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網作者:梁艷
我什么時候可以“駕駛”無人駕駛汽車上班?
最近,在清華大學舉行的2017年全球無人駕駛會議上,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鄧志東教授預測,到2021,無人駕駛汽車將進入行業第一年。
美國一家組織也預測,無人駕駛汽車將于2025年上市銷售,到2035年將達到1180萬輛。2050年后,公共道路上的大多數汽車將能夠自動駕駛。
這聽起來像是未來的許多年,與百度去年宣稱的“三年商業化,五年量產”相距不遠。
目前,智能網聯汽車已成為汽車行業未來的重要趨勢,各大商業巨頭都在大力投入研發。
中國汽車行業能否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實現彎道超車?
為科技巨頭制造汽車的時代
6月13日,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首次承認,蘋果也在開發無人駕駛系統。庫克甚至稱無人駕駛系統為“蘋果所有人工智能項目之母”,對它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汽車的誕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加入,使傳統汽車的產業生態、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進入了一場新的革命。以無人駕駛和車聯網為代表的智能化已經成為未來汽車行業差異化競爭的制高點。
融資和并購已成為近兩年的常態,幾乎所有科技巨頭都進入了“閉門”狀態。
谷歌于2009年啟動了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目前,谷歌的測試車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總里程為200萬英里。隨著駕駛經驗的積累,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甚至掌握了多項“高智能”技術,如禮貌的鳴笛和感知車身周圍的騎行車輛和行人。
作為電動汽車領域的明星,特斯拉自然不會錯過無人駕駛的熱潮。埃隆·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將通過對數十億英里駕駛數據的分析,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2016年10月,特斯拉宣布其所有車型都將配備全自動駕駛所需的硬件。
2015年底,中國搜索巨頭百度也正式成立了自動駕駛事業部,并在北京、上海和蕪湖設立了無人駕駛測試區。未來,計劃將無人測試區擴展到10個城市,以適應不同的天氣、道路和交通條件,并在五年內實現量產。
科技巨頭的不斷努力,迫使傳統汽車制造商重新思考其對汽車發展的定位。
2015年11月,豐田宣布將向一家新的研發機構投資10億美元,在硅谷研究人工智能。2016年,通用汽車斥資10億美元收購了無人駕駛技術初創公司Cruise Automation。2016年2月,福特斥資10億美元收購了人工智能初創公司Argo AI的多數股權,以獲得其自動駕駛軟件開發能力;此前,該公司還與百度聯合投資了激光雷達制造商Velodyne。2017年初,沃爾沃在瑞典啟動了Drive Me項目,在高速公路上測試100輛無人駕駛汽車。
中國有超越優勢嗎?
一家咨詢集團在報告中指出,到2035年,中國將占自動駕駛汽車總銷量的30%。
由于無人駕駛技術的特殊性,大規模應用和普及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推動無人駕駛和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恰逢中國經濟從重工業和低端制造業向高科技和消費業轉型。
《中國制造2025》對智能汽車和智能汽車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提到了兩個目標:一是到2020年,掌握智能輔助駕駛的整體技術和關鍵技術,初步建立自主的智能網聯汽車研發體系和生產支撐體系;
二是到2025年,掌握自動駕駛整體技術和關鍵技術,建立相對完整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
在頂層政策的引導下,從科技企業到汽車制造商和傳統供應商,中國現在已經為無人駕駛和智能網聯汽車做好了準備。
2016年11月7日,百度與德國戴姆勒正式宣布,將共同向中國客戶提供基于百度CarLife的汽車智能互聯服務;百度的另一合作伙伴長安汽車于2016年完成了2000公里長距離無人駕駛的首次測試,預計將于2018年推出首款無人駕駛汽車。預計到2025年將開始大規模生產。與此同時,正在推動電動汽車的比亞迪也與百度進行了研發合作。
2016年3月23日,另一家科技互聯網公司騰訊與富士康、鄭州和諧汽車在河南鄭州共同簽署了《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此之前,騰訊和富士康已經共同投資注冊了電動汽車公司Future Mobility。
同年9月,一汽-大眾攜手奧迪,在上海與阿里巴巴、百度、騰訊正式簽署三方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汽車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的深度融合。
此外,核心專利技術是競爭力的基礎。對新興領域的專業興趣是衡量企業創新能力最容易量化的指標之一。
從清華大學舉行的2017全球無人駕駛大會上發布的專利技術報告來看,近十年來,專利申請數量正呈現新一輪加速上升趨勢。但核心技術仍掌握在跨國企業巨頭手中。
豐田、通用、戴姆勒、博世、日本電裝和等傳統汽車和零部件制造巨頭積累了強大的研發實力,在專利儲備方面遙遙領先于競爭對手。此外,信息通信公司和新興技術初創企業已經跨界進入,并積極部署智能網聯汽車技術。
環顧世界,中國、日本、美國、德國和韓國在專利申請數量上具有絕對優勢,中國目前是該領域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在專利技術研發方向上,德國進行了全面的專利布局,美國和日本也各有側重,而中國的技術創新并不突出。隨著國內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快速開放,中國將面臨國外先進技術和產品占領市場的挑戰。因此,提高中國企業的研發實力和創新水平勢在必行。
除了技術因素外,無人駕駛產業化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高昂的成本。基于“無人駕駛汽車”的三大部件:激光雷達、高精度GPS和高精度慣性導航系統,每個激光雷達的價值高達10萬美元,一輛測試車必須配備至少10個這樣的雷達;
全球定位系統和慣性導航加起來不低于150000美元。因此,一輛真正的全自動汽車,即使它真的能上路,以目前的成本來說,也不是大眾消費能負擔得起的。來源:經濟觀察網作者:梁艷
我什么時候可以“駕駛”無人駕駛汽車上班?
最近,在清華大學舉行的2017年全球無人駕駛會議上,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鄧志東教授預測,到2021,無人駕駛汽車將進入行業第一年。
美國一家組織也預測,無人駕駛汽車將于2025年上市銷售,到2035年將達到1180萬輛。2050年后,公共道路上的大多數汽車將能夠自動駕駛。
這聽起來像是未來的許多年,與百度去年宣稱的“三年商業化,五年量產”相距不遠。
目前,智能網聯汽車已成為汽車行業未來的重要趨勢,各大商業巨頭都在大力投入研發。
中國汽車行業能否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實現彎道超車?
為科技巨頭制造汽車的時代
6月13日,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首次承認,蘋果也在開發無人駕駛系統。庫克甚至稱無人駕駛系統為“蘋果所有人工智能項目之母”,對它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汽車的誕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加入,使傳統汽車的產業生態、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進入了一場新的革命。以無人駕駛和車聯網為代表的智能化已經成為未來汽車行業差異化競爭的制高點。
融資和并購已成為近兩年的常態,幾乎所有科技巨頭都進入了“閉門”狀態。
谷歌于2009年啟動了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目前,谷歌的測試車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總里程為200萬英里。隨著駕駛經驗的積累,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甚至掌握了多項“高智能”技術,如禮貌的鳴笛和感知車身周圍的騎行車輛和行人。
作為電動汽車領域的明星,特斯拉自然不會錯過無人駕駛的熱潮。埃隆·馬斯克表示,特斯拉將通過對數十億英里駕駛數據的分析,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2016年10月,特斯拉宣布其所有車型都將配備全自動駕駛所需的硬件。
2015年底,中國搜索巨頭百度也正式成立了自動駕駛事業部,并在北京、上海和蕪湖設立了無人駕駛測試區。未來,計劃將無人測試區擴展到10個城市,以適應不同的天氣、道路和交通條件,并在五年內實現量產。
科技巨頭的不斷努力,迫使傳統汽車制造商重新思考其對汽車發展的定位。
2015年11月,豐田宣布將向一家新的研發機構投資10億美元,在硅谷研究人工智能。2016年,通用汽車斥資10億美元收購了無人駕駛技術初創公司Cruise Automation。2016年2月,福特斥資10億美元收購了人工智能初創公司Argo AI的多數股權,以獲得其自動駕駛軟件開發能力;
此前,該公司還與百度聯合投資了激光雷達制造商Velodyne。2017年初,沃爾沃在瑞典啟動了Drive Me項目,在高速公路上測試100輛無人駕駛汽車。
中國有超越優勢嗎?
一家咨詢集團在報告中指出,到2035年,中國將占自動駕駛汽車總銷量的30%。
由于無人駕駛技術的特殊性,大規模應用和普及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推動無人駕駛和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恰逢中國經濟從重工業和低端制造業向高科技和消費業轉型。
《中國制造2025》對智能汽車和智能汽車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提到了兩個目標:一是到2020年,掌握智能輔助駕駛的整體技術和關鍵技術,初步建立自主的智能網聯汽車研發體系和生產支撐體系;二是到2025年,掌握自動駕駛整體技術和關鍵技術,建立相對完整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
在頂層政策的引導下,從科技企業到汽車制造商和傳統供應商,中國現在已經為無人駕駛和智能網聯汽車做好了準備。
2016年11月7日,百度與德國戴姆勒正式宣布,將共同向中國客戶提供基于百度CarLife的汽車智能互聯服務;百度的另一合作伙伴長安汽車于2016年完成了2000公里長距離無人駕駛的首次測試,預計將于2018年推出首款無人駕駛汽車。預計到2025年將開始大規模生產。與此同時,正在推動電動汽車的比亞迪也與百度進行了研發合作。
2016年3月23日,另一家科技互聯網公司騰訊與富士康、鄭州和諧汽車在河南鄭州共同簽署了《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此之前,騰訊和富士康已經共同投資注冊了電動汽車公司Future Mobility。
同年9月,一汽-大眾攜手奧迪,在上海與阿里巴巴、百度、騰訊正式簽署三方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汽車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的深度融合。
此外,核心專利技術是競爭力的基礎。對新興領域的專業興趣是衡量企業創新能力最容易量化的指標之一。
從清華大學舉行的2017全球無人駕駛大會上發布的專利技術報告來看,近十年來,專利申請數量正呈現新一輪加速上升趨勢。但核心技術仍掌握在跨國企業巨頭手中。
豐田、通用、戴姆勒、博世、日本電裝和等傳統汽車和零部件制造巨頭積累了強大的研發實力,在專利儲備方面遙遙領先于競爭對手。此外,信息通信公司和新興技術初創企業已經跨界進入,并積極部署智能網聯汽車技術。
環顧世界,中國、日本、美國、德國和韓國在專利申請數量上具有絕對優勢,中國目前是該領域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在專利技術研發方向上,德國進行了全面的專利布局,美國和日本也各有側重,而中國的技術創新并不突出。隨著國內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快速開放,中國將面臨國外先進技術和產品占領市場的挑戰。因此,提高中國企業的研發實力和創新水平勢在必行。
除了技術因素外,無人駕駛產業化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高昂的成本。基于“無人駕駛汽車”的三大部件:激光雷達、高精度GPS和高精度慣性導航系統,每個激光雷達的價值高達10萬美元,一輛測試車必須配備至少10個這樣的雷達;全球定位系統和慣性導航加起來不低于150000美元。因此,一輛真正的全自動汽車,即使它真的能上路,以目前的成本來說,也不是大眾消費能負擔得起的。
來源:第一電動網作者:道哥說車6月28日,觀致汽車、騰訊視頻與北京能量公司聯合宣布,共同推出《瘋狂的觀致》汽車直播秀節目。
1900/1/1 0:00:00來源:中國電池網作者:張立磊一、前言隨著2012年國務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的發布,新能源汽車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1900/1/1 0:00:00來源:蓋世汽車隨著2021自動駕駛“量產大年”日漸臨近,進入2017年各家企業研發自動駕駛的步伐明顯快了起來,其中一個顯著的變化是今年新造車勢力和傳統車企的協同合作趨勢更明顯了。
1900/1/1 0:00:00來源:第一電動網作者:肖瑩先舉一例來算一算,在補貼退坡的背景下,電動物流車的利潤空間。
1900/1/1 0:00:00來源::OFweek不可否認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接受度正在逐漸升溫,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4月份,有27的購車用戶表示考慮購買一輛新能源汽車,而就在3年以前,這一數字還僅為8。
1900/1/1 0:00:00來源:《中國經營報》作者:陳亞瑩國產化過程一波三折的特斯拉,這一次又鬧出烏龍。6月22日,特斯拉或將落戶上海臨港區的傳聞曝出,這已是特斯拉近兩年來第4次被傳在華確認合作伙伴了。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