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依賴來自中國和韓國的動力電池,未來將對德國汽車工業造成致命打擊。”2020年初,戴姆勒工會主席邁克爾·布萊希特(Michael Brecht)再次向德國汽車行業發出警告。在英國,豪華品牌捷豹正在經歷其供應商LG電池的短缺,這直接導致I-PACE(參數|詢價)生產的暫停。這不僅是德英面臨的動力電池“危機”,也是整個歐洲的現狀。世界上傳統的汽車工業現在嚴重依賴動力電池領域的人。今年2月,德國和法國制定了超級電池工廠的藍圖,計劃在歐洲共同推進一個總投資5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80億元)、總產能約48 GWh的電池項目,目的是對標亞洲動力電池制造商和特斯拉的產能。歐洲已經“覺醒”,正在奮力追趕,一場亞歐之間的動力電池大戰正愈演愈烈。30秒快速閱讀:1。為了擺脫對亞洲電池企業的依賴,激進的動力電池布局從歐盟到成員國,再到行業都展開了。Northvolt、大眾、戴姆勒和巴斯夫等公司發揮了積極作用。2.亞洲動力電池產業在原材料、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全鏈條上優勢顯著,市場規模顯著。而歐洲缺乏完整的電池產業鏈體系,其傳統汽車制造優勢和技術創新不可小覷。3.中國企業進入歐洲,一定程度上是“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契機。本土電池制造商應繼續通過技術創新鞏固產品質量,同時也要解決行業快速發展留下的問題。動力電池在歐洲布局的“大躍進”目前,亞洲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動力電池主要戰略要地,全球優秀電池廠商基本集中在中國、日本、韓國。中國的寧德時代、比亞迪、長城的蜂巢能源以及韓國的LG、三星SDI、SKI等公司已經開始大舉“進攻”歐洲市場。亞洲電池制造商計劃在寧德時代中國擴大投資歐洲動力電池布局(公司國家計劃的一部分),總投資不超過18億歐元,產能約14 GWh。一期將于2021年投產。蜂巢能源中國將投資20億歐元在歐洲建設24GWh電池工廠。一期將于2022年投產。福能科技中國計劃投資6億歐元在德國建廠,初期產能6 GWh,最終提升至10 GWh。三星SDI韓國公司投資3.58億美元在匈牙利建廠,年產能為5萬輛電動汽車。韓國LG化學公司再投資5.77億美元擴建其波蘭工廠,將總產能提高至70 GWh,滿足30萬輛電動汽車的需求。SKI韓國再投資8.59億美元建設匈牙利第二工廠,年產能7.5GWh來源:整理公開資料;制表:汽車之家工業集團,戴姆勒、大眾、寶馬、PSA等汽車公司都有明確的電氣化目標,合作伙伴基本都是亞洲電池廠商。目前,動力電池的價值可以占到電動汽車整個成本的1/4,甚至高達一半。歐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困境。2019年,法國總統馬克龍也直言,“從長遠來看,法國和歐洲的產業100%依賴別人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在電池方面,我們需要為歐洲敲響警鐘。”早在Marco Long發言之前,為了擺脫對亞洲動力電池公司的依賴,整個歐洲已經發起了一場大的“反擊”。這一輪“反擊”是從歐盟到成員國,再到產業的協調前進步伐。2017年,歐盟電池產業聯盟工作組成立,為歐洲電池制造商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包括戴姆勒、西門子、巴斯夫、瑞典電池制造商Northvolt等公司。不僅如此,歐盟還批準了電池領域的“重要歐洲共同利益倡議(IPCEI)”,該倡議由德國、法國、意大利、芬蘭等7國共同宣布,未來幾年投資32億歐元(約合240億元人民幣)。該項目側重于四個關鍵的研發領域:原材料、電池單元和模塊、電池系統和回收。此外,德國還計劃在2021年前向電動汽車電池行業提供高達10億歐元的財政補貼。歐洲當地動力電池布局(部分)公司計劃向Northvolt投資9億歐元成立合資公司,建設16GWh電池工廠。PSA與法國Saft合資建立兩家電池廠,到2030年總產能達到48 GWh。戴姆勒計劃投資10歐元建立全球動力電池網絡;與加拿大魁北克水電公司聯合開發固態電池。Northvolt計劃到2023年在瑞典建立產能為32GWh的電池工廠。巴斯夫計劃建立第二個歐洲電池材料工廠,其中兩個工廠可以滿足40萬輛電動汽車對陰極材料的需求。來源:整理公開資料;制表:針對歐洲電池行業崛起的計劃,Northvolt、大眾、戴姆勒和巴斯夫等公司發揮了主導作用。大眾預計,到2025年,僅歐洲的電池產能需求就將超過150 GWh。目前,大眾汽車已經與Northvolt合作,在德國建立了產能為16GWh的電池工廠。戴姆勒的電池戰略似乎更加“野蠻”,據報道,從2008年到2019年,其在電池相關項目上的直接或間接投資已達8。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也制定了一項總額為4億歐元的材料廠投資計劃。●亞歐之間會有激烈的競爭。經過大量企業和R&D人才的多年研發,亞洲在動力電池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積累了豐富的產業化經驗。這也是亞洲公司能夠“登陸”歐洲的主要原因。從技術研發來看,從90年代手機鋰電池的生產到汽車動力電池的開發,LG、三星、寧德時代、松下等公司都掌握了非常成熟的電池技術。"李珍研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兼首席分析師認為,"電動汽車對電池質量的要求極高,沒有人能做到。亞洲電池企業對鋰電池制造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能夠制造出高質量的電池。這是隱藏的壁壘,也是亞洲公司最大的優勢。“其次,電池企業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上下游完整產業鏈體系的形成。”。以中國為例,從上游的原材料開采加工到中游的正負極材料、隔膜制造,再到下游的電池研發生產,整個產業鏈的優勢非常明顯。從市場角度來看,亞洲是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市場,中國市場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亞洲既是動力電池最大的供應市場,也是最大的需求市場。巨大的產業規模效應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優勢。成本優勢一旦形成,后來者很難打破既定的格局。相比之下,歐洲在原材料上并沒有優勢。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2016年發布咨詢報告稱,歐洲過于依賴進口制造電池電芯的原材料(鋰、鎳、鈷、錳等。),構成供應風險。同時,全球核心產能絕大部分在亞洲,幾乎占全球的80%。相對薄弱的工業體系使得歐洲優秀電池公司的數量非常少,法國的Saft和瑞典的Northvolt是罕見的“希望之光”。盡管如此,歐洲堅實的汽車工業基礎也不容忽視,寶馬、戴姆勒、大眾等知名汽車企業聚集于此。一個世紀的汽車制造優勢和持續的技術創新,是歐洲對動力電池發起大“反攻”的有利條件。隨著排放法規的日益嚴格,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在快速發展,市場規模優勢即將顯現。長期來看,歐洲很可能成為亞洲之后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圍繞動力電池,亞歐之間也會有激烈的競爭。從歐盟及其成員國的決心來看,亞歐之間的競爭早已超越了企業本身,而是已經從國家戰略到產業鏈體系,再到新能源市場的競爭。關于動力電池在歐洲的發展前景,Merco認為“首先,歐洲應該通過‘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吸引亞洲企業在歐洲建廠,幫助歐洲打造產業鏈,促進人才培養;第二,大力扶持本土企業,不要因為初期產品質量不夠好而拋棄。"●"中國制造"借機走向世界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取得了重大發展,電池生產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根據韓國市場研究機構SNS Research發布的2019年全球鋰電池出貨量排行榜數據,中國電池廠商在前10名中占了5席。中國電池廠商的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在歐洲尤其是德國展開了積極的布局。通過在歐洲建立工廠,形成當地電池供應能力,中國電池制造商縮小了與客戶的差距。2018年,寧德時代歐洲工廠落地德國,獲得寶馬30億歐元電池訂單。現在,沃爾沃等車企已經成為寧德時代的客戶。今年2月,蜂巢能源宣布與一家歐洲汽車公司簽署了超過7 GWh的電池項目。某種程度上,中國電池廠商已經走出國門,進入世界舞臺。但國內電池產能結構性過剩、高端產能不足也是事實,整體技術水平與韓日還有一定差距。中國電池制造商已經走出國門,離開了政策的庇護。要在市場化程度更高的歐洲立足,技術創新更是不可或缺。只有創造出性能更好、更市場化的電池產品,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贏得客戶的青睞。目前中國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的市場規模足夠大,每天都可以產生極其豐富的經驗數據,有力支撐應用技術的深入發展。”中國鋰電池行業正面臨著與韓國、日本競爭‘后來居上’的趨勢,中國企業只要自己不‘掐對方’就能走得穩。”“甚至不能說‘中國制造’真的走向了全球。“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王子東認為,鑒于目前中國動力電池的發展現狀,其實‘中國制造’距離走向世界還有一定距離。”。在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很多問題也被掩蓋了。比如安全問題比較典型,健康的商業邏輯還沒有形成。“補貼”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企業追求的目標。不僅僅局限于企業,從整個行業甚至更高的層面來說,都應該優先考慮充分解決好自己的問題,才談得上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總結:動力電池競爭的關鍵是要有過硬的產品質量,合理的成本,以及不斷的創新和技術升級。亞洲在動力電池方面的進步獲得全球認可,先發優勢得到充分體現。雖然目前歐洲在各方面都比較落后,但是產業扶持的力度并不顯著。在與亞洲電池廠商的競爭中,歐洲能否實現“彎道超車”尚不明朗,重蹈歐洲光伏產業覆轍的風險依然存在。
1月8日,從日本成功“逃亡”黎巴嫩的雷諾和日產的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召開媒體發布會,引起外界一片嘩然。2月19日,路透社報道稱,法國已經正式開始對戈恩非法使用雷諾資產一事展開司法調查。
1900/1/1 0:00:00本周,各車企陸續公布了1月銷量成績。理想ONE超小鵬G3、威馬EX5,成為國內新勢力車型中僅次于蔚來ES6的暢銷車型。
1900/1/1 0:00:00近日,江西省工信廳發布《江西省新能源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3年》。方案指出,力爭經過四年努力,全省光伏、鋰電等新能源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000億元。
1900/1/1 0:00:00鼓勵汽車消費,廣東又走在全國最前面2月21日下午,功夫汽車從廣東省政府網站獲悉,當天,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省進一步穩定和促進就業若干政策措施》,政策提出,
1900/1/1 0:00:00上海工廠投產后,特斯拉的動力電池供應鏈終于開始真正地向其他企業張開懷抱。在今年1月舉行的投資者會議上,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首次公開確認,新增寧德時代和LG化學兩家供應商。
1900/1/1 0:00:00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全國汽車生產企業乘用車銷售21444萬輛,同比下滑96。這一數據較2017年的24718萬輛減少了3274萬輛,累計下滑1324。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