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全球新能源汽車多年的發展,在消費者逐漸了解的基礎上,國際新能源汽車交易市場已初具規模,但仍形成不同的產業格局。一方面,國外車企相繼推出了特斯拉、日產聆風、通用沃藍達等量產車型,極大地提升了公眾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
另一方面,國內車企也在不遺余力地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水平。盡管落后于外國,但比亞迪和江淮等知名公司已經出現,并推出了相對適合消費者的車型。然而,它們大多用于公共部門,很難形成市場并進入私人消費領域。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起步還為時不晚,但在銷量和滲透率方面遠遠落后于國外。只是因為技術不成熟、產品性價比不足、基礎設施不足等一些表面問題嗎?業內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車在中國推廣緩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關系的轉變。目前,汽車企業和政策的現象是,當國家出臺政策時,行業上下游企業會在研發和生產方面投入巨資。如果一些補貼規則和行業標準被推遲,汽車企業將開始觀望,不敢在研發上投入太多。不難看出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如何發展,關鍵在于政策的支持。
政策導向的市場化很難實現。
盡管上海、北京等地相繼公布了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率先響應中央政策,并將部分外國品牌的新能源車型納入其中,但目前,不少車企的新能源技術成熟度尚未達到商業化水平。
在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有目共睹。2012年7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頒布。根據《規劃》,2015年中國電動汽車累計銷量將達到50萬輛,2020年將達到500萬輛。但在2014年1月9日舉行的2013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圣基透露,201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僅為17.5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76萬輛。以這樣的增長速度,實現目標基本上是沒有希望的。
業內普遍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策導向。自2009年國家明確發展規劃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十分火爆,各大企業也紛紛規劃投產電動汽車項目。“十城千車”項目推動了各地新能源公交車和公務用車的發展。人們原本認為,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視和投資,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也將成為可能。然而,與預期相反,新能源汽車仍在公共汽車的范圍內,只有少數是私人汽車。
盡管國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與政府投資和實施有關,但更大的驅動力是企業自身。美國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的成功可能會為中國汽車企業提供許多參考。特斯拉電動汽車自誕生以來,通過不斷改進電池管理系統,提高了續航里程和安全性,成為引領全球純電動汽車發展的典范。數據顯示,特斯拉于2010年完成IPO,2013年銷量翻了一番,達到18650輛,與2012年的2620輛相比增長了611%。
當然,除了特斯拉,日產聆風和通用威蘭達也是熱銷公司,它們在電動汽車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改進,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顯然,國內汽車公司并不這么認為。但中國汽車公司有能力找到另一種方法。
就在2014年財政部公布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前后,北汽與美國新能源公司Atieva簽署了股份認購協議,計劃收購Atieva 25.02%的股份。無獨有偶,萬向集團在2013年初以超過2億美元的價格拿下了破產的電池公司A123,并在最近解決了在美國收購Fisco的案件,在眾多競標者中贏得了1.49億美元的出價。為什么中國的汽車公司……
ich已經擁有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還熱衷于收購外國公司?
收集技術,搶占市場。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起步還為時不晚,但其核心技術仍然缺乏。通過收購獲得海外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優勢資產和核心技術,可以縮短中國汽車企業的技術研發周期,更快地進入量產市場。在國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政策下,直接收購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是獲取新能源核心技術和抓住發展新能源機遇的最佳途徑。
據了解,除了北汽和萬向集團,中國汽車制造商吉利和比亞迪都在美國投資設立了公司,或與美國企業合作,為強大的制造資源打開美國市場。
2014年2月,吉利收購了英國小型電動汽車公司EmeraldAutomotive,并將從吉利獲得高達2億美元的資金,用于未來五年的業務發展。吉利收購電動汽車創始公司Emerald,無疑是希望通過海外并購獲得海外乘用車市場的新技術。如果中國企業生產的新能源汽車能夠在未來幾年內通過所有安全測試并證明其可靠性,那么外國消費者可能愿意考慮購買。
比亞迪是中國第一家瞄準美國市場的汽車制造商。早在2010年,該公司在加州設立辦事處時就宣布有意在美國銷售電動汽車,但尚未開始銷售乘用車,并計劃在2015年底前開始在美國銷售電動車乘用車。在此之前,比亞迪一直專注于銷售純電動公交車。
相比于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場的推廣難度,比亞迪在海外市場更受歡迎。比亞迪純電動巴士K9已獲得歐盟認證,目前該公司已在保加利亞設立生產工廠。此外,比亞迪首批20輛e6純電動出租車日前也已走上倫敦街頭。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短時間內難以實現普及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將繼續探索和優化國內市場的電動汽車生產技術,同時盡最大努力成為中外電動汽車產業的紐帶。經過全球新能源汽車多年的發展,在消費者逐漸了解的基礎上,國際新能源汽車交易市場已初具規模,但仍形成不同的產業格局。一方面,國外車企相繼推出了特斯拉、日產聆風、通用沃藍達等量產車型,極大地提升了公眾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
另一方面,國內車企也在不遺余力地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水平。盡管落后于外國,但比亞迪和江淮等知名公司已經出現,并推出了相對適合消費者的車型。然而,它們大多用于公共部門,很難形成市場并進入私人消費領域。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起步還為時不晚,但在銷量和滲透率方面遠遠落后于國外。只是因為技術不成熟、產品性價比不足、基礎設施不足等一些表面問題嗎?業內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車在中國推廣緩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關系的轉變。目前,汽車企業和政策的現象是,當國家出臺政策時,行業上下游企業會在研發和生產方面投入巨資。如果一些補貼規則和行業標準被推遲,汽車企業將開始觀望,不敢在研發上投入太多。不難看出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如何發展,關鍵在于政策的支持。
政策導向的市場化很難實現。
盡管上海、北京等地相繼公布了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率先響應中央政策,并將部分外國品牌的新能源車型納入其中,但目前,不少車企的新能源技術成熟度尚未達到商業化水平。
在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有目共睹。2012年7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頒布。根據《規劃》,2015年中國電動汽車累計銷量將達到50萬輛,2020年將達到500萬輛。但在2014年1月9日舉行的2013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圣基透露,201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僅為17.5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76萬輛。以這樣的增長速度,實現目標基本上是沒有希望的。
業內普遍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策導向。自2009年國家明確發展規劃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十分火爆,各大企業也紛紛規劃投產電動汽車項目。“十城千車”項目推動了各地新能源公交車和公務用車的發展。人們原本認為,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視和投資,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也將成為可能。然而,與預期相反,新能源汽車仍在公共汽車的范圍內,只有少數是私人汽車。
盡管國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與政府投資和實施有關,但更大的驅動力是企業自身。美國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的成功可能會為中國汽車企業提供許多參考。特斯拉電動汽車自誕生以來,通過不斷改進電池管理系統,提高了續航里程和安全性,成為引領全球純電動汽車發展的典范。數據顯示,特斯拉于2010年完成IPO,2013年銷量翻了一番,達到18650輛,與2012年的2620輛相比增長了611%。
當然,除了特斯拉,日產聆風和通用威蘭達也是熱銷公司,它們在電動汽車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改進,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顯然,國內汽車公司并不這么認為。但中國汽車公司有能力找到另一種方法。
就在2014年財政部公布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前后,北汽與美國新能源公司Atieva簽署了股份認購協議,計劃收購Atieva 25.02%的股份。無獨有偶,萬向集團在2013年初以超過2億美元的價格拿下了破產的電池公司A123,并在最近解決了在美國收購Fisco的案件,在眾多競標者中贏得了1.49億美元的出價。為什么中國的汽車公司……
ich已經擁有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還熱衷于收購外國公司?
收集技術,搶占市場。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起步還為時不晚,但其核心技術仍然缺乏。通過收購獲得海外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優勢資產和核心技術,可以縮短中國汽車企業的技術研發周期,更快地進入量產市場。在國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政策下,直接收購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是獲取新能源核心技術和抓住發展新能源機遇的最佳途徑。
據了解,除了北汽和萬向集團,中國汽車制造商吉利和比亞迪都在美國投資設立了公司,或與美國企業合作,為強大的制造資源打開美國市場。
2014年2月,吉利收購了英國小型電動汽車公司EmeraldAutomotive,并將從吉利獲得高達2億美元的資金,用于未來五年的業務發展。吉利收購電動汽車創始公司Emerald,無疑是希望通過海外并購獲得海外乘用車市場的新技術。如果中國企業生產的新能源汽車能夠在未來幾年內通過所有安全測試并證明其可靠性,那么外國消費者可能愿意考慮購買。
比亞迪是中國第一家瞄準美國市場的汽車制造商。早在2010年,該公司在加州設立辦事處時就宣布有意在美國銷售電動汽車,但尚未開始銷售乘用車,并計劃在2015年底前開始在美國銷售電動車乘用車。在此之前,比亞迪一直專注于銷售純電動公交車。
相比于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場的推廣難度,比亞迪在海外市場更受歡迎。比亞迪純電動巴士K9已獲得歐盟認證,目前該公司已在保加利亞設立生產工廠。此外,比亞迪首批20輛e6純電動出租車日前也已走上倫敦街頭。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短時間內難以實現普及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將繼續探索和優化國內市場的電動汽車生產技術,同時盡最大努力成為中外電動汽車產業的紐帶。
3月31日晚間,大唐電信發布對外投資公告及收購公告。
1900/1/1 0:00:00本文是對雷克薩斯全混動科技的技術講解。看看雷克薩斯應用了哪些技術來達到省油、靜音的效果。
1900/1/1 0:00:00只有讓更多的“馬駒”跑進來,才可能躍出“黑馬”。
1900/1/1 0:00:00風靡太平洋彼岸的特斯拉,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亦熱度不減,持續發酵半年多的特斯拉概念,也讓新能源汽車走進公眾視野。
1900/1/1 0:00:00據悉,奔馳將為其MFA前驅平臺的車型搭載采用三缸發動機和電動馬達組成的混動系統。
1900/1/1 0:00:00饒達,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數十年如一日,一直潛心于對中國汽車市場的研究預測。每月初,對于乘用車企和汽車作者來說,等待乘聯會的數據和對上月市場分析及下月市場預測是件大事。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