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電動汽車仍有疑問,2017年你可以休息一下!從歐洲到北美,從北美到亞洲,再到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政府有關部門已經或正在制定停止銷售內燃機的時間表。在今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盡管一些汽車品牌對暫停銷售發出了各種“不滿”,但這一波汽車電動化勢頭似乎勢不可擋,迫在眉睫。看看市場。2017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可謂一大亮點!
據一家國際媒體機構統計,由于中國市場需求強勁,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超過28.7萬輛,同比增長63%,比第二季度增長23%。這一數據意味著,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將超過100萬輛。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在強有力的補貼推動下,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51.7萬輛和49萬輛(包括商用電動汽車),占全球銷量的一半以上,同比增長超過40%。瑞士一家機構甚至預測,在全球減排的政策壓力下,到2025年,全球在售新車中將有近六分之一是電動汽車。到那時,電動汽車的全球銷量將達到1650萬輛,比之前估計的多16%。顯然,這一預測也可以在中國市場得到證明:明年4月1日,中國市政府將對汽車行業實施雙積分政策,而這一重大政策的調整無疑對促進電動汽車銷量增長非常重要。根據最新統計,今年10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包括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超過12萬輛,與9月基本持平。1-10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超過88.8萬輛,全球前十大新能源車企依次為比亞迪、特斯拉、寶馬、北汽、日產、豐田、雪佛蘭、知豆、榮威和雷諾。其中,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一舉超越特斯拉,重回第一。1-10月,共售出80919輛汽車,連續第五個月出現增長。特斯拉1-10月的累計銷量排名第二,共售出78139輛。北汽以66711輛的成績排在寶馬之后,位列第四。從車型來看,北汽EC系列純電動汽車的銷量遙遙領先。10月,月銷量達到11315輛,以49191輛的累計銷量奪得全球最暢銷的新能源汽車。豐田普銳斯Prime在插電式混合動力中排名第二,特斯拉Model S從榜首跌至第三,10月份僅售出2445輛。日產聆風的銷量為4940輛,排名第四。國產車型知豆D2共售出4502輛,排名第五。比亞迪宋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排名第九。雪佛蘭Volt仍然排在第十位。從不同國家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對比來看,1-10月,中國以39萬輛的銷量位居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第一,占比43%,其次是德國、美國和日本。與2016年相比,目前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的排名相對穩定,且占比幾乎相同。唯一的變化是,美國的比例下降了1%,排名第三。韓國從2%上升到4%,排名第六,法國排名第五。據統計,亞洲市場目前占全球市場的59%,處于領先地位。誰在引領全球市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要推動者仍然是政府。以中國市場為例,個人購買電動汽車的最高補貼達到12萬元,2016年降至11萬元。2017年,電動汽車補貼降至6.6萬元。從近年來補貼額度逐漸“下降”帶來的市場反應來看,新能源市場將出現一些變化。今年一季度,受新補貼政策影響,國內新能源市場一度出現負增長。幸運的是,在新一輪政策的推動下,新能源市場迅速強勁反彈。以北京為例。在今年不到半年的時間里,6萬個個人新能源指標全部用完。目前,國內個人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用戶是一線城市的用戶。由于嚴格的限購政策和極低的中簽率,消費者不得不將更多的注意力和需求轉向新能源汽車。據統計,2016年,北京、上海、廣東是新能源消費者的主要聚集地,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50.7萬輛……
上述三個省市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比超過三分之一。在歐美發達國家,利用市場手段是促進其發展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政府政策和補貼。縱觀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款是售價10萬元的A0級微型電動汽車。這種車主要可以解決交通資源緊張城市的個人短途出行問題,銷量占比較高。其次是續航里程較長的高端新能源汽車。這種汽車受到中高端消費者的青睞,但由于價格高,銷量增長受到補貼,銷量低于第一種新能源汽車。從目前各國實施的政策來看,在補貼“退坡”的環境下,新能源汽車迫切需要推出適合市場的車型,例如繼續降低電動汽車的成本,提供不同于燃油汽車的獨特駕駛體驗。例如,比亞迪明年將推出A0級純電動汽車,補貼價格與燃油版基本相同。這種模式可能更適合補貼減少的市場環境下的市場需求。近年來,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發展迅速。2014-2016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分別為35萬輛、55萬輛和77萬輛,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8.3%。預計未來兩三年將繼續保持40%以上的快速增長,2017年和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分別達到107萬輛和151萬輛,行業將繼續保持高增長趨勢。隨著更嚴格的環保政策的出臺,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將加快。到2025年,預計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1650萬輛,占汽車市場的1/6。誰能笑到最后事實上,除了傳統汽車品牌,包括特斯拉等品牌在內的新興新能源汽車品牌也開始成為主力軍。在中國市場,跟隨特斯拉的腳步,蔚來已經開始設立城市展示中心,并計劃明年開始銷售首款未來派量產車型ES8,以切入特斯拉主導的高端新能源市場。中國第一輛小型電動汽車——轎車和SEV已經開始在歐洲試運行。該車定位為城市短途出行的小型低速電動車,專注于0-20公里/時的短途共享汽車市場,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根據工信部發布的《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目錄(第十一批)》,共有165輛新能源汽車上榜,其中新能源公交車79輛。新能源專用車58輛(其中燃料電池專用車1輛);
共有28款新能源乘用車(包括一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Xpeng Motors也在其中。盡管如此,在解決電動汽車的個人出行問題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如續航里程和充電緩慢。隨著明年雙積分在中國的落地,大量傳統汽車公司開始切入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這不僅可以解決電動汽車的短板,還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新能源積分。就在上個月,寶馬與國內電池供應商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首款5系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豐田和本田推出了全新的凱美瑞和雅閣混合動力車,價格基本接近傳統汽油車。根據已知消息,福特、大眾、奧迪和梅賽德斯-奔馳等世界著名汽車公司將向中國推出多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以滿足中國汽車市場的政策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電動汽車的普及。目前,全球新能源市場并不是一家傳統車企在單打獨斗。包括電池供應商在內,互聯網公司、地圖公司等科技公司也紛紛加入。例如,阿里宣布將斥資1000億元建設“達摩院”,其中之一就是幫助更多創新型公司開發最新的電動汽車;百度汽車公司也開始利用大數據構建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系統;Iflytek與中國國內制造商合作,將中國語音識別技術應用于汽車;當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電池行業的第一梯隊,已與多個傳統汽車品牌合作推出國產電池組;作為一家德國化工公司,電池隔膜技術也開始在中國部署。。。這些“外來者”的加入,不僅解決了汽車的能源替代問題,也讓電動汽車變得越來越科學、智能、有趣,這是目前傳統汽車無法比擬的,也是電動汽車的未來。(中國青年報何登峰)
如果你對電動汽車仍有疑問,2017年你可以休息一下!從歐洲到北美,從北美到亞洲,再到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政府有關部門已經或正在制定停止銷售內燃機的時間表。在今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盡管一些汽車品牌對暫停銷售發出了各種“不滿”,但這一波汽車電動化勢頭似乎勢不可擋,迫在眉睫。看看市場。2017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可謂一大亮點!
據一家國際媒體機構統計,由于中國市場需求強勁,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超過28.7萬輛,同比增長63%,比第二季度增長23%。這一數據意味著,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將超過100萬輛。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在強有力的補貼推動下,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51.7萬輛和49萬輛(包括商用電動汽車),占全球銷量的一半以上,同比增長超過40%。瑞士一家機構甚至預測,在全球減排的政策壓力下,到2025年,全球在售新車中將有近六分之一是電動汽車。到那時,電動汽車的全球銷量將達到1650萬輛,比之前估計的多16%。顯然,這一預測也可以在中國市場得到證明:明年4月1日,中國市政府將對汽車行業實施雙積分政策,而這一重大政策的調整無疑對促進電動汽車銷量增長非常重要。根據最新統計,今年10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包括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超過12萬輛,與9月基本持平。1-10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超過88.8萬輛,全球前十大新能源車企依次為比亞迪、特斯拉、寶馬、北汽、日產、豐田、雪佛蘭、知豆、榮威和雷諾。其中,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一舉超越特斯拉,重回第一。1-10月,共售出80919輛汽車,連續第五個月出現增長。特斯拉1-10月的累計銷量排名第二,共售出78139輛。北汽以66711輛的成績排在寶馬之后,位列第四。從車型來看,北汽EC系列純電動汽車的銷量遙遙領先。10月,月銷量達到11315輛,以49191輛的累計銷量奪得全球最暢銷的新能源汽車。豐田普銳斯Prime在插電式混合動力中排名第二,特斯拉Model S從榜首跌至第三,10月份僅售出2445輛。日產聆風的銷量為4940輛,排名第四。國產車型知豆D2共售出4502輛,排名第五。比亞迪宋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排名第九。雪佛蘭Volt仍然排在第十位。從不同國家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對比來看,1-10月,中國以39萬輛的銷量位居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第一,占比43%,其次是德國、美國和日本。與2016年相比,目前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的排名相對穩定,且占比幾乎相同。唯一的變化是,美國的比例下降了1%,排名第三。韓國從2%上升到4%,排名第六,法國排名第五。據統計,亞洲市場目前占全球市場的59%,處于領先地位。誰在引領全球市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要推動者仍然是政府。以中國市場為例,個人購買電動汽車的最高補貼達到12萬元,2016年降至11萬元。2017年,電動汽車補貼降至6.6萬元。從近年來補貼額度逐漸“下降”帶來的市場反應來看,新能源市場將出現一些變化。今年一季度,受新補貼政策影響,國內新能源市場一度出現負增長。幸運的是,在新一輪政策的推動下,新能源市場迅速強勁反彈。以北京為例。在今年不到半年的時間里,6萬個個人新能源指標全部用完。目前,國內個人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用戶是一線城市的用戶。由于嚴格的限購政策和極低的中簽率,消費者不得不將更多的注意力和需求轉向新能源汽車。據統計,2016年,北京、上海、廣東是新能源消費者的主要聚集地,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50.7萬輛……
上述三個省市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比超過三分之一。在歐美發達國家,利用市場手段是促進其發展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政府政策和補貼。縱觀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款是售價10萬元的A0級微型電動汽車。這種車主要可以解決交通資源緊張城市的個人短途出行問題,銷量占比較高。其次是續航里程較長的高端新能源汽車。這種汽車受到中高端消費者的青睞,但由于價格高,銷量增長受到補貼,銷量低于第一種新能源汽車。從目前各國實施的政策來看,在補貼“退坡”的環境下,新能源汽車迫切需要推出適合市場的車型,例如繼續降低電動汽車的成本,提供不同于燃油汽車的獨特駕駛體驗。例如,比亞迪明年將推出A0級純電動汽車,補貼價格與燃油版基本相同。這種模式可能更適合補貼減少的市場環境下的市場需求。近年來,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發展迅速。2014-2016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分別為35萬輛、55萬輛和77萬輛,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8.3%。預計未來兩三年將繼續保持40%以上的快速增長,2017年和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分別達到107萬輛和151萬輛,行業將繼續保持高增長趨勢。隨著更嚴格的環保政策的出臺,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將加快。到2025年,預計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將達到1650萬輛,占汽車市場的1/6。誰能笑到最后事實上,除了傳統汽車品牌,包括特斯拉等品牌在內的新興新能源汽車品牌也開始成為主力軍。在中國市場,跟隨特斯拉的腳步,蔚來已經開始設立城市展示中心,并計劃明年開始銷售首款未來派量產車型ES8,以切入特斯拉主導的高端新能源市場。中國第一輛小型電動汽車——轎車和SEV已經開始在歐洲試運行。該車定位為城市短途出行的小型低速電動車,專注于0-20公里/時的短途共享汽車市場,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根據工信部發布的《2017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目錄(第十一批)》,共有165輛新能源汽車上榜,其中新能源公交車79輛。新能源專用車58輛(其中燃料電池專用車1輛);
共有28款新能源乘用車(包括一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Xpeng Motors也在其中。盡管如此,在解決電動汽車的個人出行問題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如續航里程和充電緩慢。隨著明年雙積分在中國的落地,大量傳統汽車公司開始切入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這不僅可以解決電動汽車的短板,還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新能源積分。就在上個月,寶馬與國內電池供應商當代安培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首款5系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豐田和本田推出了全新的凱美瑞和雅閣混合動力車,價格基本接近傳統汽油車。根據已知消息,福特、大眾、奧迪和梅賽德斯-奔馳等世界著名汽車公司將向中國推出多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以滿足中國汽車市場的政策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電動汽車的普及。目前,全球新能源市場并不是一家傳統車企在單打獨斗。包括電池供應商在內,互聯網公司、地圖公司等科技公司也紛紛加入。例如,阿里宣布將斥資1000億元建設“達摩院”,其中之一就是幫助更多創新型公司開發最新的電動汽車;百度汽車公司也開始利用大數據構建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系統;Iflytek與中國國內制造商合作,將中國語音識別技術應用于汽車;當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電池行業的第一梯隊,已與多個傳統汽車品牌合作推出國產電池組;作為一家德國化工公司,電池隔膜技術也開始在中國部署。。。這些“外來者”的加入,不僅解決了汽車的能源替代問題,也讓電動汽車變得越來越科學、智能、有趣,這是目前傳統汽車無法比擬的,也是電動汽車的未來。(中國青年報何登峰)
12月7日,眾泰汽車發布消息指出,眾泰汽車與福特汽車在浙江舉行合資公司工廠項目投資簽約儀式,眾泰福特汽車有限公司將投資50億元落戶浙江金華,
1900/1/1 0:00:00“敵軍還有30秒到達戰場,碾碎他們”網絡游戲《英雄聯盟》一句經典的開場詞,恰與如今雙積分政策下的汽車產業氛圍相貼切。
1900/1/1 0:00:00“灰犀牛”這一金融概念是由美國學者、古根海姆學者獎得主米歇爾渥克于2013年1月在達沃斯全球論壇上提出的,根據他所著《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1900/1/1 0:00:00對于造車這件事而言,有三件事最為關鍵:人才、資本、供應鏈。而對于車輛的品質、功能和能否量產來說,供應鏈是最重要的一環。
1900/1/1 0:00:00Kwid是雷諾旗下的一款全新小型SUV,曾在2015年正式發布。
1900/1/1 0:00:00據國外媒體報道,日本汽車廠商日產計劃在明年3月開始在日本本土公共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出租車技術。目前日產正在與日本軟件公司DeNA合作,后者在游戲、醫療保健、汽車行業提供多種在線服務。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