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江西省“十二五”新能源發展規劃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化石資源的枯竭和環境氣候問題的突出,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成為能源發展的主旋律。國家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40-45%。同時,為了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正在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將新能源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西擁有一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多樣化、低碳能源供應體系,增加能源供應,保護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轉變能源發展方式,保障能源安全。實現江西的科學發展、追趕發展、綠色崛起是必然選擇。

本規劃以《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江西省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能源發展專項規劃》為基礎,用于指導“十二五”期間江西新能源應用產業發展。

該計劃的規劃期為2011-2015年,部分指標預計在2020年。

在該計劃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統稱為“新能源”,包括水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

一、資源潛力

江西有一定的新能源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江西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可開發總量相當于3264.4萬噸標準煤/年。隨著資源勘探的深入和技術進步,仍有很大的改進潛力。

(1) 水能。

江西水電資源豐富,全省理論儲量684.56萬千瓦,約占全國水電理論儲量的1%。500千瓦及以上可開發技術577.97萬千瓦,年發電量197.6億千瓦時,相當于692萬噸標準煤。江西水利資源分布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中小電站幾乎遍布全省。從水系來看,贛江流域技術可開發用電量占全省的58.7%,其次是新疆、修河、撫河和饒河,分別占12.2%、11.7%、6.8%和4.4%,其他河流占6.1%。

(2) 風能。

根據2006年編制的《江西省風能資源評價》,結合近年來對高山風電場的勘察,該省風能資源總儲量約6000萬千瓦,其中技術可開發容量約310萬千瓦,年發電量62億千瓦時,相當于186萬噸標準煤。全省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鄱陽湖區,技術開發量約210萬千瓦。特別是在鄱陽湖北部,從湖口到永修的松門山和積山,以及湖中的一些島嶼、廬山和鄱陽湖淺灘,大約70公里長的湖面兩側都可以安裝風扇。高山風電場的技術開發能力約為100萬千瓦(暫定)。武夷山、木浮山、九靈山、武功山、甘南山區的風能資源均具有開發潛力。

(3) 太陽能。

江西的年總太陽輻射量在1113 kWh/m2(崇義)和1316 kWh/m 2(石城)之間,全省平均為1238 kWh/m~2,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全國各地的太陽總輻射量為928-2333 kWh/m_2),屬于太陽能資源可利用的地區。太陽能每年向江西地區輻射的能量相當于252.7億噸標準煤。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太陽能年總利用量可達950萬噸標準煤,其中5000萬噸……

太陽能熱利用平方米,相當于600萬噸標準煤,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年發電量100億千瓦時,相當于350萬噸標準煤炭。從太陽能發展的經濟角度來看,江西的熱利用具有優勢,可以積極開發利用。在鄱陽湖東北部和贛州,年太陽輻射總量超過1300千瓦時/平方米,是江西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具有建設獨立并網光伏電站的潛力。

(4) 生物質能。

江西氣候溫暖,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非常有利于農林作物的生長。是中國主要的糧食和油料產區,也是生物質能豐富的省份,年可利用總標準煤約1395萬噸。

能源作物主要包括木薯、油菜、紅薯、馬鈴薯、甘蔗、玉米和甜高粱。全省種植面積953萬畝,其中253萬畝可用于提取乙醇,年產燃料乙醇72.3萬噸,相當于74.1萬噸標準煤。

能源林主要包括Glossy Tree、Tokyo Wild Jasmine、Tung Tree、Pistacia chinensis、Sapium sebiferum、Robinia pseudoacacia、Sapindus mukoraiensis和生谷油。全省有各類能源林基地1180萬畝,其中120萬畝可用于生產生物柴油,年產生物柴油60萬噸,相當于85.8萬噸標準煤。

農業和林業殘留物主要包括秸稈、谷殼和木材殘留物。根據2009年《江西省農作物秸稈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江西省每年秸稈總量為2080萬噸。綜合考慮返田、返飼料、返工業,殘渣約790萬噸,相當于395萬噸標準煤。糧食年產量約1900萬噸,其中谷糠渣475萬噸,相當于237.5萬噸標準煤。全省林業“三殘留”約600萬噸,相當于342.6萬噸標準煤。上述總量為975.1萬噸標準煤。

沼氣資源:沼氣發酵原料豐富,有350萬戶適合建設沼氣池,戶用沼氣池年沼氣產量可達13.5億立方米;全省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屠宰生豬1500萬頭,年產糞便1000萬噸,沼氣5億立方米;

全省污水排放總量為15.5億噸,年可產生2億立方米沼氣。以上總計146萬噸標準煤。

生活垃圾:根據每人每天1公斤垃圾的估算,2010年全省生活垃圾達到1600萬噸(實際收集量取決于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系統的建設)。如果垃圾被分類,可以填埋產生沼氣,也可以直接焚燒發電。可轉化為114萬噸標準煤。

(5) 地熱資源。

江西地處環太平洋熱帶東南地區的西北邊緣,是中國地熱資源豐富的省份之一。在調查的地熱資源中,中低溫是主要的地熱資源,適合工業供暖、建筑供暖、醫療保健和種植。全省有100多個地熱溫泉,年熱水流量2177萬立方米,相當于10.4萬噸標準煤。全省溫泉分布呈現南多北少、西多東少的特點。贛州的溫泉占全省溫泉總數的50%以上。

二、發展現狀和形勢

(1) 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江西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水電開發利用程度居全國前列,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發電啟動,以光伏為代表的技術裝備能力不斷提升,新能源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截至2010年底,全省新能源利用總量相當于3651050噸標準煤,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5.7%。

1.水電

水電建設有序推進。石湖塘、峽江等大中型水電項目相繼開工建設,一批中小水電項目相繼投產。截至2010年底,全省500千瓦以上水電裝機容量達到3885兆瓦,占可開發技術總量的67.2%,年發電量97.12億千瓦時,相當于291.36萬噸標準煤,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4.5%。在江西五大水系中,開發利用程度依次為修河、新疆、饒河、贛江和撫河,開發利用率分別為89.6%、69.1%、61.4%、54.2%和49.3%。

2.風力發電

風電發展取得了良好的開端。截至2010年底,吉山湖3萬千瓦、長嶺3.45萬千瓦、大陵1.95萬千瓦三個風電項目相繼建成,總裝機容量8.4萬千瓦,年發電量1.45億千瓦時,相當于4.35萬噸標準煤。已開工建設裝機容量4.95萬千瓦的老爺廟風電項目,風電發展走在中部省份前列。

3.太陽能

太陽能主要用于取暖,光伏發電已經開始。江西太陽能熱利用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利用面積已達48.3萬平方米,相當于5.8萬噸標準煤,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0.1%。在光伏發電方面,截至2010年底,江西賽德克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已投產2000千瓦等項目。全省光伏發電產能23萬千瓦,年發電量約350萬千瓦時,折合標準煤約10萬噸。

4.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全省生物質能利用量相當于65.35萬噸標準煤,約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1%。在生物質直燃發電方面,已建成鄱陽凱迪1.2萬千瓦、萬年凱迪1.2萬千瓦、吉安金家糧食0.6萬千瓦生物質發電廠,吉安凱迪1.2億千瓦、贛縣3萬千瓦生物質電站項目在建。

就浪費而言……

開發利用,南昌麥園2800千瓦垃圾處理廠填埋發電項目已投產,南昌泉嶺24000千瓦和都昌9000千瓦項目已獲批并將開工建設,江西圣牛米業2000千瓦生物質氣化發電項目和鄱陽9000千瓦垃圾焚燒項目的前期工作正在進行中。

在沼氣開發利用方面,全省已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152.3萬個,小型沼氣項目2400個,大中型沼氣項目1019個。利用工業廢液生產沼氣發電的贛縣普賽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2000千瓦和江西源生源化工有限公司1.5萬千瓦正在建設中。

在生物質秸稈能源利用方面,會昌朱欄秸稈沼氣219萬立方米和新余市生物質秸稈沼氣43.8萬立方米項目正在建設中。在生物液體燃料方面,南豐10萬噸生物柴油項目正在建設中;東鄉10萬噸乙醇項目正在進行前期工作,種植木薯10萬畝,年產20萬噸。

5.地熱能

地熱資源的利用方式多種多樣。江西地熱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溫泉、淺層地熱供暖和制冷。截至2010年底,九江星子溫泉、宜春溫塘溫泉等大型溫泉利用項目已建成,全省淺層地熱利用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

6.技術和設備行業

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裝備產業發展迅速。近年來,江西的光伏產業發展非常迅速。形成了新余、南昌、九江、上饒等重要光伏產業基地,培育了LDK等國際知名光伏企業,基本建立了從“硅材料、鑄錠、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組件及應用”到配套輔助產品的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擁有有效的對外合作渠道和一批骨干人才。在中國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和較強的市場競爭力。2010年,全省硅片產能達到3850兆瓦,太陽能電池產能達到2500兆瓦;硅材料產能1.3萬噸,產量7000噸。

江西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依托省內豐富優質的稀土資源,生產先進的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具備批量生產1.5兆瓦和2.0兆瓦直驅風力渦輪機的能力。江西鋰資源豐富,僅宜春一地已探明可采氧化鋰儲量就有110萬噸,占全國的31%、世界的12%。目前,宜春、上饒等地的鋰電池產業發展迅速,也推動了江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目前,一批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項目正在建設中。

(2) 存在問題。

江西新能源產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總體而言,新能源產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新能源資源有限。水能500千瓦及以上的技術可開發量只有577.97萬千瓦,開發程度已經很高;風電技術可開發量為310萬千瓦,僅占風電技術27.5億千瓦可開發量的0.11%。太陽能年表面吸收量252.7億噸,占全國年熱能表面吸收量的1.49%;

年可用生物質能總量約1395萬噸標準煤,占全國年可用生物質能2.8億噸標準煤的4.98%。然而,由于集輸系統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目前很難充分利用它。受資源和當前技術條件的限制,江西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在不久的將來很難大幅提高。

第二,科技創新能力薄弱。盡管江西新能源產業在某些領域走在全國前列,但整體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體系仍不完善,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技術研發機構也不多。研發和技術集成仍然主要依靠省外的支持。

第三,新能源產業發展機制仍有待完善。在政策體系方面,《可再生能源法》實施條例尚未出臺,對水電、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的支持政策仍不系統;在服務體系方面,缺乏專門的新能源行業服務組織和行業協會,地方技術標準體系不完善;

在配套設施方面,新能源接入電網仍存在一些障礙,生活垃圾收運系統仍需進一步發展。

(3) 面對形勢。

當前,江西新能源發展面臨以下形勢:

1.全球新能源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歷史機遇。技術和經濟條件是制約新能源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除水電和太陽能熱水器外,大多數可再生能源都存在開發利用成本高、技術不成熟的問題。近年來,隨著全球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大規模生產的效益,新能源的開發成本正在迅速降低。例如,根據國家能源局的預測,到2020年,光伏發電的成本將與常規電力相當,這使得大規模開發新能源成為可能。

2.國家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統一部署。轉變能源發展方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能源領域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著力點。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化石資源的枯竭和環境氣候問題的突出,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成為能源發展的主旋律。國家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40-45%。同時,為了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正在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將新能源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西擁有一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構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多樣化、低碳能源供應體系,增加能源供應,保護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轉變能源發展方式,保障能源安全。實現江西的科學發展、追趕發展、綠色崛起是必然選擇。

本規劃以《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江西省第十二個五年規劃能源發展專項規劃》為基礎,用于指導“十二五”期間江西新能源應用產業發展。

該計劃的規劃期為2011-2015年,部分指標預計在2020年。

在該計劃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統稱為“新能源”,包括水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

一、資源潛力

江西有一定的新能源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江西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可開發總量相當于3264.4萬噸標準煤/年。隨著資源勘探的深入和技術進步,仍有很大的改進潛力。

(1) 水能。

江西水電資源豐富,全省理論儲量684.56萬千瓦,約占全國水電理論儲量的1%。500千瓦及以上可開發技術577.97萬千瓦,年發電量197.6億千瓦時,相當于692萬噸標準煤。江西水利資源分布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中小電站幾乎遍布全省。從水系來看,贛江流域技術可開發用電量占全省的58.7%,其次是新疆、修河、撫河和饒河,分別占12.2%、11.7%、6.8%和4.4%,其他河流占6.1%。

(2) 風能。

根據2006年編制的《江西省風能資源評價》,結合近年來對高山風電場的勘察,該省風能資源總儲量約6000萬千瓦,其中技術可開發容量約310萬千瓦,年發電量62億千瓦時,相當于186萬噸……

s標準煤。全省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鄱陽湖區,技術開發量約210萬千瓦。特別是在鄱陽湖北部,從湖口到永修的松門山和積山,以及湖中的一些島嶼、廬山和鄱陽湖淺灘,大約70公里長的湖面兩側都可以安裝風扇。高山風電場的技術開發能力約為100萬千瓦(暫定)。武夷山、木浮山、九靈山、武功山、甘南山區的風能資源均具有開發潛力。

(3) 太陽能。

江西的年總太陽輻射量在1113 kWh/m2(崇義)和1316 kWh/m 2(石城)之間,全省平均為1238 kWh/m~2,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全國各地的太陽總輻射量為928-2333 kWh/m_2),屬于太陽能資源可利用的地區。太陽能每年向江西地區輻射的能量相當于252.7億噸標準煤。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太陽能年總利用量可達950萬噸標準煤,其中太陽能熱利用5000萬平方米,相當于600萬噸標準煤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年發電量100億千瓦時,相當于350萬噸標準煤。從太陽能發展的經濟角度來看,江西的熱利用具有優勢,可以積極開發利用。在鄱陽湖東北部和贛州,年太陽輻射總量超過1300千瓦時/平方米,是江西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具有建設獨立并網光伏電站的潛力。

(4) 生物質能。

江西氣候溫暖,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非常有利于農林作物的生長。是中國主要的糧食和油料產區,也是生物質能豐富的省份,年可利用總標準煤約1395萬噸。

能源作物主要包括木薯、油菜、紅薯、馬鈴薯、甘蔗、玉米和甜高粱。全省種植面積953萬畝,其中253萬畝可用于提取乙醇,年產燃料乙醇72.3萬噸,相當于74.1萬噸標準煤。

能源林主要包括Glossy Tree、Tokyo Wild Jasmine、Tung Tree、Pistacia chinensis、Sapium sebiferum、Robinia pseudoacacia、Sapindus mukoraiensis和生谷油。全省有各類能源林基地1180萬畝,其中120萬畝可用于生產生物柴油,年產生物柴油60萬噸,相當于85.8萬噸標準煤。

農業和林業殘留物主要包括秸稈、谷殼和木材殘留物。根據2009年《江西省農作物秸稈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江西省每年秸稈總量為2080萬噸。綜合考慮返田、返飼料、返工業,殘渣約790萬噸,相當于395萬噸標準煤。糧食年產量約1900萬噸,其中谷糠渣475萬噸,相當于237.5萬噸標準煤。全省林業“三殘留”約600萬噸,相當于342.6萬噸標準煤。上述總量為975.1萬噸標準煤。

沼氣資源:沼氣發酵原料豐富,有350萬戶適合建設沼氣池,戶用沼氣池年沼氣產量可達13.5億立方米;全省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屠宰生豬1500萬頭,年產糞便1000萬噸,沼氣5億立方米;

全省污水排放總量為15.5億噸,年可產生2億立方米沼氣。以上總計146萬噸標準煤。

生活垃圾:根據每人每天1公斤垃圾的估算,2010年全省生活垃圾達到1600萬噸(實際收集量取決于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系統的建設)。如果垃圾被分類,可以填埋產生沼氣,也可以直接焚燒發電。可轉化為114萬噸標準煤。

(5) 地熱資源。

江西地處環太平洋熱帶東南地區的西北邊緣,是中國地熱資源豐富的省份之一。在調查的地熱資源中,中低溫是主要的地熱資源,適合工業供暖、建筑供暖、醫療保健和種植。全省有100多個地熱溫泉,年熱水流量2177萬立方米,相當于10.4萬噸標準煤。全省溫泉分布呈現南多北少、西多東少的特點。贛州的溫泉占全省溫泉總數的50%以上。

二、發展現狀和形勢

(1) 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江西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水電開發利用程度居全國前列,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發電啟動,以光伏為代表的技術裝備能力不斷提升,新能源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截至2010年底,全省新能源利用總量相當于3651050噸標準煤,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5.7%。

1.水電

水電建設有序推進。石湖塘、峽江等大中型水電項目相繼開工建設,一批中小水電項目相繼投產。截至2010年底,全省500千瓦以上水電裝機容量達到3885兆瓦,占可開發技術總量的67.2%,年發電量97.12億千瓦時,相當于291.36萬噸標準煤,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4.5%。在江西五大水系中,開發利用程度依次為修河、新疆、饒河、贛江和撫河,開發利用率分別為89.6%、69.1%、61.4%、54.2%和49.3%。

2.風力發電

風電發展取得了良好的開端。截至2010年底,吉山湖3萬千瓦、長嶺3.45萬千瓦、大陵1.95萬千瓦三個風電項目相繼建成,總裝機容量8.4萬千瓦,年發電量1.45億千瓦時,相當于4.35萬噸標準煤。已開工建設裝機容量4.95萬千瓦的老爺廟風電項目,風電發展走在中部省份前列。

3.太陽能

太陽能主要用于取暖,光伏發電已經開始。江西太陽能熱利用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主,利用面積已達48.3萬平方米,相當于5.8萬噸標準煤,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0.1%。在光伏發電方面,截至2010年底,江西賽德克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已投產2000千瓦等項目。全省光伏發電產能23萬千瓦,年發電量約350萬千瓦時,折合標準煤約10萬噸。

4.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全省生物質能利用量相當于65.35萬噸標準煤,約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1%。在生物質直燃發電方面,已建成鄱陽凱迪1.2萬千瓦、萬年凱迪1.2萬千瓦、吉安金家糧食0.6萬千瓦生物質發電廠,吉安凱迪1.2億千瓦、贛縣3萬千瓦生物質電站項目在建。

就浪費而言……

開發利用,南昌麥園2800千瓦垃圾處理廠填埋發電項目已投產,南昌泉嶺24000千瓦和都昌9000千瓦項目已獲批并將開工建設,江西圣牛米業2000千瓦生物質氣化發電項目和鄱陽9000千瓦垃圾焚燒項目的前期工作正在進行中。

在沼氣開發利用方面,全省已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152.3萬個,小型沼氣項目2400個,大中型沼氣項目1019個。利用工業廢液生產沼氣發電的贛縣普賽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2000千瓦和江西源生源化工有限公司1.5萬千瓦正在建設中。

在生物質秸稈能源利用方面,會昌朱欄秸稈沼氣219萬立方米和新余市生物質秸稈沼氣43.8萬立方米項目正在建設中。在生物液體燃料方面,南豐10萬噸生物柴油項目正在建設中;東鄉10萬噸乙醇項目正在進行前期工作,種植木薯10萬畝,年產20萬噸。

5.地熱能

地熱資源的利用方式多種多樣。江西地熱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溫泉、淺層地熱供暖和制冷。截至2010年底,九江星子溫泉、宜春溫塘溫泉等大型溫泉利用項目已建成,全省淺層地熱利用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

6.技術和設備行業

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裝備產業發展迅速。近年來,江西的光伏產業發展非常迅速。形成了新余、南昌、九江、上饒等重要光伏產業基地,培育了LDK等國際知名光伏企業,基本建立了從“硅材料、鑄錠、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組件及應用”到配套輔助產品的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擁有有效的對外合作渠道和一批骨干人才。在中國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和較強的市場競爭力。2010年,全省硅片產能達到3850兆瓦,太陽能電池產能達到2500兆瓦;硅材料產能1.3萬噸,產量7000噸。

江西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依托省內豐富優質的稀土資源,生產先進的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具備批量生產1.5兆瓦和2.0兆瓦直驅風力渦輪機的能力。江西鋰資源豐富,僅宜春一地已探明可采氧化鋰儲量就有110萬噸,占全國的31%、世界的12%。目前,宜春、上饒等地的鋰電池產業發展迅速,也推動了江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目前,一批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項目正在建設中。

(2) 存在問題。

江西新能源產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總體而言,新能源產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新能源資源有限。水能500千瓦及以上的技術可開發量只有577.97萬千瓦,開發程度已經很高;風電技術可開發量為310萬千瓦,僅占風電技術27.5億千瓦可開發量的0.11%。太陽能年表面吸收量252.7億噸,占全國年熱能表面吸收量的1.49%;

年可用生物質能總量約1395萬噸標準煤,占全國年可用生物質能2.8億噸標準煤的4.98%。然而,由于集輸系統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目前很難充分利用它。受資源和當前技術條件的限制,江西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在不久的將來很難大幅提高。

第二,科技創新能力薄弱。盡管江西新能源產業在某些領域走在全國前列,但整體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體系仍不完善,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技術研發機構也不多。研發和技術集成仍然主要依靠省外的支持。

第三,新能源產業發展機制仍有待完善。在政策體系方面,《可再生能源法》實施條例尚未出臺,對水電、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的支持政策仍不系統;在服務體系方面,缺乏專門的新能源行業服務組織和行業協會,地方技術標準體系不完善;

在配套設施方面,新能源接入電網仍存在一些障礙,生活垃圾收運系統仍需進一步發展。

(3) 面對形勢。

當前,江西新能源發展面臨以下形勢:

1.全球新能源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歷史機遇。技術和經濟條件是制約新能源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除水電和太陽能熱水器外,大多數可再生能源都存在開發利用成本高、技術不成熟的問題。近年來,隨著全球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大規模生產的效益,新能源的開發成本正在迅速降低。例如,根據國家能源局的預測,到2020年,光伏發電的成本將與常規電力相當,這使得大規模開發新能源成為可能。

2.國家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統一部署。轉變能源發展方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能源領域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著力點。國家將以發展能源科學為主題,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實施能源結構戰略調整。《國家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的約束性目標,國家領導人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2020年將非化石能源消耗比重提高到15%。下一步,國家還將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指標,并進行評估。這就要求江西要緊跟國家部署,大力發展新能源。

3、江西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從江西的能源形勢來看,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新能源是必由之路。第一,保障能源供應的迫切要求。江西能源資源短缺,可以概括為“缺煤、少水電、無油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該省的能源生產長期無法滿足需求。目前,約2/3的煤炭需要從省外轉移,運輸距離遠達數千公里,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極易受到極端氣候的威脅。第二是保護環境的必然選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對江西能源產業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煤炭在江西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約為70%,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加快新能源產業化進程,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4.江西發展新興能源產業的戰略選擇。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只有依靠新的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才能實現。2010年10月1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新能源等七個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提出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新能源產業振興計劃和新能源汽車產業計劃將相繼出臺。為了實現科學發展、追趕發展和綠色崛起的目標,我省必須抓住機遇,加快包括新能源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1) 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加快發展的大好機遇……

發展新能源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崛起作為國家戰略,以資源為基礎,以政策為保障,以項目為載體,以企業為主體,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市場化、產業化方向,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化進程,增強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能源開發和能源使用方式轉變,優化能源結構,培育戰略支撐產業,確保能源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 基本原則。

1.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新能源產業種類繁多,涉及面廣。要從江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不貪國外、不全面、要聚焦國外,在具有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的重點領域培育形成強大的產業競爭力。

2.市場引導和政府激勵。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政策體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投資新能源產業,形成政策推動、需求拉動、市場驅動的合力,促進新能源產業跨越式發展。

3.示范試點,全面提升。新能源產業技術路線多,技術成熟、市場前景好的新能源項目要堅定不移加快推進;對于一些有爭議的新能源項目或處于技術轉型期的項目,要避免倉促行動,做好示范試點,發揮引領作用,促進新能源應用和產業發展,實現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4、統籌協調,形成合力。新能源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必須按照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原則實施。應打破地區和行業之間的劃分,逐步實施總體規劃和設計。各有關部門和地方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共同形成推動新能源有序協調發展的合力。

(3) 總體目標。

初步建立健全新能源產業發展機制,全面提升新能源開發利用水平,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農村清潔能源發展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一定規模的新型配套;積極參與新能源產業鏈建設,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核心企業;

科技研發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產業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第四,發展重點和布局

“十二五”期間,江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要緊緊圍繞總目標,在“十一五”發展的基礎上統籌規劃,明確重點,科學布局,有序發展。

(a) 重點和布局的開發利用。

1.水電

積極有序地發展水電。“十二五”期間,在移民安置和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重點建設峽江、石湖塘、井岡山、龍頭山、永泰等大中型水電站,同時加快發展新疆、撫河、遂川江北分公司的中小水電站,它們相對不發達。到2015年和2020年,水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497萬千瓦和570萬千瓦(不含抽水蓄能項目容量)。

峽江水利樞紐位于吉安市峽江縣,以防洪發電為主,具有航運、灌溉等綜合利用功能。規劃裝機容量36萬千瓦,年發電量11.42億千瓦時,年均利用小時數3172小時。峽江水利工程具有年調節能力,靜態總投資約66.97億元。

石湖塘航電樞紐項目位于泰和縣萬河鎮石湖塘自然村附近。這是一個以航運為主、發電相結合、兼顧其他效益的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總庫容7.43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12萬千瓦,年均發電量5.27億千瓦時。通航設施建設標準為內河三級。項目總投資23.7億元。

井岡山水電站位于贛江中游瓦南縣窯頭鎮,控制流域面積40481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68米,相應庫容2.27億立方米,總裝機容量13.8萬千瓦,建成后年均發電量5.11億千瓦時。總投資19.6億元。

豐城龍頭山水電站位于贛江下游豐城市,總裝機容量約23萬千瓦,年均發電量8.9億千瓦時,投資25億元。

永泰水利樞紐工程壩址位于贛江中段興安縣與樟樹市交界處的永泰鎮,是以航運為主,兼顧發電等效益的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該項目的正常水位為33米,總裝機容量為12.6萬千瓦。建成后,年均發電量為5.6億千瓦時。該項目靜態總投資為20億元。

小水電開發計劃:重點開發新疆前山河流域56.4兆瓦、撫河干流96.3兆瓦、合水河流域23.4兆瓦、遂川江北支流域73兆瓦等水電項目。

2.風能

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充分利用江西在中部地區風能資源優勢,聚焦鄱陽湖土地和一些高山風資源較好地區,建設一批風電場,及時啟動鄱陽湖淺灘風電開發,積極推進一批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根據國家部署和江西實際情況,風電分散發展將有序推進。到2015年,江西風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00萬千瓦以上,到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將超過170萬千瓦。

專欄:重點風電項目

江公嶺風電場項目:位于都昌縣多寶鄉,包括江公嶺、獅子堡、馬鞍山、湖沙嘴和鄱陽湖灘涂,擬建裝機容量11萬千瓦(含土地和灘涂……

.

皂湖陸上風電場項目:位于湖口縣南部,包括皂湖、平峰、虎山和筆架山,面積約17.6平方公里。總裝機容量為22.7萬千瓦(包括陸地和淺灘)。

積山風電場項目:積山島位于永修縣五城鎮東北約6公里處,呈東西走向,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寬2-3公里,區域面積17.5平方公里。總裝機容量約4.8萬千瓦。

松門山風電場項目:位于永修縣鄱陽湖的一個小島上,位于東經11604′,北緯2913′,裝機容量約4.8萬千瓦。

九嶺山風電場項目:位于九江市武寧縣、修水縣和宜春市靖安縣交界處。風場主要由九靈山山脊組成,山脊呈南北走向。山脊北起犁頭(海拔1648.7米),南至五梅山(海拔1725.5米),全長約14公里。目前,正在進行風力測量,預計裝機容量可達10萬千瓦。

泰和水岔風電項目:位于吉安市泰和縣東南部水岔鄉,風場由天湖山、十八牌等山脊組成,東西走向,全長約20公里。目前,正在進行風力測量,預計裝機容量可達15萬千瓦。

上猶雙溪風電項目:位于贛州市上猶縣雙溪鄉,風場由峰大坳、仙鵝塘等山脊組成,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約15公里。目前,正在進行風力測量,預計裝機容量可達10萬千瓦。

“十二五”期間,還有一批覆蓋全省的山區風電場,如湖口縣的宜豐、銅鼓、樂安、蘭家嶺等。

3.太陽能

積極推進太陽能的熱利用。推廣太陽能綜合建筑、太陽能集中熱水供應項目,在城市地區建設太陽能空調制冷示范項目。在農村和小城鎮推廣家用太陽能熱水器。到2015年和2020年,太陽能熱水器的總集熱面積將分別達到150萬平方米和500萬平方米。

適度發展太陽能發電。利用荒漠化土地資源,采用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建設并網地面光伏電站。我們將繼續利用金太陽工程等政策支持,在繼續支持大型工礦企業、商業企業和公益機構利用現有建筑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基礎上,重點支持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建設“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到2015年和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20萬千瓦以上和50萬千瓦以上。

后田沙漠光伏生態園光伏并網電站:規劃建設于南昌市新建縣后田沙漠旅游風景區。它結合了薄膜太陽能電池和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南昌市年平均輻射量為4647MJ/m2。該項目一期建成后,每年可為南昌提供500萬千瓦時的綠色能源,集發電、科普、旅游于一體。

都昌縣老爺廟20MW風光光伏并網電站:規劃建在都昌縣多寶鄉新五流村西南側荒坡沙山上,該地區年太陽總輻射量約4774MJ/m2。它是江西省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有了老爺廟風電場區域,風與景相得益彰,可以有效節約投資。該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為九江提供約2000萬千瓦時的綠色能源。

京科能源有限公司20MW光伏并網電站:規劃建設在上饒市正房鎮荒地上。該地區的年總太陽輻射量約為4624MJ/m2。項目完成后,可以提供綠色能源……

每年為上饒市提供約2000萬千瓦時的電力。

新余瑞景太陽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10MW光伏并網電站:規劃建設在渝水區夏村鎮荒地上。該地區的年太陽輻射總量約為4700兆焦耳/平方米。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為新余市提供約1000萬千瓦時的綠色能源電力。

4.生物質能

加快生物質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到2015年和2020年,相當于標準煤的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總量將分別達到267.38萬噸和404萬噸。

表4-12江西省生物質發電發展計劃匯總表

(1) 生物質直燃發電針對江西資源量大、其他用途經濟性差的特點,科學評價秸稈和林木秸稈的數量和分布,合理安排農林生物質直燃電站項目。“十一五”期間,新建和改建了5個項目,裝機容量7.2萬千瓦,分別是鄱陽1.2萬千瓦、萬噸1.2萬千瓦和金家糧食6000千瓦,吉安1.2萬千瓦,贛縣3萬千瓦。“十二五”期間,共新建和擴建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20個(其中氣化發電項目1個),新增裝機49.7萬千瓦。截至2015年底,總裝機容量達到569兆瓦,發電量約28.5億千瓦時。到2020年底,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30個,總裝機容量約70萬千瓦,發電量約35億千瓦時。

(2) 城市垃圾發電

根據全省城市垃圾日處理能力,南昌、贛州、九江、福州等城市新建和擴建垃圾填埋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1.8萬千瓦;

在進賢、都昌、景德鎮、吉安和鄱陽新建了垃圾焚燒發電廠,總裝機容量約8.7萬千瓦。

(3) 沼氣發電

大力發展沼氣,因地制宜建設戶用沼氣,支持大型養殖場建設沼氣集中供氣項目,在大型畜牧場、工業有機廢水處理廠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沼氣項目,合理安裝沼氣發電設施,力爭在各區市新建一個沼氣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5萬千瓦。

(4) 非糧食生物質燃料

按照“不與民爭糧、不與糧爭地”和“定點生產、定向流通、有序發展”的原則,重點推進燃料乙醇試點和生物柴油產業化示范。

燃料乙醇。充分利用江西宜林、宜農、宜牧的荒山荒坡,種植木薯、玉米、甜高粱等能源作物,在撫州、宜春、吉安、贛州、南昌等地開發燃料乙醇,具有種植木薯、谷物、甜高粱類能源作物的基礎或潛力。到2015年和2020年,燃料乙醇總產能將分別達到30萬噸和50萬噸。

生物柴油國家將以發展能源科學為主題,以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實施能源結構戰略調整。《國家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的約束性目標,國家領導人向國際社會莊嚴承諾,2020年將非化石能源消耗比重提高到15%。下一步,國家還將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指標,并進行評估。這就要求江西要緊跟國家部署,大力發展新能源。

3、江西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從江西的能源形勢來看,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新能源是必由之路。第一,保障能源供應的迫切要求。江西能源資源短缺,可以概括為“缺煤、少水電、無油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該省的能源生產長期無法滿足需求。目前,約2/3的煤炭需要從省外轉移,運輸距離遠達數千公里,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極易受到極端氣候的威脅。第二是保護環境的必然選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對江西能源產業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煤炭在江西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約為70%,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加快新能源產業化進程,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4.江西發展新興能源產業的戰略選擇。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只有依靠新的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才能實現。2010年10月1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新能源等七個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提出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新能源產業振興計劃和新能源汽車產業計劃將相繼出臺。為了實現科學發展、追趕發展和綠色崛起的目標,我省必須抓住機遇,加快包括新能源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1) 引導……

地質學。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加快發展新能源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崛起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以資源為基礎、政策為保障、項目為載體、企業為主體,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市場化、產業化方向,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化進程,增強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能源開發和能源利用方式轉變,優化能源結構,培育戰略支撐產業,確保能源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 基本原則。

1.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新能源產業種類繁多,涉及面廣。要從江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不貪國外、不全面、要聚焦國外,在具有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的重點領域培育形成強大的產業競爭力。

2.市場引導和政府激勵。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政策體系,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投資新能源產業,形成政策推動、需求拉動、市場驅動的合力,促進新能源產業跨越式發展。

3.示范試點,全面提升。新能源產業技術路線多,技術成熟、市場前景好的新能源項目要堅定不移加快推進;對于一些有爭議的新能源項目或處于技術轉型期的項目,要避免倉促行動,做好示范試點,發揮引領作用,促進新能源應用和產業發展,實現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4、統籌協調,形成合力。新能源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必須按照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原則實施。應打破地區和行業之間的劃分,逐步實施總體規劃和設計。各有關部門和地方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共同形成推動新能源有序協調發展的合力。

(3) 總體目標。

初步建立健全新能源產業發展機制,全面提升新能源開發利用水平,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農村清潔能源發展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一定規模的新型配套;積極參與新能源產業鏈建設,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核心企業;

科技研發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產業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第四,發展重點和布局

“十二五”期間,江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要緊緊圍繞總目標,在“十一五”發展的基礎上統籌規劃,明確重點,科學布局,有序發展。

(a) 重點和布局的開發利用。

1.水電

積極有序地發展水電。“十二五”期間,在移民安置和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重點建設峽江、石湖塘、井岡山、龍頭山、永泰等大中型水電站,同時加快發展新疆、撫河、遂川江北分公司的中小水電站,它們相對不發達。到2015年和2020年,水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497萬千瓦和570萬千瓦(不含抽水蓄能項目容量)。

峽江水利樞紐位于吉安市峽江縣,以防洪發電為主,具有航運、灌溉等綜合利用功能。規劃裝機容量36萬千瓦,年發電量11.42億千瓦時,年均利用小時數3172小時。峽江水利工程具有年調節能力,靜態總投資約66.97億元。

石湖塘航電樞紐項目位于泰和縣萬河鎮石湖塘自然村附近。這是一個以航運為主、發電相結合、兼顧其他效益的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總庫容7.43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12萬千瓦,年均發電量5.27億千瓦時。通航設施建設標準為內河三級。項目總投資23.7億元。

井岡山水電站位于贛江中游瓦南縣窯頭鎮,控制流域面積40481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68米,相應庫容2.27億立方米,總裝機容量13.8萬千瓦,建成后年均發電量5.11億千瓦時。總投資19.6億元。

豐城龍頭山水電站位于贛江下游豐城市,總裝機容量約23萬千瓦,年均發電量8.9億千瓦時,投資25億元。

永泰水利樞紐工程壩址位于贛江中段興安縣與樟樹市交界處的永泰鎮,是以航運為主,兼顧發電等效益的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該項目的正常水位為33米,總裝機容量為12.6萬千瓦。建成后,年均發電量為5.6億千瓦時。該項目靜態總投資為20億元。

小水電開發計劃:重點開發新疆前山河流域56.4兆瓦、撫河干流96.3兆瓦、合水河流域23.4兆瓦、遂川江北支流域73兆瓦等水電項目。

2.風能

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充分利用江西在中部地區風能資源優勢,聚焦鄱陽湖土地和一些高山風資源較好地區,建設一批風電場,及時啟動鄱陽湖淺灘風電開發,積極推進一批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根據國家部署和江西實際情況,風電分散發展將有序推進。到2015年,江西風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00萬千瓦以上,到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將超過170萬千瓦。

專欄:重點風電項目

江公嶺風電場項目:位于都昌縣多寶鄉,包括江公嶺、獅子堡、馬鞍山、湖沙嘴和鄱陽湖灘涂,擬建裝機容量11萬千瓦(含土地和灘涂……

.

皂湖陸上風電場項目:位于湖口縣南部,包括皂湖、平峰、虎山和筆架山,面積約17.6平方公里。總裝機容量為22.7萬千瓦(包括陸地和淺灘)。

積山風電場項目:積山島位于永修縣五城鎮東北約6公里處,呈東西走向,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寬2-3公里,區域面積17.5平方公里。總裝機容量約4.8萬千瓦。

松門山風電場項目:位于永修縣鄱陽湖的一個小島上,位于東經11604′,北緯2913′,裝機容量約4.8萬千瓦。

九嶺山風電場項目:位于九江市武寧縣、修水縣和宜春市靖安縣交界處。風場主要由九靈山山脊組成,山脊呈南北走向。山脊北起犁頭(海拔1648.7米),南至五梅山(海拔1725.5米),全長約14公里。目前,正在進行風力測量,預計裝機容量可達10萬千瓦。

泰和水岔風電項目:位于吉安市泰和縣東南部水岔鄉,風場由天湖山、十八牌等山脊組成,東西走向,全長約20公里。目前,正在進行風力測量,預計裝機容量可達15萬千瓦。

上猶雙溪風電項目:位于贛州市上猶縣雙溪鄉,風場由峰大坳、仙鵝塘等山脊組成,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約15公里。目前,正在進行風力測量,預計裝機容量可達10萬千瓦。

“十二五”期間,還有一批覆蓋全省的山區風電場,如湖口縣的宜豐、銅鼓、樂安、蘭家嶺等。

3.太陽能

積極推進太陽能的熱利用。推廣太陽能綜合建筑、太陽能集中熱水供應項目,在城市地區建設太陽能空調制冷示范項目。在農村和小城鎮推廣家用太陽能熱水器。到2015年和2020年,太陽能熱水器的總集熱面積將分別達到150萬平方米和500萬平方米。

適度發展太陽能發電。利用荒漠化土地資源,采用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建設并網地面光伏電站。我們將繼續利用金太陽工程等政策支持,在繼續支持大型工礦企業、商業企業和公益機構利用現有建筑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基礎上,重點支持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建設“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到2015年和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20萬千瓦以上和50萬千瓦以上。

后田沙漠光伏生態園光伏并網電站:規劃建設于南昌市新建縣后田沙漠旅游風景區。它結合了薄膜太陽能電池和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南昌市年平均輻射量為4647MJ/m2。該項目一期建成后,每年可為南昌提供500萬千瓦時的綠色能源,集發電、科普、旅游于一體。

都昌縣老爺廟20MW風光光伏并網電站:規劃建在都昌縣多寶鄉新五流村西南側荒坡沙山上,該地區年太陽總輻射量約4774MJ/m2。它是江西省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有了老爺廟風電場區域,風與景相得益彰,可以有效節約投資。該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為九江提供約2000萬千瓦時的綠色能源。

京科能源有限公司20MW光伏并網電站:規劃建設在上饒市正房鎮荒地上。該地區的年總太陽輻射量約為4624MJ/m2。項目完成后,可以提供綠色能源……

每年為上饒市提供約2000萬千瓦時的電力。

新余瑞景太陽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10MW光伏并網電站:規劃建設在渝水區夏村鎮荒地上。該地區的年太陽輻射總量約為4700兆焦耳/平方米。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為新余市提供約1000萬千瓦時的綠色能源電力。

4.生物質能

加快生物質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到2015年和2020年,相當于標準煤的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總量將分別達到267.38萬噸和404萬噸。

表4-12江西省生物質發電發展計劃匯總表

(1) 生物質直燃發電針對江西資源量大、其他用途經濟性差的特點,科學評價秸稈和林木秸稈的數量和分布,合理安排農林生物質直燃電站項目。“十一五”期間,新建和改建了5個項目,裝機容量7.2萬千瓦,分別是鄱陽1.2萬千瓦、萬噸1.2萬千瓦和金家糧食6000千瓦,吉安1.2萬千瓦,贛縣3萬千瓦。“十二五”期間,共新建和擴建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20個(其中氣化發電項目1個),新增裝機49.7萬千瓦。截至2015年底,總裝機容量達到569兆瓦,發電量約28.5億千瓦時。到2020年底,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30個,總裝機容量約70萬千瓦,發電量約35億千瓦時。

(2) 城市垃圾發電

根據全省城市垃圾日處理能力,南昌、贛州、九江、福州等城市新建和擴建垃圾填埋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1.8萬千瓦;在進賢、都昌、景德鎮、吉安和鄱陽新建了垃圾焚燒發電廠,總裝機容量約8.7萬千瓦。

(3) 沼氣發電

大力發展沼氣,因地制宜建設戶用沼氣,支持大型養殖場建設沼氣集中供氣項目,在大型畜牧場、工業有機廢水處理廠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沼氣項目,合理安裝沼氣發電設施,力爭在各區市新建一個沼氣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5萬千瓦。

(4) 非糧食生物質燃料

按照“不與民爭糧、不與糧爭地”和“定點生產、定向流通、有序發展”的原則,重點推進燃料乙醇試點和生物柴油產業化示范。

燃料乙醇。充分利用江西宜林、宜農、宜牧的荒山荒坡,種植木薯、玉米、甜高粱等能源作物,在撫州、宜春、吉安、贛州、南昌等地開發燃料乙醇,具有種植木薯、谷物、甜高粱類能源作物的基礎或潛力。到2015年和2020年,燃料乙醇總產能將分別達到30萬噸和50萬噸。

生物柴油充分利用江西豐富的荒山荒坡,種植Glossy Tree、Tokyo Wild Jasmine等能源樹,在有種植能源樹基礎和潛力的贛州、撫州、吉安、上饒、萍鄉、景德鎮等地開發生物柴油;

同時,開展沼氣發酵工程、微藻養殖、能源作物水培、濕地養殖、生物柴油生產等城市生物能源示范項目。到2015年和2020年,生物柴油總產能將分別達到25萬噸和50萬噸。

(5) 生物質成型燃料

推廣生物質固化燃料技術,支持農林資源豐富地區的生物質燃料加工企業,逐步實現工業化。到2015年和2020年,產能將分別達到10萬噸和30萬噸。

5.地熱能

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地質、資源和應用條件,采取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加快地熱能的開發利用。

南昌將建設“沉積盆地和傳導型”地熱能示范項目,上饒三清山將建設“淺埋對流型”地熱能源示范項目,吉安將建設“淺淺地熱能源”示范項目。到2015年和2020年,淺層地熱能的制冷和供暖面積將分別達到200萬平方米和500萬平方米。

結合旅游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需要,加快溫泉在療養、沐浴、農副生產、水產養殖和溫室種植等方面的開發利用。到2015年和2020年,溫泉的能耗將分別達到29.3萬吉角和58.6萬吉角。

6.農村可再生能源

根據農村資源條件和能源消費習慣,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促進農村生活能源清潔化、現代化。繼續支持農村家庭用沼氣和集中供氣沼氣建設。推動生物質成型燃料的規模化發展,建立生產供應體系。擴大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生物質爐灶、電飯煲等節能設施,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推廣小型能源,如光伏發電和微型水電。開展綠色能源示范縣和新能源示范村建設,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完善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服務體系,支持農村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

專欄:農村可再生能源項目

1.農村沼氣項目。為農民建造和維護沼氣池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并提供合理的財政補貼;新增家庭沼氣用戶47萬戶,小型沼氣項目3360個,大中型沼氣項目870個。到2015年和2020年,農村沼氣用戶將分別達到200萬和250萬。

2.生物質集中供氣。利用生物質氣化、農場和養殖小區沼氣、秸稈沼氣等技術,為鄉鎮集中供應清潔生活用氣。到2015年和2020年,天然氣供應量將分別達到1萬戶和5萬戶。

3.數以千計的陽光浴室。在農村城鎮、衛生院、養老院、寄宿制學校、生態移民和工程移民集中安置點以及人口較多的村莊,將建設使用太陽能熱水工程的公共浴室。到2015年和2020年,將分別建造200個和1000個陽光浴室。

4.農場沼氣發電項目。大型農場需要建設配套的沼氣項目。有條件建設沼氣發電設施。到2015年和2020年,當年農場的沼氣產量將分別超過1.17億立方米和1.5億立方米;沼氣發電總裝機容量分別達到3萬千瓦和10萬千瓦。

5.生物質成型燃料。支持生物質成型燃料產業化,為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提供高效清潔的燃料。到2015年和2020年,成型燃料產量分別為3萬噸和6萬噸。

6.柴火和節煤爐灶的升級改造。推廣節柴節煤爐灶,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別為農村居民升級改造節柴節煤爐175萬個和218萬個;

推廣35.5萬臺和54.5萬臺高效低排放商用生物質爐灶。

7.綠色能源縣。在可再生能源豐富地區,在項目審批和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優惠,促進新能源利用的普及。到2015年和2020年,將分別建設8個和16個綠色能源縣。

(2) 能源技術和設備。

1.光伏產業

加快江西光伏產業發展,將新余、上饒、南昌、九江建設成為全省光伏產業主要聚集區,將光伏產業發展成為全省重要支柱產業。加強對自主創新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開發高效清潔的多晶硅生產技術和設備,加快硅材料加工技術、太陽能電池技術及相關制造設備的發展,提高光伏電池和組件的轉換效率,支持高效低成本薄膜電池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持新一代電池技術、電池材料和制造技術的研發;支持光伏應用技術、配套設備和大規模儲能技術的發展。通過光伏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大規模應用,光伏發電成本將不斷降低。到2015年,光伏發電成本將降至1元/千瓦時以下;到2020年,光伏發電將達到與常規電力相當的經濟水平。

2.風電設備制造

充分利用江西中重型稀土資源的獨特優勢,以開發永磁直驅車型為技術方向,支持全省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加強自主設計創新能力建設,培育具有領先技術和規模優勢的企業做大做強。加快發展風電設備,滿足鄱陽湖陸灘風力條件、山風條件和電網運行要求;建立和完善風電設備技術標準;支持企業建立風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3.鋰電池

依托江西豐富的鋰礦資源,大力發展鋰電池新能源產業,建設全國首個鋰電池產業園,重點發展磷酸亞鐵鋰和錳酸鋰動力電池,重點開發生產高比能、高比功率、低制造成本的動力電池,使用壽命長,應用范圍廣,安全可靠性高。力爭形成完整的鋰電池鋰云母開采新能源產業鏈→ 碳酸鋰→ 鋰電池材料→ 鋰電池→ 在大約五年的時間里,江西的鋰電池開發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4.新能源汽車產業

以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為重點,加強研發設計,依托上饒客車廠和江西瑞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積極開發生產公共交通車、商務車、乘用車等各類新能源汽車。;

通過產業鏈的延伸,推動動力電池原材料的研發和生產,形成體系完備、設施齊全、類型多樣的產業鏈。2015年,全省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銷售收入150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約占全省汽車產銷的8%,占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6%以上,單體動力電池產銷居全國首位。

5.生物質能技術與設備

依托科研院所和企業,加強研究創新,開發大型沼氣厭氧發酵成套設備、高溫高壓生物質直燃發電鍋爐、大型生物質氣化器、生物質氣體凈化設備、生物質成型塊加工設備及配套爐灶,城市污水固液分離設施、城市垃圾分類設施、畜禽養殖廢棄物固液分離設備、農林廢棄物收集、儲運專用設備,提高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技術水平。支持建立專業化的生物質能開發和服務企業,鼓勵企業與農民建立穩定互利的合作關系,形成生物質能產業新模式。

(3) 支持電網建設。

1.加強接入系統建設。

新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電網結構薄弱的地區。電網企業要按照規劃要求做好大型項目的規劃銜接,同步建設交付項目,確保交付和交付。對于全省各地的中小項目,要加強中低壓電網建設,支持新能源發電發展。在未來的農村電網改造中,我們將重點加強新能源資源豐富地區的中低壓電網改造,以滿足新能源接入系統的需求。

2.加快儲能設施建設。

根據江西電網調峰需求和江西彭澤核電項目進展,建設洪坪抽水蓄能電站,一期裝機容量120萬千瓦。根據吉安嚴家山核電項目的進展情況,吉安抽水蓄能項目將適時開工。根據江西電網調峰需求和儲能技術進步,將及時建設一個風光互補項目,并在“十二五”期間建設一個示范項目,根據“十三五”期間的運行情況進行推進。

3.積極推進智能電網建設。

為確保電網接受新能源裝機容量,全面推廣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運行控制、功率預測等技術;開展節能智能需求側技術服務支撐,推動分布式電源接入和分布式儲能技術應用。到2015年,江西220kV及以上電壓等級電網線路實現智能化,全面建成輸變電設備國家監測中心;所有新建變電站均按照智能變電站標準建設,重點對樞紐和中心站變電站進行智能化改造;完成南昌市配電自動化和配電網調節一體化系統建設,推進其他城市配電網調節集成系統建設,提高配電網智能化水平;在南昌應用雙向互動服務,建設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實現用電信息“全覆蓋、全采集、全成本控制”;

智能電表用戶超過240萬,電動汽車充換電站53個,充電樁2700個。電網吸收新能源的能力大大增強。

五、保障措施

(1) 加強資源普查和保護。

依托技術單位,不斷更新完善水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普查數據,并根據資源變化和技術裝備進度,及時調整項目開發順序和數量。加強對新能源資源的保護,遏制無序開發和“圈地”現象。

(2) 支持和鼓勵技術創新。

整合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技術和人力資源,組建國家級和省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究機構,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盡快形成自主研發、系統集成的技術支撐體系。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業建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開展自主創新和對進口技術的消化吸收,建立金融與企業共享的技術創新投資機制;鼓勵企業依托技術研發中心,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共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制定和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產品標準和技術規范。支持認證機構能力建設,完善檢測檢測技術手段,培養檢測認證技術力量。

(3) 加強管理和服務。

第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全省新能源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將重點項目納入全省重大項目和全省重點項目調度范圍。二是完善政府管理體制。理順新能源管理體系,配備強有力的人員,明確責任。三是促進行業管理。由核心企業或科研機構牽頭,成立江西省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加強對新能源行業的指導、指導和協調,促進行業自律。四是加強協商論證。以省內科研機構和專家為基礎,以省外知名專家為補充,建立江西新能源發展智庫,在規劃、優化布局、項目論證和技術選擇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五是積極協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上市等方式獲得資金支持,借力做大做強。

(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為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應結合各自職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充分利用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金太陽”示范項目補貼、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財政補貼等政策;二是研究制定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地方政策,出臺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優先安排產業投資、行政審批、產業規劃、土地利用、用電、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補貼、稅收支持、金融支持、,技術研發,加快人才培養、人才引進、技術研發等服務體系建設;

三是推動新能源支持政策與氣候變化政策銜接,積極幫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參與清潔發展機制和碳交易,支持國內碳交易平臺建設,努力在開發新能源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實現“雙贏”。

(5) 加強宣傳教育。

加強宣傳教育,努力讓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理念深入人心。第一,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推廣節能降耗的終端產品。二是選擇一批風電場、光伏電站、生物質電站作為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積極開展新能源科普活動。三是完善公眾參與機制,保障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爭取公眾對新能源發展的支持。

省能源廳應承擔政府對新能源應用發展的宣傳教育職能;要建設一批新能源應用示范項目,作為新能源發展的宣傳教育場所。

(6) 加強人員培訓。

堅持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強人才培養。一是支持新能源產業相關專業院校發展,在全省形成集研究生、本科生、高職生、中職生為一體的新能源產業人才培養體系;支持全省科研院所人才培養,形成完善的新能源人才發展團隊,為新能源技術支撐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二是邀請國內外專家到江西講學研究,以重大項目為紐帶,組織科技合作攻關。三是搭建新能源信息技術交流平臺,方便省內高校、科研機構和新能源企業之間的交流。充分利用江西豐富的荒山荒坡,種植Glossy Tree、Tokyo Wild Jasmine等能源樹,在有種植能源樹基礎和潛力的贛州、撫州、吉安、上饒、萍鄉、景德鎮等地開發生物柴油;

同時,開展沼氣發酵工程、微藻養殖、能源作物水培、濕地養殖、生物柴油生產等城市生物能源示范項目。到2015年和2020年,生物柴油總產能將分別達到25萬噸和50萬噸。

(5) 生物質成型燃料

推廣生物質固化燃料技術,支持農林資源豐富地區的生物質燃料加工企業,逐步實現工業化。到2015年和2020年,產能將分別達到10萬噸和30萬噸。

5.地熱能

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地質、資源和應用條件,采取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加快地熱能的開發利用。

南昌將建設“沉積盆地和傳導型”地熱能示范項目,上饒三清山將建設“淺埋對流型”地熱能源示范項目,吉安將建設“淺淺地熱能源”示范項目。到2015年和2020年,淺層地熱能的制冷和供暖面積將分別達到200萬平方米和500萬平方米。

結合旅游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需要,加快溫泉在療養、沐浴、農副生產、水產養殖和溫室種植等方面的開發利用。到2015年和2020年,溫泉的能耗將分別達到29.3萬吉角和58.6萬吉角。

6.農村可再生能源

根據農村資源條件和能源消費習慣,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促進農村生活能源清潔化、現代化。繼續支持農村家庭用沼氣和集中供氣沼氣建設。推動生物質成型燃料的規模化發展,建立生產供應體系。擴大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生物質爐灶、電飯煲等節能設施,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推廣小型能源,如光伏發電和微型水電。開展綠色能源示范縣和新能源示范村建設,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完善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服務體系,支持農村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

專欄:農村可再生能源項目

1.農村沼氣項目。為農民建造和維護沼氣池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并提供合理的財政補貼;新增家庭沼氣用戶47萬戶,小型沼氣項目3360個,大中型沼氣項目870個。到2015年和2020年,農村沼氣用戶將分別達到200萬和250萬。

2.生物質集中供氣。利用生物質氣化、農場和養殖小區沼氣、秸稈沼氣等技術,為鄉鎮集中供應清潔生活用氣。到2015年和2020年,天然氣供應量將分別達到1萬戶和5萬戶。

3.數以千計的陽光浴室。在農村城鎮、衛生院、養老院、寄宿制學校、生態移民和工程移民集中安置點以及人口較多的村莊,將建設使用太陽能熱水工程的公共浴室。到2015年和2020年,將分別建造200個和1000個陽光浴室。

4.農場沼氣發電項目。大型農場需要建設配套的沼氣項目。有條件建設沼氣發電設施。到2015年和2020年,當年農場的沼氣產量將分別超過1.17億立方米和1.5億立方米;沼氣發電總裝機容量分別達到3萬千瓦和10萬千瓦。

5.生物質成型燃料。支持生物質成型燃料產業化,為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提供高效清潔的燃料。到2015年和2020年,成型燃料產量分別為3萬噸和6萬噸。

6.柴火和節煤爐灶的升級改造。推廣節柴節煤爐灶,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別為農村居民升級改造節柴節煤爐175萬個和218萬個;

推廣35.5萬臺和54.5萬臺高效低排放商用生物質爐灶。

7.綠色能源縣。在可再生能源豐富地區,在項目審批和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優惠,促進新能源利用的普及。到2015年和2020年,將分別建設8個和16個綠色能源縣。

(2) 能源技術和設備。

1.光伏產業

加快江西光伏產業發展,將新余、上饒、南昌、九江建設成為全省光伏產業主要聚集區,將光伏產業發展成為全省重要支柱產業。加強對自主創新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開發高效清潔的多晶硅生產技術和設備,加快硅材料加工技術、太陽能電池技術及相關制造設備的發展,提高光伏電池和組件的轉換效率,支持高效低成本薄膜電池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持新一代電池技術、電池材料和制造技術的研發;支持光伏應用技術、配套設備和大規模儲能技術的發展。通過光伏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大規模應用,光伏發電成本將不斷降低。到2015年,光伏發電成本將降至1元/千瓦時以下;到2020年,光伏發電將達到與常規電力相當的經濟水平。

2.風電設備制造

充分利用江西中重型稀土資源的獨特優勢,以開發永磁直驅車型為技術方向,支持全省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加強自主設計創新能力建設,培育具有領先技術和規模優勢的企業做大做強。加快發展風電設備,滿足鄱陽湖陸灘風力條件、山風條件和電網運行要求;建立和完善風電設備技術標準;支持企業建立風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3.鋰電池

依托江西豐富的鋰礦資源,大力發展鋰電池新能源產業,建設全國首個鋰電池產業園,重點發展磷酸亞鐵鋰和錳酸鋰動力電池,重點開發生產高比能、高比功率、低制造成本的動力電池,使用壽命長,應用范圍廣,安全可靠性高。力爭形成完整的鋰電池鋰云母開采新能源產業鏈→ 碳酸鋰→ 鋰電池材料→ 鋰電池→ 在大約五年的時間里,江西的鋰電池開發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4.新能源汽車產業

以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為重點,加強研發設計,依托上饒客車廠和江西瑞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積極開發生產公共交通車、商務車、乘用車等各類新能源汽車。;

通過產業鏈的延伸,推動動力電池原材料的研發和生產,形成體系完備、設施齊全、類型多樣的產業鏈。2015年,全省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銷售收入150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約占全省汽車產銷的8%,占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6%以上,單體動力電池產銷居全國首位。

5.生物質能技術與設備

依托科研院所和企業,加強研究創新,開發大型沼氣厭氧發酵成套設備、高溫高壓生物質直燃發電鍋爐、大型生物質氣化器、生物質氣體凈化設備、生物質成型塊加工設備及配套爐灶,城市污水固液分離設施、城市垃圾分類設施、畜禽養殖廢棄物固液分離設備、農林廢棄物收集、儲運專用設備,提高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技術水平。支持建立專業化的生物質能開發和服務企業,鼓勵企業與農民建立穩定互利的合作關系,形成生物質能產業新模式。

(3) 支持電網建設。

1.加強接入系統建設。

新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電網結構薄弱的地區。電網企業要按照規劃要求做好大型項目的規劃銜接,同步建設交付項目,確保交付和交付。對于全省各地的中小項目,要加強中低壓電網建設,支持新能源發電發展。在未來的農村電網改造中,我們將重點加強新能源資源豐富地區的中低壓電網改造,以滿足新能源接入系統的需求。

2.加快儲能設施建設。

根據江西電網調峰需求和江西彭澤核電項目進展,建設洪坪抽水蓄能電站,一期裝機容量120萬千瓦。根據吉安嚴家山核電項目的進展情況,吉安抽水蓄能項目將適時開工。根據江西電網調峰需求和儲能技術進步,將及時建設一個風光互補項目,并在“十二五”期間建設一個示范項目,根據“十三五”期間的運行情況進行推進。

3.積極推進智能電網建設。

為確保電網接受新能源裝機容量,全面推廣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運行控制、功率預測等技術;開展節能智能需求側技術服務支撐,推動分布式電源接入和分布式儲能技術應用。到2015年,江西220kV及以上電壓等級電網線路實現智能化,全面建成輸變電設備國家監測中心;所有新建變電站均按照智能變電站標準建設,重點對樞紐和中心站變電站進行智能化改造;完成南昌市配電自動化和配電網調節一體化系統建設,推進其他城市配電網調節集成系統建設,提高配電網智能化水平;在南昌應用雙向互動服務,建設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實現用電信息“全覆蓋、全采集、全成本控制”;

智能電表用戶超過240萬,電動汽車充換電站53個,充電樁2700個。電網吸收新能源的能力大大增強。

五、保障措施

(1) 加強資源普查和保護。

依托技術單位,不斷更新完善水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普查數據,并根據資源變化和技術裝備進度,及時調整項目開發順序和數量。加強對新能源資源的保護,遏制無序開發和“圈地”現象。

(2) 支持和鼓勵技術創新。

整合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技術和人力資源,組建國家級和省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究機構,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盡快形成自主研發、系統集成的技術支撐體系。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業建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開展自主創新和對進口技術的消化吸收,建立金融與企業共享的技術創新投資機制;鼓勵企業依托技術研發中心,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共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制定和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產品標準和技術規范。支持認證機構能力建設,完善檢測檢測技術手段,培養檢測認證技術力量。

(3) 加強管理和服務。

第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全省新能源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將重點項目納入全省重大項目和全省重點項目調度范圍。二是完善政府管理體制。理順新能源管理體系,配備強有力的人員,明確責任。三是促進行業管理。由核心企業或科研機構牽頭,成立江西省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加強對新能源行業的指導、指導和協調,促進行業自律。四是加強協商論證。以省內科研機構和專家為基礎,以省外知名專家為補充,建立江西新能源發展智庫,在規劃、優化布局、項目論證和技術選擇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五是積極協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上市等方式獲得資金支持,借力做大做強。

(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為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應結合各自職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充分利用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金太陽”示范項目補貼、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財政補貼等政策;二是研究制定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地方政策,出臺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優先安排產業投資、行政審批、產業規劃、土地利用、用電、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補貼、稅收支持、金融支持、,技術研發,加快人才培養、人才引進、技術研發等服務體系建設;

三是推動新能源支持政策與氣候變化政策銜接,積極幫助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參與清潔發展機制和碳交易,支持國內碳交易平臺建設,努力在開發新能源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實現“雙贏”。

(5) 加強宣傳教育。

加強宣傳教育,努力讓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理念深入人心。第一,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推廣節能降耗的終端產品。二是選擇一批風電場、光伏電站、生物質電站作為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積極開展新能源科普活動。三是完善公眾參與機制,保障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爭取公眾對新能源發展的支持。

省能源廳應承擔政府對新能源應用發展的宣傳教育職能;要建設一批新能源應用示范項目,作為新能源發展的宣傳教育場所。

(6) 加強人員培訓。

堅持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強人才培養。一是支持新能源產業相關專業院校發展,在全省形成集研究生、本科生、高職生、中職生為一體的新能源產業人才培養體系;支持全省科研院所人才培養,形成完善的新能源人才發展團隊,為新能源技術支撐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二是邀請國內外專家到江西講學研究,以重大項目為紐帶,組織科技合作攻關。三是搭建新能源信息技術交流平臺,方便省內高校、科研機構和新能源企業之間的交流。

標簽:東南現代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日產借鑒動物開發防撞技術 用于自動駕駛車

日產汽車日前宣布,正在借鑒蜜蜂和魚等動物開發技術,用于自動駕駛汽車,該技術已經應用到基于聆風開發的自動駕駛車上。

1900/1/1 0:00:00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湘政函2008109號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為進一步推進電動汽車的產業化,加速電動汽車產業集群發展,

1900/1/1 0:00:00
杭州市私人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試點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試行)

市財政局市經委市科技局市發改委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為加快汽車產業技術進步,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節能減排,加強我市財政補助資金管理工作,

1900/1/1 0:00:00
江西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 “十二五”發展規劃

前言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是體現國家競爭力的標志性產業。

1900/1/1 0:00:00
趙儉平:比亞迪已掌握電控電池電機核心技術

2010年之前,與比亞迪形影相隨的關鍵詞不乏”銷售神話”之類的溢美之辭,162的銷量增幅讓比亞迪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市場和產能上

1900/1/1 0:00:00
補貼政策不能拯救新能源汽車

不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提出政府公務用車、公交車率先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同步完善配套設施。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