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離開中央電視臺后的去向一度受到關注和熱議。如今,柴靜的新作——大規模深入的空氣污染公益調查《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已經發布,柴靜也現身接受媒體專訪。她透露,她進行調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兒在出生前就患有腫瘤,從出生起就做了手術。“在照顧她的過程中,霧霾的感覺越來越強烈。”
《穹頂之下》持續了103分鐘。柴靜走訪了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的源頭,并拍攝了多個國家的污染治理經驗。本次霧霾調查被認為是“非機構、非作者信息來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行動感最強的霧霾調查”。
為了完成這項艱難的調查,柴靜游歷了中國、美國和英國,還親自開始與同齡人一起拍攝和編輯視頻。更重要的是,這項調查花費了她自己的錢。在告別中央電視臺之后,這個主題的選擇讓所有人都感到驚訝。談到初衷時,柴靜說:“這不是一項有計劃的工作。當時因為孩子生病了,我打算花相當長的時間陪她,辭職后再照顧她,所以我婉拒了所有的工作邀請。在照顧她的過程中,霧霾的感覺越來越強烈。”
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柴靜說,她在懷孕前從未戴過口罩,但每次女兒出生,她都擔心吸入過多PM2.5,即使她笑著也會這樣。她擔心自己的孩子會生活在污染的空氣中,輸在起跑線上。
《人民日報》對柴靜的采訪:人們之所以做這件事,是因為他們心中有愛。
人民日報作者:在你告別中央電視臺之后,你為什么選擇霧霾這個主題?
柴靜:這不是有計劃的工作。當時,因為我的孩子生病了,我計劃在辭職后花相當長的時間陪伴她并照顧她,所以我拒絕了所有的工作邀請。在照顧她的過程中,霧霾的感覺越來越強烈,整個生活都受到了影響。此外,整個社會也越來越關注空氣污染。職業培訓和母親的本能讓我覺得我應該回答這些問題:什么是霧霾?你從哪里來的?我該怎么辦?所以我做了這個調查。
《人民日報》作者:你是怎么想公開的?
柴靜:一開始,我不想公開。我只是自己尋找信息,并請專家解決一些難題。我檢索了過去十年來華北地區的衛星圖像,我們可以看到空氣污染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我住在北京。為什么我沒有意識到?我問了奧運會空氣質量保障小組組長唐曉燕院士,她給我提供了2004年一個月PM2.5的數據曲線,相當于今天的嚴重污染,首都機場關閉了,但當天的新聞報道是霧。由此可見,當時整個社會對空氣污染缺乏認識。
我深深地感覺到,作為媒體的一員,我也有責任,因為當時我在北京,但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做了很多污染報道,我總是覺得只有當我看到煙囪、工廠和礦山時,污染才會發生,所以我生活在大城市時是無知的。
人們從無知到知識,但既然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媒體人,他們就有責任向每個人表明這一點。不要激動,不要回避,試著把它說清楚。因為如果每個人都低估了治理的難度和復雜性,就很容易焦慮,產生絕望的情緒。如果它太輕,太粗心,那就放手,放手。所以,盡可能公開地表明,也許很多人可以像我一樣改變,為控制空氣污染做點什么。
人民日報作者:今年你去了哪里?
柴靜:我走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空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前往一些污染嚴重的場所進行調查,并調查了其背后的執法困境。我聯系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司、環境保護部等職能機構,還去了倫敦和洛杉磯……
ch曾經被嚴重污染,以尋找一些空氣污染控制的經驗教訓。
人民日報作者:你發現了什么?
柴靜:我想回答三個問題:什么是霧霾?它是從哪里來的?我們該怎么辦?
PM2.5很小,人眼看不見。這是一場看不到敵人的戰爭。所以這一次,我拿著儀器,做了煙霧健康測試,作為志愿者參加了人體實驗,分析了呼吸成分,并拍攝了肺部深處碳沉積的后果。我想向你解釋煙霧是什么,它的性質、危害和成分。
通過科學家向我展示的來源分析結果,我可以回答“霧霾是從哪里來的?”。中國60%以上的空氣污染來自煤炭和石油的燃燒,而霧霾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能源問題。2013年,中國的煤炭消費量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汽車的增長速度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作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著數量和質量兩大挑戰。通過調查,我發現中國的煤炭和燃料消耗存在四大問題:消耗量大、質量相對較低、前端缺乏清潔度和末端缺乏控制。我還試圖揭示這些重大問題背后的管理和執法困境。
“我們該怎么辦?”有辦法找到答案。
從英國和美國的處理經驗可以看出,當時倫敦的污染比中國嚴重,但在污染控制的前20年,污染減少了80%。在發生嚴重“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洛杉磯,車輛數量比20世紀70年代增加了三倍,但排放量降低了75%。正如解振華主任所說,人類的教訓和經驗是存在的,這證明污染是可以解決的,而且不會花那么長時間。中國承諾碳排放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碳排放和霧霾同源,具有協同減排效應。這一峰值的逆轉意味著未來只能朝著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只走GDP的道路,整個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和產業結構都將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對普通人來說是有害的。
人民日報作者:您之前做過很多污染報告,2007年被環境保護部評為“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這與您以前的報告有何不同?
柴靜:近年來我做了一些污染報告,但都是關于這件事的,我一直在督促監督一些污水處理公司和地方政府的GDP。我自己停留在一種“發展還是環保?”簡單的思考方式上。
這次,我將回訪過去的問題,思考這些高能級、高污染企業的產業現狀,看看它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我覺得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沒有沖突。空氣污染不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只需要更多的市場化改革來解決這個問題。環境保護不是負擔,而是創新的源泉,可以促進競爭、創造就業和刺激經濟。污染控制的國際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首先,政府應該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力軍。第二,政府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必須制定政策,嚴格執法,確保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這兩點與中國當前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人民日報作者:你認為普通人應該做什么?
柴靜:我不想鼓勵別人做他們必須做的事,以及他們應該怎么做。這是強迫性的。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有一次我把肥皂水倒在樹根上。我的祖母什么也沒說,只是用一把小鏟子把肥皂水舀起來,埋在別的地方。人們所做的是因為他們把它放在心里。
我曾經對霧霾一無所知,但現在我對空氣有了熱愛,所以我去尋找適合我的方式,比如盡量不開車,比如參加公眾參與立法研討會,與塵土飛揚的建筑工地談判,撥打12369舉報環保,要求餐館安裝設備……
法律法規,并要求加油站修理油氣回收裝置。我也展示了這些。這些只是可以做的幾件事。我相信其他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愛和實踐。
人民日報作者:是什么讓你認為空氣污染控制有希望?
柴靜:今年我以個人身份拜訪了其他人,包括職能部門。沒有人拒絕提問,他們都毫無保留地回答,直接面對問題。我想他們都想公開討論這個問題,因為問題的呈現是解決問題的希望,而理解的深度決定了解決問題的速度。
在一年的時間里,我建立了十幾個微信群,這些微信群是與系統內外的專家共同建立的。在這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們提供了無償的支持,其中北京市環境保護局機動車處處長李昆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告訴我的朋友,這個人讓我感到羞愧。有時我覺得有些事情做不到,而且是不可能的。他繼續發表文章并不斷前進。有時我會在深夜收到他寫的兩三篇文章,文章中的熱情和奉獻精神會感染我。即使是他批評的人也會尊重他,因為他很真誠。
當我拜訪石化行業的專家時,我說如果你感覺敏銳,請不要介意。他說這沒關系。你所問的問題受到了媒體和公眾的關注,應該公開。他也非常坦率。任何國家都需要在環境保護和經濟之間找到最佳平衡,公開討論是前提。這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中國有很多人想改善這件事,并為此努力。簡而言之,每個人都想要新鮮空氣。什么是社會共識?沒有比這更強有力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自信。
人民日報作者:除了這次演講,你還做了什么?
柴靜:目前,《大氣防治法》正在修訂中。我已將所有受訪材料和稿件發送給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希望能為法律的修訂帶來一些參考。他們逐字逐句地讀了一遍,附上了建議,還給了我,并打電話向他們表示感謝,說他們在修改時會考慮相關問題。
我還把手稿發給了正在制定國家油氣體制改革計劃的團隊成員,得到的反饋讓我很驚訝。他們唯一的建議是,如果沒有空間限制,我們可以多談談。
我認為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態度是因為改革在中國是及時的,公眾需要更多的信息來參與、討論和達成共識。公眾是空氣污染控制的核心力量之一。沒有人比普通人更了解他們周圍的污染源,也沒有人比我們更關心他們的家園。
人民日報作者:作為一名母親,我感到特別親切,但你有什么擔心嗎?
柴靜:我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就是我有權談論她嗎?因為那是她的生活,也是她的生活,我不得不思考她說出來后,未來可能會承受什么,而這種壓力是最大的。后來,我丈夫說,你最好告訴我。我深深地感覺到,你有了孩子后,尤其是在她生病后,對空氣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說,這是你無法避免的基本動機。
他說,如果你避開她的疾病,這種態度實際上隱藏著一個問題,那就是疾病本身似乎是糟糕的或可恥的。不要太擔心和緊張,但要相信這個社會的基本善意。這句話對我很有說服力。
人民網作者:我不僅理解,而且感慨萬千。
柴靜:在一個人成為母親之前,這個世界和你只有幾十年的關系。到目前為止,我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但擁有她之后,你就有了與未來世界的聯系和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情感驅動,我真的很難在這么長的時間內完成它。
人民日報作者: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柴靜:我認為這是我自己理解的局限。空氣污染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當我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有些人說這個問題太跨學科了,很難弄清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我擔心如果我說得不準確,會對現實有害。我找了很多專家來復習……
它,但我不能保證準確性,所以我必須盡我最大的努力。如果有什么不對勁,就糾正它。哪里有缺點,就會有更多的人做得更好。
人民日報作者:這次的拍攝費用是多少?是誰投資的?
柴靜:差不多100萬,因為國內外都有拍攝和后期制作的費用。錢是我自己投資的。中國的一些基金會聯系了我,表示愿意幫助我,但我不知道自己會是什么樣子,不得不照顧孩子。我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完成,所以我沒有接受。非常感謝他們。兩年前,我出版了一本書,并用稿費支付了費用。
人民日報作者:你是不是成立了一家個人公司來制作節目?
柴靜:沒有,這次只是個人調查,播出也是為了公益。和我在一起的還有我的幾個朋友,包括老范、番茄、螞蟻、三三、Xi大、陳超、五號、子雄、佳賢、念念和小米,大約十個人,他們分享著歡樂和悲傷。如果沒有他們,事情就不會發生。我很幸運。如果未來有機會,我希望我仍然可以和他們一起記錄和分析轉型中的社會。柴靜離開中央電視臺后的去向一度受到關注和熱議。如今,柴靜的新作——大規模深入的空氣污染公益調查《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已經發布,柴靜也現身接受媒體專訪。她透露,她進行調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兒在出生前就患有腫瘤,從出生起就做了手術。“在照顧她的過程中,霧霾的感覺越來越強烈。”
《穹頂之下》持續了103分鐘。柴靜走訪了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的源頭,并拍攝了多個國家的污染治理經驗。本次霧霾調查被認為是“非機構、非作者信息來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行動感最強的霧霾調查”。
為了完成這項艱難的調查,柴靜游歷了中國、美國和英國,還親自開始與同齡人一起拍攝和編輯視頻。更重要的是,這項調查花費了她自己的錢。在告別中央電視臺之后,這個主題的選擇讓所有人都感到驚訝。談到初衷時,柴靜說:“這不是一項有計劃的工作。當時因為孩子生病了,我打算花相當長的時間陪她,辭職后再照顧她,所以我婉拒了所有的工作邀請。在照顧她的過程中,霧霾的感覺越來越強烈。”
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柴靜說,她在懷孕前從未戴過口罩,但每次女兒出生,她都擔心吸入過多PM2.5,即使她笑著也會這樣。她擔心自己的孩子會生活在污染的空氣中,輸在起跑線上。
《人民日報》對柴靜的采訪:人們之所以做這件事,是因為他們心中有愛。
人民日報作者:在你告別中央電視臺之后,你為什么選擇霧霾這個主題?
柴靜:這不是有計劃的工作。當時,因為我的孩子生病了,我計劃在辭職后花相當長的時間陪伴她并照顧她,所以我拒絕了所有的工作邀請。在照顧她的過程中,霧霾的感覺越來越強烈,整個生活都受到了影響。此外,整個社會也越來越關注空氣污染。職業培訓和母親的本能讓我覺得我應該回答這些問題:什么是霧霾?你從哪里來的?我該怎么辦?所以我做了這個調查。
《人民日報》作者:你是怎么想公開的?
柴靜:一開始,我不想公開。我只是自己尋找信息,并請專家解決一些難題。我檢索了過去十年來華北地區的衛星圖像,我們可以看到空氣污染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我住在北京。為什么我沒有意識到?我問了奧運會空氣質量保障小組組長唐曉燕院士,她給我提供了2004年一個月PM2.5的數據曲線,相當于今天的嚴重污染,首都機場關閉了,但當天的新聞報道是霧。由此可見,當時整個社會對空氣污染缺乏認識。
我深深地感覺到,作為媒體的一員,我也有責任,因為當時我在北京,但我沒有意識到。我做了很多污染……
n報道,我總是覺得只有當我看到煙囪、工廠和礦山時才會發生污染,所以我住在大城市時很無知。
人們從無知到知識,但既然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媒體人,他們就有責任向每個人表明這一點。不要激動,不要回避,試著把它說清楚。因為如果每個人都低估了治理的難度和復雜性,就很容易焦慮,產生絕望的情緒。如果它太輕,太粗心,那就放手,放手。所以,盡可能公開地表明,也許很多人可以像我一樣改變,為控制空氣污染做點什么。
人民日報作者:今年你去了哪里?
柴靜:我走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空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前往一些污染嚴重的場所進行調查,并調查了其背后的執法困境。我聯系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司、環境保護部等職能機構,還去了曾經污染嚴重的倫敦和洛杉磯,尋找空氣污染控制方面的一些經驗教訓。
人民日報作者:你發現了什么?
柴靜:我想回答三個問題:什么是霧霾?它是從哪里來的?我們該怎么辦?
PM2.5很小,人眼看不見。這是一場看不到敵人的戰爭。所以這一次,我拿著儀器,做了煙霧健康測試,作為志愿者參加了人體實驗,分析了呼吸成分,并拍攝了肺部深處碳沉積的后果。我想向你解釋煙霧是什么,它的性質、危害和成分。
通過科學家向我展示的來源分析結果,我可以回答“霧霾是從哪里來的?”。中國60%以上的空氣污染來自煤炭和石油的燃燒,而霧霾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能源問題。2013年,中國的煤炭消費量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汽車的增長速度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作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著數量和質量兩大挑戰。通過調查,我發現中國的煤炭和燃料消耗存在四大問題:消耗量大、質量相對較低、前端缺乏清潔度和末端缺乏控制。我還試圖揭示這些重大問題背后的管理和執法困境。
“我們該怎么辦?”有辦法找到答案。
從英國和美國的處理經驗可以看出,當時倫敦的污染比中國嚴重,但在污染控制的前20年,污染減少了80%。在發生嚴重“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洛杉磯,車輛數量比20世紀70年代增加了三倍,但排放量降低了75%。正如解振華主任所說,人類的教訓和經驗是存在的,這證明污染是可以解決的,而且不會花那么長時間。中國承諾碳排放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碳排放和霧霾同源,具有協同減排效應。這一峰值的逆轉意味著未來只能朝著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只走GDP的道路,整個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和產業結構都將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對普通人來說是有害的。
人民日報作者:您之前做過很多污染報告,2007年被環境保護部評為“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這與您以前的報告有何不同?
柴靜:近年來我做了一些污染報告,但都是關于這件事的,我一直在督促監督一些污水處理公司和地方政府的GDP。我自己停留在一種“發展還是環保?”簡單的思考方式上。
這次,我將回訪過去的問題,思考這些高能級、高污染企業的產業現狀,看看它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我覺得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沒有沖突。空氣污染不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只需要更多的市場化改革來解決這個問題。環境保護不是負擔,而是創新的源泉,可以促進競爭,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
經濟污染控制的國際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首先,政府應該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力軍。第二,政府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必須制定政策,嚴格執法,確保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這兩點與中國當前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人民日報作者:你認為普通人應該做什么?
柴靜:我不想鼓勵別人做他們必須做的事,以及他們應該怎么做。這是強迫性的。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有一次我把肥皂水倒在樹根上。我的祖母什么也沒說,只是用一把小鏟子把肥皂水舀起來,埋在別的地方。人們所做的是因為他們把它放在心里。
我曾經對霧霾一無所知,但現在我對空氣有了熱愛,所以我去尋找一種適合我的方式,比如盡量不開車,比如參加公眾參與立法研討會,與塵土飛揚的建筑工地談判,撥打12369舉報環保,要求餐館安裝法律法規要求的設備,并要求加油站修理石油和天然氣回收裝置。我也展示了這些。這些只是可以做的幾件事。我相信其他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愛和實踐。
人民日報作者:是什么讓你認為空氣污染控制有希望?
柴靜:今年我以個人身份拜訪了其他人,包括職能部門。沒有人拒絕提問,他們都毫無保留地回答,直接面對問題。我想他們都想公開討論這個問題,因為問題的呈現是解決問題的希望,而理解的深度決定了解決問題的速度。
在一年的時間里,我建立了十幾個微信群,這些微信群是與系統內外的專家共同建立的。在這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們提供了無償的支持,其中北京市環境保護局機動車處處長李昆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告訴我的朋友,這個人讓我感到羞愧。有時我覺得有些事情做不到,而且是不可能的。他繼續發表文章并不斷前進。有時我會在深夜收到他寫的兩三篇文章,文章中的熱情和奉獻精神會感染我。即使是他批評的人也會尊重他,因為他很真誠。
當我拜訪石化行業的專家時,我說如果你感覺敏銳,請不要介意。他說這沒關系。你所問的問題受到了媒體和公眾的關注,應該公開。他也非常坦率。任何國家都需要在環境保護和經濟之間找到最佳平衡,公開討論是前提。這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中國有很多人想改善這件事,并為此努力。簡而言之,每個人都想要新鮮空氣。什么是社會共識?沒有比這更強有力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自信。
人民日報作者:除了這次演講,你還做了什么?
柴靜:目前,《大氣防治法》正在修訂中。我已將所有受訪材料和稿件發送給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希望能為法律的修訂帶來一些參考。他們逐字逐句地讀了一遍,附上了建議,還給了我,并打電話向他們表示感謝,說他們在修改時會考慮相關問題。
我還把手稿發給了正在制定國家油氣體制改革計劃的團隊成員,得到的反饋讓我很驚訝。他們唯一的建議是,如果沒有空間限制,我們可以多談談。
我認為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態度是因為改革在中國是及時的,公眾需要更多的信息來參與、討論和達成共識。公眾是空氣污染控制的核心力量之一。沒有人比普通人更了解他們周圍的污染源,也沒有人比我們更關心他們的家園。
人民日報作者:作為一名母親,我感到特別親切,但你有什么擔心嗎?
柴靜:我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就是我有權談論她嗎?因為那是她的生活,也是她的生活,我不得不思考她說出來后,未來可能會承受什么,而這種壓力是最大的。后來,我丈夫說,你最好告訴我。我深深地感覺到你有一種完全不同的態度……
他說,這是你無法避免的基本動機。
他說,如果你避開她的疾病,這種態度實際上隱藏著一個問題,那就是疾病本身似乎是糟糕的或可恥的。不要太擔心和緊張,但要相信這個社會的基本善意。這句話對我很有說服力。
人民網作者:我不僅理解,而且感慨萬千。
柴靜:在一個人成為母親之前,這個世界和你只有幾十年的關系。到目前為止,我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但擁有她之后,你就有了與未來世界的聯系和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情感驅動,我真的很難在這么長的時間內完成它。
人民日報作者: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柴靜:我認為這是我自己理解的局限。空氣污染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當我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有些人說這個問題太跨學科了,很難弄清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我擔心如果我說得不準確,會對現實有害。我找了很多專家來審查,但我不能保證準確性,所以我必須盡我所能。如果有什么不對勁,就糾正它。哪里有缺點,就會有更多的人做得更好。
人民日報作者:這次的拍攝費用是多少?是誰投資的?
柴靜:差不多100萬,因為國內外都有拍攝和后期制作的費用。錢是我自己投資的。中國的一些基金會聯系了我,表示愿意幫助我,但我不知道自己會是什么樣子,不得不照顧孩子。我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完成,所以我沒有接受。非常感謝他們。兩年前,我出版了一本書,并用稿費支付了費用。
人民日報作者:你是不是成立了一家個人公司來制作節目?
柴靜:沒有,這次只是個人調查,播出也是為了公益。和我在一起的還有我的幾個朋友,包括老范、番茄、螞蟻、三三、Xi大、陳超、五號、子雄、佳賢、念念和小米,大約十個人,他們分享著歡樂和悲傷。如果沒有他們,事情就不會發生。我很幸運。如果未來有機會,我希望我仍然可以和他們一起記錄和分析轉型中的社會。
自2014年工信部等有關部門表示,對互聯網企業放開新能源車準入以來,互聯網大腕們紛紛進入造車領域。一時間,互聯網造車呈現出一派“群雄逐鹿”的景象。
1900/1/1 0:00:002015年3月1日,上午11時18分,奧捷斯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項目規劃正式奠基動工。
1900/1/1 0:00:003月2日消息,“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五屆年會”在黑龍江亞布力召開。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出席并演講。對于此前小米做電動汽車的傳聞,雷軍明確表示,三五年之內小米不會做,不是不看好,而是精力有限。
1900/1/1 0:00:002015年初,上海市調整了新能源車上牌政策,新政策規定,從今年1月份起,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必須先提供第三方出具的充電樁安裝證明。
1900/1/1 0:00:00今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協商會議即將召開,而各地的“兩會”均已陸續結束。
1900/1/1 0:00:00我就依著自己還算幸運的走過幾個完整的正向開發全流程,嘗試把這個過程的全貌勾勒一下。我的切入點可能稍稍不同,因為重要的不僅僅是做了哪些事情,而是你能做多快。
1900/1/1 0:00:00