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象過無人駕駛出租車時代的到來:打開出行軟件,找到入口,點擊進入,選擇目的地,幾分鐘后,一輛沒有司機的車就來找你了。這樣的場景在美國早已出現。根據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向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提交的季度報告,7月份,該公司在加州的無人駕駛出租車項目中完成了4678次乘客服務。
▲真正出現在中國普通人生活中的Waymo公司logo/維基百科,不會太遙遠。9月16日,上海首次在全國范圍內發放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牌照,SAIC、寶馬、滴滴成為首批獲牌企業。在示范應用中,最受關注的是無人客運服務的試運行。《財經》記者從接近上海智能網聯汽車政策法規制定的專業人士處獲悉,提供試運營服務的企業暫時不能向用戶收費,也就是說,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你可以在上海嘉定免費體驗無人駕駛出行服務。
▲2019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現場/網絡正因為如此,有人擔心無人出租車的到來會讓很多司機失業。但是,這樣的事情暫時不會發生。即使是示范應用,目前允許測試的道路和服務的覆蓋范圍也有限,不會造成大的影響。做生意關系到人的安全和生命,從示范應用到普遍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如果無人駕駛出租車真的能在10年、20年后大規模商用,在滴滴出行CTO、滴滴自動駕駛公司CEO張博看來,未來的自動駕駛技術和人工服務應該是并存的。“人的溫度服務是技術無法替代的。”免費無人駕駛出租車2019年9月16日,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上海嘉定舉行。大會正式頒發首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牌照,上海成為全國首個為企業頒發該牌照的城市。SAIC、寶馬和滴滴成為首批獲得牌照的三家企業。
▲首批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牌照現場/網絡發放。上海一直是國內自動駕駛政策走在前列的地區。早在2016年6月,由工信部批復的國內首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范區”在上海嘉定國際汽車城正式開園。隨后,2018年3月1日,上海率先發布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并向SAIC、寶馬等車企發放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牌照。目前,上海已推動SAIC、寶馬、途勝、初速、華為、先途智能、上汽大眾、SAIC商用車等11家企業獲得26張開放路測牌照,其中9張在嘉定進行測試,車企實現了持續創新和技術升級優化。
▲SAIC推出的自動駕駛汽車/網絡。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提升,很多企業開始不滿足于簡單的路測。國內一家無人駕駛創業公司的高管對《財經》表示,已經有很多公司向政府表達了訴求,渴望嘗試無人駕駛出租車的商業模式。接近上海智能網聯汽車政策法規制定的專業人士對《財經》表示,確實有很多公司表達了類似的訴求,但各個主管部門和行業專家判斷,無人出租車還沒有到全面商業化的階段。“第一是技術問題,第二是商業模式和管理機制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從去年開始,山……ai已經開始在這方面做出努力。這位政策制定者說:“經過各權威機構和專家的討論,我們在R&D、測試和商業應用之間增加了一個示范應用階段。”經過一年左右的研究,《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試行辦法》)的條款終于在上周發布。與開放路測牌照相比,示范應用牌照向市場化和商業化邁出了重要一步,自動駕駛企業未來可以嘗試功能性有人駕駛和裝載應用。未來,在上海嘉定65平方公里的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區,用戶可以通過相應的APP打到自動駕駛車輛,體驗無人駕駛出行服務。
▲上海嘉定區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網絡一位國內自動駕駛企業高管告訴《財經》,上海專門向他們解釋了示范應用的意義,“可以進行載客試運營,但不清楚是否可以收費。”前述接近政府的人士向《財經》記者直言,這些無人駕駛公司不可能為此收費。一般來說,志愿者可以免費體驗無人駕駛出租車。無人駕駛出租車靠譜嗎?要打到無人車,首先要有車在路上行駛。如果說測試牌照是車企進入“路測”的通行證,那么示范應用牌照無疑是對“路測”中佼佼者的特別肯定。另一方面,“你必須先獲得測試許可,才能獲得自動駕駛演示應用許可。”服務于上海智能網聯測試區的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具體來說,根據試行辦法,申請示范應用許可的測試主體必須“取得本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資格且道路測試車輛累計達到3輛及以上”。此外,“自行車自動駕駛測試累計平均行駛里程不低于1000公里,未發生交通違法行為和責任交通事故”,即要進行大量測試,證明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示范運營的牌照也是一車一證,每家企業最多50輛。但示范申請已滿6個月且單車自動駕駛測試平均行駛里程不低于5000公里,且未發生交通違法和責任交通事故的,可以申請追加車輛。車輛上路后,用戶可以通過各個公司提供的APP打電話或預約。滴滴出行CTO、自動駕駛公司CEO張博8月底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很快會有三輛車在嘉定的開放區域嘗試示范應用,之后會增加到30輛車。在指定區域,通過滴滴APP可以看到一個自動駕駛入口,然后通過APP叫一輛無人出租車,行駛距離可以在10公里以上。
▲滴滴推出的自動駕駛車/網此外,在嘉定開展無人載客試運營的企業,被強制要求為志愿者購買各種相關保險,包括座位險、人身意外險等必要的商業保險。據《財經》記者了解,企業對志愿者要求的保險總額必須在50萬元以上。同時,企業履行對志愿者的安全提示義務,與志愿者簽訂自愿協議并留存供第三方機構參考,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志愿者要做的就是和提供服務的測試主體簽訂相應的協議,比如SAIC、寶馬、滴滴等企業。對于更具體的要求,各公司會出臺更詳細的細則。司機會失業嗎?在張博看來,無人出租車的試運營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在真實場景下進行測試,獲得真實的用戶反饋,從而提高技術、安全性和舒適性。業內普遍認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復雜交通場景。這吸引了許多外國車企在中國投資自動駕駛研究。寶馬是中國首家獲得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道路測試牌照的國際汽車制造商。
▲寶馬自動駕駛汽車/網在這家德國車企看來,中國的自動駕駛研發是全球研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在北京和上海就有近100個R&D團隊,專注于開發中國典型的交通場景。試圖加速智能網聯汽車從實驗室走向示范應用。示范運行的推進,意味著自動駕駛正在逐步駛出實驗室。獲得此牌照的SAIC和寶馬擁有自己的出行服務品牌:Enjoy Travel和ReachNow。SAIC副總裁兼總工程師祖思杰認為,智能網聯是未來汽車差異化的核心。新能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共享出行是最重要的商業實踐。這兩家汽車公司的自動駕駛載人服務也不會太遠了。隨著越來越多的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的落地,有人擔心這會讓很多司機失業。但是,這樣的事情暫時不會發生。即使是示范應用,目前允許測試的道路和服務的覆蓋范圍也有限,不會造成大的影響。做生意關系到人的安全和生命,從示范應用到普遍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關于自動駕駛的未來,張博認為這個行業現階段處于回調期。前兩年大家都太樂觀了,很多量產目標基本很難實現。但未來自動駕駛會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在4-5年內成熟。這是一個相對樂觀的想法。國內自動駕駛創業公司文遠之星首席運營官張莉告訴記者,無人駕駛出租車在中國落地需要四大突破,包括無人駕駛技術的突破、量產車隊的建立、商業模式的落地、政策法規等。正是因為難度大,需要多方面突破,所以很多業內人士對落地時間比較悲觀。人們公認,Waymo的首席執行官CEOJohn Krafcik曾直言:“在未來的幾十年里,自動駕駛技術不會無處不在,無人駕駛汽車永遠會有限制。”多位無人駕駛公司高管也對《財經》表示,無人駕駛出租車真正成熟樂觀10年,悲觀的話要20年甚至更久。另一方面,如果無人駕駛出租車真的能在10年、20年后大規模商用,在張博看來,首先技術會填補滴滴目前司機的缺口,無人車是運力的補充。“現在每天有25%的乘客沒有被司機接走。”當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科技的變革下,工作可能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但工作不會消失。當自動駕駛到來時,會創造一些新的工作崗位。比如滴滴會有遠程控制中心。當自動駕駛判斷某些場景無法處理時,它需要一個遠程的、有經驗的駕駛員,類似于云駕駛來幫助無人車解決這個問題。無人車需要大量的維護等等。同時,張博認為,在未來,自動駕駛技術和人工服務應該是共存的,“有溫度的人工服務是技術無法替代的。很多人都想象過無人駕駛出租車時代的到來:打開出行軟件,找到入口,點擊進入,選擇目的地,幾分鐘后,一輛沒有司機的車就來找你了。這樣的場景在美國早已出現。根據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向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提交的季度報告,7月份,該公司在加州的無人駕駛出租車項目中完成了4678次乘客服務。
▲真正出現在中國普通人生活中的Waymo公司logo/維基百科,不會太遙遠。9月16日……上海首次在全國范圍內發放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牌照,SAIC、寶馬、滴滴成為首批獲牌企業。在示范應用中,最受關注的是無人客運服務的試運行。《財經》記者從接近上海智能網聯汽車政策法規制定的專業人士處獲悉,提供試運營服務的企業暫時不能向用戶收費,也就是說,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你可以在上海嘉定免費體驗無人駕駛出行服務。
▲2019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現場/網絡正因為如此,有人擔心無人出租車的到來會讓很多司機失業。但是,這樣的事情暫時不會發生。即使是示范應用,目前允許測試的道路和服務的覆蓋范圍也有限,不會造成大的影響。做生意關系到人的安全和生命,從示范應用到普遍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如果無人駕駛出租車真的能在10年、20年后大規模商用,在滴滴出行CTO、滴滴自動駕駛公司CEO張博看來,未來的自動駕駛技術和人工服務應該是并存的。“人的溫度服務是技術無法替代的。”免費無人駕駛出租車2019年9月16日,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上海嘉定舉行。大會正式頒發首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牌照,上海成為全國首個為企業頒發該牌照的城市。SAIC、寶馬和滴滴成為首批獲得牌照的三家企業。
▲首批上海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牌照現場/網絡發放。上海一直是國內自動駕駛政策走在前列的地區。早在2016年6月,由工信部批復的國內首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范區”在上海嘉定國際汽車城正式開園。隨后,2018年3月1日,上海率先發布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并向SAIC、寶馬等車企發放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牌照。目前,上海已推動SAIC、寶馬、途勝、初速、華為、先途智能、上汽大眾、SAIC商用車等11家企業獲得26張開放路測牌照,其中9張在嘉定進行測試,車企實現了持續創新和技術升級優化。
▲SAIC推出的自動駕駛汽車/網絡。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提升,很多企業開始不滿足于簡單的路測。國內一家無人駕駛創業公司的高管對《財經》表示,已經有很多公司向政府表達了訴求,渴望嘗試無人駕駛出租車的商業模式。接近上海智能網聯汽車政策法規制定的專業人士對《財經》表示,確實有很多公司表達了類似的訴求,但各個主管部門和行業專家判斷,無人出租車還沒有到全面商業化的階段。“第一是技術問題,第二是商業模式和管理機制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從去年開始,上海已經開始在這方面做出努力。這位政策制定者說:“經過各權威機構和專家的討論,我們在R&D、測試和商業應用之間增加了一個示范應用階段。”經過一年左右的研究,《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試行辦法》)的條款終于在上周發布。與開放路測牌照相比,示范應用牌照向市場化和商業化邁出了重要一步,自動駕駛企業未來可以嘗試功能性有人駕駛和裝載應用。在未來,在65平方英尺的地方……上海嘉定的e公里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區,用戶可以通過相應的APP打到自動駕駛車輛,體驗無人駕駛出行服務。
▲上海嘉定區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網絡一位國內自動駕駛企業高管告訴《財經》,上海專門向他們解釋了示范應用的意義,“可以進行載客試運營,但不清楚是否可以收費。”前述接近政府的人士向《財經》記者直言,這些無人駕駛公司不可能為此收費。一般來說,志愿者可以免費體驗無人駕駛出租車。無人駕駛出租車靠譜嗎?要打到無人車,首先要有車在路上行駛。如果說測試牌照是車企進入“路測”的通行證,那么示范應用牌照無疑是對“路測”中佼佼者的特別肯定。另一方面,“你必須先獲得測試許可,才能獲得自動駕駛演示應用許可。”服務于上海智能網聯測試區的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具體來說,根據試行辦法,申請示范應用許可的測試主體必須“取得本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資格且道路測試車輛累計達到3輛及以上”。此外,“自行車自動駕駛測試累計平均行駛里程不低于1000公里,未發生交通違法行為和責任交通事故”,即要進行大量測試,證明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示范運營的牌照也是一車一證,每家企業最多50輛。但示范申請已滿6個月且單車自動駕駛測試平均行駛里程不低于5000公里,且未發生交通違法和責任交通事故的,可以申請追加車輛。車輛上路后,用戶可以通過各個公司提供的APP打電話或預約。滴滴出行CTO、自動駕駛公司CEO張博8月底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很快會有三輛車在嘉定的開放區域嘗試示范應用,之后會增加到30輛車。在指定區域,通過滴滴APP可以看到一個自動駕駛入口,然后通過APP叫一輛無人出租車,行駛距離可以在10公里以上。
▲滴滴推出的自動駕駛車/網此外,在嘉定開展無人載客試運營的企業,被強制要求為志愿者購買各種相關保險,包括座位險、人身意外險等必要的商業保險。據《財經》記者了解,企業對志愿者要求的保險總額必須在50萬元以上。同時,企業履行對志愿者的安全提示義務,與志愿者簽訂自愿協議并留存供第三方機構參考,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志愿者要做的就是和提供服務的測試主體簽訂相應的協議,比如SAIC、寶馬、滴滴等企業。對于更具體的要求,各公司會出臺更詳細的細則。司機會失業嗎?在張博看來,無人出租車的試運營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在真實場景下進行測試,獲得真實的用戶反饋,從而提高技術、安全性和舒適性。業內普遍認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復雜交通場景。這吸引了許多外國車企在中國投資自動駕駛研究。寶馬是中國首家獲得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道路測試牌照的國際汽車制造商。
▲寶馬自動駕駛汽車/網在這家德國車企看來,中國的自動駕駛研發是全球研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在北京和上海就有近100個R&D團隊,專注于開發中國典型的交通場景。試圖加速智能化……從實驗室到示范應用的網絡汽車。示范運行的推進,意味著自動駕駛正在逐步駛出實驗室。獲得此牌照的SAIC和寶馬擁有自己的出行服務品牌:Enjoy Travel和ReachNow。SAIC副總裁兼總工程師祖思杰認為,智能網聯是未來汽車差異化的核心。新能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共享出行是最重要的商業實踐。這兩家汽車公司的自動駕駛載人服務也不會太遠了。隨著越來越多的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的落地,有人擔心這會讓很多司機失業。但是,這樣的事情暫時不會發生。即使是示范應用,目前允許測試的道路和服務的覆蓋范圍也有限,不會造成大的影響。做生意關系到人的安全和生命,從示范應用到普遍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關于自動駕駛的未來,張博認為這個行業現階段處于回調期。前兩年大家都太樂觀了,很多量產目標基本很難實現。但未來自動駕駛會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在4-5年內成熟。這是一個相對樂觀的想法。國內自動駕駛創業公司文遠之星首席運營官張莉告訴記者,無人駕駛出租車在中國落地需要四大突破,包括無人駕駛技術的突破、量產車隊的建立、商業模式的落地、政策法規等。正是因為難度大,需要多方面突破,所以很多業內人士對落地時間比較悲觀。人們公認,Waymo的首席執行官CEOJohn Krafcik曾直言:“在未來的幾十年里,自動駕駛技術不會無處不在,無人駕駛汽車永遠會有限制。”多位無人駕駛公司高管也對《財經》表示,無人駕駛出租車真正成熟樂觀10年,悲觀的話要20年甚至更久。另一方面,如果無人駕駛出租車真的能在10年、20年后大規模商用,在張博看來,首先技術會填補滴滴目前司機的缺口,無人車是運力的補充。“現在每天有25%的乘客沒有被司機接走。”當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科技的變革下,工作可能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但工作不會消失。當自動駕駛到來時,會創造一些新的工作崗位。比如滴滴會有遠程控制中心。當自動駕駛判斷某些場景無法處理時,它需要一個遠程的、有經驗的駕駛員,類似于云駕駛來幫助無人車解決這個問題。無人車需要大量的維護等等。同時,張博認為,在未來,自動駕駛技術和人工服務應該是共存的,“有溫度的人工服務是技術無法替代的。
9月19日消息,加州州長加文紐森(GavinNewsom)簽署了一項全面的新法律,可能迫使像Uber和Lyft這樣的零工經濟公司將其勞動者重新分類為員工。
1900/1/1 0:00:009月17日,半導體公司賽普拉斯召開媒體溝通會,展示了賽普拉斯在汽車、消費電子、物聯網等行業的重要產品、解決方案及案例。
1900/1/1 0:00:00如果說六年前的百度和高德地圖大戰,爭奪的是移動時代的流量入口,那么時至今日,一場關于自動駕駛的新戰役正在地圖領域打響,大數據背后的商業模式變革和超百億的市場空間,使得這場新戰役更激烈也更長久。
1900/1/1 0:00:009月18日,由《中國汽車報》社組織的2019汽車零部件企業雙百強(以下簡稱“雙百強”)發布會在南京舉行。
1900/1/1 0:00:00從特斯拉發生碰撞事故后起火,到蔚來汽車電池包擠壓導致的起火事件,層出不窮的電動車起火案例令消費者對于電動車的信心大打折扣。動力電池作為電動車的核心零部件,承載著重要的安全責任。
1900/1/1 0:00:00日前,我們從開瑞新能源官方了解到,旗下全新車型海豚EV將于9月19日正式上市。新車專為城市物流配送打造,服務于城市物流、快遞運輸等市場。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