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湖北省武漢市發布《武漢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2017-2022年)》,指出新能源汽車和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網絡是下一步低碳發展的重點。提出到2022年,武漢將基本形成覆蓋“三鎮”和“新城”的軌道交通網絡體系,總里程達到400公里,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運量的50%以上。同時,全市新能源汽車推廣達到4萬輛,建成集中充換電站150多座、充電樁7萬多個。
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武漢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2017-2022年)》的通知各區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部門:經研究,現將《武漢市炭排峰行動計劃》(2017-2022)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武漢市人民政府2017年12月23日《武漢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2017-2022年)》為加快綠色低碳城市發展,推動全市碳排放在2022年前后達到峰值,根據《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要求,制定本計劃。一、工作目標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低碳發展作為推進現代化、,國際化、生態武漢。到2022年,全市碳排放將達到峰值,工業(不含能源)、建筑、交通和能源領域以及全市14個區(開發區)的二氧化碳排放將得到有效控制(附全市碳排放主要目標分解表),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建筑體系和交通體系將基本建立,具有示范效應的“武漢模式”將基本形成,低碳生產和生活將得到發展。二是主要任務(一)實施工業低碳項目1。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到2022年,信息技術、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產業產值將分別達到8000億元、4000億元和4000億元,上述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70%以上。2.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拓展現代物流、金融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商務會展業等四大生產性服務業,鞏固提升現代商業、旅游、房地產、公共服務等四大生活服務業,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工程設計產業、汽車服務業、新模式新業態等五大特色和新興服務業。到2022年,服務業增加值將達到1.2萬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6%以上。3.提高低碳農業水平。推廣農業種養循環模式和清潔農業模式,提高“兩型”農業生產技術應用水平。到2022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年均減少1-2%,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規模化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農村清潔能源戶戶可及率達到80%以上。4.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面禁止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焦化、有色金屬等行業新建高污染項目。除在建項目外,嚴禁在長江、漢江武漢段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重化工園區。加強對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監管,推行企業能效標準等……
嚴格執行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標準。推動鋼鐵、水泥企業用電實行階梯電價和差別電價。支持企業實施工業鍋爐、窯爐節能改造、電機系統節能改造、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熱電聯產、工業副產氣回收利用、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2) 實施低碳能源項目1。合理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堅持節約優先,提高能源效率,確保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2.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大力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完成湖北龍源黃陂劉家山風電場項目和國電黃陂云霧山風電場工程。全市已布局一批光伏發電項目,新建裝機容量達到25萬千瓦以上。推進生物質和垃圾規模化利用,建設10-15個大中型沼氣項目和150多個小型沼氣項目。全市沼氣工程總量將達到10萬立方米以上。3.提高天然氣利用比例。到2022年,全市將建成高壓管道700多公里,中壓主管3200多公里,天然氣站270多座。力爭在2020年底前建成白虎山大型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一期。鼓勵發展城市燃氣供暖,引導和支持工業企業生產使用管道天然氣或液化天然氣,推動三環外鍋爐逐步推行煤(油)改氣,鼓勵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大力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4.提高用電比例。實施“近城特高壓、進城特高壓”工程,推進1000kV特高壓交流變電站和±800kV特高壓直流換流站建設。完善220kV城鄉骨干網。到2022年,新建(擴建)220kV輸變電工程17個,新增變電站容量641萬千伏安,總容量2027萬千伏安。。完善110kV城鄉配電網系統。到2022年,新建(擴建)110kV輸變電工程73個,新增變電站容量585萬kVA,總容量1943萬kVA。。推進中心城市配電網改造、新城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向城鄉一體化電網過渡。5、嚴格控制煤耗。加強源頭管理,原則上不批準新建項目新建燃煤鍋爐;
對于完全沒有條件使用清潔能源,但由于工業發展確實需要新建燃煤鍋爐的地區,要嚴格控制,其新(改、擴)用煤項目必須以同等數量的煤耗或減量替代。嚴格執行本市關于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的相關規定。到2022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1950萬噸標準煤以內,力爭控制在1600萬噸標準煤炭以內。6.促進熱電聯產。以熱電聯產為主,以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和工業余熱為補充,以地源熱泵、河水源熱泵和生物質燃料鍋爐為補充,推進集中供暖(制冷)。到2022年,全市主城區和開發區將建成生產生活供熱設施,可滿足4300噸/小時的工業生產負荷,供熱面積4200萬平方米,年供熱量6.5×107吉焦。(3) 實施低碳生活項目1。促進低碳建筑。嚴格執行低能耗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標準執行率達到100%。到2022年,新建綠色建筑占當年竣工面積的50%,建設綠色建筑4500萬平方米以上,創建5個低碳生態示范區、10個集中綠色建筑示范區和50個高星級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可再生能源建筑累計應用面積超過5000萬平方米;
新型墻體材料的普及應用率達到100%,建材行業無廢渣、無廢水排放。促進建筑業現代化。自2018年以來,建筑業現代化建設項目在當年起步區的比重不低于20%,此后每年增長不低于5%。2.促進低碳交通。優化綠色公共交通發展,建設“地鐵城市”。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三鎮”和“新城”的軌道交通網絡體系,總里程達到400公里,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運量的50%以上。構建以國家鐵路樞紐為節點、城市軌道為骨干、常規公共交通為基礎、輪渡為補充、慢行為連接的綜合公共交通體系。到2022年,公共交通將占機動出行的60%以上,并將適時增加公交專用道。推進共享交通建設,完善公共交通和客運出租車智能調度系統,建設港口通航管理信息系統。加快推進清潔能源汽車示范工程,實施“新能源公交車置換工程”,在港口裝卸機械和運輸設備中優先使用清潔能源。到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4萬輛,建成150多個集中充換電站和7萬多個充電樁。3.促進低碳公共機構。推廣無紙化辦公和網上辦公,減少一次性辦公用品的使用。我們將實施精簡高效的會議組織模式,并繼續完善遠程會議系統。開展“低碳辦公周”活動。全面推行低碳公務用車,2018年底前全面淘汰“高污染、高排放”公務用車。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政府采購政策,逐步提高低碳產品比重。4.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啟動“低碳生活方式+”行動計劃,搭建“碳寶袋”低碳生活模式平臺,引導消費者選擇低碳產品。加強節能產品和環保標識產品的認證。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完善垃圾綜合利用設施。支持和引導共享經濟發展,創新共享經濟發展模式和領域。開展低碳主題校園宣傳活動,不定期開展學生集體參與的低碳實踐活動。(4) 實施生態減碳工程1。優化城市生態格局。以山水為骨干,形成“一心、兩軸、五環、六楔、多廊、多點成網”的綠色骨架,構建“綠峰為屏、綠楔畫風、藍綠網、大珠小珠嵌江”的綠色空間結構。到2022年,森林覆蓋率達到14.05%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以上。2.實施“綠色骨架”主體工程。建設百里東湖綠道,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湖泊典范。完成景觀十字軸綠化建設,圍繞主城長江段建設世界一流的城市中軸線文明景觀帶。建設陳家集、留香等地區全長15.4公里的長江灘公園,建設橫軸5公里的漢江灘公園,將“兩江四岸”的綠色海岸線延伸至三環城市生態帶。實施“兩江四岸”綠化推進工程和桂山風景區改造工程,打通長春寺紅山珞珈山綠化走廊。拓寬三環路城市生態帶,新增綠化面積19公頃以上。完成146公里四環兩側50米寬的公益林帶建設。推進綠色楔形體進城示范工程建設。3.暗示……
“綠化長江,綻放三鎮”項目。到2022年,新增林地12萬畝,確保全市公益林面積穩定在90萬畝左右。已建成23個公園,連續建設7個公園,增加公園綠化面積810公頃。推進200個街道公園建設。實施空中花園、立交橋和人行天橋的特殊空間和屋頂綠化等項目。4.實施生態藍網綠化和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到2022年,將建成20多個湖泊公園或湖泊綠地,沿河灘建設20多公里生態綠洲。推進沈湖、射湖、張渡湖、蕪湖、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保護恢復,建設1處國際重要濕地、3處省級及以上保護區、2處市級保護區。加快建設蔡甸區侯官湖、江夏區鞍山、隱龍島、東西湖區儒艮湖等國家級濕地公園,以及蔡甸區鎖子廠河、通湖、江霞區朱陽海、黃陂區木蘭溪等省級濕地公園,促進濕地生態功能恢復,建設5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和4個省級濕地公園。5.實施山地修復和山地公園建設項目。推進黃陂區魯家山、蔡甸區恒山、青山區磯頭山等12座總面積3980畝的受損山體生態修復,建設唐家山、國頂山、仙女山、珠山、將軍山、磯頭山等山上公園。(五) 實施低碳基礎能力提升項目1。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將溫室氣體排放基本統計指標納入城市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涵蓋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土地利用變化、林業碳匯、廢棄物處置等領域的統計體系,滿足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政府目標評估要求。規范市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2018年底前啟動市級溫室氣體目錄編制工作。2.構建低碳節能的智能管理體系。到2022年,低碳節能智能管理系統將基本覆蓋全市主要用能單位,實現對全市主要用電單位能耗和碳排放的實時監測、分析和預警。3.制定低碳相關標準。研究制定武漢市重點行業、重點產品、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消費限額的地方標準,加強標準實施,促進企業碳減排和能效提升。(六) 實施低碳發展示范項目1。在接近零碳排放地區實施示范項目。以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華山生態新城為載體,以低碳生產、低碳生活、低碳服務為主要內容,開展國家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生態鏈發展,并形成可復制的示范項目。2.實施“500”低碳示范工程。試點低碳企業、低碳機構、低碳校園、低碳醫院等低碳單位,建立低碳單位評價標準、指標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到2022年,全市將建成5個低碳示范城市(園區)、10個低碳社區和100多個低碳試點單位。3.開展低碳科技創新示范。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加大低碳技術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搭建低碳科研平臺。鼓勵在二氧化碳捕獲、利用和儲存等低碳技術領域進行自主創新,并優先將其作為各類科技創新重大項目……
lans。(七) 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1。加強項目準入機制。圍繞節能和碳排放控制“雙控”目標,嚴格項目能源評估碳評估制度,嚴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建設。在評估過程中加強事后監督。2.推進低碳市場化機制建設。爭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登記制度落戶武漢。1月3日,湖北省武漢市發布《武漢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2017-2022年)》,指出新能源汽車和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網絡是下一步低碳發展的重點。提出到2022年,武漢將基本形成覆蓋“三鎮”和“新城”的軌道交通網絡體系,總里程達到400公里,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運量的50%以上。同時,全市新能源汽車推廣達到4萬輛,建成集中充換電站150多座、充電樁7萬多個。
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武漢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2017-2022年)》的通知各區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各部門:經研究,現將《武漢市炭排峰行動計劃》(2017-2022)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武漢市人民政府2017年12月23日《武漢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2017-2022年)》為加快綠色低碳城市發展,推動全市碳排放在2022年前后達到峰值,根據《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要求,制定本計劃。一、工作目標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低碳發展作為推進現代化、,國際化、生態武漢。到2022年,全市碳排放將達到峰值,工業(不含能源)、建筑、交通和能源領域以及全市14個區(開發區)的二氧化碳排放將得到有效控制(附全市碳排放主要目標分解表),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建筑體系和交通體系將基本建立,具有示范效應的“武漢模式”將基本形成,低碳生產和生活將得到發展。二是主要任務(一)實施工業低碳項目1。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到2022年,信息技術、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產業產值將分別達到8000億元、4000億元和4000億元,上述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70%以上。2.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拓展現代物流、金融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商務會展業等四大生產性服務業,鞏固提升現代商業、旅游、房地產、公共服務等四大生活服務業,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工程設計產業、汽車服務業、新模式新業態等五大特色和新興服務業。到2022年,服務業增加值將達到1.2萬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6%以上。3.提高低碳農業水平。推廣農業種養循環模式和清潔農業模式,提高“兩型”農業生產技術應用水平。到2022年,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年均減少1-2%,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規模化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超過……
5%,農村家庭清潔能源使用率將達到80%以上。4.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面禁止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焦化、有色金屬等行業新建高污染項目。除在建項目外,嚴禁在長江、漢江武漢段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重化工園區。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監管,推行企業能效標準,嚴格執行高耗能產品能耗定額標準。推動鋼鐵、水泥企業用電實行階梯電價和差別電價。支持企業實施工業鍋爐、窯爐節能改造、電機系統節能改造、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熱電聯產、工業副產氣回收利用、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2) 實施低碳能源項目1。合理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堅持節約優先,提高能源效率,確保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2.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大力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完成湖北龍源黃陂劉家山風電場項目和國電黃陂云霧山風電場工程。全市已布局一批光伏發電項目,新建裝機容量達到25萬千瓦以上。推進生物質和垃圾規模化利用,建設10-15個大中型沼氣項目和150多個小型沼氣項目。全市沼氣工程總量將達到10萬立方米以上。3.提高天然氣利用比例。到2022年,全市將建成高壓管道700多公里,中壓主管3200多公里,天然氣站270多座。力爭在2020年底前建成白虎山大型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一期。鼓勵發展城市燃氣供暖,引導和支持工業企業生產使用管道天然氣或液化天然氣,推動三環外鍋爐逐步推行煤(油)改氣,鼓勵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大力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4.提高用電比例。實施“近城特高壓、進城特高壓”工程,推進1000kV特高壓交流變電站和±800kV特高壓直流換流站建設。完善220kV城鄉骨干網。到2022年,新建(擴建)220kV輸變電工程17個,新增變電站容量641萬千伏安,總容量2027萬千伏安。。完善110kV城鄉配電網系統。到2022年,新建(擴建)110kV輸變電工程73個,新增變電站容量585萬kVA,總容量1943萬kVA。。推進中心城市配電網改造、新城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向城鄉一體化電網過渡。5、嚴格控制煤耗。加強源頭管理,原則上不批準新建項目新建燃煤鍋爐;
對于完全沒有條件使用清潔能源,但由于工業發展確實需要新建燃煤鍋爐的地區,要嚴格控制,其新(改、擴)用煤項目必須以同等數量的煤耗或減量替代。嚴格執行本市關于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的相關規定。到2022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1950萬噸標準煤以內,力爭控制在1600萬噸標準煤炭以內。6.促進熱電聯產。以熱電聯產為主,以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和工業余熱為補充,以地源熱泵、河水源熱泵和生物質燃料鍋爐為補充,推進集中供暖(制冷)。到2022年,全市主城區和開發區將建成生產生活供熱設施,可滿足4300噸/小時的工業生產負荷,供熱面積4200萬平方米,年供熱量6.5×107吉焦。(3) 實施低碳生活項目1。促進低碳建筑。嚴格執行低能耗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標準執行率達到100%。到2022年,新建綠色建筑占當年竣工面積的50%,建設綠色建筑4500萬平方米以上,創建5個低碳生態示范區、10個集中綠色建筑示范區和50個高星級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可再生能源建筑累計應用面積超過5000萬平方米;
新型墻體材料的普及應用率達到100%,建材行業無廢渣、無廢水排放。促進建筑業現代化。自2018年以來,建筑業現代化建設項目在當年起步區的比重不低于20%,此后每年增長不低于5%。2.促進低碳交通。優化綠色公共交通發展,建設“地鐵城市”。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三鎮”和“新城”的軌道交通網絡體系,總里程達到400公里,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運量的50%以上。構建以國家鐵路樞紐為節點、城市軌道為骨干、常規公共交通為基礎、輪渡為補充、慢行為連接的綜合公共交通體系。到2022年,公共交通將占機動出行的60%以上,并將適時增加公交專用道。推進共享交通建設,完善公共交通和客運出租車智能調度系統,建設港口通航管理信息系統。加快推進清潔能源汽車示范工程,實施“新能源公交車置換工程”,在港口裝卸機械和運輸設備中優先使用清潔能源。到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4萬輛,建成150多個集中充換電站和7萬多個充電樁。3.促進低碳公共機構。推廣無紙化辦公和網上辦公,減少一次性辦公用品的使用。我們將實施精簡高效的會議組織模式,并繼續完善遠程會議系統。開展“低碳辦公周”活動。全面推行低碳公務用車,2018年底前全面淘汰“高污染、高排放”公務用車。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政府采購政策,逐步提高低碳產品比重。4.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啟動“低碳生活方式+”行動計劃,搭建“碳寶袋”低碳生活模式平臺,引導消費者選擇低碳產品。加強節能產品和環保標識產品的認證。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完善垃圾綜合利用設施。支持和引導共享經濟發展,創新共享經濟發展模式和領域。開展低碳主題校園宣傳活動,不定期開展學生集體參與的低碳實踐活動。(4) 實施生態減碳工程1。優化城市生態格局。以山水為骨干,形成“一心、兩軸、五環、六楔、多廊、多點成網”的綠色骨架,構建“綠峰為屏、綠楔畫風、藍綠網、大珠小珠嵌江”的綠色空間結構。到2022年,森林覆蓋率達到14.05%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以上。2.實施“綠色骨架”主體工程。建設百里東湖綠道,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湖泊典范。完成景觀十字軸綠化建設,圍繞主城長江段建設世界一流的城市中軸線文明景觀帶。建設陳家集、留香等地區全長15.4公里的長江灘公園,建設橫軸5公里的漢江灘公園,將“兩江四岸”的綠色海岸線延伸至三環城市生態帶。實施“兩江四岸”綠化推進工程和桂山風景區改造工程,打通長春寺紅山珞珈山綠化走廊。拓寬三環路城市生態帶,新增綠化面積19公頃以上。完成146公里四環兩側50米寬的公益林帶建設。推進綠色楔形體進城示范工程建設。3.暗示……
“綠化長江,綻放三鎮”項目。到2022年,新增林地12萬畝,確保全市公益林面積穩定在90萬畝左右。已建成23個公園,連續建設7個公園,增加公園綠化面積810公頃。推進200個街道公園建設。實施空中花園、立交橋和人行天橋的特殊空間和屋頂綠化等項目。4.實施生態藍網綠化和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到2022年,將建成20多個湖泊公園或湖泊綠地,沿河灘建設20多公里生態綠洲。推進沈湖、射湖、張渡湖、蕪湖、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保護恢復,建設1處國際重要濕地、3處省級及以上保護區、2處市級保護區。加快建設蔡甸區侯官湖、江夏區鞍山、隱龍島、東西湖區儒艮湖等國家級濕地公園,以及蔡甸區鎖子廠河、通湖、江霞區朱陽海、黃陂區木蘭溪等省級濕地公園,促進濕地生態功能恢復,建設5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和4個省級濕地公園。5.實施山地修復和山地公園建設項目。推進黃陂區魯家山、蔡甸區恒山、青山區磯頭山等12座總面積3980畝的受損山體生態修復,建設唐家山、國頂山、仙女山、珠山、將軍山、磯頭山等山上公園。(五) 實施低碳基礎能力提升項目1。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將溫室氣體排放基本統計指標納入城市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涵蓋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土地利用變化、林業碳匯、廢棄物處置等領域的統計體系,滿足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政府目標評估要求。規范市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2018年底前啟動市級溫室氣體目錄編制工作。2.構建低碳節能的智能管理體系。到2022年,低碳節能智能管理系統將基本覆蓋全市主要用能單位,實現對全市主要用電單位能耗和碳排放的實時監測、分析和預警。3.制定低碳相關標準。研究制定武漢市重點行業、重點產品、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消費限額的地方標準,加強標準實施,促進企業碳減排和能效提升。(六) 實施低碳發展示范項目1。在接近零碳排放地區實施示范項目。以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華山生態新城為載體,以低碳生產、低碳生活、低碳服務為主要內容,開展國家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生態鏈發展,并形成可復制的示范項目。2.實施“500”低碳示范工程。試點低碳企業、低碳機構、低碳校園、低碳醫院等低碳單位,建立低碳單位評價標準、指標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到2022年,全市將建成5個低碳示范城市(園區)、10個低碳社區和100多個低碳試點單位。3.開展低碳科技創新示范。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加大低碳技術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搭建低碳科研平臺。鼓勵在二氧化碳捕獲、利用和儲存等低碳技術領域進行自主創新,并優先將其作為各類科技創新重大項目……
lans。(七) 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1。加強項目準入機制。圍繞節能和碳排放控制“雙控”目標,嚴格項目能源評估碳評估制度,嚴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建設。在評估過程中加強事后監督。2.推進低碳市場化機制建設。爭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登記制度落戶武漢。在將7個行業1萬噸及以上中年綜合能耗企業納入省級碳排放配額管理企業范圍的基礎上,力爭將范圍擴大到5000噸及以上標準煤企業。進行區域能源使用權交易。支持武漢城市礦產交易所建設,力爭將其建設成為立足中部、輻射全國的城市礦產交易平臺。加快推進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節水管理機制,推動落實能效帶頭人和水效帶頭人制度。3.建設綠色金融體系。探索建立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以及綠色金融工具和政策創新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鼓勵綠色企業通過上市、股權轉讓和債券發行等方式籌集資金。建立低碳產業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金特別是風險投資進入低碳經濟和生態建設領域,進一步擴大包括碳信貸、碳資本市場和碳保險交易在內的更加完善的交易體系,逐步探索建立國內領先的碳金融市場。4.完善財稅激勵機制。落實節能低碳財稅支持政策,統籌安排相關專項資金,支持節能減排重點項目建設、能力建設和公益宣傳。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特種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優惠、能源管理承包項目所得稅優惠等政策。5.完善節能監測機制。加強對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監督。加強節能監管與經濟和信息化、環境保護、城鄉建設、商務、工商、質監、安監等部門聯合執法。探索在本市碳交易市場引入第四方機制,對碳核查機構出具的報告進行核查,并對排放單位的績效進行監測。加強區級節能監管機構建設,2020年底前實現區級節能監督機構全覆蓋,依法開展節能監管。(8) 加強低碳國際合作,深化中美中氣候合作機制,繼續辦好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積極參加氣候變化國際會議,促進國際合作。充分利用C40城市氣候領袖小組平臺,宣傳武漢低碳發展。第三,保障措施(1)加強組織領導。全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要統籌協調全市碳排放達峰工作。各區和有關部門要結合工作職責,制定有利于碳排放控制的投資、財稅、金融、價格、貿易、科技等政策,做好各自領域的碳排放控制工作,確保各項任務得到安排、監督、落實和實現。(2) 加強評估。全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每兩年對各單位碳排放達峰行動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并通報評估結果,督促目標任務滯后的單位……
o限期整改;
本計劃末(2022年),將考核各單位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對各區、各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進行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3) 加強政策保障。市、區財政要加大資金投入,統籌安排低碳發展專項資金,引導各類資金投向低碳減排項目。加快整合現有財政專項資金,通過引導、鼓勵、獎勵或貼息貸款等方式,支持低碳發展重大項目和科技產業化示范項目。積極爭取利用外國政府、國際組織等雙邊和多邊資金,開展低碳經濟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在將7個行業1萬噸及以上中年綜合能耗企業納入省級碳排放配額管理企業范圍的基礎上,力爭將范圍擴大到5000噸及以上標準煤企業。進行區域能源使用權交易。支持武漢城市礦產交易所建設,力爭將其建設成為立足中部、輻射全國的城市礦產交易平臺。加快推進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節水管理機制,推動落實能效帶頭人和水效帶頭人制度。3.建設綠色金融體系。探索建立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以及綠色金融工具和政策創新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鼓勵綠色企業通過上市、股權轉讓和債券發行等方式籌集資金。建立低碳產業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金特別是風險投資進入低碳經濟和生態建設領域,進一步擴大包括碳信貸、碳資本市場和碳保險交易在內的更加完善的交易體系,逐步探索建立國內領先的碳金融市場。4.完善財稅激勵機制。落實節能低碳財稅支持政策,統籌安排相關專項資金,支持節能減排重點項目建設、能力建設和公益宣傳。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特種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優惠、能源管理承包項目所得稅優惠等政策。5.完善節能監測機制。加強對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監督。加強節能監管與經濟和信息化、環境保護、城鄉建設、商務、工商、質監、安監等部門聯合執法。探索在本市碳交易市場引入第四方機制,對碳核查機構出具的報告進行核查,并對排放單位的績效進行監測。加強區級節能監管機構建設,2020年底前實現區級節能監督機構全覆蓋,依法開展節能監管。(8) 加強低碳國際合作,深化中美中氣候合作機制,繼續辦好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積極參加氣候變化國際會議,促進國際合作。充分利用C40城市氣候領袖小組平臺,宣傳武漢低碳發展。第三,保障措施(1)加強組織領導。全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要統籌協調全市碳排放達峰工作。各區和有關部門要結合工作職責,制定有利于碳排放控制的投資、財稅、金融、價格、貿易、科技等政策,做好各自領域的碳排放控制工作,確保……
安排、監督、執行和實現任務。(2) 加強評估。本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每兩年對各單位碳排放達峰行動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并通報評估結果,督促目標任務滯后的單位限期整改;本計劃末(2022年),將考核各單位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對各區、各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進行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3) 加強政策保障。市、區財政要加大資金投入,統籌安排低碳發展專項資金,引導各類資金投向低碳減排項目。加快整合現有財政專項資金,通過引導、鼓勵、獎勵或貼息貸款等方式,支持低碳發展重大項目和科技產業化示范項目。積極爭取利用外國政府、國際組織等雙邊和多邊資金,開展低碳經濟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
隨著排放法規的愈發嚴苛及提升燃油經濟性的迫切需求,全球多家知名車企紛紛研發新工藝及新材料,旨在實現輕量化,為車企節省成本。
1900/1/1 0:00:00純電動汽車發展到今天,遇到的最大瓶頸是什么?續航里程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在目前全世界的純電動汽車中,最大的續航里程也就是特斯拉的500公里了,
1900/1/1 0:00:00近日,第一電動從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核監管平臺獲悉,江西昌河鈴木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變更項目獲得發改委審批通過。
1900/1/1 0:00:00日前,彩虹無線宣布獲得B輪融資,具體融資金額未透露,投資方為東風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遠毅資本。
1900/1/1 0:00:00臨近年關,車市又將進入傳統銷售旺季。11月,國內汽車銷量達到247萬輛,比10月增長99,新能源車銷量更是陡然上漲83至119萬輛。
1900/1/1 0:00:00Drivemode是一款專門為開車人群設計的Android手機應用。它為用戶的每一步操作提供清晰明確的語音和震動反饋,還支持語音搜索。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