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美國發生的一場交通事故,就像一部大片,將自動駕駛的概念再次推向了風口浪尖。一時間,對自動駕駛的批評此起彼伏,許多從業者甚至開始懷疑現階段自動駕駛功能是否應該搭載在汽車上。
事實上,自從100多年前發明以來,汽車一直是由人駕駛的,所以即使沒有自動駕駛,城市交通也會繼續,自動駕駛也不是未來人類出行的必要條件。這個想法實際上是汽車圈許多資深人士的想法。我們為什么要改變它?你為什么要把駕駛這樣危險的東西留給電腦?為什么要把你的生命交給一臺機器?
自動駕駛是人類汽車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許多“老司機”可能都說過這樣的話——“開車不怕撞人,就怕有人撞我。”可以說,交通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情,無論是車輛、行人還是天氣,都會對交通產生難以預測的影響。因此,如何實現完美有序的交通出行一直是每個汽車工廠的終極目標,也是每個汽車工廠發展自動駕駛技術的動力。當人類沒有意識到危險時,車輛可以進行相應的干預和協助。最終,當技術和社會設施足夠成熟時,汽車將進入無人駕駛時代。
這是一個巨大的項目,不僅是技術的成熟,還關系到法律法規、政策和道路基礎設施的完善,所以不會一蹴而就。在我在日本、德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體驗過的自動駕駛技術中,大多數品牌采用的技術原理基本相同:安裝在車輛上的攝像機、雷達傳感器和激光測距儀用于了解和感知周圍的交通狀況,并且通過數據中心實時處理信息。遠程控制車輛使用控制中心的自動巡航系統、自動制動和停車系統來實現駕駛、制動和停車。這也是目前銷售的車型所采用的統一技術。它是高還是低,只取決于傳感器的水平和軟件的完善程度。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車輛總是需要物理感知來判斷危險性。因此,現階段的技術只能稱為自動駕駛,距離無人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一些更高級別的實驗點,通過與車輛、移動設備、停車場、無線充電樁等設備的信息互聯,可以實現車輛進出停車場的無人駕駛、無線充電等功能,甚至可以通過移動設備發出的指令和定位系統,車輛可以自動開到需要駕駛的人的前面,從而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事實上,在許多汽車工程師看來,無人駕駛技術本身并沒有牢不可破的障礙。問題的關鍵在于,汽車之間的溝通仍然存在障礙。目前,不同品牌的汽車之間無法進行信息交流。只有通過車與車之間的信息交互,才能達到定位、定速甚至確定目的地的效果,才能實現實車互通,這樣的共享系統應該是未來無人駕駛的基石。
那么,除了無人駕駛之外,未來人類交通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呢?
構建完整的交通生態
在構建未來出行模式方面,全球許多頂級智能公司都開始了自己的布局,包括谷歌和蘋果等互聯網巨頭。但放眼全球,對于未來的汽車生態,只有樂視首先提出了最完整的解釋。
在樂視網看來,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互聯網化、社會化已經成為行業公認的發展趨勢。未來,汽車將不僅是基本的交通工具,而且是像手機、電視一樣的互聯網生態系統中的智能終端,將提供新的交通生活場景;
汽車產業鏈將不再是上下游的線性結構,而是融合多個產業的開放式汽車生態。
同時,在樂視的汽車生態中,包括好用汽車和零共享享受在內的汽車共享商業模式,也使車輛本身的使用多樣化成為可能,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車輛的使用率,同時向全行業開放生態,最終實現“保護地球生態,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美好愿景。
總之,未來的交通運輸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其形式可能超出我們目前所能認識到的范圍。然而,無論它如何變化,我們相信人類的旅行將繼續朝著節能、環保、高效、智能和愉悅的方向前進,直到它將人類帶到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今年5月美國發生的一場交通事故,就像一部大片,將自動駕駛的概念再次推向了風口浪尖。一時間,對自動駕駛的批評此起彼伏,許多從業者甚至開始懷疑現階段自動駕駛功能是否應該搭載在汽車上。
事實上,自從100多年前發明以來,汽車一直是由人駕駛的,所以即使沒有自動駕駛,城市交通也會繼續,自動駕駛也不是未來人類出行的必要條件。這個想法實際上是汽車圈許多資深人士的想法。我們為什么要改變它?你為什么要把駕駛這樣危險的東西留給電腦?為什么要把你的生命交給一臺機器?
自動駕駛是人類汽車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許多“老司機”可能都說過這樣的話——“開車不怕撞人,就怕有人撞我。”可以說,交通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情,無論是車輛、行人還是天氣,都會對交通產生難以預測的影響。因此,如何實現完美有序的交通出行一直是每個汽車工廠的終極目標,也是每個汽車工廠發展自動駕駛技術的動力。當人類沒有意識到危險時,車輛可以進行相應的干預和協助。最終,當技術和社會設施足夠成熟時,汽車將進入無人駕駛時代。
這是一個巨大的項目,不僅是技術的成熟,還關系到法律法規、政策和道路基礎設施的完善,所以不會一蹴而就。在我在日本、德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體驗過的自動駕駛技術中,大多數品牌采用的技術原理基本相同:安裝在車輛上的攝像機、雷達傳感器和激光測距儀用于了解和感知周圍的交通狀況,并且通過數據中心實時處理信息。遠程控制車輛使用控制中心的自動巡航系統、自動制動和停車系統來實現駕駛、制動和停車。這也是目前銷售的車型所采用的統一技術。它是高還是低,只取決于傳感器的水平和軟件的完善程度。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車輛總是需要物理感知來判斷危險性。因此,現階段的技術只能稱為自動駕駛,距離無人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一些更高級別的實驗點,通過與車輛、移動設備、停車場、無線充電樁等設備的信息互聯,可以實現車輛進出停車場的無人駕駛、無線充電等功能,甚至可以通過移動設備發出的指令和定位系統,車輛可以自動開到需要駕駛的人的前面,從而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事實上,在許多汽車工程師看來,無人駕駛技術本身并沒有牢不可破的障礙。問題的關鍵在于,汽車之間的溝通仍然存在障礙。目前,不同品牌的汽車之間無法進行信息交流。只有通過車與車之間的信息交互,才能達到定位、定速甚至確定目的地的效果,才能實現實車互通,這樣的共享系統應該是未來無人駕駛的基石。
那么,除了無人駕駛之外,未來人類交通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呢?
構建完整的交通生態
在構建未來出行模式方面,全球許多頂級智能公司都開始了自己的布局,包括谷歌和蘋果等互聯網巨頭。但放眼全球,對于未來的汽車生態,只有樂視首先提出了最完整的解釋。
在樂視網看來,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互聯網化、社會化已經成為行業公認的發展趨勢。未來,汽車將不僅是基本的交通工具,而且是像手機、電視一樣的互聯網生態系統中的智能終端,將提供新的交通生活場景;
汽車產業鏈將不再是上下游的線性結構,而是融合多個產業的開放式汽車生態。
同時,在樂視的汽車生態中,包括好用汽車和零共享享受在內的汽車共享商業模式,也使車輛本身的使用多樣化成為可能,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車輛的使用率,同時向全行業開放生態,最終實現“保護地球生態,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美好愿景。
總之,未來的交通運輸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其形式可能超出我們目前所能認識到的范圍。然而,無論它如何變化,我們相信人類的旅行將繼續朝著節能、環保、高效、智能和愉悅的方向前進,直到它將人類帶到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標簽:
從瀘州市公交公司獲悉,2016年7月23日瀘州公交再次購買15臺新能源空調公交車,將全部補充投入到現有空調公交線路中,至此,瀘州公交新能源公交車突破100臺,空調公交突破400臺,
1900/1/1 0:00:0010年磨劍,從登頂海拔9437米的深圳最高峰梧桐山,到海拔2500米以上的三晉名岳;從坡度40以上到急彎陡坡實際坡度466以上;從滿載14人的電動觀光車,到滿載33人的8
1900/1/1 0:00:007月26日,廣州市首家倡導“新能源汽車共享出行“理念的分時租賃平臺“叮咚出行”,在廣州市新能源文化產業園暨廣州有龍集團的喬遷新址正式啟動。
1900/1/1 0:00:00據科技網站Engadget報道,由麻省理工主導的研究團隊日前公布了新研發的鋰氧電池,由于具備更輕的重量、使用固態氧元素并且自帶防止過度充電機制,其較鋰空氣電池具有明顯優勢,
1900/1/1 0:00:002016年8月4日,第二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海交易展覽會在上海國際展覽中心N5館正式開幕,展會內設有未來汽車與智能駕駛獨立展區,
1900/1/1 0:00:002016年8月4日,山東經信委組織召開低速電動車生產企業座談會,省政府節能辦主任劉緒聰,省發改委工業處處長王海林、工業處科員李天東,省經信委裝備產業處調研員王桂強、產業政策處調研員鄭志鵠,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