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兩會已經開始,其中兩會將聚焦如何通過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標。據科技創新板日報記者采訪了解,相關產業鏈已經先行一步,資本市場也開始板塊預熱,碳中和概念持續強化。代表、委員們建議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無疑是今年兩會關注的焦點。根據廣發證券的研究,“碳中和”將是十五期間乃至更長時間內的大規模確定性主題。建議關注供給側、輸配電側、需求側“三側”投資主線——第一檔:光伏、新能源汽車;第二檔:風電、儲能、裝配式建筑;第三檔:UHV、生物降解塑料和能源互聯。兩會之際,相關領域積極為“碳中和”建言獻策。在光伏領域,全國政協常委、鄭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提到,光伏新能源產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力軍,建議加快電力設備轉型升級,助力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標。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建議,加快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動化和電力生產清潔化,加快碳中和進程,用10到20年時間實現中國70%以上能源增量和50%以上能源存量的可再生清潔替代。劉漢元告訴記者,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世界主要經濟體已經做出承諾,推動人類能源轉型。在此背景下,光伏發電具備了大規模應用和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政策條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建議進一步優化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加強標準體系建設,統一V2G等相關技術標準,等等。在風電領域,政協委員、金風科技董事長WISCO呼吁有關部門出臺綠色用電的碳排放認定機制和核算辦法,鼓勵建設100%可再生能源供應園區的綠色低碳認證體系。在儲能領域,據《科技創新板報》記者了解,全國政協委員、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玉群建議,加強電化學儲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鋰電池知識產權保護;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呼吁,將儲能產業納入國家“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推動儲能應用與裝備制造協同發展,創新發展,統籌推進各類電力市場建設,引導市場化運營。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曾公開解釋,碳中和不僅僅是能源的事情,還涉及產業鏈等各個方面;碳中和的目標將深刻影響下一步的產業鏈重建、重組和新的國際標準。低碳經濟轉型中的未來發展機遇顯而易見,產業鏈各環節也開始了碳中和規劃,正在做前瞻性研究和戰略布局。據科技創新板日報記者了解,在企業層面,比亞迪年前宣布啟動企業碳中和規劃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車產業碳足跡標準。國家電網公司3月1日發布“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行動計劃,成為首家發布相關行動計劃的央企。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最近也成立了華能碳中和研究所。華泰證券研究指出,在“碳中和”的機遇下,電力脫碳、終端電氣化、節能增效、排放綠化四大主題有望實現“厚雪長坡”,十二軌公司值得關注。
圖|碳中和四大主題的十二首曲目;來源:華泰證券光伏領域。據科技創新板日報記者了解,光伏一體化廠商隆基早在4年前就在業內率先提出了“solar for solar”(“用清潔能源制造清潔能源”)的概念。“在世界各國碳減排目標進一步明確的環境下,供應鏈除碳是趨勢,也是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路徑。對于企業來說,要減少碳排放,就要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相關工作的推進,將使企業整體實力躍上新臺階,助推企業未來發展。”隆基股份回復科技創新板日報記者。據介紹,隆基股份于今年1月聯合150家供應鏈企業共同發起“綠色供應鏈減碳倡議”,成為光伏行業首家提出“供應鏈減碳”的企業。去年,隆基股份加入了包括RE100在內的三個100倡議,承諾到2028年,全球生產經營所需電力100%用上。加入EV100,承諾未來十年安裝足夠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引導員工將家用車改裝成電動汽車。同時錨定EP100的發展目標,承諾到2025年完成能源管理系統部署,以2015年為基準年,能效提升35%。光伏組件龍頭天合光能內部人士在接受科技創新板雜志采訪時表示,光伏是幫助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最佳行動,使用清潔能源電力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在公司層面,將擴大零部件的生產和銷售,以幫助加速行業實現碳中和。據悉,該公司曾兩次獲得全球企業社會責任成就金獎。此外,光伏設備公司捷佳偉創在公開問詢回復中披露,按照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和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0%的目標,中國光伏年均新增裝機將達到116GW以上,接近2019年全國新增裝機30.11GW的4倍;未來中美歐年均光伏裝機容量有望達到220GW以上。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的快速增長將有效帶動上游光伏電池及電池設備行業市場規模穩步增長。在電力領域,電力信息化龍頭恒華科技表示,近年來公司在相關領域也做了充分的技術儲備,先后開發了三維光伏設計軟件、三維風電場設計軟件、新能源經濟評價軟件等一系列BIM產品。同時,公司基于自主BIM軟件,為光伏電站、風電場、新能源充電樁等新能源領域提供咨詢、規劃設計等技術服務。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加強相關產品的研發,全力服務國家清潔能源發展,助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中信特鋼在社會責任報告中表示,為應對“碳經濟”的國際挑戰和鋼鐵行業碳排放強度“約束”的挑戰,積極響應中國“碳中和”的目標,公司探索環保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率先建設鋼鐵行業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統。 開辟了節能降耗和低碳信息綜合管控的新路徑,以科技創新推動公司向“智慧環保”邁進。 3月4日,濕廢物龍頭威利宣布,公司與上海寶壇新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簽署《碳中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寶壇新能源環保科技是一家低碳產業綜合服務商,主要為碳減排企業、排放控制企業及其他碳市場參與者提供碳減排項目開發、碳履約服務、碳信息披露及碳中和服務。這種綠色債務將幫助企業為工業證券融資。根據各種測算,2020-2050年中國與“碳中和”相關的總投資需求可能在70-140萬億之間,主要包括光伏和風電設施、輸電設施、先進儲能、氫和電能基礎設施、綠色零碳建筑等。整體投資規模比較大,每年約占GDP的0.5%-2%。但由于“碳中和”投資規模巨大,金融和企業如何應對資金壓力,決定了未來“碳中和”相關投資的落地速度和節奏。為落實“30·60”碳目標,支持疫情后綠色復蘇和低碳轉型,2020年10月以來,《關于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工作的指導意見》、《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二號——公司債券特定品種》、《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等文件陸續出臺,碳中性債券成為綠色債券新品種。2021年2月25日至3月1日,交易所市場首次發行7只碳中性債券,總發行規模135億;涉及的發行主體包括四川機場、雅礱江水電、華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南方電網、中電投、華能天成租賃、深圳地鐵、三峽集團、京投。3月4日,中國華電也成功發行了第一期碳中和綠色債券,規模為15億元。就融資成本而言,碳中性債券的票面利率低于同一天中國債券的估值,也低于同等條件下的普通債券。華創證券認為,碳中性債券可以有效拓寬發行人低碳項目的融資渠道。電力、能源企業受益更多,因為募集資金還可以用于置換項目前期貸款,補充日常流動資金,所以也可以激勵環保領域的中小企業積極嘗試減排。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碳中性債券可能會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低碳項目,對于實現區域減排目標、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也具有積極意義。2021年全國兩會已經開始,其中兩會將聚焦如何通過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標。據科技創新板日報記者采訪了解,相關產業鏈已經先行一步,資本市場也開始板塊預熱,碳中和概念持續強化。代表、委員們建議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無疑是今年兩會關注的焦點。根據廣發證券的研究,“碳中和”將是十五期間乃至更長時間內的大規模確定性主題。建議關注供給側、輸配電側、需求側“三側”投資主線——第一檔:光伏、新能源汽車;第二檔:風電、儲能、裝配式建筑;第三檔:UHV、生物降解塑料和能源互聯。兩會之際,相關領域積極為“碳中和”建言獻策。在光伏領域,全國政協常委、鄭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提到,光伏新能源產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力軍,建議加快電力設備轉型升級,助力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標。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建議,加快汽車電動化、能源消費電動化和電力生產清潔化,加快碳中和進程,用10到20年時間實現中國70%以上能源增量和50%以上能源存量的可再生清潔替代。劉漢元告訴記者,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世界主要經濟體已經做出承諾,推動人類能源轉型。在此背景下,光伏發電具備了大規模應用和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政策條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建議進一步優化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加強標準體系建設,統一V2G等相關技術標準,等等。在風電領域,政協委員、金風科技董事長WISCO呼吁有關部門出臺綠色用電的碳排放認定機制和核算辦法,鼓勵建設100%可再生能源供應園區的綠色低碳認證體系。在儲能領域,據《科技創新板報》記者了解,全國政協委員、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玉群建議,加強電化學儲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鋰電池知識產權保護;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呼吁,將儲能產業納入國家“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推動儲能應用與裝備制造協同發展,創新發展,統籌推進各類電力市場建設,引導市場化運營。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曾公開解釋,碳中和不僅僅是一個能源問題,還涉及產業鏈等方方面面;碳中和的目標將深刻影響下一步的產業鏈重建、重組和新的國際標準。低碳經濟轉型中的未來發展機遇顯而易見,產業鏈各環節也開始了碳中和規劃,正在做前瞻性研究和戰略布局。據科技創新板日報記者了解,在企業層面,比亞迪年前宣布啟動企業碳中和規劃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車產業碳足跡標準。國家電網公司3月1日發布“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行動計劃,成為首家發布相關行動計劃的央企。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最近也成立了華能碳中和研究所。華泰證券研究指出,在“碳中和”的機遇下,電力脫碳、終端電氣化、節能增效、排放綠化四大主題有望實現“厚雪長坡”,十二軌公司值得關注。
圖|碳中和四大主題的十二首曲目;來源:華泰證券光伏領域。據科技創新板日報記者了解,光伏一體化廠商隆基早在4年前就在業內率先提出了“solar for solar”(“用清潔能源制造清潔能源”)的概念。“在世界各國碳減排目標進一步明確的環境下,供應鏈除碳是趨勢,也是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路徑。對于企業來說,要減少碳排放,就要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相關工作的推進,將使企業整體實力躍上新臺階,助推企業未來發展。”隆基股份回復科技創新板日報記者。據介紹,隆基股份于今年1月聯合150家供應鏈企業共同發起“綠色供應鏈減碳倡議”,成為光伏行業首家提出“供應鏈減碳”的企業。去年,隆基股份加入了包括RE100在內的三個100倡議,承諾到2028年,全球生產經營所需電力100%用上。加入EV100,承諾未來十年安裝足夠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引導員工將家用車改裝成電動汽車。同時錨定EP100的發展目標,承諾到2025年完成能源管理系統部署,以2015年為基準年,能效提升35%。光伏組件龍頭天合光能內部人士在接受科技創新板雜志采訪時表示,光伏是幫助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最佳行動,使用清潔能源電力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在公司層面,將擴大零部件的生產和銷售,以幫助加速行業實現碳中和。據悉,該公司曾兩次獲得全球企業社會責任成就金獎。此外,光伏設備公司捷佳偉創在公開問詢回復中披露,按照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和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20%的目標,中國光伏年均新增裝機將達到116GW以上,接近2019年全國新增裝機30.11GW的4倍;未來中美歐年均光伏裝機容量有望達到220GW以上。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的快速增長將有效帶動上游光伏電池及電池設備行業市場規模穩步增長。在電力領域,電力信息化龍頭恒華科技表示,近年來公司在相關領域也做了充分的技術儲備,先后開發了三維光伏設計軟件、三維風電場設計軟件、新能源經濟評價軟件等一系列BIM產品。同時,公司基于自主BIM軟件,為光伏電站、風電場、新能源充電樁等新能源領域提供咨詢、規劃設計等技術服務。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加強相關產品的研發,全力服務國家清潔能源發展,助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中信特鋼在社會責任報告中表示,為應對“碳經濟”的國際挑戰和鋼鐵行業碳排放強度“約束”的挑戰,積極響應中國“碳中和”的目標,公司探索環保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率先建設鋼鐵行業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統。 開辟了節能降耗和低碳信息綜合管控的新路徑,以科技創新推動公司向“智慧環保”邁進。 3月4日,濕廢物龍頭威利宣布,公司與上海寶壇新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簽署《碳中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寶壇新能源環保科技是一家低碳產業綜合服務商,主要為碳減排企業、排放控制企業及其他碳市場參與者提供碳減排項目開發、碳履約服務、碳信息披露及碳中和服務。這種綠色債務將幫助企業為工業證券融資。根據各種測算,2020-2050年中國與“碳中和”相關的總投資需求可能在70-140萬億之間,主要包括光伏和風電設施、輸電設施、先進儲能、氫和電能基礎設施、綠色零碳建筑等。整體投資規模比較大,每年約占GDP的0.5%-2%。但由于“碳中和”投資規模巨大,金融和企業如何應對資金壓力,決定了未來“碳中和”相關投資的落地速度和節奏。為落實“30·60”碳目標,支持疫情后綠色復蘇和低碳轉型,2020年10月以來,《關于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工作的指導意見》、《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二號——公司債券特定品種》、《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等文件陸續出臺,碳中性債券成為綠色債券新品種。2021年2月25日至3月1日,交易所市場首次發行7只碳中性債券,總發行規模135億;涉及的發行主體包括四川機場、雅礱江水電、華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南方電網、中電投、華能天成租賃、深圳地鐵、三峽集團、京投。3月4日,中國華電也成功發行了第一期碳中和綠色債券,規模為15億元。就融資成本而言,碳中性債券的票面利率低于同一天中國債券的估值,也低于同等條件下的普通債券。華創證券認為,碳中性債券可以有效拓寬發行人低碳項目的融資渠道。電力、能源企業受益更多,因為募集資金還可以用于置換項目前期貸款,補充日常流動資金,所以也可以激勵環保領域的中小企業積極嘗試減排。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碳中性債券可能會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低碳項目,對于實現區域減排目標、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也具有積極意義。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道,大眾集團旗下斯柯達公司計劃2021年在捷克共和國削減2的行政工作崗位,主要是通過不再招聘新員工替換離職員工。
1900/1/1 0:00:00蓋世汽車訊根據沃爾沃汽車官方發布的銷量數據,今年2月份,該公司全球銷量依然強勁。
1900/1/1 0:00:00來源:paultan作者李玉鵬編輯李歡歡進入2021年,芯片短缺的問題仍在持續影響汽車業。
1900/1/1 0:00:00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大幅增長影響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電量排名變陣。
1900/1/1 0:00:00華人運通以“智能、數字、互聯、環保”為理念,為旗下豪華智能純電品牌高合汽車傾力打造城市精品工廠。
1900/1/1 0:00:00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穩定和擴大消費。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