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電氣網作者:劍上華山
盡管只是“加油!面向未來”,但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與東風乘用車公司新任總經理劉宏、東風汽車集團副總經理李正榮、東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副總裁宋景亮、總經理周望生一同出席了此次稱號發布會此外,還安排了對媒體的獨家采訪。
是的,很明顯,東風最近有話要說,東風在各個領域都做了很多調整和改變。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東風裕隆“撤人不撤資”,采取職業經理人制度,雙方股東增資8億元。東風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此外,將鄭州日產從東風有限公司“剝離”并納入東風有限公司進行管理也是一項非常大膽的變革。對于多年來一直被提及的大自主,東風這次似乎決心采取行動。
“我們下定決心要做一件事,核心是體制機制創新。”劉衛東坦言,機制缺乏活力已經成為東風、一汽等央企的束縛。這位在東風工作了幾十年的東風老人,最清楚東風自身的問題所在,也傳遞出東風排除萬難、勇于創新的態度。
“4+2模式”如何有效合作?
“這段時間大家都比較關注東風,東風裕隆的調整也很受關注。”劉衛東說,“事實上,眾所周知,隨著自主品牌在大中華區的發展,由于各種原因,東風裕隆的現狀與我們的目標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一家企業創新發展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
眾所周知,東風裕隆項目不僅具有經濟意義,還具有意義。因此,如何辦好這家企業有幾個關鍵點:首先,進一步增強股東的信心,這就是為什么要增加資本;第二是提高運營效率,增強企業滿足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的能力,所以我們決定采用專業的管理人員,并使用創新的模式來做這件事。“這將使企業在決策上更有效率,花費更多的精力與用戶溝通,與市場溝通,讓企業真正重塑自我。"
除了東風裕隆,東風目前的獨立板塊主要有“4+2”模式,4是風神、時尚、風光和風度,“2”是東風裕隆和東風啟辰。今年年初,啟辰從東風日產進行了一次單飛。
劉偉東告訴記者:“這次我們將鄭州日產從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中分離出來。最重要的是將鄭州日桑提升到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水平。從太陽公司到子公司,東風和日產可以更好地支持鄭州日產的發展。無論是東風的巨大協同效應,還是日產下一代產品的上市,都表明了我們發展鄭州日產的決心。"
劉衛東表示,今年,他希望東風的整個自動駕駛乘用車板塊能突破100萬輛,并率先打造東風的自動駕駛乘客車規模。第二階段,在統一品牌管理的條件下,我們將做東風和統一的協調發展,并在未來結合新技術進一步整合四種資源,最終形成這樣一種“4+2”的發展模式,既有協同作用,又有分工,有自己的特點。實現質量提升和品牌提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如何做好“4+2”自治區需要時間、地點、人員和各種因素,但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必須是最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這就是為什么東風汽車公司必須連續兩年被獨家命名為“加油!”的原因。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科普綜藝節目《走向未來》。在“加油!
在《未來》第二季發布會上,劉衛東詳細闡述了冠名綜藝背后的故事:“汽車實際上是技術創新的最大載體,也是技術創新應用最廣泛的行業。”
近兩年來,汽車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電動化成為行業共識。特斯拉已經超過通用汽車和福特,成為美國市值最大的汽車企業。在中國,吉利、上汽等自主品牌也推出了3.0時代的智能汽車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
對于東風獨立來說,如何快速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今年年初,東風與一汽簽署協議,共建“前瞻性共性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在五個領域開展合作,包括建設前瞻性共性科技平臺、共享基礎性和先導性技術研究成果;發展智能網聯技術、燃料電池發動機技術和輕量化技術;培養汽車技術創新人才,促進汽車技術創新和先進成果轉化;投資高投資強度的實驗驗證設施和設備;為雙方培養共同的戰略供應商。
“這個中心是一個創新中心,不僅是技術創新,還有制度創新。”劉衛東說,創新中心還采用了職業經理人制度、國際公認的項目管理制度和股權激勵制度,下面有三個獨立的子公司,每個子公司都有專項資金和大學。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東風汽車公司每年投入180億元用于全集團科技費用,其中自主乘用車研發費用占20億元。“東風汽車對技術中心的要求一直是,只有項目不差。東風希望控制核心技術。”
與此同時,東風汽車公司宣布了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自主研發綜合能力在中國領先,到2025年,自主研究開發綜合能力在世界領先。
根據這一目標,東風汽車公司計劃在2018年實現高速路況下的自動駕駛,并在車內實現遠程通信功能。到2015年,將實現高度自動駕駛,100%的車輛將實現車聯網技術的應用。
所有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東風這個大型國有汽車集團的變化。大象的轉身已經很痛苦和緩慢,但如果不轉身就沒有出路。來源:第一電氣網作者:劍上華山
盡管只是“加油!
面向未來,但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與東風乘用車公司新任總經理劉宏、東風汽車集團副總經理李正榮、東風汽車公司技術中心副總裁宋景亮和周望生一起出席了此次發布會,東風越野車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總經理。此外,安排了對媒體的獨家采訪。
是的,很明顯,東風最近有話要說,東風在各個領域都做了很多調整和改變。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東風裕隆“撤人不撤資”,采取職業經理人制度,雙方股東增資8億元。東風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此外,將鄭州日產從東風有限公司“剝離”并納入東風有限公司進行管理也是一項非常大膽的變革。對于多年來一直被提及的大自主,東風這次似乎決心采取行動。
“我們下定決心要做一件事,核心是體制機制創新。”劉衛東坦言,機制缺乏活力已經成為東風、一汽等央企的束縛。這位在東風工作了幾十年的東風老人,最清楚東風自身的問題所在,也傳遞出東風排除萬難、勇于創新的態度。
“4+2模式”如何有效合作?
“這段時間大家都比較關注東風,東風裕隆的調整也很受關注。”劉衛東說,“事實上,眾所周知,隨著自主品牌在大中華區的發展,由于各種原因,東風裕隆的現狀與我們的目標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一家企業創新發展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
眾所周知,東風裕隆項目不僅具有經濟意義,還具有意義。因此,如何辦好這家企業有幾個關鍵點:首先,進一步增強股東的信心,這就是為什么要增加資本;第二是提高運營效率,增強企業滿足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的能力,所以我們決定采用專業的管理人員,并使用創新的模式來做這件事。“這將使企業在決策上更有效率,花費更多的精力與用戶溝通,與市場溝通,讓企業真正重塑自我。"
除了東風裕隆,東風目前的獨立板塊主要有“4+2”模式,4是風神、時尚、風光和風度,“2”是東風裕隆和東風啟辰。今年年初,啟辰從東風日產進行了一次單飛。
劉偉東告訴記者:“這次我們將鄭州日產從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中分離出來。最重要的是將鄭州日桑提升到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水平。從太陽公司到子公司,東風和日產可以更好地支持鄭州日產的發展。無論是東風的巨大協同效應,還是日產下一代產品的上市,都表明了我們發展鄭州日產的決心。"
劉衛東表示,今年,他希望東風的整個自動駕駛乘用車板塊能突破100萬輛,并率先打造東風的自動駕駛乘客車規模。第二階段,在統一品牌管理的條件下,我們將做東風和統一的協調發展,并在未來結合新技術進一步整合四種資源,最終形成這樣一種“4+2”的發展模式,既有協同作用,又有分工,有自己的特點。實現質量提升和品牌提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如何做好“4+2”自治區需要時間、地點、人員和各種因素,但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必須是最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這就是為什么東風汽車公司必須連續兩年被獨家命名為“加油!”的原因。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科普綜藝節目《走向未來》。在“加油!
在《未來》第二季發布會上,劉衛東詳細闡述了冠名綜藝背后的故事:“汽車實際上是技術創新的最大載體,也是技術創新應用最廣泛的行業。”
近兩年來,汽車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電動化成為行業共識。特斯拉已經超過通用汽車和福特,成為美國市值最大的汽車企業。在中國,吉利、上汽等自主品牌也推出了3.0時代的智能汽車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
對于東風獨立來說,如何快速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今年年初,東風與一汽簽署協議,共建“前瞻性共性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在五個領域開展合作,包括建設前瞻性共性科技平臺、共享基礎性和先導性技術研究成果;發展智能網聯技術、燃料電池發動機技術和輕量化技術;培養汽車技術創新人才,促進汽車技術創新和先進成果轉化;投資高投資強度的實驗驗證設施和設備;為雙方培養共同的戰略供應商。
“這個中心是一個創新中心,不僅是技術創新,還有制度創新。”劉衛東說,創新中心還采用了職業經理人制度、國際公認的項目管理制度和股權激勵制度,下面有三個獨立的子公司,每個子公司都有專項資金和大學。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東風汽車公司每年投入180億元用于全集團科技費用,其中自主乘用車研發費用占20億元。“東風汽車對技術中心的要求一直是,只有項目不差。東風希望控制核心技術。”
與此同時,東風汽車公司宣布了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自主研發綜合能力在中國領先,到2025年,自主研究開發綜合能力在世界領先。
根據這一目標,東風汽車公司計劃在2018年實現高速路況下的自動駕駛,并在車內實現遠程通信功能。到2015年,將實現高度自動駕駛,100%的車輛將實現車聯網技術的應用。
所有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東風這個大型國有汽車集團的變化。大象的轉身已經很痛苦和緩慢,但如果不轉身就沒有出路。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爭奪戰正愈演愈烈。
1900/1/1 0:00:00來源:第一電動網我們可以相信,一種以電力驅動的,更加智慧、清潔、高效的生活終將來臨,而這種變化最先到來的領域無疑是工業領域。
1900/1/1 0:00:00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作者:段思瑤如果讓你給價格、性能、配置、安全等買車考慮因素排個位,
1900/1/1 0:00:00來源:第一電動網作者:雷洪鈞如何發展電動城市配送車?大家把精力放到了“3萬公里”的政策規定上,筆者提出“3萬公里不是問題”卻迎來了一片罵聲。罵聲的目的是希望政府今年改變這個規定。
1900/1/1 0:00:00來源:第一電動網作者:章漣漪“最主要我們是作為正規的動力電池回收企業,原料和處理成本是難題。廢舊動力電池被非正規企業處理的量不小,導致環保問題的同時,也給我們這些正規企業造成積壓。
1900/1/1 0:00:00來源:第一電動網編譯:劉進本文編譯自insideevscom豐田正在為未來的電動汽車開發一些先進的固態電池技術,這在業內并不是秘密。事實上,這也是豐田一直在向外界宣傳的事。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