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山東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布。《規劃》詳細介紹了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應用和充電樁的建設發展情況,并詳細介紹了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形勢、需求預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規劃中提到,當前的重點任務是加快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應用,完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加強配套電網的支撐能力,不斷推動標準的提高和技術創新,積極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促進電動汽車和充電基礎設施產業的發展。在《規劃》中,詳細闡述了山東省公共充電服務網絡布局,包括在濟南、青島、淄博、棗莊等17個城市和高速公路建設電動汽車快速充電服務網絡。
規劃總體目標:按照“車樁相隨、適度超前”的原則,到2020年,全省將建成920個充電站、35萬個充電樁,基本形成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滿足未來全省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建設“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智能服務平臺,實現企業和平臺之間設施、信息、支付的互聯互通,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充電需求;基本形成全省一體化公共充電服務網絡,有效保障居民綠色安全出行;探索建立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相適應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服務體系,充電服務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
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充電基礎設施生產經營企業,實現產業競爭力。
前言
電動汽車的充電基礎設施包括各種集中充換電站、分散式充電樁以及連接上級電源的相關設施。加快充電設施規劃建設,是落實國家和省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的現實需要,也是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方便群眾出行、促進城市低碳發展的有效舉措。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3號),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發布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發展改革能源〔2015〕1454號)和《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電動汽車充電基本設施專項規劃綱要的通知》(國能電力[2015]447號)和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2015]73號文件加快全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魯政辦[2016]18號)等相關要求,進一步推動電動汽車在我省的普及應用,引導充電基礎設施有序健康發展,形成樁站先進、便捷高效的發展體系。規劃期為2016-2020年。
第一,發展的基礎
(A) 基本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省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和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產業實力不斷提升,服務保障體系顯著增強,應用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
新能源汽車的規模迅速增長。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32457輛,其中公交客運新能源汽車12250輛,行政機關公務和通勤車輛349輛,環衛等公共車輛358輛,出租車2037輛,私家車17463輛。僅2015年,全省新增新能源汽車約3萬輛,是2014年的12倍,呈現爆發式增長趨勢。其中,公共服務領域全年新增新能源汽車8992輛,占全省公共服務領域新增和更新汽車總量的70%。
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建成充換電站277座,其中公交車充換電站70座,出租車充換電站4座,環衛物流專用車充電站4座,城市公共充電站137座,高速公路快充站62座。共建成各類充電樁5537個,其中住宅小區專用充電樁604個,單位專用充電樁1585個,公共充電樁3348個。配套服務能力和運行效能不斷增強。
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我省先后出臺了《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發[2012]22號文件加快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12]33號),《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家辦發〔2014〕35號文件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魯政辦發〔14〕41號),一系列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配套文件,如《山東省節能新能源城市公交車示范推廣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魯財建〔2015〕32號),在購車補貼、收費價格、收費服務費等多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濟南、青島、濰坊、泰安……
臨沂等城市也結合本地區實際出臺了相關配套政策,有力地促進了電動汽車在全省的推廣應用和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
工業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16家列入國家公告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以及中通客車、中國重汽濟南豪沃、淄博唐駿歐菱、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新能源車生產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企業,青島TELD和山東魯能智能應運而生,構建了門類相對齊全、品種豐富、配套服務完善的產業體系。
促銷模式在不斷創新。隨著電動汽車用戶的不斷擴大,我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體系不斷完善,一批充電設施建設運營單位和商業模式逐步形成,通過充電網絡、車聯網、物聯網的融合發展,為用戶提供“專業咨詢、自助服務、綜合管理、平臺結算”等綜合服務。尤其是電動汽車分時業務呈現良好發展態勢,訂單量和用戶量逐月快速增長。
(2) 需求預測
考慮到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新型城鎮化、交通布局等諸多因素,“十三五”期間,我省電動汽車及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預測如下:
圖2-1山東省電動汽車現狀及預測(2015-2020)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動汽車核心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預計“十三五”期間,電動汽車在全省的應用將迎來快速發展,替代量將逐年增加,推廣應用領域將逐步從公共服務車向私人乘用車過渡。根據我省電動汽車的增長趨勢,結合國家和省關于電動汽車推廣應用的相關政策要求和規劃目標,預計到2020年,全省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到約32萬輛,其中電動公交車約2.9萬輛,電動出租車約1.4萬輛,電動環衛物流專用車約2.4萬輛,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和通勤用車約1.7萬輛,電動私人客車約23.6萬輛。
圖2-2山東省電動汽車保有量分類預測
圖2-1山東省電動汽車現狀及預測(2015-2020)
充電基礎設施的配置原則。根據電動汽車在不同應用領域的發展需求,將建設不同類型的充電基礎設施。在公交車、出租車、環衛物流等領域,主要建設專用充電站,滿足各類特種車輛的充電需求;在個人住宅、工作單位和公共場所,將建設充電樁和一些公共充電站,以滿足電動公務車、電動私人客車和一些特種車輛的充電需求。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遵循樁站先行、適度超前的原則,按照“自(特)用為主、公用為輔、相互補充、分類實施”的原則進行配置。其中,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的公共充電樁和電動汽車比例不低于1:7,其他城市不低于1:12;
每2000輛電動汽車將至少建造一個公共充電站。
充電基礎設施預測。結合我省電動汽車發展目標,根據各應用領域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配置要求,分類計算,到2020年,我省需建設充換電站約900座,其中公交車充換電站240座,出租車充換電站30座,環衛物流專用車充電站80座,城市公共充電站390座,城際快速充電站160座;建設充電樁32.5萬個,其中住宅小區17萬個,內部停車場8.5萬個,分散式公共充電樁7萬個。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A)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二、三、四、五次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建設停車位專用充電設施、單元停車場,用戶所在的公交、出租汽車站,本著“因地制宜、快速互助、經濟合理、適度超前”的原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體系以智能充電服務平臺為支撐,以公共建筑停車場、社會公共停車場、臨時停車位等公共充電設施為補充,以獨立的城市快速充電站、換電站和高速公路服務區為補充,以及國道和省道兩側的城際快速充電站。
(2) 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科學布局
堅持規劃先行、科學推進,根據各地發展實際,統籌做好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社會、城鎮化、城鄉、交通、土地利用等規劃有效銜接,科學確定建設布局和規模,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服務體系。
2.因地制宜、分類實施
根據電動汽車在不同地方的發展階段和應用特點,緊密結合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充電需求,科學把握發展節奏,有序組織實施。加強交通、市政、電力等公共資源整合,倡導集約發展理念,節約土地資源,降低建設成本。
3.依托市場和創新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同時,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創新商業合作和服務模式,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模式和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4.創新驅動,協同集成
改善創新體系環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構建產業創新體系,有效供給創新資源,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創新引領。加強上游產業技術支持,統籌下游產業技術發展,促進充電基礎設施產業與新興產業特別是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發展,形成產業內部縱向分工協作、產業間橫向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
(3) 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按照“車樁相隨、適度超前”的原則,到2020年,全省將建成920個充電站、35萬個充電樁,基本形成車樁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滿足未來全省電動汽車充電需求;
建設“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智能服務平臺,實現企業和平臺之間設施、信息、支付的互聯互通,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充電需求;基本形成全省一體化公共充電服務網絡,有效保障居民綠色安全出行;探索建立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相適應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服務體系,充電服務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充電基礎設施生產經營企業,實現產業競爭力。
2.重點領域發展
目標是加快建設以住宅和辦公充電為主、城市公共充電為輔、城際快速充電為輔的充電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到2020年,在私人使用領域,新建小區基本實現“一車一樁”,滿足私人電動汽車的基本充電需求;在社會公共領域,推動充電基礎設施規模化、網格化、一體化發展,形成每個城市中心城市平均服務半徑小于5公里、高速與國省道平均服務距離小于50公里的充電網絡;在公共使用領域,要充分挖掘本站資源,高效利用公共充電網絡,在公共交通、租賃、物流、環衛等專用停車場建設規劃合理、樁匹配的充電設施,滿足電動汽車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充電需求。
3.主要區域發展目標
(1) 率先開發該區域。結合電動汽車發展基礎和大氣污染防治需要,以京滬、沈海、青銀高速公路為網格,濟南、青島為核心,濰坊、淄博、臨沂、聊城為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范城市和大氣污染防控重點城市,建設“兩縱一橫”充電設施,引領全省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到2020年,將建成充換電站428座,充電樁19.35萬個。
表3-1第一開發區2020年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預測
(2) 關鍵促銷領域。以煙臺、威海、日照、濟寧等旅游城市以及東營、泰安、德州等新能源示范城市為重點推廣地區,以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為有力抓手,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提升城市整體形象,促進綠色發展,加大工作強度,實施重點突破。11月21日,《山東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布。《規劃》詳細介紹了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應用和充電樁的建設發展情況,并詳細介紹了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形勢、需求預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規劃中提到,當前的重點任務是加快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應用,完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加強配套電網的支撐能力,不斷推動標準的提高和技術創新,積極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促進電動汽車和充電基礎設施產業的發展。在《規劃》中,詳細闡述了山東省公共充電服務網絡布局,包括在濟南、青島、淄博、棗莊等17個城市和高速公路建設電動汽車快速充電服務網絡。
規劃總體目標:按照“車樁相隨、適度超前”的原則,到2020年,全省將建成920個充電站、35萬個充電樁,基本形成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滿足未來全省電動汽車充電需求;
建設“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智能服務平臺,實現企業和平臺之間設施、信息、支付的互聯互通,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充電需求;基本形成全省一體化公共充電服務網絡,有效保障居民綠色安全出行;探索建立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相適應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服務體系,充電服務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
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充電基礎設施生產經營企業,實現產業競爭力。
前言
電動汽車的充電基礎設施包括各種集中充換電站、分散式充電樁以及連接上級電源的相關設施。加快充電設施規劃建設,是落實國家和省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的現實需要,也是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方便群眾出行、促進城市低碳發展的有效舉措。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3號),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發布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發展改革能源〔2015〕1454號)和《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電動汽車充電基本設施專項規劃綱要的通知》(國能電力[2015]447號)和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2015]73號文件加快全省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魯政辦[2016]18號)等相關要求,進一步推動電動汽車在我省的普及應用,引導充電基礎設施有序健康發展,形成樁站先進、便捷高效的發展體系。規劃期為2016-2020年。
第一,發展的基礎
(A) 基本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省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和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產業實力不斷提升,服務保障體系顯著增強,應用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
新能源汽車的規模迅速增長。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32457輛,其中公交客運新能源汽車12250輛,行政機關公務和通勤車輛349輛,環衛等公共車輛358輛,出租車2037輛,私家車17463輛。僅2015年,全省新增新能源汽車約3萬輛,是2014年的12倍,呈現爆發式增長趨勢。其中,公共服務領域全年新增新能源汽車8992輛,占全省公共服務領域新增和更新汽車總量的70%。
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建成充換電站277座,其中公交車充換電站70座,出租車充換電站4座,環衛物流專用車充電站4座,城市公共充電站137座,高速公路快充站62座。共建成各類充電樁5537個,其中住宅小區專用充電樁604個,單位專用充電樁1585個,公共充電樁3348個。配套服務能力和運行效能不斷增強。
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我省先后出臺了《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發[2012]22號文件加快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12]33號),《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家辦發〔2014〕35號文件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魯政辦發〔14〕41號),一系列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配套文件,如《山東省節能新能源城市公交車示范推廣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魯財建〔2015〕32號),在購車補貼、收費價格、收費服務費等多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濟南、青島、濰坊、泰安……
臨沂等城市也結合本地區實際出臺了相關配套政策,有力地促進了電動汽車在全省的推廣應用和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
工業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16家列入國家公告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以及中通客車、中國重汽濟南豪沃、淄博唐駿歐菱、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新能源車生產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企業,青島TELD和山東魯能智能應運而生,構建了門類相對齊全、品種豐富、配套服務完善的產業體系。
促銷模式在不斷創新。隨著電動汽車用戶的不斷擴大,我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體系不斷完善,一批充電設施建設運營單位和商業模式逐步形成,通過充電網絡、車聯網、物聯網的融合發展,為用戶提供“專業咨詢、自助服務、綜合管理、平臺結算”等綜合服務。尤其是電動汽車分時業務呈現良好發展態勢,訂單量和用戶量逐月快速增長。
(2) 需求預測
考慮到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新型城鎮化、交通布局等諸多因素,“十三五”期間,我省電動汽車及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預測如下:
圖2-1山東省電動汽車現狀及預測(2015-2020)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動汽車核心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預計“十三五”期間,電動汽車在全省的應用將迎來快速發展,替代量將逐年增加,推廣應用領域將逐步從公共服務車向私人乘用車過渡。根據我省電動汽車的增長趨勢,結合國家和省關于電動汽車推廣應用的相關政策要求和規劃目標,預計到2020年,全省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到約32萬輛,其中電動公交車約2.9萬輛,電動出租車約1.4萬輛,電動環衛物流專用車約2.4萬輛,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和通勤用車約1.7萬輛,電動私人客車約23.6萬輛。
圖2-2山東省電動汽車保有量分類預測
圖2-1山東省電動汽車現狀及預測(2015-2020)
充電基礎設施的配置原則。根據電動汽車在不同應用領域的發展需求,將建設不同類型的充電基礎設施。在公交車、出租車、環衛物流等領域,主要建設專用充電站,滿足各類特種車輛的充電需求;在個人住宅、工作單位和公共場所,將建設充電樁和一些公共充電站,以滿足電動公務車、電動私人客車和一些特種車輛的充電需求。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遵循樁站先行、適度超前的原則,按照“自(特)用為主、公用為輔、相互補充、分類實施”的原則進行配置。其中,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的公共充電樁和電動汽車比例不低于1:7,其他城市不低于1:12;
每2000輛電動汽車將至少建造一個公共充電站。
充電基礎設施預測。結合我省電動汽車發展目標,根據各應用領域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配置要求,分類計算,到2020年,我省需建設充換電站約900座,其中公交車充換電站240座,出租車充換電站30座,環衛物流專用車充電站80座,城市公共充電站390座,城際快速充電站160座;建設充電樁32.5萬個,其中住宅小區17萬個,內部停車場8.5萬個,分散式公共充電樁7萬個。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A)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二、三、四、五次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建設停車位專用充電設施、單元停車場,用戶所在的公交、出租汽車站,本著“因地制宜、快速互助、經濟合理、適度超前”的原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體系以智能充電服務平臺為支撐,以公共建筑停車場、社會公共停車場、臨時停車位等公共充電設施為補充,以獨立的城市快速充電站、換電站和高速公路服務區為補充,以及國道和省道兩側的城際快速充電站。
(2) 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科學布局
堅持規劃先行、科學推進,根據各地發展實際,統籌做好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社會、城鎮化、城鄉、交通、土地利用等規劃有效銜接,科學確定建設布局和規模,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服務體系。
2.因地制宜、分類實施
根據電動汽車在不同地方的發展階段和應用特點,緊密結合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充電需求,科學把握發展節奏,有序組織實施。加強交通、市政、電力等公共資源整合,倡導集約發展理念,節約土地資源,降低建設成本。
3.依托市場和創新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同時,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創新商業合作和服務模式,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模式和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4.創新驅動,協同集成
改善創新體系環境,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構建產業創新體系,有效供給創新資源,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創新引領。加強上游產業技術支持,統籌下游產業技術發展,促進充電基礎設施產業與新興產業特別是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發展,形成產業內部縱向分工協作、產業間橫向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
(3) 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按照“車樁相隨、適度超前”的原則,到2020年,全省將建成920個充電站、35萬個充電樁,基本形成車樁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滿足未來全省電動汽車充電需求;
建設“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智能服務平臺,實現企業和平臺之間設施、信息、支付的互聯互通,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充電需求;基本形成全省一體化公共充電服務網絡,有效保障居民綠色安全出行;探索建立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相適應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服務體系,充電服務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充電基礎設施生產經營企業,實現產業競爭力。
2.重點領域發展
目標是加快建設以住宅和辦公充電為主、城市公共充電為輔、城際快速充電為輔的充電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到2020年,在私人使用領域,新建小區基本實現“一車一樁”,滿足私人電動汽車的基本充電需求;在社會公共領域,推動充電基礎設施規模化、網格化、一體化發展,形成每個城市中心城市平均服務半徑小于5公里、高速與國省道平均服務距離小于50公里的充電網絡;在公共使用領域,要充分挖掘本站資源,高效利用公共充電網絡,在公共交通、租賃、物流、環衛等專用停車場建設規劃合理、樁匹配的充電設施,滿足電動汽車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充電需求。
3.主要區域發展目標
(1) 率先開發該區域。結合電動汽車發展基礎和大氣污染防治需要,以京滬、沈海、青銀高速公路為網格,濟南、青島為核心,濰坊、淄博、臨沂、聊城為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范城市和大氣污染防控重點城市,建設“兩縱一橫”充電設施,引領全省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到2020年,將建成充換電站428座,充電樁19.35萬個。
表3-1第一開發區2020年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預測
(2) 關鍵促銷領域。以煙臺、威海、日照、濟寧等旅游城市以及東營、泰安、德州等新能源示范城市為重點推廣地區,以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為有力抓手,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提升城市整體形象,促進綠色發展,加大工作強度,實施重點突破。到2020年,將建成245座充換電站;有10.6萬個充電樁。
表3-2 2020年重點推廣地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預測
(3) 活躍的促銷區域。以棗莊、萊蕪、濱州、菏澤為積極推廣地區,結合城市轉型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動電動汽車的普及應用,有序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將建成85座充換電站;
有50000個充電樁。
表3-3 2020年積極促進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預測
第四,重點任務
(1) 加快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
1.不斷擴大新能源汽車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規模。
以公交車、出租車等城市客運以及環衛、物流、治安巡邏等公共服務用車為重點,加大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力度,制定機動車更新計劃,不斷擴大新能源汽車應用比例和規模。“十三五”期間,清潔能源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在新運營公交車、公交車和出租車中的比例分別達到30%、70%和100%,我省新型道路運輸車輛形成了以清潔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為主的發展格局。
2.繼續推進新能源汽車在公務用車領域的應用規模
結合我省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務出行保障體系,大力推行“充電服務+租車”模式,推動新能源汽車在公務出行保障中的推廣使用。各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在購買機動車時,特別是用于保密通信、相對固定路線執法執勤、通勤等的車輛,優先購買新能源汽車。青島、淄博、濰坊、聊城等地的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臨沂等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當年新能源汽車購置量占換裝車輛總數的比例已提高到50%以上;省等市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2016年,新能源汽車購置量占當年更新換代車輛總量的比例不低于30%,并逐年提高到50%以上。
3.大力推進電動私人乘用車的普及應用
繼續實施支持新能源汽車開發、普及和應用的財稅優惠政策,建立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有效機制,鼓勵和支持居民優先購買和使用純電動汽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提高汽車節能環保標準,提高高油耗、高排放汽車的使用成本,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實施近零排放交通示范項目,引導居民綠色出行。為緩解交通擁堵,相關地區在采取機動車限購、限購等措施時,應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必要便利。
(2) 完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1.優先建設公共服務領域的充電基礎設施。
堅持以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原則。對于公共交通、環衛、郵政、機場通勤等公共服務領域的電動汽車,根據線路運營要求,優先結合停車場建設充電設施,沿途合理建設獨立占地的快速充電站;
對租賃、物流、租賃、巡邏、電力維護等公共服務領域的電動汽車,充分挖掘相關單位內部停車場充電設施潛力。同時推進城市公共充電設施建設,實現與專用設施的高效互補。到2020年,將建設358座公共服務領域的專用充換電站。其中,公交充換電站248座,出租車充換電站30座,環衛物流充換電站等特種車輛80輛。
2.積極開展內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有條件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企事業單位,根據本單位電動汽車設備更新計劃和職工購買、使用電動汽車的需求,利用本單位內部停車場規劃建設電動汽車專用停車位和充電設施,并將相關單位的充電設施納入節能減排考核獎勵范圍。有條件的辦公樓、商業中心、工業園區、科技園區等目的地停車場也應根據實際需要配備充電基礎設施。鼓勵有資質的單位向社會開放充電設施。到2020年,將建設9.5萬個內部專用充電樁。
3.大力推進用戶住宅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新建和已建房屋分步實施、慢收費的原則,大力推進新建住宅小區停車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住宅停車位原則上應100%配備充電設施或預留施工安裝條件;積極推進現有小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有固定停車位的用戶,應優先在停車位建設充電樁;對于沒有固定停車位的用戶,鼓勵充電服務公司和物業服務公司在小區公共停車位建設公共充電停車位,建立停車位充電分時機制,積極為用戶充電創造條件。到2020年底,全省將建成18萬個專用充電樁。
4.全面推進城市公共場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從市中心到城市邊緣、從城市優先發展區到一般區域、從城市郊區到符合條件的中心鎮的發展順序,重點建設城市綜合體、大型商場超市、文化體育場館、交通樞紐、停車換乘(P+R)停車場等公共停車區,公園和風景名勝區,加快完善社會公共收費網絡。有停車場的公共建筑和有充電設施或預留建安條件的公共停車場的停車位比例原則上不低于15%;每2000輛電動汽車將至少建造一個公共充電站。率先在符合條件的交通樞紐和P+R停車場建設充電設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在符合條件的加油站建設公共快速充電設施;適當建設獨立的公共快速充電站;
鼓勵實際建設占地少、成本低、見效快的機械化、立體化停車充電一體化設施。到2020年,將建成400個城市公共充電站和7.5萬個分散式公共充電樁。
5.加快城際快速充電網絡建設。
將電動汽車城際快速充電網絡建設納入高速公路、國省道等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框架,在新建高速公路服務區同步建設電動汽車快速充電設施,加快現有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國省道快速充電網絡建設。2016年,將完成京滬、京臺、青銀、青蘭等既有高速公路的城際快速充電網絡建設。2020年,完成全省所有高速公路和國道的城際快充網絡建設,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主軸、國道為支撐網格、覆蓋全省所有城市的城際充電服務走廊,滿足電動汽車城際出行需求。
(3) 不斷增強配套電網的支撐能力。
1.加強配電網規劃建設。
協調充電基礎設施與配電網的融合發展,加強配電網規劃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的有效銜接,將與電網配套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項目納入配電網專項規劃,協調其他相關計劃,并在土地安全和走廊交通方面給予支持。根據各類建筑充電基礎設施的要求,合理提高各類建筑用電設計標準,確保充電設施科學合理接入和安全穩定運行。電網企業要加強充電基礎設施配套電網建設和改造,確保充電基礎設施無障礙接入,滿足充電基礎設施運營需求。
2.優化供電服務保障
電網企業要積極為充電基礎設施接入電網提供便利條件,開辟綠色服務窗口,優化業務流程,簡化手續,提高工作效率,縮短處理時間。電網企業負責從充電基礎設施產權分界點到電網的配套聯網項目的建設、運營和維護,相應的資產全部納入有效資產,相應的成本如實計入允許成本,計入電網輸配電價格回收。提高需求側管理水平,為用戶制定有效的充電指導策略。
3.加強充電設施的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充電基礎設施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相關制度和標準,加大對用戶私接線、違規用電、違規建設等行為的查處力度。督促使用充電設施的單位和個人加強對充電基礎設施及其安裝場所的日常消防安全檢查和管理,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四)繼續推動標準的提高和技術創新。
1.提高充電基礎設施的標準化水平。
建立健全充電基礎設施接口、通信協議等國家標準推廣應用機制,建設充電接口互操作檢測、充電服務平臺間數據交換、充電設施互聯互通的綜合檢測平臺。建立充電設施產品準入管理體系,開展充電設施測試和認證,實現不同制造商充電設備與不同品牌電動汽車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研究建立電動汽車充電系統計量校驗裝置,完善計量、計費、結算等充電基礎設施管理規范。根據n……
國家標準,在全省收費基礎設施中設立統一的道路交通標志。
2.加快充電基礎設施技術創新
充分發揮企業創新的主體作用,加強檢測認證、安全防護、與電網雙向互動、電池梯級利用、無人值守自助、樁協同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快高功率密度充電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轉換效率高,適用性強,無線充電和移動充電。積極探索充電基礎設施與智能電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融合發展的技術解決方案;協調推進電動汽車充電站和分布式光伏建設,開展充放電、發電儲能“四位一體”多用途電動汽車充電樁試點。
3、加快動力電池技術突破。
延長動力電池的循環壽命,提高電池的比能,降低電池成本將是主要的技術方向,推動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形成協同開放共享的動力電池創新平臺,集中力量研究開發關鍵材料、電池系統等基礎技術。到2020年,在動力電池模塊穩定循環壽命達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的基礎上,動力電池模塊的比能量將達到300 WHr/kg以上。
4.搭建充電智能服務平臺。
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形成“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的產業生態系統為目標,我們將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積極構建統一開放的充電智能服務平臺。統一通信接口標準和工作流程,將全省充換電基礎設施信息接入充電智能服務平臺,建立基于充電量的充電基礎設施運行評價體系。探索利用智能充電服務平臺開展增值服務,為用戶提供充電導航、狀態查詢、充電預約、費用結算等服務,提高充電服務智能化水平,提高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實現能量流雙向互動,電動汽車和智能電網之間的信息流和業務流。
(E) 積極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1.引入各類資本,建設充電服務市場。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元化推進,拓寬充電基礎設施融資渠道,創新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和配電網專項財政債券,大力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貼、貸款利息補貼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建設和運營充電基礎設施。鼓勵場館供應商與充電服務企業通過“多樁施工”有機結合,有效降低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和成本。將電動汽車的長期租賃和分時租賃相結合,促進充電服務網絡的建設和發展;與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進展有效銜接,有序推進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2.探索多元化的商業模式。
探索大型充換電站與商業地產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引導商場、超市、影院、便利店等商業場所為用戶提供輔助充電服務;促進充電服務企業與車企在銷售和售后服務方面的合作,通過電子商務、廣告等增值服務提高商業盈利能力;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組織產品制造、建設、運營、投融資等相關企業開展業務合作。探索建立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努力構建惠及充電服務企業、消費者、電力供應商、場館供應商等相關主體的可持續商業模式,帶動各類資本進入充電設施建設運營、車輛租賃、電池回收等服務領域。,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網絡,提升充電服務能力。到2020年,將建成3-5家在中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商。
(六)促進電動汽車和充電基礎設施產業發展。
1.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
綜合評估企業的生產條件、研發能力、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加快發展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制造和充電服務企業。聚焦濟南好沃客車、中通客車等企業,推進電動汽車領域產品技術開發和重大項目建設,培養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產品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市場覆蓋范圍廣的電動汽車生產企業。以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青島TELD、魯能智能等企業為重點,推進交直流充電設施、直流充電模塊等充電基礎設施產品的制造、技術研發和運營服務,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企業,技術水平領先,生產規模大,在省內外有很強的影響力。
2.培育形成一批產業發展集群。
充分利用現有產業基礎,依托重點企業和重點領域,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加快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的產業發展格局。到2020年,將建成245座充換電站;有10.6萬個充電樁。
表3-2 2020年重點推廣地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預測
(3) 活躍的促銷區域。以棗莊、萊蕪、濱州、菏澤為積極推廣地區,結合城市轉型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動電動汽車的普及應用,有序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將建成85座充換電站;
有50000個充電樁。
表3-3 2020年積極促進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預測
第四,重點任務
(1) 加快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
1.不斷擴大新能源汽車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規模。
以公交車、出租車等城市客運以及環衛、物流、治安巡邏等公共服務用車為重點,加大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力度,制定機動車更新計劃,不斷擴大新能源汽車應用比例和規模。“十三五”期間,清潔能源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在新運營公交車、公交車和出租車中的比例分別達到30%、70%和100%,我省新型道路運輸車輛形成了以清潔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為主的發展格局。
2.繼續推進新能源汽車在公務用車領域的應用規模
結合我省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務出行保障體系,大力推行“充電服務+租車”模式,推動新能源汽車在公務出行保障中的推廣使用。各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在購買機動車時,特別是用于保密通信、相對固定路線執法執勤、通勤等的車輛,優先購買新能源汽車。青島、淄博、濰坊、聊城等地的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臨沂等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當年新能源汽車購置量占換裝車輛總數的比例已提高到50%以上;省等市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2016年,新能源汽車購置量占當年更新換代車輛總量的比例不低于30%,并逐年提高到50%以上。
3.大力推進電動私人乘用車的普及應用
繼續實施支持新能源汽車開發、普及和應用的財稅優惠政策,建立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的有效機制,鼓勵和支持居民優先購買和使用純電動汽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提高汽車節能環保標準,提高高油耗、高排放汽車的使用成本,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實施近零排放交通示范項目,引導居民綠色出行。為緩解交通擁堵,相關地區在采取機動車限購、限購等措施時,應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必要便利。
(2) 完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1.優先建設公共服務領域的充電基礎設施。
堅持以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原則。對于公共交通、環衛、郵政、機場通勤等公共服務領域的電動汽車,根據線路運營要求,優先結合停車場建設充電設施,沿途合理建設獨立占地的快速充電站;
對租賃、物流、租賃、巡邏、電力維護等公共服務領域的電動汽車,充分挖掘相關單位內部停車場充電設施潛力。同時推進城市公共充電設施建設,實現與專用設施的高效互補。到2020年,將建設358座公共服務領域的專用充換電站。其中,公交充換電站248座,出租車充換電站30座,環衛物流充換電站等特種車輛80輛。
2.積極開展內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有條件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企事業單位,根據本單位電動汽車設備更新計劃和職工購買、使用電動汽車的需求,利用本單位內部停車場規劃建設電動汽車專用停車位和充電設施,并將相關單位的充電設施納入節能減排考核獎勵范圍。有條件的辦公樓、商業中心、工業園區、科技園區等目的地停車場也應根據實際需要配備充電基礎設施。鼓勵有資質的單位向社會開放充電設施。到2020年,將建設9.5萬個內部專用充電樁。
3.大力推進用戶住宅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堅持新建和已建房屋分步實施、慢收費的原則,大力推進新建住宅小區停車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住宅停車位原則上應100%配備充電設施或預留施工安裝條件;積極推進現有小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有固定停車位的用戶,應優先在停車位建設充電樁;對于沒有固定停車位的用戶,鼓勵充電服務公司和物業服務公司在小區公共停車位建設公共充電停車位,建立停車位充電分時機制,積極為用戶充電創造條件。到2020年底,全省將建成18萬個專用充電樁。
4.全面推進城市公共場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從市中心到城市邊緣、從城市優先發展區到一般區域、從城市郊區到符合條件的中心鎮的發展順序,重點建設城市綜合體、大型商場超市、文化體育場館、交通樞紐、停車換乘(P+R)停車場等公共停車區,公園和風景名勝區,加快完善社會公共收費網絡。有停車場的公共建筑和有充電設施或預留建安條件的公共停車場的停車位比例原則上不低于15%;每2000輛電動汽車將至少建造一個公共充電站。率先在符合條件的交通樞紐和P+R停車場建設充電設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在符合條件的加油站建設公共快速充電設施;適當建設獨立的公共快速充電站;
鼓勵實際建設占地少、成本低、見效快的機械化、立體化停車充電一體化設施。到2020年,將建成400個城市公共充電站和7.5萬個分散式公共充電樁。
5.加快城際快速充電網絡建設。
將電動汽車城際快速充電網絡建設納入高速公路、國省道等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框架,在新建高速公路服務區同步建設電動汽車快速充電設施,加快現有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國省道快速充電網絡建設。2016年,將完成京滬、京臺、青銀、青蘭等既有高速公路的城際快速充電網絡建設。2020年,完成全省所有高速公路和國道的城際快充網絡建設,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主軸、國道為支撐網格、覆蓋全省所有城市的城際充電服務走廊,滿足電動汽車城際出行需求。
(3) 不斷增強配套電網的支撐能力。
1.加強配電網規劃建設。
協調充電基礎設施與配電網的融合發展,加強配電網規劃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的有效銜接,將與電網配套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項目納入配電網專項規劃,協調其他相關計劃,并在土地安全和走廊交通方面給予支持。根據各類建筑充電基礎設施的要求,合理提高各類建筑用電設計標準,確保充電設施科學合理接入和安全穩定運行。電網企業要加強充電基礎設施配套電網建設和改造,確保充電基礎設施無障礙接入,滿足充電基礎設施運營需求。
2.優化供電服務保障
電網企業要積極為充電基礎設施接入電網提供便利條件,開辟綠色服務窗口,優化業務流程,簡化手續,提高工作效率,縮短處理時間。電網企業負責從充電基礎設施產權分界點到電網的配套聯網項目的建設、運營和維護,相應的資產全部納入有效資產,相應的成本如實計入允許成本,計入電網輸配電價格回收。提高需求側管理水平,為用戶制定有效的充電指導策略。
3.加強充電設施的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充電基礎設施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相關制度和標準,加大對用戶私接線、違規用電、違規建設等行為的查處力度。督促使用充電設施的單位和個人加強對充電基礎設施及其安裝場所的日常消防安全檢查和管理,及時消除安全隱患。
(四)繼續推動標準的提高和技術創新。
1.提高充電基礎設施的標準化水平。
建立健全充電基礎設施接口、通信協議等國家標準推廣應用機制,建設充電接口互操作檢測、充電服務平臺間數據交換、充電設施互聯互通的綜合檢測平臺。建立充電設施產品準入管理體系,開展充電設施測試和認證,實現不同制造商充電設備與不同品牌電動汽車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研究建立電動汽車充電系統計量校驗裝置,完善計量、計費、結算等充電基礎設施管理規范。根據n……
國家標準,在全省收費基礎設施中設立統一的道路交通標志。
2.加快充電基礎設施技術創新
充分發揮企業創新的主體作用,加強檢測認證、安全防護、與電網雙向互動、電池梯級利用、無人值守自助、樁協同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快高功率密度充電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轉換效率高,適用性強,無線充電和移動充電。積極探索充電基礎設施與智能電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融合發展的技術解決方案;協調推進電動汽車充電站和分布式光伏建設,開展充放電、發電儲能“四位一體”多用途電動汽車充電樁試點。
3、加快動力電池技術突破。
延長動力電池的循環壽命,提高電池的比能,降低電池成本將是主要的技術方向,推動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形成協同開放共享的動力電池創新平臺,集中力量研究開發關鍵材料、電池系統等基礎技術。到2020年,在動力電池模塊穩定循環壽命達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的基礎上,動力電池模塊的比能量將達到300 WHr/kg以上。
4.搭建充電智能服務平臺。
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形成“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的產業生態系統為目標,我們將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積極構建統一開放的充電智能服務平臺。統一通信接口標準和工作流程,將全省充換電基礎設施信息接入充電智能服務平臺,建立基于充電量的充電基礎設施運行評價體系。探索利用智能充電服務平臺開展增值服務,為用戶提供充電導航、狀態查詢、充電預約、費用結算等服務,提高充電服務智能化水平,提高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實現能量流雙向互動,電動汽車和智能電網之間的信息流和業務流。
(E) 積極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1.引入各類資本,建設充電服務市場。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元化推進,拓寬充電基礎設施融資渠道,創新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和配電網專項財政債券,大力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貼、貸款利息補貼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建設和運營充電基礎設施。鼓勵場館供應商與充電服務企業通過“多樁施工”有機結合,有效降低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和成本。將電動汽車的長期租賃和分時租賃相結合,促進充電服務網絡的建設和發展;與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進展有效銜接,有序推進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2.探索多元化的商業模式。
探索大型充換電站與商業地產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引導商場、超市、影院、便利店等商業場所為用戶提供輔助充電服務;促進充電服務企業與車企在銷售和售后服務方面的合作,通過電子商務、廣告等增值服務提高商業盈利能力;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組織產品制造、建設、運營、投融資等相關企業開展業務合作。探索建立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努力構建惠及充電服務企業、消費者、電力供應商、場館供應商等相關主體的可持續商業模式,帶動各類資本進入充電設施建設運營、車輛租賃、電池回收等服務領域。,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網絡,提升充電服務能力。到2020年,將建成3-5家在中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商。
(六)促進電動汽車和充電基礎設施產業發展。
1.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
綜合評估企業的生產條件、研發能力、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加快發展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制造和充電服務企業。聚焦濟南好沃客車、中通客車等企業,推進電動汽車領域產品技術開發和重大項目建設,培養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產品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市場覆蓋范圍廣的電動汽車生產企業。以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青島TELD、魯能智能等企業為重點,推進交直流充電設施、直流充電模塊等充電基礎設施產品的制造、技術研發和運營服務,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企業,技術水平領先,生產規模大,在省內外有很強的影響力。
2.培育形成一批產業發展集群。
充分利用現有產業基礎,依托重點企業和重點領域,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加快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的產業發展格局。按照優化產業布局、提高配套效率、延伸產業鏈、增強區域競爭力的要求,發揮財政資金、專項建設資金等配套資金的引導作用,引導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集聚,將濟南、青島、聊城、德州、濰坊培育成為以新能源汽車企業為核心、關鍵零部件企業為支撐、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為配套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成為我省新能源汽車工業集群。
3.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龍頭企業。
圍繞電池、電子控制、電機等關鍵領域,開展質量技術攻關,攻克一批影響質量提升的關鍵技術。重點扶持行業重點企業,推動全省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加強品牌推廣和產品國際認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努力進入國內汽車制造商和國際跨國汽車公司的采購和供應體系。開展企業品牌培育和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示范等活動,提高企業品牌培育能力和產業集群地區品牌建設水平,引領我省電動汽車和充電設施發展。
五、公共收費服務網絡建設布局
(1) 濟南
濟南市中心的空間結構為“一城兩區”:“一城”為主城區,“兩區”為西部城區和東部城區。“十三五”期間,中心城區規劃建設85個充電站、8000個公共充電樁,形成布局清晰、重點突出、密度結合、覆蓋全面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公共充電站。基于土地集約利用的原則,城市公共充換電站應與城市變電站相結合……
應盡可能在經十路、工業北路、清河北路、緯十路、二環東路、唐業中路、大津路等城市主干道沿線建設“三橫四縱”公共充電服務體系,并計劃在中心城區建設31個公共充電站。
專用充電站。優先考慮石門、朱店、魯能嶺秀城等公交停車站,規劃建設36個公交充電站;規劃建設3個出租車專用充電站;在長清區、市中區、歷下區、高新區等環衛停車場、國電、興村等物流園區(集中區),規劃建設15個環衛物流專用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重點關注萬達、恒隆、華潤萬家、銀座等商場超市,濟南園博園、千佛山公園、大明湖等旅游休閑場所,奧體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省大劇院等文化體育場館,濟南火車站等公共停車場,濟南西站和濟南東站。計劃建設8000個公共充電樁。
(2) 青島
結合“全域規劃、三城聯動、軸線拓展、生態分離、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合理布局建設充電設施。“十三五”期間,將在市南、市北、李滄、嶗山、紅島新區、城陽區、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中心城市規劃建設98個充電站和5400個分散式公共充電樁,形成密度適當的多點分散式充電服務網絡,基本實現中心城市充電服務全覆蓋。
公共充電站。依托香港路、山東路、福州路、重慶路、黑龍江路、正陽路、江山路、長江路等城市主干道和青島新機場、青島國際機場、青島火車站、紅島綜合交通樞紐、青島北站等交通樞紐,規劃建設30座公共充電站。
專用充電站。根據公交線路運營要求,規劃在隆德路、瑞安路、沙嶺莊等公交停車場,宏達保修廠、黃河路公交保修廠等公交維修店,同安路、海達等公交樞紐站建設68個公交充電站,基本滿足電動公交車充電需求。結合董家26港區、前灣港南港區、膠東機場、即墨陸港、婁山等大型綜合物流園區,規劃建設物流車輛專用充電站或充電樁。
公共充電樁。在萬象市,海信、家樂福、利群等大型商場、青島體育中心、天臺體育場、洪城體育場等體育場館將設置停車場,嶗山、中山公園、世博會、八大關景區等旅游景區的公共停車場將規劃建設5400個分散式公共充電樁。
(3) 淄博
圍繞“突出中心、交叉拓展、組團特色、融合發展”的城市發展思路,“十三五”期間,按照“分類規劃、分開建設、統一推進”的原則,在張店區、淄博高新區、淄博新區等中心城區規劃建設了38個充電站、3900個公共充電樁,形成了一個跨主體、呈口狀的方形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公共充電站。根據服務交叉通道的總體要求,劉全路為南北方向的主干道,新村路為東西方向的主干路,并適當延伸形成交叉主體結構,以金井大道、北京路、中國聯通路、昌國路為外圍,重點布局;
在其他地區,根據交通流量數據,結合現有的加油站,布局較為分散。計劃建設25個公共充電站。
專用充電站。公交充電站主要設置在客運站和公交東站,在Jaeger lecoultre村、天一村等公交末站建設小型充電站。設立充換電站,結合汽車維修、洗車等服務網點,為出租車提供電池更換服務;在環衛停車場建設環衛車輛專用充電站,在良鄉物流園、鴻運物流園建設物流車輛專用充電點。環衛車和物流車也可以通過公共充電站充電。計劃建設13個專用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重點組織建設淄博商廈、華潤萬向匯、銀泰城等大型商超和齊盛湖公園等休閑娛樂場所,積極推進政府、學校等公共機構停車場和現有加油站安裝。到2020年,計劃安裝3900個公共充電樁。
(4) 棗莊
重點在市中、宜城、薛城、高新區等主要城區布局建設15個充電站和3500個公共充電樁,形成分布均衡、拼湊貫通、東西貫通的L型充電服務體系和“雙核輻射”的區域間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充電需求全覆蓋。
公共充電站。東城區以解放、西環路為“兩縱”,光明東、軍山路為“兩橫”,以城市出口為節點,布局建設6座充電站;
在西城區,長白山、祁連山、泰山、永福路為“四縱”,光明西、黃河路為“兩縱”,城市出口為節點。共布置建設5座充電站。其中,在連接東西區的主干道光明大道兩側規劃建設兩座充電站,滿足區域間充電需求。
專用充電站。以棗莊高鐵換乘樞紐、公交停車場、環衛停車場、棗莊東站物流園運輸車輛停車場為重點,規劃建設4個專用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重點關注東城區清潭路、華山路等商場、超市、休閑場所,環城東湖公園、綠道等旅游場所,西城區文體場館、公共停車場,規劃建設3500個公共充電樁。
(5) 東營
堅持組團發展、生態間隔、快速連接的發展布局,以東城、西城、墾利組團為重點,規劃建設22個充電站和3500個公共充電樁,形成布局科學、便捷高效、疏密結合、功能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公共充電站。北二路、黃河路、南一路為“三橫”,西四路、西二路、西一路、東二路、東三路、東四路、東六路為“多縱”,四個城市出口為節點,中心城區規劃建設11個公共充電站。
專用充電站。重點規劃建設東城汽車站、西城汽車站、公交總公司等首末站7個充電站,中心城區環衛站和東營開發區、東營區、墾利物流園(中心)等特種車輛停車站,并計劃建設4個專用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重點關注銀座購物廣場、萬達購物廣場、魯白集團等商業廣場等公共停車場,文化體育中心、文化會展中心、圖書館、大劇院等公共停車場內,城市功能區主要商場、超市、休閑場所等停車場,東營火車站等公共停車場外,東營南站和東營西站,以及長途汽車總站和機場等公共停車場。計劃建設3500個公共充電樁。
(6) 煙臺
以芝罘區、萊山區、牟平區、浮山區、開發區、高新區為重點,按照私用自用為主、公用為輔、速度與速度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分類、市場化、多元化投資示范,規劃建設45個充電站、3600個公共充電樁,形成疏密結合、分散相結合的智能充電服務網絡。
公共充電站。重點規劃布局城市主干道,努力構建以濱海路為支撐,以觀海路、機場路、化工路、富海路、橫山路為骨架的扇形公共充電服務網絡,規劃建設29個公共充電站。
專用充電站。以上海灘、人才市場、幸福中路、福泉路、高新區、高鐵牟平站等汽車站和安德國際冷鏈物流中心、國貿物流園等環衛物流園區為重點,規劃建設16個專用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重點關注振華、萬達、中糧、銀座等大型商圈的商場超市,南山公園等旅游休閑場所,城市會展中心、文化中心、博覽中心、體育公園、醫療機構等文化醫療場館,規劃在火車總站等車站廣場建設3600個公共充電樁,高鐵南站和牟平站。
(7) 濰坊
按照提升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完善城市功能、促進沿線地區發展、促進中心城市轉型升級的戰略規劃,將在渭城、奎文、坊子、漢庭等地區布局45個充電站、7000個公共充電樁,最初形成……
g“兩環兩帶”(“兩環”:中心城市的“新外圈”和“快速內圈”)。“兩帶”:濟青高速、膠濟鐵路帶中心城區快速公共充電服務網絡,全面推進“五區”(行政辦公區、旅游區、物流園區、商業區、社會公共停車場)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公共充電站。在中心城區的西環路、衛教路、楊洼路、禹王北街“新外環”和月河路、北海路、北工街、保通街“快內環”共有12個城市公共充電站,構建“二環”快速充電網絡。在中心城市,濟青高速公路和膠濟鐵路沿線將建設3個城際快速充電站,并在整個濰坊中心城市建設“一帶”快速公共充電站網絡。
專用充電站。以濰坊高鐵站換乘樞紐和樂步山、王灘等公交停車場為重點,建設15個公交充電站;在渭城環衛停車場和蒼南、浩德等物流園區的運輸車輛停車場,將建設9個物流環衛車輛專用充電站;在鳳山、火車站南廣場等出租車站點,將建設6個出租車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重點關注中百、泰華、萬達、銀座等商場超市,石泉花園、遠渡湖、白朗綠洲濕地公園、北辰綠洲濕地公園等旅游休閑場所,城市規劃美術館、奧體中心等文體場館,濰坊站、濰坊高鐵站等公共停車場,并計劃建設7000個公共充電樁。
(8) 濟寧
按照“一體兩翼”的總體布局,以任城區、濟寧高新區、太白湖新區為主體,兗州區、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兩翼。中心城區規劃建設30個充電站、3600個公共充電樁,形成布局有序的充電服務網絡。
公共充電站。依托金玉路、太白樓路、吉安橋路、琵琶山路等交通要道,規劃在市中心建設12座公共充電站。同時,計劃在新機場建設一個公共充電站;在魯南高鐵濟寧北站和兗州南站規劃建設2座公共充電站;在兗州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計劃建設兩個公共快速充電站。到2020年,中心城區將建設17個公共充電站,形成啞鈴形雙環公共充電體系。
專用充電站。規劃在濟寧市公交公司高新區、市中區等5個公交停車場和兗州市公交公司1個公交停車場內建設6個公交充電站。在火炬南路南段建設一個專門的充電站供出租;
在撫河大橋、老北湖中學、東外環路與崇文大道交界處、太白東路與英華路交界處建設5個環衛專用充電站。在高新區快遞物流園區內,將建設物流專用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在金玉路、太白路等商場、超市、休閑場所,高新區科技館、人民公園等旅游場所,全民健身廣場、中央體育場等文體場館,以及部分社會公共停車場,規劃建設3600個分布式公共充電樁。一些公共充電樁是根據“微客充電”的概念設置的,可以為電動汽車提供充電服務,滿足司機就餐和休息的需求。
(9) 泰安
重點關注泰山區、戴岳區、高新區等中心城市。按照“規劃引導、有序推進、公私互補、配配結合”的原則,規劃建設25個充電站、2700個公共充電樁,初步形成“兩縱五橫”的公共充電服務網絡。
公共充電站。龍潭路和長城路是“兩縱”,環山路、東岳街、泰山街、靈山街和盤河街是“五縱”,城市出口是節點。計劃在中心城區建設10個公共充電站。
專用充電站。以臺城東、西、中的公交停車場和溫泉路等環衛站為重點,規劃建設15個專用充電站。按照優化產業布局、提高配套效率、延伸產業鏈、增強區域競爭力的要求,發揮財政資金、專項建設資金等配套資金的引導作用,引導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集聚,將濟南、青島、聊城、德州、濰坊培育成為以新能源汽車企業為核心、關鍵零部件企業為支撐、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為配套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成為我省新能源汽車工業集群。
3.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龍頭企業。
圍繞電池、電子控制、電機等關鍵領域,開展質量技術攻關,攻克一批影響質量提升的關鍵技術。重點扶持行業重點企業,推動全省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加強品牌推廣和產品國際認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努力進入國內汽車制造商和國際跨國汽車公司的采購和供應體系。開展企業品牌培育和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示范等活動,提高企業品牌培育能力和產業集群地區品牌建設水平,引領我省電動汽車和充電設施發展。
五、公共收費服務網絡建設布局
(1) 濟南
濟南市中心的空間結構為“一城兩區”:“一城”為主城區,“兩區”為西部城區和東部城區。“十三五”期間,中心城區規劃建設85個充電站、8000個公共充電樁,形成布局清晰、重點突出、密度結合、覆蓋全面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公共充電站。基于集約用地原則,城市公共充換電站應盡可能與城市變電站相結合,在經十路、工業北路、清河北路、緯十路、二環東路、唐冶中路、大津路等城市主干道沿線建設“三橫四縱”公共充電服務體系,中心城區規劃建設31個公共充電站。
專用充電站。優先考慮石門、朱店、魯能嶺秀城等公交停車站,規劃建設36個公交充電站;
規劃建設3個出租車專用充電站;在長清區、市中區、歷下區、高新區等環衛停車場、國電、興村等物流園區(集中區),規劃建設15個環衛物流專用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重點關注萬達、恒隆、華潤萬家、銀座等商場超市,濟南園博園、千佛山公園、大明湖等旅游休閑場所,奧體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省大劇院等文化體育場館,濟南火車站等公共停車場,濟南西站和濟南東站。計劃建設8000個公共充電樁。
(2) 青島
結合“全域規劃、三城聯動、軸線拓展、生態分離、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合理布局建設充電設施。“十三五”期間,將在市南、市北、李滄、嶗山、紅島新區、城陽區、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中心城市規劃建設98個充電站和5400個分散式公共充電樁,形成密度適當的多點分散式充電服務網絡,基本實現中心城市充電服務全覆蓋。
公共充電站。依托香港路、山東路、福州路、重慶路、黑龍江路、正陽路、江山路、長江路等城市主干道和青島新機場、青島國際機場、青島火車站、紅島綜合交通樞紐、青島北站等交通樞紐,規劃建設30座公共充電站。
專用充電站。根據公交線路運營要求,規劃在隆德路、瑞安路、沙嶺莊等公交停車場,宏達保修廠、黃河路公交保修廠等公交維修店,同安路、海達等公交樞紐站建設68個公交充電站,基本滿足電動公交車充電需求。結合董家26港區、前灣港南港區、膠東機場、即墨陸港、婁山等大型綜合物流園區,規劃建設物流車輛專用充電站或充電樁。
公共充電樁。在萬象市,海信、家樂福、利群等大型商場、青島體育中心、天臺體育場、洪城體育場等體育場館將設置停車場,嶗山、中山公園、世博會、八大關景區等旅游景區的公共停車場將規劃建設5400個分散式公共充電樁。
(3) 淄博
圍繞“突出中心、交叉拓展、組團特色、融合發展”的城市發展思路,“十三五”期間,按照“分類規劃、分開建設、統一推進”的原則,在張店區、淄博高新區、淄博新區等中心城區規劃建設了38個充電站、3900個公共充電樁,形成了一個跨主體、呈口狀的方形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公共充電站。根據服務交叉通道的總體要求,劉全路為南北方向的主干道,新村路為東西方向的主干路,并適當延伸形成交叉主體結構,以金井大道、北京路、中國聯通路、昌國路為外圍,重點布局;在其他地區,根據交通流量數據,結合現有的加油站,布局較為分散。計劃建設25個公共充電站。
專用充電站。公交充電站主要設置在客運站和公交東站,在Jaeger lecoultre村、天一村等公交末站建設小型充電站。設立充換電站,結合汽車維修、洗車等服務網點,為出租車提供電池更換服務;
在環衛停車場建設環衛車輛專用充電站,在良鄉物流園、鴻運物流園建設物流車輛專用充電點。環衛車和物流車也可以通過公共充電站充電。計劃建設13個專用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重點組織建設淄博商廈、華潤萬向匯、銀泰城等大型商超和齊盛湖公園等休閑娛樂場所,積極推進政府、學校等公共機構停車場和現有加油站安裝。到2020年,計劃安裝3900個公共充電樁。
(4) 棗莊
重點在市中、宜城、薛城、高新區等主要城區布局建設15個充電站和3500個公共充電樁,形成分布均衡、拼湊貫通、東西貫通的L型充電服務體系和“雙核輻射”的區域間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充電需求全覆蓋。
公共充電站。東城區以解放、西環路為“兩縱”,光明東、軍山路為“兩橫”,以城市出口為節點,布局建設6座充電站;
在西城區,長白山、祁連山、泰山、永福路為“四縱”,光明西、黃河路為“兩縱”,城市出口為節點。共布置建設5座充電站。其中,在連接東西區的主干道光明大道兩側規劃建設兩座充電站,滿足區域間充電需求。
專用充電站。以棗莊高鐵換乘樞紐、公交停車場、環衛停車場、棗莊東站物流園運輸車輛停車場為重點,規劃建設4個專用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重點關注東城區清潭路、華山路等商場、超市、休閑場所,環城東湖公園、綠道等旅游場所,西城區文體場館、公共停車場,規劃建設3500個公共充電樁。
(5) 東營
堅持組團發展、生態間隔、快速連接的發展布局,以東城、西城、墾利組團為重點,規劃建設22個充電站和3500個公共充電樁,形成布局科學、便捷高效、疏密結合、功能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公共充電站。北二路、黃河路、南一路為“三橫”,西四路、西二路、西一路、東二路、東三路、東四路、東六路為“多縱”,四個城市出口為節點,中心城區規劃建設11個公共充電站。
專用充電站。重點規劃建設東城汽車站、西城汽車站、公交總公司等首末站7個充電站,中心城區環衛站和東營開發區、東營區、墾利物流園(中心)等特種車輛停車站,并計劃建設4個專用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重點關注銀座購物廣場、萬達購物廣場、魯白集團等商業廣場等公共停車場,文化體育中心、文化會展中心、圖書館、大劇院等公共停車場內,城市功能區主要商場、超市、休閑場所等停車場,東營火車站等公共停車場外,東營南站和東營西站,以及長途汽車總站和機場等公共停車場。計劃建設3500個公共充電樁。
(6) 煙臺
以芝罘區、萊山區、牟平區、浮山區、開發區、高新區為重點,按照私用自用為主、公用為輔、速度與速度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分類、市場化、多元化投資示范,規劃建設45個充電站、3600個公共充電樁,形成疏密結合、分散相結合的智能充電服務網絡。
公共充電站。重點規劃布局城市主干道,努力構建以濱海路為支撐,以觀海路、機場路、化工路、富海路、橫山路為骨架的扇形公共充電服務網絡,規劃建設29個公共充電站。
專用充電站。以上海灘、人才市場、幸福中路、福泉路、高新區、高鐵牟平站等汽車站和安德國際冷鏈物流中心、國貿物流園等環衛物流園區為重點,規劃建設16個專用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重點關注振華、萬達、中糧、銀座等大型商圈的商場超市,南山公園等旅游休閑場所,城市會展中心、文化中心、博覽中心、體育公園、醫療機構等文化醫療場館,規劃在火車總站等車站廣場建設3600個公共充電樁,高鐵南站和牟平站。
(7) 濰坊
按照提升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完善城市功能、促進沿線地區發展、促進中心城市轉型升級的戰略規劃,將在渭城、奎文、坊子、漢庭等地區布局45個充電站、7000個公共充電樁,最初形成……
g“兩環兩帶”(“兩環”:中心城市的“新外圈”和“快速內圈”)。“兩帶”:濟青高速、膠濟鐵路帶中心城區快速公共充電服務網絡,全面推進“五區”(行政辦公區、旅游區、物流園區、商業區、社會公共停車場)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公共充電站。在中心城區的西環路、衛教路、楊洼路、禹王北街“新外環”和月河路、北海路、北工街、保通街“快內環”共有12個城市公共充電站,構建“二環”快速充電網絡。在中心城市,濟青高速公路和膠濟鐵路沿線將建設3個城際快速充電站,并在整個濰坊中心城市建設“一帶”快速公共充電站網絡。
專用充電站。以濰坊高鐵站換乘樞紐和樂步山、王灘等公交停車場為重點,建設15個公交充電站;在渭城環衛停車場和蒼南、浩德等物流園區的運輸車輛停車場,將建設9個物流環衛車輛專用充電站;在鳳山、火車站南廣場等出租車站點,將建設6個出租車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重點關注中百、泰華、萬達、銀座等商場超市,石泉花園、遠渡湖、白朗綠洲濕地公園、北辰綠洲濕地公園等旅游休閑場所,城市規劃美術館、奧體中心等文體場館,濰坊站、濰坊高鐵站等公共停車場,并計劃建設7000個公共充電樁。
(8) 濟寧
按照“一體兩翼”的總體布局,以任城區、濟寧高新區、太白湖新區為主體,兗州區、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兩翼。中心城區規劃建設30個充電站、3600個公共充電樁,形成布局有序的充電服務網絡。
公共充電站。依托金玉路、太白樓路、吉安橋路、琵琶山路等交通要道,規劃在市中心建設12座公共充電站。同時,計劃在新機場建設一個公共充電站;在魯南高鐵濟寧北站和兗州南站規劃建設2座公共充電站;在兗州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計劃建設兩個公共快速充電站。到2020年,中心城區將建設17個公共充電站,形成啞鈴形雙環公共充電體系。
專用充電站。規劃在濟寧市公交公司高新區、市中區等5個公交停車場和兗州市公交公司1個公交停車場內建設6個公交充電站。在火炬南路南段建設一個專門的充電站供出租;
在撫河大橋、老北湖中學、東外環路與崇文大道交界處、太白東路與英華路交界處建設5個環衛專用充電站。在高新區快遞物流園區內,將建設物流專用充電站。
公共充電樁。在金玉路、太白路等商場、超市、休閑場所,高新區科技館、人民公園等旅游場所,全民健身廣場、中央體育場等文體場館,以及部分社會公共停車場,規劃建設3600個分布式公共充電樁。一些公共充電樁是根據“微客充電”的概念設置的,可以為電動汽車提供充電服務,滿足司機就餐和休息的需求。
(9) 泰安
重點關注泰山區、戴岳區、高新區等中心城市。按照“規劃引導、有序推進、公私互補、配配結合”的原則,規劃建設25個充電站、2700個公共充電樁,初步形成“兩縱五橫”的公共充電服務網絡。
公共充電站。龍潭路和長城路是“兩縱”,環山路、東岳街、泰山街、靈山街和盤河街是“五縱”,城市出口是節點。計劃在中心城區建設10個公共充電站。
專用充電站。以臺城東、西、中的公交停車場和溫泉路等環衛站為重點,規劃建設15個專用充電站。其中,依托榮軍、小井、環湖、盤河、南開開發區和方特的公交專用停車場,建設10座公交專用充換電站;在新華村和田外村建設兩個出租車充電站;建設三個環衛收費站,包括溫泉路北側的公共廁所、溫泉路中段的公共廁所(在洗滌河邊)和東岳街西側(雅典宮對面)的垃圾中轉站。
公共充電樁。聚焦時代發展線等商圈,天外村、南湖公園等旅游和公共休閑場所,全民健身中心等文體場館,泰山火車站、泰安高鐵站等公共停車場,規劃建設2700個公共充電樁。其中,依托榮軍、小井、環湖、盤河、南開開發區和方特的公交專用停車場,建設10座公交專用充換電站;在新華村和田外村建設兩個出租車充電站;建設三個環衛收費站,包括溫泉路北側的公共廁所、溫泉路中段的公共廁所(在洗滌河邊)和東岳街西側(雅典宮對面)的垃圾中轉站。
公共充電樁。聚焦時代發展線等商圈,天外村、南湖公園等旅游和公共休閑場所,全民健身中心等文體場館,泰山火車站、泰安高鐵站等公共停車場,規劃建設2700個公共充電樁。
自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之國際新能源及智能汽車大賽暨“新能源及智能汽車苗圃計劃”在今年6月2日北京啟動以來,目前已經完成了國內五大賽區其中的四個賽區的比拼:蘇州、浙江、重慶、深圳。
1900/1/1 0:00:00坐落于天津靜海經濟開發區的天津天海同步集團有限公司,是集自主研發、加工制造汽車變速器核心零部件及常規動力、混合動力、純電動客車變速器、電控系統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1900/1/1 0:00:00編者:11月21日,蔚來汽車在倫敦發布英文品牌“NIO”、全新Logo與電動超跑EP9(參見:全球最快電動汽車蔚來EP9倫敦發布)。本網曾于今年年中專訪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重發此文,供參考。
1900/1/1 0:00:00自從大家見識過國寶級專家的風采后,“北汽新能源專家看車團”就成為了年度最受純電動汽車愛好者追捧的活動。這不,在萬眾期待中,第二期看車團即將于11月26日在中通宏遠通州4S店拉開帷幕。
1900/1/1 0:00:00“四輪汽車已經有了100多年的歷史,卻始終得不到突破。是時候去改變了。”凌云智能科技創始人祝凌云曾在一次訪談中這樣描述自己開發兩輪電動汽車的初衷。
1900/1/1 0:00:002016廣州車展,上汽集團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SUVeRX5(參見:一圖到底:榮威eRX5插電式混合動力SUV詳解)。上汽對這款號稱“全球首款互聯網插電式混動SUV”的車型期待頗高。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