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關于做好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的通知》。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充分發揮標準化和質量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品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建設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有關部門編制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改進計劃》。
在“推動重點領域標準化突破,提高裝備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方面,《規劃》確定了10個重點領域。其中,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方面,《規劃》指出: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建設。加快構建包括整車和關鍵系統部件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在內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繼續研究完善汽車能耗及相關節能技術標準。制定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以及動力電池等零部件的相關標準。開展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研究,修訂無線充電、大功率充電和充電服務互聯互通標準。開發新能源汽車用高性能儲氫合金電池材料、發動機用稀土永磁材料、輕型汽車用鋁合金材料和鎂合金材料等相關標準。加強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國際標準法規的合作與交流。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要標準實施效果評價,為后續標準修訂提供參考。
公告原文如下:
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與質量改進計劃
裝備制造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和基礎產業,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基石。標準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和質量技術基礎,是裝備制造業產業管理的重要手段。標準是設備設計、制造、采購、測試、使用和維護的基礎。標準的先進性、協調性和系統性決定了設備質量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堅持標準引領,以先進標準倒逼裝備制造業轉型提質,建設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改善供給、擴大需求,推動產品產業向中高端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在標準化、質量化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在我國現行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中,裝備制造標準占比超過50%,基本形成了適應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裝備制造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國際一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70%以上,主要設備國產化程度大幅提高,整個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顯著提高。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在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國際貿易、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力地支撐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然而,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標準體系不夠系統和協調……
服務業跨境融合的適應性較差。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相關標準缺失,標準國際化水平不高,裝備制造業質量發展基礎相對薄弱,導致質量一致性、穩定性、可靠性存在較大差距,設備的安全性和耐用性。質量品牌競爭力不強,裝備制造業整體標準和質量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組織實施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計劃,重點推進工業基地、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標準化和品質提升項目,充分發揮標準對制造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促進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中國制造2025”和《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一般要求
(1) 總體思路。
緊跟《中國制造2025》要求,著力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效率,著力實施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標準化提質工程,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堅持標準與產業發展、標準與質量提升、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相結合,不斷優化完善裝備制造標準體系。加強質量宏觀管理,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提高標準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化水平,增強中國制造業的質量競爭力,加快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優勢,支持建設新型產業體系,推動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大國和質量大國轉變。
(2) 執行原則。
以需求為導向,以問題為導向。貼近裝備制造業發展對標準化、質量化的需求,針對裝備制造業在標準化、品質化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全面部署、集中攻關,加強標準研究驗證,促進標準體系建設和設備質量水平的全面提高。
深化改革創新。全面落實標準化改革要求,釋放創新活力,加強裝備制造標準與技術創新的融合發展,推動形成政府制定的標準和市場制定的標準在協調配合中自主發展的新標準體系,全面改進高質量工作格局。
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圍繞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協調推動各部門、地方政府和行業組織共同開展質量品牌推廣行動,制定一批急需的關鍵技術標準。協調裝備制造業產業生態鏈需求,推動標準制定全套、系統化,構建互聯協調的綜合標準體系。
國防與民用技術的融合,全面發展。兼顧工業制造和武器裝備建設需要,提高軍用標準和民用標準通用化水平,促進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化,提高裝備質量,為整體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開放兼容,加強實施。推動裝備制造標準國際化,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戰略實施。注意設備制造標準的實施與改進相結合……
f工業消費品質量,注重標準執行與政策法規銜接,加強標準的宣傳、實施、監督和服務,形成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的良好氛圍,通過提升優質品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3) 目標和任務。
到2020年,工業基地、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以上,裝備制造標準整體水平大幅提高,質量品牌建設機制基本形成,一些重點領域質量品牌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關鍵裝備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到2025年,裝備制造業與配套體系、服務業跨界融合的標準體系基本健全,企業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質量主體的責任感顯著提升,將有力支持“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大大提升標準和質量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打造一批“中國制造”黃金品牌。
二是提高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管理創新能力
為適應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需要,我們應深化標準化改革,加強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的融合,促進軍用標準與民用標準的兼容發展,促進團體標準的發展,創新政府事后監管模式,提高質量技術基礎服務水平,完善質量發展考核激勵機制,增強企業標準化和質量管理創新能力,塑造“中國制造”品牌形象。
(1) 提高裝備制造業的標準化和創新能力。
加強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的融合。加大科研開發對標準制定的支持力度,深化國家科技計劃與標準化的緊密結合機制,增加研發產品在項目設計、立項、,實施和驗收,通過科研項目促進標準的形成,通過標準促進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的轉化和快速普及應用,并將技術標準作為科研項目實施的主要考核指標之一。依托國家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重點項目質量基礎,加強裝備制造業關鍵技術標準研究。圍繞產業創新聯盟建設,完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產學研協同,制定能夠促進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的關鍵共性技術標準,促進成果轉化。結合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重點在產業基地、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建立標準創新基地,集聚裝備制造領域的標準化和科技創新資源,為開拓創新技術標準的開發、應用和國際化提供服務,促進企業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結合新型產業示范基地建設,開展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標準化試點,推動創新成果應用和產業化,推動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科技部,總局……
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委員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促進軍事標準和民用標準的兼容發展。加快裝備制造領域軍用和民用標準的通用化,推動先進適用的民用標準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優先使用,加快軍用標準向民用領域的轉化和應用,對現有軍民標準進行整合修訂,制定軍民通用標準。加強軍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聯動,促進軍民標準化資源共享。推進國防科技工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推動我國航天標準走出去,推動國防科技工業在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中深入發展。(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國防科技局、國家標準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培養和發展團體標準。在裝備制造業市場化程度高、技術創新活躍、產品標準多的領域,鼓勵有資質的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等社會組織根據技術創新和市場發展的需要,協調相關市場主體,獨立制定并公布團體標準,供社會自愿采用。支持專利融入集團標準,促進裝備制造業技術進步。(國家標準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高企業的標準化和創新能力。研究制定促進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與產學研結合的政策,促進企業將創新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促進產業化。鼓勵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建立健全先進的企業標準體系。加強中小企業標準化和質量管理能力建設,引導企業建立標準化體系,培養標準化和品質意識,促進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鼓勵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修訂,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專業技術委員會的工作。推動企業按標準組織生產、提供服務,引導企業開展對標對表活動。通過行業準入、生產許可、行政執法、認證認可等方式,推動設備制造領域節能、節水、環保、技術和安全標準的實施,堅決淘汰不合格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增強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信心。以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申報監督體系為契機,統籌建設企業產品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加強企業標準大數據采集,實施企業標準主要技術指標“領跑者”試點制度,形成規范的競爭機制。加強公開標準事后監管,按標準開展監管,及時向社會公開監督檢查結果,并將結果納入企業質量信用記錄,促進信用監管和信用約束。鼓勵消費者、新聞媒體和社會組織監督企業自行披露的產品和服務標準的執行情況,凝聚多元治理的合力。(國家標準委員會,國家質量監督總局,……
檢驗檢疫,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各省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 提高裝備制造業質量管理的創新能力。
提高質量和技術基礎的支撐能力。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區域發展規劃,加強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國家質量技術基礎能力建設,推廣質量技術基礎服務示范點,為裝備制造企業提供“一站式”的質量和技術支持服務,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品牌建設。推動國家質量技術基礎的綜合服務示范和國際互認,為中國裝備走出去、形成可持續競爭力提供質量技術保障。對于關系國計民生、健康安全、節能環保的重大設備,以及政府、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投資的需要政府批準的重大設備投資項目,采用綜合質量技術手段實施重大設備監理,確保重大設備設計、生產、安裝、調試等全壽命質量和工程投資效益的質量安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認監委、國家標準委員會、省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創新政務事后監督方式。探索強制性標準實施與質量監督相結合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促進裝備制造業強制性標準的整合、簡化和統一管理。除了在危害國家安全、人身健康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防止欺詐等方面制定強制性標準外,還需要強制執行和嚴格控制,其他方面應更多地發揮市場作用。全面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抽取執法檢查人員,加強質量違法失信信息網上公開共享。建立產品統計監測體系,完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宏觀質量統計分析。(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各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完善質量發展考核和激勵機制。建立科學規范的質量工作績效評價體系,完善省級政府質量評價,推動將裝備制造質量安全納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績效評價。建立健全國家和地方質量獎勵制度,鼓勵裝備制造企業積極開展爭創先進質量管理團隊和質量標兵活動,表彰和獎勵在裝備制造領域質量管理先進、成績顯著的組織和個人,并建立了一個基準和先進的模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各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打造“中國制造”品牌形象。將質量品牌建設納入質量強省市縣活動,完善質量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快建立健全質量品牌評價指標體系。8月1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關于做好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改進規劃的通知》……
y.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充分發揮標準化和質量在裝備制造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品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建設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有關部門編制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改進計劃》。
在“推動重點領域標準化突破,提高裝備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方面,《規劃》確定了10個重點領域。其中,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方面,《規劃》指出: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建設。加快構建包括整車和關鍵系統部件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在內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繼續研究完善汽車能耗及相關節能技術標準。制定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以及動力電池等零部件的相關標準。開展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研究,修訂無線充電、大功率充電和充電服務互聯互通標準。開發新能源汽車用高性能儲氫合金電池材料、發動機用稀土永磁材料、輕型汽車用鋁合金材料和鎂合金材料等相關標準。加強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國際標準法規的合作與交流。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要標準實施效果評價,為后續標準修訂提供參考。
公告原文如下:
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與質量改進計劃
裝備制造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和基礎產業,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基石。標準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和質量技術基礎,是裝備制造業產業管理的重要手段。標準是設備設計、制造、采購、測試、使用和維護的基礎。標準的先進性、協調性和系統性決定了設備質量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堅持標準引領,以先進標準倒逼裝備制造業轉型提質,建設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改善供給、擴大需求,推動產品產業向中高端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在標準化、質量化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在我國現行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中,裝備制造標準占比超過50%,基本形成了適應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裝備制造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國際一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70%以上,主要設備國產化程度大幅提高,整個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顯著提高。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在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國際貿易、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力地支撐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標準體系不系統、不協調,服務業跨界融合的適應性較差。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相關標準缺失,標準國際化水平不高,發現……
裝備制造業質量發展相對薄弱,導致裝備在質量一致性、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方面存在較大差距。質量品牌競爭力不強,裝備制造業整體標準和質量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組織實施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計劃,重點推進工業基地、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標準化和品質提升項目,充分發揮標準對制造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促進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中國制造2025”和《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一般要求
(1) 總體思路。
緊跟《中國制造2025》要求,著力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效率,著力實施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標準化提質工程,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堅持標準與產業發展、標準與質量提升、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相結合,不斷優化完善裝備制造標準體系。加強質量宏觀管理,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提高標準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化水平,增強中國制造業的質量競爭力,加快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和服務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優勢,支持建設新型產業體系,推動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大國和質量大國轉變。
(2) 執行原則。
以需求為導向,以問題為導向。貼近裝備制造業發展對標準化、質量化的需求,針對裝備制造業在標準化、品質化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全面部署、集中攻關,加強標準研究驗證,促進標準體系建設和設備質量水平的全面提高。
深化改革創新。全面落實標準化改革要求,釋放創新活力,加強裝備制造標準與技術創新的融合發展,推動形成政府制定的標準和市場制定的標準在協調配合中自主發展的新標準體系,全面改進高質量工作格局。
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圍繞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協調推動各部門、地方政府和行業組織共同開展質量品牌推廣行動,制定一批急需的關鍵技術標準。協調裝備制造業產業生態鏈需求,推動標準制定全套、系統化,構建互聯協調的綜合標準體系。
國防與民用技術的融合,全面發展。兼顧工業制造和武器裝備建設需要,提高軍用標準和民用標準通用化水平,促進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化,提高裝備質量,為整體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開放兼容,加強實施。推動裝備制造標準國際化,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戰略實施。注重實施裝備制造標準與提高工業消費品質量相結合,注重標準實施與政策法規銜接,加強標準的宣傳、實施、監督和服務,形成政府重視質量的良好氛圍……
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通過提升質量品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3) 目標和任務。
到2020年,工業基地、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以上,裝備制造標準整體水平大幅提高,質量品牌建設機制基本形成,一些重點領域質量品牌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關鍵裝備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到2025年,裝備制造業與配套體系、服務業跨界融合的標準體系基本健全,企業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質量主體的責任感顯著提升,將有力支持“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大大提升標準和質量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打造一批“中國制造”黃金品牌。
二是提高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管理創新能力
為適應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需要,我們應深化標準化改革,加強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的融合,促進軍用標準與民用標準的兼容發展,促進團體標準的發展,創新政府事后監管模式,提高質量技術基礎服務水平,完善質量發展考核激勵機制,增強企業標準化和質量管理創新能力,塑造“中國制造”品牌形象。
(1) 提高裝備制造業的標準化和創新能力。
加強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的融合。加大科研開發對標準制定的支持力度,深化國家科技計劃與標準化的緊密結合機制,增加研發產品在項目設計、立項、,實施和驗收,通過科研項目促進標準的形成,通過標準促進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的轉化和快速普及應用,并將技術標準作為科研項目實施的主要考核指標之一。依托國家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重點項目質量基礎,加強裝備制造業關鍵技術標準研究。圍繞產業創新聯盟建設,完善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產學研協同,制定能夠促進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的關鍵共性技術標準,促進成果轉化。結合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重點在產業基地、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建立標準創新基地,集聚裝備制造領域的標準化和科技創新資源,為開拓創新技術標準的開發、應用和國際化提供服務,促進企業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結合新型產業示范基地建設,開展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標準化試點,推動創新成果應用和產業化,推動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科技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委員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促進軍事標準和民用標準的兼容發展。A……
加快裝備制造領域軍用和民用標準的通用化,推動先進適用的民用標準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優先使用,加快軍用標準向民用領域的轉化和應用,對現有軍民標準進行整合修訂,制定軍民通用標準。加強軍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聯動,促進軍民標準化資源共享。推進國防科技工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推動我國航天標準走出去,推動國防科技工業在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中深入發展。(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國防科技局、國家標準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培養和發展團體標準。在裝備制造業市場化程度高、技術創新活躍、產品標準多的領域,鼓勵有資質的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等社會組織根據技術創新和市場發展的需要,協調相關市場主體,獨立制定并公布團體標準,供社會自愿采用。支持專利融入集團標準,促進裝備制造業技術進步。(國家標準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高企業的標準化和創新能力。研究制定促進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與產學研結合的政策,促進企業將創新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促進產業化。鼓勵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建立健全先進的企業標準體系。加強中小企業標準化和質量管理能力建設,引導企業建立標準化體系,培養標準化和品質意識,促進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鼓勵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修訂,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專業技術委員會的工作。推動企業按標準組織生產、提供服務,引導企業開展對標對表活動。通過行業準入、生產許可、行政執法、認證認可等方式,推動設備制造領域節能、節水、環保、技術和安全標準的實施,堅決淘汰不合格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增強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信心。以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申報監督體系為契機,統籌建設企業產品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加強企業標準大數據采集,實施企業標準主要技術指標“領跑者”試點制度,形成規范的競爭機制。加強公開標準事后監管,按標準開展監管,及時向社會公開監督檢查結果,并將結果納入企業質量信用記錄,促進信用監管和信用約束。鼓勵消費者、新聞媒體和社會組織監督企業自行披露的產品和服務標準的執行情況,凝聚多元治理的合力。(國家標準委員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和……
省級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2) 提高裝備制造業質量管理的創新能力。
提高質量和技術基礎的支撐能力。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區域發展規劃,加強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國家質量技術基礎能力建設,推廣質量技術基礎服務示范點,為裝備制造企業提供“一站式”的質量和技術支持服務,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品牌建設。推動國家質量技術基礎的綜合服務示范和國際互認,為中國裝備走出去、形成可持續競爭力提供質量技術保障。對于關系國計民生、健康安全、節能環保的重大設備,以及政府、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投資的需要政府批準的重大設備投資項目,采用綜合質量技術手段實施重大設備監理,確保重大設備設計、生產、安裝、調試等全壽命質量和工程投資效益的質量安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認監委、國家標準委員會、省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創新政務事后監督方式。探索強制性標準實施與質量監督相結合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促進裝備制造業強制性標準的整合、簡化和統一管理。除了在危害國家安全、人身健康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防止欺詐等方面制定強制性標準外,還需要強制執行和嚴格控制,其他方面應更多地發揮市場作用。全面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抽取執法檢查人員,加強質量違法失信信息網上公開共享。建立產品統計監測體系,完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宏觀質量統計分析。(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各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完善質量發展考核和激勵機制。建立科學規范的質量工作績效評價體系,完善省級政府質量評價,推動將裝備制造質量安全納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績效評價。建立健全國家和地方質量獎勵制度,鼓勵裝備制造企業積極開展爭創先進質量管理團隊和質量標兵活動,表彰和獎勵在裝備制造領域質量管理先進、成績顯著的組織和個人,并建立了一個基準和先進的模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各級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打造“中國制造”品牌形象。將質量品牌建設納入質量強省市縣活動,完善質量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快建立健全質量品牌評價指標體系。
標簽:大運
從聊城市物價局獲悉,山東聊城物價局制定電動汽車充電服務費標準及有關事項通知,規定電動公交車為每千瓦時060元,電動乘用汽車為每千瓦時0
1900/1/1 0:00:00今年夏天,全國大部分城市都受到了暴雨不同程度的侵襲,讓很多汽車“擱淺”在道路上。在北京,曾有一晚有200多名電動汽車司機因暴雨導致車輛故障,而撥打搶修救援電話。
1900/1/1 0:00:008月1日,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信部聯合印發《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的通知。
1900/1/1 0:00:00今年4月出臺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20162017年》規定,除燃料電池汽車外,上海市新能源汽車補助標準按照累計銷量逐步退坡。
1900/1/1 0:00:008月10日,樂視超級汽車的第一座自建生產基地落戶浙江德清。
1900/1/1 0:00:00日前,源自硅谷的智能互聯網電動車公司FaradayFuture簡稱FF宣布,電動車領域資深技術專家、前通用汽車電動動力總成及新產品開發總監PeterSavagian正式加盟,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