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航里程是純電動汽車誕生以來就存在的痛點。由于駕駛環境、駕駛習慣、車速等因素影響較大,不同工況下的續航里程波動明顯,難以把握。有些廠家刻意宣傳車輛同速續航里程,而車主在實際使用中甚至對續航里程打折扣。最近很多媒體開始測試電動車的續航能力,并提出了自己的標準。那么,汽車廠商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個“基因”問題呢?如上所述,影響電動車電池壽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與傳統燃油車相同的因素,如車身重量、風阻系數、輪胎類型、行駛速度等。還有一類因素只是針對電動車的,比如車輛三電系統(電池、電驅動、電控)、溫控系統、外部環境的調整。大部分主機廠對續航的提升都是追根溯源,從這些影響因素入手。“從電池入手”:能量密度不斷提高的電動汽車的能源是動力電池,而提高電池壽命最根本的手段無疑是增加電池容量。一般來說,電池容量越大,續航里程就越長。但在單個電芯容量相同的情況下,電池組容量越大,整車重量越重,幾百公斤的電池會對續航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提高電池組的能量密度已被制造商放在重要位置。目前量產乘用車磷酸亞鐵鋰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約為140-180Wh/kg。三元鋰離子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大致在180-260Wh/kg之間,針對不同的需求和場景,各有利弊。就單體而言,三元軟包單體在能量密度上有很大的優勢,因此也受到很多公司的青睞。由于柔性電池在結構上采用鋁塑膜封裝,重量比同容量鋼殼鋰電池輕40%,比鋁殼鋰電池輕20%。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數值還在不斷增加。不久前,特斯拉宣布完成對電容技術公司Maxwell Technologys的收購。據媒體報道,麥克斯韋的技術可以輕松地將特斯拉現有電池的能量密度提高30%-40%,而不會導致成本大幅增加。這意味著它的續航時間有望達到800-1000公里。不僅廠商重視,政策層面也對能量密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19年新的補貼政策中,關于電動乘用車的能量密度,補貼門檻將從今年的105km/kg提高到125km/kg,每檔補貼額度也將有所降低。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發布的《汽車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也提到,2020年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要達到300Wh/kg。固態技術:打破電池的根本結構,人們對電池材料的探索從未停止。目前技術重點主要在固態電池上。固態電池用陶瓷、玻璃或聚合物等固體材料代替液體電池產品,用固體材料代替易燃液體實現充放電。這項技術可以大大提高能量密度,減小體積,降低電池起火的風險。當然,現階段原型產品的使用壽命太短,導電率很低。然而,這些技術困難并不是不可克服的。未來這條技術路線可以輕松突破鋰離子電池不可逾越的天花板。日本公司如豐田、松下和日產,德國大眾,以及國內公司如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都在固態技術上有相當大的投資。另外,還有前段時間熱議的氫燃料電池,也是一條潛在的技術路線。效率改進:阻力減小和重量減輕……ction,電池熱管理系統和燃油車一樣,純電動汽車也在降低風阻和車身重量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更加強調空氣動力學車身線條、隱藏式門把手、得益于電動車架構的更扁平底盤,甚至一些概念車型上的高級流媒體外后視鏡也有利于降低風阻。至于車底的電池組,整車重心低于一般燃油車。除了車身等部件的輕量化,電動車的電池組也需要追求更輕的重量。比如選用高能量密度的三元材料,用鋁合金甚至碳纖維的下殼代替鋼的下殼。而一輛純電動汽車上路行駛需要電機、電池和電控系統的配合。電機和電控能否有最好的表現,也會直接影響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既要控制能耗又要兼顧性能,在滿足高動態車輛響應頻率的同時保護電池和電機的安全。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遇到同一輛車在城市路況下續航里程500公里,而在高速公路路況下只有300公里甚至更低。在這方面,特斯拉和比亞迪目前有優勢。此外,動力電池的溫度變化對其續航能力和安全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電池的熱管理系統也是各廠商技術研發的重點之一。這在寒冷地區或冬季氣溫較低時尤為重要。最近老牌供應商大陸集團推出的集成熱管理系統,號稱在-10℃的低溫下,同樣可以提高電動車電池壽命25%左右,另辟蹊徑:換電,延長行程,升級。當然,在目前技術手段難以突破的情況下,一些廠商也另辟蹊徑,通過運營和服務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蔚來的一鍵上電換電站,李one的增程式電動車,威馬最近的海報也表示已經開始為車主提供換電服務。各種手段在此不贅述。除了現有技術在參數方面的不斷發展,多元化的電池產品和技術創新也在逐步解決續航問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電動車續航里程的焦慮會逐漸成為歷史。屆時,環保、實用、高效都將成為電動車的標簽。續航里程是純電動汽車誕生以來就存在的痛點。由于駕駛環境、駕駛習慣、車速等因素影響較大,不同工況下的續航里程波動明顯,難以把握。有些廠家刻意宣傳車輛同速續航里程,而車主在實際使用中甚至對續航里程打折扣。最近很多媒體開始測試電動車的續航能力,并提出了自己的標準。那么,汽車廠商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個“基因”問題呢?如上所述,影響電動車電池壽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與傳統燃油車相同的因素,如車身重量、風阻系數、輪胎類型、行駛速度等。還有一類因素只是針對電動車的,比如車輛三電系統(電池、電驅動、電控)、溫控系統、外部環境的調整。大部分主機廠對續航的提升都是追根溯源,從這些影響因素入手。“從電池入手”:能量密度不斷提高的電動汽車的能源是動力電池,而提高電池壽命最根本的手段無疑是增加電池容量。一般來說,電池容量越大,續航里程就越長。但在單個電芯容量相同的情況下,電池組容量越大,整車重量越重,幾百公斤的電池會對續航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提高烯……電池組的y密度已經被制造商放在重要的位置。目前量產乘用車磷酸亞鐵鋰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約為140-180Wh/kg。三元鋰離子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大致在180-260Wh/kg之間,針對不同的需求和場景,各有利弊。就單體而言,三元軟包單體在能量密度上有很大的優勢,因此也受到很多公司的青睞。由于柔性電池在結構上采用鋁塑膜封裝,重量比同容量鋼殼鋰電池輕40%,比鋁殼鋰電池輕20%。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數值還在不斷增加。不久前,特斯拉宣布完成對電容技術公司Maxwell Technologys的收購。據媒體報道,麥克斯韋的技術可以輕松地將特斯拉現有電池的能量密度提高30%-40%,而不會導致成本大幅增加。這意味著它的續航時間有望達到800-1000公里。不僅廠商重視,政策層面也對能量密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19年新的補貼政策中,關于電動乘用車的能量密度,補貼門檻將從今年的105km/kg提高到125km/kg,每檔補貼額度也將有所降低。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發布的《汽車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也提到,2020年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要達到300Wh/kg。固態技術:打破電池的根本結構,人們對電池材料的探索從未停止。目前技術重點主要在固態電池上。固態電池用陶瓷、玻璃或聚合物等固體材料代替液體電池產品,用固體材料代替易燃液體實現充放電。這項技術可以大大提高能量密度,減小體積,降低電池起火的風險。當然,現階段原型產品的使用壽命太短,導電率很低。然而,這些技術困難并不是不可克服的。未來這條技術路線可以輕松突破鋰離子電池不可逾越的天花板。日本公司如豐田、松下和日產,德國大眾,以及國內公司如當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都在固態技術上有相當大的投資。另外,還有前段時間熱議的氫燃料電池,也是一條潛在的技術路線。效率提升:降阻減重,電池熱管理系統和燃油車一樣,純電動汽車也在降低風阻和車身重量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更加強調空氣動力學車身線條、隱藏式門把手、得益于電動車架構的更扁平底盤,甚至一些概念車型上的高級流媒體外后視鏡也有利于降低風阻。至于車底的電池組,整車重心低于一般燃油車。除了車身等部件的輕量化,電動車的電池組也需要追求更輕的重量。比如選用高能量密度的三元材料,用鋁合金甚至碳纖維的下殼代替鋼的下殼。而一輛純電動汽車上路行駛需要電機、電池和電控系統的配合。電機和電控能否有最好的表現,也會直接影響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既要控制能耗又要兼顧性能,在滿足高動態車輛響應頻率的同時保護電池和電機的安全。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遇到同一輛車在城市路況下續航里程500公里,而在高速公路路況下只有300公里甚至更低。在這方面,特斯拉和比亞迪目前有優勢。此外,動力電池的溫度變化對其耐久性和安全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電池的熱管理系統也是各廠商技術研發的重點之一……呃。這在寒冷地區或冬季氣溫較低時尤為重要。最近老牌供應商大陸集團推出的集成熱管理系統,號稱在-10℃的低溫下,同樣可以提高電動車電池壽命25%左右,另辟蹊徑:換電,延長行程,升級。當然,在目前技術手段難以突破的情況下,一些廠商也另辟蹊徑,通過運營和服務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蔚來的一鍵上電換電站,李one的增程式電動車,威馬最近的海報也表示已經開始為車主提供換電服務。各種手段在此不贅述。除了現有技術在參數方面的不斷發展,多元化的電池產品和技術創新也在逐步解決續航問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電動車續航里程的焦慮會逐漸成為歷史。屆時,環保、實用、高效都將成為電動車的標簽。
8月8日,長城汽車發布2019年7月產銷數據,數據顯示,今年7月,長城汽車銷售新車60357輛,同比大增11
1900/1/1 0:00:00近一兩年來,隨著全球車市整體不景氣,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選擇抱團取暖,或是做出一副“等你來撩”的姿態,等待著那一個愿者上鉤。組成聯盟抵御風險、尋求合作降低研發成本,儼然成為新變革時代下的一種常態。
1900/1/1 0:00:00一場轟轟烈烈的動力電池“退役潮”,已經近在眼前。與之相對應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回收問題。
1900/1/1 0:00:00北京時間8月9日早間消息,據路透社報道,一名特斯拉車主對該公司提起訴訟,稱特斯拉通過軟件更新限制了舊款車型的電池續航里程,以避免花更高的成本召回汽車,修復據稱有缺陷的電池。
1900/1/1 0:00:00(圖源:SparkCharge官網)初創公司SparkCharge推出一款能夠超快速充電的產品。
1900/1/1 0:00:00圖片來自“東方IC”滴滴自動駕駛獨立的消息飛了一個多月之后終于塵埃落定。8月5日,滴滴出行宣布旗下自動駕駛部門升級為獨立公司專注于自動駕駛研發、產品應用及相關業務拓展。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