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對全面推進制造強國戰略實施作出部署。這是中國建設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明確表示,將繼續支持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掌握低碳、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提高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先進的變速器、輕量化材料和智能控制,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電動汽車品牌和新能源汽車與國際先進水平的融合。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性發展,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科技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新能源汽車、動力裝備、,農業機械設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
以下是《中國制造2025》的全文: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
國發[2015]2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各部委、直屬機構:
現在,《中國制造2025》已經發布給大家,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5年5月8日
(本文已被刪除)
中國制造2025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是興國之器,是強國之基。自18世紀中葉工業文明開放以來,世界列強興衰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斗爭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中國增強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立了獨立完備的產業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并支持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水平、質量效益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任務緊迫艱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們必須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通過三十年的努力,力爭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將中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一、發展現狀及環境
(1) 全球制造業格局正面臨重大調整。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在引發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各國都在加緊科技創新,推動三維打印、移動打印等領域取得新突破……
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基于智能設備和網絡物理系統中的智能工廠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法的變革;網絡眾包、協同設計、大規模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等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
可穿戴智能產品、智能家電和智能汽車等智能終端產品不斷擴展到制造業的新領域。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迎來了巨大機遇。
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中國在新一輪發展中面臨巨大挑戰。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相繼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了制造業新的競爭優勢,加速了新一輪全球貿易和投資。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規劃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配,承接產業和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中國制造業正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著眼全球,加緊戰略部署,聚焦制造強國建設,固本培源,化挑戰為機遇,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的制高點。
(B) 中國的經濟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推進,超大規模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為中國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各行業的新裝備需求、人民群眾的新消費需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新民生需求、國防建設的新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業在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消費品質量安全等方面迅速提高水平和能力,公共服務設施和設備的供應,以及國防裝備的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開放將不斷激發制造業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強,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投入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當務之急是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高質量和效率。要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國際競爭中形成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3) 建設制造強國的任務艱巨而緊迫。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制造業位居世界第一,建立全面、獨立、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已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持續的技術創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大型飛機、北斗衛星導航、超級計算機、高鐵設備、百萬千瓦發電設備、萬米深海石油鉆探設備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中國已經具備了建設工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
然而,中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問題更加突出;
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的深度不夠;
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企業全球化管理能力不足。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必須著力解決上述問題。
建設制造強國,必須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制定專項政策,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奮發圖強,更多依靠中國裝備和中國品牌,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到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完成中國制造由大到強的戰略任務。
第二,戰略原則和目標
(1)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二、三、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產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基本政策是:
-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放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改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促進跨學科、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關鍵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質量第一。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研究,培育自主品牌。構建法律法規體系、質量監督體系和先進質量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量取勝的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設備的推廣應用,全面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走生態文明之路。
-結構優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集團,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以人才為導向。堅持人才是建設制造強國的基礎,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之路。
(2) 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指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立足當下,著眼長遠。針對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切實提高生產效率……
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趨勢,加強戰略規劃和前瞻性部署,夯實基礎,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整體推進,取得關鍵突破。制造業發展堅持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創新發展方向,推動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深入發展,加快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實現率先突破。
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全局性領域,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形成自主發展能力。我們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提高制造業開放發展水平。
[第頁]
(3) 戰略目標。
我們將從國情和實際出發,努力通過“三步走”實現強國戰略目標。
第一步:力爭在十年內躋身制造業強國行列。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強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掌握一批關鍵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將進一步增強優勢領域的競爭力,大大提高產品質量。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顯著進展。重點行業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均大幅下降。
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質量大幅提高,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顯著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將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的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顯著增強,優勢產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
第三步:百年前新中國成立時,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綜合實力躋身世界制造業強國前列。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已建成世界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5月19日,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對全面推進制造強國戰略實施作出部署。這是中國建設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明確表示,將繼續支持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掌握低碳、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提高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先進的變速器、輕量化材料和智能控制,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電動汽車品牌與新能源汽車的融合……
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性發展,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科技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新能源汽車、動力裝備、,農業機械設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
以下是《中國制造2025》的全文: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
國發[2015]2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各部委、直屬機構:
現在,《中國制造2025》已經發布給大家,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5年5月8日
(本文已被刪除)
中國制造2025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是興國之器,是強國之基。自18世紀中葉工業文明開放以來,世界列強興衰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斗爭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中國增強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立了獨立完備的產業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并支持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水平、質量效益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任務緊迫艱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們必須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通過三十年的努力,力爭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將中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一、發展現狀及環境
(1) 全球制造業格局正面臨重大調整。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在引發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各國都在加緊科技創新,推動在三維打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基于智能設備和網絡物理系統中的智能工廠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法的變革;網絡眾包、協同設計、大規模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等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
可穿戴智能產品、智能家電和智能汽車等智能終端產品不斷擴展到制造業的新領域。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迎來了巨大機遇。
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中國在新一輪發展中面臨巨大挑戰。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相繼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了制造業新的競爭優勢,加速了新一輪全球貿易和投資。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規劃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配,承接產業和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中國制造業正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著眼全球,加緊戰略部署,聚焦制造強國建設,固本培源,化挑戰為機遇,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的制高點。
(B) 中國的經濟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推進,超大規模內需潛力不斷釋放,為中國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各行業的新裝備需求、人民群眾的新消費需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新民生需求、國防建設的新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業在重大技術裝備創新、消費品質量安全等方面迅速提高水平和能力,公共服務設施和設備的供應,以及國防裝備的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開放將不斷激發制造業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強,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投入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當務之急是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高質量和效率。要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國際競爭中形成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3) 建設制造強國的任務艱巨而緊迫。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制造業位居世界第一,建立全面、獨立、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已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持續的技術創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大型飛機、北斗衛星導航、超級計算機、高鐵設備、百萬千瓦發電設備、萬米深海石油鉆探設備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中國已經具備了建設工業強國的基礎和條件。
然而,中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問題更加突出;
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的深度不夠;
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企業全球化管理能力不足。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必須著力解決上述問題。
建設制造強國,必須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制定專項政策,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奮發圖強,更多依靠中國裝備和中國品牌,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到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完成中國制造由大到強的戰略任務。
第二,戰略原則和目標
(1)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二、三、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產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基本政策是:
-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放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改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促進跨學科、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關鍵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質量第一。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研究,培育自主品牌。構建法律法規體系、質量監督體系和先進質量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量取勝的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設備的推廣應用,全面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走生態文明之路。
-結構優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集團,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以人才為導向。堅持人才是建設制造強國的基礎,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之路。
(2) 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指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立足當下,著眼長遠。針對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切實提高生產效率……
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趨勢,加強戰略規劃和前瞻性部署,夯實基礎,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整體推進,取得關鍵突破。制造業發展堅持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創新發展方向,推動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深入發展,加快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實現率先突破。
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全局性領域,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形成自主發展能力。我們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提高制造業開放發展水平。
[第頁]
(3) 戰略目標。
我們將從國情和實際出發,努力通過“三步走”實現強國戰略目標。
第一步:力爭在十年內躋身制造業強國行列。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強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掌握一批關鍵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將進一步增強優勢領域的競爭力,大大提高產品質量。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顯著進展。重點行業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均大幅下降。
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質量大幅提高,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顯著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將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的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顯著增強,優勢產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
第三步:百年前新中國成立時,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綜合實力躋身世界制造業強國前列。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已建成世界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標簽:
5月10號,第四屆中國國際儲能電站大會在深圳拉開帷幕。與會嘉賓就如何應對電力行業的各種挑戰展開富有卓見的討論。大會還評選出了本年度在電力儲能各個領域取得最矚目成就的單位。
1900/1/1 0:00:00中共中央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近日在江蘇調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時強調,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適度超前建設新能源汽車概念股有望被引爆要把充電設施擺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更加重要的位置,
1900/1/1 0:00:00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1900/1/1 0:00:00在上牌不用搖號的情況下,杭州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有多少?5月18日召開的杭州新能源汽車發展專題會議上,通報了一組最新的數字:截至4月底,杭州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12587輛。
1900/1/1 0:00:005月17日,“萬眾E行助力申奧”北汽電動汽車京張之旅完美落幕,由車主代表、媒體以及通過北汽新能源試駕體驗日選撥出的衛藍先鋒代表共同組成的衛藍車隊,歷時兩天,
1900/1/1 0:00:005月18日,南昌市物價局明確了電動汽車充電服務費上限標準:經營性集中式充換電設施充電服務費上限標準暫定為每千瓦時180元(含電費),其中,電動公交車(客車)充電服務費上限標準暫定為每千瓦時1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