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日本舉行的“國際二次電池展覽會”上,索尼、GS湯前、松下等日本鋰電池巨頭(僅展出燃料電池產品)均未出席,日本公認的最強固態電池技術也隨之消失。然而,在幾乎同時舉行的智能電網展覽會上,日本鋰電池企業紛紛亮相,在智能電網、需求側動態響應、數字電站、模擬發電廠(VPP)等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出了問題,必有妖。業內人士認為,日本公司對鋰電池展覽會的這種“回避”態度,實際上反映出日本公司已經放棄了在現有電池產品上與中韓競爭,轉而轉向系統集成行業,完成了從產品到服務的轉變。這種轉變當然是發達國家產業發展技術集中化(核心部件和系統集成)的外在表現,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日本鋰電池企業在性價比上的損失并不是一個無奈之舉。自2005年以來,日本鋰電池的國際市場份額一直在下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2016年,日本鋰電池的全球市場份額已降至15%左右,其下降速度令人震驚。事實上,從1991年日本鋰電池產業誕生到2005年的15年間,其市場和技術幾乎被日本壟斷,日本鋰電池企業也獲得了高額利潤。2005年后,隨著鋰電池技術向中國和韓國的擴散,低端市場逐漸被中國和韓國蠶食,日本鋰電池行業的整體利潤開始迅速下降,這導致許多企業經營困難。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一方面,日本材料和電池公司在中國投資建廠,將低端產能轉移到中國,希望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日本鋰電池行業已經進行了幾次并購,電池企業數量已經減少到五六家左右。然而,日本鋰電池企業的這次自我整頓總體上收效甚微,而且近年來日本鋰電池行業的衰退越來越明顯,并呈現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從電池產品轉向電力系統集成成為唯一有效的選擇。從鋰電池技術的發展來看,日本鋰電池產業的轉型實際上意味著以技術為王的鋰電池時代已經結束,同時“性價比”開始主導鋰電池產業。當行業發展到這個階段時,往往只剩下一種策略:要么拿錢殺死對手,要么被對手殺死。就像這樣,資本開始顛覆技術的格局,這種格局已經在其他行業完全上演,其劇本比鋰電池更殘酷、更血腥。以三星的DRAM(內存)反擊為例。1984年,就在三星推出64KDRAM之后,內存價格暴跌,從每片4美元跌至每片30美分。當時,三星的成本是每個芯片1.3美元。換句話說,每生產一件產品,損失為1美元。到1986年底,累計虧損為3億美元,所有股本都出現了赤字。直到1987年,美國對日本半導體公司提起反傾銷訴訟,雙方達成了出口限制協議。受此影響,DRAM價格出現反彈,三星乘勢實現盈利。在韓國制造商的壓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整合日立、NEC和三菱的DRAM業務,并成立“國家隊”Elpida尋求對抗。即便如此,日本人還是沒能逃脫戰敗的命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DRAM的價格從2.25美元暴跌至0.31美元。就在許多制造商哀悼之際,三星做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三星電子去年的所有利潤都用于擴大產能,并故意擴大行業的損失。很快,埃爾皮達破產了,三星用自殺式投資將日本人徹底趕出了這個行業。要知道,1983年,當三星開發64KDRAM時,關鍵技術落后于日本五年。到256K,它落后日本兩年;
現在是100萬,還落后一年。“低水平重復制造”聽起來很難避免,但當這種制造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時,其規模帶來的能量足以改變世界。三星反擊日本的故事可以在無數領域找到,但主角不再是三星,而是格力、華為等行業巨頭。回到鋰電池領域,2018年我國動力電池產能將達到150Gwh,已遠遠超過現有需求。即便如此,各大電池公司仍在不停地擴大生產。原因在于,大規模智能制造是動力電池企業降低成本、穩定優質產品供應、碾壓對手的重要芯片。從全球范圍來看,選擇“用金錢殺死對手”的人不在少數。其中,松下在擁有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的日本、中國和美國投資1000億日元增產。這幾乎與日立、NEC和三菱組成“國家隊”埃爾皮達對抗三星時如出一轍,可以看作是日本鋰電池充滿希望的最后一戰。當然,松下可能不會像埃爾皮達那樣走向破產,至少目前,松下在鋰電池行業仍然可以受到贊揚。然而,其他日本鋰電池公司卻不那么樂觀。AESC,僅次于松下,去年被中國瓜分(其背后的斗爭太復雜了,所以我暫時不談細節)。其他曾經的巨頭,如東芝、GS湯前和日立,都在苦苦掙扎,只能堅守最后的“技術藍天”:將行業從產品轉向技術服務,開發新電池以卷土重來。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領域,并不是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束手無策,因為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服務本身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產品。據了解,燃料電池巨頭巴拉德和全球頂級汽車供應商博世等國際公司正在將業務轉向電力系統集成服務;
日本汽車巨頭豐田也公開表示,豐田正在從一家汽車公司轉型為一家移動旅行服務公司。由此看來,日本鋰電池企業從產品轉向服務,不僅是性價比下降的無奈之舉,也是產業升華的必由之路。然而,在中國和韓國鋰電池快速擴張的浪潮下,這種“升華”帶來的光環能持續多久,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號。近日,在日本舉行的“國際二次電池展覽會”上,索尼、GS湯前、松下等日本鋰電池巨頭(僅展出燃料電池產品)均未出席,日本公認的最強固態電池技術也隨之消失。然而,在幾乎同時舉行的智能電網展覽會上,日本鋰電池企業紛紛亮相,在智能電網、需求側動態響應、數字電站、模擬發電廠(VPP)等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出了問題,必有妖。業內人士認為,日本公司對鋰電池展覽會的這種“回避”態度,實際上反映出日本公司已經放棄了在現有電池產品上與中韓競爭,轉而轉向系統集成行業,完成了從產品到服務的轉變。這種轉變當然是發達國家產業發展技術集中化(核心部件和系統集成)的外在表現,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日本鋰電池企業在性價比上的損失并不是一個無奈之舉。自2005年以來,日本鋰電池的國際市場份額一直在下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2016年,日本鋰電池的全球市場份額已降至15%左右,其下降速度令人震驚。事實上,從1991年日本鋰電池產業誕生到2005年的15年間,其市場和技術幾乎被日本壟斷,日本鋰電池企業也獲得了高額利潤。2005年后,隨著鋰電池技術向中國和韓國的擴散,低端市場逐漸被中國和韓國蠶食,日本鋰電池行業的整體利潤開始迅速下降,這導致許多企業經營困難。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一方面,日本材料和電池公司在中國投資建廠,將低端產能轉移到中國,希望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日本鋰電池行業已經進行了幾次并購,電池企業數量已經減少到五六家左右。然而,日本鋰電池企業的這次自我整頓總體上收效甚微,而且近年來日本鋰電池行業的衰退越來越明顯,并呈現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從電池產品轉向電力系統集成成為唯一有效的選擇。從鋰電池技術的發展來看,日本鋰電池產業的轉型實際上意味著以技術為王的鋰電池時代已經結束,同時“性價比”開始主導鋰電池產業。當行業發展到這個階段時,往往只剩下一種策略:要么拿錢殺死對手,要么被對手殺死。就像這樣,資本開始顛覆技術的格局,這種格局已經在其他行業完全上演,其劇本比鋰電池更殘酷、更血腥。以三星的DRAM(內存)反擊為例。1984年,就在三星推出64KDRAM之后,內存價格暴跌,從每片4美元跌至每片30美分。當時,三星的成本是每個芯片1.3美元。換句話說,每生產一件產品,損失為1美元。到1986年底,累計虧損為3億美元,所有股本都出現了赤字。直到1987年,美國對日本半導體公司提起反傾銷訴訟,雙方達成了出口限制協議。受此影響,DRAM價格出現反彈,三星乘勢實現盈利。在韓國制造商的壓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整合日立、NEC和三菱的DRAM業務,并成立“國家隊”Elpida尋求對抗。即便如此,日本人還是沒能逃脫戰敗的命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公共關系……
DRAM的e從2.25美元暴跌至0.31美元。就在許多制造商哀悼之際,三星做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三星電子去年的所有利潤都用于擴大產能,并故意擴大行業的損失。很快,埃爾皮達破產了,三星用自殺式投資將日本人徹底趕出了這個行業。要知道,1983年,當三星開發64KDRAM時,關鍵技術落后于日本五年。到256K,它落后日本兩年;現在是100萬,還落后一年。“低水平重復制造”聽起來很難避免,但當這種制造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時,其規模帶來的能量足以改變世界。三星反擊日本的故事可以在無數領域找到,但主角不再是三星,而是格力、華為等行業巨頭。回到鋰電池領域,2018年我國動力電池產能將達到150Gwh,已遠遠超過現有需求。即便如此,各大電池公司仍在不停地擴大生產。原因在于,大規模智能制造是動力電池企業降低成本、穩定優質產品供應、碾壓對手的重要芯片。從全球范圍來看,選擇“用金錢殺死對手”的人不在少數。其中,松下在擁有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的日本、中國和美國投資1000億日元增產。這幾乎與日立、NEC和三菱組成“國家隊”埃爾皮達對抗三星時如出一轍,可以看作是日本鋰電池充滿希望的最后一戰。當然,松下可能不會像埃爾皮達那樣走向破產,至少目前,松下在鋰電池行業仍然可以受到贊揚。然而,其他日本鋰電池公司卻不那么樂觀。AESC,僅次于松下,去年被中國瓜分(其背后的斗爭太復雜了,所以我暫時不談細節)。其他曾經的巨頭,如東芝、GS湯前和日立,都在苦苦掙扎,只能堅守最后的“技術藍天”:將行業從產品轉向技術服務,開發新電池以卷土重來。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領域,并不是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束手無策,因為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服務本身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產品。據了解,燃料電池巨頭巴拉德和全球頂級汽車供應商博世等國際公司正在將業務轉向電力系統集成服務;日本汽車巨頭豐田也公開表示,豐田正在從一家汽車公司轉型為一家移動旅行服務公司。由此看來,日本鋰電池企業從產品轉向服務,不僅是性價比下降的無奈之舉,也是產業升華的必由之路。然而,在中國和韓國鋰電池快速擴張的浪潮下,這種“升華”帶來的光環能持續多久,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蒸蒸日上,政策紅利正逐漸減弱,但其中的引導作用卻影響深遠。趕在2018年農歷新年前頒布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可以看出,政府正在用更柔性的政策規范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1900/1/1 0:00:003月初,寶能入主的首個營銷年會上,在經歷了新的股東及管理團隊換血后,觀致呈現出一翻大干一場的架勢,提出的目標也可謂激進:2018年,完成8萬輛零售目標。
1900/1/1 0:00:003月6日,豐田汽車公司、日產汽車公司、本田技研工業公司、JXTG能源公司、出光興產公司、巖谷產業公司、東京燃氣公司、東邦燃氣公司AIRLIQUIDEJapanLtd
1900/1/1 0:00:00正在進行的2018全國兩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果評選2018全國兩會中最受關注的行業,汽車行業肯定是其中之一。和以往的政府工作報告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汽車被提及的次數明顯增加。
1900/1/1 0:00:00未來無人駕駛汽車技術成熟后,不僅在交通領域,在快餐、房地產、酒店、航空等多個領域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預見的是,未來20年內,自動駕駛汽車,或者說無人駕駛汽車將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1900/1/1 0:00:00正式啟動銷售的第三年,東風雷諾在2018年準備開啟進擊模式。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