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在自動駕駛大蛋糕上,華為找到了“5G”這個切口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華為在2018MWC上的舉動引起了全球無人駕駛圈的注意:用手機控制一輛改裝的保時捷。向前行駛、轉彎和繞過障礙物,這輛車在手機的遙控下完成了無人駕駛汽車的一系列基本技能。我們很容易想到童年時用簡單的控制面板遠程控制玩具車的經歷。然而,當它分別映射到手機和真正的跑車時,有兩個技術點發生了質的變化:首先,手機的控制平臺需要多大的計算能力才能驅動世界上最復雜的工業產品?第二,需要多少帶寬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手機發出命令”和“汽車執行命令”之間的時間差?了解這兩件事,你就會明白華為想切入甚至壟斷自動駕駛行業的哪個領域。凸顯強大的計算能力,拿出芯片,用手機控制保時捷,自然不在話下。雖然聽起來很酷,但它背后的技術難度可能并不是一個新的突破。在這里,華為的手機充當了駕駛汽車的視覺處理芯片。你需要一部具有強大學習和處理能力的手機,而強大的計算能力,你知道,需要一個強大的芯片。事實上,這輛保時捷的頂部安裝了一個攝像頭,它會實時記錄車輛前方的情況,然后將其傳輸到華為Mate 10 Pro手機上。接下來,手機會實時處理接收到的視頻數據,然后將障礙物識別結果轉發給車輛控制器,完成預期動作。但事實上,這種相當于“單挑”處理芯片的操作并不一定實用,但華為正在努力展示自己的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力,以及在自動駕駛這一熱門領域的嘗試。早在2017年9月在德國柏林舉行的IFA 2017展會上,華為就正式發布了移動AI芯片麒麟970。在麒麟970的設計過程中,華為與CAMBRIAN深度合作,創新集成了NPU的專用硬件處理單元,并具有每分鐘識別2000張圖像的能力。再加上新設計的HiAI移動計算架構,該芯片用于機器學習任務的性能提高了幾十倍,最高可達傳統處理器的25倍速度和50倍能效,其加速性能和能效比遠優于CPU和GPU。這種性能的提高可以使許多無法在移動端使用的機器學習應用程序變得實用,而控制保時捷就是最好的證明。此外,在通信方面,麒麟970支持全球最高的通信規范LTE Cat.18/Cat.13,實現了業界1.2Gbps的最高峰值下載速率。也正是基于手機內置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的這些特性,華為Mate 10 Pro才能實現判斷周圍環境、識別前方物體以及及時擋墻的功能。5G離不開自動駕駛。有這樣一個比喻:如果將軟件操作系統視為智能汽車的大腦,那么通信網絡無疑與主動脈一樣。對于自動駕駛技術,車身上裝載的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等傳感器設備一直在接收和傳輸數據。在擁有高效強大的處理芯片后,該系統相當于擁有了一個能夠即時處理數據的機智“大腦”。但如果沒有可靠的通信網絡來快速完成數據傳輸,那么系統就相當于“血管堵塞”,無論你的“大腦”有多強大,都無法發出指令。因此,海量數據的傳輸已經成為自動駕駛領域必須解決的問題。5G時代的到來給自動駕駛帶來了無限的潛力。5G是我們現在每天接觸的4G的延伸和升級。相比之下,5G具有高連接密度、短端到端延遲和高流量密度,非常適合在海量數據交互的場景中發揮其潛力,自動駕駛就是這樣的場景之一。說到華為,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手機。為此,華為自然在5G上有布局。華為的5G研發之路可以追溯到2009年,并在2012年推出了關鍵技術驗證原型。2013年,華為投資6億美元用于5G研發……

2015年完成了系統測試原型。今年2月,華為宣布將在2018年投資50億元進行5G研發,這足以表明華為對5G高地的重視。可以說,在自動駕駛這塊大蛋糕上,華為在5G方面的優勢使其找到了最佳切入點。那么,除了5G上的天然基因優勢外,華為和自動駕駛之間的其他起源是什么?華為的自動駕駛之路華為造車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一直處于外界眾說紛紜的階段,沒有實錘。與百度和谷歌等對自動駕駛有明顯傾向的公司不同,華為和自動駕駛之間的關系一直令人困惑。對此,我們梳理了華為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動作,其切入賽道的路徑與英偉達瞄準某一環節的基礎技術建設非常相似:2014年,華為與東風、長安簽署了車聯網技術合作協議,并與保時捷在自動駕駛領域深度合作。2015年,華為與大眾汽車合作,試圖進入以智能手機為中心的車聯網領域。2016年,華為與奧迪、寶馬、戴姆勒、愛立信、英特爾、諾基亞和高通宣布成立“5GAA”,共同推動全球汽車聯網統一標準的孵化。2017年,有消息稱華為投資了威瑪汽車,但具體投資時間和金額并未公布。值得注意的是,魏瑪汽車成立于2015年。它是中國一家新興的新能源汽車企業。2017年12月,完成由百度資本和百度集團領投的A+輪融資。對威馬的投資并沒有被視為華為造車的前兆,而是華為在物聯網領域的布局。同年9月,深圳有消息稱,兩條無人巴士路線將進行測試,背后有華為的技術支持。2018年1月,華為宣布與比亞迪合作,共同發布云賽道無人駕駛系統。從這個角度來看,在與自動駕駛相關的領域,華為并沒有挑起技術大梁,而是專注于其在5G和車聯網方面的能力。當被問及華為是否成立了自動駕駛團隊時,一位在華為從事云服務的程序員告訴機器,華為分為四個業務部門:企業、消費者、云和運營商。盡管她不知道是否有自動駕駛團隊,但自動駕駛項目肯定涉及多個團隊。在項目成立期間,各部門將適當部署人員組成團隊,而自動駕駛項目至少會涉及車聯網團隊和5G團隊。與此同時,華為在領克上發布了自動駕駛領域人才招聘信息,職位多為技術專家和骨干。由此可見,在華為不斷擴大其在通信和車載網絡方面的固有優勢的同時,其對自動駕駛技術的野心也不容小覷。而且,根據華為程序員的工作水平,也許有一天華為可以超越那些完全投入自動駕駛領域的玩家,這可能會首先給我們帶來驚喜。華為在2018MWC上的舉動引起了全球無人駕駛圈的注意:用手機控制一輛改裝的保時捷。向前行駛、轉彎和繞過障礙物,這輛車在手機的遙控下完成了無人駕駛汽車的一系列基本技能。我們很容易想到童年時用簡單的控制面板遠程控制玩具車的經歷。然而,當它分別映射到手機和真正的跑車時,有兩個技術點發生了質的變化:首先,手機的控制平臺需要多大的計算能力才能驅動世界上最復雜的工業產品?第二,需要多少帶寬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手機發出命令”和“汽車執行命令”之間的時間差?了解這兩件事,你就會明白華為想切入甚至壟斷自動駕駛行業的哪個領域。凸顯強大的計算能力,拿出芯片,用手機控制保時捷,自然不在話下。雖然聽起來很酷,但它背后的技術難度可能并不是一個新的突破。在這里,華為的手機充當了駕駛汽車的視覺處理芯片。你需要一部學習能力強的手機……

處理能力和強大的計算能力,你知道,需要一個強大的芯片。事實上,這輛保時捷的頂部安裝了一個攝像頭,它會實時記錄車輛前方的情況,然后將其傳輸到華為Mate 10 Pro手機上。接下來,手機會實時處理接收到的視頻數據,然后將障礙物識別結果轉發給車輛控制器,完成預期動作。但事實上,這種相當于“單挑”處理芯片的操作并不一定實用,但華為正在努力展示自己的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力,以及在自動駕駛這一熱門領域的嘗試。早在2017年9月在德國柏林舉行的IFA 2017展會上,華為就正式發布了移動AI芯片麒麟970。在麒麟970的設計過程中,華為與CAMBRIAN深度合作,創新集成了NPU的專用硬件處理單元,并具有每分鐘識別2000張圖像的能力。再加上新設計的HiAI移動計算架構,該芯片用于機器學習任務的性能提高了幾十倍,最高可達傳統處理器的25倍速度和50倍能效,其加速性能和能效比遠優于CPU和GPU。這種性能的提高可以使許多無法在移動端使用的機器學習應用程序變得實用,而控制保時捷就是最好的證明。此外,在通信方面,麒麟970支持全球最高的通信規范LTE Cat.18/Cat.13,實現了業界1.2Gbps的最高峰值下載速率。也正是基于手機內置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的這些特性,華為Mate 10 Pro才能實現判斷周圍環境、識別前方物體以及及時擋墻的功能。5G離不開自動駕駛。有這樣一個比喻:如果將軟件操作系統視為智能汽車的大腦,那么通信網絡無疑與主動脈一樣。對于自動駕駛技術,車身上裝載的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等傳感器設備一直在接收和傳輸數據。在擁有高效強大的處理芯片后,該系統相當于擁有了一個能夠即時處理數據的機智“大腦”。但如果沒有可靠的通信網絡來快速完成數據傳輸,那么系統就相當于“血管堵塞”,無論你的“大腦”有多強大,都無法發出指令。因此,海量數據的傳輸已經成為自動駕駛領域必須解決的問題。5G時代的到來給自動駕駛帶來了無限的潛力。5G是我們現在每天接觸的4G的延伸和升級。相比之下,5G具有高連接密度、短端到端延遲和高流量密度,非常適合在海量數據交互的場景中發揮其潛力,自動駕駛就是這樣的場景之一。說到華為,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手機。為此,華為自然在5G上有布局。華為的5G研發之路可以追溯到2009年,并在2012年推出了關鍵技術驗證原型。2013年,華為投資6億美元用于5G研發,并于2015年推出了系統測試原型。今年2月,華為宣布將在2018年投資50億元進行5G研發,這足以表明華為對5G高地的重視。可以說,在自動駕駛這塊大蛋糕上,華為在5G方面的優勢使其找到了最佳切入點。那么,除了5G上的天然基因優勢外,華為和自動駕駛之間的其他起源是什么?華為的自動駕駛之路華為造車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一直處于外界眾說紛紜的階段,沒有實錘。與百度和谷歌等對自動駕駛有明顯傾向的公司不同,華為和自動駕駛之間的關系一直令人困惑。對此,我們梳理了華為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動作,其切入賽道的路徑與英偉達瞄準某一環節的基礎技術建設非常相似:2014年,華為與東風、長安簽署了車聯網技術合作協議,并與保時捷在自動駕駛領域深度合作。2015年,華為與大眾汽車合作,試圖以智能手機為切入點,進軍車聯網領域……

2016年,華為與奧迪、寶馬、戴姆勒、愛立信、英特爾、諾基亞和高通宣布成立“5GAA”,共同推動全球汽車聯網統一標準的孵化。2017年,有消息稱華為投資了威瑪汽車,但具體投資時間和金額并未公布。值得注意的是,魏瑪汽車成立于2015年。它是中國一家新興的新能源汽車企業。2017年12月,完成由百度資本和百度集團領投的A+輪融資。對威馬的投資并沒有被視為華為造車的前兆,而是華為在物聯網領域的布局。同年9月,深圳有消息稱,兩條無人巴士路線將進行測試,背后有華為的技術支持。2018年1月,華為宣布與比亞迪合作,共同發布云賽道無人駕駛系統。從這個角度來看,在與自動駕駛相關的領域,華為并沒有挑起技術大梁,而是專注于其在5G和車聯網方面的能力。當被問及華為是否成立了自動駕駛團隊時,一位在華為從事云服務的程序員告訴機器,華為分為四個業務部門:企業、消費者、云和運營商。盡管她不知道是否有自動駕駛團隊,但自動駕駛項目肯定涉及多個團隊。在項目成立期間,各部門將適當部署人員組成團隊,而自動駕駛項目至少會涉及車聯網團隊和5G團隊。與此同時,華為在領克上發布了自動駕駛領域人才招聘信息,職位多為技術專家和骨干。由此可見,在華為不斷擴大其在通信和車載網絡方面的固有優勢的同時,其對自動駕駛技術的野心也不容小覷。而且,根據華為程序員的工作水平,也許有一天華為可以超越那些完全投入自動駕駛領域的玩家,這可能會首先給我們帶來驚喜。

標簽:保時捷威馬汽車奧迪寶馬比亞迪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EV晨報 | 滴滴與北汽達成戰略合作;比亞迪發布唐二代設計理念;大眾I.D.系列概念車將國產

1、滴滴與北汽達成戰略合作,推進新能源共享汽車運營(閱讀原文)3月7日下午消息,滴滴出行宣布與北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1900/1/1 0:00:00
面對新經濟前瞻布局 一汽與奧迪升級合作關系

在汽車行業面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之際,中國一汽再次站在時代前列。

1900/1/1 0:00:00
成飛集成與大陸集團成立合資公司,跨入48V電池系統市場

未來屬于電動汽車,48伏技術被視為聰明、高效的解決方案之一,市場發展前景巨大。

1900/1/1 0:00:00
施雪松

3月7日,斑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斑馬網絡)發布官方聲明,任命原高級副總裁郝飛出任斑馬網絡新一任CEO,原CEO施雪松出任斑馬技術委員會主席兼首席科學家。

1900/1/1 0:00:00
東風汽車將于2020年量產無人駕駛汽車

總部位于武漢的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在規劃,于2020年之前實現批量生產無人駕駛汽車,這代表著東風公司正邁向一個更加智能化的未來。

1900/1/1 0:00:00
充電樁運營商深陷燒錢困局,轉投充電場站會成為行業盈利拐點?

如今,擺在充電樁投資者、運營商和建設企業面前的問題是,如何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擺脫不斷“燒錢”的困局。對于他們來說,如何在這場“消耗戰”中“活”到盈利拐點才是最現實的問題。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