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導航 汽車導航
Ctrl+D收藏汽車導航
首頁 > 汽車資訊 > 正文

2016中國汽車智能互聯十大趨勢預測

作者:

時間:1900/1/1 0:00:00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經過一系列的質疑、爭論、啟蒙、跟風、試錯等準備和積累,2016年被視為中國汽車智能互聯發展的新元年,包括產品形態、商業模式和產業趨勢在內的許多方面,將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從概念到落地。

增加越來越多的車輛將實時聯網,獲得在線服務,貢獻數據內容,享受大數據產生的衍生價值;在共同利益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汽車和互聯網行業將找到跨境合作的基礎。

混亂加劇。車聯網應用和服務將傾向于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逐步消除雞肋,從前置到智能硬件創業;第一批互聯網造車團隊將完成第一個生命周期,如果他們活著,他們就會活著,但如果他們死了,剩下的將是國王。

在大變局之際,筆者走訪了多位業內權威人士,總結了2016年中國汽車智能互聯十大趨勢,并進行了預測。

十大趨勢

1、產業生態加速融合。

包括車企、互聯網公司在內的產業鏈各方將更加積極地進行跨境合作與融合。對于過去相對保守的汽車制造商來說,加快與互聯網應用、金融、保險、二手車、各種比價服務提供商甚至認證的線下服務提供商的合作,實際上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利益共贏。

2.提高數據開放性

數據開放是車聯網衍生有價值商業模式的基礎。目前,互聯網公司和初創公司一直對數據開放,而原本被認為對數據開放和保守的車企,如果能夠在不泄露機密或危及車輛安全的情況下找到一種良性的數據挖掘模式,也會對數據開放。

3.新的商業模式已經出現。

隨著應用程序的增加和用戶的積累,智能網聯產品的商業模式將發生變化,甚至會出現免費模式。具體而言,預裝領域的硬件、軟件和服務提供商向車企免費提供產品,車企以開放數據回歸;

售后市場中的硬件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以獲得用戶并在更大范圍內生成數據,這將是一個很有可能的事件。

4.第二代車聯網啟動。

如果將導航、呼叫中心等產品稱為第一代車聯網,那么基于主動安全、攝像頭、雷達、控制和感應的第二代車聯網產品將加速其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車聯網產品的過度過程中,一些過去不符合用戶車內使用習慣的雞肋功能將逐漸被淘汰。

5.本地化開發與合作

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傾向于與本土車聯網企業密切合作,并開始單獨考慮中國市場的產品定位。例如,外國汽車制造商在尋找TSP供應商時,會更傾向于符合標準的國內供應商,以便整體產品應用和服務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

6、TSP基礎設施改造

車廠的車聯網服務已經從原來單一的自建模式逐漸轉變為車廠自有平臺+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架構。從某種角度來看,TSP基礎設施的變化是用戶對產品需求、數據開放性增強和商業模式價值衍生的必然結果。

7、智能硬件逐漸成熟。

隨著BAT等大金主的加入,智能硬件用戶的購買成本將進一步分擔,產品體驗將得到優化,越來越多的智能硬件品類將進入代工系統。另一方面,安裝后的智能硬件具有安裝前產品所不具備的覆蓋優勢,因此各方將逐步細化產品,以便更廣泛地覆蓋用戶并獲取數據。

8.進一步喚醒用戶需求。

一方面,隨著市場前教育的普及和產品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用戶會對智能網聯產品產生興趣;另一方面,隨著前后安裝的智能互聯產品逐漸從綠色走向成熟,用戶需求將與產品力的增強呈正相關。

9.互聯網汽車面臨洗牌。

第一批互聯網造車團隊將完成第一個生命周期,如果他們活著,他們就會死去。只有擁有更多資金和資源的團隊才能生存。目前,資金與人才、研發和制造業密切相關。然而,在企業發展初期訂單較低的情況下,資源直接決定了供應鏈各方的合作態度。

10.國家政策和戰略支持

政策支持將包括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除了車載信息服務產業聯盟(TIAA)積極推動車聯網相關標準的出臺外,從國家層面來看,交通運輸部正在著手制定相關標準,工信部也計劃啟動車聯網發展計劃。

摘要:

2016年,注定是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從下到上、從外到內走向物化的一年。我們希望并相信,不斷的變化將打破桎梏,重建生態,并衍生價值。我們有幸站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的邊緣,走在一起。在十大趨勢的背后,答案若隱若現,令人困惑。答案背后的巨大變化是現在。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經過一系列的質疑、爭論、啟蒙、跟風、試錯等準備和積累,2016年被視為中國汽車智能互聯發展的新元年,包括產品形態、商業模式和產業趨勢在內的許多方面,將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從概念到落地。

增加越來越多的車輛將實時聯網,獲得在線服務,貢獻數據內容,享受大數據產生的衍生價值;

在共同利益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汽車和互聯網行業將找到跨境合作的基礎。

混亂加劇。車聯網應用和服務將傾向于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逐步消除雞肋,從前置到智能硬件創業;第一批互聯網造車團隊將完成第一個生命周期,如果他們活著,他們就會活著,但如果他們死了,剩下的將是國王。

在大變局之際,筆者走訪了多位業內權威人士,總結了2016年中國汽車智能互聯十大趨勢,并進行了預測。

十大趨勢

1、產業生態加速融合。

包括車企、互聯網公司在內的產業鏈各方將更加積極地進行跨境合作與融合。對于過去相對保守的汽車制造商來說,加快與互聯網應用、金融、保險、二手車、各種比價服務提供商甚至認證的線下服務提供商的合作,實際上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利益共贏。

2.提高數據開放性

數據開放是車聯網衍生有價值商業模式的基礎。目前,互聯網公司和初創公司一直對數據開放,而原本被認為對數據開放和保守的車企,如果能夠在不泄露機密或危及車輛安全的情況下找到一種良性的數據挖掘模式,也會對數據開放。

3.新的商業模式已經出現。

隨著應用程序的增加和用戶的積累,智能網聯產品的商業模式將發生變化,甚至會出現免費模式。具體而言,預裝領域的硬件、軟件和服務提供商向車企免費提供產品,車企以開放數據回歸;售后市場中的硬件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以獲得用戶并在更大范圍內生成數據,這將是一個很有可能的事件。

4.第二代車聯網啟動。

如果將導航、呼叫中心等產品稱為第一代車聯網,那么基于主動安全、攝像頭、雷達、控制和感應的第二代車聯網產品將加速其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車聯網產品的過度過程中,一些過去不符合用戶車內使用習慣的雞肋功能將逐漸被淘汰。

5.本地化開發與合作

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傾向于與本土車聯網企業密切合作,并開始單獨考慮中國市場的產品定位。例如,外國汽車制造商在尋找TSP供應商時,會更傾向于符合標準的國內供應商,以便整體產品應用和服務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

6、TSP基礎設施改造

車廠的車聯網服務已經從原來單一的自建模式逐漸轉變為車廠自有平臺+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架構。從某種角度來看,TSP基礎設施的變化是用戶對產品需求、數據開放性增強和商業模式價值衍生的必然結果。

7、智能硬件逐漸成熟。

隨著BAT等大金主的加入,智能硬件用戶的購買成本將進一步分擔,產品體驗將得到優化,越來越多的智能硬件品類將進入代工系統。另一方面,安裝后的智能硬件具有安裝前產品所不具備的覆蓋優勢,因此各方將逐步細化產品,以便更廣泛地覆蓋用戶并獲取數據。

8.進一步喚醒用戶需求。

一方面,隨著市場前教育的普及和產品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用戶會對智能網聯產品產生興趣;

另一方面,隨著前后安裝的智能互聯產品逐漸從綠色走向成熟,用戶需求將與產品力的增強呈正相關。

9.互聯網汽車面臨洗牌。

第一批互聯網造車團隊將完成第一個生命周期,如果他們活著,他們就會死去。只有擁有更多資金和資源的團隊才能生存。目前,資金與人才、研發和制造業密切相關。然而,在企業發展初期訂單較低的情況下,資源直接決定了供應鏈各方的合作態度。

10.國家政策和戰略支持

政策支持將包括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除了車載信息服務產業聯盟(TIAA)積極推動車聯網相關標準的出臺外,從國家層面來看,交通運輸部正在著手制定相關標準,工信部也計劃啟動車聯網發展計劃。

摘要:

2016年,注定是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從下到上、從外到內走向物化的一年。我們希望并相信,不斷的變化將打破桎梏,重建生態,并衍生價值。我們有幸站在這個大變革的時代的邊緣,走在一起。在十大趨勢的背后,答案若隱若現,令人困惑。答案背后的巨大變化是現在。

標簽:

汽車資訊熱門資訊
獨家調查:今年一季度有25%的城市將出臺新能源汽車地方補貼

在國家和地方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刺激下,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79萬輛,同比增長4倍。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新能源汽車將在2016年出現更大規模的增長。

1900/1/1 0:00:00
起底和諧富騰造車: 電動車“準生證”首當其沖

“和諧富騰的總部可能設在深圳,研發基地在慕尼黑、等地。”2月13日,接近和諧富騰的人士稱,這種安排很明顯是因為和諧富騰的兩大股東方富士康和騰訊,都在深圳有較好的根基。

1900/1/1 0:00:00
龍友科技連接器端子技術,為EV與新能源客戶提供完美的電源連接方案

龍友科技自從2005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研發無與倫比的工業電氣連接解決方案。目前EVamp工業事業部研發中心已經成功研發生產了片簧,冠簧和扭簧等工業連接器端子技術。

1900/1/1 0:00:00
EV晨報 | 蘋果電動車計劃曝光;國網商城有5家新能源車企入駐;谷歌測試無線充電汽車......

1、蘋果曝光電動車計劃iCar挑戰特斯拉地位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蘋果公司已經成立一個秘密研發中心,致力于自主研發一款“蘋果”牌電動汽車。

1900/1/1 0:00:00
國家電網密謀入局新能源汽車電商

日前,作者從國家電網內部知情人士處獲悉,國家電網即將推出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電網商城”。

1900/1/1 0:00:00
三元鋰電池被拒背后: 產能過剩與技術路線之爭

動力電池正在“瘋狂”增長。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15年,我國動力蓄電池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前三位。

1900/1/1 0:00:00
幣安下載官方app安卓歐意交易所APP下載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