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臨近“3·15”,去年大眾途銳因發動機進水熄火被點名曝光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今年,誰來花錢?在過去的一年里,汽車產品的質量提高了嗎?目前,哪些質量問題或新問題困擾著消費者?
在格施汽車進行的“3.15”專項調查中,46%的參與者認為,過去一年汽車產品的質量問題主要表現為新能源汽車問題的集中爆發。毫無疑問,2018年是新能源汽車快速增長的一年,新能源汽車年銷量正式達到108萬輛,同比增長88.5%。然而,銷售額的快速增長也導致了相關投訴和召回的急劇增加。有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共召回13.57萬輛新能源汽車,約占全年汽車召回總數的1%。如果與同年108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總銷量相比,新能源汽車召回比例高達13.46%。如此驚人的召回率也從側面反映了新能源汽車問題的集中爆發。除了新能源汽車問題的集中爆發,新車產品質量的嚴重下降已成為參與者的第二大選擇,38%的參與者參與了這一項目。正如J.D.Power發布的《2018中國新車質量研究報告》所述,經過多年的持續改進,2018年中國汽車行業的新車整體質量有所下降。然而,該研究指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設計問題的增加,如導航不準確和語音識別能力差。值得一提的是,《2018中國新車質量研究》首次新增了新能源汽車。結果表明,新能源汽車的質量問題遠高于傳統燃油汽車。主要問題是打開空調后的電源、空調、座椅材料等。
因此,在調查問題3中,當被問及“哪種類型的故障問題影響最嚴重?”時,28%的參與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熱失控”。據了解,當電池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熱量無法及時排出時,高溫會影響動力電池的壽命,甚至導致熱失控,從而導致火災。在2018年召回的新能源汽車中,由于熱失控電池故障,江淮汽車啟動了4248款iEV5車型的召回。此外,制動輔助性能不足、純電動汽車專用變速器故障以及部件和機械結構部件存在潛在安全隱患是召回的重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產品質量問題外,新能源汽車在消費領域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用戶報告了動力電池問題,例如由于錯誤的電池充電導致續航里程不足,以及無法在低溫下快速充電,這些都是真正困擾新能源汽車用戶的問題。日前,“3.15”晚會的一名工作人員向媒體透露,“今年我們收到了特別多的關于新能源汽車的質量投訴,晚會準備了一堆關于新能源車質量問題的材料。很有可能在今年的315晚會上,一些質量不好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會被殺。”此外,“發動機停機”、“機油增多”、“車內空氣的氣味”已成為第二個最嚴重的方面。
由于產品故障頻發,高達70%的參與者認為,今年的“3.15”晚會將是汽車行業上市的大概率事件,來自德國、自主品牌和美國品牌的參與者預測,上市概率最高的三大汽車系統將上市。眾所周知,汽車作為一種大宗消費品,在“3.15”期間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多年來。從2009年國道亂收費到2018年大眾途銳發動機可能進水,汽車行業在“3.15”晚會上被曝光的大小問題多達13個。筆者想說,作為一個強大的媒體平臺,“3.15”晚會對這些行為進行了極大的曝光和打擊,但這些被曝光的事件只是汽車市場巨大問題的冰山一角。汽車行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高田安全氣囊事件、通用汽車召回事件和其他活動,這也需要相關機構采取進一步的監管措施。當涉及到重罰時,你仍然需要支付重罰。當然,與其在“3·15”之后如此忙碌,不如在“3?15”之前開始。看到了“3·5”派對力量的車企現在已經學會了“提前計劃”。可以看出,在“3·15”臨近之前,許多汽車制造商會主動采取“滅火”措施——提前啟動召回,這也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3·5”的功能之一是引爆一批可選的主動召回。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的公告,在今年“3·15”到來的前一周,梅賽德斯-奔馳、大眾、豐田、保時捷等品牌已經啟動召回。我們知道,召回產品缺陷是企業責任的體現。然而,由于擔心品牌形象受到影響、用戶聲譽下降等各種原因,汽車制造商往往相對被動地處理質量問題,直到最后一刻才考慮召回。今年汽車行業會上榜嗎?哪些品牌和問題將被曝光?我們將拭目以待。
財聯社3月19日訊,特斯拉通過推特表示,汽車售價上調的時間推遲到周三午夜。特斯拉表示,由于訂單規模異常龐大,無法在周一午夜完成所有訂單的處理。
1900/1/1 0:00:00當地時間3月13日,日產汽車公司表示,該公司將在本周四(3月14日)向日產股東發出了由日產總裁西川廣人簽署的公告,要求他們在4月8日的股東大會上解除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的董事職務。
1900/1/1 0:00:00據外媒報道,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解決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即電池積累過多熱量)的方法。
1900/1/1 0:00:00日前,《日本經濟新聞》的報道中稱,從各自動駕駛企業提交給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報告可以看出,在自動駕駛的技術開發競爭中,谷歌旗下的Waymo一路領跑,
1900/1/1 0:00:00于特斯拉史無前例的大降價,剛提車的中國車主大喊維權,降價幅度在1133411萬元之間,提車不到十天車輛貶值了二三十萬,讓他們十分憋屈,也非常憤怒。
1900/1/1 0:00:00如果現在有人問你汽車行業的“新造車勢力”企業有誰?稍微關注點車市的人可能會不假思索的告訴你蔚來、小鵬、威馬、前途或者車和家等。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