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準入政策進入冰凍期,冒進再無機會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自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準江淮大眾合資新能源項目以來,審批通道暫時關閉。近日,有消息稱,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工作已經重啟。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明確回應稱,“目前此事暫停處理”。與此同時,政府正在調查新能源汽車的產能,以確認是否存在過剩。相關部門對新能源汽車項目的重新審查,與上半年快速發放牌照形成鮮明對比。目前還沒有關于2018年何時開通審批渠道的確切消息。但可以肯定的是,重啟后門檻會提高,再加上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提前退坡和對電池技術的更高要求,是時候讓許多熱衷于在新能源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的后來者重新審視自己了。“凍結期”未過12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新車制造企業名單和允許變更的企業信息,有限公司進入新車制造企業列表。此前,2016年5月,長江汽車純電動新能源乘用車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這標志著長江汽車正式獲得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雙認證”標志著長江純電動乘客車牌照將于2018年正式上市。截至目前,在國家發改委批準的15家獲得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中,只有北汽新能源、云都新能源、江鈴新能源、知豆、長江汽車5家企業,已進入工業和信息化部《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根據中國的相關法律法規,10家尚未進入工信部目錄的公司仍無法將其汽車上市銷售。科技部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項目特邀專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炳剛,近日,國家發改委開始對新能源汽車企業實施“計劃生育”,嚴格審核新能源生產資質審批,并嘗試提高新能源生產資格申請門檻,原則上不浪費。關于政府對新能源產能的調查,王炳剛透露, “目前,有一些企業已經獲得了資質和生產能力,但沒有進行研發或投入生產,因此一些生產公交車、專用車、物流車或改裝車的企業無意投資新能源行業,而是希望通過轉售賺錢,這將是本次c能力調查。“事實上,在去年政府對新能源汽車欺詐性賠償進行徹底調查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受到了處罰。例如,被嚴重罰款2.6億元并取消生產資格的有限公司,通過重組蘇州客車廠進入了新能源汽車領域,此前蘇州客車廠一直處于停產狀態他之前瀕臨退市,但該企業不具備開發、生產和制造新能源汽車的能力。最近,從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策的討論稿中可以看出,該討論稿強調了企業生產的產品和動力電池等技術問題。在11月的廣州車展上,國家發改委批準的15個純電動乘用車項目中,只有5個項目參展,其中未能參展的包括未來汽車、萬向集團等被寄予厚望的公司。在這15家公司中,包括河南速達、江蘇民生、重慶金康、浙江合眾、廣東陸方舟在內的多家公司都沒有持續發布核心信息……

在產品、工廠、供應鏈和融資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還沒有完成完整的資質審批流程,甚至有些企業的生產基地已經人滿為患。為此,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查進一步收緊,這也是工信部不得不對生產資質進行兩次審查的原因。早在去年8月,工信部就公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條例(修訂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規定,取得資質的企業應當進行改造,并在兩年內完成審核。逾期未完成審查的,將暫停新能源汽車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由此可見,在2018年的這個時間節點,兩年內未能通過工信部審核的企業勢必面臨走出去的困境。在今年1月舉行的由100輛電動汽車組成的委員會上,不可能貿然取得進展。在主題演講中,工信部部長苗圩明確提出要提高技術準入門檻,建立能力預警機制;2月,工信部對新能源汽車市場欺詐行為進行了處罰,并在其網站上發布了對7家新能源汽車公司的行政處罰決定;5月,工信部再次“開炮”,1萬多輛新能源汽車因“產品一致性不達標”未獲得補貼;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暫停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審批;

7月,工信部暫停了3025輛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銷售,涉及200多家企業。有跡象表明,政府正在悄悄地“糾正”新能源熱潮。從嚴查新能源汽車到暫停資質審批和產能調查,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車是一場冒險的。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徐敏表示,當前新能源汽車投資過熱,這些投資和項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最終會“夭折”。同時,他強調,如果一個省份突然出現40多家新車制造商,那么如果這些分散密集的新能源汽車項目想要具有競爭力,似乎很難贏得它們的信任。可以說,目前,新能源汽車項目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有的甚至在一些沒有汽車制造基礎的小城市爭相推出。這些地方沒有制造業基礎和人才積累,更沒有產業鏈支撐。一些專家表示,這種類似于“一棵沒有根的樹”的規劃很難預見。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早期,全國各省也積極推出汽車制造項目,但在那輪汽車熱之后,大部分項目都被放棄了。顯然,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淘汰賽”尚未開始,而在“淘汰賽“到來后,肯定會有更多的政府和企業承擔投資失敗的損失。在這個過程中,國家仍然需要為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買單。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出現了罕見的產銷缺口。汽車公司共生產了42.4萬輛新能源汽車,但銷量僅為39.8萬輛。據此,一些市場人士認為,這反映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產能過剩的風險。同時,由于個人消費者的購買量僅占總銷量的四分之一,出租車、電動公交車等公共服務車輛的比例過高,也可能導致產業發展潛力不足、過度依賴財政補貼的弊端。多年前的家電行業和幾年前的光伏行業都提供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新能源汽車正處于成長階段,瘦身不是重點,重點是“減脂”。自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準江淮大眾合資新能源項目以來,審批通道暫時關閉。近日,有消息稱,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工作已經重啟。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明確回應稱,“目前此事暫停處理”。與此同時,政府正在調查新能源汽車的產能,以確認是否存在過剩。相關部門對新能源汽車項目的重新審查,與上半年快速發放牌照形成鮮明對比。目前還沒有關于2018年何時開通審批渠道的確切消息。但可以肯定的是,重啟后門檻會提高,再加上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提前退坡和對電池技術的更高要求,是時候讓許多熱衷于在新能源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的后來者重新審視自己了。“凍結期”未過12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新車制造企業名單和允許變更的企業信息,有限公司進入新車制造企業列表。此前,2016年5月,長江汽車純電動新能源乘用車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這標志著長江汽車正式獲得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雙認證”標志著長江純電動乘客車牌照將于2018年正式上市。到目前為止,在獲得國家批準的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15家企業中……

發改委,只有北汽新能源、云都新能源、江鈴新能源、知豆、長江汽車五家企業進入了工信部《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根據中國的相關法律法規,10家尚未進入工信部目錄的公司仍無法將其汽車上市銷售。科技部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項目特邀專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炳剛,近日,國家發改委開始對新能源汽車企業實施“計劃生育”,嚴格審核新能源生產資質審批,并嘗試提高新能源生產資格申請門檻,原則上不浪費。關于政府對新能源產能的調查,王炳剛透露, “目前,有一些企業已經獲得了資質和生產能力,但沒有進行研發或投入生產,因此一些生產公交車、專用車、物流車或改裝車的企業無意投資新能源行業,而是希望通過轉售賺錢,這將是本次c能力調查。“事實上,在去年政府對新能源汽車欺詐性賠償進行徹底調查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受到了處罰。例如,被嚴重罰款2.6億元并取消生產資格的有限公司,通過重組蘇州客車廠進入了新能源汽車領域,此前蘇州客車廠一直處于停產狀態他之前瀕臨退市,但該企業不具備開發、生產和制造新能源汽車的能力。最近,從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策的討論稿中可以看出,該討論稿強調了企業生產的產品和動力電池等技術問題。在11月的廣州車展上,國家發改委批準的15個純電動乘用車項目中,只有5個項目參展,其中未能參展的包括未來汽車、萬向集團等被寄予厚望的公司。在這15家公司中,包括河南速達、江蘇民生、重慶金康、浙江合眾、廣東陸方舟在內的多家公司并未持續發布產品、工廠、供應鏈、融資等核心信息。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還沒有完成完整的資質審批流程,甚至有些企業的生產基地已經人滿為患。為此,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查進一步收緊,這也是工信部不得不對生產資質進行兩次審查的原因。早在去年8月,工信部就公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條例(修訂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規定,取得資質的企業應當進行改造,并在兩年內完成審核。逾期未完成審查的,將暫停新能源汽車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由此可見,在2018年的這個時間節點,兩年內未能通過工信部審核的企業勢必面臨走出去的困境。在今年1月舉行的由100輛電動汽車組成的委員會上,不可能貿然取得進展。在主題演講中,工信部部長苗圩明確提出要提高技術準入門檻,建立能力預警機制;2月,工信部對新能源汽車市場欺詐行為進行了處罰,并在其網站上發布了對7家新能源汽車公司的行政處罰決定;5月,工信部再次“開炮”,1萬多輛新能源汽車因“產品一致性不達標”未獲得補貼;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暫停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審批;

7月,工信部暫停了3025輛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銷售,涉及200多家企業。有跡象表明,政府正在悄悄地“糾正”新能源熱潮。從嚴查新能源汽車到暫停資質審批和產能調查,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車是一場冒險的。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徐敏表示,當前新能源汽車投資過熱,這些投資和項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最終會“夭折”。同時,他強調,如果一個省份突然出現40多家新車制造商,那么如果這些分散密集的新能源汽車項目想要具有競爭力,似乎很難贏得它們的信任。可以說,目前,新能源汽車項目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有的甚至在一些沒有汽車制造基礎的小城市爭相推出。這些地方沒有制造業基礎和人才積累,更沒有產業鏈支撐。一些專家表示,這種類似于“一棵沒有根的樹”的規劃很難預見。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早期,全國各省也積極推出汽車制造項目,但在那輪汽車熱之后,大部分項目都被放棄了。顯然,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淘汰賽”尚未開始,而在“淘汰賽“到來后,肯定會有更多的政府和企業承擔投資失敗的損失。在這個過程中,國家仍然需要為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買單。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出現了罕見的產銷缺口。汽車公司共生產了42.4萬輛新能源汽車,但銷量僅為39.8萬輛。據此,一些市場人士認為,這反映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產能過剩的風險。同時,由于個人消費者的購買量僅占總銷量的四分之一,出租車、電動公交車等公共服務車輛的比例過高,也可能導致產業發展潛力不足、過度依賴財政補貼的弊端。多年前的家電行業和幾年前的光伏行業都提供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新能源汽車正處于成長階段,瘦身不是重點,重點是“減脂”。

標簽:大眾江鈴江淮前途云度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充換電市場如何管理?場景聚焦與精細運營是王道

自2014年國家電網向民間資本開放充電樁市場后,行業前赴后繼涌入了海量玩家,中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

1900/1/1 0:00:00
造車大咖集體亮相,誰更了解用戶/產品/市場?

隨著云度新能源量產、電咖EV10上市,乃至威馬首款量產車發布、蔚來ES8即將推出,新造車勢力集體亮相,并不約而同的提出“用戶至上、體驗為王”。

1900/1/1 0:00:00
新能源汽車亟待“減脂” 生產資質審批仍處冰凍期

自今年6月發改委批復江淮大眾合資新能源項目后,審批通道便暫時關閉。近日有消息稱,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已重啟,對此,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明確回應“該事項目前暫停受理”。

1900/1/1 0:00:00
我國已建成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近20萬個

2017年12月9日,“第二屆中國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創新高峰論壇”獲悉,截至到2017年10月底,我國已累計建成公共充電樁195萬個,較去年同期增長82私人充電樁18

1900/1/1 0:00:00
一微集團董事長王國平:純電動物流車未來是貨運版網約車的天下

12月15日,在由第一電動網主辦的第八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GNEV8)商用車分論壇上,全國新能源汽車運營產業聯盟理事長、一微集團董事長王國平表示,純電動物流車的未來是貨運版網約車的天下,

1900/1/1 0:00:00
劉剛: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趨勢是高端和低端的融合

低速電動車已到了洗牌時刻,而這洗牌的形勢還將持續進行,背后的推手就是低速電動車國標。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