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北京、廣州,汽車限購大戲的大幕逐漸拉開,這次來到了天津。
面對限購,一方面,購車者保持著可預測的熱情和瘋狂;
另一方面,汽車制造商不再發出“狼來了”的聲音。隨著整個中國市場的快速增長,單個大城市的限購已經不能激起太多的波瀾。
經銷商將被分割
對于本田天津銷售顧問田聰來說,面對注定要失敗的區域市場規模和更加激烈的競爭,限購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在限購模式下繼續保持原有份額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
“面對限購,銷售策略當然要有所調整,但市場份額不應減少。”田聰仍然非常樂觀。“這種方法總是比實際情況更難。”
時間來到2013年下半年,限購政策突然落下,消費者、經銷商、汽車制造商以及參與市場博弈的各方都在做自己的算盤。對于后兩者來說,壓力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數據顯示,2012年底,天津汽車保有量為236萬輛,約占同期全國汽車保有量的2%。在中國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五,限購開始后,預計天津將減少約10萬輛新車銷量,這將相應影響2014年全國乘用車行業的增長率約0.5-1個百分點。
這樣的數字,對于天津的賣家來說,2014年的壓力可想而知,而不同的品牌則魚龍混雜。
事實上,從過去其他城市的經驗來看,對于本田這樣的品牌來說,更多的限購帶來了好消息。一般來說,限購對中高端汽車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對國內中低端汽車來說更是一個挑戰。原中國汽車經銷商協會秘書長、現任中汽盛華汽車研究院院長陳東生介紹。
根據此前其他限購城市的經驗,在限購的情況下,中高端汽車的市場份額一般會呈現上升趨勢。“原因很簡單。限購后,一個車牌可能要幾萬元。你怎么能用幾萬元買到那些低檔車呢?這在已經實施限購的北京最為明顯。
根據中國汽車經銷商協會的數據,2010年底限購開始后,北京有11家汽車經銷商在短時間內關閉。2011年3月,北京的4S店數量為578家,到年底增加到592家。凈增加了14家汽車經銷商,主要銷售豪華和合資品牌。
即使新車銷量下降,一些保有量較大的經銷商也可以通過售后服務彌補。對于老經銷商來說,客戶服務和維護仍然有一定的利潤,但對于進入這個行業的新經銷商來說,生活肯定會非常難過。根據北京的趨勢,汽車經銷商已經從專注于銷售轉變為專注于服務。
另一方面,對于所有品牌來說,限購可以提前釋放消費潛力,尤其是在年底,這對賣家對年度銷售目標的影響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當然,有些消費者暫時不需要買車,但他們來買車是為了先占牌照。每個人都知道,牌照在未來將是真正的錢,他們在自己的手中總會感覺更好。"
對于中低端車商來說,2014年,在市場勢必萎縮的情況下,重點輻射周邊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制造商冷靜對待
在限購的舞臺上,本應發揮主導作用的汽車行業表現出了罕見的冷靜和從容。
天津限購五天后,這樣的風波對于汽車制造商來說已經不值得大驚小怪了。“影響肯定存在,但不會傷筋動骨。對我們來說,限購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這只手很好。
“憂天”,面對天津限購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汽車制造商表示。這個邏輯本身沒有問題,但蝴蝶效應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并不明顯。
“不應該大規模提倡和實施限購。在世界范圍內,解決交通擁堵并不完全取決于……
限制。“陳東生說,對于限購措施的突然實施,他認為這是有道理的。”限購措施在天津不是專利,只是學習其他地方的經驗。同樣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不是突然出擊,可能會導致長期搶購和更大的反應。"
事實上,三年前北京限購后,曾一度在業內引起“恐慌”,但警惕的聲音很快被整個市場發展的樂觀情緒所掩蓋。對于汽車制造商來說,中小城市實際上是真正的戰場和信心來源。
2013年前11個月,中國汽車銷量達到1986萬輛,超過了去年的總銷量。年銷量預計接近2200萬輛,限購并不能限制消費者的購車熱情。在多年保持世界汽車產銷第一的地位后,蓬勃發展的汽車產銷也是2013年中國汽車的主旋律,這一稱號將繼續被人們所銘記。
“部分地區的限購對行業影響不大。”華泰證券研究員姚紅光認為,2013年,國內乘用車銷量約1550萬輛,2013年天津市乘用車銷量在30萬輛左右,按照限購的一半減少了約15萬輛,影響了不到1%的增速。如果2014年購買城市數量擴大到5個,全國銷售增長率將影響約4個百分點。但他也表示,狹義乘用車在中國41個大中城市的銷量約占全國的45%,如果完全限購,將對汽車行業形成重大打擊。在上海、北京、廣州,汽車限購大戲的大幕逐漸拉開,這次來到了天津。
面對限購,一方面,購車者保持著可預測的熱情和瘋狂;
另一方面,汽車制造商不再發出“狼來了”的聲音。隨著整個中國市場的快速增長,單個大城市的限購已經不能激起太多的波瀾。
經銷商將被分割
對于本田天津銷售顧問田聰來說,面對注定要失敗的區域市場規模和更加激烈的競爭,限購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在限購模式下繼續保持原有份額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
“面對限購,銷售策略當然要有所調整,但市場份額不應減少。”田聰仍然非常樂觀。“這種方法總是比實際情況更難。”
時間來到2013年下半年,限購政策突然落下,消費者、經銷商、汽車制造商以及參與市場博弈的各方都在做自己的算盤。對于后兩者來說,壓力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數據顯示,2012年底,天津汽車保有量為236萬輛,約占同期全國汽車保有量的2%。在中國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五,限購開始后,預計天津將減少約10萬輛新車銷量,這將相應影響2014年全國乘用車行業的增長率約0.5-1個百分點。
這樣的數字,對于天津的賣家來說,2014年的壓力可想而知,而不同的品牌則魚龍混雜。
事實上,從過去其他城市的經驗來看,對于本田這樣的品牌來說,更多的限購帶來了好消息。一般來說,限購對中高端汽車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對國內中低端汽車來說更是一個挑戰。原中國汽車經銷商協會秘書長、現任中汽盛華汽車研究院院長陳東生介紹。
根據此前其他限購城市的經驗,在限購的情況下,中高端汽車的市場份額一般會呈現上升趨勢。“原因很簡單。限購后,一個車牌可能要幾萬元。你怎么能用幾萬元買到那些低檔車呢?這在已經實施限購的北京最為明顯。
根據中國汽車經銷商協會的數據,2010年底限購開始后,北京有11家汽車經銷商在短時間內關閉。2011年3月,北京的4S店數量為578家,到年底增加到592家。凈增加了14家汽車經銷商,主要銷售豪華和合資品牌。
即使新車銷量下降,一些保有量較大的經銷商也可以通過售后服務彌補。對于老經銷商來說,客戶服務和維護仍然有一定的利潤,但對于進入這個行業的新經銷商來說,生活肯定會非常難過。根據北京的趨勢,汽車經銷商已經從專注于銷售轉變為專注于服務。
另一方面,對于所有品牌來說,限購可以提前釋放消費潛力,尤其是在年底,這對賣家對年度銷售目標的影響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當然,有些消費者暫時不需要買車,但他們來買車是為了先占牌照。每個人都知道,牌照在未來將是真正的錢,他們在自己的手中總會感覺更好。"
對于中低端車商來說,2014年,在市場勢必萎縮的情況下,重點輻射周邊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制造商冷靜對待
在限購的舞臺上,本應發揮主導作用的汽車行業表現出了罕見的冷靜和從容。
天津限購五天后,這樣的風波對于汽車制造商來說已經不值得大驚小怪了。“影響肯定存在,但不會傷筋動骨。對我們來說,限購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這只手很好。
“憂天”,面對天津限購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汽車制造商表示。這個邏輯本身沒有問題,但蝴蝶效應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并不明顯。
“不應該大規模提倡和實施限購。在世界范圍內,解決交通擁堵并不完全取決于……
限制。“陳東生說,對于限購措施的突然實施,他認為這是有道理的。”限購措施在天津不是專利,只是學習其他地方的經驗。同樣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不是突然出擊,可能會導致長期搶購和更大的反應。"
事實上,三年前北京限購后,曾一度在業內引起“恐慌”,但警惕的聲音很快被整個市場發展的樂觀情緒所掩蓋。對于汽車制造商來說,中小城市實際上是真正的戰場和信心來源。
2013年前11個月,中國汽車銷量達到1986萬輛,超過了去年的總銷量。年銷量預計接近2200萬輛,限購并不能限制消費者的購車熱情。在多年保持世界汽車產銷第一的地位后,蓬勃發展的汽車產銷也是2013年中國汽車的主旋律,這一稱號將繼續被人們所銘記。
“部分地區的限購對行業影響不大。”華泰證券研究員姚紅光認為,2013年,國內乘用車銷量約1550萬輛,2013年天津市乘用車銷量在30萬輛左右,按照限購的一半減少了約15萬輛,影響了不到1%的增速。如果2014年購買城市數量擴大到5個,全國銷售增長率將影響約4個百分點。但他也表示,狹義乘用車在中國41個大中城市的銷量約占全國的45%,如果完全限購,將對汽車行業形成重大打擊。
26日上午,通州區區長岳鵬在”清潔空氣為美麗北京加油”發布會上表示,從明年起,通州區將擴大外埠車輛的限行范圍和時間,凡進入六環路內的外埠車輛必須辦理進京證,且高峰時段不得進入通州城區。
1900/1/1 0:00:00這年來,汽車科技發展相當神速,而在電子技術越來越先進的趨勢之下,被認為能夠有效減少事故發生的自動駕駛車成為各品牌相繼投入的研究項目。
1900/1/1 0:00:0012月17日,以”秦”命名的比亞迪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在北京上市。上市發布會現場,比亞迪高層信心滿滿,他們希望秦能夠對新能源市場帶來沖擊,甚至扭轉目前”政熱市冷”的中國新能源車市場。
1900/1/1 0:00:0012月25日,由成都市工商局、成都市汽車商會共同制定的《成都市汽車買賣合同》試行文本正式向全市推廣,一改成都市以往無統一規范的汽車銷售合同現狀。
1900/1/1 0:00:00近日全國多個城市遭遇嚴重霧霾侵襲,據專家介紹,機動車尾氣排放是大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必須強化治理措施。
1900/1/1 0:00:00歐盟汽車銷售領域的立法獨具特色,很好地處理了產業發展和消費者利益保護之間的關系,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歐盟1985年就開始加強對新車銷售和售后市場領域競爭行為的規范。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