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創新網絡的關鍵研究領域包括:開發碳纖維復合材料等輕質材料,以提高汽車、飛機、火車和船舶等下一代車輛的燃油效率、性能和耐腐蝕性;完善3D打印技術的相關標準、材料和設備,通過數字化設計實現低成本、小批量的產品生產;創建智能制造的框架和方法,讓生產運營商實時掌握來自所有數字工廠的“大數據流”,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優化供應鏈,提高能源、水和材料的效率。
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發布的《全球先進制造業趨勢報告》顯示,美國研發投入居世界第一,其中四分之三投資于制造業,在合成生物學、先進材料和快速成型制造等先進制造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分析人士認為,在政府和私營部門的大力推動下,美國很可能會出現以無線網絡技術全覆蓋、云計算廣泛應用和智能制造大規模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
2.產業聯盟突破技術壁壘
與德國工業4.0強調的“硬”制造不同,軟件和互聯網經濟發達的美國更注重在“軟”服務方面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希望借助網絡和數據的力量提升整個行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可以說,美國版的工業4.0實際上就是“工業互聯網”革命。在這一過程中,除了美國政府的政策支持外,建立行業聯盟已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動力。
“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最早由通用電氣于2012年提出,隨后五家美國領先企業聯手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IIC)來推廣這一概念。除了通用電氣、IBM、思科、英特爾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制造業巨頭之外;
T和其他IT公司。
工業互聯網聯盟采用開放會員制,致力于制定“通用藍圖”,使數據能夠在各個制造商的設備之間共享。該藍圖的標準不僅涉及互聯網網絡協議,還包括IT系統中的數據存儲容量、互連和非互連設備的功率、數據流控制等指標。其目的是通過制定共同標準,更好地促進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利用互聯網打破技術壁壘,激活傳統工業流程。
盡管上述標準的建立和最終批準可能需要幾年時間,但一旦這些標準建立起來,將有助于硬件和軟件開發人員創造出與物聯網完全兼容的產品。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傳感器、網絡、計算機、云計算系統、大型企業、車輛和數百種其他類型的實體的充分集成,并促進整個產業鏈的整體效率。[第頁]
Iii.中國制造2025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版的“工業4.0”計劃。該計劃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批準,國務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規劃》提出了中國建設強國三十年的“三步走”戰略,這是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二、三、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產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2.基本政策
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放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改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促進跨學科、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關鍵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質量第一。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研究,培育自主品牌。構建法律法規體系、質量監督體系和先進質量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量取勝的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設備的推廣應用,全面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走生態文明之路。
結構優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集團,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人才導向堅持以人才為基礎建設制造強國,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走發展之路……
人才引領的負載。
3.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指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立足當下,著眼長遠。針對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切實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趨勢,加強戰略規劃和前瞻性部署,夯實基礎,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整體推進,取得關鍵突破。制造業發展堅持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創新發展方向,推動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深入發展,加快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實現率先突破。
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全局性領域,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形成自主發展能力。我們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提高制造業開放發展水平。
4.戰略目標
我們將從國情和實際出發,努力通過“三步走”實現強國戰略目標。
第一步:力爭在十年內成為制造業強國。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強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掌握一批關鍵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將進一步增強優勢領域的競爭力,大大提高產品質量。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顯著進展。重點行業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均大幅下降。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質量大幅提高,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顯著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將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的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顯著增強,優勢產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
第三步:百年前新中國成立時,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綜合實力躋身世界制造業強國前列。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已建成世界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2020年和2025年制造業主要指標
類別
手指標記
2013年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創新能力
比例……
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
零點八八
零點九五
一點二六
一點六八
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有效發明專利數1件
零點三六
零點四四
零點七
一點一
質量效益
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二
八十三點一
八十三點五
八十四點五
八十五點五
制造業增加值率
-
-
比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
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
制造業總勞動生產率增長率(%)
-
-
7.5左右(“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率)
6.5左右(“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長率)
工業化與現代化的融合
寬帶普及率3(%)
37
五十
七十
八十二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滲透率為4(%)
五十二
58
72
84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為5(%)
27
33
五十
64
綠色發展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下降
-
-
比2015年下降18%
比2015年下降34%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
-
比2015年下降22%
比2015年下降40%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
比2015年下降23%
比2015年下降41%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62
65
73
79
5.任務和優先級
實現強國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1) 提高國民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關鍵領域的創新能力。
2) 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發展,將智能制造作為二者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
著力開發智能化設備和產品,推進生產流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3) 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技術、關鍵基礎材料和工業技術基礎(以下簡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關鍵。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4) 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改進質量控制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努力實現制造質量的大幅提高。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業的整體形象。
5) 全面實施綠色制造。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設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積極推進低碳、循環利用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產品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6) 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性發展。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引導各類社會資源集聚,促進優勢戰略性產業快速發展。
7) 進一步推動制造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產能,促進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協同發展,進一步優化制造業布局。
8) 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進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
9) 提高制造業的國際發展水平。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施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更好地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提升國際合作水平和水平,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布局,引導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第頁]
中國、德國和美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和政策比較
國
規劃時限
新能源汽車產銷目標
新能源車型
美利堅合眾國
2015年
100萬輛汽車(所有權)
插電式混合動力、增程電動汽車和純電動汽車
中國
2015年
50萬輛(生產和銷售總額)
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
2020年
500萬輛(生產和銷售總額)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
德國
2020年
100萬輛汽車(所有權)
小型摩托車
2030年
500萬輛汽車(所有權)
小型摩托車
1.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發展目標
5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對《中國制造2025》進行了詳細解讀。這一創新網絡的關鍵研究領域包括:開發碳纖維復合材料等輕質材料,以提高汽車、飛機、火車和船舶等下一代車輛的燃油效率、性能和耐腐蝕性;
完善3D打印技術的相關標準、材料和設備,通過數字化設計實現低成本、小批量的產品生產;創建智能制造的框架和方法,讓生產運營商實時掌握來自所有數字工廠的“大數據流”,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優化供應鏈,提高能源、水和材料的效率。
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發布的《全球先進制造業趨勢報告》顯示,美國研發投入居世界第一,其中四分之三投資于制造業,在合成生物學、先進材料和快速成型制造等先進制造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分析人士認為,在政府和私營部門的大力推動下,美國很可能會出現以無線網絡技術全覆蓋、云計算廣泛應用和智能制造大規模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
2.產業聯盟突破技術壁壘
與德國工業4.0強調的“硬”制造不同,軟件和互聯網經濟發達的美國更注重在“軟”服務方面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希望借助網絡和數據的力量提升整個行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可以說,美國版的工業4.0實際上就是“工業互聯網”革命。在這一過程中,除了美國政府的政策支持外,建立行業聯盟已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動力。
“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最早由通用電氣于2012年提出,隨后五家美國領先企業聯手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IIC)來推廣這一概念。除了通用電氣、IBM、思科、英特爾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制造業巨頭之外;
T和其他IT公司。
工業互聯網聯盟采用開放會員制,致力于制定“通用藍圖”,使數據能夠在各個制造商的設備之間共享。該藍圖的標準不僅涉及互聯網網絡協議,還包括IT系統中的數據存儲容量、互連和非互連設備的功率、數據流控制等指標。其目的是通過制定共同標準,更好地促進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利用互聯網打破技術壁壘,激活傳統工業流程。
盡管上述標準的建立和最終批準可能需要幾年時間,但一旦這些標準建立起來,將有助于硬件和軟件開發人員創造出與物聯網完全兼容的產品。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傳感器、網絡、計算機、云計算系統、大型企業、車輛和數百種其他類型的實體的充分集成,并促進整個產業鏈的整體效率。[第頁]
Iii.中國制造2025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版的“工業4.0”計劃。該計劃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批準,國務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規劃》提出了中國建設強國三十年的“三步走”戰略,這是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二、三、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產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2.基本政策
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放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改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促進跨學科、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關鍵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質量第一。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研究,培育自主品牌。構建法律法規體系、質量監督體系和先進質量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量取勝的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設備的推廣應用,全面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走生態文明之路。
結構優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集團,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人才導向堅持以人才為基礎建設制造強國,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走發展之路……
人才引領的負載。
3.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指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立足當下,著眼長遠。針對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切實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趨勢,加強戰略規劃和前瞻性部署,夯實基礎,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整體推進,取得關鍵突破。制造業發展堅持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創新發展方向,推動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深入發展,加快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實現率先突破。
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全局性領域,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形成自主發展能力。我們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提高制造業開放發展水平。
4.戰略目標
我們將從國情和實際出發,努力通過“三步走”實現強國戰略目標。
第一步:力爭在十年內成為制造業強國。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強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掌握一批關鍵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將進一步增強優勢領域的競爭力,大大提高產品質量。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顯著進展。重點行業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均大幅下降。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質量大幅提高,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顯著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將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的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顯著增強,優勢產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
第三步:百年前新中國成立時,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綜合實力躋身世界制造業強國前列。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已建成世界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2020年和2025年制造業主要指標
類別
手指標記
2013年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創新能力
比例……
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
零點八八
零點九五
一點二六
一點六八
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有效發明專利數1件
零點三六
零點四四
零點七
一點一
質量效益
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二
八十三點一
八十三點五
八十四點五
八十五點五
制造業增加值率
-
-
比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
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
制造業總勞動生產率增長率(%)
-
-
7.5左右(“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率)
6.5左右(“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長率)
工業化與現代化的融合
寬帶普及率3(%)
37
五十
七十
八十二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滲透率為4(%)
五十二
58
72
84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為5(%)
27
33
五十
64
綠色發展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下降
-
-
比2015年下降18%
比2015年下降34%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
-
比2015年下降22%
比2015年下降40%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
比2015年下降23%
比2015年下降41%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62
65
73
79
5.任務和優先級
實現強國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1) 提高國民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關鍵領域的創新能力。
2) 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發展,將智能制造作為二者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向;
著力開發智能化設備和產品,推進生產流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3) 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技術、關鍵基礎材料和工業技術基礎(以下簡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關鍵。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4) 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改進質量控制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努力實現制造質量的大幅提高。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業的整體形象。
5) 全面實施綠色制造。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設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積極推進低碳、循環利用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產品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6) 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性發展。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引導各類社會資源集聚,促進優勢戰略性產業快速發展。
7) 進一步推動制造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產能,促進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協同發展,進一步優化制造業布局。
8) 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進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
9) 提高制造業的國際發展水平。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施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更好地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提升國際合作水平和水平,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布局,引導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第頁]
中國、德國和美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和政策比較
國
規劃時限
新能源汽車產銷目標
新能源車型
美利堅合眾國
2015年
100萬輛汽車(所有權)
插電式混合動力、增程電動汽車和純電動汽車
中國
2015年
50萬輛(生產和銷售總額)
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
2020年
500萬輛(生產和銷售總額)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
德國
2020年
100萬輛汽車(所有權)
小型摩托車
2030年
500萬輛汽車(所有權)
小型摩托車
1.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發展目標
5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對《中國制造2025》進行了詳細解讀。
標簽:世紀
單從業務來看,豐田目前似乎把重點放在了HEV上,其實只要該公司想做,開發EV并不困難。在該公司的大本營日本,支撐EV開發的部件、材料、加工和生產技術比比皆是。
1900/1/1 0:00:005月29日,中進名車在國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舉行“互聯網”戰略發布會暨戰略合作伙伴簽約儀式。
1900/1/1 0:00:00一汽與東風相互換帥之后,與換崗到東風的竺延風重點關注業務不同,從武漢北上長春的徐平,在反腐上發出了更大的聲音。
1900/1/1 0:00:006月1日,北京純電動汽車不限行,但仍有一些居民有“隱憂”,擔心電動車跑半道上沒電了,周圍沒有充電設施。
1900/1/1 0:00:001、北京將發布充電設施規劃新建建筑預裝充電樁北京市規劃委5月31日發布,已經開始編制《北京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規程》,預計今年年底前將正式發布。
1900/1/1 0:00:001、《中國制造2025》披露未來十年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2015年5月8日,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中國制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