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三個真實的故事!第一個。我有一個朋友叫凱西,去年年初拿到了北京的新能源指標,但是她直到去年10月才買車,理由是“現在經濟形勢這么差,買車其實還不如打車劃算,一年也花不少。”電動車貶值快,成本高。“今年2月,指標到期。最后她真的沒有買電車,而是選擇了棄號。第二個。還有一個朋友叫馬可,今年排到了新能源指標。去年他一直在猶豫,覺得技術還不成熟,想先買個二手車湊合著用,再換個好點的車。前幾天我問他思想有沒有變化。他說他還在掙扎。他覺得自己用的車不多,電車又太貴。他想等等。你還在等什么?等續航里程500-600公里的車降到16萬以內。第三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東北的朋友,素不相識。他告訴我,目前在限行城市推廣有軌電車的想法不太對。其實更重要的是推廣使用成本低的特點。而且城市越小,車庫擁有率越高,更適合電車。作為一個還在觀望的準車主,他表示自己已經考慮買一輛純電車兩三年了,希望看到最大續航和NEDC不會讓他對電車在惡劣環境下,比如零下20度的續航水平和時速120公里的高速更有信心和底氣。其實這三個朋友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因為有太多的人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選擇做“等黨”。上周一個電動調查發起了“等黨”的討論,第一批電動車友立刻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有人說“等降價”,有人說“等新品”,有人調皮的說“等工資”;當然,也有人不認同“等”,認為“年年有新款,所謂等只能說明用車不是剛需”。更多的“等待黨”在等什么?我們通過第一電網和充電樁App回收了210份有效問卷,找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接下來分享給大家。
有多少“等待黨”?在這次電話調查中,共有210位朋友參與了討論。具體來看,其中有128位朋友在考慮購買新能源汽車,其中北京地區有63位競價用戶。其余82位朋友都是現任電車車主。調查顯示,近八成(79%)的購車者計劃最晚在明年2月底前購車,這也是北京新能源指標一年有效期的截止日期。另外,在這80%中,計劃最晚在今年12月底前買車的比例為66%,暫時無法確定買車日期的比例為17%。
從計劃買新能源車到實際買車需要多長時間?調查顯示,37%的人只需要3個月,這也是比例最高的時間段;半年內和一年內參與購車決策過程的人數比例分別為29%和23%;整體來看,89%的受訪者可以在一年內完成購車流程。這個結果和我們之前對現有車主的調查明顯不同。在2月底的一次調查中,我們針對現有電車車主調查了同樣的問題,結果顯示84%的人的購車決策過程可以在半年內完成。對比兩次調查的結果,很明顯平均購車決策過程因為“等待黨”的參與而被拉長了。
至于是否“等黨”的問題,我們請與會者自行判斷。結果顯示,49%的人認為自己是或曾經是“等待黨”,而另外51%的人認為自己不是。兩大陣營勢均力敵。
“等待黨”在等什么?回顧開頭講的三個故事,凱西最終選擇放棄指標的原因有三個:成本考慮、需求不強烈、對有軌電車的不信任。對于馬可來說,對汽車的需求仍然不是很強烈,但可能更多的是因為他期待“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東北朋友呢?生活在一個不限購的城市,有自己的燃氣車,關注新能源車卻從不下手,無非就是等著“更靠譜”的讓你心動的產品。參與調查的210位朋友的原因是什么?
不出意外,房源排名第一,得到了46%的“等待黨”的認可。其中,多達38%的人是“在等待更多更長續航時間的車型上市,希望有更多的選擇”,8%的人則是單純地等待自己已經看中的“心儀車型”。其實比起2016年或者更早開始有軌電車的老車主,現在的準車主真的活在蜜罐里了。更多的車企推出了純電動平臺車型,新的動力品牌和合資品牌正在與傳統車企競爭,續航水平每年都在躍升100公里。市場已經好了很多。但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快速發展,很多人對來年的產品有了更高的期待。本次調查中,66%的觀望人群表示有確定的車型可以購買。品牌方面,廣汽新能源、比亞迪、特斯拉、SAIC榮威、蔚來更受關注。從車型來看,廣汽豐田iA Toyota/a & gt;、特斯拉Model 3、廣汽Aion LX、新能源EU5、比亞迪袁吸引了很多人。
除了對產品的期待,還有很多人在等待降價。結果顯示,33%的“等待黨”在期待降價,其中一部分在等待具體車型的降價,如期待現代菲斯塔頂落地16.5萬元以內、秦Pro降價至15萬元以內、唐EV至25萬元、特斯拉Model 3至20萬元、比亞迪韓EV <;韓EV價格不到22萬。還有的在等待行業普遍降價。其中,很多人對20萬、15萬、10萬元以內的車型都有期待。也有很多人提到,希望有軌電車的價格能盡快與同級別燃油車相當,傳統車企的性價比遠不如新勢力。甚至有人“簡單粗暴”地說,在現有價格基礎上打九折就好了。
除了產品和價格,公共設施的不完善也是一些“等待黨”猶豫不決的原因。畢竟,住在北京等限行區域的準車主是否有停車位,還是需要質疑的。充電樁安裝難的問題其實是擺在很多人面前的。更方便的公樁是部分車主的希望。還有6%的人在等待車企推出更優惠的置換政策或更省心的售后服務,比如更有吸引力的免息貸款年限和分期計劃、車輛置換,以及更讓人放心的電池終身保修和簡單的免費置換政策。疫情也是一些“等黨”暫時無法啟動的重要原因。調查顯示,有4%的人在等待疫情結束,有人因為疫情收入不穩定而推遲購車計劃,有人因為疫情不方便買車。除了以上因素,也有一些“等待黨”明確表示要等國產特斯拉Model 3,等北汽EU5改京標,等北京推出更大力度的補貼政策,等大眾途悅電動等合資車上市表現,等刀鋒電池冬季實際表現。
為什么不做“等待黨”?大家都堅信“每年都是黨大獲全勝的一年”,但還有一句“至理名言”無人懷疑,那就是“早買早享”。我們請不認為自己在等聚會的參與者分析他們沒有等的原因,“剛需”被認為是第一個原因。同時,“早買早享”的心態也被更多人提起。有人說:“什么時候才是盡頭?每年都有新款!”;也有人說,“不只是電動車有新的‘等份’,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等份。問題是你的時間沒有等分”;還有人說“活在當下”、“趁早嘗試”、“提前享受”、“該做的時候再做”都沒意思。
0
“非剛需”可能是“等黨”猶豫不決的根本原因,但他們對更好產品的追求,對更好性價比的期待,對服務的真實,某種程度上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動力,就像技術創新一樣。等和不等都沒有錯。在最好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在最需要的時候買一輛自己能力范圍內最好的車,應該是每個人的愿望。你也是“等待黨”嗎?你對現在的電動車市場有什么期待?評論區說吧!先講三個真實的故事!第一個。我有一個朋友叫凱西,去年年初拿到了北京的新能源指標,但是她直到去年10月才買車,理由是“現在經濟形勢這么差,買車其實還不如打車劃算,一年也花不少。”電動車貶值快,成本高。“今年2月,指標到期。最后她真的沒有買電車,而是選擇了棄號。第二個。還有一個朋友叫馬可,今年排到了新能源指標。去年他一直在猶豫,覺得技術還不成熟,想先買個二手車湊合著用,再換個好點的車。前幾天我問他思想有沒有變化。他說他還在掙扎。他覺得自己用的車不多,電車又太貴。他想等等。你還在等什么?等續航里程500-600公里的車降到16萬以內。第三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東北的朋友,素不相識。他告訴我,目前在限行城市推廣有軌電車的想法不太對。其實更重要的是推廣使用成本低的特點。而且城市越小,車庫擁有率越高,更適合電車。作為一個還在觀望的準車主,他表示自己已經考慮買一輛純電車兩三年了,希望看到最大續航和NEDC不會讓他對電車在惡劣環境下,比如零下20度的續航水平和時速120公里的高速更有信心和底氣。其實這三個朋友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因為有太多的人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選擇做“等黨”。上周一個電動調查發起了“等黨”的討論,第一批電動車友立刻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有人說“等降價”,有人說“等新品”,有人調皮的說“等工資”;當然,也有人不認同“等”,認為“年年有新款,所謂等只能說明用車不是剛需”。更多的“等待黨”在等什么?我們通過第一電網和充電樁App回收了210份有效問卷,找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接下來分享給大家。
有多少“等待黨”?在這次電話調查中,共有210位朋友參與了討論。具體來看,其中有128位朋友在考慮購買新能源汽車,其中北京地區有63位競價用戶。其余82位朋友都是現任電車車主。調查顯示,近八成(79%)的購車者計劃最晚在明年2月底前購車,這也是北京新能源指標一年有效期的截止日期。另外,在這80%中,計劃最晚在今年12月底前買車的比例為66%,暫時無法確定買車日期的比例為17%。
從計劃買新能源車到實際買車需要多長時間?調查顯示,37%的人只需要3個月,這也是比例最高的時間段;半年內和一年內參與購車決策過程的人數比例分別為29%和23%;整體來看,89%的受訪者可以在一年內完成購車流程。這個結果和我們之前對現有車主的調查明顯不同。在2月底的一次調查中,我們針對現有電車車主調查了同樣的問題,結果顯示84%的人的購車決策過程可以在半年內完成。對比兩次調查的結果,很明顯平均購車決策過程因為“等待黨”的參與而被拉長了。
至于是否“等黨”的問題,我們請與會者自行判斷。結果顯示,49%的人認為自己是或曾經是“等待黨”,而另外51%的人認為自己不是。兩大陣營勢均力敵。
“等待黨”在等什么?回顧開頭講的三個故事,凱西最終選擇放棄指標的原因有三個:成本考慮、需求不強烈、對有軌電車的不信任。對于馬可來說,對汽車的需求仍然不是很強烈,但可能更多的是因為他期待“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東北朋友呢?生活在一個不限購的城市,有自己的燃氣車,關注新能源車卻從不下手,無非就是等著“更靠譜”的讓你心動的產品。參與調查的210位朋友的原因是什么?
不出意外,房源排名第一,得到了46%的“等待黨”的認可。其中,多達38%的人是“在等待更多更長續航時間的車型上市,希望有更多的選擇”,8%的人則是單純地等待自己已經看中的“心儀車型”。其實比起2016年或者更早開始有軌電車的老車主,現在的準車主真的活在蜜罐里了。更多的車企推出了純電動平臺車型,新的動力品牌和合資品牌正在與傳統車企競爭,續航水平每年都在躍升100公里。市場已經好了很多。但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快速發展,很多人對來年的產品有了更高的期待。本次調查中,66%的觀望人群表示有確定的車型可以購買。品牌方面,廣汽新能源、比亞迪、特斯拉、SAIC榮威、蔚來更受關注。從車型來看,廣汽豐田iA Toyota/a & gt;、特斯拉Model 3、廣汽Aion LX、新能源EU5、比亞迪袁吸引了很多人。
除了對產品的期待,還有很多人在等待降價。結果顯示,33%的“等待黨”在期待降價,其中一部分在等待具體車型的降價,如期待現代菲斯塔頂落地16.5萬元以內、秦Pro降價至15萬元以內、唐EV至25萬元、特斯拉Model 3至20萬元、比亞迪韓EV <;韓EV價格不到22萬。還有的在等待行業普遍降價。其中,很多人對20萬、15萬、10萬元以內的車型都有期待。也有很多人提到,希望有軌電車的價格能盡快與同級別燃油車相當,傳統車企的性價比遠不如新勢力。甚至有人“簡單粗暴”地說,在現有價格基礎上打九折就好了。
除了產品和價格,公共設施的不完善也是一些“等待黨”猶豫不決的原因。畢竟,住在北京等限行區域的準車主是否有停車位,還是需要質疑的。充電樁安裝難的問題其實是擺在很多人面前的。更方便的公樁是部分車主的希望。還有6%的人在等待車企推出更優惠的置換政策或更省心的售后服務,比如更有吸引力的免息貸款年限和分期計劃、車輛置換,以及更讓人放心的電池終身保修和簡單的免費置換政策。疫情也是一些“等黨”暫時無法啟動的重要原因。調查顯示,有4%的人在等待疫情結束,有人因為疫情收入不穩定而推遲購車計劃,有人因為疫情不方便買車。除了以上因素,也有一些“等待黨”明確表示要等國產特斯拉Model 3,等北汽EU5改京標,等北京推出更大力度的補貼政策,等大眾途悅電動等合資車上市表現,等刀鋒電池冬季實際表現。
為什么不做“等待黨”?大家都堅信“每年都是黨大獲全勝的一年”,但還有一句“至理名言”無人懷疑,那就是“早買早享”。我們請不認為自己在等聚會的參與者分析他們沒有等的原因,“剛需”被認為是第一個原因。同時,“早買早享”的心態也被更多人提起。有人說:“什么時候才是盡頭?每年都有新款!”;也有人說,“不只是電動車有新的‘等份’,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等份。問題是你的時間沒有等分”;還有人說“活在當下”、“趁早嘗試”、“提前享受”、“該做的時候再做”都沒意思。
0
“非剛需”可能是“等黨”猶豫不決的根本原因,但他們對更好產品的追求,對更好性價比的期待,對服務的真實,某種程度上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動力,就像技術創新一樣。等和不等都沒有錯。在最好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在最需要的時候買一輛自己能力范圍內最好的車,應該是每個人的愿望。你也是“等待黨”嗎?你對現在的電動車市場有什么期待?評論區說吧!
自從幾年前開始,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市場似乎被某種定義洗腦了:電量為王,續航為王。即使自主品牌紛紛拿出堆砌電池的“油改電”產品擁入市場,用戶在百般權衡之下依然愿意相信電池包的大小比一臺車的品質重要。
1900/1/1 0:00:00從國產版Model3入門車型價格下探至30萬元以下,到國產長續航版本補貼后售價低至339萬元,特斯拉如此定價給“蔚來們”帶來巨大壓力。再加上疫情對市場的影響,蔚來們的日子似乎更不好過。
1900/1/1 0:00:004月16日,中國汽車流通行業藍皮書發布。據藍皮書內容,2019年完成全年銷售目標的經銷商占比僅為289,另有74的經銷商目標完成率在50以下。
1900/1/1 0:00:004月16日,工信部發布2020年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
1900/1/1 0:00:00我們正處在一個大變局時代,過去那些對市場規律的構想,正在逐一實現。2020年開局艱難,疫情籠罩、銷量下滑、市場淘汰成為當前行業的主旋律。
1900/1/1 0:00:00本文要點公積金是社會公共福利系統的階段性產物,具有特定的歷史環境和國家環境。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