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市、縣人民政府、省級政府部門和直屬機構:

近年來,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據統計,全省共有784家新能源、節能環保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29.7億元,但產業規模仍然較小,工業化程度較低,競爭力不夠強。為切實加快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

(1) 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切實加大財政投入,從生產、流通、建設、消費等各方面進行引導,從研發、示范、產業化全過程給予支持,吸引技術、人才、資本等資源向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集聚,加快形成以企業為導向、市場化、人才支撐、產學研結合的產業。

(2) 基本原則。

堅持解放思想、創新發展。解放思想,推動發展理念轉變,進一步創新思維,乘勢而上,為加快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堅持市場導向和政府推動。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加大對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的投資力度,加強政策引導,為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堅持以科學技術為指導,以人才為支撐。推動產學研融合,實施人才開發和培養項目,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

堅持集聚發展和產業驅動。加快培育優勢產品,培育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基地,推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3) 目標和任務。

1.新能源產業。到2015年,新能源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將突破1000億元;新能源利用率已達到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6%以上;培育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其中1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10余家企業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建設6個省級新能源特色產業基地。

2.節能環保產業。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0億元以上。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其中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企業超過20家,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1-2家;

建設五個省級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二、關鍵支持領域

充分發揮我省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的現有優勢,對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吸納就業多、綜合效益好的新能源節能環境保護等新興產業給予重點扶持。

(1) 太陽能領域。積極支持太陽能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建設,支持光伏發電關鍵技術和產品產業化發展。專注于晶硅和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發電控制系統、太陽能燈具等產品的本地化生產開發。積極推進太陽能利用,重點開發生產太陽能熱水器、光熱發電系統及配套產品,重點支持太陽能和地源熱能在建筑中的推廣應用,“太陽能屋頂計劃”,光伏幕墻等光伏建筑一體化示范項目。

(2) 生物質能領域。重點支持秸稈能源綜合利用,重點支持秸稈成型燃料、秸稈生物質燃氣生產、秸稈沼氣生產、秸稈干餾和秸稈發電。支持農村秸稈綜合利用、家庭沼氣等示范項目建設;

支持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設備的本地化開發和生產。

(3)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繼續支持江汽、奇瑞等汽車制造商研發節能環保、混合動力、純電動等節能新能源汽車,支持汽車節能新能源設備及配套設備制造。支持節能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鼓勵各地在公共交通、租賃、公務、環衛、郵政等領域率先使用節能新能源車輛,擴大市場規模。

(四)節能環保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和設備。支持富營養化污水防治、污水回用技術、污水成套設備的研發和生產。支持空氣預防和凈化設備的研發和生產。支持企業開發、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環保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產品。推進低溫余熱鍋爐和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特種環保節能鍋爐、新型節能墻體材料、建筑節能成套技術及零部件的產業化進程。

(5) 循環經濟領域。積極鼓勵工業剩余能源回收利用,重點支持煤層氣(氣)開發利用、水泥余熱利用技術研發和設備生產。擴大煤矸石、粉煤灰、冶煉廢渣等大宗工業廢渣的綜合利用。鼓勵建立城市垃圾發電廠。

(6) 再利用領域。加快發展報廢汽車、輪胎、電子儀器、家用電器、塑料和金屬的綜合利用和再制造技術。重點支持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和汽車零部件再制造。

(七)節能產品消費領域。積極擴大節能環保產品的使用和消費,重點支持節能惠民產品、綠色照明項目和公共交通、租賃、公務、環衛、郵政等公共服務。支持空調、冰箱、平板電視、洗衣機、電機等產品的高效節能產品研發。

(八)潔凈煤技術的應用。積極支持利用先進的煤氣化和煤液化技術生產煤基燃料。重點推進“淮北”水煤漿技術產業化,支持水煤漿出口,搶占國際市場。

(九)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領域。支持重點流域水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重點支持流域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建設、工業污水深度處理和飲用水水源保護。重點支持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農村歷史遺留工礦污染治理。

(10) 核能和風能領域。支持蕪湖核電項目盡快開工建設,支持池州、安慶核電項目納入國家中長期核電發展規劃。支持有條件地區的風能開發利用,建設兩個大型風電場。加快發展風電設備制造業,支持風電設備本地化制造。

(十一)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服務。支持建立新能源、節能環保中介服務體系,重點發展技術推廣服務、工程咨詢、能源合同中介服務、信息服務和人員培訓等中介服務。

三、 釋放……

政策和措施

(1) 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

深入推進合肥、蕪湖、蚌埠自主創新和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新能源、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基地和科技產業基地,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組織實施重大技術研究項目,力爭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加強產學研結合,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和企業聯合起來,形成多方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機制。鼓勵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開發遠落后于國外先進水平或國內急需的技術和產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產品。

(2) 積極落實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支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投資者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項目,加快項目審批和備案。將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帶動配套功能強的重大項目納入全省“861”行動計劃,優先給予用地、信貸等支持。優化產業結構,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鼓勵發展技術含量高、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的項目。注重生態保護,為符合產業政策的環保項目開辟“綠色通道”。

(3) 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補貼和國債,支持符合條件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申報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重點產業結構調整項目,裝備制造業發展項目和各類專項補助(補貼)資金。啟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爭取中央政府支持,加大對流域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市縣申報國家可再生能源建設和應用示范市縣。

加大對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投入,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重點支持新能源、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發和示范項目建設。整合現有省級專項資金,加大對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科技成果自主創新和轉化的支持力度。

落實國家和省級稅收減免政策,加快認定符合條件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引導企業用好國家相關稅收減免政策。

(4) 進一步拓寬投融資渠道。

積極支持符合國內外產業調整振興方向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上市,鼓勵企業使用公司債券、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融資。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溝通協調機制,搭建政府、銀行、企業溝通合作平臺,推動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各類投資者進入新能源和節能環保行業,引導風險投資、風險投資機構和基金,支持新能源和節約能源環保企業發展。積極探索和創新使用f……的方法……

加強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引進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

(5) 創建優勢企業和產業園區。

鼓勵和引導新能源、節能環保企業向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集聚。建設一批特色新能源產業園和節能環保產業園,以園區建設促進產業發展,以基地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實施大型企業集團帶動戰略,選擇一批產業特色突出、帶動能力強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通過兼并、結盟、重組等方式,發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主導產品優勢突出的大型企業集團。鼓勵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和研發機構結成戰略聯盟,實施優勢互補,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積極發展上下游配套產業,努力形成新的產業鏈和經濟增長點。

(6)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充分發揮我省教育資源優勢,支持省內有實力的高校和職業院校加強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學科建設,培養復合型人才。鼓勵科研機構、企業和高校聯合建立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科技人才培訓基地,完善員工培訓體系,不斷提高員工的管理和技術水平。支持留學生在我省投資創業。支持省內外優秀人才承接產業化項目,積極營造有利于創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氛圍。

(七)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支持產業基地定期舉辦產業發展研討會、論壇、博覽會,搭建產業交流和市場平臺,進一步提升影響力。按照有利于新能源開發利用、經濟合理的原則,盡快研究出臺我省風電、太陽能、生物質發電電價管理辦法。加快建立節能環保技術標準和產品體系,構建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品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監督機制。盡快完善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行業市場監管體系,促進企業規范經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嚴格環境保護執法,加快發展環保產業市場。

第四,崗位要求

(1)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加快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是落實中央擴大內需政策、實現“三保”目標的重要保障,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明確提出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應被視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和未來的支柱產業。各級各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支持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大意義,把發展新能源、節約能源環保等新興產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細化分解工作目標任務,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落實……

m在一個級別和另一個級別。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部署、親自推動、親自協調,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開展。

(B) 勇于探索和創新機制。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加快建立以利益為導向、以市場為手段的長效機制,擴大有效投資,加快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地區發展的分工與合作,利用建設萬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歷史機遇,加快吸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技術含量高、競爭力強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項目,努力建設一批特色園區。

(3) 協調推進,形成合力。省政府建立加快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聯席會議制度,統籌規劃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和重大決策實施,協調解決全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有關部門要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加強配合。省發展改革委負責研究制定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組織協調新能源技術裝備研發工作;省財政廳負責研究實施支持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工業節能、綜合利用、節能環保設備的研發和制造;省科技廳負責組織科技成果的技術創新和轉化;省國土資源廳負責制定促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土地政策;省農業委員會負責小城鎮和農村地區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促進太陽能和地熱能在建筑中的開發利用;省環境保護廳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環境保護產業技術標準,參與環境保護產業政策的制定;

其他相關部門應結合部門職能落實相關工作。同時,要充分利用相關高校和研究院所、行業協會、社會中介機構等力量,共同推動新能源、環保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四)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市、縣人民政府、省級政府部門和直屬機構:

近年來,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據統計,全省共有784家新能源、節能環保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29.7億元,但產業規模仍然較小,工業化程度較低,競爭力不夠強。為切實加快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

(1) 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切實加大財政投入,從生產、流通、建設、消費等各方面進行引導,從研發、示范、產業化全過程給予支持,吸引技術、人才、資本等資源向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集聚,加快形成以企業為導向、市場化、人才支撐、產學研結合的產業。

(2) 基本原則。

堅持解放思想、創新發展。解放思想,推動發展理念轉變,進一步創新思維,乘勢而上,為加快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堅持市場導向和政府推動。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加大對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的投資力度,加強政策引導,為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堅持以科學技術為指導,以人才為支撐。推動產學研融合,實施人才開發和培養項目,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

堅持集聚發展和產業驅動。加快培育優勢產品,培育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基地,推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3) 目標和任務。

1.新能源產業。到2015年,新能源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將突破1000億元;新能源利用率已達到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6%以上;培育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其中1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10余家企業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建設6個省級新能源特色產業基地。

2.節能環保產業。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0億元以上。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其中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企業超過20家,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1-2家;

建設五個省級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二、關鍵支持領域

充分發揮我省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的現有優勢,對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吸納就業多、綜合效益好的新能源節能環境保護等新興產業給予重點扶持。

(1) 太陽能領域。積極支持太陽能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建設,支持光伏發電關鍵技術和產品產業化發展。專注于晶硅和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發電控制系統、太陽能燈具等產品的本地化生產開發。積極推進太陽能利用,重點開發生產太陽能熱水器、光熱發電系統及配套產品,重點支持太陽能和地源熱能在建筑中的推廣應用,“太陽能屋頂計劃”,光伏幕墻等光伏建筑一體化示范項目。

(2) 生物質能領域。重點支持秸稈能源綜合利用,重點支持秸稈成型燃料、秸稈生物質燃氣生產、秸稈沼氣生產、秸稈干餾和秸稈發電。支持農村秸稈綜合利用、家庭沼氣等示范項目建設;

支持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設備的本地化開發和生產。

(3)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繼續支持江汽、奇瑞等汽車制造商研發節能環保、混合動力、純電動等節能新能源汽車,支持汽車節能新能源設備及配套設備制造。支持節能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鼓勵各地在公共交通、租賃、公務、環衛、郵政等領域率先使用節能新能源車輛,擴大市場規模。

(四)節能環保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和設備。支持富營養化污水防治、污水回用技術、污水成套設備的研發和生產。支持空氣預防和凈化設備的研發和生產。支持企業開發、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環保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產品。推進低溫余熱鍋爐和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特種環保節能鍋爐、新型節能墻體材料、建筑節能成套技術及零部件的產業化進程。

(5) 循環經濟領域。積極鼓勵工業剩余能源回收利用,重點支持煤層氣(氣)開發利用、水泥余熱利用技術研發和設備生產。擴大煤矸石、粉煤灰、冶煉廢渣等大宗工業廢渣的綜合利用。鼓勵建立城市垃圾發電廠。

(6) 再利用領域。加快發展報廢汽車、輪胎、電子儀器、家用電器、塑料和金屬的綜合利用和再制造技術。重點支持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和汽車零部件再制造。

(七)節能產品消費領域。積極擴大節能環保產品的使用和消費,重點支持節能惠民產品、綠色照明項目和公共交通、租賃、公務、環衛、郵政等公共服務。支持空調、冰箱、平板電視、洗衣機、電機等產品的高效節能產品研發。

(八)潔凈煤技術的應用。積極支持利用先進的煤氣化和煤液化技術生產煤基燃料。重點推進“淮北”水煤漿技術產業化,支持水煤漿出口,搶占國際市場。

(九)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領域。支持重點流域水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重點支持流域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建設、工業污水深度處理和飲用水水源保護。重點支持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農村歷史遺留工礦污染治理。

(10) 核能和風能領域。支持蕪湖核電項目盡快開工建設,支持池州、安慶核電項目納入國家中長期核電發展規劃。支持有條件地區的風能開發利用,建設兩個大型風電場。加快發展風電設備制造業,支持風電設備本地化制造。

(十一)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服務。支持建立新能源、節能環保中介服務體系,重點發展技術推廣服務、工程咨詢、能源合同中介服務、信息服務和人員培訓等中介服務。

三、 釋放……

政策和措施

(1) 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

深入推進合肥、蕪湖、蚌埠自主創新和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新能源、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基地和科技產業基地,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組織實施重大技術研究項目,力爭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加強產學研結合,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和企業聯合起來,形成多方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機制。鼓勵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開發遠落后于國外先進水平或國內急需的技術和產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產品。

(2) 積極落實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支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投資者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項目,加快項目審批和備案。將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帶動配套功能強的重大項目納入全省“861”行動計劃,優先給予用地、信貸等支持。優化產業結構,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鼓勵發展技術含量高、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的項目。注重生態保護,為符合產業政策的環保項目開辟“綠色通道”。

(3) 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補貼和國債,支持符合條件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申報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重點產業結構調整項目,裝備制造業發展項目和各類專項補助(補貼)資金。啟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爭取中央政府支持,加大對流域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市縣申報國家可再生能源建設和應用示范市縣。

加大對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投入,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重點支持新能源、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發和示范項目建設。整合現有省級專項資金,加大對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科技成果自主創新和轉化的支持力度。

落實國家和省級稅收減免政策,加快認定符合條件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引導企業用好國家相關稅收減免政策。

(4) 進一步拓寬投融資渠道。

積極支持符合國內外產業調整振興方向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上市,鼓勵企業使用公司債券、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融資。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溝通協調機制,搭建政府、銀行、企業溝通合作平臺,推動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各類投資者進入新能源和節能環保行業,引導風險投資、風險投資機構和基金,支持新能源和節約能源環保企業發展。積極探索和創新使用f……的方法……

加強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引進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

(5) 創建優勢企業和產業園區。

鼓勵和引導新能源、節能環保企業向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集聚。建設一批特色新能源產業園和節能環保產業園,以園區建設促進產業發展,以基地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實施大型企業集團帶動戰略,選擇一批產業特色突出、帶動能力強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通過兼并、結盟、重組等方式,發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主導產品優勢突出的大型企業集團。鼓勵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和研發機構結成戰略聯盟,實施優勢互補,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積極發展上下游配套產業,努力形成新的產業鏈和經濟增長點。

(6)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充分發揮我省教育資源優勢,支持省內有實力的高校和職業院校加強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學科建設,培養復合型人才。鼓勵科研機構、企業和高校聯合建立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科技人才培訓基地,完善員工培訓體系,不斷提高員工的管理和技術水平。支持留學生在我省投資創業。支持省內外優秀人才承接產業化項目,積極營造有利于創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氛圍。

(七)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支持產業基地定期舉辦產業發展研討會、論壇、博覽會,搭建產業交流和市場平臺,進一步提升影響力。按照有利于新能源開發利用、經濟合理的原則,盡快研究出臺我省風電、太陽能、生物質發電電價管理辦法。加快建立節能環保技術標準和產品體系,構建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品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監督機制。盡快完善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行業市場監管體系,促進企業規范經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嚴格環境保護執法,加快發展環保產業市場。

第四,崗位要求

(1)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加快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是落實中央擴大內需政策、實現“三保”目標的重要保障,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明確提出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應被視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和未來的支柱產業。各級各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支持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大意義,把發展新能源、節約能源環保等新興產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細化分解工作目標任務,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落實……

m在一個級別和另一個級別。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部署、親自推動、親自協調,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開展。

(B) 勇于探索和創新機制。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加快建立以利益為導向、以市場為手段的長效機制,擴大有效投資,加快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地區發展的分工與合作,利用建設萬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歷史機遇,加快吸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技術含量高、競爭力強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項目,努力建設一批特色園區。

(3) 協調推進,形成合力。省政府建立加快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聯席會議制度,統籌規劃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和重大決策實施,協調解決全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有關部門要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加強配合。省發展改革委負責研究制定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組織協調新能源技術裝備研發工作;省財政廳負責研究實施支持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工業節能、綜合利用、節能環保設備的研發和制造;省科技廳負責組織科技成果的技術創新和轉化;省國土資源廳負責制定促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土地政策;省農業委員會負責小城鎮和農村地區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促進太陽能和地熱能在建筑中的開發利用;省環境保護廳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環境保護產業技術標準,參與環境保護產業政策的制定;

其他相關部門應結合部門職能落實相關工作。同時,要充分利用相關高校和研究院所、行業協會、社會中介機構等力量,共同推動新能源、環保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四)廣泛宣傳,營造氛圍。新能源產業是我省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構建我省現代產業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明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實施《江蘇省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著力提高我省新能源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為促進新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一般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搶占世界新能源產業發展制高點為目標,聚焦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等四大產業,以重大關鍵技術突破為核心,以培育龍頭企業為載體,以建設特色產業基地為抓手,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努力增加有效投資,加快自主創新,加強品牌建設,拓展市場空間。加快高端化、規模化、集約化、國際化產業升級,加快建設產業高地、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推動光伏產業和風電裝備產業盡快做強,推動生物質能和核電裝備制造業規模化發展,切實把新能源產業培育成為我省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為我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實現“兩個第一”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融合相結合,全面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堅持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相結合,以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突破提升整體水平;堅持分類指導和優化生產力布局相結合,在加快發展的同時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第二,主要目標

到2015年,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內綜合實力領先、多個領域居世界前列的新能源產業研發、制造和規模應用示范基地。主要實現以下目標:

(1) 工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新能源產業銷售收入超過1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5%;

裝機容量約為1100萬千瓦。

(2) 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建設了10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和100個省級創新平臺,申請發明專利1萬多件,引進培養了100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團隊),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開發了一批高端產品。

(3) 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培育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70家企業(集團),其中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3-4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15家企業、50億元以上的50家企業,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重點創新企業。

(D) 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重點建設5個千億元規模的新能源產業集群,重點建設10個國家級或省級新能源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和5個新能源應用示范基地。

第三,重點任務

(1) 加強光伏和風電設備行業。

1.光伏產業。以降低成本、提高光伏產品性能、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為重點,著力推動關鍵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突破設備研發瓶頸,促進市場規模應用,大大提高了光伏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到2015年,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的產能將超過30吉瓦,銷售收入將超過6000億元;我省將建設成為世界光伏產業基地、光伏電站輸出基地和國家光伏規模應用示范基地,確保領先地位。

重點開發高純度多晶硅、高效低成本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集成系統和設備、電站控制系統、生產設備及配套材料。重點突破硅烷法、物理法等高純多晶硅提純技術和關鍵器件、大面積超薄硅片及漿料回收、太陽能并網發電和均衡調度等關鍵技術。支持低成本、高轉換效率、長壽命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實現光伏發電每千瓦時1元的目標,盡快實現光伏發電上網平價。重點建設無錫、常州、蘇州、揚州千億級光伏產業集群和連云港硅材料特色產業基地,著力將徐州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全球最大的高純硅產業基地。到2015年,單晶硅電池轉換效率將超過22%,多晶硅電池轉換效率超過20%,非晶硅薄膜電池轉換效率達到12%,高純多晶硅材料綜合能耗將低于70千瓦時/公斤。

2.風電設備行業。以風電場規模化建設促進風電設備產業發展,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關鍵產品開發,推動風電設備規模化、標準化、系列化。到2015年,銷售收入將超過2000億元;

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內領先的風電設備研發、制造和規模應用示范基地,在多個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重點發展2兆瓦及以上陸上風電機組和3兆瓦及以上海上和潮間帶風電機組,提高發電機、葉片、大功率齒輪箱、塔架和軸承等關鍵部件的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加快船舶海上風電安裝維護的發展和產業化,海上平臺電氣設備、鋼結構長期重載防腐涂料等風電配套設備和材料,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高附加值的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和產品鏈。開展6-10兆瓦大型風機關鍵技術攻關,支持翼型設計和葉片結構優化設計、大功率中高速齒輪箱設計、大型風機設計優化、大型風輪機整機和關鍵部件檢測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重點建設鹽城、常州、南通、鎮江等風電產業集群,形成全國風電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大力推進南京、無錫、徐州、連云港等重點零部件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到2015年,國內占主導地位的關鍵部件市場份額將達到50%,形成每年1000萬千瓦的生產能力。

(2) 提升生物質能和核電設備產業。

1.生物質能產業。增加生物質能資源的有效供給,降低生物質能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物質能開發利用設備的技術水平,加大對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的推動力度。到2015年,銷售收入將達到1300億元,我省將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生物質能裝備制造基地和國家重要的生物質能源產業化基地。

生物質能設備重點發展生物質收集、儲運、成型燃料制造、直燃和混燃設備、沼氣熱電聯產成套設備、低熱值燃氣和蒸汽發電機組。加快生物質燃燒鍋爐、焚燒鍋爐、高效生物質氣化裝置、低能耗成型機、熱解液化裝置等關鍵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和規模化生產能力。生物質能產品專注于開發生物質氣體、液體和固體燃料等新能源產品制造工藝;突破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丁醇、合成燃料等新一代液體燃料的制備、沼氣的轉化與凈化、低成本、低能耗固體燃料的成型與制造等關鍵技術;

完善和加強生物質能產業鏈,形成100萬噸生物基液體燃料生產能力。

2.核電設備行業。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核電的方針政策,通過重大核電項目建設促進核電設備產業發展。開展特種設備技術研究,大力推進關鍵零部件產業化。到2015年,力爭實現銷售收入700億元,形成中國核電關鍵零部件和核電專用設備的研發制造基地。

核電關鍵零部件將重點推進核電鍛件、核級主管、核級不銹鋼無縫管及管件、核級鈦合金管及管件,核級傳熱管、核級電纜、核級海綿鋯、核級閥門的研發和產業化,全封閉組合開關、核電站專用泵、核蒸汽發生器傳熱管等,形成了大規模生產能力。核電專用設備重點推進核電站自動控制設備、核電站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大型高效節能變壓器、,核電站三廢處理成套設備、核電站應急電源等設備,加強配套能力,逐步將設備制造范圍擴大到核電站汽輪機和發電機組,加快形成核電站主輔設備和配套設備制造能力。

(3) 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

1.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我省光伏科技、生物質能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核電廠安全可靠性工程技術中心等核心創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前沿技術研發作用,儲備和推進現有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的先進技術工程,引領和推動產業創新能力建設。推動技術、成果和資金向優勢企業集中,鼓勵企業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100個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深化產學研合作,構建10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聯盟。

2.實施關鍵技術研究計劃。按照重點突破、跨越式發展、整體提升的原則,組織實施《江蘇省新能源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計劃》和《江蘇省新型能源產業專利技術轉化實施計劃》,加快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專利。集中力量突破高效低成本光伏發電設備、大型高性能風力發電設備、生物質能成套設備、核電配套設備等關鍵技術。整合國家科技計劃實施、本省重大成果轉化和本省新興產業專項,重點實施100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重點培育10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引領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產品,大幅提高新能源產業重大裝備、高端上游材料等主導產品的自主設計能力和國產化率。

3.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圍繞新能源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共同需求,我們將重點建設一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研發、測試和測試公共服務平臺,如江蘇光伏產品公共服務平臺、光熱利用平臺……

產品測試技術服務中心、國家海上風電技術與設備研發中心、國家風電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加快研究制定我省新能源產業生產應用中的相關產品標準、并網標準和技術規范。推進技術評估咨詢、技術轉讓、技術產權交易等中介服務組織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建設五大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和五大專業系統測試、認證等公共服務平臺。

(4) 培育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

1.培育一批龍頭企業。聚焦產業基礎、核心、前沿、高端技術產品,實施龍頭企業培育計劃。制定實施促進各類要素向行業優勢企業、龍頭企業集中等重點措施,鼓勵龍頭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到2015年,重點打造3-4家年營收超過500億元的龍頭企業,培育15家年營收突破100億元的骨干企業,培育50家擁有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產品市場占有率高的龍頭企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先進制造業與技術服務業的融合發展。

2.培育一批高成長性企業。支持建設以新能源為特色的科技創新創業園區,引導中小企業開展專業化支持。支持新能源領域的中小企業承擔國家和省級重點產業化項目,參與制定新能源相關標準。到2015年,培育50家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具有高速增長能力和鮮明專業特色的“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成為行業重點企業。

(5) 建設特色產業基地。

優化發展環境,整合創新資源,促進關聯企業集中,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提高集約發展水平。按照發展重點、重大項目、創新載體、系統支撐的要求,加快建設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1.光伏產業。圍繞完善產業鏈,提升高端產品研發制造水平,重點建設以徐州、連云港為重點的硅材料產業基地;以無錫、常州、蘇州、南京、揚州、鎮江為重點的光伏垂直一體化產業基地;以蘇州、南通、淮安為重點的新一代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基地;以蘇州、無錫、常州為重點的光伏生產和測試設備產業基地;

以鎮江、泰州為重點的光伏配套材料和集成系統基地。到2015年,將建成5個國內領先的光伏產業基地。

2.風電設備行業。以提高大型風機制造能力、關鍵零部件及配套設施研發為重點,重點在鹽城、常州、無錫、南通、鎮江建設大型風機生產基地,在揚州建設國內小型風機制造基地,以及南京、連云港、徐州、泰州和鹽城的配套產品和關鍵零部件制造基地。到2015年,將建成五個國內領先的風電產業集群。

3.生物質能產業。以生物質成套設備和關鍵生物質能產品為重點,重點建設蘇州、無錫、常州生物質成套設備制造基地,重點推進徐州、連云港、鹽城、淮安、宿遷生物質能源高效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

4.核電工業。圍繞提升關鍵零部件和特種設備配套能力,重點建設連云港核電應用基地,培育發展蘇州、無錫、南通、鎮江等關鍵零部件和配套產品產業基地。

(6) 促進示范和規模應用。

1.光伏發電。重點建設地面和屋頂光伏電站,支持光伏建筑一體化發展和光伏發電分布式應用。鼓勵利用學校、醫院、公園等公共建筑設施、大型工廠和沿海灘涂等邊緣土地建設一批光伏電站。支持自給自足的光伏產品進入公共設施和家庭。鼓勵風光互補發展和光熱發電示范應用。到2015年,光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000兆瓦。

2.風力發電。繼續推進風電規模化發展,加快建設1000萬千瓦國家級沿海風電基地。充分發揮我省豐富的海上風能資源優勢,加快海上風電場開發建設,重點建設沿海地區示范項目,開展低風速資源開發應用示范和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推進一批典型示范項目建設。以太湖、洪澤湖、微山湖江蘇段、蘇南丘陵和蘇中丘陵為重點,實施規劃控制,因地制宜發展中小風電項目。新能源產業是我省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構建我省現代產業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明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實施《江蘇省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著力提高我省新能源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為促進新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一般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搶占世界新能源產業發展制高點為目標,聚焦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等四大產業,以重大關鍵技術突破為核心,以培育龍頭企業為載體,以建設特色產業基地為抓手,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努力增加有效投資,加快自主創新,加強品牌建設,拓展市場空間。加快高端化、規模化、集約化、國際化產業升級,加快建設產業高地、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推動光伏產業和風電裝備產業盡快做強,推動生物質能和核電設備制造業規模化發展,有效培育新能源產業……

成為我省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為我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實現“兩個第一”提供了有力支撐。

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融合相結合,全面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堅持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相結合,以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突破提升整體水平;堅持分類指導和優化生產力布局相結合,在加快發展的同時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第二,主要目標

到2015年,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內綜合實力領先、多個領域居世界前列的新能源產業研發、制造和規模應用示范基地。主要實現以下目標:

(1) 工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新能源產業銷售收入超過1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5%;裝機容量約為1100萬千瓦。

(2) 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建設了10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和100個省級創新平臺,申請發明專利1萬多件,引進培養了100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團隊),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開發了一批高端產品。

(3) 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培育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70家企業(集團),其中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3-4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15家企業、50億元以上的50家企業,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重點創新企業。

(D) 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重點建設5個千億元規模的新能源產業集群,重點建設10個國家級或省級新能源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和5個新能源應用示范基地。

第三,重點任務

(1) 加強光伏和風電設備行業。

1.光伏產業。以降低成本、提高光伏產品性能、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為重點,著力推動關鍵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突破設備研發瓶頸,促進市場規模應用,大大提高了光伏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到2015年,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的產能將超過30吉瓦,銷售收入將超過6000億元;

我省將建設成為世界光伏產業基地、光伏電站輸出基地和國家光伏規模應用示范基地,確保領先地位。

重點開發高純度多晶硅、高效低成本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集成系統和設備、電站控制系統、生產設備及配套材料。重點突破硅烷法、物理法等高純多晶硅提純技術和關鍵器件、大面積超薄硅片及漿料回收、太陽能并網發電和均衡調度等關鍵技術。支持低成本、高轉換效率、長壽命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實現光伏發電每千瓦時1元的目標,盡快實現光伏發電上網平價。重點建設無錫、常州、蘇州、揚州千億級光伏產業集群和連云港硅材料特色產業基地,著力將徐州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全球最大的高純硅產業基地。到2015年,單晶硅電池轉換效率將超過22%,多晶硅電池轉換效率超過20%,非晶硅薄膜電池轉換效率達到12%,高純多晶硅材料綜合能耗將低于70千瓦時/公斤。

2.風電設備行業。以風電場規模化建設促進風電設備產業發展,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關鍵產品開發,推動風電設備規模化、標準化、系列化。到2015年,銷售收入將超過2000億元;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內領先的風電設備研發、制造和規模應用示范基地,在多個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重點發展2兆瓦及以上陸上風電機組和3兆瓦及以上海上和潮間帶風電機組,提高發電機、葉片、大功率齒輪箱、塔架和軸承等關鍵部件的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加快船舶海上風電安裝維護的發展和產業化,海上平臺電氣設備、鋼結構長期重載防腐涂料等風電配套設備和材料,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高附加值的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和產品鏈。開展6-10兆瓦大型風機關鍵技術攻關,支持翼型設計和葉片結構優化設計、大功率中高速齒輪箱設計、大型風機設計優化、大型風輪機整機和關鍵部件檢測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重點建設鹽城、常州、南通、鎮江等風電產業集群,形成全國風電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大力推進南京、無錫、徐州、連云港等重點零部件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到2015年,國內占主導地位的關鍵部件市場份額將達到50%,形成每年1000萬千瓦的生產能力。

(2) 提升生物質能和核電設備產業。

1.生物質能產業。增加生物質能資源的有效供給,降低生物質能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物質能開發利用設備的技術水平,加大對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的推動力度。到2015年,銷售收入將達到1300億元,我省將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生物質能裝備制造基地和國家重要的生物質能源產業化基地。

生物質能設備重點發展生物質收集、儲運、成型燃料制造、直燃和混燃設備、沼氣熱電聯產成套設備、低熱值燃氣和蒸汽發電機組。加快生物質燃燒鍋爐、焚燒鍋爐、高效生物質氣化裝置、低能耗成型機、熱解液化裝置等關鍵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和規模化生產能力。生物質能產品專注于開發生物質氣體、液體和固體燃料等新能源產品制造工藝;突破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丁醇、合成燃料等新一代液體燃料的制備、沼氣的轉化與凈化、低成本、低能耗固體燃料的成型與制造等關鍵技術;

完善和加強生物質能產業鏈,形成100萬噸生物基液體燃料生產能力。

2.核電設備行業。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核電的方針政策,通過重大核電項目建設促進核電設備產業發展。開展特種設備技術研究,大力推進關鍵零部件產業化。到2015年,力爭實現銷售收入700億元,形成中國核電關鍵零部件和核電專用設備的研發制造基地。

核電關鍵零部件將重點推進核電鍛件、核級主管、核級不銹鋼無縫管及管件、核級鈦合金管及管件,核級傳熱管、核級電纜、核級海綿鋯、核級閥門的研發和產業化,全封閉組合開關、核電站專用泵、核蒸汽發生器傳熱管等,形成了大規模生產能力。核電專用設備重點推進核電站自動控制設備、核電站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大型高效節能變壓器、,核電站三廢處理成套設備、核電站應急電源等設備,加強配套能力,逐步將設備制造范圍擴大到核電站汽輪機和發電機組,加快形成核電站主輔設備和配套設備制造能力。

(3) 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

1.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我省光伏科技、生物質能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核電廠安全可靠性工程技術中心等核心創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前沿技術研發作用,儲備和推進現有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的先進技術工程,引領和推動產業創新能力建設。推動技術、成果和資金向優勢企業集中,鼓勵企業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100個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深化產學研合作,構建10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聯盟。

2.實施關鍵技術研究計劃。按照重點突破、跨越式發展、整體提升的原則,組織實施《江蘇省新能源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計劃》和《江蘇省新型能源產業專利技術轉化實施計劃》,加快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專利。集中力量突破高效低成本光伏發電設備、大型高性能風力發電設備、生物質能成套設備、核電配套設備等關鍵技術。整合國家科技計劃實施、本省重大成果轉化和本省新興產業專項,重點實施100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重點培育10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引領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產品,大幅提高新能源產業重大裝備、高端上游材料等主導產品的自主設計能力和國產化率。

3.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圍繞新能源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共同需求,我們將重點建設一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研發、測試和測試公共服務平臺,如江蘇光伏產品公共服務平臺、光熱利用平臺……

產品測試技術服務中心、國家海上風電技術與設備研發中心、國家風電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加快研究制定我省新能源產業生產應用中的相關產品標準、并網標準和技術規范。推進技術評估咨詢、技術轉讓、技術產權交易等中介服務組織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建設五大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和五大專業系統測試、認證等公共服務平臺。

(4) 培育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

1.培育一批龍頭企業。聚焦產業基礎、核心、前沿、高端技術產品,實施龍頭企業培育計劃。制定實施促進各類要素向行業優勢企業、龍頭企業集中等重點措施,鼓勵龍頭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到2015年,重點打造3-4家年營收超過500億元的龍頭企業,培育15家年營收突破100億元的骨干企業,培育50家擁有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產品市場占有率高的龍頭企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先進制造業與技術服務業的融合發展。

2.培育一批高成長性企業。支持建設以新能源為特色的科技創新創業園區,引導中小企業開展專業化支持。支持新能源領域的中小企業承擔國家和省級重點產業化項目,參與制定新能源相關標準。到2015年,培育50家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具有高速增長能力和鮮明專業特色的“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成為行業重點企業。

(5) 建設特色產業基地。

優化發展環境,整合創新資源,促進關聯企業集中,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提高集約發展水平。按照發展重點、重大項目、創新載體、系統支撐的要求,加快建設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1.光伏產業。圍繞完善產業鏈,提升高端產品研發制造水平,重點建設以徐州、連云港為重點的硅材料產業基地;以無錫、常州、蘇州、南京、揚州、鎮江為重點的光伏垂直一體化產業基地;以蘇州、南通、淮安為重點的新一代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基地;以蘇州、無錫、常州為重點的光伏生產和測試設備產業基地;

以鎮江、泰州為重點的光伏配套材料和集成系統基地。到2015年,將建成5個國內領先的光伏產業基地。

2.風電設備行業。以提高大型風機制造能力、關鍵零部件及配套設施研發為重點,重點在鹽城、常州、無錫、南通、鎮江建設大型風機生產基地,在揚州建設國內小型風機制造基地,以及南京、連云港、徐州、泰州和鹽城的配套產品和關鍵零部件制造基地。到2015年,將建成五個國內領先的風電產業集群。

3.生物質能產業。以生物質成套設備和關鍵生物質能產品為重點,重點建設蘇州、無錫、常州生物質成套設備制造基地,重點推進徐州、連云港、鹽城、淮安、宿遷生物質能源高效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

4.核電工業。圍繞提升關鍵零部件和特種設備配套能力,重點建設連云港核電應用基地,培育發展蘇州、無錫、南通、鎮江等關鍵零部件和配套產品產業基地。

(6) 促進示范和規模應用。

1.光伏發電。重點建設地面和屋頂光伏電站,支持光伏建筑一體化發展和光伏發電分布式應用。鼓勵利用學校、醫院、公園等公共建筑設施、大型工廠和沿海灘涂等邊緣土地建設一批光伏電站。支持自給自足的光伏產品進入公共設施和家庭。鼓勵風光互補發展和光熱發電示范應用。到2015年,光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000兆瓦。

2.風力發電。繼續推進風電規模化發展,加快建設1000萬千瓦國家級沿海風電基地。充分發揮我省豐富的海上風能資源優勢,加快海上風電場開發建設,重點建設沿海地區示范項目,開展低風速資源開發應用示范和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推進一批典型示范項目建設。以太湖、洪澤湖、微山湖江蘇段、蘇南丘陵和蘇中丘陵為重點,實施規劃控制,因地制宜發展中小風電項目。

標簽:奇瑞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特斯拉“攪出”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盲區

特斯拉使中國既有的汽車產業政策和行業標準,出現了系統性的政策盲區和行業標準空白,缺乏與之匹配和對接的電動汽車產業管理政策、行業標準要求及補貼細則。

1900/1/1 0:00:00
特斯拉股價再創新高 市值飆升至200億美元

美國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日前股價再創新高,市值也隨之激增,原因是投資者對該公司和電動車的前景持樂觀態度。

1900/1/1 0:00:00
山東微型電動車產量2015年將達30萬輛

”2015年,山東省小型電動車產量達到30萬輛的目標一定會實現。”8月23日,山東省經信委副巡視員王兆春在”2013中國山東小型電動車產業發展峰會”上的發言引人注目。

1900/1/1 0:00:00
Model S軟件存在漏洞 可能被黑客入侵

近日,戴爾云管理執行總監GeorgeReese他自己也是一位ModelS的車主撰文曝光了ModelS在軟件API認證上存在漏洞,可能會被黑客入侵,進而控制你的車輛。

1900/1/1 0:00:00
比亞迪計劃推進香港電動車投入 將擴建充電站

比亞迪今年高調進入香港市場,但公司電動車充電站卻發生事故。該公司董事長王傳福26日在業績會上稱,系充電盒出現部分融化,電動車及充電站未如媒體報道發生爆炸。

1900/1/1 0:00:00
用生物學原理解釋 是什么阻礙了豐田發展電動車

豐田在混合動力汽車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不容置疑,但這種優勢反而使得它在電動車方面落后于其他汽車制造廠商。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