件是相輔相成的。對于人腦來說,硬件是與生俱來的智慧,軟件則包括信念、思維模式和推理邏輯。顯然,硬件是不可替代的,也很難升級。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埃隆·馬斯克的軟件。我們假設馬斯克的軟件有三塊:第一塊是Want,第二塊是Reality,要實現的目標池夾在這兩塊中間。在目標池中,您想要完成許多事情。你怎么能把他們從想要推向現實?你需要付出一些東西,比如時間、精力(精神和身體)、資源、說服、與他人的接觸等等。選擇好目標后,你就知道如何找到最有效的方法來產生你想要的結果,俗稱策略。簡單重復:a)確定想要,b)確定現實,c)從目標池中選擇一個目標,d)建立策略,然后就可以開始行動了。但是你也會發現,第一次提出的策略往往不那么有效。行動是檢驗策略的一種方式。你把少量的資源投入到一個策略中,看看會發生什么。然后從外界接收數據、結果、反饋和新信息。你的策略的某些部分可能會被新數據加強,而其他部分可能會被削弱。然后是新的策略。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調整:隨著這個循環變得越來越有效,其他事情也會發生。想要是你最后認真思考的結果,反映了你真實的欲望。但這其實只是一個假設。經歷多了,你可能會發現,你過去以為自己想要的是錯的,或者你現在想要的是你過去沒有想到的。與此同時,你對需求本身的衡量可能會改變。所以想要的這一面繼續變化,這個過程暫時叫做進化:另一面,現實也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既包括外界在某個場景下的情況,也包括你自身的能力。隨著你能力的改變,你也在改變……e世界。過去的現實可能不會延續很久。于是,你所認為的現實也在變化,這個過程可以稱為教育(“教做人”的“教”):現在我們退一步,看一下整個過程。如果你想形成并實現目標,專注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但如果你考慮未來更多的變化,你可能需要一個更廣闊的視角:這個更廣闊的視角可能帶來的變化是,也許你應該在某個時候調整你的優先事項。以上是Waitbutwhy提出的軟件系統。將這個軟件系統應用到埃隆·馬斯克身上,似乎再合適不過了。馬斯克是如何使用這個“軟件”的?1)當1)想要,現實,目標池在第一步定義好了,不同的人之間會有巨大的差距。比如,你需要深入挖掘對與錯,好與壞,重要與瑣碎,有價值與無意義,以及你尊重的,鄙視的,煩擾的,著迷的。似乎埃隆·馬斯克的中心一直是:關心人類未來的福祉。采訪他的時候,我的原話是這樣的:當我展望未來的時候,我把未來看成是一系列不同概率的分支。所以你要問,我們采取什么措施來增加好的可能性?也許可以說這是為了更好的未來?否則,你向前看,說,“哇,我們可能會陷入一些可怕的情況”,這將是非常令人沮喪的。現在我問他為什么不做科研而專注于工程。他的回答是:我欣賞偉大科學家的發現,他們為人類拓展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但我希望做的是,這些知識在未來依然存在。比如我尊重園丁,因為他們會種花。但是如果沒有花園,不管有多少園丁。我之所以選擇盡力保住一個花園,正是為了以后能有更多的園丁培育出更多的花朵。換句話說,A和B都是好的,但是沒有A就沒有B,所以我選擇A,他接著說:我曾經把物理當成我的終身事業——我在物理方面做過很多事情。但是為了真正推進物理學的進步,你需要數據。物理學從根本上受到工程進步的影響。“工程師和科學家哪個更好?愛因斯坦不是最聰明的人嗎?”個人覺得工程師更好,因為在沒有工程設計的情況下,你沒有數據,最后只能達到一個極限。比如伽利略設計了望遠鏡,然后看到木星也有衛星。真正的限制因素是工程。如果你想促進文明,你必須解決限制因素。所以,你必須解決工程問題。換句話說,A和B都是好的,但是B只有在A前進的時候才能前進。所以我選a .馬斯克說過,在大學里,他認真思考的第一個底層問題是:“什么最能影響人類的未來?”他的答案是五:“互聯網;可持續能源;太空探索和外星生命;人工智能;基因工程。“這些想法定義了埃隆·馬斯克的需求。但與此同時,他從少年開始,沒有錢,沒有名聲,沒有事,知識和技能有限。換句話說,他的現實并不富裕。所以他做了很多努力——馬斯克首先明確的目標池不是實現真正想要的,而是擴大現實。他希望大學畢業后能合法留在美國,獲得更多工程方面的知識,于是馬斯克申請了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學位,研究高能電池。2)進化與教育馬斯克選擇了斯坦福,搬到了加州。同時,還有一件事——那是1995年。互聯網正處于興起的初期,而且比人們預想的要快得多。因此,馬斯克的現實增加了一堆與互聯網相關的可能性。這些反過來又迅速改變了目標池,斯坦福的博士學位不再是他的核心目標。馬斯克很快完成了進化的過程。他和朋友一起創立了Zip2(黃頁網站和谷歌地圖的混合體)。四年后,他們賣掉了公司,馬斯克拿走了2200萬美元。如何使用這筆錢,傳統的想法是做個有錢人,或者開始把錢投資到新的東西上。但這些顯然偏離了馬斯克最核心的目標。因此,他在1999年啟動了X.com項目,希望成為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在線金融機構。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馬斯克的戰略開始調整,X.com的服務中心、團隊甚至名字也在變化。當易貝在2002年買下它的時候,它還叫做PayPal。這一次,馬斯克賺了1.8億美元。3)宏觀調整再次從互聯網行業隱退,馬斯克再次面臨選擇:傳統觀點說,“無論做什么,永遠不要冒全軍覆沒的風險。”“做互聯網很厲害。不要貿然進入其他領域。”“你都三十多了,再想在新的領域有所作為,為時已晚。“馬斯克再次使用這個“軟件”。底層追求是什么?怎樣才能更好的實現目標?于是就有了SolarCity,SpaceX,特斯拉。海外有個很有意思的長文網站Waitbutwhy。作者非常擅長兩件事:把簡單的話題寫得切中要害,把硬核話題寫得簡潔有趣。知乎謝熊貓君曾經翻譯過它關于人工智能的文章,質量非常好。回頭看看Waitbutwhy最近對埃隆馬斯克的深入研究,真的和其他學校不一樣,所以決定分享一下。馬斯克其實有一個帶火的詞:第一原則。這是一個很精彩的話題,在15年內部產品還沒有推出之前就已經討論過了。還有Waitbutwhy的一系列關于馬斯克的文章,每次看都讓我感嘆:真的直入核心。原文四萬多字,我從最精華的部分提取了四千字。希望也能給你帶來收獲:)埃隆馬斯克絕對是一個非典型的高玩。從清平年底開始,依靠20世紀末的一波互聯網潮流,賺了1.8億美元。但之后,他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退休,而是轉向投資,并與年輕的企業家反復談判。他選擇再次加入大潮,在新的戰場上與汽車工業、能源工業、航天工業、軍工行業的巨頭們展開了又一場斗爭。雖然有爭議,但他似乎仍有可能獲勝。馬斯克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驅使他做出決定的最低級的思維是什么?我們能學到十分之一嗎?Waitbutwhy試圖揭開這個秘密。兩種地質學1681年,英國神學家托馬斯·伯內特(Thomas Burnett)出版了一本《神圣地球論》(Theory of the Holy Earth),他在書中這樣解釋地球的發展史:大約6000年前,地球是一個完美的球體,表面有肥沃的土地,內部有豐富的水資源。但是一旦表面某一部分開裂,就會形成裂縫,所以里面的水就會涌出來。當地表最終穩定下來,地球將不再是一個完美的球體——新的山脈、峽谷和洞穴將會出現,一場大洪水將由此開始。這種理論顯然是為了迎合西方世界曾經盛行的神學。當時神學上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圣經中地球的時間線很短,而現實中卻有大量的遠古遺跡。神學家們苦苦思索,試圖彌合這一矛盾。有點像當代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沖突,于是有人提出弦理論來統一一切。但大約在同一時間,另一群人試圖解釋地球的發展史:科學家。對于神學家來說,為了完美……回答為什么地球表面看起來像這個鬼,一定是建立在“地球誕生才6000年,發生過大洪水”的前提下;但是科學家不一樣。他們面對的是一場沒有任何開場規則的比賽。就像現在給他們一塊白板。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和自給自足的證據,任何理論都歡迎。所以在接下來的300年里,科學家們不斷提出新的理論來取代舊的理論。并且隨著技術的發展,他們不斷發現新的測量方法,因此獲得越來越準確的證據和數據。同時,我們發現地球的年齡似乎越來越長。直到1907年,美國科學家才率先用放射性年代測定法來測量巖石的存在時間。由此,地球的歷史被推進到了數十億年,同時誕生了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科學家們正在一步步努力工作。與此同時,相信洪水的“地質學家”卻毫無進展。對他們來說,任何科學理論都毫無意義,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打破了游戲規則。你怎么敢說地球不是6000年誕生的?你的技術肯定不靠譜。至于誰錯了,不言而喻。上圖是一個嚴肅的統計結果。地質學家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派別:相信真理的人和相信自己的人。如果拋開信仰的枷鎖,大部分人都會認同,在判斷地球的真實年齡時,數據和邏輯比信仰和圣經更可靠。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說到思考,大部分人的決策方式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像洪水地質學家而不是科學地質學家。至于埃隆·馬斯克,他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科學家。硬件和軟件理解馬斯克思維方式的第一條線索是他奇怪的說話方式。比如普通人:“我怕黑,因為可能有怪物襲擊我,我看不清是什么。”馬斯克:“我小時候怕黑。但后來我意識到,黑暗只是意味著400到700納米的可見光光子不存在。然后我想,僅僅因為這個就害怕,真是愚蠢。”或者:普通人:“我想找個女朋友。所以我不能整天工作,所以我沒有時間約會。”馬斯克:“我想花更多時間在約會上,因為我想找個女朋友。嗯,每周和一個女生在一起多長時間合適?十個小時?這是底線嗎?那兩個呢?”這種說話方式叫做馬斯克語。雖然也描寫日常生活,但更深入本質。再往下,馬斯克的思維方式是典型的機器思維。雖然這么說不太有詩意。對于計算機來說,硬件和軟件是相輔相成的。對于人腦來說,硬件是與生俱來的智慧,軟件則包括信念、思維模式和推理邏輯。顯然,硬件是不可替代的,也很難升級。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一下埃隆·馬斯克的軟件。我們假設馬斯克的軟件有三塊:第一塊是Want,第二塊是Reality,要實現的目標池夾在這兩塊中間。在目標池中,您想要完成許多事情。你怎么能把他們從想要推向現實?你需要付出一些東西,比如時間、精力(精神和身體)、資源、說服、與他人的接觸等等。選擇好目標后,你就知道如何找到最有效的方法來產生你想要的結果,俗稱策略。簡單重復:a)確定想要,b)確定現實,c)從目標池中選擇一個目標,d)建立策略,然后就可以開始行動了。但是你也會發現,第一次提出的策略往往不那么有效。行動是檢驗策略的一種方式。你把少量的資源投入到一個策略中,看看會發生什么。然后從外界接收數據、結果、反饋和新信息。你的策略的某些部分可能會被新數據加強,而其他部分可能會被削弱。然后是新的策略。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調整:隨著這個循環變得越來越有效,其他事情也會發生。想要是你最后認真思考的結果,反映了你真實的欲望。但這其實只是一個假設。經歷多了,你可能會發現,你過去以為自己想要的是錯的,或者你現在想要的是你過去沒有想到的。與此同時,你對需求本身的衡量可能會改變。所以想要的這一面繼續變化,這個過程暫時叫做進化:另一面,現實也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既包括外界在某個場景下的情況,也包括你自身的能力。隨著你能力的改變,你也在改變……e世界。過去的現實可能不會延續很久。于是,你所認為的現實也在變化,這個過程可以稱為教育(“教做人”的“教”):現在我們退一步,看一下整個過程。如果你想形成并實現目標,專注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但如果你考慮未來更多的變化,你可能需要一個更廣闊的視角:這個更廣闊的視角可能帶來的變化是,也許你應該在某個時候調整你的優先事項。以上是Waitbutwhy提出的軟件系統。將這個軟件系統應用到埃隆·馬斯克身上,似乎再合適不過了。馬斯克是如何使用這個“軟件”的?1)當1)想要,現實,目標池在第一步定義好了,不同的人之間會有巨大的差距。比如,你需要深入挖掘對與錯,好與壞,重要與瑣碎,有價值與無意義,以及你尊重的,鄙視的,煩擾的,著迷的。似乎埃隆·馬斯克的中心一直是:關心人類未來的福祉。采訪他的時候,我的原話是這樣的:當我展望未來的時候,我把未來看成是一系列不同概率的分支。所以你要問,我們采取什么措施來增加好的可能性?也許可以說這是為了更好的未來?否則,你向前看,說,“哇,我們可能會陷入一些可怕的情況”,這將是非常令人沮喪的。現在我問他為什么不做科研而專注于工程。他的回答是:我欣賞偉大科學家的發現,他們為人類拓展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但我希望做的是,這些知識在未來依然存在。比如我尊重園丁,因為他們會種花。但是如果沒有花園,不管有多少園丁。我之所以選擇盡力保住一個花園,正是為了以后能有更多的園丁培育出更多的花朵。換句話說,A和B都是好的,但是沒有A就沒有B,所以我選擇A,他接著說:我曾經把物理當成我的終身事業——我在物理方面做過很多事情。但是為了真正推進物理學的進步,你需要數據。物理學從根本上受到工程進步的影響。“工程師和科學家哪個更好?愛因斯坦不是最聰明的人嗎?”個人覺得工程師更好,因為在沒有工程設計的情況下,你沒有數據,最后只能達到一個極限。比如伽利略設計了望遠鏡,然后看到木星也有衛星。真正的限制因素是工程。如果你想促進文明,你必須解決限制因素。所以,你必須解決工程問題。換句話說,A和B都是好的,但是B只有在A前進的時候才能前進。所以我選a .馬斯克說過,在大學里,他認真思考的第一個底層問題是:“什么最能影響人類的未來?”他的答案是五:“互聯網;可持續能源;太空探索和外星生命;人工智能;基因工程。“這些想法定義了埃隆·馬斯克的需求。但與此同時,他從少年開始,沒有錢,沒有名聲,沒有事,知識和技能有限。換句話說,他的現實并不富裕。所以他做了很多努力——馬斯克首先明確的目標池不是實現真正想要的,而是擴大現實。他希望大學畢業后能合法留在美國,獲得更多工程方面的知識,于是馬斯克申請了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學位,研究高能電池。2)進化與教育馬斯克選擇了斯坦福,搬到了加州。同時,還有一件事——那是1995年。互聯網正處于興起的初期,而且比人們預想的要快得多。因此,馬斯克的現實增加了一堆與互聯網相關的可能性。這些反過來又迅速改變了目標池,斯坦福的博士學位不再是他的核心目標。馬斯克很快完成了進化的過程。他和朋友一起創立了Zip2(黃頁網站和谷歌地圖的混合體)。四年后,他們賣掉了公司,馬斯克拿走了2200萬美元。如何使用這筆錢,傳統的想法是做個有錢人,或者開始把錢投資到新的東西上。但這些顯然偏離了馬斯克最核心的目標。因此,他在1999年啟動了X.com項目,希望成為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在線金融機構。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馬斯克的戰略開始調整,X.com的服務中心、團隊甚至名字也在變化。當易貝在2002年買下它的時候,它還叫做PayPal。這一次,馬斯克賺了1.8億美元。3)宏觀調整再次從互聯網行業隱退,馬斯克再次面臨選擇:傳統觀點說,“無論做什么,永遠不要冒全軍覆沒的風險。”“做互聯網很厲害。不要貿然進入其他領域。”“你都三十多了,再想在新的領域有所作為,為時已晚。“馬斯克再次使用這個“軟件”。底層追求是什么?怎樣才能更好的實現目標?于是就有了SolarCity,SpaceX,特斯拉。
近日,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以下簡稱“創新聯盟”)電池系統分會成立大會在遼寧沈陽成立。在汽車動力電池安全問題亟待解決的今天,成立這樣的分會意義重大。
1900/1/1 0:00:00剛剛拿下一個價值945億元的正極材料產線合同,百利科技又斬獲了一個新的產線合同。
1900/1/1 0:00:00近日,北汽新能源、江淮汽車、吉利汽車發布4月份產銷快報。其中,北汽新能源4月銷量5009輛,同比下降501;江淮純電動乘用車4月銷量為6532輛,同比增長7176。
1900/1/1 0:00:004月29日,特銳德董事長于德翔公開發布了致股東的一封信,信中透露,特來電5年來累計投資50多億元,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前4年累計虧損達6億元,在2018年,充電網板塊終于實現了盈虧平衡。
1900/1/1 0:00:00一邊是全球著名純電動車汽車制造商特斯拉上海工廠進展超過預期,另一邊是全球著名燃料電池汽車生產商豐田與北汽福田及億華通合作將在中國市場推出搭載豐田FC電堆等零部件的燃料電池大巴。
1900/1/1 0:00:00據美聯社5月7日報道,法拉利汽車公司日前表示,公司一季度凈利潤為1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4億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