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環境來看,中國是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知名度較高的國家,深圳在推廣新能源汽車方面不遺余力,屬于中國知名度較高地區。面向未來,作為先行者,深圳需要做的是充分發揮本地制造業的優勢,搭建平臺,創造環境,整合相關產業,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否全面發展取決于幾個重要因素:能否解決現有問題,給主管部門充分的積極信心;
我們能否從周邊行業獲得足夠的支持,從而實現雙贏?你能找到一種生存的商業模式嗎?
蘋果的啟示:
新能源汽車需要“泛工業”
自汽車發明以來,數百年的發展帶來了許多創新技術和應用,這些技術和應用體現在節能技術、減排技術、操縱性、安全性等方面。然而,近年來,汽車的功能創新越來越少,似乎已經到了日落時代。
在今年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該公司宣布了一項全新的“車載iOS”計劃,希望將iOS 7完全集成到主要汽車制造商的車載系統中。截至目前,包括本田、日產、法拉利、梅賽德斯-奔馳、雪佛蘭、現代、菲尼迪、沃爾沃、謳歌、歐寶、捷豹和起亞在內的12家汽車制造商已經參與了“車載iOS”計劃,具體車型將于2014年推出。
事實上,不僅蘋果正在與汽車公司合作,日本豐田汽車公司也與美國微軟簽署了公司協議,通用汽車和臉書共同開發無人駕駛汽車技術,谷歌與相關汽車公司共同開發無人車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T行業和汽車行業相互覬覦的機會,正是這種“蓄勢待發”可能會給這個傳統行業帶來更多的新鮮氣息,形成“泛汽車行業”。
新能源汽車尤其需要“泛工業化”的趨勢,因為這是一個將汽車與時代前沿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它的特點是流行和時尚,同時又不失汽車的傳統體驗和功能。它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給新興消費群體帶來了巨大的吸引力。
為了實現新能源汽車的“泛產業化”,IT等行業的智能技術和網絡技術應該是首選。未來,跨行業促進汽車行業的進步必將成為方向,這也是許多行業的發展規律。正如馬云對阿里巴巴的描述一樣,新能源汽車行業應該是一個以平臺為基礎的業務,有勇氣承載最新的汽車技術、能源技術、智能技術等,并在整合后以新的方式展示給消費者。
離開私人市場是沒有意義的。
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觸動了每個人的神經。為了讓人們認識到這一點,并展示家們在控制環境污染和緩解能源危機方面所做的努力,制定相應的新能源汽車“百萬目標”幾乎已成為國際趨勢。
中國推廣新能源汽車的新政策不僅擴大了新能源汽車補貼的范圍,還明確提出了地方政府發展的數量和目標,縮短了汽車制造商接受補貼的環節。這些方面都是好消息。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公共服務最多的三個城市分別為北京3388輛、深圳2440輛和上海2431輛。在6個民營試點城市推廣新能源汽車約5400輛,其中合肥3963輛,深圳982輛,上海300輛,杭州156輛。北京和長春的私營部門推廣數量為零。
然而,基于私人車主的龐大數量,在私人市場之外談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相關政策應該給新能源汽車私人市場一個更完善的環境。
電動汽車
商業模式應該以消費者為中心。
盡管國家出臺了新一輪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深圳政府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但在第十一屆深圳國際車展上,新能源汽車并沒有引起消費者的興趣。
許多汽車制造商在談到當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時,都認為消費者不接受,這似乎是消費者的原因。對于特斯拉汽車在美國的股價波動,許多分析師也指責消費者“不可靠”。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頭不足,主要是因為新能源汽車和相應產品的商業推廣模式并不是真正的……
無論是高端電動跑車還是低速電動汽車,找到一個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切入角度是發展的正確思路。
新能源汽車企業不能簡單地把幾十年前的電動汽車概念搬給消費者接受,而應該包括最新的技術和理念。
事實上,目前電動汽車制造商的整體理念與幾十年前相比并沒有太大的提升。因此,當美國的特斯拉電動汽車以高端電動汽車的身份出現并實現盈利時,國內企業意識到,所謂的“彎道超車”不僅沒有超車,更像是繞道而行。
商業模式的突破必須有重大創新,而優勢互補和產業有效融合是成功的關鍵。正如車架和發動機結合在一起制造汽車一樣,任何一個部件都不能移動,只有將它們結合在一起,我們才能在不斷創新中為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好處和實用的產品。
第一電氣網(www.d1ev.com)聲明:以上消息轉載自合作媒體,轉載此消息是為了傳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著此消息代表第一電氣網的立場或同意其觀點、立場或描述。從大環境來看,中國是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知名度較高的國家,深圳在推廣新能源汽車方面不遺余力,屬于中國知名度較高地區。面向未來,作為先行者,深圳需要做的是充分發揮本地制造業的優勢,搭建平臺,創造環境,整合相關產業,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否全面發展取決于幾個重要因素:能否解決現有問題,給主管部門充分的積極信心;
我們能否從周邊行業獲得足夠的支持,從而實現雙贏?你能找到一種生存的商業模式嗎?
蘋果的啟示:
新能源汽車需要“泛工業”
自汽車發明以來,數百年的發展帶來了許多創新技術和應用,這些技術和應用體現在節能技術、減排技術、操縱性、安全性等方面。然而,近年來,汽車的功能創新越來越少,似乎已經到了日落時代。
在今年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該公司宣布了一項全新的“車載iOS”計劃,希望將iOS 7完全集成到主要汽車制造商的車載系統中。截至目前,包括本田、日產、法拉利、梅賽德斯-奔馳、雪佛蘭、現代、菲尼迪、沃爾沃、謳歌、歐寶、捷豹和起亞在內的12家汽車制造商已經參與了“車載iOS”計劃,具體車型將于2014年推出。
事實上,不僅蘋果正在與汽車公司合作,日本豐田汽車公司也與美國微軟簽署了公司協議,通用汽車和臉書共同開發無人駕駛汽車技術,谷歌與相關汽車公司共同開發無人車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T行業和汽車行業相互覬覦的機會,正是這種“蓄勢待發”可能會給這個傳統行業帶來更多的新鮮氣息,形成“泛汽車行業”。
新能源汽車尤其需要“泛工業化”的趨勢,因為這是一個將汽車與時代前沿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它的特點是流行和時尚,同時又不失汽車的傳統體驗和功能。它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給新興消費群體帶來了巨大的吸引力。
為了實現新能源汽車的“泛產業化”,IT等行業的智能技術和網絡技術應該是首選。未來,跨行業促進汽車行業的進步必將成為方向,這也是許多行業的發展規律。正如馬云對阿里巴巴的描述一樣,新能源汽車行業應該是一個以平臺為基礎的業務,有勇氣承載最新的汽車技術、能源技術、智能技術等,并在整合后以新的方式展示給消費者。
離開私人市場是沒有意義的。
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觸動了每個人的神經。為了讓人們認識到這一點,并展示家們在控制環境污染和緩解能源危機方面所做的努力,制定相應的新能源汽車“百萬目標”幾乎已成為國際趨勢。
中國推廣新能源汽車的新政策不僅擴大了新能源汽車補貼的范圍,還明確提出了地方政府發展的數量和目標,縮短了汽車制造商接受補貼的環節。這些方面都是好消息。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公共服務最多的三個城市分別為北京3388輛、深圳2440輛和上海2431輛。在6個民營試點城市推廣新能源汽車約5400輛,其中合肥3963輛,深圳982輛,上海300輛,杭州156輛。北京和長春的私營部門推廣數量為零。
然而,基于私人車主的龐大數量,在私人市場之外談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相關政策應該給新能源汽車私人市場一個更完善的環境。
電動汽車
商業模式應該以消費者為中心。
盡管國家出臺了新一輪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深圳政府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但在第十一屆深圳國際車展上,新能源汽車并沒有引起消費者的興趣。
許多汽車制造商在談到當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時,都認為消費者不接受,這似乎是消費者的原因。對于特斯拉汽車在美國的股價波動,許多分析師也指責消費者“不可靠”。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頭不足,主要是因為新能源汽車和相應產品的商業推廣模式并不是真正的……
無論是高端電動跑車還是低速電動汽車,找到一個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切入角度是發展的正確思路。
新能源汽車企業不能簡單地把幾十年前的電動汽車概念搬給消費者接受,而應該包括最新的技術和理念。
事實上,目前電動汽車制造商的整體理念與幾十年前相比并沒有太大的提升。因此,當美國的特斯拉電動汽車以高端電動汽車的身份出現并實現盈利時,國內企業意識到,所謂的“彎道超車”不僅沒有超車,更像是繞道而行。
商業模式的突破必須有重大創新,而優勢互補和產業有效融合是成功的關鍵。正如車架和發動機結合在一起制造汽車一樣,任何一個部件都不能移動,只有將它們結合在一起,我們才能在不斷創新中為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好處和實用的產品。
第一電氣網(www.d1ev.com)聲明:以上消息轉載自合作媒體,轉載此消息是為了傳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著此消息代表第一電氣網的立場或同意其觀點、立場或描述。
用汽車CEO丹艾克森DanAkerson最快可能明年卸任,目前公司尚未正式宣布尋找繼任候選人。
1900/1/1 0:00:00全球電動汽車仍處在一個總過渡年代。
1900/1/1 0:00:00近日,蘭州供電公司表示,截至2015年,蘭州市欲規劃建設10座電動車充電站、250臺直流充電樁。目前,蘭州供電公司已建成充電站1座,直流充電樁3臺,交流充電樁32臺。
1900/1/1 0:00:00博世前不久推出了一項基于汽車導航信息管理車輛電池充電狀態的系統。現在,這項系統充分得到了歐盟的認可,歐盟稱之為”一項能夠降低汽車碳排放的創新技術”。
1900/1/1 0:00:00上世紀90年代豐田第一代混合動力汽車普銳斯的總工程師內山田,如今已成為豐田汽車公司會長,由他苦心培育的混合動力已經是世界上最具技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汽車節能環保技術,在全球成了大氣候。
1900/1/1 0:00:00近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混合動力汽車較容易實現市場化,應該加速普及。萬鋼對于混合動力態度的轉變被廣大媒體解讀成是國家政策方面將要向混合動力傾斜的重要體現。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