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第一電網
作者:關于造車的評論
2016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8.56萬億美元,歐盟為17.11萬億美元,中國為11.39萬億美元,日本為4.73萬億美元。
中國崛起為大國的勢頭勢不可擋,全球汽車產業的決戰是關鍵戰役之一。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在互聯網、智能手機、PC、家電、高鐵、核電、通信設備等行業贏得了全球競爭力。
汽車產業的出現將促進中國整體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有助于完成產業結構調整,跨越中等收入國家的陷阱。
新一輪全球汽車產業主導權之爭全面爆發,世界上只有德國、日本、美國、中國、德國和日本擁有最強大的傳統汽車產業。中國是這個行業的攻擊者,決心顛覆這個行業。
中國主導著新能源汽車的游戲規則。
2016年9月,中國汽車行業管理者發布了《企業平均油耗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在中國經營的汽車企業必須生產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車。2018年,新能源汽車的得分為8%,2019年為10%,2020年為12%。假設2020年中國乘用車銷量為3000萬輛,目標新能源積分為360萬點。假設每輛新能源汽車平均扣3分,200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將達到120萬輛。
這項政策就像在滿是青蛙的荷塘里扔下一塊大石頭。汽車世界一團糟。
在過去的六個月里,德國車企、美國車企和相關政府都盡力與中國當局溝通和談判。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埃爾曾多次就此事進行調解,默克爾和中國總理也就此問題進行了多輪磋商。
2017年6月2日,整個德國汽車行業松了一口氣。在默克爾的不斷溝通和努力下,中國當局宣布將德國車企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推遲一年實施。
對中國人來說,這不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2016年底,中國市政府啟動了一項更為激進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計劃,目標是在2020年生產和銷售200萬輛新能源汽車。從2016年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累計產量達到500萬輛。
對于外國汽車品牌來說,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例如,大眾汽車目前在中國的銷量為400萬輛。即使三年后銷量沒有增長,它仍需要完成48萬個新能源積分,很可能在中國生產和銷售16萬輛新能源汽車。截至目前,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微不足道。
在本輪汽車工業四國戰爭中,中國和歐洲更傾向于成為合作伙伴。歐洲需要中國的汽車市場,中國需要歐盟在確定市場地位、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倡議”方面的支持與合作,中國產品也需要歐洲市場。此外,中歐在新能源汽車和無人駕駛技術的技術路線上達成了全面共識,并形成了盟友關系。
中美是博弈關系。雙方都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和全面的產業結構,但都有討價還價的籌碼。
只有日本,一方面,中國仍然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中日貿易總額在中國外貿總額中的比重已降至8%左右,日本對華貿易保持順差,雙邊貿易規模在2012年達到峰值后逐年下降。在美國、歐盟和中國高層密切溝通的同時,中日關系跌至歷史低點,在釣魚島、南海問題和朝鮮半島問題上不斷摩擦。日本汽車在大國博弈中處于尷尬的地位,就像“趙氏孤兒”一樣。
日本汽車和日本經濟已經……
e受害者。
在和平時期,國家之間的競爭首先是工業競爭。一個國家經濟的崛起必然伴隨著其產業的成功和競爭對手的失敗。
由于它們的產業結構相似,中國工業的成功是以日本工業的失敗為代價的。在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的過程中,日本在互聯網行業、個人電腦行業、智能手機行業、家用電器行業、高鐵行業、核電行業和物流行業都受到了中國的重創。
汽車工業是日本經濟的最大支柱,也是最后一個支柱。
在《福布斯》2017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中,90家日本工業企業的總營業額為19582億美元,其中8家日本主要公司的營業額達到5887億美元,占比30%。總利潤為789.77億美元,其中汽車公司占304.94億美元。在日本工業企業TOP10中,前7名都與汽車有關。除了豐田,沒有一家工業企業的凈利潤超過100億美元。
1973年,世界上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阿拉伯國家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擊敗。為了反擊和報復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歐佩克削減了石油產量并限制了出口。國際原油價格在短時間內從每桶3美元上漲至13美元,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漲引發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美國人民太不好意思開一輛油耗很高的大型皮卡了。
由于日本這個島國的原材料長期短缺和供應不足,他們的汽車工業在節能和成本控制下迅速崛起,不僅大規模出口經濟型日本汽車,還向世界出口“豐田生產模式”。近40年來,日本公司開始主導全球汽車行業。沒有豪華車的美國汽車公司被徹底擊敗,德國人帶著高端豪華車逃走了。
日本在全球汽車行業40年的領先地位即將結束。這一巨大變化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更確切地說,日本在新能源汽車的選擇和生態系統的建設上已經被外界擊敗,失敗的概率正在逐漸增加。以日本最強大的汽車公司豐田為例,原因如下:
1.日本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被中國碾壓。
日本車企根據自身的稟賦優勢(高效發動機和變速箱),特別是“雙田”,在20世紀末確定了混合動力到氫燃料電池的技術路線,并在該領域投入了巨額資金。截至目前,豐田的混合動力普銳斯已售出近1000萬輛汽車,其產業鏈和制造公司極其成熟。此外,它在氫燃料電池方面形成了系統的專利布局。
中國當局和行業果斷從中間突破,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純電動路線,歐洲汽車行業全面響應和跟進。此外,美國的特斯拉和通用都選擇做純電動汽車,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技術路徑發生了逆轉。日本此前的大規模投資和形成的產業鏈已經失去了意義。
在此背景下,日本“雙田”不得不緊急跟進純電動汽車的發展。2016年11月30日,豐田首席執行官豐田章男宣布,他將親自負責新成立的純電動汽車部門,并力爭在2020年推出首款純電動汽車。本田還宣布了純電動汽車的計劃。
2.在中國市場很難有所作為。
2016年,中國汽車整體增長13.7%。2016年,豐田在中國銷售了120萬輛汽車,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僅獲得4.92%的份額。豐田、日產和本田在日本的銷售額之和不如一家德國公司在大眾汽車在中國的銷售額。
豐田在中國的態度非常復雜。一方面,它在中國部署了一名專職董事和四名常務董事,相當于北美和歐洲的總和。然而,它在中國的投資極為謹慎。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增長最快的汽車市場,任何汽車……
企業希望在這里有所作為。然而,豐田有著巨大的歷史和負擔。
即使在豐田內部,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中國不是豐田的首要市場。
其綜合實力遠遠領先于傳統燃油車的競爭力,因此很難想象日本公司會在中國新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有優越的表現。
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0%,這一趨勢在五年內很難扭轉。如果日本汽車,尤其是豐田,不能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取得成功,這意味著其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全面失敗。
日本政府的失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默克爾政府頻繁與中國當局對話時,日本汽車公司只能孤軍奮戰。他們只能希望德國和中國之間的談判結果在未來也能適用于他們。這是一種奢望。看看報告的措辭:“中國計劃在德國汽車和電動汽車的配額上做出讓步”,日本公司沒有錯。
德國前三:大眾和江淮成立電動汽車合資公司,戴姆勒-奔馳入股北汽新能源,寶馬在沈陽大東工廠建造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制造工廠,將在那里生產大量電動汽車并出口到全球市場。
還有傳言稱,美國公司特斯拉在中國有一家全資工廠。恐怕所有這些“例外”都要經過中國政府的特別審批程序,這需要政府之間的溝通和相應的交流。日本汽車公司只能默默地看著彼此。
3.很難在短時間內填補純電動汽車的短板。
豐田的燃油車業務非常強勁,這可能不是開發純電動汽車的優勢,但有時會成為負擔。以一種全力以赴的心態投資改革是很困難的。它總是想等待其他人先去雷霆,然后它就會趕上。然而,當特斯拉加快速度時,傳統車企很難趕上。
即使是傳統的電動汽車,盡管豐田可以制造汽車,但到2020年,中國的年銷量可能已經達到200萬輛,其中500萬輛電動汽車在路上行駛。這些企業積累了10年的運營經驗、數百億公里的里程數據、各種質量問題和可靠性問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豐田剛剛起步,無論燃油車有多輝煌,它仍然是電動汽車領域的新手:供應鏈是全新的,制造系統是新的,驗證系統是新,運維系統是新。
在《福布斯》2006年的2000強上市公司中,日本工業企業中沒有一家是新興企業,而中國和美國有大量新興企業上榜。由此可見,日本這個國家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沒有跟上步伐。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7家是科技公司,在美國有8個席位,在中國有2個席位。日本的豐田甚至無法進入亞洲公司市值排行榜的前五名。在過去的兩年里,豐田的股價一直呈下跌趨勢。
這是一首悲傷的挽歌。
中日“摩擦”不可避免
任何對東亞自由貿易區抱有幻想的人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中日摩擦的本質是什么?有回旋余地嗎?
車平軍認為,中國和中國之間的爭端的核心在于經濟對抗。由于日本產業機構未能升級迭代,經濟崛起,在各個產業領域取代了日本。這對日本來說是一個難以承受的負擔,也是對抗的根源。
未來,中國經濟的崛起也將產生與美國的產業競爭。日本作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棋子,在戰略選擇上缺乏主導地位。遏制中國符合日本的和經濟本能,但這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在中國經濟全面崛起的過程中,明智的做法是放棄與中國的對抗與合作,充分發揮其天然優勢,形成產業互補。但日本做不到。
歷史糾紛……
中日之間的領土爭端使雙方很難在短時間內達成共識。摩擦是常態,合作是奢侈。
工業界必須就純電力達成共識
模仿豐田永遠無法超越豐田,向日本學習永遠無法超越日本。
在傳統燃油汽車領域,中國不可能實現產業結構的顛覆和轉型,而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打破固有格局的絕佳機會。在全球燃油汽車品牌TOP10中,幾乎沒有中國品牌。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TOP10中,中國品牌占4位,排名靠前。顛覆必須來自其他領域,并廢除你原有的家政技能。
中國市政府有著清晰的洞察力和戰略規劃:1。帶動全球汽車企業走純電動汽車的技術路線,形成龐大成熟的產品、供應鏈和生態。2.制定新能源汽車激進的戰略發展目標,加快推廣。
為此,中國政府使用的武器包括:1。背靠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所有汽車企業都動員起來,通過準入管理開發電動汽車。2、拿出數百億財政預算補貼,培育當地純電動產業。3.從政府采購、公共交通、租賃等公用事業的角度促進和擴大需求。4.從道路權利的角度鼓勵用戶購買電動汽車。5.不斷提高燃油車的排放標準,這將增加燃油車的研發和制造成本,并限制通行權。6.從基礎設施、電網擴容等領域支持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良好的服務生態。
行業和企業必須與政府達成共識:在新能源領域全力以赴,迅速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提高新能源汽車在整體銷量中的比重,共同形成有利于中國汽車產業贏得世界的格局。盡量避免在戰略問題上感到困惑。
如果中國市政府能夠完成“十三五戰略新興產業規劃”,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00萬輛,那么在全球范圍內構建一個純電動汽車生態系統將是非常有可能的:完美的產品、可靠的價格供應鏈、完善的服務生態和優質的用戶體驗。將會有巨大的機會顛覆汽車行業的格局。
在以中國為首的新能汽車崛起的過程中,日本汽車企業將率先衰落,日本經濟也將一同受到傷害。
資料來源:第一電網
作者:造車評論來源:第一電氣網
作者:關于造車的評論
2016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8.56萬億美元,歐盟為17.11萬億美元,中國為11.39萬億美元,日本為4.73萬億美元。
中國崛起為大國的勢頭勢不可擋,全球汽車產業的決戰是關鍵戰役之一。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在互聯網、智能手機、PC、家電、高鐵、核電、通信設備等行業贏得了全球競爭力。
汽車產業的出現將促進中國整體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有助于完成產業結構調整,跨越中等收入國家的陷阱。
新一輪全球汽車產業主導權之爭全面爆發,世界上只有德國、日本、美國、中國、德國和日本擁有最強大的傳統汽車產業。中國是這個行業的攻擊者,決心顛覆這個行業。
中國主導著新能源汽車的游戲規則。
2016年9月,中國汽車行業管理者發布了《企業平均油耗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在中國經營的汽車企業必須生產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車。2018年,新能源汽車的得分為8%,2019年為10%,2020年為12%。假設2020年中國乘用車銷量為3000萬輛,目標新能源積分為360萬點。假設ea……
新能源汽車平均扣3分,200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將達到120萬輛。
這項政策就像在滿是青蛙的荷塘里扔下一塊大石頭。汽車世界一團糟。
在過去的六個月里,德國車企、美國車企和相關政府都盡力與中國當局溝通和談判。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埃爾曾多次就此事進行調解,默克爾和中國總理也就此問題進行了多輪磋商。
2017年6月2日,整個德國汽車行業松了一口氣。在默克爾的不斷溝通和努力下,中國當局宣布將德國車企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推遲一年實施。
對中國人來說,這不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2016年底,中國市政府啟動了一項更為激進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計劃,目標是在2020年生產和銷售200萬輛新能源汽車。從2016年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累計產量達到500萬輛。
對于外國汽車品牌來說,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例如,大眾汽車目前在中國的銷量為400萬輛。即使三年后銷量沒有增長,它仍需要完成48萬個新能源積分,很可能在中國生產和銷售16萬輛新能源汽車。截至目前,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微不足道。
在本輪汽車工業四國戰爭中,中國和歐洲更傾向于成為合作伙伴。歐洲需要中國的汽車市場,中國需要歐盟在確定市場地位、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倡議”方面的支持與合作,中國產品也需要歐洲市場。此外,中歐在新能源汽車和無人駕駛技術的技術路線上達成了全面共識,并形成了盟友關系。
中美是博弈關系。雙方都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和全面的產業結構,但都有討價還價的籌碼。
只有日本,一方面,中國仍然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中日貿易總額在中國外貿總額中的比重已降至8%左右,日本對華貿易保持順差,雙邊貿易規模在2012年達到峰值后逐年下降。在美國、歐盟和中國高層密切溝通的同時,中日關系跌至歷史低點,在釣魚島、南海問題和朝鮮半島問題上不斷摩擦。日本汽車在大國博弈中處于尷尬的地位,就像“趙氏孤兒”一樣。
日本汽車和日本經濟已經成為受害者。
在和平時期,國家之間的競爭首先是工業競爭。一個國家經濟的崛起必然伴隨著其產業的成功和競爭對手的失敗。
由于它們的產業結構相似,中國工業的成功是以日本工業的失敗為代價的。在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的過程中,日本在互聯網行業、個人電腦行業、智能手機行業、家用電器行業、高鐵行業、核電行業和物流行業都受到了中國的重創。
汽車工業是日本經濟的最大支柱,也是最后一個支柱。
在《福布斯》2017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中,90家日本工業企業的總營業額為19582億美元,其中8家日本主要公司的營業額達到5887億美元,占比30%。總利潤為789.77億美元,其中汽車公司占304.94億美元。在日本工業企業TOP10中,前7名都與汽車有關。除了豐田,沒有一家工業企業的凈利潤超過100億美元。
1973年,世界上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阿拉伯國家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擊敗。為了反擊和報復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歐佩克削減了石油產量并限制了出口。國際原油價格在短時間內從每桶3美元上漲至13美元,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漲引發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美國人民不好意思開一輛大皮卡……
h油耗太高。
由于日本這個島國的原材料長期短缺和供應不足,他們的汽車工業在節能和成本控制下迅速崛起,不僅大規模出口經濟型日本汽車,還向世界出口“豐田生產模式”。近40年來,日本公司開始主導全球汽車行業。沒有豪華車的美國汽車公司被徹底擊敗,德國人帶著高端豪華車逃走了。
日本在全球汽車行業40年的領先地位即將結束。這一巨大變化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更確切地說,日本在新能源汽車的選擇和生態系統的建設上已經被外界擊敗,失敗的概率正在逐漸增加。以日本最強大的汽車公司豐田為例,原因如下:
1.日本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被中國碾壓。
日本車企根據自身的稟賦優勢(高效發動機和變速箱),特別是“雙田”,在20世紀末確定了混合動力到氫燃料電池的技術路線,并在該領域投入了巨額資金。截至目前,豐田的混合動力普銳斯已售出近1000萬輛汽車,其產業鏈和制造公司極其成熟。此外,它在氫燃料電池方面形成了系統的專利布局。
中國當局和行業果斷從中間突破,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純電動路線,歐洲汽車行業全面響應和跟進。此外,美國的特斯拉和通用都選擇做純電動汽車,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技術路徑發生了逆轉。日本此前的大規模投資和形成的產業鏈已經失去了意義。
在此背景下,日本“雙田”不得不緊急跟進純電動汽車的發展。2016年11月30日,豐田首席執行官豐田章男宣布,他將親自負責新成立的純電動汽車部門,并力爭在2020年推出首款純電動汽車。本田還宣布了純電動汽車的計劃。
2.在中國市場很難有所作為。
2016年,中國汽車整體增長13.7%。2016年,豐田在中國銷售了120萬輛汽車,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僅獲得4.92%的份額。豐田、日產和本田在日本的銷售額之和不如一家德國公司在大眾汽車在中國的銷售額。
豐田在中國的態度非常復雜。一方面,它在中國部署了一名專職董事和四名常務董事,相當于北美和歐洲的總和。然而,它在中國的投資極為謹慎。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增長最快的汽車市場,任何汽車企業都想在這里有所作為。然而,豐田有著巨大的歷史和負擔。
即使在豐田內部,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中國不是豐田的首要市場。
其綜合實力遠遠領先于傳統燃油車的競爭力,因此很難想象日本公司會在中國新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有優越的表現。
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0%,這一趨勢在五年內很難扭轉。如果日本汽車,尤其是豐田,不能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取得成功,這意味著其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全面失敗。
日本政府的失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默克爾政府頻繁與中國當局對話時,日本汽車公司只能孤軍奮戰。他們只能希望德國和中國之間的談判結果在未來也能適用于他們。這是一種奢望。看看報告的措辭:“中國計劃在德國汽車和電動汽車的配額上做出讓步”,日本公司沒有錯。
德國前三:大眾和江淮成立電動汽車合資公司,戴姆勒-奔馳入股北汽新能源,寶馬在沈陽大東工廠建造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制造工廠,將在那里生產大量電動汽車并出口到全球市場。
還有傳言稱,美國公司特斯拉在中國有一家全資工廠。恐怕所有這些“例外”都會過去……
gh是中國政府的特殊審批程序,需要政府之間的溝通和相應的交流。日本汽車公司只能默默地看著彼此。
3.很難在短時間內填補純電動汽車的短板。
豐田的燃油車業務非常強勁,這可能不是開發純電動汽車的優勢,但有時會成為負擔。以一種全力以赴的心態投資改革是很困難的。它總是想等待其他人先去雷霆,然后它就會趕上。然而,當特斯拉加快速度時,傳統車企很難趕上。
即使是傳統的電動汽車,盡管豐田可以制造汽車,但到2020年,中國的年銷量可能已經達到200萬輛,其中500萬輛電動汽車在路上行駛。這些企業積累了10年的運營經驗、數百億公里的里程數據、各種質量問題和可靠性問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豐田剛剛起步,無論燃油車有多輝煌,它仍然是電動汽車領域的新手:供應鏈是全新的,制造系統是新的,驗證系統是新,運維系統是新。
在《福布斯》2006年的2000強上市公司中,日本工業企業中沒有一家是新興企業,而中國和美國有大量新興企業上榜。由此可見,日本這個國家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沒有跟上步伐。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7家是科技公司,在美國有8個席位,在中國有2個席位。日本的豐田甚至無法進入亞洲公司市值排行榜的前五名。在過去的兩年里,豐田的股價一直呈下跌趨勢。
這是一首悲傷的挽歌。
中日“摩擦”不可避免
任何對東亞自由貿易區抱有幻想的人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中日摩擦的本質是什么?有回旋余地嗎?
車平軍認為,中國和中國之間的爭端的核心在于經濟對抗。由于日本產業機構未能升級迭代,經濟崛起,在各個產業領域取代了日本。這對日本來說是一個難以承受的負擔,也是對抗的根源。
未來,中國經濟的崛起也將產生與美國的產業競爭。日本作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棋子,在戰略選擇上缺乏主導地位。遏制中國符合日本的和經濟本能,但這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在中國經濟全面崛起的過程中,明智的做法是放棄與中國的對抗與合作,充分發揮其天然優勢,形成產業互補。但日本做不到。
中日之間的歷史爭端和領土爭端使雙方難以在短時間內達成共識。摩擦是常態,合作是奢侈。
工業界必須就純電力達成共識
模仿豐田永遠無法超越豐田,向日本學習永遠無法超越日本。
在傳統燃油汽車領域,中國不可能實現產業結構的顛覆和轉型,而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打破固有格局的絕佳機會。在全球燃油汽車品牌TOP10中,幾乎沒有中國品牌。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TOP10中,中國品牌占4位,排名靠前。顛覆必須來自其他領域,并廢除你原有的家政技能。
中國市政府有著清晰的洞察力和戰略規劃:1。帶動全球汽車企業走純電動汽車的技術路線,形成龐大成熟的產品、供應鏈和生態。2.制定新能源汽車激進的戰略發展目標,加快推廣。
為此,中國政府使用的武器包括:1。背靠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所有汽車企業都動員起來,通過準入管理開發電動汽車。2、拿出數百億財政預算補貼,培育當地純電動產業。3.從政府采購、公共交通、租賃等公用事業的角度促進和擴大需求。4.從道路權利的角度鼓勵用戶購買電動汽車。5.持續改進……
e燃油車的排放標準,這將增加燃油車的研發和制造成本,并限制通行權。6.從基礎設施、電網擴容等領域支持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良好的服務生態。
行業和企業必須與政府達成共識:在新能源領域全力以赴,迅速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提高新能源汽車在整體銷量中的比重,共同形成有利于中國汽車產業贏得世界的格局。盡量避免在戰略問題上感到困惑。
如果中國市政府能夠完成“十三五戰略新興產業規劃”,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00萬輛,那么在全球范圍內構建一個純電動汽車生態系統將是非常有可能的:完美的產品、可靠的價格供應鏈、完善的服務生態和優質的用戶體驗。將會有巨大的機會顛覆汽車行業的格局。
在以中國為首的新能汽車崛起的過程中,日本汽車企業將率先衰落,日本經濟也將一同受到傷害。
資料來源:第一電網
作者:關于造車的評論
近日,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深圳市航盛新能源有限公司與東風電動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于東風公司總部簽署了合資經營新能源車輛控制系統協議,
1900/1/1 0:00:00吉利進入30時代以來,推出的博越、遠景SUV、帝豪GS等車型都取得了月銷過萬的銷量成績,博越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擴產也就成了應有之義。
1900/1/1 0:00:00來源:第一電動網作者:劉進鋰離子電池在使用過程中隨著充放電次數的增加,容量逐漸降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衰降,直觀的感受就是電量越來越不夠用了。
1900/1/1 0:00:006月7日,從第三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及標準法規國際研討會上獲悉,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標準體系制定已經初步完成,即將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1900/1/1 0:00:006月2日,工信部發布第五批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共包括92戶企業的309個車型。新能源客車方面,共有59戶企業,189款車型入選。
1900/1/1 0:00:001、南通市2017新能源汽車補貼辦法發布閱讀原文5月31日,南通市財政局印發《2017年南通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地方財政補貼實施細則》的通知。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