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任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了“新能源汽車”試點項目。根據此次試點專項實施計劃的部署,2017年度項目申報指的是南方。本次試點的總體目標是:繼續深化實施新能源汽車“純電動驅動”技術改造戰略;升級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技術平臺;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等技術帶來的新一輪新能源汽車技術改造機遇,提前部署和開發下一代技術;到2020年,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體系,支持大規模工業化發展。根據動力電池和電池管理系統、電機驅動和電力電子、智能電動汽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插電式/增程混合動力系統和純電動系統六大創新鏈(技術方向),本試點部署了38項重點研究任務。特殊實施期為5年(2016-2020年)。2016年,該試點項目已開始實施6個技術方向的18個項目。2017年,計劃啟動六個技術方向的19-38個項目,預計國家安排總預算11.2億元。所有由企業牽頭的項目必須自籌配套資金,配套資金總額與國家撥付資金總額的比例不低于1:1。
項目申報應按照指南二級標題(如1.1)的研究方向進行。除非另有規定,否則需要支持的項目數量為1-2個。項目實施期不得超過4年。申報項目的研究內容必須涵蓋指南中第二級標題下列出的所有評估指標。項目在建項目原則上不超過5個,每個項目的參建單位數量不超過5家。該項目有一個項目負責人,項目中的每個項目都有一名項目負責人。在指南中,“支持項目數量為1-2個”是指在相同的研究方向下,當申報項目的前兩個評估結果相似,技術路線明顯不同時,這兩個項目可以同時得到支持。這兩個項目將分兩個階段得到支持。第一階段完成后,將對兩個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確定后續支持方式。
1.動力電池和電池管理系統
1.1高安全、高比能鋰離子電池技術(主要共性關鍵技術類別)
研究內容:大容量陽極、碳/合金陰極、高安全隔膜和功能電解質的研發;開發極靴/電池的新制造技術、工藝和裝配;研究了影響電池均勻性和壽命的工藝因素。開展電池熱電耦合行為、熱失控及其擴散機制、安全風險識別與評估方法研究,建立從材料、單體到系統的多層次安全技術體系,研究電池的安全評估技術和測試方法,開發高安全、長壽命的高比能鋰離子電池。評估指標:提交高比能鋰離子電池的安全風險識別方法和評估報告;建立電池安全評價體系,形成相關的安全標準;
電池能量密度≥300Wh/kg,循環壽命≥1500次,成本≤0.8元/Wh,安全性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年生產能力≥1億Wh。
1.2動力電池系統技術(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了電池系統的整體設計,包括配置、動力、機械、電力和熱量的集成,以及系統的輕量化和緊湊性。進行子系統設計研究,包括:先進的電池管理系統和熱管理系統、安全保護系統等。研究電池系統的制造技術和裝配技術;開展電池系統安全性、耐久性和可靠性的設計與驗證技術研究;對細胞系統的性能評價和測試技術進行了研究。評估指標:電池系統能量密度≥200Wh/kg,循環壽命≥1200次,SOC、SOP、SOH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整個工作溫度范圍內的估計誤差≤3%,單體電池溫差≤2℃,滿足安全、,功能安全及各項行業標準,成本≤1.2元/Wh,年生產能力≥10000臺。制定電池系統設計、制造和測試的技術規范。
1.3高比功率長壽命動力電池技術(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開發高功率電極材料、高電導率電解質和高離子電導率隔膜;開發基于模型的大功率電池設計技術;開發大功率電極的制備技術、新型電池組裝技術和自動化工裝設備;研究電池功率特性、環境適應性和壽命的改善技術,以及提高電池均勻性和可靠性的工程控制技術,開發大功率長壽命鋰離子動力電池產品和新型超級電容器產品,實現汽車應用。考核指標:快充電池能量密度≥120Wh/kg,恒流充電容量達到額定容量的80%以上(室溫、6C倍率),循環壽命≥10000次;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分別為200Wh/kg和50Wh/kg,充電功率密度分別為1500W/kg和5000W/kg(在常溫和50%SOC下),循環壽命分別超過5000次和100000次。大功率電池年生產能力≥2億瓦時,負載電池數量≥1000臺;超級電容器年生產能力大于等于1000萬瓦時,負載量大于等于200臺。
2.電機驅動和電力電子組件
2.1寬帶隙半導體電機控制器的開發與產業化(主要常見的關斷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車用高溫大電流SiC芯片技術、低電感/高密度/耐高溫SiC模塊封裝技術、高溫高頻驅動技術、高密度無源器件應用技術和SiC電機控制器集成技術,開發大電流SiC晶片,高效/高密度SiC模塊和用于電機控制器的電機控制器。評估指標:寬帶隙功率電子模塊電流≥400A,電壓≥750V;電機控制器峰值功率密度≥30kW/L,與電機額定功率40-80kW相匹配,最高效率≥98.5%;不少于1000套產品加載應用程序。
2.2高效、輕量化、性價比高的電機技術及產業化(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高速、高效、輕量化電機的設計與技術、液冷與密封技術、高壓安全與防護技術;
研究了轉矩脈動、噪聲和振動、電磁兼容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等性能優化技術。為滿足新能源乘用車和集中驅動商用車動力系統的應用要求,我們將開發高性價比的關鍵零部件和電機產品。考核指標:客車電機峰值功率密度≥4kW/kg(≥30秒),連續功率密度≥2.5kW/kg,電機最大效率≥96%,負載應用不低于25000臺;商用車電機峰值轉矩密度≥20Nm/kg(≥60秒),連續轉矩密度≥11Nm/kg,電機最高效率≥96%,負載不低于5000臺。
3.電動汽車的智能化技術
3.1智能電動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研發(基礎前沿)
研究內容:構建高帶寬、高實時、高安全、高可靠性的電子電氣架構,滿足智能電動汽車的需求;研究了高效車輛總線在新型分布式通信控制系統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和基本通信協議標準。探索高效可靠的智能電動汽車信息安全系統;為智能電動汽車開發一個異構開放結構的嵌入式軟件平臺;研究了智能電動汽車電磁干擾噪聲的建模、預測和抑制方法。評估指標:智能電動汽車的新電子和電氣架構;智能電動汽車的信息安全系統和基本通信協議標準;智能電動汽車的嵌入式軟件架構、操作系統和標準化接口;車輛電磁兼容性研究的理論體系和設計方法。智能系統骨干網通信速率達到100Mbit/s,動態系統網絡數據傳輸效率≥80%;智能電動原型車電磁兼容性測試在GB 14023-2011中合格率≥80%,在GB 18387-2013中合格率≤70%;研究成果應用于2家以上的企業;形成相關國家標準草案。
3.2電動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了復雜駕駛環境下自主協作的動靜態目標檢測與跟蹤技術;研究系統的高精度定位技術以及車輛行駛狀態及其關鍵參數的識別技術;研究車輛駕駛行為和目標運動行為的預測技術和建模方法,以及多維、可變尺度的局部場景生成技術;電動自動駕駛汽車的自主決策和軌跡規劃技術研究;研究了車輛縱向和橫向動力學的解耦控制技術和多目標魯棒控制技術。本文研究了電動自動駕駛汽車的系統集成和測試評估技術。評估指標:在標準測試環境下,基于高性能多源傳感器,相對位置誤差為厘米級,速度、車身傾角等關鍵狀態信息估計誤差≤3%,電動汽車智能駕駛技術達到SAE三級標準。在實際結構化路況下,基于性價比高的多源傳感器,相對位置誤差小于5厘米,速度、車身傾角等關鍵狀態信息的估計誤差小于5%。電動汽車的智能駕駛技術達到SAE 3級標準,車輛傳感、控制和執行系統必須滿足汽車級的要求。制定電動自動駕駛汽車環境信息系統接口技術規范,實現100輛電動自動駕駛車輛示范運營。
4.燃料電池動力系統
4.1反應堆過程建模、仿真、狀態觀測和壽命評估方法研究(基礎前沿類)
研究內容:對煙囪中“氣、水、電、熱力”等多種物理量的多重耦合機理和分布特性進行分析測試,進行性能仿真計算和優化方法研究;
堆垛機內部過程機理的動態建模方法、多變量高精度狀態觀測、故障診斷與控制方法研究;研究堆工況和內部不一致性對堆性能衰減的影響和機理,研究堆壽命預測方法和快速評估技術的發展。評價指標:開發了一套煙囪性能設計通用軟件,熱電水特性預測誤差小于5%;開發用于堆棧狀態一致性的多參數檢測和診斷方法和工具;建立煙囪耐久性快速評估方法,形成行業規范或標準草案;它被應用于至少一輛汽車和一輛商用車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的開發。
4.2高比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高功率密度、低成本燃料電池堆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空氣壓縮機、氫氣循環泵、70MPa氫氣瓶等核心部件的研發;開展高功率密度、低成本、模塊化燃料電池發動機的設計與集成,以及控制系統和關鍵技術的開發;對發動機及其關鍵部件的檢測與評價技術進行了研究。考核指標:燃料電池發動機空氣壓縮機空氣增壓率≥2.5,效率≥70%;氫氣循環泵滿足陽極回流比≥2.0;燃料電池堆的體積比功率大于或等于3.1kW/L,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的體積比功大于或等于600W/L,最高效率大于或等于55%,鉑消耗小于或等于0.25g/kW,使用壽命大于或等于5000h,從而實現了-30℃的儲存和啟動,并應用于燃料電池汽車的開發。
4.3長壽命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燃料電池發動機總體布局和模塊化結構集成設計技術的研發,長壽命燃料電池堆的研發;燃料電池輔助系統(包括空氣系統、氫氣系統和熱管理系統等)和燃料電池發動機控制系統的技術研發;開展發動機系統集成和關鍵技術開發;研究核心部件和整機的測試與評估技術。考核指標:燃料電池發動機耐久性≥10000h,比功率密度≥300W/kg,最大效率≥60%,鉑耗≤0.5g/kw;實現在25攝氏度下儲存和啟動;燃料電池發動機的噪音小于83分貝;控制系統符合汽車電磁兼容標準;并應用于燃料電池商用車的開發。
4.4快速動態響應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高功率輸出、快速響應燃料電池堆關鍵技術的研發;研究了基于低成本非貴金屬新型儲能材料的儲能系統與燃料電池的集成技術。結合快速響應燃料電池堆進行低成本、高緊湊型發動機設計和關鍵工藝研究;高緊湊、低成本發動機及其關鍵零部件檢測與評價技術研究。評估指標:已開發出具有儲能和快速動態響應功能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0-100%額定功率的輸出響應時間不超過5秒,比額定功率高30%的輸出持續時間不少于25秒,體積比功率≥600W/L,最高效率≥60%,鉑耗≤0.5g/kW,使用壽命≥5000小時,實際上-
4.5中德燃料電池汽車國際科技合作(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重點研究中德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零部件技術指標評價方法,建立大規模制造的零部件測試與評價體系;
聯合德國相關機構,對關鍵部件的技術指標進行測試和驗證,研究燃料電池汽車在主客觀條件下的適應性,包括溫度、濕度、氣壓、交通條件、駕駛習慣等環境因素。,從而開發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及其動力系統控制策略。為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任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了“新能源汽車”試點項目。根據此次試點專項實施計劃的部署,2017年度項目申報指的是南方。本次試點的總體目標是:繼續深化實施新能源汽車“純電動驅動”技術改造戰略;升級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技術平臺;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等技術帶來的新一輪新能源汽車技術改造機遇,提前部署和開發下一代技術;到2020年,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體系,支持大規模工業化發展。根據動力電池和電池管理系統、電機驅動和電力電子、智能電動汽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插電式/增程混合動力系統和純電動系統六大創新鏈(技術方向),本試點部署了38項重點研究任務。特殊實施期為5年(2016-2020年)。2016年,該試點項目已開始實施6個技術方向的18個項目。2017年,計劃啟動六個技術方向的19-38個項目,預計國家安排總預算11.2億元。所有由企業牽頭的項目必須自籌配套資金,配套資金總額與國家撥付資金總額的比例不低于1:1。
項目申報應按照指南二級標題(如1.1)的研究方向進行。除非另有規定,否則需要支持的項目數量為1-2個。項目實施期不得超過4年。申報項目的研究內容必須涵蓋指南中第二級標題下列出的所有評估指標。項目在建項目原則上不超過5個,每個項目的參建單位數量不超過5家。該項目有一個項目負責人,項目中的每個項目都有一名項目負責人。在指南中,“支持項目數量為1-2個”是指在相同的研究方向下,當申報項目的前兩個評估結果相似,技術路線明顯不同時,這兩個項目可以同時得到支持。這兩個項目將分兩個階段得到支持。第一階段完成后,將對兩個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確定后續支持方式。
1.動力電池和電池管理系統
1.1高安全、高比能鋰離子電池技術(主要共性關鍵技術類別)
研究內容:大容量陽極、碳/合金陰極、高安全隔膜和功能電解質的研發;開發極靴/電池的新制造技術、工藝和裝配;研究了影響電池均勻性和壽命的工藝因素。開展電池熱電耦合行為、熱失控及其擴散機制、安全風險識別與評估方法研究,建立從材料、單體到系統的多層次安全技術體系,研究電池的安全評估技術和測試方法,開發高安全、長壽命的高比能鋰離子電池。評估指標:提交高比能鋰離子電池的安全風險識別方法和評估報告;建立電池安全評價體系,形成相關的安全標準;
電池能量密度≥300Wh/kg,循環壽命≥1500次,成本≤0.8元/Wh,安全性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年生產能力≥1億Wh。
1.2動力電池系統技術(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了電池系統的整體設計,包括配置、動力、機械、電力和熱量的集成,以及系統的輕量化和緊湊性。進行子系統設計研究,包括:先進的電池管理系統和熱管理系統、安全保護系統等。研究電池系統的制造技術和裝配技術;開展電池系統安全性、耐久性和可靠性的設計與驗證技術研究;對細胞系統的性能評價和測試技術進行了研究。評估指標:電池系統能量密度≥200Wh/kg,循環壽命≥1200次,SOC、SOP、SOH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整個工作溫度范圍內的估計誤差≤3%,單體電池溫差≤2℃,滿足安全、,功能安全及各項行業標準,成本≤1.2元/Wh,年生產能力≥10000臺。制定電池系統設計、制造和測試的技術規范。
1.3高比功率長壽命動力電池技術(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開發高功率電極材料、高電導率電解質和高離子電導率隔膜;開發基于模型的大功率電池設計技術;開發大功率電極的制備技術、新型電池組裝技術和自動化工裝設備;研究電池功率特性、環境適應性和壽命的改善技術,以及提高電池均勻性和可靠性的工程控制技術,開發大功率長壽命鋰離子動力電池產品和新型超級電容器產品,實現汽車應用。考核指標:快充電池能量密度≥120Wh/kg,恒流充電容量達到額定容量的80%以上(室溫、6C倍率),循環壽命≥10000次;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的能量密度分別為200Wh/kg和50Wh/kg,充電功率密度分別為1500W/kg和5000W/kg(在常溫和50%SOC下),循環壽命分別超過5000次和100000次。大功率電池年生產能力≥2億瓦時,負載電池數量≥1000臺;超級電容器年生產能力大于等于1000萬瓦時,負載量大于等于200臺。
2.電機驅動和電力電子組件
2.1寬帶隙半導體電機控制器的開發與產業化(主要常見的關斷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車用高溫大電流SiC芯片技術、低電感/高密度/耐高溫SiC模塊封裝技術、高溫高頻驅動技術、高密度無源器件應用技術和SiC電機控制器集成技術,開發大電流SiC晶片,高效/高密度SiC模塊和用于電機控制器的電機控制器。評估指標:寬帶隙功率電子模塊電流≥400A,電壓≥750V;電機控制器峰值功率密度≥30kW/L,與電機額定功率40-80kW相匹配,最高效率≥98.5%;不少于1000套產品加載應用程序。
2.2高效、輕量化、性價比高的電機技術及產業化(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高速、高效、輕量化電機的設計與技術、液冷與密封技術、高壓安全與防護技術;
研究了轉矩脈動、噪聲和振動、電磁兼容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等性能優化技術。為滿足新能源乘用車和集中驅動商用車動力系統的應用要求,我們將開發高性價比的關鍵零部件和電機產品。考核指標:客車電機峰值功率密度≥4kW/kg(≥30秒),連續功率密度≥2.5kW/kg,電機最大效率≥96%,負載應用不低于25000臺;商用車電機峰值轉矩密度≥20Nm/kg(≥60秒),連續轉矩密度≥11Nm/kg,電機最高效率≥96%,負載不低于5000臺。
3.電動汽車的智能化技術
3.1智能電動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研發(基礎前沿)
研究內容:構建高帶寬、高實時、高安全、高可靠性的電子電氣架構,滿足智能電動汽車的需求;研究了高效車輛總線在新型分布式通信控制系統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和基本通信協議標準。探索高效可靠的智能電動汽車信息安全系統;為智能電動汽車開發一個異構開放結構的嵌入式軟件平臺;研究了智能電動汽車電磁干擾噪聲的建模、預測和抑制方法。評估指標:智能電動汽車的新電子和電氣架構;智能電動汽車的信息安全系統和基本通信協議標準;智能電動汽車的嵌入式軟件架構、操作系統和標準化接口;車輛電磁兼容性研究的理論體系和設計方法。智能系統骨干網通信速率達到100Mbit/s,動態系統網絡數據傳輸效率≥80%;智能電動原型車電磁兼容性測試在GB 14023-2011中合格率≥80%,在GB 18387-2013中合格率≤70%;研究成果應用于2家以上的企業;形成相關國家標準草案。
3.2電動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了復雜駕駛環境下自主協作的動靜態目標檢測與跟蹤技術;研究系統的高精度定位技術以及車輛行駛狀態及其關鍵參數的識別技術;研究車輛駕駛行為和目標運動行為的預測技術和建模方法,以及多維、可變尺度的局部場景生成技術;電動自動駕駛汽車的自主決策和軌跡規劃技術研究;研究了車輛縱向和橫向動力學的解耦控制技術和多目標魯棒控制技術。本文研究了電動自動駕駛汽車的系統集成和測試評估技術。評估指標:在標準測試環境下,基于高性能多源傳感器,相對位置誤差為厘米級,速度、車身傾角等關鍵狀態信息估計誤差≤3%,電動汽車智能駕駛技術達到SAE三級標準。在實際結構化路況下,基于性價比高的多源傳感器,相對位置誤差小于5厘米,速度、車身傾角等關鍵狀態信息的估計誤差小于5%。電動汽車的智能駕駛技術達到SAE 3級標準,車輛傳感、控制和執行系統必須滿足汽車級的要求。制定電動自動駕駛汽車環境信息系統接口技術規范,實現100輛電動自動駕駛車輛示范運營。
4.燃料電池動力系統
4.1反應堆過程建模、仿真、狀態觀測和壽命評估方法研究(基礎前沿類)
研究內容:對煙囪中“氣、水、電、熱力”等多種物理量的多重耦合機理和分布特性進行分析測試,進行性能仿真計算和優化方法研究;
堆垛機內部過程機理的動態建模方法、多變量高精度狀態觀測、故障診斷與控制方法研究;研究堆工況和內部不一致性對堆性能衰減的影響和機理,研究堆壽命預測方法和快速評估技術的發展。評價指標:開發了一套煙囪性能設計通用軟件,熱電水特性預測誤差小于5%;開發用于堆棧狀態一致性的多參數檢測和診斷方法和工具;建立煙囪耐久性快速評估方法,形成行業規范或標準草案;它被應用于至少一輛汽車和一輛商用車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的開發。
4.2高比功率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高功率密度、低成本燃料電池堆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空氣壓縮機、氫氣循環泵、70MPa氫氣瓶等核心部件的研發;開展高功率密度、低成本、模塊化燃料電池發動機的設計與集成,以及控制系統和關鍵技術的開發;對發動機及其關鍵部件的檢測與評價技術進行了研究。考核指標:燃料電池發動機空氣壓縮機空氣增壓率≥2.5,效率≥70%;氫氣循環泵滿足陽極回流比≥2.0;燃料電池堆的體積比功率大于或等于3.1kW/L,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的體積比功大于或等于600W/L,最高效率大于或等于55%,鉑消耗小于或等于0.25g/kW,使用壽命大于或等于5000h,從而實現了-30℃的儲存和啟動,并應用于燃料電池汽車的開發。
4.3長壽命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燃料電池發動機總體布局和模塊化結構集成設計技術的研發,長壽命燃料電池堆的研發;燃料電池輔助系統(包括空氣系統、氫氣系統和熱管理系統等)和燃料電池發動機控制系統的技術研發;開展發動機系統集成和關鍵技術開發;研究核心部件和整機的測試與評估技術。考核指標:燃料電池發動機耐久性≥10000h,比功率密度≥300W/kg,最大效率≥60%,鉑耗≤0.5g/kw;實現在25攝氏度下儲存和啟動;燃料電池發動機的噪音小于83分貝;控制系統符合汽車電磁兼容標準;并應用于燃料電池商用車的開發。
4.4快速動態響應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研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高功率輸出、快速響應燃料電池堆關鍵技術的研發;研究了基于低成本非貴金屬新型儲能材料的儲能系統與燃料電池的集成技術。結合快速響應燃料電池堆進行低成本、高緊湊型發動機設計和關鍵工藝研究;高緊湊、低成本發動機及其關鍵零部件檢測與評價技術研究。評估指標:已開發出具有儲能和快速動態響應功能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0-100%額定功率的輸出響應時間不超過5秒,比額定功率高30%的輸出持續時間不少于25秒,體積比功率≥600W/L,最高效率≥60%,鉑耗≤0.5g/kW,使用壽命≥5000小時,實際上-
4.5中德燃料電池汽車國際科技合作(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重點研究中德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零部件技術指標評價方法,建立大規模制造的零部件測試與評價體系;
聯合德國相關機構,對關鍵部件的技術指標進行測試和驗證,研究燃料電池汽車在主客觀條件下的適應性,包括溫度、濕度、氣壓、交通條件、駕駛習慣等環境因素。,從而開發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及其動力系統控制策略。評估指標:建立一套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其關鍵部件的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并提交燃料電池汽車測試規范;建立了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及其動力系統在各種工況下的仿真測試平臺。
5.插電式/增程混合動力系統
5.1高性價比和車輛集成的新型乘用車混合動力總成的開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開展新型機電耦合系統、高功率密度電機驅動系統技術和先進混合動力系統集成技術的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高效、高性價比的機電耦合系統和混合動力系統;開展電池組和電池管理系統、車輛集成和集成優化控制技術研究。考核指標:整車加速時間0-100km/h≤5s,純電動模式下0-50km/h≤2.5s;綜合工況下純電續航里程≥70公里;油耗(不含電能轉換油耗)比第四階段油耗限值(GB 19578-2014)降低≥40%,百公里綜合油耗≤1.3l;開發了一款性能顯著提高的插電式/增程混合動力乘用車。車輛控制系統的功能安全級別為ISO 26262ASIL-C,車輛銷量達到≥5000輛。
5.2主流配置插電式乘用車混合動力性能優化(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量產插電式乘用車,對混合動力總成及其控制系統進行優化,包括對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變速箱及其控制系統的優化。進行電池組和電池管理系統優化,進行車輛控制和車輛集成優化,實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車輛性能優化。考核指標:綜合工況下純電續航里程≥70公里;整車加速時間0-100km/h≤8s,純電動模式下0-50km/h≤3.5s;油耗(不含電能轉換油耗)比第四階段油耗限值(GB 19578-2014)降低≥40%,百公里綜合油耗≤1.3l;車輛控制系統的功能安全級別為ISO 26262ASIL-C;整車銷量應≥5000輛。
5.3混合動力發動機的開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混合動力電動發動機關鍵技術評價與技術參數優化研究;對先進的混合動力發動機進行對標試驗分析,建立混合動力發動機技術參數決策模型;利用先進的燃燒診斷和數值分析方法,對發動機的新型燃燒模式進行了研究。開展可變正時、低功率附件、排氣凈化、結構優化、熱管理、發動機控制等技術研究,開發熱效率高、效率范圍廣的混合動力發動機產品。評價指標:建立混合動力電動發動機技術參數的決策模型;發動機的有效熱效率≥40%(基于汽油燃料);發動機產品至少配備一輛插電式乘用車,并獲得產品公告。整車符合國六排放標準,產品年產能≥1萬輛。
5.4超級節能重型卡車混合動力系統的開發研究(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重型卡車混合動力發動機的研發、新型燃燒系統及其控制技術、高效后處理技術、發動機低摩擦技術和附件電氣化技術的研究;
卡車混合動力系統的研發,包括重型卡車的配置設計與優化、能源管理和動態協調控制;開展系統集成和測試評估技術研究,開發混合動力卡車原型車。考核指標:開發兩款混合動力專用發動機,有效熱效率≥50%;開發了兩款混合動力卡車,整車油耗比三級油耗限值至少降低30%(C-WTVC循環,總重≥25噸),滿足國六排放標準要求。
6.純電力系統
6.1分布式純電動汽車底盤開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了分布式驅動電動底盤的配置,以及底盤的線控驅動技術、線控轉向技術和線控制動技術。開發具有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回收效率的分布式電驅動總成、制動系統等關鍵部件;開發了分布式純電動汽車底盤和車輛。考核指標:分布式純電動汽車整體功耗≤10kWh/100km(工況法),最大爬坡度≥30%,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300km(工況法,0-100km/h加速時間≤6s,最高車速≥140km/h;電制動使功耗降低≥25%(ECE城市工況);整車具有安全穩定的轉向功能,實現了小批量試運行。
6.2高性能低能耗純電動汽車底盤及整車開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開展車輛經濟性、動力性、操縱穩定性的優化設計和關鍵技術開發,研究電池組的安全防護和車輛的主被動安全技術;開發集成純電動動力傳動系統、電動轉向和反饋制動系統、高能效電加熱和冷卻集成空調系統等關鍵部件;智能汽車控制系統、新型電動底盤和汽車集成技術的研發。考核指標:純電動汽車(車長≥4.5m)功耗≤10kWh/100km(工況法),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400km(工況法;車身和底盤結構輕于10%(與鋼結構車型相比);0-100km/h加速時間≤6s,最大速度≥160km/h;電制動可將功耗降低25%以上(ECE城市工況)。
6.3純電動客車動力平臺技術(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純電動商用車智能控制技術、高效驅動技術、高壓集成控制技術、節能電熱制冷集成空調等高效輔助系統技術研究;開發模塊化、系列化的純電動商用車底盤和車型;開展車輛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和環境適應性提高技術研究,以及輕量化新結構、新材料應用技術研究;開發整車批量生產工藝,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考核指標:12m純電動客車:0-50km/h加速時間≤15s,30分鐘最大速度≥100km/h,最大坡度≥25%,整備質量≤11000kg,功耗≤0.55kWh/km(工況法);全天候(環境溫度范圍為-20℃-40℃)行駛里程≥250km(工況法);電制動可減少25%以上的電能消耗(工況法);行駛60公里的快速充電時間≤10分鐘;形成≥5000臺的年生產能力,實現100臺的示范應用。評估指標:建立一套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其關鍵部件的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并提交燃料電池汽車測試規范;
建立了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及其動力系統在各種工況下的仿真測試平臺。
5.插電式/增程混合動力系統
5.1高性價比和車輛集成的新型乘用車混合動力總成的開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開展新型機電耦合系統、高功率密度電機驅動系統技術和先進混合動力系統集成技術的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高效、高性價比的機電耦合系統和混合動力系統;開展電池組和電池管理系統、車輛集成和集成優化控制技術研究。考核指標:整車加速時間0-100km/h≤5s,純電動模式下0-50km/h≤2.5s;綜合工況下純電續航里程≥70公里;油耗(不含電能轉換油耗)比第四階段油耗限值(GB 19578-2014)降低≥40%,百公里綜合油耗≤1.3l;開發了一款性能顯著提高的插電式/增程混合動力乘用車。車輛控制系統的功能安全級別為ISO 26262ASIL-C,車輛銷量達到≥5000輛。
5.2主流配置插電式乘用車混合動力性能優化(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量產插電式乘用車,對混合動力總成及其控制系統進行優化,包括對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變速箱及其控制系統的優化。進行電池組和電池管理系統優化,進行車輛控制和車輛集成優化,實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車輛性能優化。考核指標:綜合工況下純電續航里程≥70公里;整車加速時間0-100km/h≤8s,純電動模式下0-50km/h≤3.5s;油耗(不含電能轉換油耗)比第四階段油耗限值(GB 19578-2014)降低≥40%,百公里綜合油耗≤1.3l;車輛控制系統的功能安全級別為ISO 26262ASIL-C;整車銷量應≥5000輛。
5.3混合動力發動機的開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混合動力電動發動機關鍵技術評價與技術參數優化研究;對先進的混合動力發動機進行對標試驗分析,建立混合動力發動機技術參數決策模型;利用先進的燃燒診斷和數值分析方法,對發動機的新型燃燒模式進行了研究。開展可變正時、低功率附件、排氣凈化、結構優化、熱管理、發動機控制等技術研究,開發熱效率高、效率范圍廣的混合動力發動機產品。評價指標:建立混合動力電動發動機技術參數的決策模型;發動機的有效熱效率≥40%(基于汽油燃料);發動機產品至少配備一輛插電式乘用車,并獲得產品公告。整車符合國六排放標準,產品年產能≥1萬輛。
5.4超級節能重型卡車混合動力系統的開發研究(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重型卡車混合動力發動機的研發、新型燃燒系統及其控制技術、高效后處理技術、發動機低摩擦技術和附件電氣化技術的研究;卡車混合動力系統的研發,包括重型卡車的配置設計與優化、能源管理和動態協調控制;開展系統集成和測試評估技術研究,開發混合動力卡車原型車。考核指標:開發兩款混合動力專用發動機,有效熱效率≥50%;
開發了兩款混合動力卡車,整車油耗比三級油耗限值至少降低30%(C-WTVC循環,總重≥25噸),滿足國六排放標準要求。
6.純電力系統
6.1分布式純電動汽車底盤開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研究了分布式驅動電動底盤的配置,以及底盤的線控驅動技術、線控轉向技術和線控制動技術。開發具有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回收效率的分布式電驅動總成、制動系統等關鍵部件;開發了分布式純電動汽車底盤和車輛。考核指標:分布式純電動汽車整體功耗≤10kWh/100km(工況法),最大爬坡度≥30%,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300km(工況法,0-100km/h加速時間≤6s,最高車速≥140km/h;電制動使功耗降低≥25%(ECE城市工況);整車具有安全穩定的轉向功能,實現了小批量試運行。
6.2高性能低能耗純電動汽車底盤及整車開發(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開展車輛經濟性、動力性、操縱穩定性的優化設計和關鍵技術開發,研究電池組的安全防護和車輛的主被動安全技術;開發集成純電動動力傳動系統、電動轉向和反饋制動系統、高能效電加熱和冷卻集成空調系統等關鍵部件;智能汽車控制系統、新型電動底盤和汽車集成技術的研發。考核指標:純電動汽車(車長≥4.5m)功耗≤10kWh/100km(工況法),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400km(工況法;車身和底盤結構輕于10%(與鋼結構車型相比);0-100km/h加速時間≤6s,最大速度≥160km/h;電制動可將功耗降低25%以上(ECE城市工況)。
6.3純電動客車動力平臺技術(主要共性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純電動商用車智能控制技術、高效驅動技術、高壓集成控制技術、節能電熱制冷集成空調等高效輔助系統技術研究;開發模塊化、系列化的純電動商用車底盤和車型;開展車輛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和環境適應性提高技術研究,以及輕量化新結構、新材料應用技術研究;開發整車批量生產工藝,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考核指標:12m純電動客車:0-50km/h加速時間≤15s,30分鐘最大速度≥100km/h,最大坡度≥25%,整備質量≤11000kg,功耗≤0.55kWh/km(工況法);全天候(環境溫度范圍為-20℃-40℃)行駛里程≥250km(工況法);電制動可減少25%以上的電能消耗(工況法);行駛60公里的快速充電時間≤10分鐘;形成≥5000臺的年生產能力,實現100臺的示范應用。
標簽:
10月15日,新沃土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常熟峰會在常熟市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1900/1/1 0:00:00第一電動網10月6日13日一周大牛說榜單揭曉,踴躍投稿的大牛作者們,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分享給我們精彩的觀點與故事,歡迎更多的新能源汽車圈內圈外的朋友加入大牛說,發表你的見解和體驗。
1900/1/1 0:00:0010月13日,201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成果展在京舉行,珠海銀隆攜旗下全系列品牌參展,包括鈦酸鋰材料、電池、快充設備、仿古鐺鐺車、雙層純電動客車、廣通艾菲商務車等成果一一亮相。
1900/1/1 0:00:0010月13日,2016新能源汽車成果展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在此次成果展上,北汽集團攜新能源全系產品登場,展示了包括北汽新能源和北汽福田在內的,從乘用車到輕客滿足不同人群出行的各類新能源產品。
1900/1/1 0:00:0010月13日,備受矚目的比亞迪“云軌”通車儀式在深圳坪山總部舉行。經過1000多名工程師的傾心打造、歷時5年的技術研發和超過50億元的資金投入,比亞迪“云軌”實現全球首次發布并正式通車。
1900/1/1 0:00:00第43屆柏林馬拉松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來自全球130多個國家約7萬名選手慕名參賽。憑借誕生最多世界紀錄的賽道,柏林馬拉松每年都會吸引全球頂級的選手和數千位專業運動員。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