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探索并確定了江淮新能源汽車穩步發展的方向。
目前,安全、節能、環保、低碳已成為汽車行業的主題。石化能源與新能源發展并行互動,汽車技術正朝著兩個方向發展:優化現有汽車能源動力系統和開發新一代汽車能源動力體系。發動機小型化、變速箱自動化和車輛輕量化技術已成為優化現有車輛能源和動力系統的重要技術方向;替代燃料、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要技術方向。為了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優化現有的汽車能源動力系統,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行業共識。
2009年,中國汽車年產銷達到1300萬輛;2010年,中國汽車年產銷量預計將超過1700萬輛,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新車消費國。然而,中國的汽車工業規模很大,但并不強大。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在產品產業化研發能力、生產一致性保障能力和營銷服務方面仍有較大差距。中國汽車產業需要戰略轉型升級,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已上升為國家意志,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帶動整個行業的技術升級,實現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
江淮汽車作為中國汽車的自主品牌,是一家具有社會責任感、積極進取、穩健發展的企業。在當前的汽車行業環境下,可持續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是江淮汽車行業的追求,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公司的發展戰略。然而,在2010年6月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管理暫行辦法》之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方向仍然多元化,各主機廠開發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方向各有特點。在此期間,江淮汽車一直秉承多年發展形成的穩健風格,以工業化為目標,不斷研究、思考和實踐,積極探索適合江淮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技術路線。
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研發過程清晰明了,艱苦卓絕的技術探索與產業化研發實踐緊密結合。兩大判斷和選擇決定了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技術路線。早在2002年,江淮就已經開展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究,當時研發出了純電動概念小巴。2005年,江淮汽車承擔了安徽省重點科技項目“江淮微型混合動力項目開發”,開始在瑞風MPV上開發BSG混合動力產業化技術,實現高性能單啟停功能。該項目于2009年7月通過安徽省科技廳驗收。2007年,該技術被應用于賓悅汽車,這兩款混合動力汽車參加了2008年北京車展和2009年上海車展。從2007年到2008年初,江淮對ISG技術和深度混合動力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近三年對BSG混動技術、ISG混動和深度混動技術的研發,江淮逐漸意識到,BSG混動力技術的實際節油效果并不明顯,存在夏季使用空調時無法使用該功能的問題;
ISG混合動力技術對節油的主要貢獻來自于自動變速器的配合和改變發動機的工作點,這需要自動變速器。對于沒有自動變速器技術的中國來說,工業化很困難;
類似PRIUS的深度混合動力技術在中國基本證明,由于行星齒輪結構制造困難和專利問題,該方案不適合中國。2008年初,江淮汽車根據自身發展做出了第一判斷和選擇:BSG、ISG和深度混合動力技術不是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技術方向,應該轉向探索除上述三者之外更適合江淮新能源車產業化的技術方向。
2008年3月,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開始了新一輪產業化技術探索。在沒有現成且成功的工業化范例可循的情況下,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零部件供應商、技術公司和其他原始設備制造商為老師,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深入的研究,掌握了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和產業化現狀的第一手信息,以及對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和發展趨勢的判斷信息。通過不斷的交流和學習,江淮汽車深刻認識到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大規模電池組技術、驅動電機及其控制技術、車輛控制技術、機電耦合技術等方面的技術挑戰,電池、電機、電機控制器和電動空調等電動汽車關鍵核心部件的成本挑戰,以及電池、電機和電子控制等關鍵部件的產業鏈和批量質量控制水平的挑戰。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上述挑戰,江淮汽車提出了研究車輛與系統集成技術、車輛控制技術、驅動電機及其控制器技術以應對技術挑戰的想法,積極與零部件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研發成本和制造成本以應對成本挑戰,利用江淮作為主機廠的優勢培養關鍵零部件供應商,并以社會資源和“十城千車”為契機,推動工業制造進步以應對產業鏈挑戰,以及開發純電動汽車和汽車。
2009年3月,江淮汽車開始在遠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兩條技術路線上全力發力,并在A級通悅和B級和悅兩個汽車平臺上開發了遠程插電型混合動力汽車技術,并在A0級轎車和A00級轎車上開發了鉛酸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純電動汽車。
2009年6月,江淮汽車在A00轎車平臺上開發了一款采用鉛酸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雙座純電動汽車。2009年9月,江淮汽車在A0汽車平臺上開發了一款四座純電動汽車,分別配備了鉛酸電池和鋰離子電池。作為江淮純電動汽車探索的先驅,A00雙座純電動汽車和A0四座純電動轎車在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的車輛和系統集成、車輛控制技術、電池及其管理系統、電驅動研發能力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上述樣機的研發,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對純電動汽車的開發過程和關鍵技術有了深刻的經驗和理解。
2009年11月和2010年3月,分別研發出A級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B級插電式混動汽車。該樣機的研發集中于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長期積累的經驗和技術認知,具有一定的技術水平,是國內首臺樣機。這款原型機的最高速度為100公里/小時,在純電動狀態下可以行駛60公里。純電動狀態結束后,一臺ISG電機由1.0L內燃機驅動發電,可支持整車行駛200公里,城市工況下100公里的節油率達到30%。在長距離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發過程中,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學習了國內外同類汽車的開發經驗,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優化……
在車輛性能設計、車輛布局、電機選型和性能設計、電機控制器和電池管理系統策略控制、車輛控制策略和冷卻方案設計等方面取得了成果。特別是該原型車的車輛控制器控制策略由江淮汽車自主研發,為江淮電動汽車控制器的開發奠定了技術基礎。作為江淮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重要代言人,江淮插電式混合動力原型機曾多次參加全國車展。2010年4月,在汽車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專程視察了江淮汽車的展臺,并對江淮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技術路線和原型給予了充分肯定。
在A、B系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A00、A0純電動汽車成功開發后,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和開發。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通過學習、不斷探索和創新電動汽車的測試方法,逐步形成了電動汽車的功能開發測試方法和性能測試開發方法,并通過將電動汽車直接投入城市道路交通環境,進一步認識到電動汽車在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通過純電動和長距離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開發和技術研究,江淮汽車確立了電動汽車的整車開發流程,掌握了整車集成與優化匹配技術、整車控制策略開發、整車運行工況仿真技術,車輛功能開發和性能開發測試方法。建立了汽車檢測企業的技術標準和評價體系。
2009年12月,江淮汽車仍然基于工業化做出了第二次判斷和選擇:江淮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被定義為遠程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增程插電式混動技術可以克服動力電池技術不成熟的相關問題,符合電動汽車當前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適合在B級及以上汽車平臺上發展;考慮到目前動力電池技術的發展水平,純電動汽車可以應用于城市,在A級及以下的汽車平臺上開發,而不必追求過高的動力性能和續航里程指標。這兩個技術方向是江淮目前最容易實現工業化的技術方向,并成為公司的戰略業務。
到目前為止,江淮汽車已經確定了工業化技術的方向,并在復雜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上找到了自己的工業化目標。江淮新能源汽車路線的思考和選擇符合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和鼓勵政策。磨刀不會使伐木工人出錯。在這五年的技術探索過程中,江淮汽車一直秉承穩健的作風,勤于思考,樂于學習,以最少的資源投入實現了最大的產業化效果。江淮汽車董事長左亞南曾指出,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應以工業化為目標,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選擇符合市場需求、最適合工業化的技術路線。在這一點上,江淮汽車做到了。
第二部分是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實踐。
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研發,江淮汽車堅持順應潮流,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做正確的事情,選擇正確的時間開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研發;
堅持有限的資源做有用的事,選擇正確的技術路線,堅定不移地走下去。2009年,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逐漸明確。2009年2月,合肥成為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車”試點城市之一。2010年6月,合肥成為五個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試點城市之一,江淮汽車抓住了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最佳機遇。
同時,基于積極響應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打造合肥在五大民營消費試點城市中的領先地位的戰略規劃指導思想,江淮果斷提出了公司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三步走”戰略:一是必須走出汽車,通過整合全球資源打造世界汽車,并于2010年將最后一批電動汽車投入合肥進行示范運營。開車有兩個目的:參與國家“十城千車”和“試點城市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
經過駕駛,技術不斷改進和完善,實現了大規模工業化。其次,在電機和電子控制方面取得突破,形成自主研發能力。做好核心零部件的產業開發工作,力爭三年內核心零部件研發成熟。第三,實現工業化。在保證零部件質量一致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產品成熟,有能力大量進入市場。
2009年底,江淮汽車決定在a級車平臺上開發純電動汽車,在B級車平臺上研發遠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這兩款車的開發都以工業化為目標,計劃在2010年底前向合肥推出585輛純電動汽車,在2011年底前向安徽推出500輛增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參與“十城千車”示范運營和新能源私人消費。
2010年初,基于江淮同悅汽車平臺的純電動A級汽車產業化研發開啟了新一輪。江淮純電動A級車在現有研發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和消化了世界上先進的電動汽車設計理念,優化了車輛布局、電動驅動系統、車輛控制系統、電池及其管理系統、車輛電氣系統和車輛安全的設計方案,并于2010年4月迅速實現了功能原型。經過兩個多月的車輛功能開發測試,產品設計方案進一步調整優化,于2010年6月實現了性能樣機,并持續進行性能開發測試。在純電動A級車的研發過程中,研發團隊在并行設計思想的指導下,將產品多方案設計與實際驗證緊密結合,不斷優化和確認產品設計方案。經過反復驗證,最終確定了車輛性能、總體布局、電池分組及其管理系統的技術方案設計。
2010年初,五輛原型車同時進行了可靠性和耐久性測試。在城市道路、加固道路和山路的反復運營下,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一直在探索純電動汽車和關鍵系統部件的性能匹配、耐用性和可靠性,探索純電動車輛的故障模式并提出解決方案,探索電動汽車的下一步發展方向。2010年8月,純電動A級車原型機在江淮新能源試驗車間完成,并投入小批量試生產,進行生產線驗證。通過8月和9月的純電動汽車生產線小批量驗證,江淮建成了新能源汽車專用裝配車間,實現了純電動汽車的自主裝配工藝,具備每月每班生產300輛以上純電動汽車能力。
合肥作為純電動A級車的重點運營區,城市結構呈組團式,城市最大輻射半徑僅20公里。合肥氣候適宜,溫度適宜,適合純電動汽車有限的續航里程和電池使用環境的溫度范圍。江淮純電動A級車最高速度為100公里/小時,在60公里/小時的相同速度下連續行駛里程為150公里,在城市工況下持續行駛里程為100公里,加速性能與內燃機車相當。這是一款適合城市使用的電動汽車。第一章探索并確定了江淮新能源汽車穩步發展的方向。
目前,安全、節能、環保、低碳已成為汽車行業的主題。石化能源與新能源發展并行互動,汽車技術正朝著兩個方向發展:優化現有汽車能源動力系統和開發新一代汽車能源動力體系。發動機小型化、變速箱自動化和車輛輕量化技術已成為優化現有車輛能源和動力系統的重要技術方向;
替代燃料、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要技術方向。為了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優化現有的汽車能源動力系統,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行業共識。
2009年,中國汽車年產銷達到1300萬輛;2010年,中國汽車年產銷量預計將超過1700萬輛,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新車消費國。然而,中國的汽車工業規模很大,但并不強大。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在產品產業化研發能力、生產一致性保障能力和營銷服務方面仍有較大差距。中國汽車產業需要戰略轉型升級,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已上升為國家意志,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帶動整個行業的技術升級,實現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
江淮汽車作為中國汽車的自主品牌,是一家具有社會責任感、積極進取、穩健發展的企業。在當前的汽車行業環境下,可持續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是江淮汽車行業的追求,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公司的發展戰略。然而,在2010年6月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管理暫行辦法》之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方向仍然多元化,各主機廠開發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方向各有特點。在此期間,江淮汽車一直秉承多年發展形成的穩健風格,以工業化為目標,不斷研究、思考和實踐,積極探索適合江淮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技術路線。
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研發過程清晰明了,艱苦卓絕的技術探索與產業化研發實踐緊密結合。兩大判斷和選擇決定了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技術路線。早在2002年,江淮就已經開展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究,當時研發出了純電動概念小巴。2005年,江淮汽車承擔了安徽省重點科技項目“江淮微型混合動力項目開發”,開始在瑞風MPV上開發BSG混合動力產業化技術,實現高性能單啟停功能。該項目于2009年7月通過安徽省科技廳驗收。2007年,該技術被應用于賓悅汽車,這兩款混合動力汽車參加了2008年北京車展和2009年上海車展。從2007年到2008年初,江淮對ISG技術和深度混合動力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近三年對BSG混動技術、ISG混動和深度混動技術的研發,江淮逐漸意識到,BSG混動力技術的實際節油效果并不明顯,存在夏季使用空調時無法使用該功能的問題;ISG混合動力技術對節油的主要貢獻來自于自動變速器的配合和改變發動機的工作點,這需要自動變速器。對于沒有自動變速器技術的中國來說,工業化很困難;
類似PRIUS的深度混合動力技術在中國基本證明,由于行星齒輪結構制造困難和專利問題,該方案不適合中國。2008年初,江淮汽車根據自身發展做出了第一判斷和選擇:BSG、ISG和深度混合動力技術不是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技術方向,應該轉向探索除上述三者之外更適合江淮新能源車產業化的技術方向。
2008年3月,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開始了新一輪產業化技術探索。在沒有現成且成功的工業化范例可循的情況下,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零部件供應商、技術公司和其他原始設備制造商為老師,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深入的研究,掌握了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和產業化現狀的第一手信息,以及對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和發展趨勢的判斷信息。通過不斷的交流和學習,江淮汽車深刻認識到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大規模電池組技術、驅動電機及其控制技術、車輛控制技術、機電耦合技術等方面的技術挑戰,電池、電機、電機控制器和電動空調等電動汽車關鍵核心部件的成本挑戰,以及電池、電機和電子控制等關鍵部件的產業鏈和批量質量控制水平的挑戰。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上述挑戰,江淮汽車提出了研究車輛與系統集成技術、車輛控制技術、驅動電機及其控制器技術以應對技術挑戰的想法,積極與零部件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研發成本和制造成本以應對成本挑戰,利用江淮作為主機廠的優勢培養關鍵零部件供應商,并以社會資源和“十城千車”為契機,推動工業制造進步以應對產業鏈挑戰,以及開發純電動汽車和汽車。
2009年3月,江淮汽車開始在遠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兩條技術路線上全力發力,并在A級通悅和B級和悅兩個汽車平臺上開發了遠程插電型混合動力汽車技術,并在A0級轎車和A00級轎車上開發了鉛酸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純電動汽車。
2009年6月,江淮汽車在A00轎車平臺上開發了一款采用鉛酸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雙座純電動汽車。2009年9月,江淮汽車在A0汽車平臺上開發了一款四座純電動汽車,分別配備了鉛酸電池和鋰離子電池。作為江淮純電動汽車探索的先驅,A00雙座純電動汽車和A0四座純電動轎車在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的車輛和系統集成、車輛控制技術、電池及其管理系統、電驅動研發能力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上述樣機的研發,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對純電動汽車的開發過程和關鍵技術有了深刻的經驗和理解。
2009年11月和2010年3月,分別研發出A級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B級插電式混動汽車。該樣機的研發集中于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長期積累的經驗和技術認知,具有一定的技術水平,是國內首臺樣機。這款原型機的最高速度為100公里/小時,在純電動狀態下可以行駛60公里。純電動狀態結束后,一臺ISG電機由1.0L內燃機驅動發電,可支持整車行駛200公里,城市工況下100公里的節油率達到30%。在長距離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發過程中,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學習了國內外同類汽車的開發經驗,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優化……
在車輛性能設計、車輛布局、電機選型和性能設計、電機控制器和電池管理系統策略控制、車輛控制策略和冷卻方案設計等方面取得了成果。特別是該原型車的車輛控制器控制策略由江淮汽車自主研發,為江淮電動汽車控制器的開發奠定了技術基礎。作為江淮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重要代言人,江淮插電式混合動力原型機曾多次參加全國車展。2010年4月,在汽車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專程視察了江淮汽車的展臺,并對江淮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技術路線和原型給予了充分肯定。
在A、B系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A00、A0純電動汽車成功開發后,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和開發。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通過學習、不斷探索和創新電動汽車的測試方法,逐步形成了電動汽車的功能開發測試方法和性能測試開發方法,并通過將電動汽車直接投入城市道路交通環境,進一步認識到電動汽車在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通過純電動和長距離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開發和技術研究,江淮汽車確立了電動汽車的整車開發流程,掌握了整車集成與優化匹配技術、整車控制策略開發、整車運行工況仿真技術,車輛功能開發和性能開發測試方法。建立了汽車檢測企業的技術標準和評價體系。
2009年12月,江淮汽車仍然基于工業化做出了第二次判斷和選擇:江淮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被定義為遠程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增程插電式混動技術可以克服動力電池技術不成熟的相關問題,符合電動汽車當前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適合在B級及以上汽車平臺上發展;考慮到目前動力電池技術的發展水平,純電動汽車可以應用于城市,在A級及以下的汽車平臺上開發,而不必追求過高的動力性能和續航里程指標。這兩個技術方向是江淮目前最容易實現工業化的技術方向,并成為公司的戰略業務。
到目前為止,江淮汽車已經確定了工業化技術的方向,并在復雜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上找到了自己的工業化目標。江淮新能源汽車路線的思考和選擇符合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和鼓勵政策。磨刀不會使伐木工人出錯。在這五年的技術探索過程中,江淮汽車一直秉承穩健的作風,勤于思考,樂于學習,以最少的資源投入實現了最大的產業化效果。江淮汽車董事長左亞南曾指出,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應以工業化為目標,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選擇符合市場需求、最適合工業化的技術路線。在這一點上,江淮汽車做到了。
第二部分是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實踐。
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研發,江淮汽車堅持順應潮流,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做正確的事情,選擇正確的時間開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研發;
堅持有限的資源做有用的事,選擇正確的技術路線,堅定不移地走下去。2009年,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逐漸明確。2009年2月,合肥成為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車”試點城市之一。2010年6月,合肥成為五個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試點城市之一,江淮汽車抓住了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最佳機遇。
同時,基于積極響應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打造合肥在五大民營消費試點城市中的領先地位的戰略規劃指導思想,江淮果斷提出了公司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三步走”戰略:一是必須走出汽車,通過整合全球資源打造世界汽車,并于2010年將最后一批電動汽車投入合肥進行示范運營。開車有兩個目的:參與國家“十城千車”和“試點城市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
經過駕駛,技術不斷改進和完善,實現了大規模工業化。其次,在電機和電子控制方面取得突破,形成自主研發能力。做好核心零部件的產業開發工作,力爭三年內核心零部件研發成熟。第三,實現工業化。在保證零部件質量一致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產品成熟,有能力大量進入市場。
2009年底,江淮汽車決定在a級車平臺上開發純電動汽車,在B級車平臺上研發遠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這兩款車的開發都以工業化為目標,計劃在2010年底前向合肥推出585輛純電動汽車,在2011年底前向安徽推出500輛增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參與“十城千車”示范運營和新能源私人消費。
2010年初,基于江淮同悅汽車平臺的純電動A級汽車產業化研發開啟了新一輪。江淮純電動A級車在現有研發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和消化了世界上先進的電動汽車設計理念,優化了車輛布局、電動驅動系統、車輛控制系統、電池及其管理系統、車輛電氣系統和車輛安全的設計方案,并于2010年4月迅速實現了功能原型。經過兩個多月的車輛功能開發測試,產品設計方案進一步調整優化,于2010年6月實現了性能樣機,并持續進行性能開發測試。在純電動A級車的研發過程中,研發團隊在并行設計思想的指導下,將產品多方案設計與實際驗證緊密結合,不斷優化和確認產品設計方案。經過反復驗證,最終確定了車輛性能、總體布局、電池分組及其管理系統的技術方案設計。
2010年初,五輛原型車同時進行了可靠性和耐久性測試。在城市道路、加固道路和山路的反復運營下,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一直在探索純電動汽車和關鍵系統部件的性能匹配、耐用性和可靠性,探索純電動車輛的故障模式并提出解決方案,探索電動汽車的下一步發展方向。2010年8月,純電動A級車原型機在江淮新能源試驗車間完成,并投入小批量試生產,進行生產線驗證。通過8月和9月的純電動汽車生產線小批量驗證,江淮建成了新能源汽車專用裝配車間,實現了純電動汽車的自主裝配工藝,具備每月每班生產300輛以上純電動汽車能力。
合肥作為純電動A級車的重點運營區,城市結構呈組團式,城市最大輻射半徑僅20公里。合肥氣候適宜,溫度適宜,適合純電動汽車有限的續航里程和電池使用環境的溫度范圍。江淮純電動A級車最高速度為100公里/小時,在60公里/小時的相同速度下連續行駛里程為150公里,在城市工況下持續行駛里程為100公里,加速性能與內燃機車相當。這是一款適合城市使用的電動汽車。純電動A級轎車是基于通悅汽車平臺開發的。從電池、電驅動、高壓電氣系統等部件的設計和布局方案來看,該產品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通悅平臺,獲得了優異的車輛性能。該產品的主要技術特點如下:
首先,集成質心集中式動力總成的設計,將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器、充電器、電動空調壓縮機、高壓接線盒、低壓鉛酸蓄電池等部件剛性支撐在支撐梁上,可以有效地降低振動和噪音,這是對以往實踐經驗的創新和進步。
其次,電池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通悅汽車的物理空間,實現了pa……
enger車廂的空間與原車的空間相當。電池組有兩個模塊,分別布置在行李箱和后座下方,與乘客艙隔離,安全性高,可更換。
再次,將車輛控制系統的功能集成到電機控制器和電池管理系統中,實現了低成本。作為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系統、電機控制器、人機界面等部件的“總指揮”,純電動A的車輛控制系統有效協調了高低壓系統的工作,為實現車輛的動力性和經濟性指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四,通過通信系統的協議制定、協議仿真、網絡測試和可靠性測試,開發了一個高性能、實用的CAN通信系統,為下一步實現智能控制奠定了基礎。
第五,設計并開發了一個功能齊全的電池熱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對電池組進行冷卻和加熱的功能。
第六,開發并應用了獨立的動力電池切斷裝置(BDU),該裝置與乘客隔離,不易受到水和灰塵的干擾,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七是自主研發,創新設計純電動A車電池內部分組模式,確保電池單體布局空間、冷卻風道和絕緣性能要求。
第八,解決和發展了驅動電機的控制策略、電池管理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車輛防水等關鍵問題。
在純電動A級車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江淮汽車宣布推出純電動汽車產品。根據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準入的要求,江淮于2010年9月14日至16日接受并通過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現場審核,成為中國第三家一次性通過專家現場審核的企業。“通悅”純電動汽車也通過了產品公告審核。該產品公告已分219批發布,HFC7000AEV純電動汽車也被工業和信息化部列入第16批“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應用推薦車型目錄”。HFC7000AEV純電動汽車產品的公布,使HFC7000AEV-純電動汽車成為江淮汽車獲得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準入后首個公布的產品。HFC7000AEV純電動汽車被列入推薦目錄,標志著江淮HFC7000AEV-純電動汽車具有參加國家節能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和獲得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補貼的雙重資格。
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離不開研發體系的建設。作為自主品牌企業,江淮在自主品牌產品的長期研發實踐中總結出了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形成的三個重要標志。首先,擁有世界先進、國內一流的工業化成果;第二,搭建國際技術合作平臺;
第三,人才聚集和團隊建設。充分整合國內外優秀人才和專家,打造一支忠于江淮、有真才實學、勇于創新、能出成果的開發團隊。基于以上三個方面,江淮汽車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集團公司技術中心為核心的研發體系。
2007年6月,江淮技術中心成立了新的動力部門,2009年3月,新能源汽車部門正式成立。2009年7月,江淮汽車與合肥工業大學聯合成立了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專門從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作為實現江淮新能源汽車戰略的策略之一,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接受了A00、A0純電動汽車、A、B增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A級汽車的工業研發實踐培訓。結合廣泛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從車輛與系統集成、電子控制技術、電動驅動、電池系統、試制和供應商開發等方面系統地開展新能源汽車的設計。
目前,江淮已經形成了一支百人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形成了良性發展的技術人才體系。江淮以核心技術開發能力為目標,把握車系融合,重點發展汽車電控技術。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通過不斷的研發探索,逐步完善了產品開發流程體系;構建整體方案設計、車輛布局設計、車輛控制器開發等系統設計能力;與科技公司廣泛合作,核心零部件(大三、小四)及相關廣場形成聯合研發聯盟,形成資源整合能力;
具備高壓電氣系統安全分析、高壓泄漏檢測分析、電機控制、電池管理系統故障檢測分析、臺架試驗和可靠性開發能力。此外,江淮汽車已投資3000多萬元,重點建設新能源汽車和動力總成的測試與驗證能力、新能源汽車控制系統的CAN通信開發與測試能力、,以及新能源汽車控制系統的硬件開發和測試能力,以促進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能力的建設。
江淮汽車正在堅定不移地實現將585輛純電動A級汽車投入合肥示范運營的工業化目標。與此同時,遠程插電式混合動力B級車正在并行開發中,并將于2011年投入運營并實現示范運營。在國際產業環境的影響下,在國內新能源汽車政策的支持、鼓勵和引導下,江淮新能源汽車沿著自己明確的戰略,在工業化道路上堅定不移地前進。
第三部分規劃了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藍圖。
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可以追溯到2002年純電動CMB概念樣機的開發。直到2005年,江淮汽車才開始研發瑞風BSG技術。“十五”期間,江淮新能源汽車仍處于初步試驗階段。2006-2008年的BSG、ISG和深度混合動力技術預研是探索江淮汽車產業化技術方向的重要時期,而2008-2010年純電動汽車和增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技術的研發過程,最終讓江淮汽車明確了最適合自己的產業化技術方向。“十一五”期間,江淮汽車完成了從前期研究到工業化實踐的重要轉折。
江淮汽車是國家自主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戰略的號召,參與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任。同時,作為江淮汽車未來發展的核心業務,新能源汽車是公司在低碳經濟時代贏得行業競爭的保證。“十二五”期間,江淮將以純電動驅動為主要戰略方向,以控制核心資源為發展目標,大力突破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普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應用和產業化,最終實現我們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健康發展,以及江淮汽車未來從傳統燃料汽車向新能源汽車的第二次戰略轉型。“十二五”末,江淮將力爭實現年產能10萬輛、年銷量8萬輛的新能源乘用車產業化規模。
江淮新能源汽車規劃仍然堅持“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實現純電動A級車和長距離插電式混合動力B級車的示范運營,找出商業運營中產品、運營模式和運營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并逐步完善;
在核心部件的開發中,基本掌握電機和電子控制的開發技術。第二步,集中力量發展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電機和電驅動系統,真正掌握“兩橫”自主產權和專利群保護的核心技術,實現年產10萬輛新能源產業化能力。第三步是在“十二五”末實現全面市場化運作。
在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長期探索中,特別是在純電動A級汽車的產業化發展實踐中,江淮汽車總結了可預見的幾代電動汽車:
第一代,在汽車基礎平臺上,開發設計了電動汽車系統部件、單速比減速器;系統中沒有硬件VCU,整車的VCU功能分解為電機控制器和BMS,因此整車安全且基本可靠。
在第二代中,基本車輛的車底完全設計,控制系統完全優化,電機控制器和電池管理系統的控制功能減弱,具有硬件VCU;
研究了電池電容的混合方案。
第三代,從建模到底盤和控制系統,是為電動汽車設計的全新智能產品。
在“十二五”期間及以后,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將致力于上述產品的不斷開發和探索,實現電動汽車的全面市場化。
2009年,江淮汽車董事長左亞南在接受鳳凰衛視作者專訪時指出:我們有信心展示新能源汽車的成功。在以產業化為目標的產品研發實踐中,在以工業化為目標的未來藍圖規劃中,我們將繼往開來,用實際行動證明這一信心。
(編輯/李燕郊)純電動A級車是基于通悅汽車平臺開發的。從電池、電驅動、高壓電氣系統等部件的設計和布局方案來看,該產品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通悅平臺,獲得了優異的車輛性能。該產品的主要技術特點如下:
首先,集成質心集中式動力總成的設計,將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器、充電器、電動空調壓縮機、高壓接線盒、低壓鉛酸蓄電池等部件剛性支撐在支撐梁上,可以有效地降低振動和噪音,這是對以往實踐經驗的創新和進步。
其次,電池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通悅汽車的物理空間,實現了與原車的客室空間相當。電池組有兩個模塊,分別布置在行李箱和后座下方,與乘客艙隔離,安全性高,可更換。
再次,將車輛控制系統的功能集成到電機控制器和電池管理系統中,實現了低成本。作為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系統、電機控制器、人機界面等部件的“總指揮”,純電動A的車輛控制系統有效協調了高低壓系統的工作,為實現車輛的動力性和經濟性指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四,通過通信系統的協議制定、協議仿真、網絡測試和可靠性測試,開發了一個高性能、實用的CAN通信系統,為下一步實現智能控制奠定了基礎。
第五,設計并開發了一個功能齊全的電池熱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對電池組進行冷卻和加熱的功能。
第六,開發并應用了獨立的動力電池切斷裝置(BDU),該裝置與乘客隔離,不易受到水和灰塵的干擾,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七是自主研發,創新設計純電動A車電池內部分組模式,確保電池單體布局空間、冷卻風道和絕緣性能要求。
第八,解決和發展了驅動電機的控制策略、電池管理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車輛防水等關鍵問題。
在純電動A級車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江淮汽車宣布推出純電動汽車產品。根據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準入的要求,江淮于2010年9月14日至16日接受并通過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現場審核,成為中國第三家一次性通過專家現場審核的企業。“通悅”純電動汽車也通過了產品公告審核。該產品公告已分219批發布,HFC7000AEV純電動汽車也被工業和信息化部列入第16批“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應用推薦車型目錄”。HFC7000AEV純電動汽車產品的公布,使HFC7000AEV-純電動汽車成為江淮汽車獲得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準入后首個公布的產品。HFC7000AEV純電動汽車被列入推薦目錄,標志著江淮HFC7000AEV-純電動汽車具有參加國家節能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和獲得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補貼的雙重資格。
工業……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離不開研發體系的建設。作為自主品牌企業,江淮在自主品牌產品的長期研發實踐中總結出了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形成的三個重要標志。首先,擁有世界先進、國內一流的工業化成果;第二,搭建國際技術合作平臺;第三,人才聚集和團隊建設。充分整合國內外優秀人才和專家,打造一支忠于江淮、有真才實學、勇于創新、能出成果的開發團隊。基于以上三個方面,江淮汽車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集團公司技術中心為核心的研發體系。
2007年6月,江淮技術中心成立了新的動力部門,2009年3月,新能源汽車部門正式成立。2009年7月,江淮汽車與合肥工業大學聯合成立了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專門從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作為實現江淮新能源汽車戰略的策略之一,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接受了A00、A0純電動汽車、A、B增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A級汽車的工業研發實踐培訓。結合廣泛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從車輛與系統集成、電子控制技術、電動驅動、電池系統、試制和供應商開發等方面系統地開展新能源汽車的設計。
目前,江淮已經形成了一支百人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形成了良性發展的技術人才體系。江淮以核心技術開發能力為目標,把握車系融合,重點發展汽車電控技術。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通過不斷的研發探索,逐步完善了產品開發流程體系;構建整體方案設計、車輛布局設計、車輛控制器開發等系統設計能力;與科技公司廣泛合作,核心零部件(大三、小四)及相關廣場形成聯合研發聯盟,形成資源整合能力;
具備高壓電氣系統安全分析、高壓泄漏檢測分析、電機控制、電池管理系統故障檢測分析、臺架試驗和可靠性開發能力。此外,江淮汽車已投資3000多萬元,重點建設新能源汽車和動力總成的測試與驗證能力、新能源汽車控制系統的CAN通信開發與測試能力、,以及新能源汽車控制系統的硬件開發和測試能力,以促進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能力的建設。
江淮汽車正在堅定不移地實現將585輛純電動A級汽車投入合肥示范運營的工業化目標。與此同時,遠程插電式混合動力B級車正在并行開發中,并將于2011年投入運營并實現示范運營。在國際產業環境的影響下,在國內新能源汽車政策的支持、鼓勵和引導下,江淮新能源汽車沿著自己明確的戰略,在工業化道路上堅定不移地前進。
第三部分規劃了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藍圖。
江淮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可以追溯到2002年純電動CMB概念樣機的開發。直到2005年,江淮汽車才開始研發瑞風BSG技術。“十五”期間,江淮新能源汽車仍處于初步試驗階段。2006-2008年的BSG、ISG和深度混合動力技術預研是探索江淮汽車產業化技術方向的重要時期,而2008-2010年純電動汽車和增程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技術的研發過程,最終讓江淮汽車明確了最適合自己的產業化技術方向。“十一五”期間,江淮汽車完成了從前期研究到工業化實踐的重要轉折。
江淮汽車是國家自主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戰略的號召,參與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任。同時,作為江淮汽車未來發展的核心業務,新能源汽車是公司在低碳經濟時代贏得行業競爭的保證。“十二五”期間,江淮將以純電動驅動為主要戰略方向,以控制核心資源為發展目標,大力突破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普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應用和產業化,最終實現我們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健康發展,以及江淮汽車未來從傳統燃料汽車向新能源汽車的第二次戰略轉型。“十二五”末,江淮將力爭實現年產能10萬輛、年銷量8萬輛的新能源乘用車產業化規模。
江淮新能源汽車規劃仍然堅持“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實現純電動A級車和長距離插電式混合動力B級車的示范運營,找出商業運營中產品、運營模式和運營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并逐步完善;
在核心部件的開發中,基本掌握電機和電子控制的開發技術。第二步,集中力量發展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電機和電驅動系統,真正掌握“兩橫”自主產權和專利群保護的核心技術,實現年產10萬輛新能源產業化能力。第三步是在“十二五”末實現全面市場化運作。
在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長期探索中,特別是在純電動A級汽車的產業化發展實踐中,江淮汽車總結了可預見的幾代電動汽車:
第一代,在汽車基礎平臺上,開發設計了電動汽車系統部件、單速比減速器;系統中沒有硬件VCU,整車的VCU功能分解為電機控制器和BMS,因此整車安全且基本可靠。
在第二代中,基本車輛的車底完全設計,控制系統完全優化,電機控制器和電池管理系統的控制功能減弱,具有硬件VCU;研究了電池電容的混合方案。
第三代,從建模到底盤和控制系統,是為電動汽車設計的全新智能產品。
在“十二五”期間及以后,江淮新能源汽車研發團隊將致力于上述產品的不斷開發和探索,實現電動汽車的全面市場化。
2009年,江淮汽車董事長左亞南在接受鳳凰衛視作者專訪時指出:我們有信心展示新能源汽車的成功。在以產業化為目標的產品研發實踐中,在以工業化為目標的未來藍圖規劃中,我們將繼往開來,用實際行動證明這一信心。
(編輯/李燕郊)
發布時間:20110304招標編號:JNZB11GWX00031
1900/1/1 0:00:00豐電動車詢價公告FCX1103014受采購人委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的規定,本中心對下述采購項目進行談判采購,歡迎國內合格的供應商前來報名參加。
1900/1/1 0:00:00與去年”兩會”上汽車業代表、委員普遍關注如何拉動內需、呼吁鼓勵小排量汽車消費、加快行業兼并重組等熱點不同,今年”兩會”上,
1900/1/1 0:00:001
1900/1/1 0:00:00日前雷諾汽車表示,如果”間諜門”中被解雇的三名高管經調查確認為無罪,則擬讓此三人官復原職。
1900/1/1 0:00:00據了解,東風汽車定的5年戰略目標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經營規模在200萬輛臺階的新起點上,保持好的經營質量和效益,盈利水平達到行業領先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