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601633.)。3月29日,剛剛發布年報的大眾汽車(上海)迎來了自己的“大日子”。就在這一天,醞釀了數年的哈弗品牌正式宣布獨立。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即成為繼哈弗獨立后,繼吉普和路虎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專業SUV品牌
長城創造“中國路虎”的夢想能否實現?魏建軍自信地說:“再給我幾年時間
漸進式獨立
魏建軍認為,哈弗品牌的獨立性與國內其他車企的出發點并不相同。
“長城汽車的品牌線很清晰,產品是按類別區分的。我們非常尊重聚焦理論,必須在充分市場競爭的前提下,在類別上做強,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企業(長城汽車)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哈弗獨立早晚會晚。”
哈弗“自立門戶”的那一天,也是哈弗完成第一百萬輛車的交接之日。長城汽車用100萬的數字來襯托哈弗品牌的獨立分量,其意圖非常明顯。
長城汽車公布的2012年銷量數據顯示,去年全年銷量為62.5萬輛,同比增長28%,實現了60萬輛的預期銷量目標。在三大類車型中,哈弗系列銷量28萬輛,同比增長71%,牢牢占據其銷量的半壁江山。來自市場終端的數據持續“給力”,哈弗在2012年占據了15%的國內SUV市場份額。
“哈弗系列產品占長城汽車總銷量的55%。無論是從每輛車的盈利能力、擁有量還是市場知名度來看,它們確實是長城汽車所有產品中最適合打造高端品牌的產品。”汽車分析師張志勇說。
盡管哈弗獨立的時機已經到來,但業內仍有討論。哈弗獨立將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來確保經銷商、合作伙伴和消費者的利益。”魏建軍簡短地打消了業界的擔憂。
魏建軍表示,長城已經為哈弗網絡劃分的問題做好了準備。“長城經銷商是大區域和小區域的結合體。當經銷商規模相對較大時,他們選擇同時代理長城和哈弗,這已經奠定了基礎。我們現在有專門銷售SUV的經銷商,這是多年積累的結果。”關于網絡劃分的時限,魏建軍給出了兩到三年的答案。
哈弗獨立后,營銷和渠道將獨立于長城汽車,但研發和生產不會分離。魏建軍認為,長城汽車采取大平臺戰略,SUV、皮卡、轎車三大品類在供應鏈、物流等方面進行整合
長城的雄心壯志
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曾多次表示,哈弗未來將成為與長城汽車同等高度的品牌。但長城的野心似乎不止于此。成為中國的路虎是長城在心中許下的一個秘密誓言。
長城汽車首席新聞主管兼銷售副總經理尚玉貴表示:“當技術實力和品牌能力能夠達到較高水平時,就應該進行推廣。長城汽車的產品有實力提高品牌屬性,增強溢價能力。將哈弗打造成第一高端品牌是公司戰略的重要一步。”。
一位分析師告訴《中國時報》記者,“哈弗是長城的第一個高端品牌,品牌高度將與長城相當甚至更高,類似于雷克薩斯和豐田的關系。獨立的哈弗品牌不僅提升了產品形象,而且是一種規避風險的方式,被稱為‘兩條腿走路’。”
然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將哈弗打造成中國路虎并不是一項短期任務。對此,魏建軍表示,“在高端化問題上,長城很困惑,包括日本車企。從技術和質量上講,日本車的質量并不差,但仍然不能以豪華車的價格出售。因此,將長城打造成中國路虎并不是簡單地模仿其定位,而是在質量上超越他人
對于高端,魏建軍給出了一個富有哲理的答案——高端……
是建立在企業獲得更好利潤和回報的基礎上的。因此,長城的高端化轉型是指超越自主品牌,無限接近高端品牌的過程。
這可以從長城近年來的品牌活動中看出。兩年前,長城汽車將戰略從專注造車調整為專注打造哈弗品牌,并嘗試打造哈弗。特別是長城汽車成功贊助達喀爾拉力賽,哈弗品牌的知名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哈弗作為長城汽車推出高端陣營的第一次嘗試,承載著長城汽車的戰略意圖和殷切期望。目前,中國SUV市場和出口市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客觀上為哈弗銷量的增長提供了空間。
哈弗成為中國路虎的夢想能否實現?正如魏建軍所說,“給我們更多的時間”。
在資本市場迎來一波年報發布潮后,車企凈利潤下滑已經成為汽車行業上市公司的主流。
1900/1/1 0:00:004月7日,浙江省政府采購的首批自主品牌紅旗轎車交付使用。而今年一季度,全國10余個省份及中央部委也將采購訂單投向了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在這一輪的公車采購中,開始搶占先機。
1900/1/1 0:00:00經歷了年初市場的波瀾不驚后,2013年3月的中國車市終于迎來春天。伴隨著油價下調等利好因素,市場出現了較強的增長勢頭。據乘聯會數據預計,3月乘用車同比增長15。
1900/1/1 0:00:00東風雪鐵龍曾憑借低價和主打時尚運動的產品策略,在中國市場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不過,當其試圖跳出競爭激烈的A級車市場,完成從低端向高價產品轉型的蛻變時,品牌高端化的考驗隨之而來。
1900/1/1 0:00:00自主品牌海外市場再傳捷報。在3月26日的曼谷車展上,長城汽車宣布將在泰國建立獨資生產工廠,主要生產哈弗SUV車型。
1900/1/1 0:00:00據日本媒體消息鈴木汽車日前宣布,截止到2013年3月全球累計銷量突破5000萬輛。從1955年10月開始在日本銷售微型車以來,歷經約57年零6個月達成。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