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上海:我想成為新能源「底特律」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Tesla, Volkswagen, LI, Weilai, BYD

繼開疆拓土、持續招商之后,上海打造中國新能源“底特律”的決心開始顯現。2月25日,《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發布。以2025年為時間節點,規劃列出了雄心勃勃的高增長目標:到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值將超過3500億元,占全市汽車制造業工業產值的35%以上,其中本地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超過120萬輛。同樣到2025年,上海市政府規劃的新購車輛中,純電動汽車占比50%以上,公務和公共新能源汽車占比80%以上,網上出租車占比50%以上。燃料電池汽車總應用量已超過10000輛,70多個加氫站將同時建成并投入使用。相比之下,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總產量為136.6萬輛。此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新車總銷量的20%左右,預計為500-600萬輛。這意味著,按此計算,屆時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將占到全國的2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圍繞這一目標,《規劃》提到,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內外優秀人才,將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直接落戶和人才獎勵。頂層設計如火如荼,上海的汽車相關企業早已暗中加速。不久前,李宣布將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官方稱,該中心主要用于智能電動汽車技術的前沿開發。有分析認為,新中心的建立與李計劃推出的純電動汽車有很大關系。在此之前,蔚來汽車全球總部、威馬汽車總部及R&D中心已經落地上海,上海臨港引進了特斯拉超級工廠。此外,地平線汽車人工智能芯片全球R&D總部和智能汽車中央計算平臺全球總部也將落戶上海。2017年3月早些時候,地平線在上海設立了自動駕駛R&D中心。如今,這個曾經被廣汽、長城、比亞迪看上的芯片獨角獸,已經和上海深度綁定。“上海有成熟的扶持政策和上下游產業鏈優勢,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帶動力非常好。”上海臨港新區政府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未來汽車日報記者,尤其是引入特斯拉后,對一些優質汽車上下游企業的吸引力逐漸增強。事實上,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曾經的第一大工業城市,上海的汽車一直是其支柱產業。面對新四化的浪潮,曾經以燃油車為核心的上海汽車產業也開始布局電池、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高科技領域。

Tesla, Volkswagen, LI, Weilai, BYD

來源:臨港新區管委會以臨港新區為例,上述政府工作人員向未來汽車日報表示,該區將在新能源、電力、電力領域“精準招商”。目前,新區依托特斯拉、SAIC榮威等企業逐步加大上下游布局,汽車領域相關企業已超過60家,預計2020年產業規模超過600億元。根據規劃,到2025年,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200億元,是新區首個有望突破千億的產業集群。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在上海的分量越來越重。2020年,上海汽車產量達到264.68萬輛,占全球的10.5%全國總量,汽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9.3%,達到6735.07億元。新能源汽車產量23.86萬輛,同比增長1.9倍,產值同比增長1.7倍,達到663.64億元。其中,純電動汽車在新能源汽車中的總銷量占比從2018年的29%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63%。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建成超過37萬個充電樁,其中車樁比約為1.1:1,遠低于3:1的國家標準。其中,全市公共和專用充換電設施超過10萬個,以外環1公里服務半徑為基準,覆蓋率達91.8%。外環外,服務半徑2公里,覆蓋率達到63%。此外,政策體系將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應用、加氫、充換電相關標準和監管體系逐步成熟。這些都為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大提供了支撐。2020年,擁有江淮汽車和安凱汽車的合肥,接連拿下蔚來,聯手大眾,投資零跑,擁抱造車新星和老,被稱為“最佳創投機構”。大眾CEO迪斯甚至立下軍令狀,幫助安徽打造中國電動汽車中心。現在,距離合肥500公里的上海,已經開始快跑,用真金白銀押注電氣化浪潮。當地方政府開始電氣化“軍備競賽”時,誰將成為新能源時代的“底特律”?Tesla, Volkswagen, LI, Weilai, BYD

繼開疆拓土、持續招商之后,上海打造中國新能源“底特律”的決心開始顯現。2月25日,《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發布。以2025年為時間節點,規劃列出了雄心勃勃的高增長目標:到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值將超過3500億元,占全市汽車制造業工業產值的35%以上,其中本地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超過120萬輛。同樣到2025年,上海市政府規劃的新購車輛中,純電動汽車占比50%以上,公務和公共新能源汽車占比80%以上,網上出租車占比50%以上。燃料電池汽車總應用量已超過10000輛,70多個加氫站將同時建成并投入使用。相比之下,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總產量為136.6萬輛。此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新車總銷量的20%左右,預計為500-600萬輛。這意味著,按此計算,屆時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將占到全國的2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圍繞這一目標,《規劃》提到,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內外優秀人才,將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直接落戶和人才獎勵。頂層設計如火如荼,上海的汽車相關企業早已暗中加速。不久前,李宣布將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官方稱,該中心主要用于智能電動汽車技術的前沿開發。有分析認為,新中心的建立與李計劃推出的純電動汽車有很大關系。在此之前,蔚來汽車全球總部、威馬汽車總部及R&D中心已經落地上海,上海臨港引進了特斯拉超級工廠。此外,地平線汽車人工智能芯片全球R&D總部和智能汽車中央計算平臺全球總部也將落戶上海。2017年3月早些時候,地平線在上海設立了自動駕駛R&D中心。如今,這個曾經被廣汽、長城、比亞迪看上的芯片獨角獸,已經和上海深度綁定。“上海有成熟的扶持政策和……的優勢流和下游產業鏈,這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帶動力非常好。"上海臨港新區政府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未來汽車日報記者,尤其是引入特斯拉后,對一些優質汽車上下游企業的吸引力逐漸增強。事實上,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曾經的第一大工業城市,上海的汽車一直是其支柱產業。面對新四化的浪潮,曾經以燃油車為核心的上海汽車產業也開始布局電池、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高科技領域。

Tesla, Volkswagen, LI, Weilai, BYD

來源:臨港新區管委會以臨港新區為例,上述政府工作人員向未來汽車日報表示,該區將在新能源、電力、電力領域“精準招商”。目前,新區依托特斯拉、SAIC榮威等企業逐步加大上下游布局,汽車領域相關企業已超過60家,預計2020年產業規模超過600億元。根據規劃,到2025年,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200億元,是新區首個有望突破千億的產業集群。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在上海的分量越來越重。2020年,上海汽車產量達到264.68萬輛,占全國的10.5%,汽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9.3%,達到6735.07億元。新能源汽車產量23.86萬輛,同比增長1.9倍,產值同比增長1.7倍,達到663.64億元。其中,純電動汽車在新能源汽車中的總銷量占比從2018年的29%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63%。截至2020年底,上海已建成超過37萬個充電樁,其中車樁比約為1.1:1,遠低于3:1的國家標準。其中,全市公共和專用充換電設施超過10萬個,以外環1公里服務半徑為基準,覆蓋率達91.8%。外環外,服務半徑2公里,覆蓋率達到63%。此外,政策體系將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應用、加氫、充換電相關標準和監管體系逐步成熟。這些都為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大提供了支撐。2020年,擁有江淮汽車和安凱汽車的合肥,接連拿下蔚來,聯手大眾,投資零跑,擁抱造車新星和老,被稱為“最佳創投機構”。大眾CEO迪斯甚至立下軍令狀,幫助安徽打造中國電動汽車中心。現在,距離合肥500公里的上海,已經開始快跑,用真金白銀押注電氣化浪潮。當地方政府開始電氣化“軍備競賽”時,誰將成為新能源時代的“底特律”?

標簽:特斯拉大眾理想汽車蔚來比亞迪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上汽大眾:14款新車將投放,“翻盤”在即?

2020年對于各行各業來說都是極具挑戰性的一年,同樣對于遭遇“行業遇冷”和“疫情侵襲”雙重影響的汽車行業來說尤為如此。

1900/1/1 0:00:00
環衛自動駕駛潛在市場3000億,2022年將迎來商用化拐點

在自動駕駛應用的諸多細分場景中,環衛是最接近民生的領域之一。

1900/1/1 0:00:00
理想汽車2020年總收入達94.6億元人民幣

2月25日,理想汽車發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財務報告。

1900/1/1 0:00:00
全面進化 斯柯達全新一代明銳OCTAVIA PRO內飾設計圖曝光

數天前,上汽大眾斯柯達全新一代明銳外觀設計圖首發,并披露了英文名OCTAVIAPRO,引發業界及用戶的廣泛期待。

1900/1/1 0:00:00
原北汽零部件平臺總裁陳寶加盟寶能汽車

就在原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管宇加盟2天后,寶能汽車集團再度迎來一名高層。

1900/1/1 0:00:00
引領綠色出行新時代 起亞首款E-GMP專用純電動車將迎來首秀

2月23日,現代汽車純電動汽車IONIQ(艾尼氪)5全球首秀,代表現代起亞電動汽車專用平臺EGMP(電動化全球模塊型平臺)的首款量產車型正式落地。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