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的一個早晨,陽光明媚。坐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一間簡陋、局促、不太明亮的辦公室里,作者的心情就像窗外的陽光一樣明亮。作者的好心情完全來自于坐在他對面的一位老人,他穿著樸素,年近七十。中國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立權。
■ 中國鋰電池研究第一人
69歲的陳立權每天不停地閱讀報紙和上網,以獲取有關電池行業的最新信息。近年來,他的重點一直放在另一個汽車行業。
1976年,陳立權前往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進修。在德國,他第一次接觸到可以用作鋰電池的超離子導體材料,并從此與鋰電池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此之前,他的研究方向是生長晶體,這與電池無關。
1976年,陳立權向中國科學院申請改變研究方向,中國科學院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他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導師交給他的生長晶體的研究任務,并立即轉向了超離子導體的研究。出乎意料的是,這一轉變已經持續了30多年。陳立權笑著對作者說:“我這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夢想這種鋰電池。”
1978年回國后,陳立權繼續從事與鋰電池相關的固態離子及其在能源中的應用。1980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了“六五”重大鋰離子導體項目,當時陳立權提出要開發適用于汽車的鋰電池及相關材料。1986年,負責中國科學院第七個五年計劃固態鋰電池重大項目。
1987年,中國啟動了“七五”儲能材料(鋰聚合物)項目,陳立權擔任項目組總經理,項目組下設12個研究小組。陳立權告訴筆者,我們國家現在很多企業都在生產鋰電池,技術既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進口的,主要是從這12個課題組的科研成果轉化而來。
■ 曾經拯救了汽車用鋰電池的命運。
陳立權告訴筆者,在各類電池中,鎳氫電池有“偏食”,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鋰電池是“靠放羊長大的野孩子”。在增長的早期階段,他們不僅沒有得到政策的支持,甚至被邊緣化了。
2000年,中國啟動了“十五”863計劃中的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當時,鎳氫電池的呼聲很高,鋰離子電池幾乎被排除在這個項目之外。這種情況讓陳立權非常不安。2001年,陳立權到上海看望了時任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項目負責人的萬鋼。他真誠地對萬鋼說:“我希望給鋰離子電池一個機會。”
在了解了中國鋰離子電池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后,萬鋼采納了陳立權的意見,將車用鋰離子電池納入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陳立權對這一點記憶猶新:“非常感謝萬鋼,當時這個機會太寶貴了。”
2001年,在汽車動力用鋰電池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陳立權敢于爭取這個機會,這不僅需要極大的勇氣,而且是基于他多年扎實的研究和對汽車用鋰離子電池產業化的堅定信心。
在“八五”和“九五”期間,陳立權主持了國家863計劃鋰離子電池項目。陳立權一直有一個愿望,就是把鋰電池技術應用到汽車上。自1994年以來,在福特中國基金的支持下,陳立權開始了汽車用鋰離子電池的研究。
■ 親自推動工業化。
1997年9月,陳立權主要依托國內技術、設備和原材料,建成了國內第一條鋰電池中試生產線。因為沒有經驗可以學習,陳立權在這條生產線上當了一年多的“工人”,所有的臟活都是他干的……
rd工作。陳立權對這段經歷毫無怨言:“在此之前,我只有理論和實驗室研究經驗,沒有實踐經驗。作為一名‘工人’一年多,我基本上了解了鋰電池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這對研究很有幫助,也使我的研究更符合產業需求。”
1999年,陳立群牽頭成立了北京興恒電源有限公司,實現了鋰電池產業化,實現了陳立群的夢想。2003年,蘇州興恒電源有限公司成立,專業生產汽車動力電池。
一方面,陳立權深入研究了鋰電池材料的前沿技術;另一方面,也不忘推動鋰電池及相關材料的產業化。一位同事曾開玩笑說他“腳踏兩只船”。對此,陳立權表示:“能源是國家的戰略需求,發展鋰電池對中國擺脫對石油的過度依賴具有戰略意義。”
在采訪中,陳立權問了作者一個問題:“你知道中國第一輛電動汽車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嗎?”
還沒等作者反應過來,老人自己就給出了答案:中國對電動汽車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也就是抗日戰爭時期。1958年,清華大學研制出了新中國第一輛電動汽車。1970年,中國組織了一場鈉硫電池電動汽車爭奪戰。1975年,一輛四人電動汽車就可以完成從上海靜安寺到嘉定的路演。由此可見,中國的電動汽車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和良好的傳統,我們應該將其傳承下去。”
■ 桃子和李子遍布世界各地
陳立權任教數十年,曾在國內外近30所高校擔任客座教授。目前,他的學生在國內幾乎所有重點大學的電池材料系任教,他的學生幾乎在國內外所有知名電池企業和科研機構就業。
陳立權的許多學生都出國了,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學習后回到了中國工作。董明就是其中之一。董明,美國威能公司高級研究員,2006年回國,創辦恒正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后在杭州成立賽恩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
對于老師,董明說有成千上萬的單詞要說。出國前,我的老師對自己和其他出國的學生說了一句話:“出國多學習,然后回來工作。”他從未忘記這句話。
在材料科學領域,陳院士是一位傳奇人物。他的傳奇不在于他所做的事情有多么激動人心,而在于他30多年來對鋰電池材料的執著科研,推動了中國鋰電池材料行業的發展,為中國鋰電池產業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董明說。
董明還表示,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方向太多了。當時,鋰電池材料的研究并不受歡迎,前景也不確定。陳院士選擇鋰電池材料作為主要方向,既需要敏銳的眼光,也需要巨大的勇氣。從那時起,鋰電池已經被邊緣化了近10年。陳院士沒有半途而廢,而是堅持了下來。在社會極度浮躁的當下,陳院士的毅力彌足珍貴。
■ 大膽預測,到2030年,中國所有的新車都將是新能源汽車。
自1976年以來,陳麗泉一直在追求她的鋰電池夢想。如今,中國已與日本和韓國并列為世界三大鋰電池生產國。此時此刻,陳立權還有另一個夢想——成為電動汽車大國的夢想。
他的夢想包括以下步驟:到2011年,中國的電動汽車數量將達到50萬輛;2020年,電動汽車保有量為1000萬至1500萬輛(中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4億輛,電動汽車約占7%至10%);到2030年,所有新車都將是新能源汽車;
到2050年,所有運營車輛都將是新能源汽車。他對作者說:“這絕不是憑空說的大話。我有自己的論點,這是正在研究的新材料,但我暫時不能透露。在不久的將來,你會知道的。”
(編輯/李燕郊)七月下旬的一個早晨,陽光明媚。坐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一間簡陋、局促、不太明亮的辦公室里,作者的心情就像窗外的陽光一樣明亮。作者的好心情完全來自于坐在他對面的一位老人,他穿著樸素,年近七十。中國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立權。
■ 中國鋰電池研究第一人
69歲的陳立權每天不停地閱讀報紙和上網,以獲取有關電池行業的最新信息。近年來,他的重點一直放在另一個汽車行業。
1976年,陳立權前往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進修。在德國,他第一次接觸到可以用作鋰電池的超離子導體材料,并從此與鋰電池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此之前,他的研究方向是生長晶體,這與電池無關。
1976年,陳立權向中國科學院申請改變研究方向,中國科學院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他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導師交給他的生長晶體的研究任務,并立即轉向了超離子導體的研究。出乎意料的是,這一轉變已經持續了30多年。陳立權笑著對作者說:“我這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夢想這種鋰電池。”
1978年回國后,陳立權繼續從事與鋰電池相關的固態離子及其在能源中的應用。1980年,中國科學院啟動了“六五”重大鋰離子導體項目,當時陳立權提出要開發適用于汽車的鋰電池及相關材料。1986年,負責中國科學院第七個五年計劃固態鋰電池重大項目。
1987年,中國啟動了“七五”儲能材料(鋰聚合物)項目,陳立權擔任項目組總經理,項目組下設12個研究小組。陳立權告訴筆者,我們國家現在很多企業都在生產鋰電池,技術既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進口的,主要是從這12個課題組的科研成果轉化而來。
■ 曾經拯救了汽車用鋰電池的命運。
陳立權告訴筆者,在各類電池中,鎳氫電池有“偏食”,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鋰電池是“靠放羊長大的野孩子”。在增長的早期階段,他們不僅沒有得到政策的支持,甚至被邊緣化了。
2000年,中國啟動了“十五”863計劃中的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當時,鎳氫電池的呼聲很高,鋰離子電池幾乎被排除在這個項目之外。這種情況讓陳立權非常不安。2001年,陳立權到上海看望了時任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項目負責人的萬鋼。他真誠地對萬鋼說:“我希望給鋰離子電池一個機會。”
在了解了中國鋰離子電池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后,萬鋼采納了陳立權的意見,將車用鋰離子電池納入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陳立權對這一點記憶猶新:“非常感謝萬鋼,當時這個機會太寶貴了。”
2001年,在汽車動力用鋰電池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陳立權敢于爭取這個機會,這不僅需要極大的勇氣,而且是基于他多年扎實的研究和對汽車用鋰離子電池產業化的堅定信心。
在“八五”和“九五”期間,陳立權主持了國家863計劃鋰離子電池項目。陳立權一直有一個愿望,就是把鋰電池技術應用到汽車上。自1994年以來,在福特中國基金的支持下,陳立權開始了汽車用鋰離子電池的研究。
■ 親自推動工業化。
1997年9月,車……
利泉建設了國內第一條鋰電池中試生產線,主要依托國內技術、設備和原材料。因為沒有經驗可借鑒,陳立權在這條生產線上當了一年多的“工人”,臟活累活都是他干的。陳立權對這段經歷毫無怨言:“在此之前,我只有理論和實驗室研究經驗,沒有實踐經驗。作為一名‘工人’一年多,我基本上了解了鋰電池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這對研究很有幫助,也使我的研究更符合產業需求。”
1999年,陳立群牽頭成立了北京興恒電源有限公司,實現了鋰電池產業化,實現了陳立群的夢想。2003年,蘇州興恒電源有限公司成立,專業生產汽車動力電池。
一方面,陳立權深入研究了鋰電池材料的前沿技術;另一方面,也不忘推動鋰電池及相關材料的產業化。一位同事曾開玩笑說他“腳踏兩只船”。對此,陳立權表示:“能源是國家的戰略需求,發展鋰電池對中國擺脫對石油的過度依賴具有戰略意義。”
在采訪中,陳立權問了作者一個問題:“你知道中國第一輛電動汽車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嗎?”
還沒等作者反應過來,老人自己就給出了答案:中國對電動汽車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也就是抗日戰爭時期。1958年,清華大學研制出了新中國第一輛電動汽車。1970年,中國組織了一場鈉硫電池電動汽車爭奪戰。1975年,一輛四人電動汽車就可以完成從上海靜安寺到嘉定的路演。由此可見,中國的電動汽車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和良好的傳統,我們應該將其傳承下去。”
■ 桃子和李子遍布世界各地
陳立權任教數十年,曾在國內外近30所高校擔任客座教授。目前,他的學生在國內幾乎所有重點大學的電池材料系任教,他的學生幾乎在國內外所有知名電池企業和科研機構就業。
陳立權的許多學生都出國了,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學習后回到了中國工作。董明就是其中之一。董明,美國威能公司高級研究員,2006年回國,創辦恒正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后在杭州成立賽恩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
對于老師,董明說有成千上萬的單詞要說。出國前,我的老師對自己和其他出國的學生說了一句話:“出國多學習,然后回來工作。”他從未忘記這句話。
在材料科學領域,陳院士是一位傳奇人物。他的傳奇不在于他所做的事情有多么激動人心,而在于他30多年來對鋰電池材料的執著科研,推動了中國鋰電池材料行業的發展,為中國鋰電池產業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董明說。
董明還表示,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方向太多了。當時,鋰電池材料的研究并不受歡迎,前景也不確定。陳院士選擇鋰電池材料作為主要方向,既需要敏銳的眼光,也需要巨大的勇氣。從那時起,鋰電池已經被邊緣化了近10年。陳院士沒有半途而廢,而是堅持了下來。在社會極度浮躁的當下,陳院士的毅力彌足珍貴。
■ 大膽預測,到2030年,中國所有的新車都將是新能源汽車。
自1976年以來,陳麗泉一直在追求她的鋰電池夢想。如今,中國已與日本和韓國并列為世界三大鋰電池生產國。此時此刻,陳立權還有另一個夢想——成為電動汽車大國的夢想。
他的夢想包括以下步驟:到2011年,中國的電動汽車數量將達到50萬輛;2020年,電動汽車保有量為1000萬至1500萬輛(中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4億輛,電動汽車約占7%至10%);到2030年,所有新車都將是新能源汽車;
到2050年,所有運營車輛都將是新能源汽車。他對作者說:“這絕不是憑空說的大話。我有自己的論點,這是正在研究的新材料,但我暫時不能透露。在不久的將來,你會知道的。”
(編輯/李燕郊)
中科三環000970SZ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今日公布,擬募集資金6億元用于公司主營業務稀土永磁材料技改擴產項目。
1900/1/1 0:00:00恒通聯合微宏動力、中國航天、武漢大學、襄陽電機等企業、研究機構聯合推出的快速充電純電動客車,采用國際先進的新型鋰電池,在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方面進行了大量改進和優化,
1900/1/1 0:00:00履新第二個月,通用汽車新任董事長艾克森就開始了中國之旅,足見通用汽車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1900/1/1 0:00:002月24日,”波色愛因斯坦修正理論”運用于納米磷酸鐵鋰研討會在高新區成都牧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舉行,來自國內材料界的專家學者和相關高校教授對這一新鮮的技術理論進行了考察和研討論證。
1900/1/1 0:00:00SK集團所屬公司SKinnovation表示,繼混合動力車及純電動汽車之后,該公司已成為戴姆勒集團旗下梅賽德斯奔馳的頂級配置首款電動超級跑車SLSAMGECELL的鋰電池指定供應商。
1900/1/1 0:00:002月28日作者從黑龍江電力公司獲悉,由營銷部與發展策劃部組織、電科院負責編寫的《黑龍江省電動汽車充換電智能服務網絡規劃報告》日前出臺。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