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車展已成為今年汽車市場的最后一場盛宴。在這場喧囂的車展上,“國產化”成為跨國汽車制造商最常提及的關鍵詞,或是未來先進技術的真正引進,或是產品設計的更加國產化,或是加快進口車型的國產化進程,或是專注于未來新能源產品的研發,所有這些都讓人們對未來的中國汽車市場充滿期待。
縱觀這些本土化戰略,我們會發現跨國汽車公司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它們都希望未來在中國市場取得更大的發展。然而,“本地化”畢竟不是一個口號。為了在自己的品牌和產品上留下清晰的中國品牌,跨國汽車公司需要進一步努力,不僅要了解消費者在中國消費心理的變化,還要把握對中國汽車市場未來的預期。
本地化需要讓汽車產品更像美味的飯菜。消費者的想法似乎總是那么難以捉摸。有些人堅信進口車質量更高,寧愿花高價也不愿買國產車,而另一些人則喜歡自己品牌的高性價比。但如果你仔細想想,消費者之所以有不同的需求,無非是選擇了一款真正滿足他們胃口的汽車產品。尤其是面對中國消費者的不同意見,跨國車企要想實現“本土化”,就必須讓產品變得更美味。
說到食欲,人們不得不想到食物。與汽車公司相比,這兩家外國快餐的本地化更具經驗。從最早的老北京雞卷和燒飯,到今年新推出的麥曲飯和麥飯卷,外國快餐大張旗鼓地將中國傳統食品帶到了餐桌上,“本土化”似乎很容易。
然而,造車不像買食物和做飯。燒兩道美味的當地菜很容易抓住人們的味蕾。特別是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變化讓人們措手不及。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80、90后已經成為主流消費者,跨國車企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過去,跨國車企往往直接進口成熟的國外產品,做加長的車身,裝飾一些桃花心木內飾,來完成所謂的國產化。如今,中國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對創新的需求也遠高于其他市場。跨國車企要想讓自己的產品成為香餑餑,就必須在產品定位、研發、設計和定價等方面加強本土化。
以豐田為例,針對年輕消費者,VIOS和致炫兩款小型新車在車展前夕上市。與過去直接進口外國產品不同,這兩款小型車是專門為中國消費者制造的。據了解,在產品開發階段,豐田在中國50多個城市的100多萬消費者中進行了研究和數據分析,然后在兩款產品正式向消費者提供之前進行了數百次車輛評估溝通會議。不僅如此,7萬元左右的起步價一下子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
吸引人的產品和價格背后,是跨國車企對本土化的承諾和決心。隨著當地調味料越來越多,消費者是否還擔心無法享受到更多美味的車餐?
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國產化是大勢所趨。
同樣是豐田,其位于常熟的中國研發中心兩周前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作為豐田全球研發體系中最大的研發中心,它擁有正式的測試跑道和研發設施,并將專注于混合動力技術的國產化和核心部件的國產化。
不難發現,除了汽車產品的國產化,跨國汽車公司也加快了引進先進技術的步伐,尤其是強調節能減排的新能源技術。
當前,中國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和能源問題,汽車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節能減排壓力,新能源汽車的呼聲越來越高。跨國汽車公司已經清楚地抓住了這一點……
趨勢敏銳。從以前的黃金動力組合到今天的混合動力,中國每一次新能源技術的引進和變革都迅速激起了消費者的極大熱情。
有人可能會說,跨國公司不會帶來核心技術。所謂的中國技術中心主要用于開發工程應用,僅用于中國市場的產品改進和技術優化。
在目前的市場形勢下,這種擔憂顯然言過其實。對于跨國車企來說,只有實現真正的技術國產化,才能推動先進技術的普及,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經過十多年的奮斗,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過了技術進口的時代。憑借過時的生產線、過時的技術和機會主義的加工改進,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只是一種幻想。中國消費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資格和權利享受最先進的汽車技術。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巨大的市場需求也是技術創新的驅動力,技術國產化已經成為跨國車企在華發展不可回避的門檻。
以混合動力技術為例,由于其高昂的購買成本,它一直處于尷尬的境地。如今,豐田推進混合動力技術的國產化研發和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混合動力汽車的價格預計將大幅下降。一旦價格門檻被打破,混合動力汽車將帶來國內汽車消費格局的巨大變化,有望帶動汽車節能環保技術的升級。
近年來,各大跨國車企的本土化戰略加碼,能否贏得中國消費者的認可還有待檢驗。然而,幸運的是,這些跨國汽車公司不再將中國市場視為銷售的“泄洪”陣地,“InChina,ForChina”正在成為一種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這些本地化進程的推進,中國汽車市場將加速從“大”向“強”的轉變。廣州車展已成為今年汽車市場的最后一場盛宴。在這場喧囂的車展上,“國產化”成為跨國汽車制造商最常提及的關鍵詞,或是未來先進技術的真正引進,或是產品設計的更加國產化,或是加快進口車型的國產化進程,或是專注于未來新能源產品的研發,所有這些都讓人們對未來的中國汽車市場充滿期待。
縱觀這些本土化戰略,我們會發現跨國汽車公司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它們都希望未來在中國市場取得更大的發展。然而,“本地化”畢竟不是一個口號。為了在自己的品牌和產品上留下清晰的中國品牌,跨國汽車公司需要進一步努力,不僅要了解消費者在中國消費心理的變化,還要把握對中國汽車市場未來的預期。
本地化需要讓汽車產品更像美味的飯菜。消費者的想法似乎總是那么難以捉摸。有些人堅信進口車質量更高,寧愿花高價也不愿買國產車,而另一些人則喜歡自己品牌的高性價比。但如果你仔細想想,消費者之所以有不同的需求,無非是選擇了一款真正滿足他們胃口的汽車產品。尤其是面對中國消費者的不同意見,跨國車企要想實現“本土化”,就必須讓產品變得更美味。
說到食欲,人們不得不想到食物。與汽車公司相比,這兩家外國快餐的本地化更具經驗。從最早的老北京雞卷和燒飯,到今年新推出的麥曲飯和麥飯卷,外國快餐大張旗鼓地將中國傳統食品帶到了餐桌上,“本土化”似乎很容易。
然而,造車不像買食物和做飯。燒兩道美味的當地菜很容易抓住人們的味蕾。特別是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變化讓人們措手不及。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80、90后……
成為主流消費者,跨國汽車企業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過去,跨國車企往往直接進口成熟的國外產品,做加長的車身,裝飾一些桃花心木內飾,來完成所謂的國產化。如今,中國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對創新的需求也遠高于其他市場。跨國車企要想讓自己的產品成為香餑餑,就必須在產品定位、研發、設計和定價等方面加強本土化。
以豐田為例,針對年輕消費者,VIOS和致炫兩款小型新車在車展前夕上市。與過去直接進口外國產品不同,這兩款小型車是專門為中國消費者制造的。據了解,在產品開發階段,豐田在中國50多個城市的100多萬消費者中進行了研究和數據分析,然后在兩款產品正式向消費者提供之前進行了數百次車輛評估溝通會議。不僅如此,7萬元左右的起步價一下子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
吸引人的產品和價格背后,是跨國車企對本土化的承諾和決心。隨著當地調味料越來越多,消費者是否還擔心無法享受到更多美味的車餐?
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國產化是大勢所趨。
同樣是豐田,其位于常熟的中國研發中心兩周前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作為豐田全球研發體系中最大的研發中心,它擁有正式的測試跑道和研發設施,并將專注于混合動力技術的國產化和核心部件的國產化。
不難發現,除了汽車產品的國產化,跨國汽車公司也加快了引進先進技術的步伐,尤其是強調節能減排的新能源技術。
當前,中國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和能源問題,汽車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節能減排壓力,新能源汽車的呼聲越來越高。跨國汽車公司顯然敏銳地抓住了這一市場趨勢。從以前的黃金動力組合到今天的混合動力,中國每一次新能源技術的引進和變革都迅速激起了消費者的極大熱情。
有人可能會說,跨國公司不會帶來核心技術。所謂的中國技術中心主要用于開發工程應用,僅用于中國市場的產品改進和技術優化。
在目前的市場形勢下,這種擔憂顯然言過其實。對于跨國車企來說,只有實現真正的技術國產化,才能推動先進技術的普及,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經過十多年的奮斗,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過了技術進口的時代。憑借過時的生產線、過時的技術和機會主義的加工改進,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只是一種幻想。中國消費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資格和權利享受最先進的汽車技術。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巨大的市場需求也是技術創新的驅動力,技術國產化已經成為跨國車企在華發展不可回避的門檻。
以混合動力技術為例,由于其高昂的購買成本,它一直處于尷尬的境地。如今,豐田推進混合動力技術的國產化研發和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混合動力汽車的價格預計將大幅下降。一旦價格門檻被打破,混合動力汽車將帶來國內汽車消費格局的巨大變化,有望帶動汽車節能環保技術的升級。
近年來,各大跨國車企的本土化戰略加碼,能否贏得中國消費者的認可還有待檢驗。然而,幸運的是,這些跨國汽車公司不再將中國市場視為銷售的“泄洪”陣地,“InChina,ForChina”正在成為一種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這些本地化進程的推進,中國汽車市場將加速從“大”向“強”的轉變。
新能源汽車股票:財政部網站11月26日披露,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確定第一批28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或區域名單。包括北京、天津、太原等。
1900/1/1 0:00:0011月26日,財政部網站發布公告稱,確認28個城市或區域為第一批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其中合肥”榜上有名”。
1900/1/1 0:00:00新一輪公務車改革對于車企,尤其是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銷售造成短期沖擊,而對早早布局政府用車的汽車租賃企業構成利好。
1900/1/1 0:00:00自2013年8月21日,特斯拉中國區總經理鄭順景發布微博稱特斯拉ModelS在中國正式接受預訂的消息后,在不確定價格、交貨日期,而且還須交納25萬元訂金的前提下,預訂者仍然蜂擁而至。
1900/1/1 0:00:00《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近日公布,明確提出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堅持社會化、市場化方向,”改革公務用車實物配給方式,取消一般公務用車”。
1900/1/1 0:00:00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接受作者專訪時透露,未來新能源汽車將同傳統車隔離搖號,且車牌指標漸增,同時壓縮傳統車搖號數量,從而將倒逼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