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點1。分時租賃+自動駕駛場景應用將落地。分時租賃和自動駕駛的結合是出行的未來,但自動駕駛不會這么快到來,基于場景的自動駕駛+分時租賃+智能交通的概念的具體應用會開始在部分城市落地。2.出行定制汽車產品即將投入分時租賃市場。ToC產品難以適應ToB市場,ToB產品必須適應ToB市場。互聯網部門會是最后的贏家。出行的核心在于建立以服務為核心的出行運營平臺,在于L4+自動駕駛和大出行數據平臺的掌握。本文對互聯網玩家持樂觀態度。畢竟分時度假是互聯網產品。三年前,我在一家汽車公司做互聯網部門的分時租賃公司。我和公司運營總監(以下簡稱X)有過一次對話:“X,你覺得分時度假能賺錢嗎?”X科長:“小王,我們算過了,能賺錢!你看,出租車一天跑20多個小時,我們是新能源車。如果我們一天跑8個小時,每小時收費20元,那么一天就是160元。沒有司機,一輛車一天能賺100元毛利,一年就是36000元(一年多后,車就回本)。2019年分時租賃仍未盈利。2016年左右,被稱為共享經濟元年(有人說2015年,有人說2017年)。分時租賃伴隨著共享經濟的概念一路向上,互聯網行業看到了巨大的風口。車企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移動出行,連沒辦法有所作為的地產商都參與進來了。畢竟衣食住行,房子后面。現實情況是,除了個別城市(北、上、杭)的個別公司,大部分分時租賃公司都不賺錢。2017年以來,愛車、EZZY、麻瓜出行等共享汽車平臺紛紛宣布退出。今年5月,奔馳car2go宣布退出中國,大家期待的大戲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從運營的角度來說,不賺錢的原因很明確:損壞嚴重導致維修費用高,車輛損壞太快,有些車輛2年左右就會損壞;車輛利用率太低,單車每天會運行1-2個小時;運營成本太高;重資產不容易擴張等等。賺錢的原因也很明確:在一線城市,單車一天可以運營7-8個小時,甚至更高,因為卡數有限,停車難,需求旺盛。由于政策支持,不收停車費。那么結論就很明確了。賺的錢不是運營的錢,是政策的錢,因為當地政府在家用車待遇之外,給了分時租賃,這個待遇在其他城市不是很明顯。那么分時租賃還有未來嗎,為什么會出現目前的困境?我們需要從它的起源說起。追根溯源:2014年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價格,一輛A0、A00等級20度以上,續駛里程100公里以上的純電動汽車的成本將在6-7萬元,整車BOM成本將達到10萬元,也就是說一輛小型新能源汽車將以雅閣、凱美瑞的價格銷售。隨后,國家開始對新能源汽車實施補貼。看看當時的補貼標準:
如果按照表中的標準核算,一輛A0、A00新能源車可以拿到3.325+2.5+1995 = 7.82萬的新能源補貼,汽車銷售價格一下子就下來了,消費者買單?不完全是。大眾接受新事物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車在家里還是個大物件。這時,汽車圈注意到了歐洲早已存在的分時租賃。所以國內分時租賃的目的是解決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可以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一是快速拿到補貼。車企成立分時租賃公司,左手賣右手。汽車直接進入銷售市場,可以順利拿到新能源補貼。2.出租出售,體驗推廣。與傳統的石油汽車相比,新能源汽車在某些地方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加速性能好、安靜、駕駛簡單等。但由于擁有成本的問題,用戶很難意識到分時租賃大大降低了用戶的使用成本。背后的意思是:客官開的好,可以買一輛。3.車企向出行服務公司的戰略轉型。互聯網加汽車=?各家車企都給出了移動出行的答案。車企從賣車轉型到賣服務,從汽車制造轉型到旅游。分時租賃就是在這種戰略轉型思維指導下的產物。4.促進充電基礎設施。車企的游戲,互聯網公司的夢想是可以的,車企玩分時租賃的主要初始目的不是為了運營賺錢,所以這個結果是合理的。但是,對于互聯網系的玩家來說,有點像哭。看看最新的統計數據。根據36Kr的統計,互聯網一般看的是日數據和月數據。分時度假前10名主要是車企,月度數據都是同比正增長。這個增長在汽車行業是非常大的,但是按照互聯網行業的標準,幾十的同比增長實在是小兒科。
圖片來自36Kr,現在結果得到很好的驗證。目前分時租賃是車企的游戲。從車企的角度來看,分時租賃是特定時期成功的商業模式:汽車賣出去,獲得補貼,用戶體驗到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充電基礎設施建立,車企也有互聯網基因,只是戰略轉型沒有那么明顯。所以對于分時租賃來說,沒有互聯網企業作為出發點,互聯網企業只是一個工具。大型汽車公司掌握著這場游戲的規則。允許車企在大運營周期虧損,但互聯網公司接受不了這種游戲。一旦他們賠錢,他們可能會死。有聲音批評車企的做法。這種左右手的行為顯然是一種欺詐行為,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然而,所有這些行為的背后,都有政策之手。然后從這……int的觀點,可以合理解釋分時租賃的各種問題:因為基于ToC的車輛設計沒有考慮租賃,那么有的人會因為不會使用而損壞,有的人會故意損壞,所以不容易清洗干凈;當時的分時租賃是為了快速拿到補貼而進行資金轉移的過程,很難走向互聯網的輕資產戰略模式;同樣,為了快速賣車,推廣新能源車,車輛利用率的問題也沒有提前做好規劃。滴滴怎么玩?一定要說滴滴。2018年某互聯網行業大佬入駐分時租賃,成立小菊租車品牌,開展分時租賃及系統生態服務建設,與多家車企合作。
滴滴這種大咖,跟車企玩過,你玩過嗎?即使手握全球最火熱的投資和最豪華的品牌合作伙伴陣營,滴滴依然明白當前的根本在于產品定制。看看摩拜單車和小黃車的故事,就應該明白產品體驗和維護成本對于交通出行有多重要了。所以滴滴跟車企談定制車合作已經很久了,但是談這個事情并不容易。車企的產品規劃過于粗放。就算地位和滴滴一樣大,也不一定容易撼動。有很多公司出來談合作,但是還沒有落地。如果撬不開滴滴,那就只能等車企自我進化或者自動駕駛的時代了。隨著汽車行業的價值越來越向出行端轉移,車企開始了自我革命、自我進化的過程,于是保守的保守,比如豐田,喊出了成為移動服務商的口號,以蘋果、谷歌為競爭對手,車企都想成為互聯網公司。確實如此,但我還是更看好天生的互聯網玩家。核心點1。分時租賃+自動駕駛場景應用將落地。分時租賃和自動駕駛的結合是出行的未來,但自動駕駛不會這么快到來,基于場景的自動駕駛+分時租賃+智能交通的概念的具體應用會開始在部分城市落地。2.出行定制汽車產品即將投入分時租賃市場。ToC產品難以適應ToB市場,ToB產品必須適應ToB市場。互聯網部門會是最后的贏家。出行的核心在于建立以服務為核心的出行運營平臺,在于L4+自動駕駛和大出行數據平臺的掌握。本文對互聯網玩家持樂觀態度。畢竟分時度假是互聯網產品。三年前,我在一家汽車公司做互聯網部門的分時租賃公司。我和公司運營總監(以下簡稱X)有過一次對話:“X,你覺得分時度假能賺錢嗎?”X科長:“小王,我們算過了,能賺錢!你看,出租車一天跑20多個小時,我們是新能源車。如果我們一天跑8個小時,每小時收費20元,那么一天就是160元。沒有司機,一輛車一天能賺100元毛利,一年就是36000元(一年多后,車就回本)。2019年分時租賃仍未盈利。2016年左右,被稱為共享經濟元年(有人說2015年,有人說2017年)。分時租賃伴隨著共享經濟的概念一路向上,互聯網行業看到了巨大的風口。車企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移動出行,連沒辦法有所作為的地產商都參與進來了。畢竟衣食住行,房子后面。現實情況是,除了個別城市(北、上、杭)的個別公司,大部分分時租賃公司都不賺錢。2017年以來,愛車、EZZY、麻瓜出行等共享汽車平臺紛紛宣布退出。今年5月,奔馳car2go宣布退出中國,大家期待的大戲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從運營的角度來說,不賺錢的原因很明確:損壞嚴重導致維修費用高,車輛損壞太快,有些車輛2年左右就會損壞;車輛利用率太低,單車每天會運行1-2個小時;運營成本太高;重資產不容易擴張等等。賺錢的原因也很明確:在一線城市,單車一天可以運營7-8個小時,甚至更高,因為卡數有限,停車難,需求旺盛。由于政策支持,不收停車費。那么結論就很明確了。賺的錢不是運營的錢,是政策的錢,因為當地政府在家用車待遇之外,給了分時租賃,這個待遇在其他城市不是很明顯。那么分時租賃還有未來嗎,為什么會出現目前的困境?我們需要從它的起源說起。追根溯源:2014年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價格,一輛A0、A00等級20度以上,續駛里程100公里以上的純電動汽車的成本將在6-7萬元,整車BOM成本將達到10萬元,也就是說一輛小型新能源汽車將以雅閣、凱美瑞的價格銷售。隨后,國家開始對新能源汽車實施補貼。看看當時的補貼標準:
如果按照表中的標準核算,一輛A0、A00新能源車可以拿到3.325+2.5+1995 = 7.82萬的新能源補貼,汽車銷售價格一下子就下來了,消費者買單?不完全是。大眾接受新事物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車在家里還是個大物件。這時,汽車圈注意到了歐洲早已存在的分時租賃。所以國內分時租賃的目的是解決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可以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一是快速拿到補貼。車企成立分時租賃公司,左手賣右手。汽車直接進入銷售市場,可以順利拿到新能源補貼。2.出租出售,體驗推廣。與傳統的石油汽車相比,新能源汽車在某些地方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加速性能好、安靜、駕駛簡單等。但由于擁有成本的問題,用戶很難意識到分時租賃大大降低了用戶的使用成本。背后的意思是:客官開的好,可以買一輛。3.車企向出行服務公司的戰略轉型。互聯網加汽車=?各家車企都給出了移動出行的答案。車企從賣車轉型到賣服務,從汽車制造轉型到旅游。分時租賃就是在這種戰略轉型思維指導下的產物。4.促進充電基礎設施。車企的游戲,互聯網公司的夢想是可以的,車企玩分時租賃的主要初始目的不是為了運營賺錢,所以這個結果是合理的。但是,對于互聯網系的玩家來說,有點像哭。看看最新的統計數據。根據36Kr的統計,互聯網一般看的是日數據和月數據。分時度假前10名主要是車企,月度數據都是同比正增長。這個增長在汽車行業是非常大的,但是按照互聯網行業的標準,幾十的同比增長實在是小兒科。
圖片來自36Kr,現在結果得到很好的驗證。目前分時租賃是車企的游戲。從車企的角度來看,分時租賃是特定時期成功的商業模式:汽車賣出去,獲得補貼,用戶體驗到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充電基礎設施建立,車企也有互聯網基因,只是戰略轉型沒有那么明顯。所以對于分時租賃來說,沒有互聯網企業作為出發點,互聯網企業只是一個工具。大型汽車公司掌握著這場游戲的規則。允許車企在大運營周期虧損,但互聯網公司接受不了這種游戲。一旦他們賠錢,他們可能會死。有聲音批評車企的做法。這種左右手的行為顯然是一種欺詐行為,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然而,所有這些行為的背后,都有政策之手。然后從這……int的觀點,可以合理解釋分時租賃的各種問題:因為基于ToC的車輛設計沒有考慮租賃,那么有的人會因為不會使用而損壞,有的人會故意損壞,所以不容易清洗干凈;當時的分時租賃是為了快速拿到補貼而進行資金轉移的過程,很難走向互聯網的輕資產戰略模式;同樣,為了快速賣車,推廣新能源車,車輛利用率的問題也沒有提前做好規劃。滴滴怎么玩?一定要說滴滴。2018年某互聯網行業大佬入駐分時租賃,成立小菊租車品牌,開展分時租賃及系統生態服務建設,與多家車企合作。
滴滴這種大咖,跟車企玩過,你玩過嗎?即使手握全球最火熱的投資和最豪華的品牌合作伙伴陣營,滴滴依然明白當前的根本在于產品定制。看看摩拜單車和小黃車的故事,就應該明白產品體驗和維護成本對于交通出行有多重要了。所以滴滴跟車企談定制車合作已經很久了,但是談這個事情并不容易。車企的產品規劃過于粗放。就算地位和滴滴一樣大,也不一定容易撼動。有很多公司出來談合作,但是還沒有落地。如果撬不開滴滴,那就只能等車企自我進化或者自動駕駛的時代了。隨著汽車行業的價值越來越向出行端轉移,車企開始了自我革命、自我進化的過程,于是保守的保守,比如豐田,喊出了成為移動服務商的口號,以蘋果、谷歌為競爭對手,車企都想成為互聯網公司。確實如此,但我還是更看好天生的互聯網玩家。
據外媒報道,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近日透露,公司不會從零做起打造自動駕駛車輛,因為這樣做太過分散精力。
1900/1/1 0:00:00歷時近一年,江鈴集團、長安汽車、愛馳汽車三方的合資合作正式落地。
1900/1/1 0:00:00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7月份汽車產銷數據,新能源汽車銷量出現罕見的同比下滑。與之鮮明對比的是,寶馬集團前7月新能源方面在華交付量同比增長超過40。
1900/1/1 0:00:00看起來接連推出電動版本的Mustang和F150還不能滿足福特在電動車領域的野心,近日,有外媒報道,福特及其旗下豪華品牌林肯計劃將在20222023年間推出兩款全新的純電動SUVlt
1900/1/1 0:00:001、新能源車3個月內發生79起自燃事故,乘用車高達65根據近日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大數據安全監管成果報告》顯示,自今年5月起,
1900/1/1 0:00:00據外媒報道,PersistenceMarketResearch公司日前在對“眼球追蹤系統市場”深入研究后發現,眼下,業內多家企業針對駕駛員疲勞和嗜睡情況推出了監控方案,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