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最近,第一電氣網推出了一系列關于調查新能源汽車地方保護主義的報道。本文轉載自《中國經濟時報》。
第一部分: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第一部分:封閉多數
第二部分: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第二部分,深圳政策出臺,無人叫好。
第三部分: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第三部分,北京目錄制度的衰落
第四部分: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第四部分,比亞迪北汽知豆有自己的策略。
第五部分: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第五部分,申請賠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六部分: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第六部分,94%的行業認為保護問題明顯。
第七章: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七:79%的車主要求至少有五個外國品牌。
日前,北京市小客車指標控制管理信息系統網站發布通知稱,從10月25日起,新能源汽車指標不動搖,將直接分配給所有通過資格審查的申請人。北京取消新能源汽車搖號,從政策層面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了更順暢的“綠色通道”,但北京可供選擇的車型過于單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
目前,北京僅限購純電動汽車,并非所有類型的新能源汽車。對于屬于新能源汽車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不僅限購,還限制在當地生產。2014年,《北京市新能源乘用車示范應用管理辦法》和《北京市新型能源乘用車生產企業示范應用及產品審核備案管理規則》明確規定,北京市只補貼純電動汽車,從而阻礙了外國企業生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應該說,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更適合在發展初期推廣新能源汽車。由于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完善,消費者更容易接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因為對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心存疑慮。
除北京外,其他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也通過制定當地汽車目錄,限制外國新能源汽車進入當地市場。此外,許多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將“示范試點”作為招商引資手段,迫使一些外國車企在當地投資。外國汽車公司要想進入當地市場并享受當地補貼,就必須在當地投資建廠。
事實上,早在2013年9月,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就聯合下發了《關于繼續推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明確了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它還明確要求:“擬推廣應用的汽車中外國品牌的數量不得低于30%”。該政策的出臺是為了打破地方政府對外國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限制,但在實踐中,地方政府將該政策解釋為本土品牌可以占據新能源汽車70%的市場份額,這隱含著對本土保護的默許。
2014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各地要執行全國統一的新能源汽車促銷目錄,不得采取制定地方促銷目錄、重復測試新能源汽車、,要求汽車制造商在當地設立工廠,并要求汽車制造商購買當地生產的電池和電機,以進一步打破當地保護,促進新能源汽車在全國的推廣。
目前,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推廣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根據th……的數據……
工業和信息化部,截至2014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量為10萬輛,與國務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提出的“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數量計劃達到50輛以上”的目標相去甚遠。以北京為例,截至2014年底,北京新能源汽車總量為1.3萬輛,與“2015年1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規劃目標相去甚遠。
需要指出的是,新能源汽車“推而不寬”不僅與新能源汽車的購買成本、技術水平和充電難度有關,還與地方政府設置保護壁壘的競爭密切相關。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化,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應用,迫切需要打破地方保護,建立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打破新能源汽車的局部保護并不容易。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被確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后,地方政府將盡一切可能出臺各種政策,幫助地方企業獲得中央補貼,以獲得中央政府的高額財政補貼。因為這些企業可以為當地創造更多的稅收和利潤,所以地方政府往往不遺余力。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在實施“分灶吃飯”的財稅制度。為了實現“肥水不出田”,地方政府必然會對當地企業進行補貼。
針對中央和地方財稅體系的現狀,應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及時改變現行的補貼和稅收減免方式,有效避免地方保護壁壘的形成。
首先,現有的中央和地方財政補貼應由中央政府改變并集中發放,以防止地方政府向地方企業發放補貼,為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其次,要研究補貼等政策的退坡機制,盡快制定新能源汽車使用優惠政策,如停車、減收費等,防止長期補貼等政策扭曲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誤導企業生產,然后導致產能過剩。編輯:最近,第一電氣網推出了一系列關于調查新能源汽車地方保護主義的報道。本文轉載自《中國經濟時報》。
第一部分: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第一部分:封閉多數
第二部分: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第二部分,深圳政策出臺,無人叫好。
第三部分: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第三部分,北京目錄制度的衰落
第四部分: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第四部分,比亞迪北汽知豆有自己的策略。
第五部分: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第五部分,申請賠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六部分: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第六部分,94%的行業認為保護問題明顯。
第七章:調查新能源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七:79%的車主要求至少有五個外國品牌。
日前,北京市小客車指標控制管理信息系統網站發布通知稱,從10月25日起,新能源汽車指標不動搖,將直接分配給所有通過資格審查的申請人。北京取消新能源汽車搖號,從政策層面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了更順暢的“綠色通道”,但北京可供選擇的車型過于單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
目前,北京僅限購純電動汽車,并非所有類型的新能源汽車。對于屬于新能源汽車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不僅限購,而且還受到限制……
本地生產。2014年,《北京市新能源乘用車示范應用管理辦法》和《北京市新型能源乘用車生產企業示范應用及產品審核備案管理規則》明確規定,北京市只補貼純電動汽車,從而阻礙了外國企業生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應該說,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更適合在發展初期推廣新能源汽車。由于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完善,消費者更容易接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因為對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心存疑慮。
除北京外,其他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也通過制定當地汽車目錄,限制外國新能源汽車進入當地市場。此外,許多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將“示范試點”作為招商引資手段,迫使一些外國車企在當地投資。外國汽車公司要想進入當地市場并享受當地補貼,就必須在當地投資建廠。
事實上,早在2013年9月,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就聯合下發了《關于繼續推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明確了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它還明確要求:“擬推廣應用的汽車中外國品牌的數量不得低于30%”。該政策的出臺是為了打破地方政府對外國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限制,但在實踐中,地方政府將該政策解釋為本土品牌可以占據新能源汽車70%的市場份額,這隱含著對本土保護的默許。
2014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各地要執行全國統一的新能源汽車促銷目錄,不得采取制定地方促銷目錄、重復測試新能源汽車、,要求汽車制造商在當地設立工廠,并要求汽車制造商購買當地生產的電池和電機,以進一步打破當地保護,促進新能源汽車在全國的推廣。
目前,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推廣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量為10萬輛,與國務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提出的“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數量計劃達到50輛以上”的目標相去甚遠。以北京為例,截至2014年底,北京新能源汽車總量為1.3萬輛,與“2015年1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規劃目標相去甚遠。
需要指出的是,新能源汽車“推而不寬”不僅與新能源汽車的購買成本、技術水平和充電難度有關,還與地方政府設置保護壁壘的競爭密切相關。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化,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應用,迫切需要打破地方保護,建立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打破新能源汽車的局部保護并不容易。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被確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后,地方政府將盡一切可能出臺各種政策,幫助地方企業獲得中央補貼,以獲得中央政府的高額財政補貼。因為這些企業可以為當地創造更多的稅收和利潤,所以地方政府往往不遺余力。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在實施“分灶吃飯”的財稅制度。為了實現“肥水不出田”,地方政府必然會對當地企業進行補貼。
鑒于中央和地方財稅制度的現狀,我們應該學習成功的經驗……
并及時改變目前的補貼和稅收減免方式,有效避免地方保護壁壘的形成。
首先,現有的中央和地方財政補貼應由中央政府改變并集中發放,以防止地方政府向地方企業發放補貼,為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
其次,要研究補貼等政策的退坡機制,盡快制定新能源汽車使用優惠政策,如停車、減收費等,防止長期補貼等政策扭曲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誤導企業生產,然后導致產能過剩。
第一電動網(特約作者王俊毅)當前,使用鋰電池的電動汽車仍然不能令消費者滿意,電池起火的報道時有聽說。
1900/1/1 0:00:002015年以來,力帆加強了對新能源汽車布局的力度。目前,力帆已經推出了100E、300E、320E和330E四款車型。在低速電動汽車領域,力帆100E表現亮眼,其外表與嘉遠靈族相似度較高。
1900/1/1 0:00:001
1900/1/1 0:00:00如果要問最近李克強總理最關注什么議題?新能源汽車無疑是答案之一。從9月下旬迄今,不到40天的時間里,李克強總理已經四次提及新能源汽車。
1900/1/1 0:00:00隨著環境問題的加劇,國家對于電動汽車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這使物流領域的電動汽車市場形勢大好,讓各車企蠢蠢欲動。
1900/1/1 0:00:0010月27日,從工信部獲悉,為促進鉛蓄電池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從源頭上防止鉛污染事件發生,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