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特斯拉Model 3南半球開售, 部分消費者已等待3年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2020年底將是一個關鍵節點。再過16個月,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將徹底退出,新修訂的“雙積分”政策將正式實施。同時,作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綱領性文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 ~ 2020年)》(簡稱規劃(2012 ~ 2020年))也將迎來成果驗收。為立足當前,謀劃長遠,系統布局行業未來發展,下一發展階段《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 ~ 2035)》(以下簡稱《規劃(2021 ~ 2035)》的研究編制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根據近期規劃(2021 ~ 2035)咨詢委員會會議,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規劃起草組組長苗偉表示,中國汽車工業正處于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只有制定新的規劃,深入研究重大問題,明確發展方向,才能抓住戰略機遇,解決發展難題,在未來世界產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從小規模示范運營到產銷量接近中國汽車市場的5%,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可以說走過了最初的培育期。”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特聘專家、國家電動乘用車技術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王炳剛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階段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還不牢固,動力電池的綜合性能仍有待提高,從資源開發到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發展還不夠均衡,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不進則退。王炳剛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仍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作為當前規劃的延續,《規劃(2021 ~ 2035)》將指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下一步發展,助力汽車強國建設。政策作用突出,實施成效顯著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僅突破1萬輛,分別為12552輛和12791輛;到2018年,產銷分別為127萬輛和125.6萬輛,是2012年的近100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規模在6年之內,之所以擴張如此之快,是因為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規劃(2012-2020年)以及隨后出臺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汽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過去10年中,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政策因素的影響占比高達54%,而在美國一家機構的研究中,這一數字也達到了42%。可以說,政策是過去10年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最大因素。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規劃(2012-2020年)》對當時急需解決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R&D布局、技術路線、產品定義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明確指示和統籌安排。在規劃的戰略引領、政府的積極作為、科技的支持引導、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創新的商業模式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研發、產業、市場、政策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奠定了明顯的綜合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工業體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并加速了全球汽車電動化進程。可以說規劃實施成效顯著。”萬鋼評論道。中汽中心首席專家、信息院副總工程師吳松泉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也高度評價了圍繞當前產業規劃出臺的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我國新能源汽車從“10城1000輛”起步,至今取得重要突破,中央和地方的各項鼓勵扶持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基本建立了與新能源汽車普及和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和管理體系,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新能源汽車,為行業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產業和市場基礎。王炳剛詳細闡述了《規劃(2012-2020年)》實施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的成就:在政策層面,近年來我國有關主管部門出臺了40多項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涵蓋了從研發到生產、從推廣到監管的各個環節,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支持體系;從產銷規模來看,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占國內總銷量的4.5%,占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60%左右,處于全球產業發展前沿;技術水平方面,國內主流乘用車續駛里程達到300公里以上,龍頭企業動力電池能量密度達到250 WHr/kg,價格1.2元/WHr,比2012年增長2倍,價格下降70%;從企業實力來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骨干企業R&D投資占比超過8%,高于國際同行業平均水平。數據顯示,2018年,比亞迪、吉利、BAIC、SAIC等企業進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十。此外,以蔚來、小鵬為代表的新勢力汽車廠商也逐漸進入量產階段,參與市場競爭。值得一提的是,在配套環境方面,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我國充電樁數量已突破100萬個,同比增長69.3%。其中,國內企業建設公共充電樁超過41萬個,私人充電樁超過59萬個,車樁比達到3.5: 1。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可以滿足推廣電動汽車的需求。綜上所述,在王炳剛看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和推廣工作進展良好,基本有望完成規劃(2012 ~ 2020年)提出的總體目標。“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意識到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補貼大幅下降、市場淘汰升級、產品存在安全隱患、核心技術亟待升級等諸多問題。下一步產業發展需要新的頂層指導。編制《規劃(2021 ~ 2035)》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和政策支持,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活力,更好地實現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推廣應用。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進一步調整市場結構《規劃(2021 ~ 2035)》不是新的開始,也不是現階段產業政策的延續,更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延續。”然而,王炳剛強調,規劃(2021 ~ 2035)的產業背景與過去有很大不同。在編制過程中,要認清當前形勢,明確發展趨勢,做出準確預測,更好地為產業發展做鋪墊。吳松泉認為,未來15年,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面臨的發展環境還是市場本身,都比過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能源汽車產業將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從產品結構、企業結構、產業整合、政策環境等方面,,行業各方面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個全新的產業生態將會形成。據統計,今年1-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1.4萬輛和61.7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9.3萬輛和4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7.3%和56.6%。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9萬輛和12.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9.7%和26.4%。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70輛和1102輛,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7.2倍和7.8倍。可見,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品仍以純電動汽車為主。吳松泉判斷,在新能源汽車大規模商業化的新時代,市場結構將進一步調整,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占比有望提升,氫燃料電池汽車將逐步產業化。正如傅所說,電動化轉型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目前跨國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車產品的速度和力度都遠超以往,尤其是在中國汽車市場。無疑,這將重構下一階段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格局。吳松泉表示,目前國內自主品牌占據新能源汽車90%以上的市場份額。隨著跨國車企的積極參與,外資車企和合資車企的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車企之間的競爭將日趨激烈。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國內企業將逐漸從……分散到集中,競爭力強的會發展得更好,競爭力相對弱的會被淘汰,企業數量會大大減少。技術路線多元化,產業整合都是機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傅認為,技術路線的多元化發展可能在規劃(2021 ~ 2035)中得到進一步體現,將繼續推進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的并行發展。特別是市場規模較小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將在商用車領域占得先機,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生力軍。”此外,作為《規劃(2021-2035)》中的六大研究課題之一,傅反復強調了推進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過去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更多的是基于國內市場。但是,在汽車企業不斷走出去,努力走上國際舞臺的當下,迫切需要提高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國際發展永遠在路上,怎么強調國際發展這個問題都不為過。汽車企業走出去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做足功課。”傅說道。此外,王炳剛還提到了新能源汽車和傳統能源汽車的協調發展。”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博鰲共識的目標是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全球市場份額達到50%。”不過,王炳剛坦言,按照這個目標,到2035年,全球仍將有一半的汽車屬于傳統能源汽車范疇。如何促進新能源汽車與傳統能源汽車的協調發展,也將成為規劃(2021 ~ 2035)中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近年來,隨著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快速發展,產業邊界和外延不斷延伸,也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吳松泉指出,加快不同行業之間的融合也是下一階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何加快汽車產業“新四化”的步伐,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課題。政策環境方面,中國汽車市場將越來越開放的發展理念已經明確。吳松泉指出,未來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面臨更加開放、公平的競爭環境,相關部門將在完善事前監管的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事實上,以《汽車產業投資管理條例》等政策的實施為代表,行業管理的“簡政放權、加強監管、改善服務”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據了解,基于上述環境變化,《規劃(2021 ~ 2035)》將圍繞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從推動技術進步、降低資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確定戰略導向。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新型產業生態建設基本完成,國際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產業支撐體系完整有效,新能源汽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聚焦汽車社會,關注協調發展。在不久前舉行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新談及目前規劃(2021 ~ 2035)的編制進展,提出新規劃的總體思路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改善生態環境為核心,兼容多種技術路線;第二,激發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第三,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國內和國外的關系,走出一條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規劃的制定除了總體思路、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規劃實施外,還將從科技創新、產業融合、與傳統汽車協同發展、國際化、新模式新生態、政策保障等六個方面開展專題研究,不斷探索未來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生態。新郭斌說,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分為三部分:一是深化思想認識,研究探索新機制、新舉措、新政策;其次,加強專題研究,不斷探索未來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生態;三是加快工作進度,啟動《規劃2021 ~ 2035》初稿編制工作,力爭年底前形成初稿。《規劃(2021 ~ 2035)》不僅僅是新能源汽車規劃,還涉及幾大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相關部門深度合作,完成頂層設計,保證政策無縫銜接。在編制過程中,要加強調研,堅持問題導向,沖問題、順問題,開門搞規劃,細化方案,突出重點難點,高瞻遠矚,接地氣,切實有效。"苗偉指出,希望按要求加大人員投入,做好保障工作,按照工作計劃扎實做好規劃調研、起草、咨詢和征求意見工作,按時高質量完成任務。在談到《規劃(2021 ~ 2035)》的具體內容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新的規劃要從過去著眼于汽車社會的整體發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助推下,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發展趨勢非常明確,汽車與交通、信息、能源、城市等行業前所未有地緊密結合。新能源汽車作為科技創新的標志性產品和跨行業融合的關鍵節點,正在進入新的發展時代。《規劃(2021 ~ 2035)》的制定也要拓寬視野,不要局限于行業本身,更多地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安全的角度來關注汽車行業和產品的管理。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2020年底將是一個關鍵節點。再過16個月,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將徹底退出,新修訂的“雙積分”政策將正式實施。同時,作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綱領性文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 ~ 2020年)》(簡稱規劃(2012 ~ 2020年))也將迎來成果驗收。為立足當前,謀劃長遠,系統布局行業未來發展,下一發展階段《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 ~ 2035)》(以下簡稱《規劃(2021 ~ 2035)》的研究編制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根據近期規劃(2021 ~ 2035)咨詢委員會會議,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規劃起草組組長苗偉表示,中國汽車工業正處于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只有制定新的規劃,深入研究重大問題,明確發展方向,才能抓住戰略機遇,解決發展難題,在未來世界產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從小規模示范運營到產銷量接近中國汽車市場的5%,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可以說走過了最初的培育期。“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特聘專家、國家電動乘用車技術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王炳剛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階段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還不牢固,動力電池的綜合性能仍有待提高,從資源開發到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發展還不夠均衡,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不進則退。王炳剛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仍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作為當前規劃的延續,《規劃(2021 ~ 2035)》將指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下一步發展,助力汽車強國建設。政策作用突出,實施成效顯著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僅突破1萬輛,分別為12552輛和12791輛;到2018年,產銷分別為127萬輛和125.6萬輛,是2012年的近100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規模在6年之內,之所以擴張如此之快,是因為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規劃(2012-2020年)以及隨后出臺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汽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過去10年中,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政策因素的影響占比高達54%,而在美國一家機構的研究中,這一數字也達到了42%。可以說,政策是過去10年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最大因素。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規劃(2012-2020年)》對當時急需解決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R&D布局、技術路線、產品定義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明確指示和統籌安排。在規劃的戰略引領、政府的積極作為、科技的支持引導、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創新的商業模式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研發、產業、市場、政策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奠定了明顯的綜合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工業體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并加速了全球汽車電動化進程。可以說規劃實施成效顯著。”萬鋼評論道。中汽中心首席專家、信息院副總工程師吳松泉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也高度評價了圍繞當前產業規劃出臺的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我國新能源汽車從“10城1000輛”起步,至今取得重要突破,中央和地方的各項鼓勵扶持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基本建立了與新能源汽車普及和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和管理體系,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新能源汽車,為行業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產業和市場基礎。王炳剛詳細闡述了《規劃(2012-2020年)》實施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的成就:在政策層面,近年來我國有關主管部門出臺了40多項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涵蓋了從研發到生產、從推廣到監管的各個環節,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支持體系;從產銷規模來看,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占國內總銷量的4.5%,占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60%左右,處于全球產業發展前沿;技術水平方面,國內主流乘用車續駛里程達到300公里以上,龍頭企業動力電池能量密度達到250 WHr/kg,價格1.2元/WHr,比2012年增長2倍,價格下降70%;從企業實力來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骨干企業R&D投資占比超過8%,高于國際同行業平均水平。數據顯示,2018年,比亞迪、吉利、BAIC、SAIC等企業進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十。此外,以蔚來、小鵬為代表的新勢力汽車廠商也逐漸進入量產階段,參與市場競爭。值得一提的是,在配套環境方面,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我國充電樁數量已突破100萬個,同比增長69.3%。其中,國內企業建設公共充電樁超過41萬個,私人充電樁超過59萬個,車樁比達到3.5: 1。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可以滿足推廣電動汽車的需求。綜上所述,在王炳剛看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和推廣工作進展良好,基本有望完成規劃(2012 ~ 2020年)提出的總體目標。“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意識到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補貼大幅下降、市場淘汰升級、產品存在安全隱患、核心技術亟待升級等諸多問題。下一步產業發展需要新的頂層指導。編制《規劃(2021 ~ 2035)》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和政策支持,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活力,更好地實現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推廣應用。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進一步調整市場結構《規劃(2021 ~ 2035)》不是新的開始,也不是現階段產業政策的延續,更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延續。”然而,王炳剛強調,規劃(2021 ~ 2035)的產業背景與過去有很大不同。在編制過程中,要認清當前形勢,明確發展趨勢,做出準確預測,更好地為產業發展做鋪墊。吳松泉認為,未來15年,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面臨的發展環境還是市場本身,都比過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能源汽車產業將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從產品結構、企業結構、產業整合、政策環境等方面,,行業各方面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個全新的產業生態將會形成。據統計,今年1-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1.4萬輛和61.7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9.3萬輛和4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7.3%和56.6%。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9萬輛和12.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9.7%和26.4%。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70輛和1102輛,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7.2倍和7.8倍。可見,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品仍以純電動汽車為主。吳松泉判斷,在新能源汽車大規模商業化的新時代,市場結構將進一步調整,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占比有望提升,氫燃料電池汽車將逐步產業化。正如傅所說,電動化轉型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目前跨國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車產品的速度和力度都遠超以往,尤其是在中國汽車市場。無疑,這將重構下一階段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格局。吳松泉表示,目前國內自主品牌占據新能源汽車90%以上的市場份額。隨著跨國車企的積極參與,外資車企和合資車企的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車企之間的競爭將日趨激烈。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國內企業將逐漸從……分散到集中,競爭力強的會發展得更好,競爭力相對弱的會被淘汰,企業數量會大大減少。技術路線多元化,產業整合都是機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傅認為,技術路線的多元化發展可能在規劃(2021 ~ 2035)中得到進一步體現,將繼續推進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的并行發展。特別是市場規模較小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將在商用車領域占得先機,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生力軍。”此外,作為《規劃(2021-2035)》中的六大研究課題之一,傅反復強調了推進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過去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更多的是基于國內市場。但是,在汽車企業不斷走出去,努力走上國際舞臺的當下,迫切需要提高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國際發展永遠在路上,怎么強調國際發展這個問題都不為過。汽車企業走出去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做足功課。”傅說道。此外,王炳剛還提到了新能源汽車和傳統能源汽車的協調發展。”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博鰲共識的目標是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全球市場份額達到50%。”不過,王炳剛坦言,按照這個目標,到2035年,全球仍將有一半的汽車屬于傳統能源汽車范疇。如何促進新能源汽車與傳統能源汽車的協調發展,也將成為規劃(2021 ~ 2035)中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近年來,隨著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快速發展,產業邊界和外延不斷延伸,也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吳松泉指出,加快不同行業之間的融合也是下一階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何加快汽車產業“新四化”的步伐,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課題。政策環境方面,中國汽車市場將越來越開放的發展理念已經明確。吳松泉指出,未來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面臨更加開放、公平的競爭環境,相關部門將在完善事前監管的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事實上,以《汽車產業投資管理條例》等政策的實施為代表,行業管理的“簡政放權、加強監管、改善服務”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據了解,基于上述環境變化,《規劃(2021 ~ 2035)》將圍繞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從推動技術進步、降低資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確定戰略導向。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新型產業生態建設基本完成,國際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產業支撐體系完整有效,新能源汽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聚焦汽車社會,關注協調發展。在不久前舉行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新談及目前規劃(2021 ~ 2035)的編制進展,提出新規劃的總體思路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改善生態環境為核心,兼容多種技術路線;第二,激發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第三,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國內和國外的關系,走出一條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規劃的制定除了總體思路、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規劃實施外,還將從科技創新、產業融合、與傳統汽車協同發展、國際化、新模式新生態、政策保障等六個方面開展專題研究,不斷探索未來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生態。新郭斌說,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分為三部分:一是深化思想認識,研究探索新機制、新舉措、新政策;其次,加強專題研究,不斷探索未來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生態;三是加快工作進度,啟動《規劃2021 ~ 2035》初稿編制工作,力爭年底前形成初稿。《規劃(2021 ~ 2035)》不僅僅是新能源汽車規劃,還涉及幾大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相關部門深度合作,完成頂層設計,保證政策無縫銜接。在編制過程中,要加強調研,堅持問題導向,沖問題、順問題,開門搞規劃,細化方案,突出重點難點,高瞻遠矚,接地氣,切實有效。"苗偉指出,希望按要求加大人員投入,做好保障工作,按照工作計劃扎實做好規劃調研、起草、咨詢和征求意見工作,按時高質量完成任務。在談到《規劃(2021 ~ 2035)》的具體內容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新的規劃要從過去著眼于汽車社會的整體發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助推下,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發展趨勢非常明確,汽車與交通、信息、能源、城市等行業前所未有地緊密結合。新能源汽車作為科技創新的標志性產品和跨行業融合的關鍵節點,正在進入新的發展時代。《規劃(2021 ~ 2035)》的制定也要拓寬視野,不要局限于行業本身,更多地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安全的角度來關注汽車行業和產品的管理。

標簽:Model 3特斯拉寶馬Model XModel S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一塊電池的自白:我是如何從一顆電芯,變成一臺電動車的?

大家好,我是一顆電芯。準確來說,是一顆即將被安裝到軒逸純電上的電芯。不久之前,我的“爸爸”東風日產,向我的“媽媽”寧德時代下了一份“私人訂制”的訂單。

1900/1/1 0:00:00
特斯拉電卡車滿載續航測試達標:疑實現800公里

眾所周知的是,大眾款Model3如今是美國特斯拉公司的明星車型,不過特斯拉尚未生產銷售的另外一個“秘密武器”是電卡車(品牌為TeslaSemi)。

1900/1/1 0:00:00
力爭年內形成初稿!面向2035的新能源汽車規劃怎樣描繪下一個15年?

對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2020年底將是一個關鍵節點。再過16個月,國家的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將完全退出,新修訂的“雙積分”政策也將正式實施。

1900/1/1 0:00:00
在歐洲網約車市場腹背受敵 Uber一虎難敵群狼

全球網約車初創企業層出不窮,更多競爭者入局使得剛在北美殺出Lyft圍困的Uber,在英國市場(倫敦)再次面臨激烈的競爭。

1900/1/1 0:00:00
同價位電動車和燃油車全生命周期用車成本比較,誰更劃算?

隨著電動車技術的不斷革新,公共充電設施的不斷普及,電動車的使用便利性已經與燃油車相差無幾。加上政策對電動車的大力支持,不少消費者認為,購買電動車似乎為一種更為劃算的選擇。

1900/1/1 0:00:00
7月新能源汽車產量:我命由補貼

過渡期結束后,車企需要調整自身產品線和定價策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新能源車企的命應由己不由“補貼”。7月產量趨勢看點:1、7月新能源乘用車產量整體僅有591萬輛,環比,同比分別下滑47、14。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